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北山区“长防林”生态效益研究初报
湘西北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以张家界市永定区为例
2O1 NO. 2 5
TERRI TORY & NAT URAL RESOURCE S S TUD Y
・5・ 2
10 - 8 3 2 1 )5 0 2 - 3 保 障经 济的平 稳运行 ,是 哈尔 滨市 现代 化进程 中必 须要 始终 文 章 编 号 :0 3 7 5 ( 0 2 0 - 0 5 0 正视 的课题 。在 近年来 宏观调控 的实践 中 , 出现 了一个 新的特
业 用地 面积为 6 8 . 9 58万平方 米 ,0 0年 将增 长至 7 1 . 万 平 22 6 71 方米, 如果 工业 用地低成 本过 度扩 张 , 导致 了地 区之 间恶 性 将 竞 争和大 量低 水平 重复建 设现 象 的发生 ,也造 成 了影 响金 融 安全、 社会 安定 等不稳 定 因素 的增 多 。因此 , 须把 遏制 工业 必 用 地低成 本过 度扩 张作 为 当前 土地 调控 的重 点 。推 动 国企 改 制, 坚持 城市 内部改造 与外 围园 区建设 同步 , 共 利益与 经济 公 利 益并重 , 以点 带面 、 点突 出 , 重 民生优 先 的原则 , 快 中心城 加
S san b e De e o me tRe e r h e ta o t i e st , u t i a l v l p n s a c ,C n rl S u h Un v ri y
Ch n s a 4 0 8 ,C ia a g h 1 0 3 hn : 以张 家界 市 永 定 区为 例 , 用 其 土 地 利 用 现 状 及 变 更 调 利
查数 据 , 年社会 经济 统计 资料 , 析 了 19 ̄ 0 5年 湘 西 北 历 分 96 2 0 喀斯 特山 区土地 利 用变化过程 与特 点 , 并定 量分析 了土地 利 用 变化 的 主 要 驱 动 因素 。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年 间 , 究 区耕 地 、 十 研 其 他农 用地 和 未利 用地 面积 逐渐 减 少 , 园地 、 地和 建设 用地 面 林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三十年情况汇报
合阳县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三十年情况汇报合阳县林业局合阳县地处渭北旱塬东部,辖16个乡镇,353个行政村,总人口45万人,总面积1341.46平方公里,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县之一。
境内沟壑纵横,山、滩、沟、水占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宜林地面积大。
尤其是在三北工程实施启动以来,全县林业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不仅为我县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屏障,而且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占有相当份额,为我县社会进步作出了较大贡献。
一、建设成效被誉为绿色长城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自1978年批准实施以来,已经历了三十年的光辉历程,是我国林业建设发展史上的一大壮举,同时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我县已先后实施完成了“三北”防护林一、二、三、四期工程建设的各项任务,经省、市检查“双率”(面积核实率和面积合格率)均达到95%以上。
通过此项工程的实施,全县累计完成34.5万亩,三北专项投资500万元。
其中:一期工程完成7万亩,二期工程完成14万亩,三期工程完成10万亩,四期工程完成3.5万亩。
按林种分:防护林19.5万亩,经济林15万亩;按权属分:国营造林4.4万亩,个体造林30.1万亩;按立地类型分:原面18.5万亩,沟坡12.2万亩,其它3.8万亩。
建成:①绿色宽幅林带通道3条(包括108国道、西禹高速、合洽路)共110公里;②十六个乡镇的县、乡、村188条公路,绿化共725公里。
其它渠路2800多公里;③建成产业林基地7.9万亩,其中:花椒5.4万亩,速生杨1.5万亩,核桃0.6万亩,澳洲青苹0.4万亩。
④农田林网建设(控制面积)61万亩,栽植苗木427万株。
⑤实施了县城西环路、高速公路引线绿化以及部分重点村“三化一片林”建设。
通过该项工程的实施,一是全县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森林面积,蓄积量有了显著的增长,林地面积达到了29万亩,比1978年增加了16个百分点,滩地沟沿防风固沙成效显著,也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减少了向黄河的泥沙排量。
湘西野生灵芝生态环境及开发前景
湘西野生灵芝生态环境及开发前景摘要湘西自治州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的余脉武陵山区,土壤主要由紫色母岩、石灰岩、板页岩风化而成,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为亚热带山区气候,适宜灵芝生长。
灵芝含有麦角甾醇,灵芝酸,赤芝孢子内酯,赤芝酸,灵芝多糖,灵芝多肽,多种氨基酸,甘露醇,海藻糖,甜菜碱,卜三甲胺基丁酸,灵芝嘌呤。
还含有维生素、木质索等。
具有良好的抗肿瘤、调节免疫、调节神经、保肝、调节心血管系统、抗菌等作用。
具有极佳的开发价值。
关键词野生灵芝生态环境开发前景灵芝,性温、味淡。
有滋补强壮、益心气、补中、增智慧功能,为药中上品。
临床用于神经衰弱、头晕失眠、老年慢性气管炎、小儿支气管哮喘、高胆固醇血症、白细胞减少症、冠心病、心律失常、糖尿病、肝炎、肾炎、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及改善癌症患者症状等。
用于食品饮料、药品等系列的开发具有较好的前景。
1湘西野生灵芝的生态环境1.1湘西地理环境湘西地处华南暖地,位于东经109°10~112°,北纬25°41~30°5之间,正值云贵高原的余脉武陵山区,海拔一般均在500m以上,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1800mm左右,平均气温18℃,无霜期为255天左右,该地区由于多次经历过“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和更新世(QI)“新构建运动”的洗礼,造就了新、旧、古多种地层单元,“喀斯特”现象极为突出的奇特地貌,至今仍保留着山川交错、河流纵横、溶洞发育众多且植被极为丰富的特点。
阔叶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1.2湘西植物多样湘西植物较为繁茂,种类较多,特别是阔叶树资源丰富,如板栗树、栎木树、枫香树、银杏树。
而野生灵芝喜长于散射光照的阔叶林中,尤以稀疏林地上的阔叶树桩、腐朽木及老龄活立木上较多,湘西人们喜欢烧炭,阔叶树桩较多,加上雨水较多,桩木腐朽快而多,为野生灵芝的生长提供了极佳的生长环境。
1.3适宜灵芝生长由于湘西阳光充沛,气候温度多在24℃~30℃,这对灵芝高温型腐生真菌,促进菌丝体生长迅速;子实体在24℃~28℃之间分化发育较快。
湘西自治州生态林营建模式初探
1 人 工 促 进 封 山育林 恢 复植 被 模 式
1 1 模 式 适 宜 条 件 . 适 宜 于 湘 西 自治 州 分 布 着 一 定 数 量 具 有 天 然 下
本 模 式 是 一 种 投 资 少 、见 效 快 、效 果 好 的 治理
种 ( 萌 蘖 )能 力 的树 种 ,包 括 疏 林 、灌 丛 、采 伐 或
迹 地 以 及 荒 山 、荒 地 ,特 别 是 岩 石 裸 露 率 高 、土 层
模 式 。采 取 封 山 育 林 方 式 , 同 时 辅 以 人 工 促 进 措
施 ,可加 快 植 被 恢 复 进 程 ,形 成 针 阔混 交 林 。本 州
瘠 薄 、造 林 难 度 大 的石 质 山 地 。
1 2 技 术 思 路 .
收 稿 日 期 :2 0 0 2—0 4—2 5 修 订 日 期 :2 0 0 2—0 6— 1 2
桤木适生 于年平 均气温 1  ̄ 5C 1  ̄ 8C,年降 雨
量 9 0~10 mm 的 丘 陵 、 山 地 ,能 耐 一l ℃ 的低 0 40 O
温 ,在 土 壤 深 厚 和空 气 湿度 大 的 地方 生 长 良好 ,在
力 强 的特 点 ,主 要 采 取 全 面 封禁 的 技 术 措 施 ,通 过
花垣县 兄 弟 河 流 域 自 18 9 9年 以来 实施 封 山 育 林 4. 亩 ,现 全 部 封 育成 林 ,从 而 使 区 内 森 林 覆 盖 2万
率 由 3 %上 升 到 5 % ,提 高 了 2 个 百 分 点 。昔 日 4 5 1
2 1 模 式 适 宜 条 件 .
