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导学案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导学案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导学案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导学案设计导学案设计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知识,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是组成图形的线段按相同的比发生变化的过程。

本节课以“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理论依据,在教学设计上既帮助学生理解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又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1.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放大与缩小是两种不同的变化,所以用来表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比的意义也不一样。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确:用来表示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比表示的是现在每条边的数据和原来每条边的数据的比。

无论是表示放大的比,还是表示缩小的比,其前项都表示变化后的长度,后项都表示变化前的长度。

表示放大的比,前项大于后项且比值大于1;表示缩小的比,前项小于后项且比值小于1。

只有理解了按一定的比将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意义,才能正确地在方格纸上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2.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基本特征。

教学中,不仅要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感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还要让学生理解图形是按什么标准放大或缩小的,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并结合平面图形的特点展开比较,揭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数学本质,初步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基本特征:大小变化而形状不变。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方格纸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情境导入。

(5分钟)出示教材59页主题图。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观察主题图,思考后回答:图1是把物体缩小;图2、图3、图4都是把物体放大。

1.举例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二、探究新知。

(25分钟)1.课件出示教材60页例4,引导学生观图,并分析题意,理解“按2∶1放大”的意义。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例4)》导学案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例4)》导学案

第四单元比例第11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例4)【学习目标】1.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性。

2.能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学习过程】一、知识铺垫下图中的现象都是生活中()与()的现象。

生活中还有哪些放大与缩小的现象?二、自主探究1.自学课本第60页例4。

(1)尝试按要求画图。

(2)观察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比较它们的内角、边长、周长,什么变了?什么没变?(3)如果按照课本的要求缩小放大后的图形,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2.做一做。

三、课堂达标1. 把三角形按4∶1放大;把梯形按1∶4缩小。

2.做一做。

为什么要规定“先乘除后加减”?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分两层来谈。

第一层先谈谈规定运算顺序的必要性,第二层再谈谈为什么要规定“先乘除后加减”。

(1)规定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先举两个例子予以说明。

例1 小勇买了一块橡皮,价18分,又买了3支铅笔,每支12分,一共多少钱?综合算式18+12×3=18+36=54(分)=5角4分根据题意,这道题先算乘法后算加法是合情合理的。

例2 小春有18分钱,小敏有12分钱,小冬的钱数是他们俩人钱数之和的3倍,问小冬有多少钱?解答这道题的时候应该先求出小春与小敏两人钱数之和,即求出(18+12=)30分,然后再求出30分的3倍,即(30×3=)90分。

得出小冬有钱90分。

这样的解答层次,也就是说先算加法,后算乘法是符合题意的,是合情合理的。

使我们看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先算乘法的与需要先算加法的事例都不少。

如果永远用分步式计算的话就不必规定运算顺序了。

只因为列出综合式,就得规定出前后的顺序。

(2)为什么要规定先乘除而后加减呢?应该从法则的定义说起,乘法是相同数连加的简便算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除法也可以看作是相同数的连减。

就以加法和乘法来说吧:每盒乒乓球6个,王小通买了1盒,张大力买了4盒,他们俩人共买乒乓球多少个?我们可以列出如下的算式:6+6×4.由于乘法的定义是相同数的连加,如果我们把乘法再返回加法的话,那么上面的式子应改写为:6+6+6+6+6假如不怕麻烦的话,可以按照6+6+6+6+6来计算,一个一个地加,得出30个乒乓球。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导学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导学案

华杰教育集团智慧课堂六年级数学导学案
编号: 17 班级:姓名:
【学习内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课本第33~34页例1例2及“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六第1-2题。


【学习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和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学会利用方格纸把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变换,培养观察、比较、想象和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交流的意识,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并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一、自学质疑
1.自学课本第33页例1
思考1:放大前后,照片的长有什么关系?那么宽呢?
思考2:放大前后,照片的长有什么关系?那么宽呢?
思考3:说说“按1:2的比缩小”的理解。

(指出:是与对应边长度的比)
2.自学课本第34页例2.
思考4:我国国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算出每种地形的面积,用计算器算一算,完成表格。

