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的反作用

合集下载

过度奖励的危害

过度奖励的危害

过度奖励的危害简介过度奖励是指在教育、工作和生活等领域中,为了激励个体的表现而给予过多的奖励或回报。

虽然奖励本身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但当奖励超出一定程度时,可能会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过度奖励的危害,并提供一些对策和建议。

1. 奖励导致内在动机下降过度奖励往往会削弱个体的内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个体对某项活动的兴趣和自我满足感,而不是通过外部的奖励来驱动行为。

当一个人过于依赖外部奖励时,他的动机就会从内在转向外在。

这种转变会导致他对任务的兴趣和投入程度下降,只在乎获得奖励,而不再关注活动本身。

2. 奖励可能影响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过度奖励也可能对个体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表明,过多的奖励可能使人们过于关注具体的目标和任务,而忽视了思考和探索的过程。

对于需要创造力和创新的任务来说,过度奖励可能会限制个体的思维方式,使得他们更倾向于采取保守的、已知的方法,而不敢冒险和尝试新的解决方案。

3. 奖励可能导致道德风险在一些情况下,过度奖励可能导致个体的道德风险。

当奖励成为目标本身时,个体可能会为了获得奖励而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包括作弊、造假甚至违法行为。

奖励的过度强调可能会打破个体对道德准则和价值观的约束,影响他们的道德判断和决策。

4. 奖励可能造成依赖性过度奖励可能导致个体对奖励的依赖性增加。

当奖励成为个体行为的唯一动机时,他们可能会变得无法自主地参与活动,而需要外部奖励来驱动自己的行为。

这种依赖性不仅影响了个体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也会对他们的长期发展和成就产生负面影响。

5. 对策和建议针对过度奖励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以下是一些对策和建议:•适度奖励:给予适度的奖励,既能够激励个体的行为,又不会削弱其内在动机。

•奖励与积极行为的连结:将奖励与积极的行为直接联系起来,使个体能够理解奖励的原因和意义,从而更加自主地参与活动。

•引导内在动机:培养和发展个体的内在动机,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享受活动本身,而不是仅仅追求外部奖励。

奖励的恶果

奖励的恶果

《奖励的恶果》读后感汉丰第四中心小学:谢畅奖励是什么?是行为科学——斯金纳学派的理论延伸。

已经广泛的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

从管理、到教育、到育儿。

都存在奖惩的影子。

奖励的坏处是什么?奖励会破坏人的内在动机,让人们认为自己做事情的动机来自外部的刺激,而不是发自内心的需求。

但如果依托外部刺激,得到结果就是需要更多的刺激,最终丧失热情。

同时因为外部动机的存在,会导致人们追求的是难度更低的不会犯错的事情,无法达成卓越。

会让人关注别人是如何看自己,而不是关注卓越,他们重视表现如何,而不是学有所得。

惩罚的坏处是什么?惩罚只会让人们记住,如果我做A,会得到的后果是什么?惩罚告诉你什么不能做,但是没有引导你得出正确的应该做的事情。

如果不用奖惩,我们用什么方法来代替奖励在工作、学习、育儿中的作用:引发人的兴趣和内在动机,追求卓越的动机。

使用3C模式,引入合作、引入主动选择、引入内容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加入更多的意义。

具体内容:1.奖励使用的越多,对奖励的需求就越大。

2.对孩子的沟通应该建立的不是控制。

控制越多,需要控制的地方也就越多。

3.奖励只对缺乏工作热情的人有用。

4.当对象对任务本身感兴趣,提供奖励作为动力就是多余的。

5.得到奖励的人往往选择较容易的任务,利用现有信息解决新问题时效率更低,决策策略也缺乏创造性和逻辑性。

奖励完全不是惩罚的对立面,而是硬币的两面。

奖励和惩罚都旨在控制。

奖励通过诱惑,惩罚通过恐惧。

奖励失败的原因:1.会造成奖励的惩罚:无论是没有达成结果时的沮丧,还是达成结果是没有得到预期奖励的感觉,都是惩罚。

2.会造成破坏人际关系:有奖励就意味着有成功者和失败者,会自然让团队中的每个人产生对立,因为彼此是竞争对手。

会让人把学习或者工作的目的指向奖励。

另外,大人和孩子之间应该建立关爱呵护的关系,无论什么时候碰到问题都应该安心寻求帮助。

而奖惩会让父母和老师处在判官的位置,孩子会因为判官的行为诱导而拒绝承认错误,接受指导。

浅谈奖励的负面效应

浅谈奖励的负面效应

浅谈奖励的负面效应无锡市东湖塘中心小学卢芳英论文摘要:惩罚尤其是体罚成了现代化教育思想长期讨伐的对象,因此教师在运用惩罚的时候偷偷摸摸。

现代教育思想在反对惩罚的过程中已经暗含着对奖励的认可,所以很多老师在运用奖励时理直气壮,智慧无穷,花样繁多。

一时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成了经典名句,一种公认的教育理念。

于是乎,“你真棒!你真聪明!”成了课堂的使用定律,“小红花”、“五角星”成了激发学生的绝佳手段,评先评优的最终依据。

但过多的奖励势必会带来负面影响:使奖励走向无效,走向惩罚甚至走向敌对。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学会慎用奖励,使奖励损害最小化。

