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合集下载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附件1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目录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5)中医微创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13)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22)中医拔罐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28)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35)中医灌肠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41)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47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1 适用技术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毫针技术、耳针技术、三棱针技术、芒针技术、皮内针技术、火针技术、皮肤针技术、鍉针技术及浮针技术等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2 管理要求2.1医疗机构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2 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2.3 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针刺类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医务人员,不应参与诊疗工作。

2.4 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建议其针刺治疗前洗头、沐浴,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口罩。

2.5 医疗机构必须督查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

3 空气通风与消毒3.1 诊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应根据季节、室内外风力和气温,适时进行自然通风和(或)机械通风保证诊疗场所的空气流通和换气次数。

3.2 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空气消毒,遵循《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的要求,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并符合相应的要求:3.2.1 空气消毒器。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
1、针具进入皮下无菌组织,属于侵入性操作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2、一次性针具、必须一人一用一废弃 3、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专用利器盒中 4 、可重复使用的针具,并应放在防刺的容器内密闭运输,遵照“清洗—修针— 整理—灭菌—无菌保存”程序处理。
13
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及控制 可重复使用针具的处理流程
微创治疗室环境要求
1、 应在门诊手术室进行 2、 独立的微创治疗室: 无菌准备区、治疗区, 区域之间要有实际隔断 3、 无菌准备区:手卫生 设施及用品、更衣柜、 帽子、口罩、无菌手术 衣、无菌手套、外科手 消毒剂等。 4、治疗区:有诊疗床、 治疗车、无菌物品存放 柜等。
16
中医微创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及控制
4
手卫生设施
5
职业暴露的预防及处理
4
空气通风及消毒
诊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适时进行自然通风和(或)机械通风 每日诊疗活动前后或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空气消毒
5
物体表面清洁及消毒
遵循先清洁、再消毒的原则 采取湿式卫生的方法 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清水清洁为主,每天2次 发生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先用可吸附的材料清除,再用 有效氯400mg/L~7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
1、用75%的乙醇棉 球包裹针具沿针柄至 针尖方向单向反复擦 拭,去除残存的污渍 ,将轻微弯曲的针具 捋直。 2、 严重弯曲变形、 针尖有倒钩或毛刺的 针具应废弃不再使用 ,作为损伤性医疗废 物直接放入利器盒。
按照规格大小分类, 整齐插入置于硬质容 器中的纱布棉垫上、 或塑封包装、或有封 口的玻璃针管中,玻 璃针管内置棉垫保护 针尖。
8
职业暴露的预防及处理
职业暴露的预防 1、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 2、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3、熟知利器伤害事件处理报告流程。 职业暴露的处理: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24
中医医疗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5 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


5.1 针刺伤处理及报告 5.1.1 在诊疗或针具清洗消毒过程中一旦发生针刺伤害,立即使用皂液 和流动清水反复冲洗伤口,尽可能挤出伤口处的血液,用75%的乙醇 或0.5%的碘伏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 5.1.2 按照本机构内医务人员针刺伤处理流程报告有关部门。
8
中医医疗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4 手卫生设施



4.1 应配备洗手设施、手卫生及干手物品,包括流动水、非手 触式水龙头、洗手皂液、免洗手消毒剂等,宜使用一次性包装 的洗手液,重复灌装的洗手液容器,应每周清洁与消毒。 4.2 应配备洗手流程图及说明图,干手用品宜使用一次性干手 纸巾。 4.3 医务人员洗手与手消毒,以及手卫生用品应符合《医务人 员手卫生规范》WS/T 313的要求。
26
中医微创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5

微创器具的使用及处理原则
5.1 微创器具包括特殊针具如针刀、带刃针、铍针、水针刀、 刃针、长圆针、钩针、拨针、松解针、银质针、一次性埋线针 等(以下统称微创针具);以及羊肠线、生物蛋白线等埋线器 具。 5.2 微创针具以及羊肠线、生物蛋白线等进入皮下组织,或筋 膜、肌腱等无菌部位,进行切割、剥离、松解等有创操作,或 有异物的植入,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损伤,属于感染高风 险操作。
11
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3.1.4皮肤消毒范围:以针刺部位为中心,以涂擦为主,由内向 外缓慢旋转,逐步涂擦,共2次,消毒皮肤面积应≥5cm×5cm, 消毒棉球应一穴一换,不得使用同一个消毒棉球擦拭两个以上 部位。 3.2 操作中遵守针刺诊疗操作规范,尽量减少损伤及出血。 3.3 操作结束后预防感染。 3.3.1 针刺完毕,应用无菌棉球起针,按压止血。 3.3.2 火针、三棱针、皮肤针等治疗后,嘱患者24小时内局部 皮肤避免沾水。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一、总则本指南旨在为中医医疗机构提供一套针对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本指南适用于中医医疗机构内的全体医务人员,包括医师、护士、技师等。

