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6年10月自考试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及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模拟试题一及答案一、单选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 C )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2。
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C )A.说出、表演、展示B.设计、制作、创作C.感受、参加、养成D.解释、完成、背诵3。
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B.教师的发展C.学生的选择D.课程制度的变迁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A.知识、技能和方法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C.知识、技能和情感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A.加德纳B.推孟C.韦克斯勒 D.加涅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C.都是主体D.都是客体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B)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12.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1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B )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1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1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C)A.学科学习目标B.一般性发展目标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D.情感目标二、多选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 )A.改变课程功能B.调整课程结构C.精选课程内容D.改进教学方式2.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BC )A.档案袋评定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C.表现展示评定D.成就测验3.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BCD )A.情境B.协作C.会话D.意义建构4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BCD )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5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 )A.民主的B.平等的C.对话的D.互动的6.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C )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7.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 ABC)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8.“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 ABCD)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D.保障措施9.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 BCD)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10.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 )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11.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BDA.家庭资源B.社会资源C.校园资源D.自然资源12.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BCD )A.向学生回归B.向学校回归C.向教师回归D.向教育实践回归13.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BCD )A..可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14.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BCD )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C.多方位研究时期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15.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BCD )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三、判断(×)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
全国自考政治学概论历年试题及答案 2
全国200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政治学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0312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vDybuKioEy1.第一次系统提出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 )A.《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B.《国家与革命》C.《论列宁主义基础》D.《共产党宣言》2.“国家是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是社会在一个有形的组织中的集中表现”,这句话表明:< )A.国家本质上代表整个社会成员利益B.国家在形式上代表整个社会C.国家代表所有阶级利益D.国家代表所有社会组织3.在中国,封建统治阶级控制人民思想的最重要手段是< )A.直接利用宗教B.间接利用宗教C.政治思想宗教化D.直接利用封建迷信4.从权力结构,即政治权力的排列组合形式来看,中国封建社会实行< )A.中央集权制B.三权分立制C.等级制D.官僚制5.体现资本主义政治自由和民主的最集中、最典型的制度是< )A.集权制B.总统制C.代议制D.福利制6.实现工人阶级领导的基本保证是< )A.工农联盟B.多党合作制度C.政治协商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7.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政治协商制度8.最直观反映一个国家统治形式和权力结构特征的是< )A.国体B.政体C.政党制度D.国家结构9.美国的政治体制属于下列哪种形式< )A.民主集中制B.严格三权分立制C.混合权力体制D.以行政权为重点的分权制10.国家机构的阶级性集中体现在< )A.机构体系结构B.国家统治集团C.国家政治体制D.国家经济形式11.民族问题的实质是< )A.阶级问题B.权力问题C.经济问题D.文化问题12.民族联合就是< )A.民族团结B.民族合作C.民族同化D.民族发展13.判断一个政党的阶级属性和本质的最重要依据是< )A.政党的决策B.群众基础C.政党的政治纲领D.政党的党员构成14.美国的政党制度属于< )A.两极多元格局的多党制B.多元并存的多党制C.议会内阁制的两党制D.总统制下的两党制15.实行一党制的国家是< )A.意大利B.德国C.中国D.法西斯国家16.按社会成员的参政倾向,西方学者将政治文化划分为< )A.服从型政治文化与冲突型政治文化B.协调型政治文化与服从型政治文化C.参与型政治文化与服从型政治文化D.参与型政治文化与协调型政治文化17.首次提出“政治文化”一词的是< )A.韦伯B.鲍威尔C.阿尔蒙德D.塞缪尔·比尔和亚当·乌赫姆18.国际组织的存在和活动的基本形式是< )A.国际会议B.国际条约C.国际贸易D.国际交往19.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认为,政治发展的动力在于< )A.广大群众B.先进政党C.中产阶级D.杰出领袖20.国际政治关系中,行为主体的诸多力量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A.政治力B.军事力C.经济力D.文化力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二及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二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 ),( ),( )”,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 )目标、( )目标和( ) 目标。
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 )、( )、( )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 )、( )和( )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 )。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 )、( )、( )。
6、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 )的评价体系。
7、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 )、( )和( )的依据。
8、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 )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9、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 ) 。
10、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 )的呈现方式、方式和( )方式的变革。
