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教案13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内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内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一、教学内容1. 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2.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3. 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4. 内能的概念及其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2. 让学生了解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能够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
3.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能够运用内能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热运动的微观机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2. 教学重点:内能的概念及其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夏天饮料杯口出现的雾气,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现象。
2. 知识讲解:讲解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内能的概念。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些与分子热运动和内能相关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做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分子热运动定义:分子无规则的运动特点:速度与温度有关2.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引力:分子间的吸引作用斥力:分子间的排斥作用3. 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4. 内能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内能与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有关七、作业设计1. 题目:解释下列现象:a. 冬天,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时,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在窗户上形成雾气。
b. 夏天,将冰块放入饮料中,饮料会慢慢冷却。
2. 答案:a. 冬天,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分子的热运动剧烈程度较高,遇到较冷的窗户玻璃时,水蒸气分子的动能减小,分子间的引力作用使水蒸气凝结成雾气。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教案(最终版)
课题第十三章内能教学目标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内容,理解内能的定义及影响因素,掌握物质的比热容及其计算。
重点分子动理论、内能的影响因素、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比热容的定义和计算难点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区分改变内能的方法、比热容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第一节分子热运动(分子动理论)【教学点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存在着间隙1.什么是分子?保持物质原来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做分子。
从微观上看: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2.物质中含有分子?一个分子有多大?如果把分子看成球形,它的直径大约只有10-10m,因此,在一个物体中,分子的数目是巨大的。
在0℃,一标准大气压下,1cm3的空气中大约有2.7×1019个分子,如果每秒可以数数到100亿,那么,把这些分子数完需要80年的时间。
3.事例:食盐能溶于水。
酒精与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气体极易被压缩。
【教学点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表现为扩散现象)1.扩散现象如图所示,当打开一盒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这是为什么?什么跑到了我们的鼻子里了?分析:一些带有香味的分子,从香皂中挥发出来,进入空气,向各个方向散步开来,当它们到达你的鼻子里,你就会闻到香味。
如图所示,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两个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抽掉玻璃板后,观察有什么变化发生?将蓝色硫酸铜溶液注入清水中,放置30天后。
观察现象。
2.扩散现象的总结(1)扩散的定义: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以分子的形式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2)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生扩散现象,(3)结论: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有间隙。
扩散现象的实质是分子(原子)的相互渗入。
(4)扩散现象的其他实例擦香水时,周围的人都能闻到;花开时,花香满园;长时期放煤的墙角变黑;糖放在水中,水变甜了。
3.影响扩散的因素对同样一个扩散实验,能否改变一个条件,从而改变扩散进行的快慢呢?如图所示,将一滴红墨水分别滴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扩散快慢的情况。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3.2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
教案: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13.2 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一、教学内容1. 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如电路、电源、开关、用电器等。
2. 掌握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串联和并联。
3. 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和区别。
4. 学会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能够正确识别电路元件。
2. 使学生了解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电路。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能够熟练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进行测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及其特点。
难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判断,以及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源、开关、灯泡、电阻、电压表、电流表、导线等。
学具:同上。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电路,如家庭电路、照明电路等,引导学生思考电路的基本组成。
2. 讲解电路的基本概念:介绍电路、电源、开关、用电器等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电路的定义和作用。
3. 讲解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串联:将电路元件依次连接在一起,电流依次通过每个元件。
并联:将电路元件并列连接,电流分支流过每个元件。
4. 演示实验:分别进行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实验,让学生观察两种电路的特点和区别。
5. 讲解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方法:介绍电压表和电流表的量程、接线方法、读数方法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电路,如判断电路的连接方式、测量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电路的基本概念2. 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串联:电流依次通过每个元件并联:电流分支流过每个元件3. 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方法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判断下列电路是串联还是并联。
(答案:略)2. 选择题:选择题:(答案:略)3. 计算题:已知一盏灯泡的电阻为R,求在电源电压为U时,通过灯泡的电流大小。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通过讲解和实验,使学生掌握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
2.能够运用比热容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3.掌握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分析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开始时,通过展示生活中与比热容相关的现象,如海边沙子与海水的温度差异,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从现象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对比热容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对比热容的定义进行讲解,强调比热容是单位质量物质升高或降低1摄氏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引导学生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通过实例解释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
3.探讨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引导学生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Q=cmΔt。
4.通过图示和实例,讲解比热容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热容的计算过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出示一个简单的实验:取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入相同质量的水和砂石,然后用同样的热源对它们进行加热。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相同的热源加热相同时间后,水和砂石的温度变化不同?