二、组织与管理1. 建立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小组,由医疗、护理、检验、药剂等部门共同参与。

2. 制定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工作流程。

3. 定期对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三、培训与教育1. 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2. 定期组织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案例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高防控效果。

3. 对新入职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岗前培训,确保其具备必要的防控技能。

四、一般预防措施1. 保持诊疗场所的清洁和整洁,定期通风换气,确保空气清新。

2. 严格控制诊疗场所的人员流动,避免患者过多聚集,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3. 对患者进行疾病宣教,指导患者正确认识和预防感染,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五、手卫生规范1. 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诊疗操作前、解除患者衣物及实施手术等无菌操作前应严格执行手卫生。

2. 正确的洗手方法:使用流动水彻底冲洗双手,使用含有至少60%酒精的手消毒液揉搓双手至少1分钟。

3. 禁止戴手套进行手部清洁,以避免交叉污染。

4.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确保在接触患者和操作前后进行正确的洗手或手消毒。

5. 配备合格的手卫生设施,包括洗手池、洗手液、干手设施等,确保手卫生设施的清洁和正常使用。

6. 对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手卫生规范得到有效执行。

六、防护用品1. 根据医疗操作风险评估,为医务人员提供适宜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隔离衣等。

2. 定期对防护用品进行检查和更换,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3. 教育医务人员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确保其在使用过程中不受损伤。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讲解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讲解

1、遵照《医院消毒供应中 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 操作规范》WS310.2进行 压力蒸汽灭菌后无菌保存 备用。 2、包装容器及内衬纱布棉 垫一用一清洗,衬垫发黄 变硬有色斑等及时更换。 3、有效期:塑封包装180 天;封口玻璃管、有侧孔 的不锈钢容器外层布巾包 装7天;开包使用后4小时 内有效;开包后未用完或 未开包过期者应重新灭菌 后使用。
[中医微创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 ]
中医微创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
适用的技术范围
针刀技术 带刃技术 铍针技术 水针刀技术 刃针技术 钩针技术 长圆针技术 拨针技术 银质针技术 穴位埋线技术
管理要求
医疗机构 感染管理人员 医务人员:皮肤感染 、感冒、流感以及携 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 未愈不应参加治疗 参观人员:戴帽子口 罩,不超过5人 病人:清洁卫生,治 疗前沐浴;施治部位 存在皮肤感染及出血 倾向,不应参加治疗
织物的清洗与消毒
直接接触患者的用品: 床单(罩)、被套、枕套等应每人次更换,可选择使用一次性床单。被血液、 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时立即更换。 间接接触患者: 被芯、枕芯、褥子、床垫等的床上用品,应定期更换。
手卫生设施
每间诊室应配备至少一套洗手设施 包括流动水、非手触式水龙头、洗手液、免洗手消毒剂、洗手流程图及说明图 一次性干手纸巾。 治疗车配备快速手消毒剂。
无菌操作要求
针刺操作前:
先七步洗手法洗手, 再用75%乙醇或快速 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皮肤消毒范围:
1、针刺部位为中心 2、由内向外缓慢旋转,共2次 3、消毒皮肤面积≥5cm×5cm 4、消毒棉球应一穴一换
操作前要求:
针具的包装、有效 期、不应过早打开、 无菌针具包装打开 超过4小时不应继续 使用。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医院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为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进一步规范中医医疗技术的操作,预防和控制感染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疗安全保障,根据《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制定此制度,请遵照执行。

1、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3、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医疗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医务人员,不应参与诊疗工作。

4、应教诲患者注意小我卫生,建议患者保持皮肤清洁,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带一次性外科口罩。

5、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督查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良,有效下降感染。

6、医务人员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在工作中执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

