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手部卫生检验
手卫生制度考核标准
手卫生制度考核标准
首先,手卫生制度考核标准需要包括对手部清洁的要求。
手部清洁是手卫生的
基础,也是预防疾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在制定考核标准时,应明确规定手部清洁的频率、方法和程序,确保员工能够正确、有效地进行手部清洁,避免细菌和病毒的传播。
其次,手卫生制度考核标准还需要考虑对手部消毒的要求。
在特定的环境下,
手部消毒是必不可少的,可以有效地杀灭细菌和病毒,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因此,考核标准应包括对手部消毒的频率、消毒剂的选择和使用方法等内容,确保员工能够正确地进行手部消毒,保障工作场所的卫生安全。
此外,手卫生制度考核标准还需要考虑对手部保护的要求。
在一些特殊的工作
环境中,员工的双手可能会接触到有害物质或者受到外部伤害,因此需要加强对手部的保护。
考核标准应包括对手部防护用具的配备和使用情况的考核,确保员工能够正确地使用手部防护用具,保护自己的双手免受伤害。
最后,手卫生制度考核标准还需要考虑对员工手部卫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员工
应该了解手部清洁、消毒和保护的重要性,掌握正确的卫生知识和技能。
因此,考核标准应包括对员工手部卫生知识的考核内容,确保员工具备必要的卫生知识和技能,能够正确地进行手部卫生操作。
总之,手卫生制度考核标准的建立和实施对于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制定考核标准时,需要全面考虑手部清洁、消毒、保护和员工卫生知识的要求,确保员工能够正确、有效地进行手部卫生操作,预防疾病的传播,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手卫生制度考核标准的建立和实施,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指导,确保制度的有效落实,为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提供更好的保障。
检验科工作人员手卫生制度
检验科工作人员手卫生制度是指在进行科学实验和检验工作时,工作人员需要遵守的一系列手卫生措施和规定,目的是保证实验过程的安全性和结果的准确性。
以下是常见的检验科工作人员手卫生制度:1. 洗手:工作人员需要定期洗手,特别是在进入实验室、接触样品前,必须彻底洗净手部。
洗手前应用清水湿润手部,然后涂抹适量的肥皂,揉搓双手至起泡,重点清洗双手的手背、手指、指缝和指甲。
洗手时间至少应保持在20秒以上,然后用流动的清水冲洗干净。
2. 手消毒:洗手后,工作人员需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常用的手消毒剂有酒精类和含氯消毒剂。
使用消毒剂时,需要按照说明书的要求使用,并确保涂抹到双手的所有部位,包括手指、指缝和指甲。
3. 护手措施:工作人员在进行实验操作时,需要佩戴适当的护手用品,如手套。
手套应该是干燥的,没有破损,选择适合自己手部大小的手套,将手套穿戴整齐,确保手套与皮肤贴合,避免手套与实验物品接触。
4. 手不接触面部、口腔、食物等部位:工作人员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必须避免用手触摸面部、口腔或食物,以及不适宜的场所,以防交叉感染。
5. 手伤处理:如发现工作人员手部有划伤或破损的情况,应及时进行处理,如进行清洗、消毒和包扎等措施,以免疾病传播或感染。
6. 定期培训和监督:检验科要定期组织相关培训,确保工作人员掌握正确的手卫生知识和技能,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行为进行整改。
7.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定:工作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手卫生规定,不得随意违反或疏忽手卫生措施,在实验操作前后、接触样品前后、外出和上厕所后要洗手或消毒手部。
以上就是检验科工作人员手卫生制度的一些常见要求和措施。
通过正确的手卫生,可以有效减少交叉感染和实验误差,保证实验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手卫生管理规范
手卫生管理规范引言概述:手卫生是指保持双手清洁、无菌的一系列操作,是预防传染病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
手卫生管理规范是指在医疗、食品加工、公共场所等领域中,对手卫生操作进行规范和管理,以确保人们的健康和安全。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手卫生管理规范。
一、手卫生前的准备1.1 清洁工具准备:准备洗手液、肥皂、清洁毛巾等清洁工具,确保它们干净、无菌。
1.2 装备检查:检查洗手池、消毒器具等设备是否完好,确保正常使用。
1.3 个人卫生:保持指甲短、整洁,不带饰物,穿戴干净的工作服和手套。
二、手卫生操作规范2.1 湿润双手:将双手用温水湿润,确保水温适宜,避免烫伤。
2.2 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取适量肥皂或洗手液,搓揉双手,包括手背、手指缝等部位,持续搓揉20秒以上。
2.3 彻底冲洗双手:用流动的清水将肥皂或洗手液彻底冲洗干净,确保无残留。
三、手卫生后的操作3.1 用纸巾擦干双手:用干净的纸巾或洁净毛巾轻轻擦干双手,避免细菌再次滋生。
3.2 关闭水龙头:用纸巾或肘部关闭水龙头,避免手部再次接触污染物。
3.3 保持手部干燥:手部干燥后,避免触摸其他物品,保持双手干净。
四、手卫生时机的选择4.1 接触污染物后:如接触垃圾、污水、动物等,应立即进行手卫生。
4.2 接触食品前:在食品加工、餐饮等环节,接触食品前必须进行手卫生。
4.3 接触病人前后:在医疗机构、养老院等场所,接触病人前后必须进行手卫生,以防交叉感染。
五、手卫生管理的监督与培训5.1 监督检查:建立手卫生管理制度,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5.2 培训教育:对从业人员进行手卫生操作培训,提高其手卫生意识和操作技能。