关键词:奖励负面无效惩罚敌对惩罚尤其是体罚成了现代化教育思想长期讨伐的对象,因此教师在运用惩罚的时候偷偷摸摸。

现代教育思想在反对惩罚的过程中已经暗含着对奖励的认可,所以很多老师在运用奖励时理直气壮,智慧无穷,花样繁多。

一时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成了经典名句,一种公认的教育理念。

于是乎,“你真棒!你真聪明!”成了课堂的使用定律,“小红花”、“五角星”成了激发学生的绝佳手段,评先评优的最终依据,然而,这些“奖励”真的有效吗?它给孩子带来了什么?造成了什么后果?这些都成了我们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报酬奖励会走向无效。

奖励是指一个人由于从事某项活动而获得的“报酬”。

埃尔菲·艾恩将奖励视为一种控制方式,“控制,顾名思义,就是控制双方的地位悬殊。

使用奖励就是因为这种地位上的不对称而变得容易、且得以延续。

”奖励者对被奖励者的奖励往往都是要改变被奖励者的行为,使其符合自己的要求。

但经常运用奖励,我们会发现奖励并不总是有效的,有时甚至是无效的。

记得那次上公开课之前,我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便许以“谁最认真就得五朵小红花”的高额奖励。

孩子们迈进学校还不到一个月,圆圆的脸上写满天真与快乐,开心之余,认真地照着去做了。

但一堂课不是三四分钟,当孩子们对奖励的渴望逐渐淡去的时候,他们便不知不觉地恢复了原样:该讲的也讲了,不该讲的也讲了,坐着的蠢蠢欲动,站着的却找不到东南西北了……于是,我从讲台上拿出一朵大红花给了他——一个坐得端端正正却不爱发言的小男孩,并告诉孩子们老师就是喜欢这样的小朋友。

奖励与惩罚的负面心理效应

奖励与惩罚的负面心理效应

奖励与惩罚的负面心理效应奖励与惩罚是教师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管理教育学生的一种必要和有效的手段,因为它确实能够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导向和激励的作用。

奖励与惩罚作为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工具,能体现社会的公正。

对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的好的行为就理应奖励,对社会造成了危害的坏的行为就理应惩罚。

奖励增加良好行为的再发生,惩罚降低或纠正不良行为的再发生。

对青少年来说,奖惩还可能对心理发展产生深层次的影响,形成关于个人的行为和结果的关系的信念,进一步形成对自己的行为是否负责的行为模式。

但奖惩的实施是非常复杂的,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如果使用不当就会产生消极的负面心理效应。

一、奖励的负面心理效应奖励是在行为发生后为维持和增强其行为倾向给予的一种报酬。

奖励的积极作用表现在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爱护、器重,由此产生信赖教师的情感,使学生自尊、自信,积极向上,奖励还能够产生长远的心理影响,激发潜力,成为良好行为的导向,使学生继续追求新目标。

但不恰当的使用奖励会产生负面的心理效应,即消极的作用。

(一)过多的奖励使学生产生对奖励的依赖心理有的教师在对学生的管理中凡事必有奖励:上课举手回答问题有奖,作业工整有奖,取得好成绩有奖,积极参加班级活动有奖……,教师的本意是用奖励激发出学生更多的好的行为,但结果却使学生对奖励产生依赖心理,被奖励所左右,在行为上越来越不自觉。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某一行为的连续的奖励,会使行为者形成对奖励的依赖。

所以,一旦奖励减少或消失,就会在客观上起到一种与奖励相反的作用,这个作用其实已类似于惩罚的作用,但又不同于惩罚,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称之为消退作用(1973)。

他认为,所谓消退作用,即通过取消某种行为结果以前带给有机体的奖赏,而起到使有机体减少或不再重复某一行为的作用。

斯金纳甚至断定,要消除一种行为,采用消退手段远比采用惩罚更为有效。

惩罚激励不惩罚不激励大小排列

惩罚激励不惩罚不激励大小排列

惩罚激励不惩罚不激励大小排列
奖励的反面是不实行奖励,惩罚的反面就是不惩罚。

奖惩制度的层级:惩罚、不惩罚;不奖励、奖励。

奖励和惩罚是相对存在的,该奖励时不奖励,就等同于进行了一次惩罚,只不过这种惩罚是隐性的;而该惩罚时不惩罚,就等同于进行了一次奖励,只不过这种奖励是一种隐性奖励。

企业领导通常都能够看到显性的奖励与惩罚,却往往对隐性的奖励与惩罚视而不见。

激励越大,惩罚也要越大。

所谓有奖有罚,刚柔并济。

有了奖励,当然还得有惩罚。

如果只有激励的话,员工就会骄傲自满、不可一世,对工作会变得怠慢。

如果只有惩罚的话,那员工就会变得消极、被动,在工作时就会畏畏缩缩、没有激情。

所以,两点都不能偏废。

惩罚不当可能会伤害员工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不利于员工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惩罚是对员工行为的否定,因此可能会对员工的自尊和自信带来不良影响。