( )人 工促进措 施 。对 封 育 区 内的林 中空 地 、 3 天 窗 采 取 人 工 补 植 、补 播 的 方 式 来 促 进 封 育 成 林 ,
林业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研究
林业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研究林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同时也是维持环境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业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指的是林木在满足经济需求的同时,还能够提供生态保护、气候调节、水源涵养等多种功能。
针对林业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研究人员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实践,以寻求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
一、林业生态系统的经济功能林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产业,在为人们提供木材、木板等原材料的同时,还为国家提供了巨大的税收和就业机会。
通过合理利用林木资源,可以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增长。
根据研究数据,林业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贡献不可忽视。
二、林业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功能林木作为天然的生态屏障,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空气,为人类提供清洁的氧气。
森林还是众多动植物的栖息地,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此外,林木根系能够保持土壤的结构和稳定性,避免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发生。
通过研究林业生态系统的保护功能,人们可以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林业生态系统的气候调节功能森林具有调节气候的功能,通过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有助于减缓温室效应的发生,降低全球气温。
同时,森林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湿度,改善周边环境,为干旱地区提供水源。
研究林业生态系统的气候调节功能,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林业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林木能够有效地保持水源的稳定性,降低水土流失的风险,减少洪水发生的概率。
森林植被和土壤有很强的保水能力,能够吸收和过滤降雨,使水分逐渐释放到山区水系和地下水中。
通过研究林业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可以提供科学依据,制定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政策。
五、林业生态系统的研究进展与展望当前,林业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例如,如何合理平衡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如何增加林业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和恢复力等。
未来,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开展更多的实验和调查,结合新兴技术的应用,加深对林业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认知,为推动绿色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加强林业生态保护,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林业生态保护,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发布时间:2022-08-16T06:32:56.597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2年37卷第7期作者:侯昭强 1 ,2 张彩霞1[导读]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林业占据主体地位,是生态环境系统的上层。
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旨在调节气候、节约用水、保护环境、改良土地、处理环境污染、节能减排、维护物种多样性,关系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整体性问题。
侯昭强 1 ,2 张彩霞11、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重庆市400002、招商局生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市40000摘要: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林业占据主体地位,是生态环境系统的上层。
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旨在调节气候、节约用水、保护环境、改良土地、处理环境污染、节能减排、维护物种多样性,关系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整体性问题。
林业经济的发展基于灵活利用自然资源,顺应植树造林和养殖业的发展趋势;科学布局林业园林景观及副产品,发展度假旅游、休闲度假、修复、旅游产品等产业链;积极发展林副产品经营,延长林业经济发展产业链,充分发挥集聚效应,提高经济效益。
林业多元生态发展是基于绿色经济发展理念的林业经济发展新方向。
多元生态发展是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多样化、立体化、高效化为主要特征的林业发展模式,采用先进的林业发展技术。
关键词:林业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建议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护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林业的发展虽然不易被大众关注,但与人们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可持续发展理念早已根深蒂固,人们已经意识到,生态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环节,唯有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方能顺应时代潮流。
当前阶段,人们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加强改进林业的保护工作。
1林业生态保护意义从经济层面来看,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是推动林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能够推动我国林业经济向更为全面多样的方向发展,并促进我国经济体系多元化建设。
湘西北小流域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养分库效应
(V) 润楠 次生林 ( 、 I 、 V) 毛竹杉木混交林( I 及荒草灌丛 ( I 等 7种 典型植被 恢复模式土壤 养分库含量 、 V) V) I 养分库 有效性指数 以及 土壤 团聚体分 形维数和平均重量直径对养分库有效性 的影响 。结果表明 : 土壤养分库表聚效应明
显 , 同植被 恢 复 模 式 全 氮 、 解 氮质 量 分数 为 O 5 不 水 .7x1 一 .2×1 ~、9 6 0~ 2 5 0 2 .3×1 一14 4 0~ 3 .0×1 一, 磷 、 0 全 速 效磷 为O 0 .2×1 一 .2×1 ~、.3×1 一 ~1 .5×1 一, 0~ 0 1 0 09 0 45 0 速效钾为 2 .8×1 13 0一~22 2 0 .3×1 ~: 0 润楠次生林 全 氮、 全磷 、 速效磷质 量分数 最高, 木人 工林 水解氮质 量分数 最高 , 杉 油桐人 工林速效钾质量 分数 最高 ; 森林植被模
式下土壤养分库有效性指数均 高于荒草灌丛 , 为 E (.9 ) Ⅳ 125 ) v 12 2 )> ( .1 ) 排序 Ⅵ 1281 >E (.8 >E ( .3 2 1241 >E 5 ( .0 )> l1 18 ) Ⅶ( .7 ) 土壤 团聚体分形维数与碱 解 氮、 12 1 1 E ( .9 >E 1146 ; 6 速效磷、 速效钾 均呈 负相 关 , 且与速效钾的
农田防护林的功能与效益
农田防护林的功能与效益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 ηττπ://σβϕ.φορεστρψ.γοϖ.χν2009年07月14日中 小】一、改善农区生态环境,保障粮食生产安全1.防风减害防风效应或风速减弱效应是农田防护林最显著的生态效应之一,人类营造农田防护林最初目的就是借助林网、林带减弱风力,减少风害。
农田防护林是农田生态系统的屏障,是防止农田土壤风害的主要措施。
农田防护林减弱风力的重要原因有:林带对风起一种阻挡作用,改变风的流动方向,使林带背风面的风力减弱;林带对风的阻力,会减低风的动量,使其在地面逸散,风因失去动量而减弱;减弱后的风在下风方向短时间内即可逐渐恢复风速。
在风沙危害严重的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防风效应较我国其它区域更为显著。
见表2—2。
表2—2 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防风效应资料统计2.调节农田小气候农田林网能够减少近地层气温和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对水资源状况如蒸发、湿度、水平降水等产生重要影响,调节林网内部的温度、湿度条件,为农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首先,林带可通过改变林带附近热量收支各分量,引起近地层气温的变化,在不同季节和时间具有调控温度的作用,为农作物的正常生理活动以及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通常情况下,在晴朗的白昼,林带附近的地面和空气温度较旷野高;在夜间,林带内温度比旷野的相应值高。
据对宁夏引黄灌区5—9月农田防护林旱柳林带周围空气温度的观测,春季由于林带的影响,可使林网内气温提高0.2℃;夏季林网具有降温作用,5—7月内1m高处的气温比空旷地带低0.4℃,20cm处比空旷地带低1.8℃左右,8月和夏季相似,9月与春季相似。
其次,在林带作用范围内,由于风速减弱,使得林网内作物蒸腾和土壤蒸发的水分在近地层大气中的含量增加,林网中近地层空气的绝对湿度高于周围旷野,土壤含水量也随之增加。
据观测,夏季在新疆和田地区,与空旷区对比,农田林网内温度可降低0.6℃,土壤蒸发量可降低42.5%。
湘西州森林生态研究实验站国家油桐种质收集保存库
文/ 王芳湘西州森林生态研究实验站国家油桐种质收集保存库面积52.6 公顷,收集油桐种源213 个品系。
选出67 株8 个优良树种,主要是五爪桐、大米桐、小米桐、葡萄桐、对年桐、叶里藏、柴桐。
2011 年选优f2 代油桐优树8 个品种造林面积10.67 公顷,林分长势良好,林相整齐,油桐林木分支点高度基本一致,并对选优油桐品种种植f2 单株林木逐年进行生长量、花期、果实的观测和调查,建立档案数据库。
同时开展杂交育种试验,五爪桐+ 小米桐、小米桐+ 葡萄桐、五爪桐+ 葡萄桐、大米桐+ 五爪桐杂交育种,经图谱检测油桐种子基因发生变异。
2013 年开始用杂交育种油桐种子造林。
湘西山区发展林下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湘西山区发展林下经济的调查与思考林下经济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产、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泸溪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后,林农对发展林业,依靠林业致富的热情高涨,但全县林业的生产水平仍比较低。
就泸溪县来讲,全县180多万亩林地亩平均产出仅5元左右,不到耕地的5%。
因此,林业部门必须要把如何保护林农发展林业的热情,提高林业综合效益纳入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
泸溪县位于湖南省西部,隶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45.2%。
县城白沙镇号称“中国氧吧”县城。
县境处于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过渡地带,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
号称“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地形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然而,目前泸溪县林下经济虽然有了初步的发展规模,但仍处于林农自发摸索阶段,缺乏让林农循之有效的发展模式。