5.3 宣传推广:通过宣传手卫生的重要性,提高公众对手卫生的认识,形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
结论:手卫生管理规范是保障公众健康和安全的重要措施,通过准备工作、操作规范、后续处理、时机选择以及监督与培训等方面的管理,可以有效预防疾病传播和交叉感染。
手卫生微生物学检测的标准
手卫生微生物学检测的标准
手卫生微生物学检测的标准主要包括细菌菌落总数的合格标准。
普通手卫生的细菌菌落数应≤10cfu/cm²,而外科手消毒的细菌菌落数应≤5cfu/cm²。
这意味着在手卫生消毒后,每平方厘米的手部皮肤上,细菌的数量不应超过这些标准。
此外,手卫生消毒效果的监测还应考虑不同环境下的手合格标准。
例如,在Ⅰ类和Ⅱ类区域,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cm²;在Ⅲ类区域,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cm²;在Ⅳ类区域,细菌菌落总数应≤15cfu/cm²。
这些标准旨在确保手部卫生在不同环境下都能达到一定的卫生标准,从而减少细菌感染的风险。
总的来说,手卫生微生物学检测的标准是确保手部清洁和卫生,减少细菌数量,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医务人员和公众都应遵循这些标准,并定期进行手部卫生检测,以确保手部的卫生状况符合要求。
生产车间人员手部卫生微生物检验报告
生产车间人员手部卫生检验报告检验日期:取样点:L1 生产线样本分布:人员1,2,3,5,6为生产操作人员,4为现场质检员,7,8为包装返工人员验证目的:1.通过检测洗手前、洗手后及使用75%酒精净手器消毒后的细菌数量,得出不同清洁效果的细菌减少趋势,为设定清洁、消毒标准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2.通过检验不同岗位人员的手部细菌量,进行针对性的微生物控制。
验证局限性:此次验证只选取了一条生产线人员进行检测,只能反映数据变化趋势,对于科学制定消毒间隔时间来说,样本量偏少。
验证结果参考建议:1.普通洗手达不到控制细菌数的要求,需要使用75%酒精杀菌净手器进行手部消毒。
2.暂以2小时为间隔进行手部消毒,细菌超标风险能有效控制。
3.生产线操作人员接触过材料外包装、设备、工具等物品后,需要进行75%酒精消毒后才可进行产品返工等作业,未经消毒接触的产品不能放入合格品中。
验证方案及检测结果如下:验证方案:1.检验洗手前后及使用75%酒精净手器消毒后细菌数的变化趋势2.检验连续工作1~2小时后细菌的增加趋势3.检验75%酒精对连续工作2小时后手部细菌的灭菌能力检验结果1:洗手前的平均菌落数远超标准值,洗手后的平均菌落数低于标准值,但其样本峰值还是超标准值。
由此可见,光靠普通洗手不能有效控制菌落数,存在污染产品的风险。
使用75%酒精净手器消毒后的平均值及峰值远低于标准值,控制细菌效果明显、有效。
1)洗手前手部细菌数3)消毒后手部细菌数检验结果2:连续工作1小时后,菌落均值还是低于标准值。
工作2小时后菌落均值略超标准值,原因为峰值太高造成。
经对样本进行分析,发现峰值高的为生产主要操作人员,经常接触材料外包装或设备,手部污染更为严重。
而常规包装操作人员峰值未超标准值。
5)工作2h后手部细菌数检验结果3:通过使用75%酒精净手器消毒后,菌落值远低于标准值,能有效达到控制细菌的效果。
试验培养结果如图。
《手卫生调查方案》
《手卫生调查方案》一、调查目的了解我院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正确性的实际情况,明确手卫生工作的重点、薄弱环节及人群,分析找出影响依从性及正确性的具体原因,为制定针对性更强的措施提供可靠依据,从而达到提高手卫依从性和正确性的目的。
二、调查对象全院医务人员,包括住院部及门诊医技科室的医、护、技及其他工作人员三、调查项目医务人员在五个手卫生指征(接触病人前、无菌操作前、接触病人后、体液暴露风险后及接触病人周围环境后)下,执行手卫生的依从性及正确性四、调查时间202x年11月15—16日五、调查步骤1、制作、审核及印刷调查表2、调查员分组:共选10名护理实习生为调查员,分为5组,每组2人。
调查科室分工具体如下:第一组:心血管内科Ⅱ病区、心血管内科Ⅲ病区、呼吸内科Ⅱ病区、内分泌科、神经内科Ⅱ病区、神经内科Ⅲ病区、肾脏内科、消化内科Ⅰ病区、消化内科Ⅱ病区、胃肠外科(10);第二组:肛肠外科、肝胆外科、胆胰血管外科、甲状腺乳腺外科(南院区)、心胸外科、脊柱外科、泌尿外科、创伤手足外科(南院区)、关节外科、神经外科Ⅰ病区(10);第三组:神经外科Ⅱ病区、妇科Ⅱ病区、产科、特需病房、血液净化科、血液内科、肿瘤科Ⅱ病区、肿瘤科Ⅰ病区、儿科Ⅲ病区、感染性疾病科(10);第四组:心血管内科Ⅰ病区、皮肤科、神经内科Ⅰ病区、老年病科、呼吸内科Ⅰ病区、口腔颌面外科、耳鼻咽喉科、创伤手足外科(北院区)、眼科、普外科(北院区)(10);第五组:妇科Ⅰ病区、儿科Ⅱ病区、儿科Ⅰ病区、康复科、急诊科(北院)、急诊科(南院)、北院门诊医技、南院门诊医技(6+2)3、调查员培训。
调查前对所有调查员进行手卫生调查的培训,内容包括手卫生指征、六步洗手法的正确操作、实际调查模拟、如何填写调查表、调查中遇到突发情况的处理等。
4、调查阶段:各调查小组采取暗访追踪的形式,随机观察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执行情况。
具体要求如下:(1)每个住院部科室应至少观察10个指征、门诊医技科室应至少共观察20个指征下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执行情况,其中所观察门诊科室应包括内科门诊、外科门诊、医技科室(如检验科等人流量较大的科室),并将观察结果如实、及时记录至调查表中;(2)尽量保证调查对象的多样性,不能仅观察某一个职业群体的手卫生执行情况,如护士;(3)尽量保证观察指征的多样性,不能仅观察某一个指征下的手卫生执行情况,如接触病人前;(4)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穿着工作服,如调查住院部科室的人员可不着工作服,扮作病人、家属等角色,方便观察。
2024年度环境卫生学监测计划
2024年度环境卫生学监测计划一、监测目的本监测计划旨在通过对医院环境中的空气、物表、手、消毒剂等微生物学指标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确保医院环境的清洁度和安全性,防止因环境污染而引发的感染,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