据相关调查表明,在我国月薪超过5000元的阶层,对于奖励额度低于月薪10%的激励,大部分人表示没感觉,根本起不到太大的激励效果。

相对于其较高的薪酬总额而言,
这一点奖励不值一提。

并且,经常性的表扬也无法让人感到兴奋。

惩罚给人带来的心理影响却是非常大的,并且具有双重性。

从物质角度来看,本来正常情况下就能够得到的非但没拿到,还被处罚了,损失是双倍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所遭受的打击,心理影响也就可想而知了。

奖励的七种反作用

奖励的七种反作用

奖励的七种反作用在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中,有关于奖励的问题已经讨论的很多很多。

企业对员工进行奖励的目的何在?个人认为企业对员工的奖励,应当是以约束员工按照组织经济绩效最大化的原则进行行为选择为目的的。

也就是说奖励是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即企业对员工进行奖励,是希望员工能以企业组织所设想的方式行事。

因此我们可以说奖励的目的在于引起员工某种特定的行为。

在这里本人用了约束一词。

企业的奖励政策与企业规章制度构成了一个渠道,员工在这个渠道内去通达企业组织目标以及员工个人目标。

企业的管理者都知道奖励的重要性,并且也开始在组织内进行有计划的人员奖励。

但很多问题依然存在,甚至于变得更糟。

本文将讨论有关于企业人员奖励(尤其是物质奖励)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明确一个观点,本人并不完全否定公平的金钱报酬。

在下只是希望表述这样一个观点,如果人们获得合理的报酬,那么额外的物质奖励可能会有反效果。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奖励的并不是人们所珍惜的东西。

明确一个观点:行为本身是具有目的性的,人们总是会采取行动以达成一些他们认为重要的事情。

很多企业在制定企业奖励计划的时候,往往主观的判断员工的工作基准。

另外在很多企业的奖励计划中,对于员工个人价值观的区分并不是很详细,因此奖励计划往往也就形成了以点带面――一个标准适应所有的员工的情况。

这两方面便形成了这样一种情况:企业对员工的奖励并不能引起员工的兴趣。

这是典型的等价价值观的一种思维方式。

关于价值观的问题由于不是本文的重点,因此也就不太多讲,只明确一个观点:每个人的价值观并不是相同的。

举个例子来讲,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幅精美的油画显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我已经提过奖励的目的在于引起员工某种特定的行为,因此这个奖励对员工就要有足够的吸引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奖励成为一种动力。

2. 奖励也会变为另外一种形式的惩罚。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故事中有位老人和一帮孩子,爱捣蛋的孩子们总是恶作剧的漫骂老人。

M奖励与惩罚的负面心理效应

M奖励与惩罚的负面心理效应
您如今走进一些学校的校园会欣喜地看到,以前 满墙的 “不许打闹”、“不许乱写乱画”、“不许大声喧 哗 ”等 一 条 条“ 警 示 录 ”,都 已 换 成“ 脚 步 轻 轻 ,我 不 扰 他 人 ”,“ 从 我 雪 白 的 身 体 上 , 看 见 了 你 美 好 的 心 灵 ”, “ 我 是 文 明 好 学 生 ,遵 纪 守 法 不 打 闹 ”等 等 这 些 亲 切 的 “ 心 语 牌 ”。不 要 说 学 生 ,就 是 参 观 者 看 着 它 们 ,心 里 也 舒 服 多 了 。虽 然 就 是 这 么 几 个 字 的 更 改 ,但 却 揭 示 着 一 种 教 育 观 念 的 更 新 ,创 造 着 一 种 学 生 所 需 要 的 宽 松 、和 谐、愉快的教育环境。因为它从另一个角度启发了学 生 ,也 告 诫 着 老 师 :“学 生 躯 体 内 不 再 是 那‘战 战 兢 兢 地 站 着 ,甚 至 跪 着 的 灵 魂 ’,而 是 主 人 ,是 能 够 战 胜 自 我
一 、奖 励 的 负 面 心 理 效 应 奖励的积极作用表现在能满 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感受到成 功的喜悦,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爱 护 、器 重 ,由 此 产 生 信 赖 教 师 的 情 感 ,进 一 步 做 到 自 尊 、自 信 、积 极 向上;奖励还可以激励学生挖掘 自身潜力,不断追求新目标。但 是,不恰当的奖励会产生负面的 心 理 效 应 ,即 消 极 的 作 用 。 ( 一 )过 多 的 奖 励 使 学 生 产 生对奖励的依赖心理 有的教师在对学生的管理中 凡事必有奖励:上课举手回答问 题 有 奖 ,作 业 工 整 有 奖 ,取 得 好 成 绩有奖,积极参加班级活动有奖 ……结果会使学生对奖励产生依
$%
北京教育 !""! 年第 # 期
育人经纬 Yu ren jing wei