2.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产生疑问,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比热容。
3.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热量、温度等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实验、实例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比热容的本质和规律。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探究比热容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
1.请学生运用比热容的公式,计算以下问题:
(1)质量为0.2kg的水,从20℃升高到100℃,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我设计的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的教案。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理解比热容概念的同时,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深入探究比热容的性质。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比热容的概念,了解比热容的测量方法,并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测量方法,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难点:比热容的应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烧杯、温度计、热水、冷水、加热器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实验记录表、计算器。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热水袋的使用,引发学生对温度和热量的关注,进而引入比热容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比热容的定义和计算公式,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3.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温度变化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4.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并进行比较。
5. 解决问题:学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热水袋的使用、汽车发动机的冷却等。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难点:比热容的应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比热容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环境保护、能源利用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验观察环节在实验观察环节,我选择了烧杯、温度计、热水、冷水、加热器等实验器材。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全一册教案《第13章 内能》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教学设计一、复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特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
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了解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2)通过对生活事例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2)通过分析事例,逐步形成用能量的观点看世界的意识。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三、复习重难点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难点: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知识回顾引入新课(板书课题)分子热运动1.物质的构成: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构成的。
2.扩散现象(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范围:扩散现象可在_____、______和__ __中发生,但扩散快慢不同。
(3)扩散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 ________还说明分子间有_________。
(4)分子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__________运动叫分子热运动.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与____________有关。
_______越高,分子热运动越________,扩散现象越_________.3.分子间作用力(1)分子之间存在着______力和______力.(2)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3)简述固体液体气体三态物质的宏观特性和围观特性。
4.分子动理论:(1)物质由______、__________组成;(2)一切物质内部的所有分子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子间有________力和________力.内能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物体的内能为0.2.单位:。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1《分子热运动》集体备课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1《分子热运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13章的第1节《分子热运动》。
本节课主要介绍分子热运动的概念、特点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具体内容包括:1. 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2.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3. 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4. 分子间的碰撞和碰撞定律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热运动的微观机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 教学重点:分子热运动的概念、特点及其与温度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段关于夏天冰淇淋融化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冰淇淋会融化?这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子热运动有什么关系?2. 知识讲解:(2)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引力使得分子聚集在一起,斥力使得分子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3)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4)分子间的碰撞和碰撞定律:分子间碰撞是随机、非弹性碰撞,遵循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分子热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布朗运动、蒸发等。