二、监测内容1.空气微生物监测:定期对医院病房、手术室、检验室等重点区域进行空气微生物采样,监测空气中细菌总数、真菌总数等指标,评估空气清洁度。
2.物表微生物监测:对医院内物体表面如桌面、门把手、床头柜等常用接触面进行微生物采样,监测细菌总数、真菌总数等指标,评估物体表面的清洁度。
3.手微生物监测:对医护人员的手进行微生物采样,监测手部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等指标,评估手部卫生状况。
4.消毒剂浓度监测:定期对医院使用的消毒剂进行浓度检测,确保消毒剂有效浓度符合规定要求,保障消毒效果。
三、监测方法1.采样:在规定时间内,对监测区域进行空气、物体表面、手部等采样。
2.培养与计数:将采样后的培养基送至微生物实验室进行培养和计数。
3.数据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评估医院环境卫生状况。
四、监测频率和周期1.空气微生物监测: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空气采样,特殊情况下可根据需要增加采样频率。
2.物表微生物监测: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物体表面采样,特殊情况下可根据需要增加采样频率。
3.手微生物监测: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手部采样,特殊情况下可根据需要增加采样频率。
4.消毒剂浓度监测: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消毒剂浓度检测,特殊情况下可根据需要增加检测频率。
五、监测结果和改进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发现和处理医院环境卫生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包括:1.根据空气、物表和手部微生物的监测结果,及时采取措施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减少污染源。
2.根据消毒剂浓度的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消毒剂的使用量和浓度,确保消毒效果。
手卫生合格判定标准
手卫生合格判定标准
1. 时间要求,根据相关指南,手卫生应持续一定的时间,一般建议为20秒或更长时间。
这是因为充分的洗手时间可以有效清洁双手,去除细菌和病毒。
2. 使用合适的洗手剂,合格的手卫生需要使用合适的洗手剂,如肥皂或含酒精的洗手液。
这些洗手剂可以有效清洁双手,并杀灭细菌和病毒。
3. 洗手步骤,合格的手卫生需要按照正确的洗手步骤进行。
这包括湿润双手、涂抹肥皂并揉搓双手、清洗双手并用流动水冲洗干净、用干净的毛巾或纸巾擦干双手。
4. 频率要求,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工作环境,手卫生的频率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需要在接触污染物或食物前后、上厕所后、打喷嚏或咳嗽后进行手卫生。
5. 观察结果,合格的手卫生应该观察结果良好,即双手表面干净无污垢,没有异味,并且在必要时使用洗手液或消毒剂。
总的来说,手卫生合格判定标准是根据卫生标准和相关指南制定的,主要考虑时间、洗手剂、步骤、频率和观察结果等因素。
只有严格按照这些标准进行手卫生,才能保证达到卫生要求。
有效的手卫生实践测试
有效的手卫生实践测试手卫生是指通过正确的方法清洁双手,以减少病菌传播和感染的过程。
有效的手卫生实践测试是为了评估个体对手卫生的了解和实际操作能力,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减少病原微生物传播,保持健康。
下面将从手卫生知识的掌握、正确洗手方法和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进行测试。
首先,在掌握手卫生知识方面,被测试者应该了解何为手卫生的重要性、何时需要进行手卫生、如何选择适合的洗手液等。
测试可以通过问答形式进行,考察被测试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例如,问及“为什么需要进行手卫生?”,“洗手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等问题,被测试者回答是否正确可作为评判标准。
其次,在正确洗手方法方面,被测试者需要展示正确的洗手步骤和技巧。
测试时可以设置洗手流程图,要求被测试者按照图示进行洗手操作。
比如,首先是湿手,使用适量肥皂搓揉双手、手掌、手背、指缝、指甲等部位,持续20秒以上后用流水冲洗干净,最后用纸巾擦干等步骤,观察被测试者的操作是否符合正确的洗手方法。
最后,实际操作能力测试是通过模拟日常生活和工作情景,考察被测试者在实际环境下进行手卫生的能力。
可以设置一些场景,要求被测试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洗手操作,例如在饭前饭后、接触垃圾后、接触宠物后等情况下洗手。
观察被测试者的操作流程和效果,评估其是否能够正确应对不同情境下的手卫生需求。
综上所述,有效的手卫生实践测试是为了帮助个体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预防疾病传播和感染。
通过检测被测试者的手卫生知识、正确洗手方法和实际操作能力,可以评估其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手部清洁的能力,从而提高个人和公共环境的卫生水平,保障健康。
有效的手卫生实践测试不仅有助于个体自身健康,也有助于构建整个社会的健康防护网络。
手清洗、消毒效果验证方案
手清洗、消毒效果验证方案手清洗、消毒效果验证方案(XXXXX车间)XXXXXXX公司目录一、概述二、验证小组成员与职责三、文件资料及培训确认四、编制依据五、验证日期六、验证目的七、验证范围八、验证内容九、验证结果的分析与评价十、验证周期一、概述对药品生产来说,人员是一大污染源。
根据洁净区卫生管理、人员进出洁净区更衣及清洁要求,进入洁净区的人员均应进行手部清洁,指甲修剪整齐并保持清洁,洁净区人员应保持双手卫生,避免裸手直接接触暴露的药品及与药品相接触的生产设备表面、包装材料。
人员进入洁净区前应用消毒液消毒双手。