奖励多了有什么坏处

奖励多了有什么坏处

奖励多了有什么坏处1、孩子会变得懈怠。

如果孩子一取得好成绩,爸爸妈妈就大肆奖励孩子,久而久之,孩子想要的东西都已经得到了,就没有什么想要的东西了。

家长许诺的奖励对孩子来说也没有什么吸引力度了。

这样的话,孩子会失去前进的动力,甚至会导致孩子越来越懈怠、成绩下降。

2、削弱孩子获得快乐的能力。

当我们完成大脑的预设目标时,大脑会加速分泌“快乐素”,我们就会获得喜悦和满足感。

外部奖励会使大脑的预设目标发生变化:从完成刷牙、乖乖洗手、独立吃饭等事情,转移到获得“棒棒糖”“可爱多”等各种奖励。

这样一来,如果下次没拿到点好处,孩子可能就不会很好地体会到快乐和成就感。

3、容易让孩子目标偏移。

奖励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更加积极地学习和做事,从而从中发现到乐趣,慢慢地让他们从为了奖励而做变成我自己要做,帮助他们将被动行为变为主动行为。

可是很多父母发现,孩子往往最终的目的变成了盯着奖励不放,这就与初衷大相径庭了。

4、斤斤计较。

很多家长发现,有了奖励以后.孩子做什么都要先衡量做了以后我能得到什么,什么是我想要的,并为此和父母百般纠缠。

父母大喊心累,本来母慈子孝的温馨家庭,常常变成了锱铢必较的谈判场。

长此以往,容易形成孩子凡事斤斤计较,先图回报的不良习惯,父母得不偿失。

5、助长孩子的野心。

还有一部分孩子,他们知道只要自己考得好、表现得好,就能得到爸爸妈妈的奖励,如果这时,爸爸妈妈不加以节制,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买什么的话,无疑会助长孩子的野心。

孩子的一些小愿望被满足了以后,他们就会渴望获得一些更难的礼物。

如果家里经济条件较好,满足孩子的要求倒也还好说。

可如果家里经济条件紧张,再要满足孩子的这一愿望,只会让这个家变得艰难。

20190415奖励的恶果

20190415奖励的恶果

奖励这件在工作上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实则酝酿着一些我们看不到的恶果,怎样产生恶果,下面我们来看看:或许大家都听说过一则美国老大爷为了驱赶小孩子在自己的院子里玩逐步使用金钱驱赶他们,第一次给小孩子25美分,第二次10美分,到第三次告诉小朋友他们即将得到1美分,小朋友就再也不到老大爷的院子里玩耍打闹了。

上面这则故事就很好的说明了奖励的恶果:1.老大爷用奖励控制。

了别人的行为。

2.金钱在某些时候确实能发挥作用。

3.奖励有局限性,有时候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上面的这个老大爷就是为了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做了A就能得到B,这句话就暗含着A不值得拥有,B才值得拥有。

1.奖励是不道德的,使原本你应该做的事情逐渐变得没有意义。

原本你做的事情在别人没有告诉你可以得到奖励的时候,你本身是对这件事情感兴趣的,但是一旦有人告诉你做完这件事情可以得到奖励,你就变得像是为了奖励才做这件事情,久而久之就会逐渐失去对这件事情的兴趣。

2.奖励会让你逐渐失去创新能力。

因为你做的这件事情就是为了得到奖励,所以你逐步的就失去了兴趣,你在做这件事情就是为了得到奖励,没有动力将这件事情做得更好,失去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件事情的兴趣,因为你知道即使你做得更好,你的奖励还是那么多,并不会得到更多。

3.奖励会让人感觉到自己被控制了,失去对事情的内在动力。

因为你做事情就是为了得到别人发给你的奖励,你自己并不想做这件事情,因为奖励在别人手里,我们为了得到这个奖励,所以你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在潜意识里感觉到自己是被控制着的,逐渐失去对这件事情的内在动力。

4.奖励会影响你的社会关系。

奖励肯定是发给少部分人的,那在其他人看来在争夺奖励的过程中你就成了别人的竞争对手,在很多学校往往那些经常被老师当众夸奖的小朋友在学校就交不到什么朋友,因为其他小朋友在潜意识里就把你当成了竞争对手,逐渐对你疏离。

那么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究竟该不该提倡奖励,怎么进行奖励呢?1.避免事先许诺奖励,我们在事前应该强调事情本身的意义,而不是事情完成之后你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奖励,这样大家在事情当中的时候就会逐渐产生对这件事情的兴趣,而不是为了奖励。

科技奖励的负面效应及对策

科技奖励的负面效应及对策

科技奖励的负面效应及对策科技奖励的负面效应及对策科技奖励旨在表彰和激励那些在科学和技术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然而,科技奖励也可能带来负面效应。

本文将分步骤阐述科技奖励的负面效应及对策。

一、负面效应1.压力过大:获奖者可能面临太多的压力,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更糟糕的是,一些获奖者可能会感到无法满足他们的粉丝、同事和赞助商的期望,这可能导致他们失去自信心。