为此,我们就泸溪县的林下经济进行了调查,以期探索出适合本县乃至湘西山区的林下经济发展之路。
一、泸溪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分析近10年来,泸溪县实施了退耕还林、长防林建设、世行贷款造林、八百里绿色行动等几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新造林24.2万亩,新增有林地面积28.32万亩。
这些森林优势的形成,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尤其是2009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地进入流通领域,可进行租赁、流转,泸溪县的林下经济发展开始走向多元化,目前主要有以下七种模式。
1.林农模式主要有林粮间作、林烟间作和林菜间作等。
如全县30多个柑桔产业合作社共发展桠柑10万余亩。
桠柑成长初期,在柑桔空地中种植红薯、花生、马铃薯等,亩收益达到500余元。
这样既弥补了果树生长的先期投入不足,又增加了土地肥力,促进了林木生长。
达岚镇、合水镇、武溪镇、浦市镇、八什坪乡等乡镇部分村民利用退耕还林后期巩固项目探索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发展林农间作,在林间套种烤烟,实现林农双赢,亩增收2000余元。
湘西自治州林业生态建设的思考
湘西自治州林业生态建设的思考作者:向魁文来源:《绿色科技》2019年第17期摘要:指出了湘西州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林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濯濯童山变成了满目葱笼。
湘西州空气质量湖南省第一,优良天数稳定在325d以上,绿色生态已经成为湘西州的第一形象和“靓丽名片”。
但也存在着森林资源总量不足与质量不高、林业生态建设体系不健全、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太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大林业生态保护宣传力度,落实林业生态保护责任制,坚持走新绿色发展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注重森林增量、提质和利用,坚持“封、造、管、节”综合治理,有效保护好森林资源等新时代湘西林业生态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湘西自治州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9)17-0168-031引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全州总面积1.55万km2,辖7县1市,总人口299.3万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80.84%。
湘西州拥有神奇的山水风光、厚重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丰富的物产资源。
湘西州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首倡地,是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先行先试地区,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生态屏障,是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进入新世纪以来,湘西州各级党委和政府带领全州人民励精图治,乘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大力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和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湘西州林业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濯濯童山变成了满目葱笼。
湘西州空气质量湖南省第一,优良天数稳定在325d以上;全州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彰显。
“神秘湘西,梦里边城”已成为养眼、养肺、养心之地,宜居、宜游、宜业、宜养之城。
绿色生态已经成为湘西州第一形象和“靓丽名片”,“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
2湘西州林业生态建设积累的主要经验2.1科学规划。
湘西自治州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研究
2019.No.4
湘西自治州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研究
石光应1,向玉国1,谭子幼2
(1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湖南吉首416000;2湖南省湘西州泸溪县自然资源局,湖南泸溪416100)
3.2评估指标体系与计算公式及相关参数值 本次湘西自 治州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研究所采用的评估指标和计算公式均源于《森林生
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1721_2008)。 3.2.1涵养水源
涵养水源功能根据其监测和评估特点划分为
调节水量和净化水质两个指标#
⑴调节水量价值:UROCA(P-E-C)
湘、 、
渝、黔四省的
,
中和
中
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09。73'-110。10',北纬28。32'-
29。27' 。
县和
,南
与怀化市的 县 ,西与贵州省
和重
自治县、
自治县
,
省
来县和
县相靠。艮
西宽约170km,南北长约240km,国土面积
15462km2,占湖南省总面积的7.3%。湘西自治州管
辖龙山县、永顺县、花垣县、古丈县、保靖县、凤凰
66.0%、竹林65.0%、软阔林58.9%、硬阔林48.1%、
灌木林65.9%、针阔混交林73.5% ;地表径流量(C)
为 11.1 mm-a"1;水
资(C$)为
13.15 兀・m43。
⑵净化水质价值:Uwq=10KA (P-E-C)
湘西北天然林转换对土壤活性有机碳与酶活性的影响
第43卷第5期2023年10月水土保持通报B u l l e t i n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V o l .43,N o .5O c t .,2023收稿日期:2022-12-21 修回日期:2023-02-08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亚热带丘陵区典型农林用地底土有机碳稳定机理研究 (41571234);2023年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 热点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功能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2023X C 115);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3N K 2026) 第一作者:肖华翠(1993 ),女(汉族),云南省昭通市人,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土地转换与土壤健康㊂E m a i l :x h c 9578@s t u .h u n a u .e d u .c n㊂ 通信作者:盛浩(1982 ),男(汉族),湖南省长沙市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土壤资源利用与环境研究㊂E m a i l :s h e n gh a o 82@h u n a u .e d u .c n ㊂湘西北天然林转换对土壤活性有机碳与酶活性的影响肖华翠1,李雪1,盛浩1,张丽娜1,罗飞雪1,周萍2(1.湖南农业大学资源学院,湖南长沙410128;2.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125)摘 要:[目的]了解土壤活性有机碳(S O C )组分和酶活性对天然林转换的响应,为预测区域土壤健康演变和环境变迁提供科学依据㊂[方法]选取本底一致,利用历史清晰的天然常绿阔叶林以及由此转变而来的针叶人工林㊁果园㊁坡耕地和水田,应用物理㊁化学和生物化学分析技术,研究表土活性有机碳组分和酶活性对天然林转换的响应规律与差异㊂[结果]天然林改为果园㊁坡耕地和水田后显著降低土壤有机碳㊁活性有机碳含量和酶活性,降幅分别为42%~67%,47%~88%和36%~89%㊂其中,以易氧化有机碳㊁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和蔗糖酶活性的敏感性相对高于S O C 敏感性,敏感地指示土壤有机碳库及活性的降低,易氧化有机碳更适宜推广应用㊂天然林改为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㊁酶活性的敏感性一般低于天然林改为果园㊁坡耕地,相对有利于土壤中活性有机碳库的保存㊂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由天然林改为人工林后显著降低,敏感地指示土壤碳库质量的下降㊂[结论]天然林转换不仅导致土壤活性有机碳数量大幅减少,有机碳库的质量下降,与之相关的酶活性也降低;土壤有机碳的活性和酶活性的降低,指示天然林转换后土壤生物健康/质量的退化㊂关键词:天然林转换;活性有机碳组分;酶活性;土壤健康;湘西北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88X (2023)05-0411-08中图分类号:S 718.55,S 153文献参数:肖华翠,李雪,盛浩,等.湘西北天然林转换对土壤活性有机碳与酶活性的影响[J ].水土保持通报,2023,43(5):411-418.D O I :10.13961/j .c n k i .s t b c t b .20231013.001;X i a o H u a c u i ,L iX u e ,S h e n g Ha o ,e t a l .E f f e c t s o f n a t i v e f o r e s t c o n v e r s i o no ns o i l l ab i l eo r g a n i cc a r b o na n de n z y m ea c t i v i t y i nN o r t h w e s t e r n H u n a nP r o v i n c e [J ].B u l l e t i no f S o i l a nd W a t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 ,2023,43(5):411-418.E f f e c t s o fN a t i v eF o r e s tC o n v e r s i o no nS o i l L a b i l eO r ga n i cC a rb o na n d E n z y m eAc t i v i t yi nN o r t h w e s t e r nH u n a nP r o v i n c e X i a oH u a c u i 1,L iX u e 1,S h e n g H a o 1,Z h a n g L i n a 1,L u oF e i x u e 1,Z h o uP i n g2(1.C o l l e g e o f R e s o u r c e s ,H u n a nA g r i c u l t u r a lU n i v e r s i t y ,C h a n g s h a ,H u n a n 410128,C h i n a ;2.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A g r o -e c o l o g i c a lP r o c e s s e s i nS u b t r o p i c a lR e gi o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u b t r o p i c a lA g r i c u l t u r e ,C h i n e s eA c a d e m y o f S c i e n c e s ,C h a n gs h a ,H u n a n 410125,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T h e r e s p o n s e o f s o i l l a b i l e o r g a n i c c a r b o n c o m p o n e n t s a n d e n z ym e a c t i v i t i e s t on a t u r a l f o r e s t c o n v e r s i o n w a sa n a l y z e di n o r d e rt o p r o v i d eas c i e n t i f i c b a s i sf o r p r e d i c t i n g r e gi o n a ls o i lh e a l t h e v o l u t i o n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c h a n g e .