思考5:怎样判断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
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同学交流你的体会
二、尝试展示
提示:按照直角边进行放大更容易些。

三、交流展示
四、当堂检测
1.完成第36页练习六第1题。

提示:观察方格纸上的5个图形,说一说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或正方形的边长,再完成填空,并交流直角的思考过程。

告知:先说说分别怎样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并认识到:把正方形放大,关键是确定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把长方形缩小,关键是确定缩小后长方形的长和宽。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导学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导学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等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并且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以积极进取的思想探究数学学科知识,体会本节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教学重点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等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位似图形的画法。

预习案(10分钟)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个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全等;B.两个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不一定相似;C.两个图形如果是相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位似;D.两个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相似。

2 、下列每组图中的两个多边形,是位似图形的是()3、下列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EFGD是位似图形,它们的位似中心是()A.点EB.点FC.点GD.点D4 、已知上图中,AE∶ED=3∶2,则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EFGD的位似比为()A. 3∶2B. 2∶3C. 5∶2D. 5∶3 Array探究案(20分钟)一、创设情境操作引入1、展示课件:两组图片,一是万里长城雄伟壮丽的画面,二是神州飞船首飞成功的邮票,演示两组图片的缩放过程。

(回顾相似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为新课引入进行铺垫,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2、操作实验:指导全班同学动手操作、进行实验,每位同学拿出自备的两个相似图形纸片,位置任意摆放,连接对应点,观察对应点的连线是否经过一点。

同时请三位同学上黑板前台选取不同类型的相似图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进行演示,供班级同学参考并猜想。

3、放映中国著名球星姚明扣篮雄姿的一组缩放照片,突出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与学生的实验形成对比,引出课题。

板书:§4.9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二、自主活动实践感知1、建构新知: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2、让学生进一步操作,亲身感受位似图形与相似图形的联系与区别。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放大与缩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

2.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

3.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将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图形放大与缩小的问题。

2. 新课导入:讲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案例,让学生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5. 总结提升:总结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知识的理解程度。

3. 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拓展1. 开展图形放大与缩小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组织学生进行图形放大与缩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实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开展图形放大与缩小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为今后学习数学打下坚实基础。

4.9《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导学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4.9《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导学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形放大与缩小的例子,如地图、照片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探究(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点,如大小、形状等。

(2)引导学生总结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如相似图形的边长比相等。

(3)让学生举例说明图形放大与缩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地图制作等。

3. 实践(1)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实践活动,如制作缩小模型、放大图案等。

(2)引导学生运用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图形放大或缩小后的面积、周长等。

4. 总结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5. 作业布置(1)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知识。

(2)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现象,并举例说明。

四、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实践活动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3. 通过课后反馈和学期考试,评价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中运用图形放大与缩小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导学案(精推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导学案(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导学案(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导学案第【1】篇〗【设计理念】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新旧教材《比例》这一内容的最大不同之处。

它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与变换方面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

新教材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纳入比例单元中,将两条线交织在一起。

笔者认为主要是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使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

就本课而言“从简单图形开始,借助实物或计算机演示,再让学生动手操作,由此充分体验图形的相似性是指图形变换后,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形状不变,前后图形是相似的。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9-60例四【学情与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教材编排是学生在六年级分阶段学习了比、比例及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后,作为比例的应用第二课时进行教学的。

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而且学生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不陌生,对生活中应用放大与缩小的实例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在图形基本形状不变的基础上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具体方法是不明确的,需要在具体情境中,直观感受物体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目标】1.在操作探究中,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2.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改变,形状没有发生改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3.感受图形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作业纸【教学过程】1.回顾旧知,发现引入(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图形与变换”的领域里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图形的轴对称内容,今天我们来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这里有一张老师好朋友的照片,(课件出示教师照片)老师又另外给他放大了三张。