4. 随堂练习:(1)简述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2)画出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示意图。
(3)解释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5. 知识拓展:介绍分子热运动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半导体、超导体等。
六、板书设计1. 分子热运动的概念、特点2.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3. 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4. 分子间的碰撞和碰撞定律七、作业设计1. 复习分子热运动的概念、特点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 思考生活中与分子热运动相关的现象,并进行观察和记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践情景,引导学生关注分子热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九年级物理人教版电子教案-13第十三章教学计划5篇
初中九年级物理人教版电子教案-13第十三章教学计划5篇第一篇:初中九年级物理人教版电子教案-13第十三章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的要求1.知识和技能(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3)知道重心的概念;(4)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5)能正确使用弹力测力;(6)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7)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8)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9)知道摩擦力的利与弊;(10)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等概念;(11)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12)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13)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14)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4)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5)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6)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7)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8)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9)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10)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2)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单元重点、难点1.重点(1)重力的大小和方向;(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3)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2.难点(1)重力的大小和方向;(2)自制弹簧测力计;(2)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课时安排本章共分五节,建议9课时。
第一节重力1课时第二节弹力1课时第三节摩擦力1课时第四节杠杆1课时第五节物体的惯性1课时复习和总结4课时克拉玛依准东中学物理组第二篇:初中九年级物理人教版电子教案-11 第十一章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的要求1.知识与技能(1)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第3节比热容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第3节比热容一、教学内容1. 比热容的概念:介绍比热容的定义,以及比热容的单位。
2. 比热容的计算:讲解如何利用比热容的公式进行计算。
3. 比热容的应用:介绍比热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散热器、汽车发动机等。
4. 比热容的测定:讲解如何进行比热容的实验测定。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比热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热容的计算方法,比热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比热容的概念,比热容的测定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夏天用水散热为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水散热效果好。
2. 讲解比热容的概念:解释比热容的定义,介绍比热容的单位。
3. 讲解比热容的计算方法:利用比热容的公式进行计算。
4. 讲解比热容的应用:介绍比热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散热器、汽车发动机等。
5. 讲解比热容的测定方法:进行比热容的实验测定。
6. 例题讲解:利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比热容的概念2. 比热容的计算方法3. 比热容的应用4. 比热容的测定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比热容的概念,并说明其单位。
(2)利用比热容的公式计算一个物体的比热容。
(3)举例说明比热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比热容是物质单位质量在温度变化1摄氏度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单位是J/(kg·℃)。
(2)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计算。
(3)比热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很多,如散热器、汽车发动机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比热容的知识,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初中物理十三章教案
初中物理十三章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分类,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3. 让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4.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杠杆的分类及平衡条件。
3. 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功的计算方法的运用。
2. 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及应用。
3. 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杠杆、滑轮、绳子、重物等。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复习杠杆的分类及平衡条件。
