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分析
国家级高新区行业分析报告
国家级高新区行业分析报告国家级高新区行业分析报告一、定义及分类特点国家级高新区是由国家批准设立的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产业载体,其中不仅涉及高新技术产业,还包括加工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
它们是由国家工信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和经济信息化部等国家部委负责统筹规划、推进发展的。
根据相关规定和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划分,国家级高新区可以分为25个分类,其中包括IT产业、生命科学、先进制造、新能源等等。
国家级高新区的特点是:一是科技含量高,技术创新能力强;二是产业多元化,结构合理;三是模式创新,具有市场吸引力;四是有规划性、集聚化、服务化;五是具有高效的行政管理和优异的政策扶持。
二、产业链及发展历程国家级高新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起步期。
以1991年设立的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代表,这一时期的高新区大多集中在华南、长江中下游、京津冀三大经济区等地,以集成电路为主,发展较慢。
2、发展期。
主要集中在2000年至2010年,是国家高新区快速发展的阶段,以中原、东北三大经济区和沿海地区为代表,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为主,快速发展壮大。
3、成熟期。
以2010年至今为代表,是国家高新区进入稳定发展环境的阶段。
高新区开始向内陆地区、中西部地区进军。
光学机电、生物制药等新兴领域逐步成为国家级高新区的战略产业。
国家级高新区的产业链主要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研发、产业化生产、产品销售等几个领域。
这一产业链体系形成于2016年,高新区内这些产业链的发展呈现出日益庞大的趋势,不断创新、提升和发展。
通过这种产业链的结构,各类企业可以协同发展。
三、行业政策文件及其主要内容为了加强国家级高新区发展,国家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
以下是一些政策部分内容:1、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投入。
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投入不断增加,培育国家级高新区成为重要举措。
2、税收优惠政策。
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率减半,以及利润再投资可免征企业所得税政策等,是对缩小企业经营成本的重要优化。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 展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李 柏 洲 ,付 丹
100 ) 50 1 ( 尔滨工程 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 江 哈 尔滨 哈
摘要 :分析 高新技 术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 中所面临的主要 问题及其产生的原 因,从整体性和地域性 两个视角分 别提 出促进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 的对策建议 ,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 提供 决策支持 。 关键词 :高新技 术 ;产业集群 ;问题 ;对策
中 ,形容企业的生态 群落 ,从而提 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 高新技术产业集 群是指在某 一个特定 的区域 内 ,一些具 有纵 向、横 向或互补性联 系的高新技术企 业集 中在 一起 ,在 政府和科技 中介 等相关 支持机 构的协 同作 用下 ,沿科技 和产 业价值链集结成合作 网络 ,通过不 断创新形 成科技 领域 的持 续竞争优 势 ,并根 植 于 当地 的社会 文 化 环境 的集 群 经 济现
维普资讯
20 0 8年第 4期
S inc nd Te科技管理研究 n s a c c e e a c noo y Ma a e h l g n g me tRe e r h
2o 8 No 4 o .
文 章 编 号 :10 7 9 (0 8 4— 0 9— 2 0 0— 65 2 0 )0 02 0
企业的扶持只重视硬环境 ,即把 园区管理 和政府战 略重点放 在扩大园区规模、提高园区 内基 础设施水平 等硬环境 的建 设 上 ,而忽视学习 、创新 和促进关 联软环境 的建设。 二是管理模式僵化 ,由于存在着行政管理上的条块分割 , 这种类似等级式的组织结构 ,降低了各行 为主体 对迅 速变化 的市场技术条件的适应能力 ,阻碍了企业 和研发 中心 以及企 业与高校之间的有效交流与合 作 ,同时也 失去 了很 多创新机 会 ,导致高效率的高新技术 产业集群难 以形成 ,或者集 群的 规 模 难 以做 大 。 三是缺乏 目标规划 ,政府对 高新技术 园区发展 的 目标定 位不 明确 ,缺乏统 一的规划 ,这 就导致 园区内的高新技术 产 业集群产业结构雷 同,区域 特色不 明显 ,主导产业 的竞争力 不强 。表现为政府 对入 园区项 目审批 的门槛过低 ,过 分重视 引进企业和项 目的数量而忽视它 们与 园区内企业 间的产业关 联与产业配套的一致性。 四是忽视长远利益 ,高新技术 产业集群 中的很多企 业只 考虑短期生产成本 比较低 的利益 ,甚至在 以牺牲诚信 来换取 短期 的利益 ,却忽视技术创 新带来 的产品差异化 优势 ,致 使 它们缺乏对技术创新投入导致整 个集群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五是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致使人 才培养滞 后于企业 的需 求 ,专业技术人员和科技人 员极度 匮乏 ,富有开拓精 神的企 业家不足 ,创新意识薄弱。
产业集聚的地区差异性分析—兼论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
东部沿海地区位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交通便利,有利于与国际市场接轨,从而吸引了 大量外资和企业。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对较为闭塞,交通不便,影响了产业集聚的形成和 发展。
产业集聚的地区发展策略
优化产业结构
加强政策引导
根据地区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积极发展具 有竞争力的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 层次。
中部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 后,而东部地区则已经形成了较为 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创新能力差距
中部地区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缺乏自主创新和核心技 术。
中部地区的研发投入和科技人才储备相对较少,科技创 新能力不足。
中部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级科研机构数量相对较 少,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
中部地区应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中部地区应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同时注重产 业升级和转型,发展新兴产业。
中部地区应加强区域合作,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实现 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04
中部地区制造业与东部地区 的差距分析
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
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 慢。
提高制造业的国际化水平
1
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的 合作交流,推动制造业向全球化、国际化方向 发展。
2
拓展国际市场,鼓励企业“走出去”,支持在 境外设立研发中心、生产基地等,提高企业在 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3
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吸引外资企业 来华投资,促进本土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 水平的提升。
产业集聚的地区差异性分析—兼 论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 • 产业集聚的地区分布差异 • 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现状 • 中部地区制造业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分析 • 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前景展望
中部地区发展现状
中部地区发展现状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区域之一,也是国家发展战略重点地区之一。