①上面三幅图中,哪一幅与原图最像?②为何都选择第三幅?三幅都是变大的,那第一幅是怎么变大的?第二幅和第三幅呢?(抓住要点:形状不变)【设计意图: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化的知识之间必定存在着空隙和差距,只有填补空隙和弥补差距,才能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化、课堂化,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最新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最新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最新教案(精选11篇)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最新教案1教学目标:1、学问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肯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像。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视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育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实力。

3、情感看法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胜利的喜悦。

教学重点:能利用方格纸按肯定的比将简洁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把一个三角形按肯定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春天到了,同学们想不想春游?还记得我们去年在哪里玩的吗?(尧帝公园)老师这有一张我们去年春游的合影照片,一起来看一看吧。

1、(出示第一张,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晰人物的脸面)提问:“你有什么想法?”(生:太小了)“怎么办?”(放大)2、(出示放大后的其次张,画面很大,只能看到照片的局部画面)提问:“这下怎样?”(生:太大了)“怎么办?”(缩小)师:好,听你们的,是这样吗?(横向缩)生:不是。

师:这样呢?(纵向缩)生:不是。

师:怎么都不行?生:照片只是一边缩就会变得很扁或很瘦长,看起来很惊奇。

师:也就是说,照片在放大或缩小时要不变更原有的形态,可是怎样才能不变更原照片的形态呢?生1:把长和宽都放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生2:将照片按肯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3、揭示课题:看样子图片也要依据详细状况调至合适的大小,这样我们看起来才会觉得更舒适些,今日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讨只变更画面的大小,却不变更画面形态的图形缩放有着怎样的规律。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从学生的熟识生活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并且帮助学生辨析生活中放大与缩小和数学意义上的放大与缩小的.区分,初步感知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改变规律。

小学六年级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导学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导学案
例二:有八根火柴、请你摆一摆
我知道:
我这样画
我学会:
——————————————————————
自学例三
画一画下面的图形
小组合作学习例4
请你在坐标纸上画两个正方形
1、如果你来修我们教室,你想怎么设计?
请把你的设计画出来
填一填:我发现()没变,()也没变,只是()变化了。
加以引导
2、拿出一张纸,做一个风筝。
看一看有什么特点
填一填:我发现()没变,()也没变,只是()变化了。
有些同学在拼图中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帮助
3、拼一拼,画一画
将风筝部件拆下来,拼一拼,并把拼出的图形画在方格纸上
导学案
【课标要求】
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意义,能理解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掌握图像放大或缩小的方法。
【导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意义,能理解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4)形状不同大小不同
形状相同,大小相同
例二
(1)扩大了三倍
每边扩大为原来的3倍
(2)缩小两倍
每边缩小为原来的2倍
(3)扩大2倍
每边扩大为原来的2倍
反思――――――――――――――――――――――――――――
学案
我发现:
____________
一、自学例1
观察下面两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二、同桌合作摆一摆
【导学核心点】
【导学重点】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意义,能理解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导学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导学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导学案学习目标;⑴了解位似图形及相关概念和性质。

⑵能熟练准确地利用图形的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⑶经历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过程,领会所学知识,归纳作图步骤,总结规律,并较熟练地进行应用。

学习重点;利用作位似图的方法放大或缩小一个图形。

学习难点:在作图中对“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 比”这一性质的理解。

学习过程:复习旧知引入新课问题:△ABC 与△A 1B 1C 1相似,那么它们是否位似,如果位似比为2:1则图中哪些线段的比为2:1如图,我们能否利用作位似图将它的各边缩小或放大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利用作位似图的方法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学生从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出发通过连结△ABC 和△A 1B 1C 1各对应点发现它们的连线都经过同一点,判断出△ABC 和△A 1B 1C 1位似.并找到以下六组线段的比为2:1(AB:A 1B 1=2:1;BC:B 1C 1=2:1;AC:A 1C 1=2:1;AO:A 1O=2:1;B0:B 1O=2:1;CO:C 1O=2:1)依据的是位似的定义和性质。

