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精选教育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生活中的比北师大版.doc

合集下载

2019六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生活中的比∣新北师大版精品教育.doc

2019六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生活中的比∣新北师大版精品教育.doc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新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69~71页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并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两个量的比。

(2)能正确读写比,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值的概念,能正确地求出比值。

(3)对比的应用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感受“比”产生的背景,理解“比”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和应用。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2、难点:理解比的意义,区分比与比值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感知比较的方法出示情境1。

给同学们来一场“选美”比赛。

不过这次“选美”比赛的对象有点特别。

(教师出示规格分别是A:6×4、B:2×3、C:8×3、D:8×12、E:2×12五张淘气的照片,全班投票选出最美的几张照片,结果大多数学生都选A:6×4、B:2×3、D:8×12为最美的照片。

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为什么这3张照片最美,而其他两张不好看呢?“这里面有什么奥妙?是否跟数学有关联呢?”把这5张照片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引导学生探索这些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仅仅依靠让学生分组完成表1长方形长宽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ABCDE通过表1请学生解答了长是宽的几倍和宽是长的几分之几这两个问题并列式,根据学生列的除法算式,从而发现长方形长宽之间的倍数关系,明确是长和宽两个量在比,并使学生体会同类量比的意义。

接着让学生画一个具有这样倍数关系的长方形,进一步丰富例证。

出示情境2。

情境2向学生提供了马拉松选手赛跑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数据,以及某人骑车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数据,让学生体会到比较谁的速度快,实际上就是要算出路程与时间的比,看哪个比值大。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生活中的比|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生活中的比|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生活中的比|北师大版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6.1 生活中的比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与除法的关系,能够化简比,并能用比表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掌握比的化简方法。

教学重点:能够用比表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比的情况,如衣服的尺寸、食物的比例等。

2. 讲解比的含义:用PPT展示比的定义,解释比的意义,并用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3. 讲解比与除法的关系: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如2:3可以表示为2÷3。

4. 讲解比的化简:用PPT展示比的化简方法,并用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

5. 讲解求比值的方法:用PPT展示求比值的方法,并用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衣服的尺寸、食物的比例等。

六、板书设计比的含义比与除法的关系比的化简求比值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一桶水有3升,倒出2升,还剩多少升?(2) 一块巧克力有200克,吃掉150克,还剩多少克?(1) 8:12(2) 15:20(1) 4:5(2) 6:9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练习。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探索生活中的比,如比例尺、速度与时间的比等,并尝试用比表示出来。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比的含义和比与除法的关系是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学生需要通过实例来深入理解这两个概念。

比的化简和求比值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这两个部分涉及到了具体的运算方法和技巧。

作业设计中的实际问题需要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对于比的含义,我会在课堂上用具体的例子来解释。

生活中的比(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生活中的比(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生活中的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比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比的概念: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一种关系。

2. 比的计算:掌握比的计算方法,包括求比值、化简比、求比中的未知数等。

3. 比的应用:能运用比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比较物体的大小、速度、价格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比的应用,尤其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2. 学具:教材、练习本、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比的概念、计算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理解比的意义。

3. 练习: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比的理解和运用。

4. 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比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比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提纲:比的概念、计算方法、应用。

2. 关键点:比的定义、比值、化简比、比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比值、化简比、求比中的未知数。

2. 提高题: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3. 拓展题:研究比与其他数学概念的联系。

八、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检查学生对比的理解和运用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2.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反思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是否有效,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3. 学生参与度: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比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对比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2019年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优质课教案.doc.

2019年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优质课教案.doc.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生活中的比
课题:四比的认识——生活中的比。

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经过,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重点、难点:理解比的意义,会求比值。

课前准备:淘气的大小照片两张。

教学方法:“三勤”“四环节”
教学过程:
一、定向诱导。

1、师:同学们你们看过乒乓球比赛吗?在比赛中裁判会说0比
2、3比2、、、、这些有关比的语言吗?今天我们共同探索生活中的比。

板书课题【生活中的比】
2、出示学习目标。

指名读后要求学生自学课本48——51页内容。

二、自学探究。

1、出示自学提纲。

(1)、观察ABCDEF五张照片,那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
(2)、这些照片的长与宽之间有什么关系?
(3)、怎样求速度,谁的速度快?
(4)、怎样求单价,那个摊位上的苹果便宜?
(5)、什么叫比,怎样读写?比的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6)、怎样求比值?
先自学,再小组交流后,展示自学成果。