2.资源失衡:科技奖励通常只会授予少数人,这会导致资源失衡的问题。

少数获奖者可能会得到更多的资源和支持,而其他科学家和研究者则可能被忽视。

这可能导致一些是科学家和研究者失去信心,最终导致人才流失。

3.影响科学思维:科技奖励往往只奖励特定的领域或项目,这会导致一些科学家或研究者倾向于研究更具知名度或奖励的问题。

这可能会阻碍一些原本有希望带来突破性进展的领域的发展。

二、对策为了降低科技奖励的负面效应,需要采取以下对策:1.丰富奖项类型:科技奖励应该不仅关注那些在科学和技术领域中获得杰出成果的人,还应该关注那些在教育、科学传播和公共政策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这将促进各种人才的发掘和崛起。

2.关注更广泛的课题:科技奖励应该关注更多、更广泛的领域。

我们需要更多的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和研究者共同解决更为广泛,各类问题,从而推动全球的技术进步。

3.提供更多资源:科技奖励得主应该得到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但这不应该是选材时考虑的唯一因素。

科技奖励组织应该设立专业的基金会,通过具有广泛参与、专业合作的方式来更好地提供奖项和资源,以支持更多杰出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

综上所述,科技奖励是激励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其负面效应也值得我们警惕。

采取上述对策,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推动科技进步的同时降低负面影响。

奖励是一把双刃剑,用得不好了孩子会变得贪得无厌

奖励是一把双刃剑,用得不好了孩子会变得贪得无厌

奖励是一把双刃剑,用得不好了孩子会变得贪得无厌▲不知道怎么和橙子联系,只好在这里留言了。

想橙子给指点一二。

5岁女娃每天无论是上完幼儿园或是兴趣班,都要求奖励,买这个买那个,家里已经不少这些小玩意了,怎么回事?求指点!❤橙子答:首先,关于提问题,读者朋友们平时在橙子的文章下面留言就好,和文章无关的也可以,如果能简单回答的我就直接回复了,如果问题的答案比较复杂,问题本身又比较共性典型,我就会选择详细写一篇文章啦。

当然,每天的留言都很多,橙子不一定每一条问题都能看到,也未必每一条都有时间详细作答,所以大家的问题能不能得到回答就只能看缘分啦,希望大家理解。

今天的问题是关于”奖励“,给孩子奖励这个事情无所谓好还是不好,它是一把双刃剑,要看家长怎么用,用好了可以激发孩子做事的积极性,是管教的好帮手,用不好不但会让孩子变得贪得无厌,反而会磨灭他的积极性。

不是有那么一个经典的故事吗:几个年轻人总是喜欢踢一个老人门前的垃圾桶作恶,老人想了个绝招,说我就喜欢听踢垃圾桶的声音,你们坚持每天来踢,坚持一个月我就给你们10块钱,结果这个奖励让踢垃圾桶变成了辛苦的责任和差事,每天都要去拿钱还不多,叛逆的小青年很快就对踢垃圾桶失去了兴趣。

所以奖励不一定会有鼓励的作用,有些时候,有奖励得到的效果会适得其反。

如何用好奖励这个管教利器呢?橙子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给孩子奖励,有以下五个禁忌1,忌奖励孩子分内必须做的事情吃饭,穿衣,上学,洗澡,睡觉……这些日常的,孩子必须要做的事情,是不宜用奖励的方式来鼓励他们的,因为这样会让奖励过多过频。

人天生会不知足,无论什么让人快乐的事情,只要浓度过高,很快就会习以为常感受麻木,然后就想要求更高额的奖励,变得贪得无厌。

所以,奖励这种事情只能偶尔发生,而不能作为日常出现。

要让孩子明白,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总是有责任的,吃饭睡觉自理上幼儿园,是你作为一个孩子的责任,无论如何,不高兴还是高兴,你都必须要做。

你的过度奖励,让孩子变贪心

你的过度奖励,让孩子变贪心

孩子从一岁多至两岁开始,进入人生第一个叛逆期。

很多家长都抱怨娃越来越难带,说啥都是“不要”“不好”。

而家长为了让宝宝听话一点、配合一点,也是各种演技全开、连哄带骗、威逼利诱。

你真的会奖励孩子吗?每当宝宝不配合的时候,家长们最常采取的方法就是用奖励来收买他。

殊不知,用奖励作为宝宝行为的引诱和刺激会产生严重的后遗症。

你的过度奖励,会让孩子变得贪心、爱讨价还价、越来越难满足、越来越不听话哦。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你会发现他变得越来越难搞,没有物质上的利诱根本不配合。

过度奖励的危害孩子变得功利和势力,做任何事都要有回报。

不给看电视,就不好好吃饭。

不给吃饼干,就不收拾自己的玩具。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宝宝都要讨价还价地谈条件。