为确认清洁、消毒效果,对进入洁净区人员的手清洗、消毒效果验证,证明按《人员进出C级区更衣及清洁规程》洗手、消毒的有效性。
进入C级区的人员采用手部清洗烘干后戴一层橡胶手套。
风险点在于手部一旦清洗不彻底,会污染手套,若手套的消毒效果不佳,会影响环境,进而对药品质量带来不良影响。
故本方案重点验证手部清洗效果和戴上手套消毒后的微生物数量。
二、验证小组成员与职责1、验证小组成员2、职责确认小组:准备、检查和实施验证方案;设计、组织和协调验证试验;收集整理验证数据,偏差处理,编写验证报告;再验证周期的确定。
验证小组组长:组织编写验证方案;领导协调验证项目的实施;协调验证小组的工作;对验证过程的技术负责;参加验证方案、偏差、验证报告的审核。
……三、文件资料及培训确认1、文件资料确认2、培训确认四、编制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药品附录》(2010年修订)《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药品生产验证指南》(2003)《药品GMP指南》无菌药品五、验证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六、验证目的通过对清洗后的手检查以及清洗、消毒后的手微生物检查来证明按《人员进出C级区更衣及清洁规程》对手清洗消毒后,符合规定的清洁要求,不会对洁净区及药品质量带来不良影响。
七、验证范围本方案适用于XXXXX公司XXXX车间洁净区手清洗、消毒效果验证。
检验人员手卫生监测结果分析及对策
检验人员手卫生监测结果分析及对策发表时间:2016-04-29T14:42:50.393Z 来源:《徐州医学院学报》2015年11月第35卷总第21期作者:黄劲华丁滢[导读] 1. 泰州市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2. 泰州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应对检验人员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提高洗手依从性,减少医院感染和自身感染的发生率。
(1. 泰州市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2. 泰州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苏泰州 225300)摘要:目的强化检验科工作人员的手卫生意识,提高洗手效果,减少医源性交叉感染和自身感染的发生。
方法通过监测我院检验科工作人员的洗手前后手部带菌量及洗手合格率,了解其手卫生现状,并采取措施,提高了手卫生依从性。
结果经管理后,检验人员的带菌量及洗手的平均合格率均有显著改善(P<0.05)。
结论应对检验人员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提高洗手依从性,减少医院感染和自身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交叉感染;检验人员;手卫生;六步法洗手检验科工作人员由于每天接触大量临床病人和标本,如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尤其是传染病患者的标本,极易发生实验室获得性感染,因此加强检验人员手卫生管理十分重要。
我院通过监测检验科工作人员的洗手前后手部带菌量及洗手合格率,并进行相应管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对检验科各专业小组(包括临检、生化、免疫、微生物)的工作人员共33名,在洗手前、后进行手部微生物采样监测,被采样人均采用“六步洗手法”规范洗手。
1.2 采样方法依据卫生部2002年《消毒技术规范》要求进行采样。
1.3 标准依据《消毒技术规范》标准,手卫生标准≤10 cfu/cm2,无致病菌为合格。
1.4 统计方法用χ2检验进行统计洗手前后的差异。
2.结果如表1所见,洗手前,平均洗手合格率仅为36.4%,而经过六步法洗手后,提高到78.8%;洗手前后有显著性差异(χ2=10.483,P<0.05)。
检验科工作人员手卫生制度
检验科工作人员手卫生制度1. 作业背景手卫生是医疗机构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对于检验科工作人员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良好的手卫生制度可以有效预防交叉感染,保护检验科工作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安全。
因此,本文将就检验科工作人员手卫生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和评估。
2. 制定明确的手卫生政策检验科工作人员手卫生制度的第一步是制定明确的手卫生政策。
该政策应明确规定手卫生的标准操作步骤,例如何时、何地及如何洗手;使用何种消毒剂以及如何进行消毒。
此外,政策还应针对不同场景和操作提供具体指导,确保每个工作人员都能够正确地执行手卫生措施。
3. 提供充足的培训和教育制定政策后,检验科工作人员需要接受充足的培训和教育,以确保他们了解并掌握正确的手卫生操作步骤。
培训内容应包括正确的手洗和消毒技巧,以及手卫生的重要性和目的。
工作人员还应了解交叉感染的风险和后果,以增强他们的意识和动力。
4. 提供必要的设施和工具为了方便工作人员执行手卫生制度,检验科应提供必要的设施和工具。
例如,洗手场所应位于易接近的位置,配备清洁的自来水和肥皂。
此外,应提供足量的纸巾和设备消毒剂,以便工作人员随时进行手消毒。
5. 进行定期的手卫生监测与评估定期的手卫生监测与评估是检验科工作人员手卫生制度的关键环节。
通过监测和评估,可以了解工作人员在手卫生方面的表现,并发现问题和改进的空间。
监测可通过观察和抽样调查进行,评估则可以利用数据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
6. 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为了促使手卫生制度的执行,检验科应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工作人员应受到及时和准确的反馈,了解他们在手卫生方面的表现,并得到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此外,工作人员还应被鼓励和表彰他们在手卫生方面的杰出表现,以增强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7. 持续改进和创新检验科工作人员手卫生制度需要持续改进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环境。