二、选择题(从每个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在答案题号上打√;每小题2分,共10分)1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A . 充分地传授知识 B.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C.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D.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12、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 )A. 以综合课程为主B. 以分科课程为主C .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 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13、“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 )A. 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B. 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C . 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 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B. 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C . 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 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15、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 )A. 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B. 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C . 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 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三、判断题(在你认为正确或错误的说法后面的括号内打√或打×;每小题2分,共20分)16、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四第一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四(四川2007年10月自考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8分)1.在西方,最早使用“课程”这个词的是(C)A.赫尔巴特B.亚里士多德C.斯宾塞D.夸美纽斯2.实施新课程改革,多一门或少一门课程并不重要,关键是课程的(D)A.内容要充实B.方法要现代C.对象要明确D.结构要合理3.“课程标准应有准确的界定,用每一个儿童在完成一个特定年级或教育阶段后所必须达到的学习能力来加以描述”。
这句话阐述的是课程标准的(B)A.可评估性B.可理解性C.可完成性D.可伸缩性4.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合作学习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能否(A)A.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B.把该讲的知识讲深讲透C.把学生真正调动起来D.真正实行启发式的教学5.不由外部事规定,而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来提出相应的目标。
这样的课程目标叫做(B)A.行为目标B.展开性目标C.表现性目标D.验证性目标6.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各科的课程标准实验颁发于(C)A.1999年B.2000年C.2001年D.2002年7.在新课改中,研究性学习一般要求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一直开设到(B)A.小学六年级B.初中三年级C.高中二年级D.高中毕业8.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是起源于20世纪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然而,将这些理论应用于课堂并逐渐风行于欧美的时间,则是在(B)A.50年代初B.70年代初C.80年代初D.90年代初9.按照日本学者广冈亮的说法,适用于熟练性地解决问题,学习过程是“计划――习得――练习”的教材,叫做(D)A.生活教材B.知性教材C.表达教材D.技术教材10.学习方式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策略和(D)A.学习目标B.学习方法C.学习计划D.学习倾向性11.以发展学生的自然能力为原则的教材是(D)A.知识中心式教材B.社会中心式教材C.生活中心式教材D.人本中心式教材12.在校本教研的几个核心要素中,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是(A)A.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B.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C.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D.申请获得的教育科研项目13.教育测量对表现性评价产生兴趣并加以研究,其时间是在20世纪的(A)A.40年代B.50年代C.60年代D.70年代14.“教学中,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这句话阐述了学生发展的(D)A.基础目标B.提高目标C.加强目标D.体验目标15.理想的国家课程在学校一级的体现,我们把它叫做(B)A.校本课程B.学校课程C.地方课程D.学科课程16.刚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师范生,经历着所学理论与实践的“磨合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及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一、填空题1.义务教育课程设计比例,语文 20%-22% 、数学 13%-15% 、英 6%-8%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 7%-9% 、科学、生物、物理、化学7%-9% 、体育 10%-11% 、艺术9%-11% 、综合实践6%-8% 、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10%-12% 、历史、地理 3%-4% ;2.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方针是、、 ;3.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关注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4.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5.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1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2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3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5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6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6.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7.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8.新课程倡导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9.新课程要求教师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开发者;二、单项选择题1.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校本课程A地方课程 B 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2.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B上课A 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3.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着名的卡纳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B学校需要家庭支持A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B学校需要家庭支持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B教师A学生 B教师 C校长 D教材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6.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A充分的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三、多项选择题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A改变课程功能 B调整课程结构C精选课程内容 D改革教学方法2.“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ABCD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 D保障措施3.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的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的是BCD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4.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BCDA向学生回归 B向学校回归C向教师回归 D向教育实践回归5.教学研究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BCDA可操作性 B验证应 C教育性 D探索性6.新课程给教师的定位是 AC促进者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四、简答题1.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哪几项有六项具体目标,它包括:改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2.课改的主要任务是什么1构建一个新型课程管理体系;2建立一支新型教师队伍;3探索一套新型课堂教学模式;4完善一个新型教育评价体系;5建设一个先进的信息化平台;6培养一批先进典型;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4.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新课程倡导的“促进者”这一教师角色的理解要点:第一,教师是促进者,这是新课程教师角色的最突出的特点,它改变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唯一的角色定位2分;第二,以往把教师角色仅仅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带来的是教师凌驾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缺少师生的平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被有效地调动起来3分;第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侧重于怎样让学生学会知识,与学生一起探讨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策略,这种促进者的角色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果3;第三,结合教学实践2分;5.实施三级课程管理的作用是什么答: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各自权利和责任的划分,①摆脱了过去僵化单一的管理体制`,妥善地处理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②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③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6.