执行中医医疗技术时按照医院其他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做好空气通风与消毒、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织物的使用、手卫生及无菌技术操作。

7、按照我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做好中医医疗技术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医疗废物。

2018年7月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1、本制度的灸类技术包括麦粒灸技术、隔物灸技术、悬灸技术、热敏灸技术、雷火灸技术及推拿类技术等。

2、医务人员操作时应穿工作服、必要时戴帽子、口罩,操作前后做好手卫生。

3、因XXX不慎灼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可嘱患者衣着宽松避免摩擦,防止破损,任其吸收,一般2~5天即可愈合。

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适当外涂烫伤油或覆盖无菌纱布等,保持疮面清洁。

4、推拿使用的治疗巾应一人一用一更换,头面部、下肢及足部应区分使用。

中医中药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指南(试行)

中医中药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指南(试行)

中医中药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
的指南(试行)
背景:
中医中药作为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临床实践中被
广泛运用。

然而,与传统医药治疗相比,中医中药治疗在预防和控
制相关性感染方面的指南仍然缺乏。

因此,本指南试行旨在填补这
一空白,并为中医中药治疗技术的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提供指导。

指南内容:
1. 导致相关性感染的常见中医中药治疗技术
- 针灸
- 中药汤剂
- 拔罐
- 刮痧
- 养生食疗
2. 相关性感染的潜在风险和原因
- 传统治疗器械的不洁或不合规使用
- 中药材的不合规采购和处理
- 患者个人卫生惯的不良
- 医务人员操作不规范
3. 预防与控制相关性感染的措施
- 严格遵守传统治疗器械的消毒和清洁规范
- 规范中药材的采购和加工过程
- 加强患者个人卫生宣传和指导
- 提升医务人员的操作技能和规范意识
4. 相关性感染的监测与报告
- 建立相关性感染的监测体系
- 及时报告相关性感染病例
- 分析和评估相关性感染的发生原因和规模
总结:
本指南试行旨在为中医中药治疗技术的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提供指导。

通过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加强卫生宣传和指导、健全监测体系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并保障患者的安
全。

然而,为了确保指南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我们建议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以完善并更新指南内容。

注:本指南属于试行阶段,相关决策需要依据临床实践和实际情况独立作出,并不得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解读医学PPT课件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解读医学PPT课件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 与控制指南(试行)》解读
1
包括:
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中医微创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中医拔罐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中医灌肠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2
共同点
空气通风与消毒 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 织物的清洗与消毒 手卫生设施 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
3
空气通风与消毒
诊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应根据季节、室内外风力 和气温,适时进行自然通风和(或)机械通风保证诊疗场所的 空气流通和换气次数。 3.2 每日诊疗活动前后或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空气 消毒,遵循《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的要求,可采用下列方 法之一,并符合相应的要求: 3.2.1 空气消毒器。 3.2.2 紫外线灯照射。 3.2.3 其他合法达标的空气消毒产品。 3.3 不宜常规采用化学喷雾进行空气消/L氯己定-乙醇70%溶液擦拭2遍。 7.1.3.5 其他合法、有效的皮肤消毒产品,遵循说明书使用。 7.1.4皮肤消毒范围:以针刺部位为中心,以涂擦为主,由内 向外缓慢旋转,逐步涂擦,共2次,消毒皮肤面积应 ≥5cm×5cm,消毒棉球应一穴一换,不得使用同一个消毒棉 球擦拭两个以上部位。 7.2 操作中遵守针刺诊疗操作规范,尽量减少损伤及出血。 7.3 操作结束后预防感染。 7.3.1 针刺完毕,应用无菌棉球起针,按压止血。 7.3.2 火针、三棱针、皮肤针等治疗后,嘱患者24小时内局部 皮肤避免沾水。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目录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3)中医微创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11)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19)中医拔罐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25)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32)中医灌肠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38)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43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1 适用技术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毫针技术、耳针技术、三棱针技术、芒针技术、皮内针技术、火针技术、皮肤针技术、鍉针技术及浮针技术等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2 管理要求2.1医疗机构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2 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2.3 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针刺类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医务人员,不应参与诊疗工作。

2.4 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建议其针刺治疗前洗头、沐浴,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口罩。

2.5 医疗机构必须督查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

3 空气通风与消毒3.1 诊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应根据季节、室内外风力和气温,适时进行自然通风和(或)机械通风保证诊疗场所的空气流通和换气次数。