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功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加深理解。
2. 讲解杠杆的分类,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加深理解。
3. 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加深理解。
4. 讲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加深理解。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让学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3. 让学生运用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 强调注意事项,如实验操作的安全性等。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运用功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3. 运用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和实际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了功的计算方法、杠杆的分类及平衡条件、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加强课堂纪律管理,确保教学秩序良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力和机械完整教案
第十二章 力与机械一、单元目的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弹力,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和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会画重力的示意图。
(2)理解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3)能从现实生活中感受杠杆,理解力臂,会画有关杠杆受力的力臂。
(4)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有关问题。
(5)知道定、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特点及作用,会组装滑轮组。
(6)能联系实际体会简单机械在现实中的广泛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2)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学会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二、单元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力的示意图;力臂的知识,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应用,滑轮及滑轮组省力情况,会画滑轮组的装配图,设计滑轮组。
难点:正确画好力臂,确定滑轮组省力情况,设计滑轮组。
三、知识梳理四、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节 弹力用在轮上省力杆,使用轮轴时动力作⎪⎪⎪⎪⎪⎪⎩⎪⎪⎪⎪⎪⎪⎨⎧⋅=+=物体上升高度数,表示承受重物的绳子段,其中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用在滑轮组上的动力可改变力的方向,作滑轮组成,即能省力又滑轮组:由定滑轮和动方向。
一半的力,不改变力的使用动滑轮,可以省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可以改变力的方向杆,使用定滑轮不省力定滑轮:实质是等臂杠动物h n h n S G G n F )(1⎪⎩⎪⎨⎧=2211L F L F 杠杆平衡条件:用线的距离力臂:从支点到力的作杠杆绕固定轴转动的硬棒叫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2.通过自制测力计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三、德育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物理知识、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教学方法:实验法:通过学生实验,感悟弹力的概念,了解测力计的原理.分析归纳法:通过观察及实际使用测力计归纳出正确使用测力计的一般方法,并学会使用测力计.教具准备:弹弓、钢尺、钢锯条、拉力器、弹簧、木板、钩码、铁架台、投影仪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出示玩具弓箭或弹弓)这是同学们小时候玩过的玩具.拉橡皮筋,橡皮筋变长,发生形变,松手后,橡皮筋又恢复了原状.请同学们利用你身边的东西试一试,看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橡皮筋的特性.(学生活动后汇报)[生]钢尺或钢锯条,在用力弯时发生形变,撤去外力后恢复原状,[生]我们平时用的橡皮用力扭时也会发生形变,松开手后又会恢复原状.[生]女同学扎辫子用的橡皮筋也是用力拉时能变长,松手后恢复原状.[生]用力按皮球时,球会凹下一个坑,松手后恢复原状.[师]同学们举出了这么多的例子,这些例子中物体的共同特性是什么?[生]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师]我们把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大家有没有发现有些物质表现的是和弹性不一样的特性呢?[生]玩橡皮泥时,橡皮泥变形后就不能恢复原状.[生]玩泥巴时也是一样,撤去外力泥巴也不会变回原来的样子.[师]像橡皮泥和泥巴这样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今天我们重点研究有塑性的物体.二、进行新课1.弹力[师]刚才同学们在弯钢尺、拉橡皮筋(或弹簧)时,有什么感觉呢?[生]我拉弹簧时,感觉到它对手也有力的作用.[师]我们把这种力就叫做弹力(elastic forcc),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施力物体是谁呢?请同学们讨论. [生]我们不拉弹簧也不压弹簧时,弹簧对手就没有作用力,如果用手去压或拉弹簧时,弹簧的形状改变,对手就会有力的作用,所以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的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只要你对别的物体施力,物体肯定也会对你有力的作用,所以我认为物体不发生形变也会有力的作用.[师](积极鼓励同学们互相辩论,发表不同的意见引导同学们通过实验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下面的实验.[演示](1)放在平面上静止的小车,用手推动后运动起来,力改变了小车的运动状态.(2)将小车和一端固定、处于自由伸缩状态的弹簧挨放在一起,小车的运动状态不会改变.(3)将小车和一端固定且被压缩的弹簧挨放在一起,松开弹簧后,弹簧恢复原状,小车向右运动(如右上图)[师]分析上面的实验,你有什么收获吗?[生]小车受到力以后运动状态才会改变.和自由伸缩的弹簧挨靠在一起的小车运动状态没有改变,说明弹簧不发生形变时,对车没有力的作用;和被压缩的弹簧靠在一起的小车在弹簧被松开后,在弹簧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说明受到了弹簧的弹力,说明只有弹簧发生形变,才能产生弹力.[师]进一步向同学们说明,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师]弹力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这只小青蛙(出示实物),给它上弦后,放在地上就会自己跳起来(演示),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弹力?(同学们讨论后汇报交流)[生]我们用的自动铅笔和一些圆珠笔里面要利用弹簧的弹力.[生]跳水运动中1m板和3 m板的跳水都是利用了弹力.[生]射箭运动员利用了弓的弹力才能把箭射出去.[生]撑杆跳高运动员利用了杆形变后产生的弹力.[生]体操比赛中.跳马运动员利用踏板的弹力才能腾空,跳远运动员也要利用踏板的弹力.