谈谈《内经》五味与五脏关系的论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内经》五味与五脏关系的论述

五行学说是汉代的思想律。它始于战国时期的邹衍,后经汉代儒士如董仲舒、刘向父子的演变附会,得到汉代帝王的重用而为统治阶级服务。五行学说充斥弥漫在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在那个时代用五行学说解释自然现象和规律,是非常正常和受崇拜的。但五行学说并非一蹴而就,有过艰难的演变过程,或是因为汉儒之经学有过古今之分的缘故吧,所以用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生命现象时,使他们大伤脑筋,结果仍有矛盾重重并未完全统一之痕迹。《内经》正是那个时

代的作品,其中相关内容露出些许马脚、不成熟的逻辑推演,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中医经典《内经》的体系是天人相应体系,《内经》的方法

是比类取象方法(赵洪钧《内经时代》),所以五味与五脏的关系主要是根据“天人相应”体系,用“比类取象”的方法,即五行学说的理论来进行逻辑推演的。其逻辑推演的结果,既有成熟合理的逻辑推理,还有不成熟的演变痕迹体例,对于其中不成熟的逻辑推理部分,有智者认为“《内经》本身的自相矛盾不要强解。”(《内经时代》)兹就《内经》中关于五味与五脏关系论述之纯驳,浅谈如下,不当之处请拍砖。五味与五脏的关系论述,见于《素问》者有《生气通天论》、《阴阳应象大论》、《五脏生成篇》、《脏气法时论》、《宣明五气篇》、

《五运行大论》、《至真要大论》,《灵枢》者有《五味》、《五味论》、《九针论》等多篇,但五味与五脏关系的攻泻宜忌、生克制化规律及逻辑体例并未统一。相关经文归纳如下:1、根据五行学说的理论,生理情况下有统一与未统一者⑴因“同气相求”、“同类感召”,若“食饮有节”、“谨和五味”则与五脏相宜而补益本脏,逻辑体例统一者:《阴阳应象大论》:“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五运行大论》与之同。《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九针论》:“五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五脏生成篇》:“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五味》:“五色:黄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至真要大论》:“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五味》:“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⑵若“食饮有节”、“谨和五味”则与五脏相宜而补益本脏,逻辑体例未统一者:《九针论》:“五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

是谓五走也。”金栋按:辛走气,改为“辛走皮毛”,才与其他四体逻辑体例统一。五体指筋、脉(血)、肉、皮(毛)、骨(髓),“气”非五体之一。《宣明五气篇》:“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九针论》:“五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肌,肾主骨。”2、根据五行学说的理论,病理情况下有统一与未统一者⑴因“同气相求”、“同类感召”,若食入与五脏本味相宜者,则补益本脏,逻辑体例统一者:《灵枢·五味》:“脾病者,宜食秔米饭、牛肉、枣、葵(按:皆甘味)。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按:皆苦味)。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皆咸味)。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皆酸味)。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皆辛味)。”⑵过节伤所胜(克)之脏,逻辑体例统一者《五脏生成篇》:“多食咸,则脉凝涩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即咸胜脉,苦胜皮毛,辛胜筋,酸胜肉,甘胜骨。《五味》:“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即因食辛益肺而胜肝,食咸益肾而胜心,食酸益肝而胜脾,食甘益脾而胜肾,食苦益心而胜肺,故当禁之。⑶过节自伤本脏,逻辑体例未统一者:《九针论》:“五裁: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

也,必自裁也,名曰五裁。”金栋按:病在气,改为“病在皮毛”,才与其他四体逻辑体例统一。⑷过节伤所胜之脏,逻辑体例未统一者:《生气通天论》:“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金栋按:味过于酸,肝气以津(津,溢也。此指过剩),脾气乃绝(衰退、虚弱):多食酸,则脾为肝伤,过节伤所胜之脏。味过于咸,大骨气劳(咸入肾而走骨,过节自伤),短肌(“长肌肉”之反,肌肉羸瘦也,脾病之症。多食咸,则脾为肾反克),心气抑(多食咸,则心为肾伤)。既有过节自伤者,又有伤所胜之脏者,还有伤所不胜之脏者。味过于甘(《太素·卷三·调阴阳》作“味过苦”。《素问绍识》:“作苦为是。盖言味过于苦,心气过实,以为喘满。”),心气喘满(若甘入脾,则子能令母实,相生之说-心为脾之母,脾为心之子,但《内经》于五味用五行相生之说者,甚罕见;若苦入心,则过节自伤),色黑(二字疑衍),肾气不衡(《太素·卷三·调阴阳》作“肾不卫”。不卫,犹云无力也。衡,王冰注“平也”。若多食甘,则肾为脾伤;若多食苦,则肾为心反克)。此句较繁乱,因涉及校勘内容,所以假设与结果是不一样的。味过于苦(《太素·卷三·调阴阳》作“味过于甘”。《素问绍识》:“作甘为是。……言味过于甘,则脾气过实,胃气敦阜也。”)脾气不濡(《太素·卷三·调阴阳》

无“不”。濡,湿润。若甘入脾,则过节自伤,脾伤而湿盛),胃气乃厚(积聚太过,厚则不行。胃气宜散,厚则壅滞)。此句亦较为繁乱,亦因涉及校勘内容,所以假设与结果不一。味过于辛,筋脉沮弛(沮,败坏也。弛,弛缓松懈也):多食辛,则肝为肺伤,过节伤所胜之脏。⑸既有过节自伤、又有伤所胜之脏,逻辑体例未统一者:①《阴阳应象大论》:“酸伤筋”、“苦伤气”、“甘伤肉”、“辛伤皮毛”、“咸伤血”。《五运行大论》同。金栋按:酸伤筋、甘伤肉、辛伤皮毛,为过节自伤。咸伤血,为咸入肾而胜心,为伤所胜之脏。苦伤气,则又不同于上述体例与逻辑。②《宣明五气篇》:“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金栋按: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二者若多食之,则为过节自伤体例。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若多食之,则益肾而伤心,为伤所胜之脏体例。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若多食之,则益心而反克于肾,为伤所不胜之脏体例。辛走气,改为“辛走皮毛”,皮毛病无多食辛,若多食之,则为过节自伤体例。③《灵枢·九针论》“五裁: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金栋按:将《宣明五气篇》“五味所禁”与《九针论》“五裁”比对后发现,“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