3.2 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空气消毒,遵循《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的要求,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并符合相应的要求:3.2.1 空气消毒器。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
指南发布
2017年7月3日,为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进一步规范中医医疗技术的操作,国 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有关专家共同编写的《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 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该指南将被用于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医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
指南依据不同中医医疗技术操作和感染风险进行分类编写,分为中医针刺类技术、中 医微创类技术、中医刮痧类技术、中医拔罐类技术、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中医灌肠 类技术、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这七个类别。
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医疗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 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
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 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治疗。
医疗机构必须督查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 效降低感染。
2、诊桌、诊椅、诊床、地面等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清水清洁为主, 每天2次。发生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先采 用可吸附的材料将其清除,再采用有效氯500mg/L~1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
织物的清洗与消毒
1、床单(罩)、被套、枕套等直接接触患者的用品应每人次更 换,亦可选择使用一次性床单。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 物等污染时立即更换。
7
2
6 54
毫针
梅花针
三棱针
管理的基本要求
1、制度健全,职责明确。 2、知识及技能培训。 3、落实制度及措施,有明显皮肤感染及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 疾病的医务人员不应该参与诊疗工作。 4、教育患者进行针刺治疗前注意个人卫生,建议针刺前洗头、 洗澡,患者有呼吸道疾病患者建议戴外科口罩。 5、科室质控员督查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哎呀,你们这些小伙伴们,今天老夫要给你们说说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那就是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这个指南可是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健康哦,可不能掉以轻心。

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感染。

感染就是指病毒、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侵入人体,引起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过程。

而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就是指在使用中医医疗技术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消毒不彻底等原因,导致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引发感染。

那么,如何预防和控制这类感染呢?老夫给大家支几招:1.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在使用中医医疗技术时,一定要按照规定的操作流程进行,切勿随意更改。

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感染的风险。

2. 做好消毒工作。

消毒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在操作前后,要对使用的器械、药品等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

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病原微生物通过手部传播。

3. 加强培训和教育。

对于从事中医医疗技术的人员来说,加强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道德素质,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保障患者的安全。

4. 建立健全监测机制。

对于可能出现感染风险的环节,要建立相应的监测机制,定期对操作人员、医疗器械等进行检查,确保万无一失。

当然啦,这些只是预防和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基本措施。

具体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说加强科研攻关,研发更先进的消毒技术和诊疗设备等。

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重视这个问题,共同努力,相信一定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

好了,老夫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

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受益,让我们一起为了健康而努力吧!记住了,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财富哦!。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一、感染风险评估1.医疗机构应建立感染风险评估机制,定期对中医诊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感染风险进行评估。

2.评估内容应涵盖患者因素、医务人员操作、诊疗环境、器械使用等多方面。

3.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二、诊疗器械管理1.诊疗器械应使用前进行灭菌或高水平消毒。

2.一次性使用的诊疗器械不得重复使用。

3.定期对诊疗器械进行维护和检查,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三、患者隔离与防护1.对具有传染病症状的患者,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2.医务人员在进行诊疗操作时,应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防护服等。

四、环境卫生与通风1.中医诊疗场所应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

2.保持诊疗场所良好的通风,确保空气流通。

3.对空气、物体表面、地面等进行定期采样检测,确保符合卫生标准。

五、医疗废物处理1.严格按照国家医疗废物处理的相关规定,对中医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进行分类、包装、运输和处置。

2.严禁将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中,确保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

六、防护用品使用1.医务人员应正确选择和使用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护目镜等。

2.在进行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等操作时,必须穿戴合格的防护用品。

3.防护用品应定期更换,确保其防护效果。

七、手卫生与消毒1.医务人员在进行中医诊疗操作前后,必须执行标准的手卫生程序。

2.接触患者前后、处理污染物后,以及在进行无菌操作前,都需使用合格的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

3.对于不能洗手的场合,应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八、培训与监测1.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培训,提高其感染防控意识。