近年来,中部地区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经济实力逐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首先,中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大力发展。
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网络得到了改善和扩建,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和货物的流通。
同时,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加强,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其次,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过去中部地区以重工业为主,如钢铁、煤炭等行业,但近年来,随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中部地区逐渐转型升级,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
这些新兴产业为地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
此外,中部地区也积极拥抱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
各地区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加强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的应用,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
中部地区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
各地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加强绿色产业发展,实施节能减排措施,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这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保障。
然而,中部地区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中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沿海地区的合作和交流。
另一方面,中部地区的科技研发能力还相对较弱,需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成为地区发展的重要支
撑。
总的来说,中部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实现了快速增长和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未来,中部地区应继续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中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也为中国社会带来了许多利益。
以下是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
一、发展概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经历了飞速的发展。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参与者和竞争者。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40万家,总营业收入超过50万亿元。
这一数据明确地表明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繁荣发展。
二、地域分布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布特点。
以深圳、上海、北京等城市为代表,东部沿海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得最为繁荣。
例如,深圳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经超过3万家,总营业收入超过4万亿元。
而中西部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在逐步发展壮大,如武汉、西安等城市的高新技术园区已经颇具规模。
三、行业领域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涵盖了许多行业领域,包括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
其中,电子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主导行业。
例如,华为、中兴等公司在通信技术领域具有世界领先地位,阿里巴巴、腾讯等公司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领域也具有全球影响力。
四、技术创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
近年来,我国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科技突破。
例如,中国成功研发了高速铁路技术、5G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推动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为全球科技进步做出了贡献。
五、面临的挑战虽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部分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需要加大扶持力度。
其次,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仍有待提高。
此外,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六、发展的建议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下建议值得关注:1.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措施,鼓励更多的企业和个人投身于高新技术领域。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研究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作为推动地方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产业集聚现象,分析其发展历程、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文将回顾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梳理其从起步阶段到如今的成熟阶段所经历的重大变革。
通过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深入探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产业集聚对园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分析当前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产业结构单创新能力不足、人才流失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本文还将关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对比分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结合国内外的发展经验,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路径选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实现更高水平的产业集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二、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作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
这一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成熟创新阶段。
在起步阶段,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
这些园区依靠政府政策支持,吸引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初步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态势。
在这一阶段,园区的主要任务是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环境优化以及企业引进。
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布局,并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扩展。
政府加大了对园区的支持力度,企业数量快速增长,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
同时,园区开始注重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评估