[M e t h o d s ]A n a t i v ee v e r g r e e n b r o a d -l e a v e df o r e s ta n dac o n v e r t e d c o n i f e r p l a n t a t i o n ,a no r c h a r d ,a s l o p i n g t i l l a g e a r e a ,a n d a p a d d y w i t h s i m i l a r g e o g r a p h i c a l b a c k gr o u n d a n d c l e a r l a n du s eh i s t o r y w e r e s t u d i e d .T h e r e s p o n s e s o f l a b i l e o r g a n i c c a r b o n f r a c t i o n s a n de n z ym e a c t i v i t i e s i n t o p s o i l t o n a t i v ef o r e s tc o n v e r s i o n w e r ei n v e s t i g a t e d u s i n g v a r i o u s p h y s i c a l ,c h e m i c a l ,a n d b i o c h e m i c a l t e c h n i q u e s .[R e s u l t s ]T h en a t i v ef o r e s tc o n v e r s i o nt oa n o r c h a r d ,as l o p i n g t i l l a g ea r e a ,a n da p a d d y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r e d u c e d t h e s o i l o r g a n i c c a r b o n c o n t e n t ,l a b i l e c a r b o n f r a c t i o n c o n t e n t s ,a n d e n z y m e a c t i v i t i e s b y 42% 67%,47% 88%,a n d36% 89%,r e s p e c t i v e l y .N o t a b l y ,t h er e a d i l y o x i d i z a b l eo r ga n i cc a rb o n ,m ic r o b i a l b i o m a s s c a r b o n ,a nd i n ve r t a s e a c t i v i t y e x p e r i e n c e d t h e g r e a t e s t r e d u c t i o n c o m pa r e dw i t h t h e n a t i v e f o r e s t c o n v e r s i o n ,s e n s i t i v e l y i n d i c a t i n g t h e r e d u c t i o n i ns o i l o r g a n i c c a rb o nc o n t e n t a nd i t s l a b i l i t y .Re a d i l yo x i d i z a b l e o r g a n i c c a r b o nw a s ,t h e r e f o r e ,c o n s i d e r e d t ob e a p r a c t i c a l i n d e x .R e d u c t i o n s i n s o i l l a b i l e o r ga n i cc a r b o n f r a c t i o n s a n de n z y m e a c t i v i t i e sw e r e l o w e r f o r t h e c o n v e r s i o no f n a t i v e f o r e s t c o n v e r s i o n t o p l a n t a t i o n t h a n f o r t h e n a t i v e f o r e s t c o n v e r s i o n t o o r c h a rd a n d s l o p i n g t i l l a ge a r e a,s h o w i n g t h e p r e s e r v a t i o n c a p a c i t y of s o i l l a b i l ec a r b o ni nt h e p l a n t a t i o n.T h er a t i oo f l a b i l eo rg a n i cc a r b o nt ot o t a lo r g a n i cc a r b o ni ns o i lw a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r e d u c e da f t e r th en a ti v e f o r e s t c o n v e r s i o nt o p l a n t a t i o n,s e n s i t i v e l y r e f l e c t i n g t h er e d u c t i o n i n s o i l c a r b o n q u a l i t y.[C o n c l u s i o n]N a t i v ef o r e s tc o n v e r s i o nl e dt os u b s t a n t i a lr e d u c t i o n si nl a b i l eo r g a n i c c a r b o n q u a n t i t y,c a r b o n q u a l i t y,a n d r e l a t e d e n z y m e a c t i v i t i e s i n s o i l,s u g g e s t i n g a d e g r a d a t i o no f s o i l b i o l o g i c a l h e a l t ha n d ad e c l i n e i n s o i l q u a l i t y.K e y w o r d s:n a t i v e f o r e s t c o n v e r s i o n;l a b i l e o r g a n i c c a r b o n f r a c t i o n s;e n z y m e a c t i v i t i e s;s o i l h e a l t h;N o r t h w e s t e r nH u n a nP r o v i n c e全球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 U C C)是土壤质量/健康退化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驱动力之一㊂联合国粮农组织(F A O)在‘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中指出, 1990 2020年,世界森林面积减少1.78ˑ108h m2,主要途径为毁林㊁原始/自然林地转换为其他土地利用方式(例如,草地㊁人工林㊁果园㊁耕地和裸地)[1]㊂研究表明,L U C C通过耦合复杂地形㊁气候和高强度土地利用活动,导致土壤退化和土地生产力降低,改变生态系统的源/汇功能[2-4]㊂因此,量化L U C C过程产生的土壤生态环境效应,对于准确评估地球表层土地系统的潜在风险和区域可持续土壤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㊂在土壤酶的催化作用下,活性有机碳(L O C)为土壤食物网生命活动提供主要底物供应,这一过程与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养分循环㊁水分渗滤㊁碳吸存和生物多样性维持)关系密切㊂由于土壤活性有机碳与酶的活性对土地利用转换与管理活动响应敏感,测试成本较低且相对简单,常作为评价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健康短期变化的 指示器 [5]㊂目前,基于物理㊁化学和生物化学技术,分离出一系列的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㊂例如:轻组有机碳(L F O C)㊁颗粒有机碳(P O C)㊁溶解性有机碳(D O 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 B C)㊂有关土壤L O C组分对土地转换尤其是天然林转换的响应,已有较多报道[3-4,6]㊂然而,气候㊁土壤类型㊁植被覆盖和耕作管理方式均具有地域性差异㊂在不同气候带㊁不同土壤质地类型下,有关土壤L O C组分含量与酶活性强度对天然林转换的响应规律,仍有待深入揭示㊂本课题组最近报道,与花岗岩红壤相比,板岩红壤质地更黏重㊁团聚体物理保护作用更强,可能更有利于土壤颗粒有机碳的积累[7]㊂近年有证据显示,土壤微生物相关指标(例如:微生物碳利用效率㊁微生物来源的碳组分和微生物碳㊁氮㊁磷代谢酶)对土壤有机碳库和土壤生物健康变化具有很好指示作用[8-9]㊂然而,不同土壤L O C组分与微生物酶活性的指示作用差异,仍不明确㊂因此,本研究选取中亚热带丘陵区小流域内毗邻分布且本底条件基本一致,土地利用史清晰的天然常绿阔叶林,以及由此转变而来的人工林㊁果园㊁坡耕地和水田,采集起源于板岩风化物母质的表土,室内分析土壤L O C组分㊁酶活性及其相关性,目的在于:①理解土壤L O C组分㊁酶活性对天然林转换的响应规律;②明确土壤L O C组分和酶活性对天然林转换响应的敏感性及其指示作用㊂以期为区域国土空间合理规划㊁可持续性的土地利用优化管理和固碳增汇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㊂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位于湘西北永顺县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0ʎ06' 110ʎ21'E,28ʎ42' 28ʎ53'N),典型低山㊁丘陵地貌,海拔400~800m;盛行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4ħ,年均降水量1360mm(集中在5 7月)㊂保护区生长大片亚热带低海拔常绿阔叶原始次生林,誉为 中南十三省唯一免遭第四纪冰川侵袭的原始次生林天然资源宝库 ㊂地带性土壤类型主要为板岩风化物发育的泥质红壤(土属),呈酸性,土体厚度一般>1m㊂在小溪镇的泉溪㊁田溶和小溪3个自然村内,选取3个小流域㊂在小流域同侧,分别选取天然林(对照)以及毗邻由天然林转换而来的针叶人工林㊁果园㊁坡耕地和水田为研究对象,样地基本概况见表1㊂天然林为当地典型地带性植被 常绿阔叶林,起源可追溯至第四纪,人类活动干扰很少,乔㊁灌分层,草本稀疏㊂天然林经砍伐㊁炼山㊁整地后,移栽杉木或马尾松人工林幼苗,幼年人工林有轻度管理,包括人工抚育间伐㊁清除林下草灌㊂果园植被为柑橘或猕猴桃,坡耕地种植双季玉米,水田种植一季稻㊂基于坡改梯技术,营建果园㊁坡耕地和水田㊂柑橘园定期施用有机肥和化肥(N,P2O5,K2O配比为15ʒ20ʒ5),有机肥和化肥施用量分别为8.00ˑ108,300k g/(h m2㊃a),猕猴桃园有机肥和化肥的年施用量分别为4.20ˑ105,840 k g/h m2㊂玉米地N,P,K肥年施用量分别为135,214水土保持通报第43卷26,96k g/h m 2,水田N ,P ,K 肥施用量分别为135,26,96k g /h m 2㊂果园㊁坡耕地和稻田采用传统常规管理措施,包括耕作㊁施肥㊁除草和旱季灌溉(表1)㊂表1 样地基本概况T a b l e 1 G e n e r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s a m p l i n gp l o t s 所在区域土地利用方式海拔/m 坡度/(ʎ)土地利用史/a 优势植物种天然林54030>1000利川润楠人工林5902035杉木泉溪村果园7702015柑橘坡耕地4601545玉米水田4501565水稻天然林60030>1000利川润楠人工林5902530马尾松田溶村果园6502012柑橘坡耕地6002030玉米水田5761560水稻天然林53030>1000锥属人工林5303040杉木小溪村果园7202010猕猴桃坡耕地5302050玉米水田5002050水稻1.2 土壤样品野外采集与室内分析2021夏季,在各土地利用方式内,随机布设3块样地(25mˑ25m ),各样地内设置10~15个采样点㊂采用自制土钻(内径2.8c m ),钻取0 20c m 表土,挑去植物残体㊁石块等土壤异物,将钻取土芯混匀为1个混合样㊂新鲜土壤样品带回室内,分成两部分㊂一部分鲜土样自然风干,压碎㊁研磨后,分别过2.00,0.25,0.15mm 的尼龙筛,用于土壤理化指标的测定;另一部分鲜土样置于4ħ保鲜盒保存,过2.00mm 的尼龙筛,混匀后于冰箱4ħ保存,用于土壤中酶活性和M B C 的测定㊂试验地表土基本理化性质见表2㊂土壤指标测定方法为:S O C 采用高温外热重铬酸钾氧化 容量法;pH 值采用水浸提(水土体积比2.5ʒ1),电位法;T N 采用凯式定氮法;T P 采用酸溶 钼锑钪比色法;有效磷(O l s e n -P )采用碳酸氢钠浸提 钼锑钪比色法;N H +4-N 采用K C l 浸提,流动分析仪测定;D O C 和D O N 用去离子水浸提,T O C 仪法[10];L F O C 采用密度为1.7g /c m 3的N a I 重液浸提,烧失法[11];M B C 采用氯仿熏蒸法,T O C 仪法;P O C 采用湿筛法提取,重铬酸钾外加热容量法[12];R O C 采用333mm o l /L KM n O 4溶液浸提,565n m 波长比色法[13]㊂蔗糖酶活性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脲酶活性采用苯酚钠 次氯酸钠比色法;荧光素二乙酸酯(F D A )水解酶活性采用荧光比色法;过氧化氢酶活性采用荧光比色法[14]㊂表2 试验地0—20c m 表土基本理化性质T a b l e 2 B a s i c p h y s i c o c h e m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0-20c mt o p s o i l i n e x pe r i m e n t a l s i t e s 指标S O C/(g ㊃k g -1)pH 值T N/(g ㊃k g -1)T P/(g ㊃k g -1)D O N/(m g ㊃k g -1)O l s e n -P/(m g ㊃k g -1)N H +4-N /(m g ㊃k g -1)天然林55ʃ7a 4.7ʃ0.4b4.5ʃ0.8a0.9ʃ0.5a 123ʃ57a 9.2ʃ2.1ab 48ʃ15a 人工林52ʃ4a 4.8ʃ0.3b 3.4ʃ1.2a 0.4ʃ0.3b 83ʃ28a 8.4ʃ2.6b 44ʃ24a 果园18ʃ7c4.7ʃ0.4a b 1.4ʃ0.4b0.3ʃ0.1c31ʃ15b 7.7ʃ4.1b 15ʃ3b 坡耕地19ʃ6c 5.4ʃ0.3a 2.3ʃ0.5b 0.5ʃ0.1b 40ʃ20b 12.9ʃ1.3a21ʃ6b 水田32ʃ6b5.5ʃ0.2a 2.8ʃ0.3a b 0.6ʃ0.1a 52ʃ13b 13.7ʃ4.5a 23ʃ5b 注:①S O C 为土壤有机碳;T N 为总氮;T P 为总磷;D O N 为可溶性有机氮;O l s e n -P 为有效磷;N H +4-N 为铵态氮;②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 <0.05),下同㊂1.3 数据分析基于M i c r o s o f tE x c e l 和S P S S 软件平台,计算土壤指标的描述统计量(平均值和标准差)㊂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天然林㊁人工林㊁果园㊁坡耕地和水田的土壤指标进行均值比较,显著性水平设为0.05㊂利用O r i g i n2019软件作图,图表中数据为平均值ʃ标准差㊂土壤有机碳及组分㊁酶活性对天然林转换响应的敏感性指数(S I)计算公式为[3]:S I =Q 2-Q 1Q 1ˑ100%(1)式中:Q 1为对照(天然林)土壤指标;Q 2为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指标㊂2 结果与分析2.1 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组分天然林转换显著降低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含量(表2和图1)㊂天然林改为果园㊁坡耕地,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的降幅一般高于天然林改为人工林㊂天然林改为果园㊁坡耕地和水田,土壤S O C 含量分别显著降低67%,65%和42%(p <0.05)㊂与天然林相比,人工林㊁果园和坡耕地土壤L F O C 含314第5期 肖华翠等:湘西北天然林转换对土壤活性有机碳与酶活性的影响量分别显著降低40%,58%和75%㊂天然林改为人工林㊁果园㊁坡耕地和水田,也显著降低土壤c P O C, f P O C和R O C含量,以c P O C含量的降幅最高(28%~78%)㊂与天然林相比,果园㊁坡耕地和水田土壤D O C含量分别降低47%,69%和77%,人工林㊁果园和坡耕地土壤M B C含量分别降低60%,80%和88%(p<0.05)㊂天然林与水田土壤L F O C和M B C 含量均无显著差异㊂注:c P O C为粗颗粒有机碳(>250μm);f P O C为细颗粒有机碳(250~53μm);L F O C为轻组有机碳;P O C为颗粒有机碳;M B C为微生物生物量碳㊂下同㊂图1天然林转换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F i g.1E f f e c t s o f n a t i v e f o r e s t c o n v e r s i o no n s o i l l a b i l e o r g a n i cCf r a c t i o n s土壤L O C/S O C介于0.3%~28%(表3)㊂与天然林相比,人工林土壤L F O C/S O C,c P O C/S O C和R O C/S O C分别显著降低40%,40%和30%,其降幅均高于S O C降幅(5%);水田土壤R O C/S O C和D O C/S O C分别显著降低41%和63%,D O C/S O C降幅高于S O C降幅(42%)㊂因此,L F O C/S O C,R O C/ S O C和c P O C/S O C敏感地指示天然林转换为人工林土壤碳库质量变化,而D O C/S O C则敏感地指示天然林转换为水田土壤碳库质量变化㊂2.2土壤酶活性天然林转换显著影响土壤蔗糖酶㊁脲酶和F D A 水解酶活性,但对H2O2酶活性无显著影响(图2)㊂与天然林相比,人工林㊁果园㊁坡耕地和水田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降低39%,55%,51%和89%;土壤脲酶活性分别降低19%,51%,67%和64%;土壤F D A水解酶活性分别降低31%,58%,36%和61% (p<0.05)㊂2.3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土壤L F O C,c P O C,f P O C和R O C含量与蔗糖酶㊁脲酶㊁F D A水解酶和H2O2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㊂土壤D O C含量仅与脲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㊂土壤M B C含量与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表4)㊂表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占土壤总有机碳的比例T a b l e3R a t i o o f l a b i l e s o i l o r g a n i c c a r b o n f r a c t i o n s t o s o i l o r g a n i c c a r b o n i nv a r i o u s l a n du s e s%项目L F O C/S O C c P O C/S O C f P O C/S O C R O C/S O C D O C/S O C M B C/S O C 天然林10ʃ2a15ʃ1a15ʃ3a27ʃ4a0.8ʃ0.5a b2.2ʃ1.6a b 人工林6ʃ1b9ʃ1b11ʃ2a19ʃ3b0.8ʃ0.4a b1.8ʃ0.3b 果园12ʃ1a15.1ʃ4.2a11ʃ3a23ʃ2a1.4ʃ0.9a1.1ʃ0.2b 坡耕地8ʃ3a b11ʃ4a b11ʃ6a28ʃ5a1.0ʃ0.6a b0.7ʃ0.3b 水田10ʃ3a10ʃ3a b15ʃ3a16ʃ3b0.3ʃ0.1b2.3ʃ0.3a 414水土保持通报第43卷图2天然林转换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F i g.2E f f e c t s o f n a t i v e f o r e s t c o n v e r s i o no n e n z y m e a c t i v i t y i n s o i l此外,土壤D O C含量与p H值呈显著负相关,但活性有机碳组分(D O C除外)含量㊁酶活性与T 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表5)㊂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M B C除外)㊁酶活性与T N,N H+4-N,D O N 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以D O N的相关系数相对最高(表5)㊂表4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与酶活性的相关系数T a b l e4C o r r e l a t i o n c o e f f i c i e n t b e t w e e n s o i l l a b i l e o r g a n i c c a r b o n f r a c t i o n s a n d e n z y m e a c t i v i t i e s项目L F O C c P O C f P O C R O C D O C M B C 蔗糖酶0.57*0.77**0.59*0.82**n s n s脲酶0.79**0.85**0.82**0.92**0.63*0.56*F D A水解酶0.63**0.79**0.71**0.87**n s n sH2O2酶0.74**0.86**0.79**0.92**n s0.62*注:*,**,n s分别表示在p<0.05,p<0.01和p>0.05水平上有显著差异㊂表5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㊁酶活性与土壤化学性质的相关系数T a b l e5C o r r e l a t i o n c o e f f i c i e n t a m o n g s o i l l a b i l e o r g a n i c c a r b o n f r a c t i o n s,e n z y m e a c t i v i t i e s a n d s o i l c h e m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项目L F O C c P O C f P O C R O C D O C M B C蔗糖酶脲酶F D A水解酶H2O2酶p H值n s n s n s n s-0.69**n s n s n s n s n s T P0.78**0.76**0.74**0.72**n s0.66**0.53*0.58*0.70**0.81** T N0.78**0.81**0.85**0.81**0.52*n s0.59*0.74**0.78**0.85** D O N0.85**0.88**0.88**0.96**0.53*0.66**0.74**0.89**0.85**0.92** N H+4-N0.77**0.82**0.79**0.84**0.78**n s0.68**0.90**0.73**0.75**2.4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㊁酶活性对天然林转换的响应敏感性土壤L O C组分与酶活性的S I值范围类似(-88%~-5%,-89%~-11%),均为负值(图3)㊂天然林转换为人工林㊁果园㊁坡耕地和水田,土壤R O C 和M B C的S I值均高于S O C含量的S I值㊂S I值大小和范围取决于天然林转换后的土地利用类型㊂天然林转换为人工林㊁果园㊁坡耕地和水田,S I平均值分别为-32%,-54%,-58%和-51%,S I值变化范围分别为-60%~-11%,-80%~-5%,-88%~-14%和-89%~-18%㊂天然林转换为果园㊁坡耕地的S I 值范围最宽,以天然林转换为人工林的S I值范围最窄㊂天然林转换为果园㊁坡耕地,土壤L O C组分的S I 值呈高于酶活性的S I值的趋势㊂514第5期肖华翠等:湘西北天然林转换对土壤活性有机碳与酶活性的影响注:虚线为不同土壤指标S I平均值;实心箭头为对照S O C㊂图3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㊁酶活性对天然林转换响应的敏感性F i g.3S e n s i t i v i t y i n d e x(S I)o f s o i l o r g a n i c c a r b o n f r a c t i o n s a n d e n z y m e a c t i v i t i e s i n r e s p o n s e t on a t i v e f o r e s t c o n v e r s i o n3讨论土壤微生物生长繁殖过程分泌多种酶,催化活性有机碳分解,调控土壤碳库质量与土壤健康的短期变化㊂基于物理㊁化学与生物化学方法,测定的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与土壤类型㊁植被覆盖和土地管理措施密切相关[4]㊂本研究中,天然林转换显著降低土壤L F O C,c P O C,f P O C和R O C含量㊂这可能是天然林转换后土壤有机质输入减少和矿化分解损失加剧及土壤有机碳净损失的结果[3-4]㊂与天然林相比,人工林㊁果园和农用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均呈降低趋势㊂原因可能是,人工林㊁果园和农用地植物物种的组成相对单一,来自地上凋落物㊁地下细根生物量较低和人为干扰造成土壤活性有机碳流失[3]㊂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中亚热带天然林转为人工林㊁果园和坡耕地凋落物层厚度由4c m削减至0.5c m,凋落物现存量由7.6t/h m2减少到0.5t/h m2,0 60c m 土层细根生物量降低了50%~90%[3,15]㊂本区域研究也显示,天然林改为杉木人工林和针阔混交林,凋落物现存量分别降低了79%和21%[16]㊂此外,天然林转换后,植被覆盖减少,土温升高;加之频繁耕作破坏大团聚体,外源新鲜有机物投入产生正激发效应,均可加速土壤活性有机碳分解损失[15,17]㊂然而,天然林改为人工林,土壤D O C含量未有显著变化㊂这与W a n g Q i n g k u n等[18]在本区域邻近试验地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㊂土壤D O C主要来源于凋落物渗滤液㊁根系分泌物和微生物降解产物,它的含量与植被类型(例如:凋落物量㊁根系生物量㊁林冠层密度和林龄)关系密切[19]㊂本研究中,天然林与人工林土壤D O C含量类似,可能与所选针叶人工林为成熟林(30~35a生),凋落物量和根系生物量相对较高有关,但具体原因,仍有待进一步探索㊂有报道称,天然林改为展叶松人工林,集约经营10a后,土壤S O C 和D O C含量存在回升现象,推测可能与人工林养分归还特征有关[20]㊂天然林与水田土壤M B C含量也类似,这与以往整合研究结果基本一致[21]㊂在稻作系统中,水稻秸秆归还量和根系分泌物量较高,可为土壤微生物生长繁殖提供充足的有机碳源[22]㊂天然林转换后,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响应敏感度不同㊂土壤R O C,M B C的S I值高于S O C的S I614水土保持通报第43卷值,反映土壤R O C,M B C敏感地指示S O C的变化㊂有研究表明,在不同土地利用和农业管理下,土壤M B C,P O C和R O C敏感地指示土壤健康差异[5,23-24]㊂与土壤M B C相比,R O