包括但不限于根据新的科学研究和证据更新手卫生政策;引入新的设备和技术以促进手卫生的执行;开展相关研究和培训以提高手卫生操作的效果等。
检验科工作人员手卫生制度
检验科工作人员手卫生制度
是指在医学检验过程中,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的手部卫生规范和操作要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检验科工作人员手卫生制度措施:
1.佩戴手套:在进行标本采集、检验设备操作以及处理样本等环节时,工作人员应佩戴洁净的一次性手套,以防止手部直接接触到样本或任何可能污染的物质。
2.勤洗手:工作人员在进入实验室和离开实验室之前,都应按照正确的手洗方式,使用肥皂和清水进行充分洗手,保持手部清洁。
此外,在完成特殊工作环节之后,如处理样本、故障排除等,也应及时进行手洗。
3.使用消毒剂:实验室设有合适的消毒剂和洗手液供工作人员使用。
对于手部消毒,工作人员应使用合适的消毒剂,例如含有酒精的洗手液或消毒酒精,确保有效灭菌。
4.避免触摸脸部和口鼻:在进行检验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尽量避免触摸自己的脸部、口鼻等易受污染的部位,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5.定期修剪指甲:工作人员的指甲应保持短而整齐,以防止细菌滋生和隐藏在指甲下。
6.组织培训和宣教:检验科应定期组织培训和宣教,教育工作人员正确的手卫生操作方法,并提醒他们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以确保其意识到手卫生的重要性。
遵守这些手卫生制度可以有效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保护工作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安全。
检验科手卫生制度
检验科手卫生制度一、前言手卫生是医疗机构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在检验科中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良好的手卫生制度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本文将对检验科手卫生制度进行详细介绍,以确保检验科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手卫生的重要性手是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而在医疗机构中,各种病原体更容易积聚和传播。
因此,良好的手卫生是预防交叉感染和保护患者安全的关键措施。
良好的手卫生能够有效地减少细菌、病毒和其他致病微生物在医务人员手和环境之间的传播,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同时,手卫生还能对医务人员自身的健康起到保护作用,减少工作中的健康风险。
三、检验科手卫生制度的内容3.1. 手卫生操作规程在检验科工作中,医务人员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手卫生操作:1.在手部直接或间接接触前,应洗手或进行手消毒;2.洗手时应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按照正确的洗手步骤进行洗手,包括湿润双手,取适量肥皂,揉搓双手至起泡,先洗掌、背和指缝,再清洗指尖及指甲;3.洗手后应认真冲洗双手,并用纸巾或者烘干器彻底擦干;4.手消毒时,应选择适当的消毒剂,并按照产品说明正确使用;5.手消毒后,应使消毒剂充分接触双手的所有表面,包括指尖、指甲缝和手腕。
3.2. 设施和装备的管理为了保障检验科手卫生的质量,需要对设施和装备进行管理。
具体要求包括:1.洗手设施:应设置在容易接触高风险物品、污染物或患者体液的区域附近,洗手台要保持清洁,经常保持水槽内有足够的洗手液和纸巾供应;2.手消毒设施:应在检验科各个区域合理设置手消毒设施,供医务人员方便使用;3.装备管理:包括手套、口罩、帽子、防护眼镜等个人防护装备的管理。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应正确佩戴和使用。
3.3. 培训和教育为了保障检验科医务人员掌握正确的手卫生方法,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手卫生培训和教育。
培训内容包括:1.手卫生操作规程;2.洗手和手消毒的正确方法;3.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方法;4.感染防控知识。
检验科工作人员手卫生制度
检验科工作人员手卫生制度
检验科工作人员的手卫生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手是常见的病原体传播途径。
以下是一个常见的手卫生制度,它包括以下的一些步骤和措施:
1.洗手:工作人员在进入检验科之前和之后,都应该进行手部的洗手。
洗手的时间应该持续至少20秒,并使用适当的洗手液和清水进行彻底的清洁。
2.使用消毒剂:在无法立即洗手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应该使用合适的手消毒剂进行消毒。
消毒剂应该覆盖整个手部,并按照标签上的指示使用。
3.戴手套:在与患者接触或进行可能有污染的操作时,工作人员应该戴手套。
手套应该正确佩戴,并在每次使用后及时更换。
4.避免触碰脸部:工作人员应该避免触碰自己的脸部,特别是鼻子、嘴巴和眼睛。
这可以减少传播病原体的机会。
5.保持手部清洁:工作人员应该定期清洁和修剪指甲,以防止病原体积聚。
6.教育和培训:检验科应该为工作人员提供关于手卫生的相关培训和教育,以确保他们了解正确的手卫生步骤和重要性。
上述只是一个简要的手卫生制度概述,具体的手卫生制度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规定进行制定。