[生]自行车的支架上也有利用弹簧的弹力.[生]拉力器也是利用了弹簧的弹力.[师]同学们讲得都非常好.大家能说出这么多利用弹力的例子,说明在乎时的生活中大家一定是注意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了,以后还要继续保持这种好习惯.老师今天正好带来了一个拉力器,同学们有没有兴趣试一试?(请一名女生和一名男生上台拉动拉力器,提醒全体同学注意观察)[师]在他们拉这个拉力器的时候,你有什么发现?[生]他们拉得不一样长,女同学拉得较短,男同学拉得较长.[师]拉力器被拉的长短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生]长短不同,说明了两个同学力的大小不同.[生]可以根据弹簧伸长的长度来判定力的大小.[师]同学们可不可以根据这样的原理来自己制作一个测力计呢?请同学们利用你们桌子上的材料试一试.2.[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学生操作,老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活动,然后各组交流)[生](1)将一块光洁平整的硬纸板竖直地固定在铁架上.再将一根带有挂钩的弹簧的上端固定.在纸板上.弹簧自然下垂时记下弹簧最下端的位置,在纸板上作好记号.(2)将0.5 N的钩码挂在弹簧上,记下弹簧最下端的位置并在纸板上作上记号.(3)分别将1 N、1.5 N、2 N的钩码依次挂在弹簧上,并在硬纸板上分别记下弹簧最下端对应的位置.(4)在对应的位置上标出所用钩码的重量.这样就做成了一个弹簧测力计.[师]其他组的同学有不同的地方吗?[生]将0.5 N、1 N、1.5 N、2 N的钩码挂在弹簧下端时,用刻度尺测量硬纸板上相邻两个记号间的距离是相等的,所以弹簧伸长的长度和所受的力是成正比的,因此我们把每相邻的两个记号间又平均分成了5等份,这样测量可以更精确.[生]我们组把弹簧下面加了一根线,可以方便挂上物体测量.[生]我们组在弹簧的最大端固定了一根指针,可以使读数更方便.[师]老师再在你们共同制作的测力计上加一个拉环,就变成了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出示弹簧测力计),同学们来观察一下常用的弹簧测力计的结构.[生]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由弹簧、挂钩、拉环、刻度、指针等几部分组成.[师]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和同学们自己制作的测力计比较,有什么不同?[生]实验室常用的测力计刻度盘是活动的,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可以方便地调整.[师]现在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演示一下用弹簧测力计测一个物体的重力,同学们注意观察,看他使用的对不对.(学生演示,结束后同学们交流)[生]读数时视线应该和刻度线正对(学生示范).[生]拿弹簧秤的时候,一般用手拉住吊环而不应该用手抓着外壳.[生]使用前要先估计被测物重力,以免被测物重力太大,损坏弹簧秤.[演示]一根弹簧在持续增加的外力作用下被拉直.[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演示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生]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即使撤销外力,弹簧也不会恢复原状,所以,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的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师]现在请同学们利用弹簧秤测量文具盒及课本的重力,然后归纳弹簧秤的使用规则.使用测力计应注意下面几点:(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将弹簧秤的指针调到零点.(3)使用时力的方向必须和弹簧的轴线方向一致,使弹簧秤能自由伸缩而不受阻碍、若指针与外壳有摩擦,应及时消除.(4)观察弹簧秤的量程与最小刻度值,以便正确读数.(5)弹簧秤稳定时才可读数,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刻度线,与刻度板面垂直.[师]生活中除了弹簧测力计外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测力计.[投影]形形色色的测力计.小结与板书设计: 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特性.弹力: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elastic force )应用原理:弹性限度内,弹簧受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越长制作(构造):弹簧、指针、刻度板、拉钩、吊环、外壳(1)观察测力计的量程及分度值,加在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其量程(2)使用前将测力计的指针调到零(3)使用时力的方向应与弹簧的轴线一致(4)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板面垂直随堂练习:1、(2007年大连市)弹簧测力计的基本原理是:弹簧所受的拉力与弹簧的________成正比;弹簧测力计能否在月球上测出拉力的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教案5篇(实用)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教案5篇(实用)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点:参照物的概念、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难点:认识物体运动和静止相对性.教学方法:提问讨论法教学用具:挂图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组织同学阅读课本节前大的内容。
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1. 什么是机械运动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2.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组织学生看挂图,讨论: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汽车中的乘客,这位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汽车、司机和乘客都在做机械运动。
但是司机和男孩所说乘客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说法都有道理。
因为他们在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司机看到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答:以车厢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车厢没有位置的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问:男孩看到乘客运动得很快,他是以什么为标准的!!答: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有位置的改变。
所以他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定的参照物。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提问:看课本图12.1-3,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在农田里并排行驶,受油机与大型加油机在空中飞行,说它们是运动的,你选什么物体为参照物。
(名师整理)物理九年级第13章《13.2内能》优秀教案
《内能》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3、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3、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养成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3、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使学生养成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教学难点】温度、内能、热量概念的辨析。