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评估产业集聚区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发展状况对于地区的产业升级、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具有关键意义。
为了深入了解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成效,本文将对其进行全面评估。
一、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一)产业规模与增长产业集聚区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入驻企业数量逐年增加。
以具体产业集聚区名称为例,近年来其主导产业的总产值实现了显著增长,从初始年份的具体数值增长至当前年份的具体数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X%。
这种增长不仅体现了产业的集聚效应,也反映了市场对相关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持续上升。
(二)产业结构与布局在产业结构方面,逐渐形成了以主导产业 1、主导产业 2等为主导的多元化产业体系。
不同产业之间相互关联、协同发展,提高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在布局上,根据产业特点和功能需求,合理划分了生产区、研发区、物流区等,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三)企业发展情况区内企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批龙头企业凭借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在行业内占据了重要地位,并带动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发展。
中小企业也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能源、通信等配套设施日益健全。
宽敞的道路网络便于货物运输和人员流动,稳定的能源供应保障了企业的正常生产,高速的通信网络为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和业务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优势(一)政策支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减免、土地优惠、资金扶持等,为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这些政策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了企业的投资积极性。
(二)地理位置与交通便利许多产业集聚区位于交通枢纽地带,临近高速公路、铁路、港口等,便于原材料的输入和产品的输出,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市场响应速度。
(三)人才资源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产业集聚区吸引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和创新团队。
产业集聚规模发展情况汇报
产业集聚规模发展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地区产业集聚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在这种背景下,我将就我国产业集聚规模发展情况进行汇报,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当前的产业集聚发展态势。
首先,我国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各地区在不同领域的产业集聚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了以汽车、电子、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一批产业集群。
这些产业集群在技术创新、市场开拓、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
其次,我国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区域分布特点。
东部沿海地区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集聚规模发展较为成熟,形成了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为代表的一批产业集群;中西部地区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聚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了以西部地区煤炭、石油、冶金等为代表的一批产业集群。
这种区域分布特点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实现全国产业布局的均衡和协调。
再次,我国产业集聚规模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是产业集群内部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竞争,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优势;二是产业集群之间的协同发展程度不够,缺乏良好的产业链衔接和产业互动;三是产业集群发展中的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问题日益突出,亟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
最后,我国产业集聚规模发展面临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一是我国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二是我国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具有丰富的资源和人才优势,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
综上所述,我国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呈现出良好的区域分布特点,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但同时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推动产业集群间的深度融合,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促进产业集聚规模发展迈上新台阶,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现象分析
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现象分析高小飞【摘要】Industrial cluster is a kind of effective mechanism to g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dustrial cluster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which includes the resources sharing effect, information spillover effect, etc. However,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existing in China's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dustry agglomeration: the industrial culture and regional culture are not sound, the industrial network featuring specialized division of labor hasn't been formed, production-study-research cooperative mechanism is imperfect and the talent structure is not rational, which must be improved in culture, system, talents and so on.%产业集聚是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有效机制,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特征,它包括产业的本地联系、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力要求、企业的衍生等方面。
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包括资源共享效应、信息溢出效应等方面。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过程中存在产业文化和区域文化不健全、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调络尚未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人才结构欠缺合理性等问题,必须从文化、制度、人才等方面加以完善。