总之,手卫生是确保工作人员和患者安全的重要步骤,需要得到严格的执行和监督。
第 1 页共 1 页。
检验科环境清洁消毒管理制度
检验科环境清洁消毒管理制度1. 管理制度背景在医疗机构中,检验科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其所涉及的人体检测、体液制备等工作需要严格的环境、清洁和消毒要求,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患者的安全。
因此,制定一份科学的环境清洁消毒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2. 管理内容的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内的检验科室,包括检验科室的所有工作区域、设备仪器、资源用品以及员工的个人卫生等方面的管理。
3. 环境清洁消毒管理制度3.1 工作区域管理•公共区域的清洁:定期清扫地面、拖地、擦玻璃等。
确保每日公共区域清洁,垃圾桶在每天工作结束后清理。
•检验科室的清洁:每日工作结束后,对各个工作区域进行清扫、拖地、擦桌子、擦墙和擦门。
同时,确保工作台等区域每日清理,消毒液定期更换。
•治具、耗材储藏间的管理:确保干净整洁,物品放置合理,并定期消毒液擦拭。
3.2 设备仪器的管理•设备仪器的清洁:每日工作结束后定期对设备仪器进行清洁(如离心机、试剂瓶、荧光显微镜等)。
•设备维护保养:针对设备维护保养,设备定期检查,每日开机前在设备上打卡并签字,维护及时。
设备报修需及时进行或通知管理员,直到维修好方可使用。
•严格控制设备的使用:避免因不必要的使用,在检验科室内跨地区的可行性分析是存在的,但有专业技术人存在并负责时。
并且,不得随意更改设备的设置。
3.3 资源用品的管理•试剂品的管理:严格复核每种即将使用的试剂品的完好性、过期日期以及是否正确使用,如有问题,应及时举报。
•样品的管理:对所有样品进行操作时,必须在标签上注明样品的编号、所属测试项目、取样者姓名以及取样时间等。
并且要及时归档备案。
•包装和库存管理:对于耗材、包装材料等,应定期进行检查和清理,另外需要控制进出流程,有专人清点、报备及进行库存管理。
3.4 员工个人清洁与卫生管理•佩戴助手:针对检验科内职员,要求佩戴手套,保证手部的卫生清洁。
•检修人员洗手:每位检修工作人员,在处理某些需要较高水平环境和工具时,检修工作人员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洗手消毒操作。
检验科卫生保洁制度
检验科卫生保洁制度1. 引言卫生保洁是医疗机构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之一,特别是在检验科这样一个与样本和实验物质直接接触的部门。
一个良好的卫生保洁制度对于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员工的健康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套完善的检验科卫生保洁制度,以确保该部门的卫生状况达到要求。
2. 环境卫生管理为了确保检验科的环境卫生符合相关规定,以下措施将被采取:2.1 清洁计划制定一个清洁计划,确保每个区域和设备都能定期得到清洁和消毒。
这个计划应该包括清洁频率、清洁方法以及负责执行清洁的人员。
2.2 清洁流程详细制定每个区域和设备的清洁流程,确保清洁工作可以全面、彻底地进行。
清洁流程应包含以下内容:•清除工作台上的杂物和污物。
•用适当的消毒剂清洁工作台、仪器和设备表面。
•清洁地板并扫除垃圾。
•清洁墙壁和玻璃表面。
•定期清洁储物柜和冰箱,并清除过期物品。
2.3 消毒程序制定消毒程序,确保检验科的环境符合卫生标准。
消毒程序应包括以下内容:•确定适用于不同设备和表面的合适消毒剂。
•制定消毒频率,并确保消毒剂的浓度和接触时间符合要求。
•确保消毒程序记录,包括日期、时间、执行人员和消毒剂的浓度。
2.4 垃圾处理建立合适的垃圾处理程序,确保垃圾及废弃物得到及时清理和处理。
垃圾处理程序应包括以下内容:•设置合适的垃圾桶和分类收集。
•确保垃圾桶及时清空和消毒。
•将危险废弃物和医疗废弃物正确处理,并遵守相关法规。
3. 个人卫生管理除了环境卫生管理,个人卫生也是确保检验科卫生的重要因素。
以下是相关措施:3.1 居住环境检验科员工应维护良好的居住环境,确保没有传染疾病或危险物质带入工作场所。
3.2 体检管理检验科员工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以确保他们身体健康,没有潜在的传染疾病。
3.3 个人卫生习惯建立和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对于检验科员工来说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建议:•手部卫生:员工应经常洗手,尤其是在接触样本之前和之后。
使用肥皂和流动的清水洗手至少20秒钟。
卫生检查标准
卫生检查标准引言概述:卫生检查标准是指为了确保公共场所和个人卫生安全,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要求。
这些标准涵盖了食品安全、环境卫生、个人卫生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详细介绍卫生检查标准的五个部份,包括食品安全、环境卫生、个人卫生、设施设备卫生和卫生管理。
一、食品安全:1.1 食品储存与处理:食品储存应遵循分类存放的原则,不同类别的食品应分别存放,避免交叉污染。
食品处理过程中,应注意食品的加工卫生,包括食材的洗净、烹饪温度的控制等。
1.2 食品原料采购:食品原料的采购应选择正规渠道,确保原料的质量和安全性。
供应商应提供相关的合格证明和检测报告。
1.3 食品留样与追溯:食品经过检验合格后,应留取样品并妥善保存,以备日后追溯。
留样应包括食品名称、生产日期、供应商等信息。
二、环境卫生:2.1 卫生清洁:公共场所应定期进行卫生清洁,包括地面、墙壁、桌椅、洗手间等。
清洁过程中应使用合适的清洁剂,并注意清洁工具的消毒与更换。
2.2 消毒措施:公共场所应根据需要进行定期消毒,特殊是易受污染的区域,如厨房、餐具、餐桌等。
消毒应使用符合标准的消毒剂,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2.3 室内通风:公共场所应保持良好的室内通风,确保空气流通。
特殊是厨房、厕所等易产生异味和湿气的地方,应加强通风措施。