【教学准备】教师用:多媒体、空气压缩器、乙醚、棉花、广口瓶、带导管的橡皮塞、打气筒。
学生用:粗铁丝、酒精灯、烧杯、热水等。
【教学过程】提出问题:推动火车和火箭的能量来自哪里?从而引出新课。
小结:分子作无规则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小结:互相吸引的分子具有势能3、被压缩的弹簧的各部分互相排斥而具有空气被压缩时内能增大我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空气推动塞子时内能减少当瓶塞跳飞出时,是食品放入电在太阳的照射下冰箱,温度降太阳能热水器中的水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教学反思】一、案例的“亮点”1、在将内能时要注意内能的普遍性,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要注意纠正低温物体没有内能的误解。
2、温度与内能的关系是一个要点,要教会学生从温度变化去了解、理解内能的变化。
在讲解温度与内能的关系时,可通过比较不同温度下的扩散速度,启发学生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猜测温度与内能大小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比较热传递和做功的有何异同,为能量的转化和守恒作铺垫。
4、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由“给学生一根粗铁丝,两人一组,想办法让它的温度升高。
再让学生展示自己所设计的方法。
”进行分类引出,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集体备课教案13.3比热容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3.3比热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3章第3节,主要讲述比热容的概念、计算以及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比热容的定义: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 = Q/(mΔt),其中c表示比热容,Q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m表示质量,Δt表示温度变化。
3. 比热容的应用: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或放热能力,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比热容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物体吸热或放热的多少。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应用。
2. 重点: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及其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烧杯、热水、冷水、温度计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生活中的热现象,如热水袋取暖,引出比热容的概念。
2. 讲解比热容的定义:解释比热容的含义,强调单位质量、温度变化1℃和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之间的关系。
3. 演示实验: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比热容的计算公式。
4. 讲解比热容的计算公式:解释公式中各符号的含义,引导学生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5. 练习题解答:让学生运用比热容的计算公式解答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比热容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比热容的定义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3. 比热容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题目:某物质质量为0.2kg,温度升高5℃,吸收的热量为1000J,求该物质的比热容。
答案:c = Q/(mΔt) = 1000J/(0.2kg×5℃) = 1000J/(1℃) = 1000J/(kg·℃)2. 题目:一块冰熔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为2000J,冰的质量为0.1kg,冰的熔点为0℃,求冰的比热容。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优秀教学案例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教学案例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优秀表现,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以及内能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包括做功和热传递,并能运用实例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理解温度、热量和内能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4.让学生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理解能量守恒定律在内能中的应用。
5.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热传递的原理,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使他们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使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5.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提出新观点、新方法。
4.通过实验和动画演示,让学生掌握热传递的原理,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如:“内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利用内能来改善我们的生活?”等。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彼此对内能的理解和看法,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各小组汇.展示图片和视频,介绍内能的概念以及内能的改变方式,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的定义、单位和计算方法。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教案5篇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教案5篇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平行班用的同一课题的教案设计,根据上课班级学生的实际差异宜有所区别。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教案篇1教学设计理念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精神,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一、教材分析:环节一,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
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
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