C室内化验程序更简单,分析成本更低,用风干土即可测试,更适宜于农业推广应用㊂与天然林改为坡耕地㊁果园和水田相比,天然林改为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的降幅更低㊂这可能与针叶人工林凋落物归还量高㊁难分解损失有关[3]㊂天然林改为人工林,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有机碳库的累积与保存㊂在土地利用转型㊁土地空间结构优化时,应考虑土壤的碳源/汇效应,助力实现碳达峰㊁碳中和 3060 目标㊂L O C/S O C指示土壤有机碳库的质量[15]㊂天然林改为人工林,土壤L F O C/S O C,R O C/S O C和c P O C/S O C显著降低,这些比值的下降指示土壤有机碳库的质量大幅下降㊂因此,土壤L F O C/S O C, R O C/S O C和c P O C/S O C可作为土壤碳库质量变化的敏感指示指标㊂本课题组之前研究表明,花岗岩红壤R O C/S O C对天然林转换的响应不敏感[3]㊂然而,本研究所选土壤为板岩风化物发育的红壤,土壤黏粒含量(285g/k g)高于花岗岩红壤的黏粒含量(197g/k g)㊂受土壤黏粒保护的R O C对天然林转换的响应可能更敏感[25]㊂天然林改为水田,土壤R O C/ S O C和D O C/S O C显著降低,且D O C/S O C降幅比S O C降幅高㊂原因可能有3个方面:①水田R O C和D O C含量低于天然林;②水田长期淹水,不利于土壤微生物分解矿化有机碳;③水田溶解性有机质易流失,导致D O C/S O C降低[26]㊂土壤酶活性受植物根系㊁凋落物㊁微生物群落及人为活动的强烈调控,也是土壤健康短期变化的预警指标㊂土壤中蔗糖酶催化蔗糖水解,释放果糖和葡萄糖,参与土壤有机质矿化过程[27]㊂天然林转换显著降低土壤蔗糖酶活性,以水田降幅最大,可能与水田长期淹水条件㊁养分易流失和基质有效性较低有关[28-29]㊂土壤酶活性与活性有机碳组分㊁土壤养分呈正相关㊂这进一步表明,基质有效性是调控土壤酶活性的关键因素之一㊂据报道,天然林转换显著降低土壤养分有效性和土壤酶活性[27]㊂土壤中脲酶促进有机碳 氮键的水解,催化尿素水解为氨和C O2,改善土壤酸碱性[30]㊂天然林转换后,土壤中脲酶㊁F D A水解酶与蔗糖酶活性变化趋势类似,也可能主要与土壤基质及养分有效性降低有关㊂然而,土壤H2O2酶活性对天然林转换的响应不敏感,可能与H2O2酶自身特性有关[27]㊂天然林改为坡耕地㊁水田,土壤蔗糖酶活性S I值高于S O C的S I值㊂这表明,土壤中蔗糖酶活性能敏感地指示S O C的短期变化㊂天然林转换为果园㊁坡耕地,土壤L O C组分比酶活性的响应更敏感,说明L O C组分可能具有更强的指示能力㊂4结论与毗邻的中亚热带原生天然常绿阔叶林相比,转换为人工林㊁果园㊁坡耕地和水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㊁蔗糖酶㊁脲酶和F D A水解酶活性均显著降低,其响应的敏感性取决于土地转换方式/类型㊂与天然林转换为果园㊁坡耕地和水田相比,天然林转换为人工林的敏感性更低,相对有利于土壤中活性有机碳库的保存㊂在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中,R O C和M B C对天然林转换的响应很敏感,可指示土壤S O C库的短期变化,特别是R O C更适宜于推广应用㊂土壤R O C/ S O C,L F O C/S O C和c P O C/S O C可敏感地指示天然林转换为人工林土壤碳库质量变化㊂土壤蔗糖酶活性具有指示S O C短期变化的潜力㊂天然林转换大幅降低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库质量,与之相关的酶活性也显著降低;土壤有机碳库活性㊁酶活性的下降,指示天然林转换后土壤生物健康/质量退化㊂[参考文献][1]F o o d a n d A g r i c u l t u r e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o f t h e U n i t e dN a t i o n s.F o r e s t r y D e p a r t m e n t.G l o b a l f o r e s t r e s o u r c e sa s s e s s m e n t2020:M a i nr e p o r t[R].R o m e:F o o da n dA g r i c u l t u r eO r g a n i z a t i o n o f t h eU n i t e dN a t i o n s,2020.[2] S h e n g H a o,Y a n g Y u s h e n g,Y a n g Z h i j i e,e ta l.T h ed y n a m i c re s p o n s e of s o i l r e s p i r a t i o n t o l a n d-u s e c h a ng e si n s u b t r o p i c a l C h i n a[J].G l o b a l C h a n g eB i o l o g y,2010,16(3):1107-1121.[3] S h e n g H a o,Z h o uP i n g,Z h a n g Y a n g z h u,e t a l.L o s so fl a b i l e o r g a n i c c a r b o n f r o ms u b s o i l d u e t o l a n d-u s e c h a n g e si nS u b t r o p i c a l C h i n a[J].S o i l B i o l o g y a n dB i o c h e m i s t r y,2015,88:148-157.[4] B e i l l o u i nD,C a r d i n a e l R,B e r r eD,e t a l.A g l o b a l o v e r v i e wo f s t u d i e s a b o u t l a n dm a n a g e m e n t,l a n d-u s ec h a n g e,a n dc l i m a t e c h a n g e e f f e c t s o n s o i l o r g a n i c c a r b o n[J].G l o b a lC h a n g eB i o l o g y,2022,28(4):1690-1702.[5] L i p t z i nD,N o r r i sCE,C a p p e l l a z z i SB,e t a l.A n e v a l u-a t i o no f c a rb o n i n d ic a t o r s o f s o i l h e a l t h i n l o n g-t e r ma g-r i c u l t u r a l e x p e r i m e n t s[J].S o i lB i o l o g y a n dB i o c h e m i s-t r y,2022,172:108708.[6] B o n g i o r n oG,Bün e m a n nE K,O g u e j i o f o rC U,e ta l.S e n s i t i v i t y o fl a b i l e c a r b o n f r a c t i o n s t o t i l l a g e a n do r g a n i cm a t t e r m a n a g e m e n ta n dt h e i r p o t e n t i a l a s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s o i l q u a l i t y i n d i c a t o r s a c r o s s p e d o c l i m a t i c c o n d i-t i o n s i nE u r o p e[J].E c o l o g i c a l I n d i c a t o r s,2019,99:38-50.714第5期肖华翠等:湘西北天然林转换对土壤活性有机碳与酶活性的影响[7] D u a nL i a n g x i a,S h e n g H a o,Y u a n H o n g,e ta l.L a n du s e c o n v e r s i o na n d l i t h o l o g y i m p a c t s s o i l a g g r e g a t e s t a-b i l i t y i nS u b t r o p ic a lC h i n a[J].G e ode r m a,2021,389:114953.[8] Pér e z-G u z mánL,P h i l l i p sL A,S e u r a d g eBJ,e t a l.A ne v a l u a t i o no fb i o l o g i c a ls o i lh e a l t hi n d i c a t o r si nf o u rl o n g-t e r m c o n t i n u o u sa g r o e c o s y s t e m si n C a n a d a[J].A g r o s y s t e m s,G e o s c i e n c e s&E n v i r o n m e n t,2021,4(2):e20164.[9] L i a n g C h a o,S c h i m e l JP,J a s t r o wJD.T h e i m p o r t a n c eo f a n a b o l i s mi nm i c r o b i a l c o n t r o l o v e r s o i l c a r b o ns t o r-a g e[J].N a t u r eM i c r ob i o l o g y,2017,2:17105.[10]鲁如坤.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11]J a n z e nH H,C a m p b e l l C A,B r a n d t SA,e t a l.L i g h t-f r a c t i o no rg a n i cm a t t e r i n s o i l s f r o ml o n g-t e r mc r o p r o-t a t i o n s[J].S o i lS c i e n c eS o c i e t y o fA m e r i c aJ o u r n a l,1992,56(6):1799-1806.[12] C a m b a r d e l l aC A,E l l i o t tET.P a r t i c u l a t e s o i l o r g a n i c-m a t t e r c h a n g e sa c r o s sa g r a s s l a n dc u l t i v a t i o ns e q u e n c e[J].S o i l S c i e n c eS o c i e t y o fA m e r i c aJ o u r n a l,1992,56(3):777-783.[13] B l a i r G J,L e f r o y R,L i s l e L.S o i lc a r b o nf r a c t i o n sb a s e d o n t h e i r d e g r e e o f o x i d a t i o n,a n d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a c a r b o nm a n a g e m e n t i n d e x f o r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s y s t e m s[J].A u s t r a l i a n J o u r n a l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R e s e a r c h,1995,46(7):1459.[14]关松荫.土壤酶及其研究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15]盛浩,李洁,周萍,等.土地利用变化对花岗岩红壤表土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5,24(7):1098-1102.[16]胡雪寒,刘娟,姜培坤,等.亚热带森林转换对不同粒径土壤有机碳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8,55(6):1485-1493.[17] F a n g Y u n y i n g,S i n g hBP,F a r r e l lM,e t a l.B a l a n c e dn u t r i e n t s t o i c h i o m e t r y o f o r g a n i c a m e n d m e n t s e n h a n c e sc a r b o n p r i m i n g i n a p o o r l y s t r u c t u r ed s o d i c s u b s o i l[J].S o i l B i o l o g y a n dB i o c h e m i s t r y,2020,145:107800. [18] W a n g Q i n g k u i,X i a oF u m i n g,H eT o n g x i n,e t a l.R e-s p o n s e s o f l a b i l e s o i l o r g a n i c c a r b o n a n d e n z y m e a c t i v i t yi n m i n e r a l s o i l st of o r e s tc o n v e r s i o ni nt h es u b t r o p i c s[J].A n n a l s o fF o r e s t S c i e n c e,2013,70(6):579-587.[19]王斐,马锐豪,夏开,等.森林转换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23,30(1):233-240.