中部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比较研究
的发 展取 得 了较 大的成 就 , 与我 国经济 发达地 区相 比 , 展相 对落后 , 但 发 差距 较 大。 为此 , 出 提 了相 应 的对 策以促进 中部 高技 术产 业的发展 。 关键 词 : 高技 术产 业 ; 投入 ; 出; 率 产 效 中图分 类号 : 6 . F0 2 4 文 献标 识码 : A
率, 我们选择运用指标分析 的方法进行 比较说 明。
创新 效率 是产 出与投入 的 比较 。从 市场 经济 的供给 角 度来看 , 投入指 标 中最 重 要 的要 素就 是 资 本 与劳 动力 , 因此 选取 R D人 员折 合 全 时 当量 、 & & R D经 费 内部 支 出 、 技术 引进 经 费支 出 、 业 研 发机 构数 、 企 固
4期
温 如春 , 狄强 : 中部地 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 的比较研究
9 9
展 的成果 。
而 中部 只 占到 全 国 的 7 9 , . % 中部 的 主 营业 务 收入
为了体现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 选取人 均总产 值、 人均利润、 每万元 R D经费内部支出创造的高技 &
术产业 总产值 、 每万 元 R D经费 内部 支 出创 造 的高 & 技术 产业 利 润来反 映投 入要 素对产 出的作用 强度 。
高技术产业是指研究开发经费 占产品销售额的 比例远高于其他产业平均水平的产业。随着我国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 , 益追求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 日 高 技术产业在我国社会经济持续 、 健康发展 中的地位
越来 越重 要 , 各省 市都 把 发 展 高技 术 产业 作 为 经 济 发展 的新 突破 口和 重点 。经过 3 0多年 的改革 发展 ,
Ab ta t Hih—tc n u t s o e o mp ra t id s is s rc : g e h i d s y i n fi o tn n u t e ,wh c a p i z h n u t a t cu e a d i r r ih c n o t mie t e i d s ls u t r n m— i r r p o e t e e o o c s e gh r v c n mi t n t .T e hl h r h i h—tc n u t n t e c nr e in o h n a d r a c i v me t , g e h i d s y i h e t r go fC i a h sma eg e t h e e n s r l a a
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分析
1 9 9 5年
说 明江 西航 空航 天 制 造 业 产 业 集 聚 。但 2 0 0 2年 后 江 西 航 空 航 天制 造业 产值 骤 降, 2 0 0 3年 集 聚 程 度 随 之 下 降 至 2 3  ̄ / o ' , 集 聚水 平分 析
方 涛
武汉 4 3 0 0 7 0 ) (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湖北 【 摘
要】 以1 9 9 6  ̄2 0 1 0年 中部 地 区六个省份的 时间序 列数据 为基础 , 运用 熵指 数 , 行 业集 中度等 系数对 中部地 区的高新技
0 . 7 3 9
O . 71 8 0 . 7 2 0 0 . 7l 9 0 . 7 2 l
0 - 2 l l
0 . 2 3 1 02 8 4
.
0 . 2 4 1
0 . 2 7 8 0 . 2 9 9 03 2 0
.
2 0 0 1 年 前 中部 地 区 电子 及 通 信 制 造 业 的 集 中 度 呈 现 不 断 上 升 的 趋 势 ,湖 北 省 从 1 9 9 7年 以来 一直 占据 首 位 且 占 中 部 地
术产 业集聚程度 以及 变动趋势进行精确测度 , 结果显示中部地 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的 集中度 一直在低位 震 荡徘徊 , 然后根据各 产业 状 况提 出 中部地 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关键词】 中部崛起 ; 产业集聚; 高新技术产业
一
、
高技 术 产 业 集 聚 度 的 测 度 方 法 和 数 据 选 取
通 信 设 备 制 造 业 作 为 一 门新 型 工 业 ,属 于 技 术 密 集 型 产 业 , 存
分析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分析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有着明显的差别。
本文将从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分别入手,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
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东部地区的发展早已站在了时代的前沿。
其中,地处长三角的江苏、浙江和上海地区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特别是上海更是全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和经济中心。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区域,广东省的经济发展也持续迅猛。
在这些地区,经济主要依赖于制造业、服务业和创新产业。
当前,这些地区侧重于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升级,并加强与全球经济体的合作。
这将有助于加快产业升级,改善区域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东部之下,但是近年来也有了快速发展的趋势。
该地区主要依赖于煤炭、化工、冶金等传统产业。
在长江中游地区,湖南、湖北和江西等省份的经济发展也逐渐脱颖而出。
同时,中部地区也加强了与东部地区的合作和交流,通过优化基础设施、加强金融支持等措施,提高了经济发展水平。
例如,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已成为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
可以预见,随着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将会不断提升。
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但是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也在发生巨大变化。
西部地区主要依赖于石油、天然气、水能、有色金属、农业等资源优势。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引领下,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重庆、成都等地已经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西部地区也将借此机会加强与国际市场的沟通和合作,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总体来看,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但是,通过政策引导、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等措施,这些差异也在逐渐缩小。
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整个国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将会不断提升。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数量及经营情况统计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数量及经营情况统计国家为引导高技术产业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产业结构调整,转向高投入产出、高创新能力的高技术产业。
2019年国内高新技术企业达218544个。
其中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企业为156210个;中部地区32742个;西部地区21524个;东北地区8068个。
按照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高新技术企业的基本特征是掌握其主要产品或服务起核心支持作用的知识产权的所有权,而无论是通过自主研发还是通过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获得;主要产品或服务的核心技术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的范围;企业从事研发和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等。
截止2019年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达3437万人。
其中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为2332.07万人,中部地区595.14万人;西部地区390.02万人,东北地区119.73万人。
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为450957.7亿元;工业总产值为324137.4亿元;净利润达27340.7亿元;上缴税额为17988亿元;出口创汇达7114.1亿美元。