环节一:学习状况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环节二、目标、重点、难点确定: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教材和大纲。
本节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理解,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确定本节教学目标、难点: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目标:1、知识目标。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13章(4课时)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四、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结构
教学反思
链接资源
《分子热运动》的相关动画和视频
学习内容
§13.2《内能》统编课时:NO
上课时间:月日
教师姓名:
学习目标
1.理解什么是内能
2.知道内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重点)
3.掌握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难点)
探究三:热量的计算公式
1.学生阅读教材14页“想想议议”,推算后,讨论如何从特殊到一般?如何计算物体放出的热量?
2.师生共同归纳热量的计算公式,学生利用归纳出来的公式完成教材15页4、5题并展示
探究四:利用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解释现象
学生讨论交流教材15页第3题并展示,其它学生想想生活中是否还有类似现象,和同学们一起交流
1.全体学生完成《实践与探究》达标训练部分内容。
2.教师公布答案,学生用红笔纠错并自我评价。
3.课后根据学生情况完成《实践与探究》拓展探究和直击中考部分内容。
五、建构体系、帮扶跟踪(分钟)
师生语言精简,重点突出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达标
学生拓展题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性完成,教师也可分层布置
板书
设计
比热容
一、比热容的单位、特点二、比热容的应用三、热量的计算
核对教师给出的答案,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四、班内大展示:
1.小组间相互纠正错题,并提出共同存在的问题
2.学生认真学习《实践与探究》典例讲解部分内容。
3.教师根据全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
四、激励评价、点拨追问(分钟)
学生主要看分析解答,学会解题思路,教师巡视,掌握情况
反馈
五、达标检测:
总结本节课学到了那些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节走进互联网
目标导航
1.了解互联网及其应用。
2.知道电子邮件的应用,学会收发电子邮件。
3.了解网上学校的作用。
精华提炼
1.互联网:是利用电磁波和通信网,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计算机连接起来,用来传送计算机信号。
实现了在全球范围内信息的网络化高速共享。
2.电子邮件:电子邮件英文又称“Electronic mail”,简称“E—mail”,是目前使用最频繁的网络通信形式.电子邮件可以传送包含文字、数据、图像或集声音、画面为一体的多媒体信息,其特点是方便、快捷、信息内容。
当堂消化诊测
1.误认为电子邮件只能传递文字,不能传递照片、语音或其他信息。
电子邮件可以传送包含文字、数据、图像或集声音、画面为一体的多媒体信息。
(易误点)1.北京大学的网址是http://,其中“cn”代表的意思是()
A.国际域名B.中国代码
C.教育网站D.服务器名
1.B
2.下列邮件地址名书写正确的是()
A.junming@.server B.junming@
C.junming@
D.junming@com. cn.server
2.C
3. 我们把专门提供课外学习、交流和咨询等服务的一类专业教育网站称为()
A.新浪网
B.雅虎中国网站
C.网易
D.网上学校
3.D
4.按照覆盖范围来说,校园网属于( )
A.因特网B.互联网C.局域网D.广域网
4.C
5.因特网又称___________,它利用________ 和_______,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连接起来,用来信息。
5. 互联网;电磁波;通信网;电脑(计算机);传递
6.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主干线的通信方式叫__________,其最大特点是它是一个_______网络,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
7. 互联网;全球
8.某电子邮箱的地址是:Ligang@这表示这个信箱属于一个叫_____的人,他的服务器名叫____,其中“cn”是____的简写,表示这个服务器是在____注册的。
8. Ligang; server;China;中国
9.小刚晚上上网给小林发了一封E-mail,第二天,小刚问小林收到了没有,小林说他昨天晚上没开机,小刚说:“那你肯定收不到这个信件了”,小刚的说法对吗?
9.不对,信息不会丢失
课后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易错题)关于网络通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目前使用最频繁的网络通信形式是电子邮件
B.电子邮件在目前只能传递文字,不能传递照片、语音或其他信息
C.从网上只能收发电子邮件,却查不到其他资料,因此上网是有局限性的
D.上述说法都是错误的
1.A 点拨:在当今世界,人们可以通过网络通信系统查阅资料、看新闻、购物、进行视频点播,可以通过网络收发电子邮件,还可以上网和朋友聊天(如QQ聊天等),另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
在目前,由于电子邮件可以把文字、照片、语音及任何信息变成数字文件,又具有速度快、使用方便、成本低等优点,所以已经成为当今使用频率最高的网络通信方式。
2.(应用题)关于电子邮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发送电子邮件必须要输入对方的信箱地址
B.电子信箱是某用户计算机上的空间
C.对方的计算机没开机,邮件就没法发送
D.发送电子邮件必须要输入自己的信箱地址
2.A 点拨:发送电子邮件,需要先进入自己信箱,然后把邮件发送到对方的服务器上,无论对方的计算机是否开机,都可以收到电子邮件.因为电子信箱是占有的网络服务器上的空间,所以只要对方开机后,就可以从服务器上收到邮件。
3.下面关于互联网络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计算机进行网络通信最频繁的形式是电子邮件
B.网络通信是数字通信
C.计算机间的连接需要金属导线,不可以用光缆、通信卫星等手段
D.宽带网是指频率较高,能传输更多信息的网络
3. C
4.下列事件中不属于互联网的用途的是()
A.电子邮件B.邮递物品
C.远程教育D.电子会议
4. B
二、填空题
5.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磁波和__________相继出现,在全球范围内使信息得到高速共享。
目前使用最频繁的网络通信形式是______ 。
5.因特网(互联网);电子邮件
三、简答题
6.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使信息得到了高速共享。
根据你对因特网的了解,用具体的事例说明它给我们带来了那些方便?
6.参观网上博物馆;看新闻;查资料;网上图书馆;网上实验室;网上医院等
7.(应用题)利用因特网发送电子邮件比手写信件再通过邮局传递要快得多,并且还可以把照片、动画、语言等作为附件一起发送。
你能简单地描述一下,如何使用电子邮件吗?7.解:(1)登录你自己的电子邮箱所在服务器的主页;(2)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3)打开新邮件,填入收件人、主题和内容,把照片或语言等列为附件;(4)点击发送即可。
点拨: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学以致用。
目前在许多网站都可以申请到免费的电子信箱,利用它来收发邮件,与世界各地的朋友联系,既快速又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