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四川省内江市高新技术产业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四川省内江市高新技术产业分析“十二五”规划国家出台了振兴高新技术产业的计划,包括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业等六大高新技术产业。

2013年,内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11.6%,低于四川省平均水平14.2个百分点。

增强科技实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带动传统产业实现质的提高,成为内江市经济面临的紧要问题。

本文针对内江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以研发投入、产品附加值、科技创新能力及产业环境为切入点,通过不同视角的统计数据分析,并与四川省、川南城市群进行比较,探索提升内江市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优化经济增长结构的有效途径。

一、内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2013年,内江市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目录统计范围的企业共41户,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户。

区域分布内江市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分布为:市中区11户,东兴区11户,威远县4户,资中县6户,隆昌县9户。

从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看,市中区全年完成63.35亿元,居各县(区)首位,占内江市总量的32.1%,其次是东兴区46.71亿元、占23.6%;隆昌41.41亿元、占21%;资中30.21亿元、占15.3%;威远15.93亿元,占8%。

从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占本县(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看,东兴区28.4%,居各县(区)首位,其次是市中区16.5%、隆昌13.1%、资中12.9%、威远2.7%。

表1:2013年内江市各县(区)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完成情况表
行业分布从行业分类看,内江市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生物与新医药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四大领域。

其中,生物与新医药技术业19户,占41户企业的46.3%;电子信息业14户,占34.2%;新材料3户,占7.3%;先进制造5户,占12.2%。

企业规模内江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总体偏小,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范围工业总产值1亿元以下的企业有7户,1亿元—5亿元的20户,5亿元—10亿元的9户,10 亿元以上的5户。

主要产品截止目前,内江市开发应用高新技术产品有120余个,其中初具规模的主导产品已达90余个。

形成了以水溶性维D2、信息安全产品、新型电子元器件、数控X光机、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扣件、空气悬挂减振器、玻璃纤维短切原丝毡、国家三类新药等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

产品销售 2013年,内江市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97.8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6%(同口径增长,下同),占内江市规模工业企业的11.6%;有产品出口创汇的企业3户,实现出口交货值1.16亿元,增长14.9%,占7.8%;实现利润12.07亿元,增长38%,占12.1%。

从业人员截止2013年年底,内江市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从业人员23025 人,同比增加7155人,增长45.1%,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6.0万元/人。

二、内江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提高
一是高新企业户数增加。

2013年,内江市高新技术企业41户,比2012年的37户,增加4户。

二是发展速度加快。

内江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97.61亿元,同比增长33.4%,高于同期规模工业增速15.2个百分点。

三是产值比重增加。

内江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11.6%,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

四是利税贡献增大。

内江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利税22.77亿元,占同期规模工业的12%,提高1.5个百分点。

(二)产业集聚程度高,已经形成颇具特色的优势产业
内江市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生物与新医药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四大领域。

其中,生物与新医药技术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3.54亿元,占全部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的47.3%;电子信息实现工业总产值49.2亿元,占
24.9%;新材料实现工业总产值21.29亿元,占10.8%;先进制造实现工业总产值33.57亿元,占17%。

可见,生物与新医药技术业是内江市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产业,一些知名的大企业,如四川天德制药有限公司、四川菲德力制药有限公司、四川德元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带动了内江市高新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三)私营企业的主体地位十分明显,各类开发区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
内江市41户高新技术企业中,内资企业38户,占92.7%;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只有1户,四川佳美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属于台商独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2户:四川梓橦宫药业有限公司(属于外商合资企业)、巨腾(内江)资讯配件有限公司(属于外商独资企业)。

从内资企业看,私营企业24户,占内资企业的63.2%,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9.56亿援,销售收入107.94亿元,占内江市高新技术企业的五成以上,主体地位十分明显。

内江市拥有7个工业园区,包括1个国家级开发区和2个省级开发区。

随着开发区功能的不断完善,内江市已有27户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开发区,占41户高新企业的65.8%,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40.62亿元,占71.2%;销售收入141.48亿元,占71.5%;利润9.15亿元,占75.8%,出口交货值11.59亿元,占100%,开发区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