谈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要点:第一,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3分;第二,教师不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应该更多地成为一位平等交流中的主持人、引导者,成为课堂活动的有效的组织者,正确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3分;在教师的主导引导下,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的意识和能力2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分;7. 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第一,倡导全人教育;第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第四,倡导建构性学习,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课本、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观念;第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五、论述题1.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2.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答:第一,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新增加的两个维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学生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更多地关注和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反映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想是“目中有人”、“以学为本”的现代课程理念;第二,在内容标准的设计上,从“学习领域”、学习主题”、“目标要素”的学的角度,来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充分感受到课程标准中“学生”和“学生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三,在课程实施建议方面,从“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一个角度来提出建议;为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学习品质,提供教学环境和教学平台的支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四(四川2007年10月自考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8分)1.在西方,最早使用“课程”这个词的是(C)A.赫尔巴特B.亚里士多德C.斯宾塞D.夸美纽斯2.实施新课程改革,多一门或少一门课程并不重要,关键是课程的(D)A.内容要充实B.方法要现代C.对象要明确D.结构要合理3.“课程标准应有准确的界定,用每一个儿童在完成一个特定年级或教育阶段后所必须达到的学习能力来加以描述”。
这句话阐述的是课程标准的(B)A.可评估性B.可理解性C.可完成性D.可伸缩性4.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合作学习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能否(A)A.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B.把该讲的知识讲深讲透C.把学生真正调动起来D.真正实行启发式的教学5.不由外部事规定,而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来提出相应的目标。
这样的课程目标叫做(B)A.行为目标B.展开性目标C.表现性目标D.验证性目标6.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各科的课程标准实验颁发于(C)A.1999年B.2000年C.2001年D.2002年7.在新课改中,研究性学习一般要求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一直开设到(B)A.小学六年级B.初中三年级C.高中二年级D.高中毕业8.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是起源于20世纪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然而,将这些理论应用于课堂并逐渐风行于欧美的时间,则是在(B)A.50年代初B.70年代初C.80年代初D.90年代初9.按照日本学者广冈亮的说法,适用于熟练性地解决问题,学习过程是“计划――习得――练习”的教材,叫做(D)A.生活教材B.知性教材C.表达教材D.技术教材10.学习方式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策略和(D)A.学习目标B.学习方法C.学习计划D.学习倾向性11.以发展学生的自然能力为原则的教材是(D)A.知识中心式教材B.社会中心式教材C.生活中心式教材D.人本中心式教材12.在校本教研的几个核心要素中,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是(A)A.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B.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C.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D.申请获得的教育科研项目13.教育测量对表现性评价产生兴趣并加以研究,其时间是在20世纪的(A)A.40年代B.50年代C.60年代D.70年代14.“教学中,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这句话阐述了学生发展的(D)A.基础目标B.提高目标C.加强目标D.体验目标15.理想的国家课程在学校一级的体现,我们把它叫做(B)A.校本课程B.学校课程C.地方课程D.学科课程16.刚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师范生,经历着所学理论与实践的“磨合期”。
教育学06年(4月和10月)真题
浙江省2006年4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教育学(中学)试题课程代码:3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的是(A)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C.《爱弥儿》D.《康德论教育》2.问世于1632年的《大教学论》的作者是(B)A.康德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卢梭3.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过程,因此,教育研究应采取理解与解释的方法。
这是______学派的观点。
(B)A.实验教育学B.文化教育学C.实用主义教育学D.制度教育学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这是______的观点。
(D)A.生物起源说B.神话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5.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是______教育的一个主要特征。
(A)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6.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现代学制系统称为(D)A.《甲子学制》B.《癸卯学制》C.《壬戌学制》D.《壬寅学制》7.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C)A.计划B.组织C.沟通D.实施8.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C)A.家庭B.个人主观努力C.学校D.社会9.华生提出:“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更给我一个特殊的环境,我可以运用特殊的方法,把他们加以任意改变,……”。
这是______的观点。
(B)A.遗传决定论B.环境决定论C.辐和论D.系统论10.“教育必然促进儿童的发展”,这一观点(C)A.正确B.基本如此C.不完全正确D.错误11.我国教师的身份特征是(B)A.国家干部B.专业人员C.公务员D.自由择业者12.“我们假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体现了______的观点。
(A)A.教育的无目的论B.神学的教育目的论C.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D.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13.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______为目标的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小题及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模拟试卷一及答案一、单选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 C )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2。
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C )A.说出、表演、展示B.设计、制作、创作C.感受、参加、养成D.解释、完成、背诵3。