2.定期对感染防控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措施的有效实施。

3.对发生的感染事件进行及时报告和调查处理,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

本指南旨在为中医医疗机构提供一个全面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框架,确保医务人员在进行中医诊疗操作时,能够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郑州中医骨伤病医院二零一七年七月翻印目录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2)中医微创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10)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18)中医拔罐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24)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31)中医灌肠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37)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42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1 适用技术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毫针技术、耳针技术、三棱针技术、芒针技术、皮内针技术、火针技术、皮肤针技术、鍉针技术及浮针技术等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2 管理要求2.1医疗机构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2 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2.3 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针刺类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医务人员,不应参与诊疗工作。

2.4 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建议其针刺治疗前洗头、沐浴,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口罩。

2.5 医疗机构必须督查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

3 空气通风与消毒3.1 诊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应根据季节、室内外风力和气温,适时进行自然通风和(或)机械通风保证诊疗场所的空气流通和换气次数。

3.2 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空气消毒,遵循《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的要求,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并符合相应的要求:3.2.1 空气消毒器。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起草说明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起草说明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起草说明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起草说明一、前言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以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本指南适用于中医院、中医诊所及其他中医医疗机构。

二、术语和定义2.1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指在中医医疗过程中,因医疗操作、设备使用或环境条件等因素引起的感染。

2.2 中医医疗技术:指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包括针刺、火罐、药物煎煮等。

2.3 相关性感染:指与中医医疗技术操作相关的感染。

三、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控制措施3.1 感染控制责任3.1.1 医务人员应具备相关感染预防知识和技能,并严格遵守感染控制规范。

3.1.2 患者和家属应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措施。

3.2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预防措施3.2.1 执行严格的手卫生制度,包括手洗和手消毒,尤其是在接触患者前后和操作不同患者之间。

3.2.2 使用无菌的中医医疗器械,严禁重复使用一次性使用器械。

3.2.3 根据不同中医医疗技术的操作特点,在操作过程中做好防护措施,如戴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3.2.4 确保医疗环境的清洁和无菌,特别是对于接触患者的表面进行定期消毒。

3.2.5 规范中草药的煎煮和制备,确保无菌操作。

3.3 患者管理措施3.3.1 严格执行患者分诊制度,将有传染性疾病或高风险患者单独处理。

3.3.2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感染预防的意识,如咳嗽和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或肘内弯遮掩口鼻等。

3.3.3 在患者感染风险评估后,根据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隔离、限制访客等。

四、监督与评价4.1 中医医疗机构应设立感染预防与控制委员会,负责监督感染防控工作的实施。

4.2 建立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绩效评价体系,定期评估和改进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

附件:1:中医医疗技术操作指导手册2:中医医疗器械清单3:感染风险评估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制定本法。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课件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课件
[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 ]
毫针技术 耳针技术 三棱针技术 皮内针技术 火针技术 皮肤针技术 芒针技术 鍉针技术 浮针等
医疗机构 感染管理人员 医务人员 患者个人卫生:洗头、沐浴、患呼吸道感染时戴口罩 监督检查,持续改进
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
适用的技术范围
管理要求
针刺操作前: 先七步洗手法洗手,再用75%乙醇或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中医微创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 ]
针刀技术 带刃技术 铍针技术 水针刀技术 刃针技术 钩针技术 长圆针技术 拨针技术 银质针技术 穴位埋线技术
医疗机构 感染管理人员 医务人员:皮肤感染、感冒、流感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未愈不应参加治疗 参观人员:戴帽子口罩,不超过5人 病人:清洁卫生,治疗前沐浴;施治部位存在皮肤感染及出血倾向,不应参加治疗
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包括:
共同点
空气通风与消毒
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
织物的清洗与消毒
手卫生设施
1
2
3
4
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
5
*
空气通风与消毒
诊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适时进行自然通风和(或)机械通风 每日诊疗活动前后或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空气消毒
医疗机构 感染管理人员 医务人员:皮肤感染、患呼吸道传染病、感染性腹泻时不应参加治疗 病人:清洁卫生,治疗前沐浴;患呼吸道传染病时戴口罩。皮肤破损或有出血倾向不宜参加治疗
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
适用的技术范围
管理要求
手卫生设施:操作前后洗手、手消毒剂、
进行穴位贴敷时,如皮肤有污渍不清洁时用75%乙醇棉球擦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郑州中医骨伤病医院二零一七年七月翻印目录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2)中医微创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10)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18)中医拔罐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24)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31)中医灌肠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37)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42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1 适用技术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毫针技术、耳针技术、三棱针技术、芒针技术、皮内针技术、火针技术、皮肤针技术、鍉针技术及浮针技术等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2 管理要求2.1医疗机构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2 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2.3 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针刺类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医务人员,不应参与诊疗工作。