其中,除威远县连界工业园区没有高新企业外,其余6个开发区均有高新企业落户,四川内江经济开发区作为国家级开发区,承载了内江市2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贡献尤为突出。

表2:2013年内江市各类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表
(四)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齐头并进,技术创新能力有所提高
近年来,内江市高新技术产业通过自主开发、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等多种方式,加快了技术进步的步伐,技术进步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3年,内江市申请专利741项,同比增长25.6%。

2012年内江市科技活动人员6084人,科研开发机构45个,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647个,大中型技术企业支出研究开发费用(R%D经费)6.69亿元,各项指标均比以往有了显著提高。

(五)高新企业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突出
2013年,内江市41户高新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为0.32吨标煤/万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2.7吨标煤/万元)的11.8%,节能减排效果明显。

“十一五”期间,内江GDP年均增长15.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7%,贡献突出。

三、内江与四川省、川南城市比较分析
通过内江与四川省及川南五市(内江、自贡、泸州、宜宾、乐山),高新技术产业统计指标的比较分析,内江体现发展优势的同时,也存在明显差距。

(一)从投入水平看,内江市高新技术产业R&D投入强度低于四川省平均水平
国际上通常用R&D 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指标来反映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实力。

我国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要求企业R&D 投入大于GDP的3%,而2012年内江市企业的R&D投入强度仅0.7%,低于四川省平均水平(1.5%)0.8个百分点。

(二)从产出水平看,内江市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效益指标均居四川省中等水平,但占四川省的比重偏低
从生产方面看,2013年内江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97.61亿元,排四川省第10位,川南五市第4位,仅高于泸州。

从所占份额来看,内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四川省的2.1%,在川南五市中也仅占15.4%,均处于平均水平之下。

从效益方面看,全年内江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97.86亿元,排四川省第11位,川南五市第4位,占四川省的2.2%;利润总额实现12.07亿元,排四川省第9位,川南五市第2位,占四川省的2.3%,均处于平均水平之下。

(三)从增长潜力看,内江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加快,排位靠前
内江高新技术企业由2012年的37户增加到41户,高新技术产值同比增长33.4%,排四川省第8位,川南五市第3位;销售收入增长33.6%,排四川省第9位,川南五市第3位;出口交货值增长14.9%,排四川省第11位,川南五市第2位;利润总额增长38%,排四川省第4位,川南五市第1位;应交增值税增长26.3%,排四川省第9位,川南五市第3位,呈现加快发展的格局。

表3:2013年内江和四川省、川南五市高新技术企业统计比较表
注:表中总量为2013年的绝对额,速度为比上年同期增速,位次为四川省排位。

四、制约内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经济总量不大、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偏小,是高新产业发展的最大难点
1、经济总量不大,排位处于四川省中下水平。

2013年,内江GDP达到1069.34亿元,排四川省第11位,但在川南五市中排第4位,仅高于自贡。

从所占份额来看,内江GDP仅占四川省的4.1%,在川南五市中也仅占18.8%,均处于平均水平之下。

2、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占四川省份额偏少,排位靠后。

内江全年实现地方公共财政收入37.75亿元,同比增长22.1%,占四川省的份额为1.36%。

总量在四川省排第15位,在川南五市排最后一位。

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不足,直接制约了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

3、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偏小,制约了高新产业的发展壮大。

从高新技术企业看,私营企业占92.6%,并且大多是本地企业、外向化程度低,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链的建立和产业集群的培育。

内江市41户高新企业户均工业总产值仅为4.82亿元,没有一家高新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超过10亿元的企业仅5家,制约了高新产业的发展壮大。

(二)研发投入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盈利能力不强
产业投入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尤其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显得尤其重要。

内江的区域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内江市的科技投入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不足1%。

另一方面,内江市的高新技术产业虽有长足的发展,但总体运行情况并不够理想。

全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仅11.6%,产品销售收入占11.6%,利税占12%。