2、把前面有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写成比,并求出比值。

三、讨论解疑。

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
四、反馈总结。

1、共同完成课本50页的说一说,用来了解比的含义。

2、这节课你有何收获?
五、作业51页的练一练。

1《生活中的比》(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1《生活中的比》(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生活中的比导入引出生活中的比,例如:“小明和小红一起参加了长跑比赛,小明用的时间是小红的2倍,那么小明和小红的用时之比是多少呢?” 通过这个问题导出本节课主题。

新知•定义:比的大小关系就是两个数用冒号连接,左右顺序不能变。

如:2:5表示2比5小,5:2表示5比2大。

•等比例:两个比相等,则这两个比是等比例的。

如:4:8和6:12是等比例的。

•利用比解决问题:通过一些实际例子,引导学生使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学生之间的身高比较、书本的价格比较、家庭中用电量和用水量的比较等。

教学流程•教师引导学生看到周围生活中的比例关系,并引出比的定义和举例。

•通过图表、数据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不同比例大小关系的数学意义。

•在课堂上,老师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实例,如课本上的图表,明星之间的比较,举例体育比赛、记录学生成绩等,进行比的大小关系的口算。

•给学生提供多种不同形式的比练习题目练习,如:口算、填空、判断等,让他们能够熟练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

•常见的题目类型包括:1.比的大小问题:根据所给的两个数字计算比的大小,或者结合实际情景进行推断。

2.比例的应用问题:根据所给的比例,求出另一个值,或者根据所求的值,推出比例,适用于计算实际问题。

拓展练习由于比是数学中非常基础和重要的知识点,所以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实际问题使用比的知识来解决。

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多读书、多看期刊杂志、多关注新闻等途径来积累比的应用案例,依托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总结生活中到处可见比的关系,学习比的概念和应用非常重要。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什么是比,能够判断、比较各种比的大小,也会利用比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生活中的比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生活中的比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生活中的比北师大版教案:生活中的比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主要内容是生活中的比。

我们将通过实例来理解比的概念,并学会如何计算比值,同时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比的概念,知道比的含义和比值的意义。

2. 学会计算比值,并能运用比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培养大家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比的含义和比值的计算,难点是理解比的概念和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比的概念,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实物,以及一些练习题,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参与。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向大家展示一些图片,比如水果、食物等,让大家观察并说出它们之间的比较关系。

比如,苹果和香蕉的数量比较,大家可以说出苹果比香蕉多两个。

2. 讲解比的含义:接着,我会向大家解释比的概念。

比是用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数学运算,它由两个数和一个比号组成。

比如,苹果比香蕉多两个,可以写成苹果:香蕉 = 2:1。

3. 计算比值:然后,我会教大家如何计算比值。

比值就是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结果。

比如,苹果比香蕉多两个,我们可以计算出比值为2/1=2。

4. 解决实际问题:5. 随堂练习:我会给大家一些练习题,让大家自己动手计算比值,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比的含义:比 = 前项÷ 后项比值的意义:比值 = 前项÷ 后项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苹果:香蕉 = 4:2橘子:葡萄 = 6:3答案:苹果:香蕉 = 4/2 = 2橘子:葡萄 = 6/3 = 2如果有一堆苹果和香蕉,苹果有12个,香蕉有6个,那么苹果和香蕉的比值是多少?答案:苹果:香蕉 = 12:6 = 2/1 = 2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比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比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如果大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向我请教。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生活中的比|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生活中的比|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生活中的比 | 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能够用自然语言描述生活中的一些比例关系。

2.能够简单计算一些生活中的比例关系。

3.能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了解比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点1.生活中的比例关系的学习。

2.比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1.将所学内容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图片和幻灯片。