三、个人卫生:3.1 手部卫生:从事食品加工和服务的人员应保持良好的手部卫生,包括勤洗手、正确使用洗手液、洗手间的定期清洁等。
3.2 穿戴卫生:从事食品服务的人员应穿戴整洁、清洁的服装,并佩戴适当的防护用品,如帽子、口罩、手套等。
3.3 健康检查:食品服务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确保身体健康,避免传染病的传播。
四、设施设备卫生:4.1 厨房设备清洁:厨房设备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设备表面的卫生安全。
特殊是易积累油污和食物残渣的设备,如油烟机、炉灶等。
4.2 餐具消毒:餐具应经过充分的清洗和消毒,确保使用的餐具卫生安全。
消毒方式可以选择高温消毒或者化学消毒。
手部清洁和消毒标准程序
63手部清洁和消毒标准程序1 目的:规范检验科工作人员手部清洁和消毒程序,保证检验质量,避免工作人员和环境污染。
2 范围:检验科工作人员。
3 职责:3.1 检验科工作人员按照本程序进行手部清洁和消毒;3.2 检验科安全管理小组、各专业组组长及安全员负责监督本程序的执行。
4 内容:4.1 定义将手涂满洗涤剂(消毒剂),并对其所有表面进行强有力的短暂的摩擦,产生大量泡沫,然后用流动水冲洗的过程称为手部清洁(卫生洗手)和手部消毒(卫生消毒)。
4.2 目标通过执行不同的洗手技术,以达到消除暂居菌并最大限度减少常居菌的目标。
4.3 手部清洁(卫生洗手)4.3.1 目的:去除手部污垢和大部分暂居微生物。
4.3.2 指征:4.3.2.1 进入或离开实验室之前;4.3.2.2 由污染区进入清洁区之前;4.3.2.3 处理清洁或无菌物品之前;4.3.2.4 无菌操作前后;4.3.2.5 与污物或微生物污染的物品或体液接触后;4.3.2.6 戴手套前或脱手套后(决不能代替洗手);4.3.2.7 戴口罩前或脱口罩后;4.3.2.8 穿隔离衣前或脱隔离衣后;4.3.2.9 使用卫生间前后。
4.3.3 洗手剂4.3.3.1 清洁剂或液态肥皂。
4.3.3.2 乙醇甘油洗手剂(在不方便频繁洗手的情况下使用)。
4.3.4 范围4.3.4.1 双手、手腕和腕上5~10cm;4.3.4.2 指尖、指缝、拇指、指关节、指甲等;4.3.5 程序4.3.5.1 在流动水下,使双手充分淋湿。
4.3.5.2 取适量抗菌手清洁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4.3.5.3 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钟,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包括指背、指尖和指缝,具体揉搓步骤如下:(1)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2)手心对手背延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3)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
(4)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5)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与手部卫生检验
食品学院 11级食品科学与工程2班
吴丽娇周汝朱浩泽余昊飞卢西恩
201130600223 201130600228 201130600229 201130600227 201130600220
摘要:微生物多种多样,无处不在。
本次试验配制培养基和灭菌,并接种了实验室环境和人体手部表面的微生物,经过48的h培养,用肉眼观察处在各种环境下的微生物菌落的形态特征。
证明了实验室环境和人体手部表面存在多种多样的微生物,让我们意识到“无菌”和灭菌的重要性,建立“无菌概念”和练习掌握一套过硬的“无菌操作技术”。
关键词:微生物环境培养菌落
前言:我们人体表面和周围环境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特别是在厕所环境中,按照常识,手部在未洗净的情况下会存在大量微生物,厕所中的微生物数量会超过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数量,通过培养对其进行初步的观察,可以获得初步的判定。
目前应用于微生物检测的技术也层出不穷。
例如传统方法、仪器法、免疫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生物传感器法等。
[1]本实验采用传统方法通过琼脂平板培养法从人体手部和厕所的空气中采集样品,然后恒温培养约两天,进行菌落的记数。
实验结果表明在我们人体表面和厕所环境中还是有相当部分微生物的。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仪器设备
培样皿、三角瓶、试管、烧杯、接种环、酒精灯、记号笔、牛皮纸、灭菌棉签、试管架、废物缸等。
1.1.2 试剂药品
胰蛋白胨、NaCl、琼脂条、无菌水,NaOH溶液及HCl溶液
1.1.3 培养基
PCA琼脂(成分:胰蛋白胨5.0g;酵母浸膏2.5g;葡萄糖1.0g;琼脂15.0g;蒸馏水1000mL。
pH 7.0±0.2。
)
1.2 实验方法
1.2.1 无菌生理盐水的制备(包括试管无菌水和三角瓶无菌水)
用8.5g的氯化钠加入1000ml的水中配置成浓度为0.85%的生理盐水,分别装入250ml的锥形瓶90ml(1瓶)和25ml的试管9ml(10支),盖紧后放入杀菌锅杀菌(121℃,15min)、冷却即可。
1.2.2 培养基的制备
按照上述的配方配制150ml的PCA培养液于锥形瓶中,杀菌(121℃,15min)后冷却至50—60℃备用,取稀释好相应浓度的样液1ml注射到培养皿中,然后倒入培养液约为15~20ml(均匀覆盖平板底部约1cm),待平板凝固后即可倒置培养。
1.2.3 细菌总数检测
1.2.3.1细菌总数的检测程序
菌落总数的检验程序如图 1.实验中称量要准确,稀释时要充分稀释均匀,不产生气泡,取样加样时要准确,使用移液枪和一次性枪头,尽量减少误差,保证结果的准确性[3]。
检样
10g样品+90ml生理盐水,混匀
↓
10倍系列稀释
↓
选择2~3个适宜样品匀液,各取1ml分别加入无菌培养皿
↓
每皿加入15~20ml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混匀
↓
培养
37℃↓48h
计数各平板菌落总数,计算菌落总数
↓
报告
图1 菌落总数的检验程序图