内江市高新技术企业没有充分体现出“高技术、高投入、
高收益”的“强”的特征,整体处于“微笑曲线”低端的加工组装层次,附加值较低、配套能力也较弱、盈利水平不高。

(三)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高层次研发人员仍然不足
已建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的创新公共支持和服务能力普遍较弱,行业间的科技合作开发以及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还不够,特别是许多共性、关键技术和装备的协作攻关偏少。

企业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不强,专利授权总量偏少,尤其是发明专利所占的比重远远偏低。

2012年内江市R&D活动中专利授权数仅3件,其中发明专利仅1件。

科技中介机构数量少,已有的各类科技中介机构服务产品少,服务层面窄,服务缺乏深度,部分机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较弱。

另一方面,高层次研发人员仍然不足。

内江市科技活动从业人员只有6084人,仅占四川省1.96%,低于四川省平均水平。

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3348人,仅占科技活动从业人员55%;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2183人,仅占35.9%。

(四)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分布仍单一,统计分类标准还有待进一步规范
1、内江市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分布仍单一。

根据《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高新技术产业包括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等6
大类,而内江市医药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三个领域产品产值占内江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总比例达到80%以上。

2、根据《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分类(2013)》,内江市有5户企业不应该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范畴。

也就是说,内江市41户高新技术企业,只有36户企业符合高新技术产业统计标准,以此计算,内江市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只有164.03亿元。

3、国家、省还未开展高新技术服务业企业统计。

(五)高新技术企业投融资能力不强,政策扶持力度尚需加大
近年来,国家、省、市政府都已制定了许多扶持、激励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但政策的落实受到多种限制,落实周期较长,真正使企业得到实质性扶持的政策措施不多。

另一方面,资本市场不发达,风险投资不足。

内江投融资体制的改革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多数民营中小科技企业创业缺乏必要的基础投入,难以得到
金融技持。

目前,内江市本地上市公司仅有“方向科技”一家,现经资产重组后,已经更名为“天津浩物”,但是高新企业从股票市场融资比例依然为零。

五、提高内江市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建议
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

把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突破性措施,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内江市产业竞争力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加强组织领导,深化科学规划,提升产业结构层次
1、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抓住国内外市场变化和国家调整产业政策的契机,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五大高新产业。

结合内江实际,重点发展中国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制造基地、成渝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生物医药等特色高新产业基地,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增值领域延伸。

2、加快建设“高新企业孵化基地”,优化产业孵化布局。

充分发挥内江市七大工业园区的资源优势,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形成“创业园—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程服务模式,大力推进知识技术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

3、深化开放合作,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人才。

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把产业园区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战场,大力引进实力雄厚的外企、国企、民企,引入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税收贡献高项目。

同时,优化企业技术创新团队的发展环境,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的机制体制,促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培养工作,提升创新能力。

(二)深化高新产业资源环境建设,集聚区域优质科技资源
1、加强政策引导,优化创新环境。

贯彻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国家政策,实现资源、要素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靠拢。

建立内江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导资金,重点支持高新技术研发、品牌打造和产业集群培育。

同时,政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高新产业的投入,推动和帮助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上市融资。

优先保障高新产业重大项目的建设用地,确保现有企业有发展空间,新引进企业能落地投产。

同时,在原有科技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研究,调整、修正部分政策的具体操作办法,并通过宣传进一步放大政策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全力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2、推进产学研合作,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技术合作和技术转移是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

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建立高校及科研院所常驻机构,鼓励高校及科研院所以智力投入、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与企业开展合作,促进优质科技资源的有序流动与互利共享。

(三)深化科技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打造城市经济新优势
1、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集团的带动作用,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延伸产业链,逐步形成产业聚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发展。

以巨腾国际、三龙电子、福斯表面技术公司等企业为依托,重点打造成渝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

培育壮大天德制药、梓橦宫药业、德元药业等企业,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围绕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发展中铁隆昌铁路器材公司、隆昌山川精密焊管有限责任公司等骨干企业。

2、实施专利战略,加速科技成果产出。

全面实施“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计划”,深入开展各级专利示范试点企业工作,鼓励企业加强专利开发、应用和推广,全面打造城市经济新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