2.4 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建议其针刺治疗前洗头、沐浴,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口罩。

2.5 医疗机构必须督查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

3 空气通风与消毒3.1 诊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应根据季节、室内外风力和气温,适时进行自然通风和(或)机械通风保证诊疗场所的空气流通和换气次数。

3.2 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空气消毒,遵循《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的要求,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并符合相应的要求:3.2.1 空气消毒器。

3.2.2 紫外线灯照射。

3.2.3 其他合法达标的空气消毒产品。

3.3 不宜常规采用化学喷雾进行空气消毒。

4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4.1 依据《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WS/T 512-2016的要求,遵循先清洁、再消毒的原则,采取湿式卫生的方法,抹布等清洁工具使用后应及时清洁与消毒,干燥保存。

或采用清洁、消毒“一步法”完成的产品,如消毒湿巾。

要求达到干净、干燥、无尘、无污垢、无碎屑、无异味。

4.2 诊桌、诊椅、诊床、地面等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清水清洁为主,每天2次。

发生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先采用可吸附的材料将其清除,再采用有效氯400mg/L~7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

5 织物的清洗与消毒5.1 床单(罩)、被套、枕套等直接接触患者的用品应每人次更换,亦可选择使用一次性床单。

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时立即更换。

5.2 被芯、枕芯、褥子、床垫等间接接触患者的床上用品,应定期清洗与消毒;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清洗与消毒。

6 手卫生设施6.1 每间诊室应配备至少一套洗手设施、充足的手卫生及干手物品,包括流动水、非手触式水龙头、洗手液、免洗手消毒剂等,宜使用一次性包装的洗手液,重复灌装的洗手液容器,应每周清洁与消毒。

6.2 应配备洗手流程图及说明图,干手用品宜使用一次性干手纸巾。

6.3医务人员洗手与卫生手消毒,以及手卫生用品应符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 313的要求。

6.4治疗车配备快速手消毒剂。

7 无菌操作要求7.1 操作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7.1.1 检查针具的包装,确保完整无破损,有效限期内使用。

包装不应过早打开以防污染,无菌针具包装打开超过4小时不应继续使用。

7.1.2 针刺操作前应先遵照六步洗手法洗手,再用75%乙醇或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为不同患者操作时应洗手或手消毒。

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有感染性的物质时,应戴手套;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时,应戴无菌手套。

7.1.3 皮肤消毒可选用下列方法之一:7.1.3.1 浸有碘伏消毒液原液的无菌棉球擦拭2遍。

7.1.3.2 碘酊原液擦拭2遍,作用1min~3min稍干后75%乙醇脱碘。

7.1.3.3 用75%乙醇溶液擦拭2遍,作用3min~5min。

7.1.3.4 有效含量≥2g/L氯己定-乙醇70%溶液擦拭2遍。

7.1.3.5 其他合法、有效的皮肤消毒产品,遵循说明书使用。

7.1.4皮肤消毒范围:以针刺部位为中心,以涂擦为主,由内向外缓慢旋转,逐步涂擦,共2次,消毒皮肤面积应≥5cm×5cm,消毒棉球应一穴一换,不得使用同一个消毒棉球擦拭两个以上部位。

7.2 操作中遵守针刺诊疗操作规范,尽量减少损伤及出血。

7.3 操作结束后预防感染。

7.3.1 针刺完毕,应用无菌棉球起针,按压止血。

7.3.2 火针、三棱针、皮肤针等治疗后,嘱患者24小时内局部皮肤避免沾水。

8 针刺类器具的使用及处理原则8.1 针刺器具包括毫针、耳针、三棱针、皮内针(揿钉式、颗粒式)、火针、皮肤针(梅花针、七星针、罗汉针、丛针)、芒针、鍉针(电鍉针)浮针等。

8.2 针具进入皮下无菌组织,属于侵入性操作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8.3 一次性针具应使用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产品,必须一人一用一废弃,遵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按损伤性医疗废物处理,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专用利器盒中,集中处置,严禁重复使用。