[20] M u j u r uL,G o t o r aT,V e l t h o r s tEJ,e t a l.S o i l c a r b o na n d n i t r o g e n s e q u e s t r a t i o n o v e r a n a g e s e q u e n c e o fP i n u s p a t u l a p l a n t a t i o n s i nZ i m b a b w e a nE a s t e r nH i g h-l a n d s[J].F o r e s t E c o l o g y a n dM a n a g e m e n t,2014,313:254-265.[21] L i uY a l o n g,G eT i d a,Z h uZ h e n k e,e t a l.C a r b o n i n p u ta n da l l o c a t i o nb y r ic e i n t o p ad d y s o i l s:are v i e w[J].S o i l B i o l o g y a n dB i o c h e m i s t r y,2019,133:97-107. [22]章晓芳,郑生猛,夏银行,等.红壤丘陵区土壤有机碳组分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特征[J].环境科学,2020,41(3):1466-1473.[23]R a m e s h T,B o l a n N S,K i r k h a m M B,e ta l.S o i lo r g a n i cc a r b o nd y n a m i c s:i m p a c to f l a n du s ec h a n g e sa n dm a n a g e m e n t p r a c t i c e s:ar e v i e w[J].A d v a n c e s i nA g r o n o m y,2019,156:1-107.[24] P a d b h u s h a nR,K u m a rU,S h a r m aS,e t a l.I m p a c t o fl a n d-u s e c h a n g e s o n s o i l p r o p e r t i e s a n dc a r b o n p o o l s i nI n d i a:am e t a-a n a l y s i s[J].F r o n t i e r s i n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S c i e n c e,2022,9:794866.[25]吴慧,赵志忠,吴丹.海南西部热带雨林次生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广东农业科学,2022,49(6):74-80.[26]魏早强,罗珠珠,牛伊宁,等.土壤有机碳组分对土地利用方式响应的M e t a分析[J].草业科学,2022,39(6):1115-1128.[27]周际海,郜茹茹,魏倩,等.旱地红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差异[J].水土保持学报,2020,34(1):327-332.[28]邰继承,靳振江,崔立强,等.不同土地利用下湖北江汉平原湿地起源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J].水土保持学报,2011,25(6):124-128.[29]W a r i n g B G,W e i n t r a u bS R,S i n s a b a u g h R L.E c o-e n z y m a t i cs t o i c h i o m e t r y of m i c r o b i a ln u t r i e n ta c q u i s i-t i o n i nt r o p i c a l s o i l s[J].B i o g e o c h e m i s t r y,2014,117(1):101-113.[30]涂志华,周凌峰,黄艳萍,等.海南岛黎母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热带云雾林土壤酶活性的根际效应[J].水土保持通报,2021,41(3):1-7.814水土保持通报第43卷。
湘西森林旅游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与价值估算
湘西森林旅游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与价值估算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实施生态文明建设。
湖南省作为中国南方的重要生态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其中湘西地区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独特,具有很高的生态旅游价值。
对湘西森林旅游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与价值进行评估,对于科学制定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湘西森林旅游区域位于湖南省西部,地处武陵山脉中段,气候多样,生物种类繁多,具有很高的生态旅游价值。
该区域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系统完整,具有丰富的生态服务功能,如水源涵养、气候调节、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湘西森林旅游区域还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民俗风情,具有很高的文化旅游价值。
对湘西森林旅游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与价值进行评估,有助于科学制定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湘西森林旅游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与价值的评估,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生态旅游产业,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评估结果还可以为游客提供参考信息,帮助他们了解湘西森林旅游区域的生态特点和旅游价值,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评估结果还可以为科研人员提供研究数据支持,促进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创新。
对湘西森林旅游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与价值进行评估,对于推动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1. 湘西森林旅游区域的概述湘西森林旅游区域位于湖南省西部,地处武陵山脉腹地,总面积约为30,000平方公里。
该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是中国著名的生态旅游胜地。
湘西森林旅游区域包括张家界、天门山、凤凰古城等地,这些地方以其独特的地貌、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吸引了大量游客。
湘西森林旅游区域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阳光充足。
三北防护林工程区主要气候要素的遥感监测与评估的开题报告
三北防护林工程区主要气候要素的遥感监测与评估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三北防护林工程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实施的一项国家战略工程,旨在通过在三北地区大规模建设林带来达到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社会经济和维护国家安全的目的。
但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存在着诸多问题。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维护三北林区的生态环境,必须对其主要气候要素进行及时、准确的监测与评估,从而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遥感技术对三北防护林工程区主要气候要素进行监测和评估,具体目标包括:1.获取三北防护林工程区主要气候要素的遥感数据,包括温度、降水、风速、湿度等指标;2.对获取的遥感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如气温、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年际变化规律等;3.通过对遥感数据的分析和解读,评估三北防护林工程区主要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为生态环境的管理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遥感技术手段对三北防护林工程区主要气候要素进行监测和评估,具体步骤包括:1.数据获取:利用气象卫星和气象站等各种气象数据源获取三北防护林工程区的气象数据;2.数据处理:对获取的气象数据进行预处理、融合和标准化处理,使其符合遥感监测和分析的条件;3.遥感监测与分析:利用遥感技术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监测和分析,提取气温、降水等主要气候要素的信息,如时空分布特征、年际变化规律等;4.评估与预测:通过对遥感数据的分析和解读,评估三北防护林工程区主要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并通过建立模型对今后的气候变化进行预测。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区生态环境的管理和维护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2.检验三北防护林工程的效果和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3.提高气候遥感监测技术在生态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水平和监测能力。
五、研究计划本研究的时间跨度为3年,分为以下阶段:1.第一年:数据收集和预处理2.第二年:遥感监测和分析3.第三年:评估和预测预期结果:根据遥感数据的分析和解读,得出三北防护林工程区主要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并建立气候变化预测模型,为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防护林生态经济成效阐述
防护林生态经济成效阐述作者:徐鹏邹春静李苗苗刘安田方慧代雪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吉林省农安地区是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北”防护建设中的样板,现己林网成型。
由于营造大面积农田防护林,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基本改善,初步形成一个稳定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1]。
为了总结防护林综合效益,进行农田防护林生态因子观测和农作物产量调查以及经济评价,可为进一步完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1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1.1研究区自然概况研究区域位于吉林省农安县境内,在地理上位于北纬43°54′~44°56′,东经124°32′~125°45′,地处松辽平原中部,地势平坦可划分台地、川地和沙地三大类型。
台地(岗地)可分高台地和台地,高台地分布在区域的西北和北部,海拔250m以上。
川地主要包括河漫滩、一级阶地、湖积平原和浅谷。
沙地以固定沙丘为主,大部分已开垦为农田,只有在残余沙地上还分布有贝加尔针茅(Stipabungeana)、糙隐子草(Cleistogeaesgquarrosa)群落。
土壤以黑钙土和黑土为主,其次为草甸土、沙土,零星分布的还有盐土、碱土等[2]。
地带性植被为贝加尔针茅—糙隐子草群落,在低平地分布大面积羊草(Leymuschinesis)群落和沿湖附近分布有杂类草群落、碱蓬(Artemisiaanethifo-lia)群落和沼泽。
该地区可划分4个农田防护林立地类型[3-4],主要优势树种为双阳快杨(Populus×xiaozhuamicu)。
试验区属于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冬季漫长寒冷,降雪较少。
年平均气温4.7℃,1月平均气温为-16.9℃,7月平均气温为23.1℃,年平均降水量508.2mm,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且多集中在夏季。
5—9月的≥10℃活动积温平均为2895℃,无霜期121~148d,多为西南风,春季>8级以上大风30余次,使农林牧业生产受到严重威胁。
三北防护林有哪些生态作用
三北防护林有哪些生态作用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一项正在我国北方实施的宏伟生态建设工程,它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一大壮举,开创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
那么三北防护林有哪些生态作用呢?风灾有哪些常见风型呢?