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B.教师的发展C.学生的选择D.课程制度的变迁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案目标是指(D )A.知识、技能和方法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C.知识、技能和情感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 D.加涅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案模式为(B)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案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C.都是主体D.都是客体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11.教案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B)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12.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1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B )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1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1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C)A.学科学习目标B.一般性发展目标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D.情感目标二、多选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 )A.改变课程功能B.调整课程结构C.精选课程内容D.改进教案方式2.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BC )A.档案袋评定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C.表现展示评定D.成就测验3.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BCD )A.情境B.协作C.会话D.意义建构4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BCD )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5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 )A.民主的B.平等的C.对话的D.互动的6.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C )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7.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 ABC)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8.“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 ABCD)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D.保障措施9.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 BCD)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10.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 )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11.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BDA.家庭资源B.社会资源C.校园资源D.自然资源12.当今世界,教案研究的发展趋势是(BCD )A.向学生回归B.向学校回归C.向教师回归D.向教育实践回归13.教案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BCD )A..可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14.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BCD )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C.多方位研究时期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15.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BCD )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三、判断(×)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及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及答案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ﻫ代化 ),( 面向世界 ),( 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ﻫ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 )、( 课堂 )、(书本 )为中心的状况。
ﻫ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 学课本位)、( 科目过多 )和 ( 缺乏整合 )的现状加以改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 综合课程 )。
ﻫ倡导学生( 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
6、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的评价体系。
7、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 )、(评估 )和( 考试命题)的依据。
8、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 )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ﻫ9、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开发者)。
10、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二、选择题(从每个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在答案题号上打√;每小题2分,共10分)1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B )ﻫ A . 充分地传授知识 B.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12、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ﻫ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 A)ﻫ A. 以综合课程为主 B. 以分科课程13、为主ﻫC .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 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ﻫ“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 C)ﻫ A. 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B. 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ﻫ C . 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 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A )A.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15、新课程强调C . 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ﻫ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B )ﻫ A. 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 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C . 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D. 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三、判断题(在你认为正确或错误的说法后面的括号内打√或打×;每小题2分,共20分)ﻫ16、新课17、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贯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教育部决定,大力撞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l.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点极主动的学写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干强调学科地、科自由和缺拜舍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二及答案文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二及答案一、填空题( 每空1分, 共25分)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 ), ( ), ( )”, 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 )目标、( )目标和( ) 目标。
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 )、( )、( )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 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 )、( )和( )的现状加以改变,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 并设置( )。
5、在教学实施中, 新课程倡导学生( )、 ( )、( )。
6、对于学生, 新课程强调要建立()的评价体系。
7、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 )、 ( )和( )的依据。
8、新课程指出, 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 )的功能,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9、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 ) 。
10、新课程提倡经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逐步实现( )的呈现方式、方式和( )方式的变革。
二、选择题( 从每个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在答案题号上打√; 每小题2分, 共10分)1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A . 充分地传授知识 B.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C.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D.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12、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在小学阶段( )A. 以综合课程为主B. 以分科课程为主C .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 分科课程为主, 综合课程补充13、”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 )A. 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B. 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C . 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 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B. 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C . 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 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15、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其价值观是指( )A. 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B. 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C . 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 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三、判断题( 在你认为正确或错误的说法后面的括号内打√或打×; 每小题2分, 共20分)16、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2006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