8.4 可重复使用的针具,遵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要求,严格一人一用一灭菌,并应放在防刺的容器内密闭运输,遵照“清洗—修针—整理—灭菌—无菌保存”程序处理。

9 可重复使用针具的处理流程9.1 清洗9.1.1 超声波清洗器清洗9.1.1.1 冲洗:将针具放置篮筐内,于流动水下冲洗,初步去除污染物。

9.1.1.2 洗涤:清洗器内注入洗涤用水,根据污染程度使用医用清洁剂(或含酶洗液),水温应<45℃,将针具篮筐放置清洗器内浸没在水面下。

超声清洗时间宜3~5min,可根据污染情况适当延长清洗时间,不宜超过10min。

9.1.1.3 漂洗:将针具篮框整体端出用流动水冲洗,滤干水分。

9.1.1.4 超声清洗操作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

9.1.2 手工清洗9.1.2.1 冲洗:将针具放置篮筐内,于流动水下冲洗,初步去除污染物。

9.1.2.2 洗涤:将针具篮筐完全浸没于医用清洁剂中,水温宜为15℃~30℃,浸泡时间和医用清洁剂使用液浓度参考生产厂家使用说明书,浸泡后再用长把毛刷反复刷洗或擦洗针体,达到洗涤目的。

9.1.2.3 漂洗:用流动水冲洗干净,滤干水分。

9.2 修针9.2.1 用75%的乙醇棉球包裹针具沿针柄至针尖方向单向反复擦拭,去除残存的污渍,将轻微弯曲的针具捋直。

9.2.2 严重弯曲变形、针尖有倒钩或毛刺的针具应废弃不再使用,作为损伤性医疗废物直接放入利器盒。

9.3 整理将修针后的针具按照规格大小分类,整齐插入置于硬质容器中的纱布棉垫上、或塑封包装、或有封口的玻璃针管中,玻璃针管内置棉垫保护针尖。

9.4 压力蒸汽灭菌法9.4.1 将整理包装后的针具遵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WS310.2进行压力蒸汽灭菌后无菌保存备用。

9.4.2 针具盛放容器不得使用普通不锈钢或铝制饭盒替代。

有侧孔的不锈钢盒可以作为针具容器,但应外层布巾包装并符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WS310.2灭菌包装要求。

9.4.2.1 包装容器及内衬纱布棉垫一用一清洗,衬垫发黄变硬有色斑等及时更换不得再用。

9.4.2.2 灭菌后的针具有效期为:塑封包装180天;封口玻璃管、有侧孔的不锈钢容器外层布巾包装7天;开包使用后4小时内有效;开包后未用完或未开包过期者应重新灭菌后使用。

10 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10.1 医务人员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诊疗中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熟知利器伤害事件处理报告流程等。

10.2 针具清洗消毒防护要点:10.2.1针具清洗、修针、整理过程易于发生液体喷溅、针刺伤害等,应注意防范职业暴露风险,穿戴防水围裙、护目镜、手套等防护用品。

10.2.2 清洗过程中应持器械操作,整筐拿取,严禁徒手抓取针具。

10.2.3 修针应先持镊物钳将针尖方向整理一致,并使针具充分散开,避免拿取时刺伤。

10.2.4 整理针具插入衬垫时,应整齐排列,方向一致。

10.3 针刺伤处理及报告10.3.1 在诊疗或针具清洗消毒过程中一旦发生针刺伤害,立即使用皂液和流动清水反复冲洗伤口,尽可能挤出伤口处的血液,用75%的乙醇或0.5%的碘伏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

10.3.2 按照本机构内医务人员针刺伤处理流程报告有关部门。

参考文献[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疗技术手册(2013普及版)[Z].2013.[2]WS/T 313-2009,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3]WS/T 367-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4]WS310.2-2016,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7.[5]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疗器具清洗消毒技术规范(试行)[Z].2015.[6]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针灸诊疗医院感染防控指南[Z].2012.[7]GB 15982-201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8]WS/T 510-2016,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7.[9]WS/T 512-2016,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10]国家卫生计生委.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Z]. 2010-11.中医微创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1 适用技术范围本指南适用于针刀技术、带刃针技术、铍针技术、水针刀技术、刃针技术、钩针技术、长圆针技术、拨针技术、银质针技术及穴位埋线技术等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2管理要求2.1 医疗机构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微创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2 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微创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2.3 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微创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微创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微创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