2.学生需要准备一份生活中的比例关系相关的作业。

教学过程导入1.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比例关系的概念。

2.让学生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比例关系,并向班级展示。

观察图片1.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图片中的比例关系。

2.引导学生讨论每张图片中的比例关系,明确比例项。

3.让学生在作业本中写下观察结果和比例项,理解比的形式和作用。

论述1.引导学生认识比的含义和基本概念。

2.让学生学习比的表达方式及其基本形式。

3.让学生学习比的计算方法和技巧。

4.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运用比的知识进行计算和分析。

实践1.让学生看一张表格,提出其中的比例关系,进行计算和分析。

2.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出一种常见的比例关系,理解其意义和作用,进行计算和分析。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以此评估学生对生活中比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拓展1.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比例关系拓展到更多领域,如地理、经济等。

2.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寻找更多比例关系,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比的作用和意义。

总结在本节课结束时,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比例关系,并愉快地运用这些知识。

6.1《生活中的比》(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6.1《生活中的比》(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6.1《生活中的比》(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比的概念: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一种关系,比的两个数称为比的两个项,分别称为比的前项和后项。

2.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比的大小不变。

3. 比的运算:比的加减乘除运算。

4. 比的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比的概念、基本性质和运算方法。

2. 教学难点:比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鞭。

2. 学具:课本、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比的存在,激发学生学习比的兴趣。

2. 新课:讲解比的概念、基本性质和运算方法,通过例题巩固知识点。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讲解比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生活中的比2. 板书内容:- 比的概念- 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运算- 比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比的概念、基本性质和运算方法。

2. 提高题:让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思考题:让学生思考比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创新意识。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比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比的存在和意义。

讲解比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方法时,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知识点。

在应用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体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比的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教学效果。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生活中的比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生活中的比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生活中的比 | 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掌握比的概念,能够解决简单的比例问题。

2.能够用比来解决实际问题。

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运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1.比的概念理解、差比与同比的区分。

2.用比例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教学PPT。

2.教学素材:与生活相关的图片。

3.教学环境:课堂。

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幽默的语言,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生活中的比”。

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与比相关的有趣图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起学习的兴趣。

二、讲解基本概念(10分钟)1.教师使用黑板和粉笔等教具,讲解比的基本概念,例如“比”的定义、以及比的表示方式等。

2.讲解差比和同比的区别,引导学生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情况下它们的应用。

三、列举相关实例(15分钟)1.举例解释比的应用场景:比如铅笔、鞋子等大小之间的比较。

2.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比的具体例子,以帮助学生感知比的实际应用。

四、引导学生思考与实践(15分钟)1.提问:根据老师列出的各种配料,怎么才能得到一杯正宗的奶昔呢?学生需要思考并找到实现方法。

2.转化概念:通过实践,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在实际问题中比的应用方法,包括比的意义、保持比的比值,并学会使用行程表等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五、课堂练习(15分钟)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将比例应用于实际问题的练习任务交由学生完成,辅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课堂笔记,并布置作业,让学生熟练掌握比的概念,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其运算能力。

教学下结论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概念,并学会将比例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比的应用与实际意义,运用所学技能解决现实问题,让学习的知识更具实际意义。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生活中的比(一)》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生活中的比(一)》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生活中的比(一)》一、教学目标1.理解比的概念和意义。

2.能够用“比”的形式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进一步认识到数的大小关系。

3.运用比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理解“比”的概念和意义。

2.能够用“比”的形式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三、教学难点1.运用比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向学生出示一组图片,例如两个不同大小的橘子,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让学生思考一下用什么形式来表示这两个橘子的大小关系可能更加准确。

在学生的帮助下,引出比的概念。

2. 讲解比的概念及表示方法1.定义比:比是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相比所得的商数,用冒号“:”表示。

例如,两只狗的体重比为5:3,表示第一只狗重5千克,第二只狗重3千克。

2.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一些比,例如某天气温为15℃,而昨天气温为10℃,那么今天气温比昨天高多少?可以让学生用“比”的形式来表示,也可以用算式来表示。

3.给学生发一些水果,让学生分组比较各组内水果的重量比,然后用比的形式表示出来。

3. 学生练习1.练习册上的练习题,不要求完成全部,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抽查。

2.在生活中找一些例子,让学生用“比”的形式来表示。

4. 教学总结简要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出比的概念,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了练习。