四川省2006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8分)1.在我国,“课程”这个词的使用最早见于()A《学记》B唐朝C宋朝D清末2.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A实现“三个面向”B实践“三个代表”C促进国家发展D推行素质教育3.学校课程的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学科课程,二是()A综合课程B显性课程C活动课程D核心课程4.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价值的学习是()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C自主学习D学校学习5.属于国家的课程文件,规定了国家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而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灵魂的是()A课程标准B教学大纲C教学计划D课程宗旨6.当今的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有一个显著不同之处,那就是确立了()A操作性目标B体验性目标C过程性目标D知识性目标7.教材可以分成自编教材和国家统一教材两种。
这种分类所依据的是()A学科的性质B教学的组织方式C教材设计的类型D教材的计划与制作过程8.“比较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和评价,但学校教育中的一些重要工作很难用它的外显方式来表述”,这样的课程目标是()A实用性目标B行为目标C展开性目标D表现性目标9.国家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学习能力和相应和思想品德等,都属于学生发展的()A基础目标B提高目标C加强目标D体验目标10、在当前,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内在动力是()A教育自身地需求B国家大力地倡导C学生家长的强烈要求D教师的自觉行动11,按照日本学者广冈亮的说法,适用于直接性地解决问题,学习过程是“把握——明究——解决”的教材,叫做()A生活教材B知性教材C表达教材D技术教材12,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要由“他主性”学习转向()A发展性学习B自主性学习C探究性学习D合作性学习13,认为“课程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建构的过程”,这种观点属于课程评价不同价值取向中的()A目标取向B方法取向C过程取向D主体取向14,在我国,第一次提出了课程三级管理制度的是()A五十年代所采用的苏联课程管理模式B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课程计划》C1996年印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D1999年教育部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5,在档案袋评价的几种不同类型中,最具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是()A展示型B文件型C课堂型D理想型16.校本研究伴随着英美国的“教师即研究者”运动而兴起于20世纪的()A五十年代 B六十年代 C七十年代 D八十年代17.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各科课程标准的实验稿颁发于()A1999年 B2000年 C2001年 D2002年18.在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几个核心要素中,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是()A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 B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C专业人员专业引领 D申请获得教育科研项目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9.在当前,我国课程方案的组成部分包括了()A教学大纲 B课程计划 C课程标准 D课程规格 E教科书20.教材作为一定学科的载体,它所具有的基本特质是()A典型性 B科学性 C实用性 D发展性 E具体性2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A教育实验实习 B信息技术教育 C研究性学习D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E劳动与技术教育22.一个人学习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的()A学习动机 B学习策略 C学习习惯 D学习倾向性 E学习途径23.在档案袋评价中,理想型档案袋的构成部分主要有()A作品意义的说明 B作品产生过程的说明 C系列作品 D作品效果的说明 E学生的反省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24.课程基本功能25.活动类型校本课程26.基础学力27.地方课程28.教科书评价的知识维度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29.教材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30.研究性学习体现了哪些课程理念?31.同以前的学科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有哪些优越性?32.自主学习有哪些基本特征?33.谈谈什么是课程的三级管理模式?五、论述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34.结合教学实际及你对新课程改革的感受,分析当前新课程改革应该要实现的培养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四川2006年10月自考试卷)一、单选(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1分,共18分)1、在我国,“课程”这个词的使用最早见于(B)A、《学记》B、唐朝C、宋朝D、清末2、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D)A、实现“三个面向”B、实践“三个代表”C、促进国家发展D、推行素质教育3、学校课程的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学科课程,二是(C)A、综合课程B、显形课程C、活动课程D核心课程4、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价值的学习是(B)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C、自主学习D、学校学习5、属于国家的课程文件,规定了国家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而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灵魂的是(A)A、课程标准B、教学大纲C、教学计划D、课程宗旨6、当今的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有一个显著不同之处,那就是确立(B)A、操作性目标B、体验性目标C、过程性目标D、知识性目标7、教材可以分成自编教材和国家统一教材两种。
这种分类所依据的是(D)A、学科性质B、教学的组织形式C、教材设计的类型D、教材的计划与制作过程8、“比较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和评价,但学校教育中的一些重要工作很难用它的外显方式来表述”,这样的课程目标是(B)A、实用性目标B、行为目标C、展开性目标D、表现性目标9、国家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学习能力和相应的思想品德等,都属于学生发展的(A)A、基础目标B、提高目标C、加强目标D、体验目标10、在当前,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内在动力是(A)A、教育自身的需求B、国家大力的倡导C、学生家长的强烈要求D、教师的自觉行动11、按照日本学者广冈亮的说法,适用于直接性地解决问题,学习过程是把握-明究-解决的教材,叫做(A)A、生活教材B、知性教材12、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要由“他主性”学习转向(B)A、发展性学习B、自主性学习C、探究性学习D、合作性学习13、认为“课程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构建的过程”这种观点属于课程评价不同价值取向中的(D)A、目标取向B、方法取向C、过程取向D、主体取向14、在我国,第一次提出了课程三级管理制度的是(C)A、五十年代所采用的苏联课程管理模式B、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课程计划》C、1996年印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D、1996年教育部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5、在档案袋评价的几种不同类型中,具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是(D)A、展示型B、文件型C、课堂型D、理想型16、校本研究伴随着英美国的“教师即研究者”运动而兴起于20世纪的(B)A、五十年代B、六十年代C、七十年代D、八十年代17、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各科课程标准的实验稿颁布(C )A、1999年B、2000年C、2001年D、2002年18、在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几个核心要素中,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是(A)A、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B、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C、专业人员专业引领D、申请获得教育科研项目二、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10分,至少有两个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错选或未选均无分)19、在当前,我国课程方案的组成部分包括了(BCE)A、教学大纲B、课程计划C课程标准D、课程规格E、教科书20、教材作为一定学科的载体,它所具有的基本特质是(AE)A、典型性B、科学性C、实用性D、发展性E、具体性2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BCDE)A、教育实验实习B、信息技术教育C、研究性学习D、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E、劳动与技术教育22、一个人学习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的(BD)A、学习动机B、学习策略C、学习习惯D、学习倾向性E、学习途径23、在档案袋评价中,理想型档案袋的构成部分主要有(BCE)的说明E、学生的反省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24、课程基本功能答:书上找不到答案。
