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课件-金湖二中高三政治复习认识论 推荐
合集下载
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共57张PPT)
(2)哲学的时代性及作用。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 哲学与 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 时代精 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都是自 神 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①对旧制度和旧思想进行批判,更新人的 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哲学的 ②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 作用 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 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社会的 巨大物质力量
2.运动与规律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物质 区 别 运动 备注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 唯心主义的观点;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 形而上学的观点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 运动是物 的意识,并能为人 质的根本 的意识所反映的客 属性和存 观实在 在方式
①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 动着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 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世 联 系 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 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 的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 形而上学的观点
3.全面把握“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含义。 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从客观存在的事 物出发, 经过调查研究, 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 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原理依据。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 程,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相对静止有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 区别 位置保持不变,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来说, 是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二是事物的性质保持相 对稳定。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运动和静止不可 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 联系 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 反对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两种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 错误 义和诡辩论
高三政治二轮专题复习课件- 专题十 辩证唯物论和认识论 (共65张PPT)
②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 律、生物进化论; ③理论基础: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 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 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 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 革命性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毛泽东思想与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比较 唯物主义形 基本观点 局限性或优点 态 只是一种猜 ①否认世界是 测 , 没有科学 古 代 朴 素 唯 神创造的; 物主义 ②认为世界是 根据。把物质 归结于具体的 物质的 物质形态
唯 物 主 基本观点 局限性或优点 义形态 把物质归结为自然 近 代 形 科学意义上的原子, 具有机械性,形而 而 上 学 认 为 原 子 是 世 界 的 上学性和历史观上 唯 物 主 的唯心主义等局限 本原, 原子的属性就 义 性 是物质的属性 正确揭示了物质世 辩 物 和 唯 义 证 主 历 物 界的基本规律,反 ① 世 界 的 本 质 是 物 唯 义 质:物质为第一性, 映了社会历史发展 的客观要求,反映 史 意识为第二性; 主 ② 意 识 具 有 主 观 能 了广大人民群众的 动性 根本利益,是现时 代的思想智慧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 , 是指宇宙间 运 动 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的含 具体的体育运动、思维运动、物 义 理化学生物运动都是运动的表现 哲学 的运 动概 念 运 动 和 物 质 的 关系 形式,不能等同 物 质是运动 的 物 离开运动谈物 质, 运动是物质固 质是形而上 有 的根本属 性 和 学 , 离开物质 存在方式。 运 动是物质 的 运 谈运动是唯心 动, 物质是运动的 论 , 都是错误 承担者(主体) 的
高三政治课件-金湖二中高三政治复习人生观 推荐
(2)第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 律为前提和基础,必须顺应自然规律,才能促进社 会进步和繁荣。第二,我们一定要树立科学的生态 价值观,正确处理人口资源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 续发展之路,从而在现代化建设中取得更大成功。
3、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 向
B)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 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价值观是一 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在一 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 在的变化而变化。
(2)价值观。①价值观不同,人们 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②价值观不同,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 就不同;③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 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9、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正确进行人生选 择的基础和前提。
10、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11、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
件。
12、正确认识金钱与人生价值的关系。 13、崇高理想的作用。 14、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 15、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二、知识要点讲解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3)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 的根本观点,而各种形式的历史唯心主义都否认社 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 反映的客观实在,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而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 是指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意识是人脑 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金湖二中高三政治复习
哲学部分:人生观
颜仕俊 兰冰竹
一、知识点: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3、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
高考政治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重要原理及主观题应用
2、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 (问)
• 〖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是具 体的 。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 历史的统一
• 〖方法论〗: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坚 持真理时,要做到,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检验、丰 富和发展真理。
3、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正确认识往往要 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 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 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人的认识是 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 〖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 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20 20年 高考政 治复习 课件: 生活与 哲学辩 证唯物 主义认 识论重 要原理 及主观 题应用 (共19 张PPT)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20 20年 高考政 治复习 课件: 生活与 哲学辩 证唯物 主义认 识论重 要原理 及主观 题应用 (共19 张PPT)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20 20年 高考政 治复习 课件: 生活与 哲学辩 证唯物 主义认 识论重 要原理 及主观 题应用 (共19 张PPT)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20 20年 高考政 治复习 课件: 生活与 哲学辩 证唯物 主义认 识论重 要原理 及主观 题应用 (共19 张PPT)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①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 来源。