1.2.3.2检测操作步骤
a)手部菌落采样、培养与检测
被检人五指并拢,用棉签在右手指曲面,从指尖到指端来回涂擦10次,然后剪去手接触部分棉棒,将棉签放入含10mL灭菌生理盐水的采样管内送检。
样液稀释:将放有棉棒的试管充分振摇。
此液为1:10稀释液。
如污染严重,可十倍递增稀释,吸取1ml 1:10样液加9ml无菌生理盐水中,混匀,此液为1:100稀释液。
以无菌操作,选择1~2个稀释度取1ml样液注入到无菌平皿内,将已融化冷至45℃左右的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倾入平皿,约15ml,充分混合。
待琼脂凝固后,将平皿翻转,置36℃±1℃培养48 h后计数。
结果报告:报告每25cm2每只手的菌落数。
b)环境菌落采样与培养方法
打开平皿盖,分别使平板在走廊和实验室桌面的空气中暴露30min。
在采样前将准备好的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平板置37℃±1℃培养24 h,取出检查有无污染,将污染培养基剔除。
将已采集样品的培养基在6 h内送实验室,细菌总数于37℃±1℃培养48h观察结果,计数平板上细菌菌落数。
菌落计算:
1) 记录平均菌落数,用“个/皿”来报告结果。
用肉眼直接计数,标记或在菌落计数器上点计,然后用5~10倍放大镜检查,不可遗漏。
2) 若培养皿上有2个或2个以上的菌落重叠,可分辨时仍以2 个或2个以上菌落计数。
1.2.3.3菌落计数与报告方法
a) 记录平均菌落数,用“个/皿”来报告结果。
用肉眼直接计数,标记或在菌落计数器上点计,然后用5~10倍放大镜检查,不可遗漏。
b) 若培养皿上有2个或2个以上的菌落重叠,可分辨时仍以2 个或2个以上菌落计数。
空气细菌落菌数(cfu/m3)=50000×N/AT 公式(奥式)
式中:A——平板面积,cm2;
T——平板暴露时间,min;
N——平均菌落数,cfu/平皿。
50000--------系数
5分钟在100cm2面积上沉降的细菌数相当于10L空气所含的细菌数。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细菌总数检测结果
分别对环境与手部的微生物进行检验,得到相应的细菌菌落总数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环境与手部微生物检验结果
环境手部
菌落总数/皿7(桌面)16 18(脏手)
菌落总数/皿35(走廊) 2 1(干净手)
2.1.2 细菌总数的计算与报告
根据细菌落菌数(cfu/cm3)=50000×N/AT
A=63.6cm3 ,T=30min
因此最后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环境与手部微生物计算结果
环境手部
菌落总数cfu/cm3183(走廊)419 471(脏手)
菌落总数cfu/cm3917(桌面)52.4 26.2(干净手)
3 实验结论与讨论
3.1 细菌菌落总数的讨论
菌落总数指一定条件下(如需氧情况、营养条件、pH、培养温度和时间等),每g(mL)检样所生长出来的细菌菌落总数。
按国家标准方法规
定,即在需氧情况下,37℃培养48h,能在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生长的细菌菌落总数。
菌落总数并不表示实际中的所有细菌总数。
菌落总数作为衡量食品被细菌污染的程度以及判断食品卫生质量的标志之一,反映了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否符合卫生要求以及食品成品卫生质量的优劣。
现今,国内外菌落总数测定方法基本一致,只是在某些具体要求方面稍有差别。
食品行业经常引用的标准是GB15979《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装配与包装车间空气中细菌菌落总数应<2500cfu/m3 ;工作台表面细菌菌落总数应<20cfu/cm2;工人手表面细菌菌落总数应<300cfu/只手,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如下几点:
1)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实验室环境中的细菌菌落总数明显大于食品行业应用的标准,不符合卫生标准;
2)手部的菌落总数数据不在合理范围内,也不符合卫生标准。
3.2 实验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的原理和目的,结合实验数据,我们得知,控制环境中细菌的菌落总数存在几个问题:空气的洁净程度,如空气中的粉尘粒子,会加大细菌菌落总数;环境中空气的流速也是一个影响因素,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实验人员的操作熟练度和操作失误也对实验结果存在很大影响。
造成空气细菌菌落总数超标的可能原因有:
1)实验室空气不洁净,污染大;
2)培养时间过长,细菌生长过快,菌落蔓延,无法计数。
通过手部微生物检测情况,以及与食品行业相关标准的对比可知,食品接触表面的微生物应进行控制。
造成手部细菌菌落总数超标的可能原因有:
1)小组成员手部擦洗不完全;
2)样品均质处理没使细菌充分和均与得分布到待测液中;
3)培养时间过长,细菌生长过快,菌落蔓延,无法计数。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实验室环境中的细菌菌落总数明显大于食品行业应用的标准,不符合卫生标准;手部的菌落总数数据不在合理范围内,也不符合卫生标准。
所以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既要保证生产环境的卫生,生产人员也要做好消毒卫生工作,这样才能保证食品的卫生安全。
4检验报告
参考文献
格式:参考文献为论文时:作者姓名. 论文题目. 期刊名称,发表年,卷(期):起止页码
如:
[1] 韩路,王海珍,曹新川. 植物化感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新疆环境保护,2000,
22(2):088-092。
参考文献为著作时:主编者姓名. 著作名. 出版地:出版社, 出版年,起止页码如:
[2] 黄年来. 中国食用菌百科[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3,8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