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书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言草简摘:
1.草贵流而畅…………
------孙过庭
2.匆匆不暇草书。

------张芝
3.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尝苟且?其相连处,特是引带,尝考其字,
是点画处皆重,非点画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

------姜夔
4.横画不欲太长,长则转换迟;直画不欲太多,多则神痴。

------姜夔
5.怀素所以妙者,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

------赵孟頫
6.学草书须逐字写过,令使转虚实一一尽理,至兴到之时,笔势自生。

------冯班
7.草书贵流畅,下墨易于疾,疾时须令少缓,缓以仿古,疾以出奇。

-----宋曹
8.世人知真书之妙在使转,而不知草书之妙在点画。

------包世臣
9.草书尤重筋节,若笔无转换,一直溜下,则筋节亡矣。

------刘锡载
10.然学张草者,往往未究其法,先挟狂怪之意,岂知草故出于其真。

------刘熙载
11.草书虽连绵宛转,然须有停笔……或歇或连,乃为正当。

------赵子固
12.书家草法宜入轨应矩,力能扼腕,处处停笔为佳。

所谓忙中不及作草书也。

------孙承泽
……………………
……………………
吾等小辈勉之^^^^^
-----------------------------------------------------------------------
入题,今人从古语得出的理解:摘————————————————
“世人知真书之妙在使转,而不知草书之妙在点画。


这句话指出草书之妙在点画,是对唐代孙过庭关于草法论述的进一步阐述和发挥。

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包氏是赞同孙过庭这一观点的,而且认为它是真能传草法者。

楷书的形体由点画构成,它的
精神,气势由使转表现出来,即楷书用笔之妙在使转,这一点易被人们理解;而草书之妙在点画,它的精神,气势由点画表现出来,这一点则不易被人们理解。

这句话告诉人们:作草书虽讲究使转,使转写不好就不成草书,但其奥妙还在写好点画,如果点画功力不深或交待不清,就不能体现字的精神,气势。

包氏举例说:"大令草常一笔环转,如火筯画灰,不见起止。

然精心探玩,其环转处悉具起伏顿挫,皆成点画之势。

由其笔力精熟,故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形质成而性情见,……盖必点画寓使转之中,即性情发形质之内,望其体势,肆逸飘忽,几不复可辨识,而节节换笔,笔心皆行画中,与真书无异。

孙过庭为言‘张不真而
点画狼藉。

’指出楷式,抉破窔奥也。

”说草圣张芝不写楷书。

但他写草书虽满篇缭绕,但点画都能交待清楚,合乎楷书法度。

强调临习草书要讲究使转,更要注重写好点画,在环转中得点画之形势,寓点画于使转之中,不离楷式,方得草书之妙…………
-------------------------------------------------------------------------
抛砖引玉了啊……^^
孙承泽(1592年—1676年),字耳北,号北海,又号退谷,山东益都人。

明末清初政治家、收藏家。

孙承泽于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及第,官至刑科给事中,在大顺政权中任四川防御使。

入清后任吏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

顺治十年(1653年),因题奏保举大学士陈名夏担任吏部尚书,引起顺治帝不满,认为孙另有所图,于是承泽“引疾乞休,(上)允之”,隐居西山樱桃沟,顺治十一年(1654年)建退翁亭、闲者轩、砚山斋(今孙公园处)。

晚号退谷。

著述颇丰,有《尚书集解》、记载明崇祯朝典章制度的《山书》、着录书画的《庚子销夏记》、记明代京师地方沿革、名胜古迹、名臣行状的《春明梦余录》和《天府广记》等。

孙承泽精于品鉴书画,收藏甚富。

曾藏有孙过庭《书谱》、苏轼《苦雨诗》等书法名迹,名帖中有《宋赐毕文简淳化阁帖》、《定武契帖
瘦本》等,名画有荆浩《匡庐图》、宋迪《秋山图》、崔白《芦雁图》、赵孟坚《水仙图》、李公麟《摹韦偃牧放图》等。