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广东、上海、天津、福建和江苏的技术产品出口位居全国前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5%,高技术企业知识与产品创新能力整体上有明显的提升,并且这种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东中西部差别很大,东部地区的能力较强,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
中国高技术企业的创新效率平均水平较高,成果应用转化的效率高于技术的研发效率,2019年国内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为824.79万人;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24557.79亿元;R&D人员435.47万人;R&D经费内部支出11850.07亿元。
随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也随着我国部分产业的转型升级,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不仅实现了营收,更是将产品推到国际市场,在相关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出口额达到世界顶尖水平,欧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依然强劲,形成强有力的竞争。
中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进化动态博弈分析——基于梯度转移格局
es r at f hn sf e i dut n ad u g dn .It rg n n uta g det h t n ai vro a enpr o i i a dwt ajs t C a c h met n p a i r g ne ei a i s l r in si dcp a oe l r ol d r a i fa t l fw
hg — c n u tis g a in r n f r u d r t e t n e in n u t , a c n l s n h e d r a h d t a r n f r ih t h i d sr r de tta se n e h r d o r go a i d sr e e e f l y o cu i a b e e c e h t t se o s a
sol em d e ensbet f ep roeo i— ncoea o f r t aheege e eet, h ete hudb aebt e ujc rh up s wnw oprt ni a e oto c i  ̄ r n fs w i h w so t f i i nn vr b i l
关键词 : 梯度转移 ; 中部 ; 高新技 术产业; 博弈分析
中 图分 类 号 : 2 . F24 3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2— 3 2 2 1 )3— 33— 6 17 7 1 (0 2 0 0 2 0
A m e Ev l to a y i n t e De e o m e t lS r t g Ga o u i n An l ss o h v l p n a ta e y o g Te h o o y I d sr n Ce t a i a f Hi h- c n l g n u t y i n r lCh n
中部主导产业发展趋势
中部主导产业发展趋势中部地区主导产业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断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的推动,中部地区作为中国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其主导产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和转型。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中部地区主导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工业升级中部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成本优势。
然而,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逐渐失去竞争力。
因此,中部地区正积极推进工业升级,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力度。
例如,湖南省正在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同时加强自主研发能力,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湖北省则积极推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加大投资力度,提高产品品质和技术水平。
这些措施将为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提供新的动能。
二、服务业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中部地区正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更多高品质的服务产品。
例如,河南省积极推进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加大对旅游景点和旅游设施的投资力度,同时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这些举措将提高中部地区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同时,中部地区还在积极发展金融、文化、教育等服务业,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动力。
三、农业现代化中部地区以农业为基础,农业现代化是中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部地区正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
例如,湖南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积极引进和推广高效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湖北省则致力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这些举措将推动中部地区农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生态环境保护中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但长期以来也面临着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中部地区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
例如,湖南省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加强水污染防治、湖泊保护和河流修复工作。
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中部地区在该领域的发展前景广阔。
新材料产业
中部地区在新材料领域已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未来将更加注 重高附加值、高性能材料的研究和开发。
对中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将成为推动地区经 济增长的新引擎,助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部地区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新型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区域。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与重要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 ,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先导 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 、综合效益好的特点,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 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5
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的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建立高层次协调机制
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领导小组,负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 展的统筹协调和重大决策。
加强部门间协同
建立健全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产业、科技、财政、金融等部门 的协同配合,形成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合力。
强化省市县联动
推动省市县三级政府联动,加强政策协同和资源整合,形成上下 联动的良好局面。
政策措施和建议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01
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推动
产业创新发展。