哪天没有奖励了,宝宝就不愿意行动了。

错误地把行为作为交换奖赏的筹码,把努力变成了一场交易。

没有好处,别想我配合!那些不给好处就不做家务,不给奖励就不好好写作业的熊孩子就是这么来的。

家长省了力气,但无益于孩子好习惯的养成。

过度奖励容易使孩子误以为做某些行为只是为了奖励,而忘记自己的兴趣与初衷。

为奖品而行动,对行为本身失去兴趣,客观上阻碍了行为习惯的养成。

让孩子错失体会成就感的机会。

用奖励来让孩子配合,孩子将体会不到一个好的行为给他带来的成就感。

当宝宝能自己用勺子吃饭,能自己将积木收拾好,这些行为本身能给带他们带来巨大的成就感。

作为家长,我们只需要适时地给予鼓你的过度奖励,让孩子变贪心ZHUANTI6如何拯救我特别喜欢看家长的留言,最近,我发现有一类问题被提起的很多:“云宝妈妈,我家孩子受不了一点批评,光爱听表扬的话,一批评就不高兴,怎么办?”“我儿子只能赢不能输,一输就大哭!”“我家孩子胆子好像特别小,小区里的攀爬架,稍微高一点的,怎么鼓励都不敢爬,见着就躲。

”“大宝现在咀嚼能力不好,他就不吃不好嚼的东西,避开一切她不喜欢的东西,拒绝尝试,怎么办呢?”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秉性脾气,偶尔表现出来是情绪的正当发泄,可如果上述“玻璃心”的情况频频发生,说明孩子的抗挫折力偏弱,大家就得注意了,这可不是一件小事。

奖励的负面作用

奖励的负面作用

艾尔菲科恩在其《用奖赏来处罚》一书中,通过大量的证据分类说明了奖励的负面作用,认为它甚至阻挡了正面能量流向我们。

如果你有机会和一个社会心理学家相处一段时间,你迟早都会听到这样一个关于明智的老人和骂人的孩子的故事。

据说,从前有一个明智的老人,生活在一个环境恶劣的社区。

有一天,一群粗暴的十几岁的孩子决定要他的日子不好过。

因此,他们每天都会经过老人的门前.并且对他大声叫骂。

如果是其他老人的话,他们估计会大声回骂这些孩子,或者报警,或者指望着这群孩子最终会有一天厌倦这种小心眼的行为。

但是,这位明智的老人没有那么做。

他深谙人的心理,因此想出了一个完令不同、但更加狡猾的主意。

他坐在门外,等着那群孩子的到来。

等他们出现了,老人马上给他们每人一张五镑纸币,并跟他们说,他很愿意付他们钱、听他们骂他。

孩子们很困惑地接过钱,像往常一样骂骂咧咧地走了。

老人如此做了一整周。

第二周,情况有点不同了。

当孩子们过来时,老人对他们说,自己上周没赚到多少钱,所以只能给他们每人一镑钱了。

孩子们并未受此影响,继续接过钱,幼稚地骂骂咧咧。

第三周,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当孩子们到来时,老人向他们解释,自己上周依旧没赚到什么钱,因此只能给他们每人付二十便士了。

这次,孩子们嫌钱太少,拒绝继续叫骂。

这个故事肯定是假的,但是它告诉我们,人们究竟为什么会做出某种行为。

根据“表现”原理,那些有物质奖励的实验者会不自觉地认为:“别人之所以付我钱,是因为他们想让我做不想做的事情。

”以同样的逻辑,那些没有物质奖励的人会想:“别人想让我做我不喜欢的事情时才会付我钱。

”可见,奖励促使参与者“被迫”做出逆反行为,也抑制了正能量的产生:这些实验的结果相当显著。

通过奖励学生、吸烟者和开车者,实验人员其实是在鼓励他们表现得仿佛自己并不欢喜欢读书,并不想戒烟,并不想系安全带-样。

结果,如果不再有奖励的话,人们往往会不再做那些之前获得过奖励的行为,因此奖励甚至会起到反作用。

短期看来,奖励机制是有效的。

奖励的负面效应研究

奖励的负面效应研究

奖励的负面效应研究,不少于1000字奖励在激励个体行为方面有着显著作用,可以促进个体积极性和动力,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然而,奖励也会产生负面效应,这些负面效应可能会抵消甚至超过奖励所带来的正面效应。

以下将重点探讨奖励的负面效应,包括:一、奖励可能会减少个体的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指的是个体基于兴趣、好奇心、自主性等内在因素驱动下的行为。

如果个体的行为受到了外在奖励的影响,可能会削弱内在动机,进而减少个体对于这项行为的持续性和深入性的投入。

例如,如果一个学生完成了一项作业后获得了奖励,他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为了获得奖励而完成的作业,而不是因为对作业本身有兴趣和好奇心。

二、奖励可能会导致个体的焦虑和压力增加奖励有时会带来太多的压力,因为个体会感受到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来获得奖励,否则就是失败。