学生参与积极,能够基本理解“比”的概念和表示方法,但在具体问题上运用还有一定的难度。

下一步需要加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训练,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生活中的比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生活中的比北师大版
〔四〕出示49页图示
1、将图A的长和宽都扩展为原来的3倍,失掉图B;
2、将图A的长扩展为原来的1.5倍,宽扩展为原来的4倍,失掉图C;
3、将图A的长增加为原来的1/2,宽扩展为原来的2倍,失掉图D;
4、将图A的长和宽都增加为原来的1/2,失掉图E。
二、认一认
1、引见比的读法和写法。
2、看法比的各局部称号。
课后反思:
你是怎样想的?与同伴说一说?
〔二〕出示48页图示〔2〕
教材向先生提供了马拉松选手赛跑的路程和时间的数据,以及某人骑车的路程和时间的数据,让先生体会到比拟谁的速度快,实践上就是要算出路程与时间的比,看哪个比值大。
〔三〕出示48页图示〔3〕
教材向先生区分提供了三个水果摊位出售苹果的价钱的状况,使先生体会到比拟哪个摊位的苹果廉价,实践上就是要算出总价与数量的比,看哪个比值小。
一、情境引入
〔一〕出示47页图示
1、出示47页1〔1〕情境图。教材提供了4名同窗的竞赛状况,这里4名同窗的竞赛场数是一样的,都是各赛8场。
先生小组讨论:由于竞赛场数相反,你能直接排出他们的名次吗?
2、出示47页1〔2〕情境图。教材提供了小强和小林两人停止的四次练习的结果,每次竞赛场数不同,获胜的场数也不同。
六年级上册数学阅历从详细情境中笼统出比的进程,了解比的意义。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3、能应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复杂的生活效果,感受比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教学重点:了解比的意义,求比值。
教学难点: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进程:智慧是可以分享的,而分享是一种快乐! 当你困惑时,你已在思索了;当你在思索时,你已在悄然生长了!
三、说一说
1、出现生活中的〝比〞,使先生进一步体会比是普遍存在的。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6.1《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1)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6.1《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1)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6.1《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6.1《生活中的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实例,了解比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材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以实际情境为背景,引导学生探究比的含义,学会求比值,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比例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应用中,求比值和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深入理解比的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情境,了解比的概念,学会求比值。

2.培养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情境,理解比的概念,学会求比值,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求比值的方法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比的概念,感受比的应用。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3.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交流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与同伴交流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图片、实例,以及求比值的练习题。

2.教学工具:课件、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图片,如衣服、水果、车辆等,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这些图片中的数学信息。

让学生说说这些图片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引出比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情境,如购物、运动等,让学生求出其中的比值。

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并学会求比值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要求求出各组数据的比值,并解释实际意义。

《生活中的比》(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生活中的比》(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生活中的比》(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能够运用比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 比的应用:能运用比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 比的性质: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如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能运用比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2. 教学难点:比的应用,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找出两个数的比,并运用比进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比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比的概念、性质和应用,让学生掌握比的知识。

3. 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比的知识。

4. 应用:讲解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来解决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比的意义和应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生活中的比》2. 板书内容:比的概念、性质、应用等。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比的知识。

2. 提高题: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比进行计算。

3. 拓展题:让学生探讨比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比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2.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本节课通过讲解比的概念、性质和应用,让学生掌握了比的知识,并能够运用比来解决问题。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1 生活中的比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1  生活中的比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1 生活中的比一、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体会认识比的必要性,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二、学情分析《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学过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

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经验。

三、重点难点理解比的意义四、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境,体会认识比的必要。

1.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说一说哪几张照片和图A比较像呢?为什么比较像?2.观察比较,引出比。

探究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

【设计意图】:直接提出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引发学生的判断与思考:为什么这几张相片比较像,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从而引入下面问题的学习。

概念的形成需要学生亲身经历感悟其过程,让学生从几何的角度探究“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进一步发现长方形的形状可以用它的长和宽这两个特征量来表示,体会认识比的必要性。

【活动二】自学交流,初步认识比。

1. 自学交流比的相关知识。

2. 了解比号的来历。

【设计意图】:自学认识比各部分的名称,读写比,以及求比值,结合具体的例子理解比的数学意义,用比表示数量关系。

通过对比号表征形式与除法符号间渊源联系的深度挖掘,感受数学符号的表征意义,感悟比与除法联系密切,但又与除法不同,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活动三】感悟应用,深化理解比的意义。