“三北”防护林体系东起黑龙江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北部边境,南沿海河、永定河、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喀喇昆仑山,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等13个省、市、自治区的559个县(旗、区、市),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面积的42.4%。
从1979年到2050年,分三个阶段、七期工程进行,规划造林5.35亿亩。
到2050年,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将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5.95%。
三北防护林主要是减缓东北,华北,西北的土地荒漠化,以改善自然环境。
三北防护林建设走出了一条符合三北地区实际和国情的生态建设道路,成为我国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为我们开展大型生态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也增强了我们实现秀美山川建设目标的信心。
不仅如此,三北工程已成为我国政府重视生态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具
有重要的世界意义,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工程,不仅是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工程,也是全球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森林生态研究实验站(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青坪国有林场)_企业报告(业主版)
1.4.1 重点项目
(1)林业服务(36)
Hale Waihona Puke 重点项目项目名称中标单位
TOP1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森林生态 泸溪县鸿兴苗圃
中标金额(万元) 公告时间
5.4
2023-04-18
本报告于 2023 年 08 月 24 日 生成
3/24
重点项目
项目名称
研究实验站(湘西土家族苗族自 治州青坪国有林场)关于无店铺 和其他零售服务的网上超市采购 项目成交...
目标单位: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森林生态研究实验站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青坪国有林场) 报告时间: 2023-08-24
报告解读: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企事业单位等网站公开的招标采购 项目信息,基于招标采购大数据挖掘分析整理。报告从目标单位的采购需求、采购效率、采购供应 商、代理机构、信用风险 5 个维度对其招标采购行为分析,为目标单位招标采购管理、采购效率 监测和风险预警提供决策参考;帮助目标单位相关方包括但不限于供应商、中介机构等快速了解目 标单位的采购需求、采购效率、采购竞争和风险水平,以辅助其做出与目标单位相关的决策。 报告声明:本数据报告基于公开数据整理,各数据指标不代表任何权威观点,报告仅供参考!
市采购项...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森林生态
TOP6
研究实验站(湘西土家族苗族自 治州青坪国有林场)关于车辆及
\
其他运输机械租赁服务的网上超
市采购项...
*按近 1 年项目金额排序,最多展示前 10 记录。
2022-11-03 2023-06-05 2022-11-02 2023-02-28 2022-09-07 2022-09-07
目录
企业基本信息 .................................................................................................................................1 一、采购需求 .................................................................................................................................1
湘西州森林防火现状与对策
湘西州森林防火现状与对策
张慧;和红晓;李涛;杜远飘
【期刊名称】《南方农业》
【年(卷),期】2024(18)8
【摘要】为提升湖南省湘西州综合森林防火能力,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当地森林火灾发生现状,剖析其在森林防火工作中存在的森林防火权责存在重叠、野外违规用火现象严重、公众森林防火意识不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层防扑火人员力量薄弱等问题,并提出全面落实“林长制”、加大野外用火管理力度、落实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基层森林防火力量及物资储备等对策。
【总页数】4页(P181-184)
【作者】张慧;和红晓;李涛;杜远飘
【作者单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62.3
【相关文献】
1.森林资源保护与森林防火现状及对策研究
2.森林防火现状问题与防火体系建设对策研究——以河南省新乡市为例
3.新形势下我国森林可燃物研究现状及森林防火对策
4.森林防火现状问题与防火体系建设对策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 i n a a i c u i g mi o l e s e c d t n l d n n r ci t n mi o r i a e a e , o p t s r a o i sd , o t u u lt f c e ma e i n r d an g r a ut u te m n h l i e l u p tq aiy o
s nd, e po t r e ofs n m a i a x r at d x mum t r a o lc ns r a in bi t o e ta d. a wa e nd s i o e v to a l y off r s l n i Ke r y wo ds: mi orc ma e; o puts r a ; o p uaiy ofs n n l i t ut te m ut utq lt d; e po tr t a a x r a e ofs nd; mi rdr na e; pr no a g i o— tc i n f e to h ngte Ri e ; n t e to or s ft e Ya z v r orhwe tHuna ov n e s n pr i c
CHEN Xio—pn HE Yo a ig , u—j n ,YE Xio—s i, u a h
LI Xi q n — ua 2
,
TI N A Yu— x n2 i ,
SU N She ng— t a 3 u n
( . oet e at n f n nPo ic ,C a gh 1 0 7 H nn C ia 1 F rsr D p rme t a rvne y o Hu h n s a 0 0 u a , hn ; 4
“ 防林 ” 是 国 家 为 改 善 长 江 中上 游 区 域 生 态 长 环 境 而 实 施 的一 项 防 护林 体 系建 设 工 程 ,是 以追 求
最 大 生 态 效 益 为 目标 的林 业 生 态 工 程 。 为 了 全 面 、
1 概 况
湖 南 省 长 防林 工 程 自 19 9 0年 启 动 实 施 至 1 9 98 年 底 ,累 计 完 成 营 造 林 任 务 1 17 4 .7万 h 2 m ,其 中 重点工程营造林 6 8 5.1万 h 2 m ,一 般 造 林 7 9 5.6万
Abs r c : The po ii na bs r a in n na y i r a e n t e e a c e i c da a o c l g c lb ne t ta t sto lo e v to a d a l ss we e b s d o he s v r s intf t fe o o ia e f s l i i mo t t to r e ton f e tof t e niors a i n of p ot c i or s h Ya ngte Ri e n he m o z v ri t unti r a i or hwe t an ae n n t s Huna r y o he e o o i a ne is o o e t o o e t o he Y a g z t d n t c l g c lbe f t f pr t c i n f r s f t n t e
R i e n t o nt i ar a i r hwe t H una pr v nc v r i he m u a n e n no t s n o i e
2. Huna Ac de y o n a m fFor t , Cha s a 41 00 , H una s y e r ng h 0 4 n, Chia; n
3 F r t ueuo h i o ny C i 18 0,Hu a , C i ) . oe r B r f i u t, hl4 5 0 sy a C lC i nn hn a
流 量 、产 沙量 、输 沙 率 、林 地 最 大 涵 水 能 力 及 保 土 效 果 进 行 了定 位 观 测 , 资料 分 析 表 明 ,长 防
林 生 态效 益 十 分 显 著 。
关 键 词 : 小 气候 ;产 流 量 ;产 沙 量 ;输 沙 率 ; 小流 域 ;“ 防 林 ” 长 ;湘 西北 中 图分 类 号 : ¥ 2 2.5 7 7. 0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0 3—5 1 ( 0 2 3—0 0 7 0 2 0 )0 0 5—0 5
陈晓 萍 ,何 友 军 ,叶 小施 ,李锡 泉2 田育 新2 , ,孙 圣 团3
(. 1 湖南 省林业 厅 ,湖 南 长沙 4 0 0 ;2 湖南 省林 科 院 ,湖 南 长沙 10 7 . 410 4 . 0 0 ;3 慈利 县林 业局 ,湖 南 慈利 418 0) 50
摘
要 :湘 西北 山 区 长 江 防 护 林 生 态 效 益 监 测 站 ,分 别 就 “ 防 林 ” 对 小 流 域 小 气 候 、坡 面 产 长
维普资讯
第2 9卷 第 3期 20 0 2年 9月
湖 南
林 业 科
技
Vo . NO. 1 29 3 Se 20 p. 02
Hun n Fo e t y Sce e & Te no o y a r s r i nc ch l g
湘 西 北 山 区 “ 防林 " 生 态 效 益 研 究 初 报 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