这种想法可能会导致个体的焦虑和压力增加,从而可能阻碍个体的表现。

例如,如果一个员工完成了一项任务但没有获得奖励,他可能会感到不安和失败,进而产生压力。

三、奖励可能会导致不当的行为如果奖励与合适的行为不匹配,个体可能会寻求其他方法来达到目标,可能是非道德或不当的方法。

例如,如果一个销售员为了达成销售目标而向客户隐瞒产品的缺陷,这样的行为可能是不道德的,并且关注于奖励而不是客户的需求。

四、奖励可能会产生财务和行政成本奖励需要提供经济或其他资源,这需要花费时间和金钱来制定奖励计划、设定奖励标准、发放奖励、监督奖励等,因此需要与财务和行政成本。

这些成本在一定的范围内可能是可以接受的,但过多的成本则会限制奖励的可行性。

五、奖励可能会导致认知偏差奖励可能会导致认知偏差,即个体会更关注每项行为的结果而非过程。

这可能会导致个体不再考虑如何达成目标,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获得奖励上。

例如,一个学生可能会忽略错误和缺陷,只是为了达到获得好成绩的目标。

总之,奖励在激励个体行为方面具有显著作用,但同时也会产生一系列负面效应。

对于奖励的可行性和效用的权衡需要进行深入思考,以确定奖励是否是适合的、必要的或者合适的。

奖励的本质与滥用的后果_高德胜

奖励的本质与滥用的后果_高德胜

学校和教室里充满了奖励和惩罚。

从幼儿园开始,教师就用“红五星”之类的贴纸,贴在表现好的小朋友的额头上;小学教师则在教室前端墙壁上弄一个“小花园”———在学生姓名后面贴红花,学生表现越好,红花越多;到了中学,这些“中看不中用”的奖励已没有力度,则换成实实在在的奖励,小到学习用具、大到“三好学生”称号,五花八门,甚至可以奖励现金或升学考试的分数。

惩罚,尤其是体罚成了现代教育思想长期讨伐的对象,因此教师在运用惩罚时总是偷偷摸摸。

现代教育思想在反对惩罚的同时已暗含着对奖励的认可,所以很多教师在运用奖励时理直气壮,智慧无穷,花样繁多。

到底该如何看待奖励,奖励是否有效,奖励会带来什么后果,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一、认识奖励奖励(rew ard)是指一个人由于从事某项活动而获得的“报酬”。

我们可从不同角度分析奖励活动的结构。

首先,从主体的角度看,奖励活动有奖励者和被奖励者这一二元结构。

我们有时也说自我奖励,在这种情况下,奖励者和被奖励者是一个人,是一个一元结构。

一般而言,自我奖励不是心理学和教育学上所研究的奖励,这种奖励不具备奖励的基本结构,只是一种比喻。

第二,二元结构具有不对称性。

奖励者处于优势地位,可以评判被奖励者的行为是否符合奖励条件,可以决定是否给予奖励、给予什么奖励。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埃尔菲·艾恩将奖励视为一种控制方式,“控制,顾名思义,就是控制双方的地位悬殊。

使用奖励(或惩罚)就是因为这种地位上的不对称而变得容易、且得以延续。

”[1]第三,奖励者对被奖励者的奖励往往都有目的,那就是改变被奖励者的行为,使其符合自己的要求。

第四,“报酬”不同,奖励的类型也不同。

如果“报酬”是口头的,那就是“口头奖励”;如果“报酬”是实物的,那就是实物奖励。

第五,奖励可以是事先许诺的,在这种情况下,许诺就变成了被奖励者的一种期待,这种奖励就是“期待奖励”;反之,未事先许诺而给予的奖励则是“非期待奖励”。

衡量一项奖励是否有效的主要标准是内在动机。

物质奖励危害竟然这么大

物质奖励危害竟然这么大

物质奖励危害竟然这么大物质奖励危害竟然这么大没想到物质奖励只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伤害,我们看到最多的情况就是“每次考试前三名奖励多少”很多家长屡试不爽。

物质奖励虽然短期容易见效,但却无异于是饮鸩止渴,长期下来,危害比你想象的多多了!物质奖励让家长失去主动权珍姐是小学六年级学生琪琪的妈妈,临近小学毕业,琪琪成绩还是排在班级中游以后,珍姐实在着急,想到女儿不止一次说过班级里很多同学拿IPHONE手机,她也想要,可是珍姐觉得小学生拿IPHONE太奢侈了,始终没打算给孩子买。

珍姐为了激励孩子好好学习,对琪琪说,你这次期末考试只要考到班级前十,我就给你买IPHONE,琪琪自然很高兴,学习上也立马像换了一个人,作业主动做,预习主动做,期末考试,琪琪果然考了第九名,如愿把iphone拿到手。

可是,当珍姐鼓励琪琪说:孩子你看你潜力这么大,像这个劲头下去,考个重点初中很有希望,一定要接着努力啊!没想到,琪琪反问:我考到重点初中了你奖励我去香港迪士尼吧,不然我就不考了!这下珍姐犯难了,自己和丈夫离婚了一个人带孩子,本来就生活压力大,买Iphone也是实在无奈才咬牙给孩子买的,这去趟香港,真的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了!可是琪琪不依不饶,不答应就不好好学,无论珍姐说什么别的奖励都不行。

结果,琪琪依旧成绩没起色。

物质奖励孩子,会让父母教育孩子失去主动权。

父母以物质奖励鼓励孩子,却可能演变成孩子以奖励要挟父母,如果要挟不成,就拒绝接受父母的要求!这时候,父母要么不断满足孩子更高的要求以换取孩子达到父母的期望,要么就放任孩子跟以前一样,不愿意为了没有报酬的事情付出精力。