说说生活中的比。

【设计意图: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比,借助丰富的现实背景,让学生个性化地表达¬,进行多角度解释比,从而感受比的价值,体会比与生活的广泛联系,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并对比的后项在不需要计算时可以为零的诠释。

生活中的比(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生活中的比(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生活中的比(教案)
适用对象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学科
学习目标
1.理解比的含义和比值的概念;
2.掌握比的大小和运算;
3.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巩固比的应用。

教学内容
1.比的含义和比值的概念;
2.比的大小和运算;
3.生活中的比的应用。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新知
1.通过多张图片展示不同物品的大小,引出“比”的概念;
2.以具体实例讲解比的定义和比值的概念;
3.鼓励学生动手画比的图形,加深理解。

第二步:理解比的大小和运算
1.给出若干比的例子,引导学生计算比的值;
2.在计算中强调同量纲的重要性;
3.通过比的大小进行分类和排序的练习,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第三步:掌握生活中比的应用
1.通过实物和图片展示不同场景下的比的应用;
2.指导学生分析应用场景,运用比的概念进行计算;
3.引导学生搜索并分享自己身边的比的例子,加深理解和印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比的大小和运算;
2.生活中的比的应用;
3.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教学评价
通过本次教学,期待学生能够:
1.理解比的含义和比值的概念;
2.掌握比的大小和运算;
3.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巩固比的应用。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生活中的比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生活中的比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生活中的比 | 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和抽象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其合作学习的意识,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教学内容1. 比的概念:介绍比的定义,包括比的两个部分——比的前项和后项,以及比的性质。

2. 比的计算:学习比的计算方法,包括比的基本运算和比的简化。

3. 比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比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烹饪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比的应用。

2. 难点:比的计算和简化,比的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鞭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比,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比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3. 实例讲解:通过实例讲解比的应用,让学生理解比的实际意义。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比的计算和应用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板书设计1. 生活中的比2. 内容:包括比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以及比的性质和简化。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布置比的计算和应用题目,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2. 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家中观察并记录比的应用实例,下次课进行分享。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对比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的掌握程度。

2.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的核心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1. 导入- 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场景,如超市促销(3件商品的价格与2件商品的价格比较)、家庭烹饪(食谱中材料的比例)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生活中的比 北师大版-精选文档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生活中的比 北师大版-精选文档
突破重点
难点设想
探究照片长宽比,初步感受“比”→自学课本知识,进一步认识“比”→联系生活实例,深入理解“比”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及主要语言
学生活动
一、创境激疑
1、同学们,同学们,前几天同学们进行的一场篮球赛非常精彩,其中一个场景我用相机记录了下来,你们想看看吗?你看:这是照片的原版(照片A)
2、现在老师把这张照片变个样,请你仔细观察每次拉动照片的时候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此时老师直接将照片A进行左、右、上、下、对角拉动)
马拉松运动员真了不起!跑步的速度比骑自行车的还快。通过师生互动,最后让学生明白:路程与时间相除又叫做路程与时间的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就是速度。进一步巩固理解比的意义。
10、出示“比价格”情境图,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49页第3题的填表。
11、汇报交流:哪位同学愿意以最快的速度汇报你填写的结果?这个问题中你找到比吗?比较哪个摊位的苹果最便宜,实际上就是拿什么和什么进行比较?你能模仿前面两个例子那样说说其中两个量的比的关系吗?
3、这些照片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从中我们可以学到那些数学知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生活中的比。(板书)
二、互动解疑
1、出示照片B、C、D、E,提出问题:看了这几张照片之后,你认为哪几张与A比较像?
2、引导学生观察照片A在方格纸上的长是6,宽是4,明确1格就是1。让学生在小组里探究这些照片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交流。
学生不难说出:总价与数量相除又叫做总价与数量的比,总价与数量的比值就是单价。
12、引导学生小结归纳:从比速度、比价格两个例子我们看到:路程和时间是两个不同类的量,可以相比较,速度就是它们的比值;总价和数量也是两个不同类的量,可以相比较,单价就是它们的比值。(板书:不同类的量)

《生活中的比》(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生活中的比》(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生活中的比》(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和应用生活中的比。