探究新课:任意画一个三角形,通过作位似图使它各边缩小为原来的一半,并写出你的作图步骤。

让学生交流结果,通过合作交流,讨论彼此答案不一致的地方。

教师深入小组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与指导,并引导学生归纳作图步骤。

教师请一个小组叙述其作图结果及步骤,其他小组做补充,学生的作图有以下几种:1学生展示作图结果后,共同讨论归纳总结:⑴位似中心选择不同,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位置不同;O AA 1B 1C 1 C B 1 C 1A 1 AC B⑵作图步骤: ①确定位似中心②找关键点③连线,按缩放比例找对应点④顺次连接对应点 练习1学校准备在校园粘贴(如图)的箭头指示标志,需将各边放大为原来的2倍,你能通过作位似图将它完成吗?练习2三角形的顶点坐标分别是A(2,2),B(4,2),C(6,4),以坐标原点为位似中心,将△ABC 缩小,使缩小后的△A 1B 1C 1的边是原三角形对应边的一半,并读出A 1、B 1、C 1的坐标,你能得到什么结果?练习3下列说法正确吗?为什么?1.分别在△ABC 的边AB 、AC 上取点D 、E ,使DE ∥BC ,那么△ADE 是△ABC 缩小后的图形.2.分别在△ABC 的边AB 、AC 的延长线上取点D 、E ,使DE ∥BC ,那么△ADE 是△ABC 放大后的图形.3.分别在△ABC 的边AB 、AC 的反向延长线上取点D 、E ,使DE ∥BC ,那么△ADE 是△ABC 放大后的图形.小结:学生归纳本节课的内容,交流在探索用位似图放大或缩小图形的心得体会. 当位似中心位于原图形与放大图形之间,放大的图形是倒立的。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第4单元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导学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第4单元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导学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将预置在电脑中的一幅图片,通过拉动鼠标的方式,分别得到放大和缩小的图片。

2.操作探究,理解图形放大的含义。

(1)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例4。

(2)小组交流: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指名学生回答。

(3)学生动手在教师发的方格纸上画图。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展示学生作品,交流画法。

(5)引导观察发现。

①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

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从内角、边长、周长方面观察)②深化小结:每个图形各边的长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周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内角不变。

图形变大,但形状不变。

3.合作探究,理解图形缩小的含义。

(1)提问:如果把放大后的正方形按1∶3,长方形按1∶4,三角形按1∶2缩小,各个图形发生了什么变化?(猜一猜)(2)学生动手画一画。

(3)交流。

(可课件展示,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4.总结提升: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有什么异同?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图形的各边的长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不变。

照出的影子都是把物体放大,而照相机照相是把物体缩小。

(3)学生观察教师操作,感知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2.(1)学生观看课件,获取相关信息。

(2)按2∶1放大就是把图形的各边的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

(3)学生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4)学生展示作品,交流画法。

(5)学生观察发现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

3.(1)学生猜想各个图形缩小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2)学生画出缩小后的图形。

(3)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4.学生总结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变化特点。

4.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把它按10∶1放大后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答案:100×102=10000(cm2)答:放大后的图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厘米。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63页第1、2题。

学生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四、课堂总结。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精品教案(精选五篇)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精品教案(精选五篇)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精品教案(精选五篇)第一篇: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精品教案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一、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教科书p59--60。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

2.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3.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四、教学难点: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五、教材分析: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比例的实际应用,有了前面所学知识做基础,学生能较容易的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特征,在画图时学生对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线段进行放大或缩小感觉难度不大,但是倾斜线段的缩放可能会感到无从下手。

六、教法要素: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1﹚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对放大与缩小现象的感性认识﹙2﹚比的意义﹙3﹚平面图形的有关知识 2.原型:﹙1﹚按2:1画出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例4﹚﹙2﹚按3:1将放大后的图形进行缩小。

3.探究的问题:﹙1﹚如何将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与缩小?﹙2﹚将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与缩小后,图形有什么变化?七、教学过程:(一)唤起与生成1.老师这儿有几张精美图片,同学们想看吗?(课件出示课本插图内容)2.在生活中见过这些现象吗?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生:…通过谈话,引入课题:图形放大与缩小(二)探究与解决: 1.教学例4:思考: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如何按2:1放大图形?观察原图和放大后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1﹚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动手画一画。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2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导学案(优选3篇)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2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导学案(优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2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导学案(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2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2、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3、使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