而这时候,父母跟孩子的关系就完全变样了!本来应该是父母对孩子进行引导和教育,却变成了孩子对父母施压和威胁,这样的关系,对父母来说有强烈的压力,对孩子来说却让自己不知不觉中养成蛮横功利的人!物质奖励让孩子变得功利父母不断的通过物质奖励来要求孩子做到某一件事,比如洗一件衣服5块钱,收拾一次房间10块钱,考一次100分50块钱……这样就会让孩子心里形成一种观念:这世界上一切东西和服务都是明码标价的!朋友家的孩子是一个6岁的男孩,平常父母宠孩子,也习惯于通过做一件事给多少钱这种方式让孩子听话。

奖励与惩罚的负面心理效应

奖励与惩罚的负面心理效应

奖励与惩罚的负面心理效应奖励与惩罚是教师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管理教育学生的一种必要和有效的手段,因为它确实能够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导向和激励的作用。

奖励与惩罚作为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工具,能体现社会的公正。

对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的好的行为就理应奖励,对社会造成了危害的坏的行为就理应惩罚。

奖励增加良好行为的再发生,惩罚降低或纠正不良行为的再发生。

对青少年来说,奖惩还可能对心理发展产生深层次的影响,形成关于个人的行为和结果的关系的信念,进一步形成对自己的行为是否负责的行为模式。

但奖惩的实施是非常复杂的,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如果使用不当就会产生消极的负面心理效应。

一、奖励的负面心理效应奖励是在行为发生后为维持和增强其行为倾向给予的一种报酬。

奖励的积极作用表现在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爱护、器重,由此产生信赖教师的情感,使学生自尊、自信,积极向上,奖励还能够产生长远的心理影响,激发潜力,成为良好行为的导向,使学生继续追求新目标。

但不恰当的使用奖励会产生负面的心理效应,即消极的作用。

(一)过多的奖励使学生产生对奖励的依赖心理有的教师在对学生的管理中凡事必有奖励:上课举手回答问题有奖,作业工整有奖,取得好成绩有奖,积极参加班级活动有奖……,教师的本意是用奖励激发出学生更多的好的行为,但结果却使学生对奖励产生依赖心理,被奖励所左右,在行为上越来越不自觉。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某一行为的连续的奖励,会使行为者形成对奖励的依赖。

所以,一旦奖励减少或消失,就会在客观上起到一种与奖励相反的作用,这个作用其实已类似于惩罚的作用,但又不同于惩罚,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称之为消退作用(1973)。

他认为,所谓消退作用,即通过取消某种行为结果以前带给有机体的奖赏,而起到使有机体减少或不再重复某一行为的作用。

斯金纳甚至断定,要消除一种行为,采用消退手段远比采用惩罚更为有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年教一年级品德课时,我为激励学生专心听讲,经常奖励答对问题的学生,贴颗星星,盖个印章或发朵小花等。

这样做了2个月后,我发现学生的答题积极性有所降低,在咨询一些老师和查阅一些资料后,我终于明白了缘由。

《百科新说》2012年第53期里提到了一个心理学实验: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家招募了51个年龄在3到4岁的学龄前儿童,所有参与研究的儿童都对绘画十分感兴趣。

孩子们被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小组中。

在其中一个小组中,孩子们被告知,如果他们自觉画画,就会得到一份带有金色印章和缎带的证书;另外一个小组,孩子们被告知不会有任何奖励。

实验的结果显示,在有奖励的情况下,孩子们自发绘画的兴趣反而下降了,而那些没有奖励期许的孩子,自发作画的时间明显比较长,画的画也更有美感。

心理学家认为,这里涉及到人类内心的深层思想动机。

从根本上说,奖励损害了人们发自内心的兴趣和追求,因此反而降低了人们的积极性。

当我们为了事物本身的利益去做某事的时候,是因为我们喜爱它或者它满足了一些我们深层次的需要,我们是从内心被这种强烈的兴趣驱动着;而当我们为了得到奖励而去做某事的时候,比如证书或者金钱,就是外在的动机在驱动你的行为。

内在驱动是积极的,而外在驱动往往是消极的,把完成工作作为获得奖励的前提条件,会使人们认为这种工作一定不是我想做的,而被动地做本身不愿意做的事情。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得到报酬的时候,有趣的游戏会在人们的内心变成无聊的工作的原因。

有时候奖励会有效果,特别是奖励人们实在不喜欢做的事情时,但是,奖励并不总是有效的,对于孩子本身就感兴趣的事做许诺和奖励,会适得其反。

奖励带来的更大恶果是,它还会扼杀创造性。

因为受到奖励驱使时,我们只会关注那些能让我们获得奖励的事情,其他的一概不关注,灵活性和创造性因此而被扼杀。

我想,今后我要改变下奖励的次数和方式,减少物质奖励,增加口头表扬,把重心移到提高学生的灵活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