2006年10月全国自考“小学语文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10⼀、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题,每⼩题1分,共1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个是符合题⽬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分。
1.正确的师⽣关系源于正确的( )A.教学观B.学⽣观C.组织观D.质量观2.素质教育的提出最初是在1985年颁布的( )A.中华⼈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B.中国教育改⾰和发展纲要C.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的决定D.教师法3.衡量学⽣认识⽔平和语⾔⽂字表达能⼒的是( )A.阅读B.识字C.作⽂D.说话4.周兴嗣所编的识字课本是( )A.急就篇B.千字⽂C.三字经D.百家姓5.抗战时期编写的《开明国语课本》的主编是( )A.夏丏尊B.朱⾃清C.叶圣陶D.沈百英6.形成语⽂能⼒的关键是( )A.创造⼒B.理解⼒C.思维能⼒D.记忆⼒7.最早对识字数量进⾏研究的成果《语体⽂应⽤字汇》,其作者是( )A.叶圣陶B.夏丏尊C.朱⾃清D.陈鹤琴8.汉字是( )A.表形⽂字B.表⾳⽂字C.表意⽂字D.表物⽂字9.教师提出问题,甚⾄⼀连串的问题,要求学⽣回答;学⽣积极举⼿回答问题,却往往不知道问的是什么,这说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没能有意识地进⾏( )A.说话的训练B.听话的训练C.思维的训练D.想像的训练10.阅读教学是以学⽣的阅读为基础的( )A.研究过程B.实践过程C.认知过程D.活动过程11.听说读写属于⾃外⽽内的吸收,通过听和读的训练,培养学⽣的( )A.理解能⼒B.表达能⼒C.说话能⼒D.迁移能⼒12.⼩学⽣的作⽂属于( )A.创作B.创造C.练习D.熟练13.改变⼩学⽣作⽂内容空洞、⾔之⽆物的通病的有效措施是( )A.机械记忆B.仔细观察C.丰富想象D.善于模仿14.⽇本语⾔学家西尾实认为语⾔发展的第⼀阶段是指听说⾔语⽣活的领域,还称( )A.“发展”领域B.“完成”领域C.“进⼊”领域D.“地盘”领域15.学⽣对语⽂学科的学习所表现出来的认识和⾏为是( )A.语⽂学习习惯B.语⽂学习态度C.语⽂学习能⼒D.语⽂学习素质⼆、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5⼩题,每⼩题1分,共15分)在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少有两个是符合题⽬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小题及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模拟试卷一及答案一、单选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 C )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2。
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C )A.说出、表演、展示B.设计、制作、创作C.感受、参加、养成D.解释、完成、背诵3。
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B.教师的发展C.学生的选择D.课程制度的变迁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案目标是指(D )A.知识、技能和方法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C.知识、技能和情感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 D.加涅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案模式为(B)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案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C.都是主体D.都是客体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11.教案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B)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12.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1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B )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1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1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C)A.学科学习目标B.一般性发展目标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D.情感目标二、多选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 )A.改变课程功能B.调整课程结构C.精选课程内容D.改进教案方式2.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BC )A.档案袋评定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C.表现展示评定D.成就测验3.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BCD )A.情境B.协作C.会话D.意义建构4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BCD )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5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 )A.民主的B.平等的C.对话的D.互动的6.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C )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7.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 ABC)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8.“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 ABCD)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D.保障措施9.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 BCD)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10.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 )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11.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BDA.家庭资源B.社会资源C.校园资源D.自然资源12.当今世界,教案研究的发展趋势是(BCD )A.向学生回归B.向学校回归C.向教师回归D.向教育实践回归13.教案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BCD )A..可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14.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BCD )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C.多方位研究时期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15.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BCD )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三、判断(×)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
全国200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小学班主任试题 课程代码00412
全国200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小学班主任试题课程代码:00412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国学校教育采用分级分班的形式始于()A.1892年B.1893年C.1894年D.1895年2.在学校中全面负责班级教导工作的教师是()A.教导主任B.年级主任C.科任教师D.班主任3.健全班级组织中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容是()A.少先队组织建设B.教师集体的建设C.班委会的建设D.班集体的建设4.在小学儿童的整个感知觉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A.听觉B.视觉C.空间知觉D.运动知觉5.作为道德品质的基本组成部分,并成为决定行为倾向的思想基础的是()A.道德情感B.道德认识C.道德行为D.道德意志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语),这句话反映了班主任工作中应遵循_____原则。
()A.以身作则B.民主平等C.公平公正D.启发疏导7.班级的“静态陶冶”作用是指_____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A.班级的教师B.班级集体的环境和氛围C.班级集体中的伙伴D.班级集体的活动8.当班级群体出现目标不明确、班干部无经验、多数学生不愿参加班级活动、班主任不熟悉情况的状态时,这种班级群体属于()浙00412# 小学班主任试题第 1 页共 5 页A.松散型B.集团型C.浮动型D.集体型9._____是拟订班级工作计划的基础。
()A.学校工作计划B.学校管理目标C.班级基本情况D.班集体的舆论10.要使班级工作总结有据、有理、有内容,就必须以_____为基准。
()A.学生是否参与B.是否以“两点论”为指导C.班级工作计划目标D.学校工作计划11.班级活动中的个人活动内容包括:课外阅读、观察、练习创作、书画、模型制作等等。
其中占有重要位置的是()A.课外阅读B.观察C.练习创作D.书画l2.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任务要求决定了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A.劳动B.学习C.阅读D.交往13.以丰富学生生活、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锻炼身体、表现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发展为目的的活动形式是()A.班会活动B.科技活动C.文体活动D.劳动活动14.班主任因时、因地、因事而进行的,并主要适用于自我防卫心理强的学生的个别谈话方式是()A.突击式谈话B.循异式谈话C.点拨式谈话D.谈心式谈话15.在班级个别教育的具体要求中,构成个别教育的出发点的是()A.热爱学生B.信任学生C.严格要求D.民主公正16.偶发事件是学生中出现的______事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四(四川2021年10月自考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8分)1.在西方,最早采用“课程”这个词的就是(c)a.赫尔巴特b.亚里士多德c.斯宾塞d.夸美纽斯2.实施新课程改革,多一门或少一门课程并不重要,关键是课程的(d)a.内容必须扩充b.方法必须现代c.对象必须明晰d.结构必须合理3.“课程标准理应精确的界定,用每一个儿童在顺利完成一个特定年级或教育阶段后所必须达至的自学能力去予以叙述”。