②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 力。 ③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一次输血医疗 热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终因发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 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高三政治课件-金湖二中高三政治复习辨证法 推荐
(2)唯物辩证法作为对世界状况正确反映 的科学体系,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是它的两个总特征。只有联系而没有发 展或者只有发展而没有联系都是不完整 的,都不能从根本上正确地揭示事物的 状况。
联系、运动、变化、发展既有区别,又有 联系
1、它们之间的区别: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 要素之间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的关系;运动是指宇宙中的一切 事物的变化和过程,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变化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性质上的根本 变化,是事物由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 发展则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二、知识要点讲解:
1、联系的普遍性
(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 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即①任何事物 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②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③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 观点,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金湖二中高三政治复习
哲学部分:辩证法 颜仕俊 兰冰竹
一、知识点:
1、联系的普遍性。 2、联系的客观性。 3、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4、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5、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6、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7、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
灭亡。
8、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9、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10、矛盾的含义。
3、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及原理)
4、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5、联系的根本原因:在于客观的物质 统一性,而不是思维的结果和某种神 秘力量的产物。用主观臆造的联系代 替客观事物本身联系,是典型的唯心 主义。
6、系的条件性:
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任何具体事物都是有条件的,总是在 一定条件下产生,又在一定的条件下 发展,趋于灭亡。因此任何具体的联 系都无不依赖于一定的条件,随着条 件的改变,事物与事物之间以及事物 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的性质、方式 也发生变化。
联系、运动、变化、发展既有区别,又有 联系
1、它们之间的区别: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 要素之间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的关系;运动是指宇宙中的一切 事物的变化和过程,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变化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性质上的根本 变化,是事物由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 发展则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二、知识要点讲解:
1、联系的普遍性
(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 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即①任何事物 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②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③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 观点,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金湖二中高三政治复习
哲学部分:辩证法 颜仕俊 兰冰竹
一、知识点:
1、联系的普遍性。 2、联系的客观性。 3、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4、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5、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6、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7、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
灭亡。
8、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9、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10、矛盾的含义。
3、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及原理)
4、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5、联系的根本原因:在于客观的物质 统一性,而不是思维的结果和某种神 秘力量的产物。用主观臆造的联系代 替客观事物本身联系,是典型的唯心 主义。
6、系的条件性:
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任何具体事物都是有条件的,总是在 一定条件下产生,又在一定的条件下 发展,趋于灭亡。因此任何具体的联 系都无不依赖于一定的条件,随着条 件的改变,事物与事物之间以及事物 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的性质、方式 也发生变化。
高中政治高考复习《认识论》专题讲解PPT课件
①社会实践是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②认识能力的提高是科学实践成功的首要因素 ③认识能否达到目的依赖于实践的社会历史条件 ④正确的实践目的是认识获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A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例3 (08全国高考Ⅱ38)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改革开发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加快实现现 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把提高效 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 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 注重公平”。 从认识与实践关系的角度,说明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 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 注重公平”的哲学依据。
(3)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其中正确 的认识就是真理。把真理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 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
3、认识的根本任务≠认识的根本目的
关系 区别
认识的根本任务
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 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 的本质和规律。这是认识 过程的第一飞跃
认识的根本目的
一般以选择题形式考查,非选择题主要集中在客观规律性 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实践与 认识的关系等几个知识点上。
易错易混 1、“主观能动性”与“意识的能动性” 淆知识点
(1)“主观能动性”是指“想”、“做”、“决心、意志、干 劲”。“主观能动性”包括“意识的能动性”,也包括实践活动, 而这两项内容密不可分。
2、意识、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真理、科学理论的比较
(1)意识是指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强调的是反映结果, 属于唯物论范畴,它与物质概念相对应。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 物的反映,它既指反映过程,也指反映结果,属于认识论范畴, 与实践概念相对应。二者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A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例3 (08全国高考Ⅱ38)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改革开发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加快实现现 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把提高效 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 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 注重公平”。 从认识与实践关系的角度,说明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 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 注重公平”的哲学依据。
(3)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其中正确 的认识就是真理。把真理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 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