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具准备:尺子、方格纸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出示一幅长方形(小一些)问:后面的同学看得清楚吗?老师把它变得大一些。

2、出示放大后的三张照片,和原图相比你觉的哪一张没有变形呢?图1:把长拉大,宽不变图2:把宽拉长,长不变图3:把原图按一定的比放大学生观察后得出:图3没有发生变化。

师:图1和图2从视觉上看出已经把形状改变,而图3在视觉上看出没有改变原图的形状,真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验证。

二、操作验证1、探究图形放大的变化规律(1)出示原图和图3师:这两张是原来的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幅图形思考:放大后的图形的长与原来图形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生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总结交流:①放大后的长是原来长的2倍,宽是原来宽的2倍。

②放大后的长与原来长的比是2:1,宽与原来宽的比是2:1师:观察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2:1表示哪两个量的比呢(也可以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引出对应边)师引导小结:放大后图形与原来图形对应的边的比是2;1师:当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2:1时,我们就说把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了。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图形的放大。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师:如果要把这个长方形按3:1的比放大,该怎么做呢?2、尝试操作,加深理解。

(1)想自己试试放大一个图形吗?出示例2(按3:1的比画出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学生在课本上一画,指名说怎么样画的,集体核对,师演示。

六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2.4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2.4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北师大版

标题:六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2.4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意义,能正确区分两种现象。

(2)掌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表示方法,能正确运用比例尺进行计算。

(3)学会运用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图形放大和缩小现象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意义2.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表示方法3.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计算方法4.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意义、表示方法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计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图形放大和缩小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它们有什么意义?2. 探究新知(1)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意义,形成共识。

(2)教师讲解:讲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意义,强调放大和缩小的区别。

(3)展示示例:展示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示例,让学生观察并总结规律。

3. 深入学习(1)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表示方法,形成共识。

(2)教师讲解:讲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表示方法,强调比例尺的重要性。

(3)练习巩固: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实践应用(1)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计算方法,形成共识。

(2)教师讲解:讲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计算方法,强调计算步骤和注意事项。

(3)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

5. 总结提升(1)学生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导学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导学案
宽的比10 :5=2 :1宽:5×1/2=2.5(厘米)




1.学生完成课件上的练习。
2.完成本课同步练习。
3.拓展提升练习。
整个教学活动教师是引导、点拨,学生自己观察、讨论,动手、发现。体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等思维能力。
环节三随堂练习、拓展提升
课本习题、
活动激趣
1.出示基础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2.出示拓展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1.学生自主完成,展示学生的答案
2.学生自主完成,展示学生的作品,指明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效果
环节四回顾总结,交流收获
学生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学生谈收获和体会。
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把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 1放大1:2缩小
放大后边长:原来边长=2 :1缩小后边长:原来边长=1:2
长的比16 :8=2 :1长:8×1/2=4(厘米)
(4)预设:学生如果说出“周长的比是2:1”及“面积的比是4:1”,教师应及时的肯定,并引导学生适当理解“周长、面积的比”与“长与宽的比”是有联系的。(反向性理解安排在“拓展部分”教学。)
2.学生举例
3.学生自学,汇报
4.相同点:都是把原来图形的边长份数看作后项,放大或缩小后图形的边长份数看作前项;不同点:按比放大的前项大于后项,按比缩小的前项小于后项。
90123720417田东县平马镇中山小学导学案模板


六年级
主备人
何新英
课型
讲授新课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例4)》导学案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例4)》导学案

第4单元比例
第11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例4)
【学习目标】
1.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性。

2.能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下图中的现象都是生活中()与()的现象。

生活中还有哪些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二、自主探究
1.自学课本第60页例4。

(1)尝试按要求画图。

(2)观察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比较它们的内角、边长、周长,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3)如果按照课本的要求缩小放大后的图形,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2.做一做。