这句话阐释的就是课程标准的(b)a.可评估性b.可理解性c.可完成性d.可伸缩性4.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合作学习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能否(a)a.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b.把该讲的知识讲深讲透c.把学生真正调动起来d.真正实行启发式的教学5.无可奈何外部事规定,而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去明确提出适当的目标。
这样的课程目标叫作(b)a.行为目标b.展开性目标c.表现性目标d.验证性目标6.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各科的课程标准实验颁发于(c)a.1999年b.2000年c.2001年d.2002年7.在新课改中,研究性自学通常建议从小学三年级已经开始开办,一直开办至(b)a.小学六年级b.初中三年级c.高中二年级d.高中毕业8.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是起源于20世纪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然而,将这些理论应用于课堂并逐渐风行于欧美的时间,则是在(b)a.50年代初b.70年代初c.80年代初d.90年代初9.按照日本学者广冈亮的说法,适用于熟练性地解决问题,学习过程是“计划dd习得dd练习”的教材,叫做(d)a.生活教材b.知性教材c.抒发教材d.技术教材10.自学方式的两个关键组成部分,就是学习策略和(d)a.学习目标b.学习方法c.学习计划d.学习倾向性11.以发展学生的自然能力为原则的教材是(d)a.知识中心式教材b.社会中心式教材c.生活中心式教材d.人本中心式教材12.在读本教研的几个核心要素中,最基本的力量和最广泛的形式就是(a)a.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b.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c.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d.申请获得的教育科研项目13.教育测量对表现性评价产生兴趣并予以研究,其时间就是在20世纪的(a)a.40年代b.50年代c.60年代d.70年代14.“教学中,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这句话阐述了学生发展的(d)a.基础目标b.提升目标c.强化目标d.体验目标15.理想的国家课程在学校一级的彰显,我们把它叫作(b)第?1页共?4!页?a.校本课程b.学校课程c.地方课程d.学科课程16.刚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师范生,经历着所学理论与实践的“磨合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小题及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模拟试题一及答案一、单选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C )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2。
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C )A.说出、表演、展示B.设计、制作、创作C.感受、参加、养成D.解释、完成、背诵3。
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B.教师的发展C.学生的选择D.课程制度的变迁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A.知识、技能和方法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C.知识、技能和情感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 A.斯腾豪斯B.斯腾伯格C.杜威 D.赫尔巴特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A.加德纳B.推孟C.韦克斯勒D.加涅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C.都是主体D.都是客体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A.地方课程B.校本课程C.国家课程D.学科课程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A.备课B.上课C.批改作业D.考试12.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1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B ) A.学生B.学校C.教师D.校长1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1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C)A.学科学习目标B.一般性发展目标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D.情感目标二、多选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 )A.改变课程功能B.调整课程结构C.精选课程内容D.改进教学方式2.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BC )A.档案袋评定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C.表现展示评定D.成就测验3.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BCD )A.情境B.协作C.会话D.意义建构4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BCD )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5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 )A.民主的B.平等的C.对话的D.互动的6.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C )A.学习者B.定向者C.促进者D.定论者7.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ABC)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8.“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ABCD)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D.保障措施9.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BCD)A.前沿性B.全局性C.基础性D.先导性10.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 )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11.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BDA.家庭资源B.社会资源C.校园资源D.自然资源12.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BCD )A.向学生回归B.向学校回归C.向教师回归D.向教育实践回归13.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BCD )A..可操作性B.验证性C.教育性D.探索性14.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BCD )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C.多方位研究时期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15.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BCD )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三、判断(×)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6年10月自考试卷1、在我国,“课程”这个词的使用最早见于( B )A.《学记》B.唐朝C.宋朝D.清末2、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 D )A.实现“三个面向”B.实践“三个代表”C.促进国家发展D.推行素质教育3、学校课程的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学科课程,二是( C )A.综合课程B.显形课程C. 活动课程 D核心课程4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价值的学习是( B )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C.自主学习D.学校学习5、属于国家的课程文件,规定了国家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而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灵魂的是( A )A.课程标准B.教学大纲C.教学计划D.课程宗旨6、当今的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有一个显著不同之处,那就是确立( B )A.操作性目标B.体验性目标C.过程性目标D.知识性目标7、教材可以分成自编教材和国家统一教材两种。