3、认识的根本任务≠认识的根本目的
关系 区别
认识的根本任务
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 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 的本质和规律。这是认识 过程的第一飞跃
认识的根本目的
一般以选择题形式考查,非选择题主要集中在客观规律性 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实践与 认识的关系等几个知识点上。
易错易混 1、“主观能动性”与“意识的能动性” 淆知识点
(1)“主观能动性”是指“想”、“做”、“决心、意志、干 劲”。“主观能动性”包括“意识的能动性”,也包括实践活动, 而这两项内容密不可分。
2、意识、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真理、科学理论的比较
(1)意识是指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强调的是反映结果, 属于唯物论范畴,它与物质概念相对应。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 物的反映,它既指反映过程,也指反映结果,属于认识论范畴, 与实践概念相对应。二者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高三政治第二轮专题复习认识论课件
原理:实践决定意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方法论: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 论的指导作用,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要正确对待错误,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方法论: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 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实践: 含义,特点,基本形式 认识 从哪 来 实践与 认识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实践决定认识(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
认 识 论
客观的真理只有一个 正确 的认 识 真理 有条件的有适用条件 具体的 相对于特定的过程而言 反复性 主客体限制
认识 的特 点
无限性 主客体及实践限制
上升性 螺旋上升或波浪前进
பைடு நூலகம்
执信中学模拟题:由于30年前的真理问题大讨论,促进 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从而使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 期。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 论,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材料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哪些道理?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正是由于改革开放的实践活动,才推动了马克思主 义在中国的发展。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 的先导,由于真理问题的讨论,促使中国进入了改 革开放的新时期。 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 性,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需要不断发展。
高三政治课件-认识论 精品
38、①在现象和本质的关系中,现象是本质的现象, 本质是现实的内化,二者是不可分的。现象是外部特 征,本质则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特征,认识了现 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只有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才能 有效地指导实践。(4分) ②江泽民总书记深刻地指出了腐败现象是剥削制度、 剥削阶级本质的现象,是一种历史现象,这就否定了 社会主义制度与腐败现象的必然联系,也否定了商品 经济必然产生腐败的谬论,对我们斩断腐败的根源,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有积极的指导意义。(4分)
实践是认 识的来源 ①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②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实践是认 ①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 识发展的 根本动力 ②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注意区分认识的根本任 务和根本目的) 实践是检 验认识正 确与否的 唯一标准 ①人的主观认识本身,认识对象都不是 ②实践是唯一的 为什么 怎样检验
⑵青年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有助于处理好学习书本知识 和掌握实际知识的关系。通过实践把书本知识真正消化, 变成自己切实掌握的知识,真正发挥科学知识对实践的指 导作用;有助于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众的关系,向工农学习, 依靠群众,从而更好地为群众谋利益,为工农服务,为人 民服务;有助于处理好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 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实现 客观与主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 做贡献。(5分)
③讲话是我们对本质和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使我们在清除腐败的斗争中能抓住本质,对症下药, 取得更大成绩。(2分)(人生观,价值观,也视情 况给分)
41、(1)重要性:第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重要目标。第二,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 内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也就没有社 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政治保障。第三,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有助 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 会主义法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 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使国家长治久安。
高三政治 认识论 ppt
二:知识串讲
1.认识论与唯物论、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内容、作用和发 展规律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建立在物质决定意识的基 础之上的。坚持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也就是坚持了 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唯物主义原则;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又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 映论,它坚持并贯穿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科学正 确地解决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揭示了认识发展的过程、 本质与规律,为人们提供了探索真理的正确途径。比如, 坚持实践的客观性,也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 坚持实践的历史性,也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 事物本质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来自于实 践。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 展到理性认识。 【方法论】 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 物的本质和规律。
(5)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
(2)认识不断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 人们的认识应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方法论】 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②树立创新意识。 (3)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① 现象是本质的表现,②本质 总要表现为现象 【方法论】 要求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自觉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专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客观物质性
实 践
反 作 用
特征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来源 决 动力 定 目的 检验标准
认 识
认识不断深化、扩展 认识的根本来自务 含义 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主观能动性
客观因素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 模块四 专题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
规律。
(×)
指正:哲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世
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
法和根本观点。 2.(2012·江苏高考 T25) 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
(×) 指正:哲学来源于实践。
3.(2014·广东高考 T35)以哲学指导实践就不会犯错误。(×) 指正: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以非科学的哲学指导
①哲学和世界观的研究对 象都是整个世界 ②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 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世界观
哲 学 和 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
具 体 科 一具体领域的本质和
学 的 关 规律。哲学研究整个
系