三、课堂达标
1. 把三角形按4∶1放大;把梯形按1∶4缩小。

2.做一做。

后序:
亲爱的朋友,你好!很高兴和你再次相遇。

满足您的需求,能够帮到你是我最大的快乐。

愿在知识的海洋里,你我携手共同进步。

请您阅读此文章后,对该文档进行点赞或留言。

文档如有不妥或需改进的地方,请您告诉我,我将尽快更新或完善,以便更好的提高文档质量,为您服务。

在此我深表感谢!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你的宝贵意见,是我前进的方向。

其目的是文档能给您提供一份参考,哪怕只是一点点,我也倍感欣慰。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愿你我相伴。

共同欣赏沿途的风景,走向美好的未来。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导学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导学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导学案第4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

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学习重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学习难点: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学习过程:一、揭示课题1.你见过下面这些现象吗?观察课本第56页插图并回答问题。

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内容:物体的放大与缩小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1.学习例4。

(1)按2:1画出这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①“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按2:1放大,也就是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②说一说放大后图形的各条边的长。

(正方形原来的边长是格,放大后图形的边长是格;长方形的长是格,宽是格,放大后的长方形的长是格,宽格;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格和格,放大后两条直角边分别是格和格。

)③④想一想: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后,斜边是否也变为原来的2倍?(2)讨论交流。

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要点:形状相同,大小不一样。

2.练一练。

如果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的各边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画画看。

(1)按1:3缩小是什么意思?(按1:3缩小就是各边长度缩小到原来的。

)(3)想一想。

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3.课堂小结。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的图形与原来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三、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第58页的“做一做”。

2.完成课本练习九第1、2题。

四、课堂检测:按要求画出梯形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再回答问题。

(1)将梯形A的各边按1︰2缩小,得到梯形B。

(2)将梯形B的各边按4︰1放大,得到梯形C。

(3)如果把梯形A直接放大成梯形C,应按(︰)放大。

(4)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关键是什么?第5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练习课班级______ 小组:姓名__ ____一、画一画(1)将下面的梯形按3:1放大(2)将下面的三角形按1:二、填一填如果将一个长3cm,宽2cm的长方形放大到原来的4倍,放大后的长方形长( ) cm,1,缩小后的长方形宽( ) cm ,面积( ) cm2;如果要缩小到原来的2长( ) cm,宽( ) cm ,面积( ) cm2..三、解决问题(1)挖一条水渠,在比例尺是1:400的图纸上,量得这条水渠长40 cm,这条水渠实际长多少米?(2)右图中A、B两地相距75千米,则A、C两地相距多少千米?AB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013年春六()班使用时间:2013年月日小组姓名:
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编制人:审核人:
【学习目标】
1、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体会图形的相似。

2、掌握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3、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体会图形的相似。

难点:能按一定的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自主学习】(约14分钟)
目标: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体会图形的相似。


要求:结合问题导学自学书中56-58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练习:
1、填空
保持图形原来的形状而使图形变小,叫做图形的();保持图形原来的形状而使图形变大,叫做图形的()。

2、认真观察课本56页的四幅图
说说: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3、自学例
4、按2:1画出课本第57页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1)理解“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按2: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倍。

如原来的长方形的长为6格,放大后的长方形的长为()格;原来的长方形的宽为3格,放大后的长方形的宽为()格。

(2)画出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约15分钟)
目标:掌握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要求:针对预习自学及合作探究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内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1、“按1:3缩小”就是把每个图形的格边都缩小到原来的()。

如:三角形的两
条直角边分别缩小为6x 1
3
= 2(格),12x( )= 4(格)
1、果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的各边按1:3缩小,图形发生了什么变化?画画看
【精讲点拨】(约6分钟)
针对疑难问题教师精讲分析
【课堂总结】本堂课你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当堂检测】(约5分钟)
(一)目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要求:(1)独立完成。

(2)组内讨论交流(3)随机抽取2—3组班内展示(三)达标练习:
1、把下面左边的图形放大到原来的2倍,形状不变,并画在右边的方格纸中。

2、把一个长3cm,宽1cm的长方形的各边扩大到原来的3倍,所得到的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各是多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