这种分类所依据的是( D )A.学科性质 B.教学的组织形式 C.教材设计的类型 D.教材的计划与制作过程8、“比较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和评价,但学校教育中的一些重要工作很难用它的外显方式来表述”,这样的课程目标是( B )A.实用性目标B.行为目标C.展开性目标D.表现性目标9、国家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学习能力和相应的思想品德等,都属于学生发展的( A )A.基础目标 B.提高目标 C.加强目标 D.体验目标10、在当前,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内在动力是( A )A. 教育自身地需求B.国家大力的倡导C.学生家长的强烈要求D.教师的自觉行动11、按照日本学者广冈亮的说法,适用于直接性地解决问题,学习过程是把握-明究-解决的教材,叫做( A )A.生活教材B.知性教材C.表达教材D.技术教材12、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要由“他主性”学习转向( B )A.发展性学习B.自主性学习C.探究性学习D.合作性学习13、认为“课程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构建的过程”这种观点属于课程评价不同价值取向中的(,D )A.目标取向B.方法取向C.过程取向D.主体取向14、我国,第一次提出了课程三级管理制度的是( C )A.五十年代所采用的苏联课程管理模式B.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课程计划》C.1996年印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D.1996年教育部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5、在档案袋评价的几种不同类型中,具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是(D )A.展示型 B.文件型 C.课堂型 D.理想型16、校本研究伴随着英美国的“教师即研究者”运动而兴起于20世纪的(B )A.五十年代B.六十年代C.七十年代D.八十年代17、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各科课程标准的实验稿颁布( C )A.1999年 B.2000年 C.2001年 D.2002年18、在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几个核心要素中,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是( A )A.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B.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C.专业人员专业引领D.申请获得教育科研项目二、多选题(5题 10分)19、在当前,我国课程方案的组成部分包括了( BCE )A.教学大纲 C.课程计划B.课程标准 D.课程规格 E.教科书20、教材作为一定学科的载体,它所具有的基本特质是( AE )A.典型性 B.科学性 C.实用性 D.发展性 E.具体性2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 BCDE )A.教育实验实习B.信息技术教育C.研究性学习D.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E.劳动与技术教育22、一个人学习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的( BD )A.学习动机B.学习策略C.学习习惯D.学习倾向性E.学习途径23、在档案袋评价中,理想型档案袋的构成部分主要有( BCE )A.作品意义的说明B.作品产生过程的说明C.系列作品D.作品效果的说明E.学生的反省三、名词解释题(4题 20分)25、活动类型校本课程是指:以学生亲身体验为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课程。
26、基础学力:一般地是指各种学习的基础的阅读、书写、计算能力等学习最低限度应掌握的能力。
27、地方课程是指: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所设计的课程。
28、教科书评价的知识维度:即教科书以什么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去概括人类的知识。
四、简答题29、教材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教材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么?答:教材是课程内容的集中体现,教材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环节。
新一轮教材改革的指导思想为 1、正确处理知识、儿童和社会的关系,树立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2、必须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3、必须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层次性的关系。
4、正确处理加强领导与分级管理的关系,统一性与多样化的关系。
30、研究性学习体现了哪些课程理念研究性学习体现了哪些课程理念?答:1、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学习环境的设计,注意学习方式的改变。
2、关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究,在探究中体验成功与快乐。
3、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在承认学生智力多元的基础上,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智力潜能。
4、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探究活动,共享学习经验。
31、同以前的学科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有哪些优越性?答: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教学大纲着眼于内容规定。
2、大纲侧重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标准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3、课程标准突破学科中心,为终身发展打基础。
4、教学大纲强调教师的教,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5.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评价建议。
6.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及学业评价留下了创造空间。
32自主学习有哪些基本特答: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订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谁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33、谈谈什么是课程的三级管理模式谈谈什么是课程的三级管理模式?答: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五论述题34、结合教学实际及你对新课程改革的感受,分析当前新课程改革应该要实现的培养目标答: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这些培养目标都是围绕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这一培养目标也是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体现,这也是基础教育担负提高全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历史责任的具体体现。
因此课程改革应以实现这一目标为中心。
35、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中,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有哪几个基本途径?答: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有: 1、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提供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2、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在现实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以及开发和利用相应的实施条件等。
3、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须剧本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订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
4、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不但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5、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四川2007年10月自考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在西方,最早使用“课程”这个词的是(C)A.赫尔巴特 B.亚里士多德 C.斯宾塞 D.夸美纽斯2.实施新课程改革,多一门或少一门课程并不重要,关键是课程的(D)A.内容要充实 B.方法要现代 C.对象要明确 D.结构要合理3.“课程标准应有准确的界定,用每一个儿童在完成一个特定年级或教育阶段后所必须达到的学习能力来加以描述”。
这句话阐述的是课程标准的(B)A.可评估性 B.可理解性 C.可完成性 D.可伸缩性4.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合作学习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能否(A)A.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 B.把该讲的知识讲深讲透 C.把学生真正调动起来 D.真正实行启发式的教学5.不由外部事规定,而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来提出相应的目标。
这样的课程目标叫做(B)A.行为目标 B.展开性目标 C.表现性目标 D.验证性目标6.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各科的课程标准实验颁发于(C)A.1999年 B.2000年 C.2001年 D.2002年7.在新课改中,研究性学习一般要求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一直开设到(B)A.小学六年级 B.初中三年级 C.高中二年级 D.高中毕业8.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是起源于20世纪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然而,将这些理论应用于课堂并逐渐风行于欧美的时间,则是在(B) A.50年代初 B.70年代初 C.80年代初 D.90年代初 9.按照日本学者广冈亮的说法,适用于熟练性地解决问题,学习过程是“计划――习得――练习”的教材,叫做(D)A.生活教材 B.知性教材 C.表达教材 D.技术教材10.学习方式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策略和(D)A.学习目标 B.学习方法 C.学习计划 D.学习倾向性11.以发展学生的自然能力为原则的教材是(D)A.知识中心式教材 B.社会中心式教材 C.生活中心式教材 D.人本中心式教材12.在校本教研的几个核心要素中,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是(A)A.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 B.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 C.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 D.申请获得的教育科研项目13.教育测量对表现性评价产生兴趣并加以研究,其时间是在20世纪的(A)A.40年代 B.50年代 C.60年代 D.70年代14.“教学中,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这句话阐述了学生发展的(D)A.基础目标 B.提高目标 C.加强目标 D.体验目标 15.理想的国家课程在学校一级的体现,我们把它叫做(B)A.校本课程 B.学校课程 C.地方课程 D.学科课程16.刚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师范生,经历着所学理论与实践的“磨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