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具体科学推动着哲学的发 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 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三)哲学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 1.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 物质的关系问题。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 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分为可知论与不 可知论。
唯物主义
不仅认为
认为金、 认为 世界的本
主要
木、水、 火、土、
原子 是世
原是物质 的,而且
观点 气等是世 界的 承认意识
A.联系是普遍的和无条件的 B.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C.先知后行重在知 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
解析:本题的题眼是“知廉明耻,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规 范”。知廉明耻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信奉什么样的道德规 范,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体现的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故 选 B 项;联系是有条件的,A 项说法错误;C 项不是哲学道 理,且与题意无关;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 系,D 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 (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 事物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 段。
▪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 中的两个不同质的阶段,它们既相 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
▪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 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是理 性认识的基础和必经阶段。理性认 识只有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 是可靠的。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 性认识,就是在认识论中坚持了唯 物论。
▪ (4)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 透过事物的现象认清事物的本质。
▪ 误区一:现象相同,本质就相同; 本质相同,现象就相同。
▪ 1、现象与本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 象。
▪ 2、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是同 事物的本质一致的现象,是事物本质 的表现;假象则是从反面表现事物的 本质。所以有些事物现象类似,但本 质不一定相同。
▪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 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 识,它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深 刻、更可靠,只有理性认识才能 指导人们按规律办事,有效地改 造世界。坚持感性认识有待于发 展到理性认识,就是在认识论中 坚持了辩证法。
▪ 误区一: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可靠。
▪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有的反映是正确的,有的反映是错 误的,所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可 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可 能可靠,也可能不可靠。我们不能 笼统地说感性认识可靠,理性认识 不可靠。也不能笼统地说感性认识 不可靠,理性认识可靠。
▪ 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的感 性认识,如果如实地反映了客观 事物的现象就是可靠的。在此基 础上形成的理性认识更可靠。因 为感性认识是对事物个别的、片 面的、现象的认识,而理论认识 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反映了事物 的整体,所以理性认识比感性认 识更可靠。
▪ 误区二: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 性认识。
▪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 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 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认识 的高级阶段。只有对大量可靠的 感性进行加工制作,才能实现由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所 以说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 识是错误的。
▪ 8、合理想像与创造性思维在认识中的 作用。
▪ 9、实践及其特征。
▪ 10、实践的基本形式及其对社会发展 的作用。
▪ 11、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
▪ 1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 13、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 二、知识要点讲解
▪ 1、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 (1)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对立 统一。
金湖二中高三政治复习
哲学部分:认识论
颜仕俊 兰冰竹
▪ 一、知识点: ▪ 1、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 2、认识的根本任务。 ▪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 4、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的条件。 ▪ 5、认识的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 6、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 7、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 感性认识与现象、理性认识与本质 的确紧密相联,但两者各自的区别也 是显而易见的。现象与本质是任何事 物所客观拥有的,它们都属于物质范 畴;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都是认识, 当属意识范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作为一种认识,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而现象与本质作为一种客观存在,都 无正误之别。所以,把感性认识与事 物的现象、理性认识与事物的本质完 全等同起来显然是错误的。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 在于( )
▪ AC 、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 性认识则是来源于抽象思维
▪ B、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 认识则完全正确
▪ C、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现 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规律
▪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活动, 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 误区五:现象等于感性认识,本质等 于理性认识
▪ 误区四:感性认识是错误的,理性认识 是正确的。
▪ 认识要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是因为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而不是 因为 前者错误,后者正确。认识是否
正确,关键在于它是否如实地反映了事 物的现象或事物的本质。只要是真实地 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无论是对事 物现象的反映还是对事物的本质的反映, 都是正确的,歪曲地反映了事物现象或 本质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错误 的认识。
▪ (2)二者的区别:现象是事物的表面 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个别的、多变 的,是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 知的。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 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 对稳定的内部联系,只能由人的理 性思维去把握。
▪ (3)二者的联系:本质离不开现象,本 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离不开本质, 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无论是真象 还是假象都是本质的体现。
▪ 误区三:感性认识属于直接经验,理性 认识属于间接经验。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属于认识发展过 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而直接经验和间 接经验是人们获得认识的两个途径,前 者是指亲自实践获得的经验或知识,后 者是指从他人那里或书本中获得的经验 或知识。但它们都依赖于实践,来源于 实践。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 可以是感性认识,也可以是理性认识。 同样,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 可以从直接经验中获得,也可以从间接 经验中获得。
▪ 3、由于真象和假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 现,所以本质相同的事物的现象有可 能不同。
▪ 注意:
▪ 无,假象 是从反面反映事物本质的。
▪ 人们在市场上看到的商品价格随供求 关系的变化而变化,而价格又反过 来影响供求,从而经过分析思考,发 现了C价值规律。这件事说明( )
▪ A、现象是事物个别的片面的东西, 本质是同类现象中共同的一般的东西
▪ B、现象是多变的,本质是相对稳 定的
▪ C、现象可以被人的感觉器官感知, 本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 D、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本质 是事物的内部联系
▪ 2、认识的根本任务
▪ 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 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 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