2. 能够根据生活中的情景应用比的概念进行计算。

3. 能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生活中的比的概念。

2. 根据情景应用比的概念计算。

教学难点:1. 能够熟练地应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够深刻地认识到生活中的比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通过情境模拟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一、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幻灯片或PPT课件,便于展示生活中的比的相关情景。

2. 课堂上需要准备足够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集体或个人思考和练习。

3. 准备黑板、彩笔、擦子等教学工具。

二、引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海报、图片、视频等方式,使学生先对生活中的比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寻生活中的比例,例如:找到一个比例最近的事情、物品或人。

三、讲授1. 什么是生活中的比例教师介绍什么是比例,什么是生活中的比例,以及它们在各个实际领域中的应用。

2. 根据情境应用比的概念教师可以给出一些生活中的情景,让学生根据比例的概念进行计算。

例如:根据某个水果市场的价格表,计算出不同数量的水果的价格比。

3. 生活中的比例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比例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例如:在购物时,如何通过比例的概念来选择合适的商品?4. 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生活中的比练习题,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总结教师通过总结讲课内容,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技能,强化教学效果。

五、作业教师布置一些生活中的比作业,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记忆。

六、板书生活中的比例:根据情境应用比的概念生活中的比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七、教学反思本课采用了情景模拟的方式进行教学,生动具体,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习惯。

通过多次练习,学生对生活中的比例有了深入的认识,对比的概念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生活中的比∣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生活中的比∣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生活中的比 | 北师大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让学生体验比的形成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比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习惯。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 比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比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比的计算及应用。

2. 解决实际问题中比的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导入1. 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比的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2.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比的现象吗?举例说明。

新课导入1. 讲解比的概念,通过PPT展示比的计算方法。

2. 示例:讲解比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跟随计算。

活动探究1. 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比的应用,举例说明。

2. 分享: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巩固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比的计算及应用。

2. 讲解典型题目,分析解题思路。

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比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

2. 提问:你们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什么疑问?板书设计1. 板书生活中的比2. 板书内容:- 比的概念- 比的计算方法- 比的应用作业设计1. 基础题: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比的计算及应用。

2. 提高题: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道比的应用题目,并解答。

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内容是否合适,教学过程是否顺畅。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注:以上内容为教案的基本框架,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情况、教学环境等因素进行调整。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因为这是教案中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部分。

以下是针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导入1. 情境创设:利用PPT展示生活中的比的现象,如烹饪中比例的调配、建筑中比例的协调、艺术作品中的黄金分割等,通过这些具体实例,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
生活中的比
课时
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求比值。
教学难点: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过程:智慧是可以分享的,而分享是一种快乐!当你困惑时,你已在思考了;当你在思考时,你已在悄悄成长了!
一、情境引入
(一)出示47页图示
1、出示47页1(1)情境图。教材提供了4名同学的比赛情况,这里4名同学的比赛场数是一样的,都是各赛8场。
学生小组讨论:由于比赛场数相同,你能直接排出他们的名次吗?
2、出示47页1(2)情境图。教材提供了小强和小林两人进行的四次练习的结果,每次比赛场数不同,获胜的场数也不同。
三、说一说
1、呈现生活中的“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是广泛存在的。
2、计算比值。
四、练一练
把前面有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写成比。
五、全课小结
1、“比”的概念。
2、比的各部分名称以及求比值。
补评:
板书设计: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课后反思:
你是怎样想的?与同伴说一说?
(二)出示48页图示(2)
教材向学生提供了马拉松选手赛跑的路程和时间的数据,以及某人骑车的路程和时间的数据,让学生体会到比较谁的速度快,实际上就是要算出路程与时间的比,看哪个比值大。
(三)出示页图示(3)
教材向学生分别提供了三个水果摊位出售苹果的价钱的情况,使学生体会到比较哪个摊位的苹果便宜,实际上就是要算出总价与数量的比,看哪个比值小。
(四)出示49页图示
1、将图A的长和宽都扩大为原来的3倍,得到图B;
2、将图A的长扩大为原来的1.5倍,宽扩大为原来的4倍,得到图C;
3、将图A的长缩小为原来的1/2,宽扩大为原来的2倍,得到图D;
4、将图A的长和宽都缩小为原来的1/2,得到图E。
二、认一认
1、介绍比的读法和写法。
2、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