加强人才培养引进
02
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吸引海内外高
层次人才来中部地区创业发展。
推进开放合作
03
加强与国内外先进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推动中部地区
中部地区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此, 本文通 过对 中部 地 区产业 发展 中存在 问题 的分析 归 纳
和对发 展策 略 的思考 , 望能够 对 中部地 区产 业规 划 的科 希
学布局 和促 进产业 发 展 、 实现产 业结 构 的合理 化 与经 济 的
健康发 展 , 提供 一定 的参考 依据 。
一
、
中部 地 区产 业发展 现 状及 主要 问题 分析
・ ・ ・ ・ ・ ・ ・ ・ ・ ・ ・ ・ ・ ・ ・ ・ 幸 夺 夺 ÷ 夺 孛 夺 夺 毒 夺 夺 ・ ・ ・ 夺
产业结 构 的变 动对经 济增 长有着 较 强 的影 响 , 于经 对
中部地 区经济 发展 对支 柱产业 的 高依赖 性和 不稳定 性 。
2 .产业 创新能 力不 强
等有 关部 门 最新 认 定 的 结 果 , 南 省 2 3家 高新 技 术 企 河 6 业, 也是 以中小 企 业 为 主 ,0 8年 , 模 以 上 高 技 术 产 业 20 规
内部 , 无论 是从 增加 值 还 是从 固定 资 产来 看 , 植 业所 占 种 比重都 较高 , 业 、 业 所 占 比重偏 低 。第 三 产 业 也基 本 林 牧
人、 广东 的 1 . 人 , 5 8万 如果 考虑 到 中部地 区庞大 的人 口基
3 产业 发展 缺 乏 有 效 的 服 务平 台 , 业 集 群 发 育 程 . 产
度 低
中部 地 区产业 发展 中存 在 的一 个 明显 弊病 , 是 区域 就
经 济体 的产业 内, 下 游 和外 围服 务企 业 配 套 不 紧密 , 上 服
第1 0卷
第1 期
漯 河 职 业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u n lo u h c to a c n lg l g o r a fL o eVo ain lTe h oo yCol e e
2023年高新技术产业园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2023年高新技术产业园行业市场规模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园,简称高新园区,是指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在政府支持下或由市场主导建设的园区,具有企业集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人才集聚等特点。
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蓬勃发展,成为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固定资产投资达1.9万亿元,同比增长12.3%。
从规模上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行业市场规模及增速持续增长,对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市场规模的分布和发展趋势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市场规模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
此外,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逐步加快,中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也正在逐步崛起。
具体而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市场规模的分布情况如下:1.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包括江苏、浙江、上海三个省市,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区之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市场规模居全国之首。
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其园区企业数量已经超过1万家,年产值超过9000亿元。
2.珠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包括广东、香港、澳门三个地区,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重要发展区域之一。
珠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3万亿元。
3.京津冀地区: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之一,也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重要发展区域之一。
目前,北京市的中关村科技园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之一。
总的来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在东部地区的发展,表明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态势。
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优势和发展趋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具有很强的产业集聚和技术创新优势。
首先,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具有较强的空间产业聚集效应,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区域的经济效益。
其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聚集了数以万计的高科技研究人员和优秀人才,具备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能够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构建产学研合作的良好平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分析
教育培训;注重加强引进外部高素质人才;充分利用所在地区的大学、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等科技资源,促进区内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的合作,积极推进高科技人才的实际研发能力,来进一步推动科研成果向企业的生产力转变。
(2)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能为生产与生活提供各种服务,能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起飞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的助推。
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和某些区域开发的成功,一条共同的经验就是通过率先启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高速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并且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能有效减少区内企业交易成本,吸引更多的企业集聚在一起,产生经济规模效应,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
(3)区位分工。
根据对中部六省的各个高技术产业的分析,各产业的集中度始终不高,主要还是由于各地区对高技术产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而不是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来建设。
因此各省份要制定具有特色的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既要考虑本地资源禀赋特点和产业发展的前景,又要考虑区域聚集资源的能力和技术创新潜力,要加强集群中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培育完善的产业网络体系,建立企业间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协调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水峰,黄峰岩,金兆怀.我国产业聚集与经济增长因果关系研究——基于1998-2010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江西:江西社会科学.2012(5):58~62
[2]薛燕.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的实证研究[J].北京:统计教育.2009(2):47~51
[3]周雯雯,陈宇昕.影响CBD产业集聚的因素分析及其启示[J].企业导报.2010(1):140
[4]王秋红,陈曦.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实证研究[J].甘肃:开发研究.2011(6):101~
104
[5]孙玉涛等.中国高技术产业空间分布效应演变实证研究[J].北京:科研管理.2011(11):50~58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