所藏书画常用钤印有“孙承泽印”、“孙氏”、“承泽”、“深山闭户”、“退翁”、“退谷”、“退谷逸叟”等。

同时代的收藏家梁清标曾赠诗“画图何让米家船,周鼎商彝不计年”(退谷歌)。

孙承泽,(1592~1676)明末清初藏书家、学者。

字耳北,一作耳伯,号北海,又号退谷、退谷逸叟、退道人、退谷老人等。

明崇祯进士,官给事中;李自成克北京,任为四川防御使;入清,官至吏部左侍郎。

富收藏,精鉴别书、画。

著有庚子消夏记、九州山水考、学典、闲者轩帖考、溯洄集、研山斋集。

卒年八十五。

《中国人名大辞典、明清画家印鉴》北京人(虽然他的祖籍是山东青州,但已有好几代在北京)。

明崇祯四年(1631年)考中进士,任官刑部给事中。

到清初顺治年间,又继任吏部给事中等职。

在康熙年间,他辞官不做,称“告病回家”。

他的府邸位于宣武区琉璃厂南的孙公园前街和后街之间的“孙公园”,其后街也有孙公府的房屋。

孙公园是宣南的大宅,占了大半条街,故府前后街名以孙公园为名。

即孙公园前街、孙公园后街。

在清乾隆时期的京城地图上已有这两条街名,直到现在因这一地区尚未拆迁,故这两条街还叫孙公园前、后街。

后街的小学还叫“孙公园小学”,过去这里也是孙公园的一部分,校门口挂有明显的大校牌。

(近日笔者亲自前去查看过孙公园前、后街)。

可见这两条街名的古老。

现孙公园前街还有当年的两座明清时大门,孙公园东夹道的西侧墙还有明代时的院墙大砖。

名园惊魂孙公园(府)内有研山堂、万卷楼等古建。

万卷楼内藏书颇丰,有些当时藏书大家都没有的书这里却有,故名“万卷”。

研山堂是孙公和文人墨客交往的地方。

府内因有大花园,故名“园”。

花园内地广数亩,叠石为山,开沟为池。

花竹扶苏,佳树遮阴。

最值得一提的是园内的大戏楼,戏楼精致,戏台宽阔,上横匾书“清时钟鼓”。

戏楼三面有楼座,围有朱漆栏杆。

在当时是宣南最有名的戏楼之一,经常演出戏剧。

在这座大戏楼里还出过一次“文字狱”。

在清康熙中期时,北京的戏剧继元代后又出现了一次高潮,尤以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为代表,当时有文人赋诗云:“纵使元人多院本,勾栏多唱孔洪词。

”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长生殿》刚刚定稿,就准备在孙公园的大戏楼演出。

由京师梨园第一的“内聚班”演出。

这是当时戏剧界的一次盛会,主持演出的是相国、保和殿大学士梁清标。

演出当晚,官员名士们纷纷抬酒制具,前来观看,热闹非常。

但这次盛会后,该剧却被弹劾停演。

说演出之日正逢皇后忌日,是大不敬。

还把洪昇除去国子监监生并入狱。

后演《桃花扇》时,因《桃花扇》是带有明显的反满情绪,演职
人员更是受到迫害。

在清康、雍、乾三世是盛世,但“文字狱”却也最厉害。

这两次演出事件牵连了50多人,大多为文人墨客。

像著名的诗人查嗣琏也受到连累,从此改名查慎行。

孙公园因占地广阔,到晚清时为“安徽会馆”和锡金会馆、泉郡会馆、台州会馆等会馆。

安徽会馆为李鸿章所办。

孙公园以后还住过很多文化名人。

退谷著书孙承泽在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63岁时,来到西山樱桃沟内营建别墅,取名“水流云在”。

“水流云在”是取杜甫“江亭”诗意,“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因樱桃沟内是树木葱茏、流泉淙淙,风景幽丽。

在这里幽静的环境下,他用了大约二十多年写下了著名的《春明梦余录》和《天府广记》两部北京史地书籍,故他又称这里为“退谷书屋”。

而在他快写完这两部书时,已是“都门八十岁老人”。

孙承泽是隐退樱桃沟的第一文人,在以后隐退和常到樱桃沟来的文人中,最著名的就要数曹雪芹了。

曹雪芹当年住在樱桃沟外东南的正白旗村,相传曹公就是看到水源头处的“石上柏”的“木石姻缘”受到启发,而创作出举世名著《红楼梦》的。

而最早已注意上“石上柏”的文人就是孙承泽。

他在《春明梦余录》中记述“石上柏”写道:“独岩口古桧一株,根出两石相夹处,盘旋横绕,倒挂于外,大可数百围。

色赤如丹砂,夫人不能拊虬龙而谤视之,使得谛视,当如此桧矣。

是又岩中之奇者也”。

这里的一围指的是一手匝(一手掌)。

孙承泽读书万卷,知识渊博。

他隐退“退谷”时,有一次京城内正阳门外疏河施工,挖得一玉印,巨大如升,刻有篆文。

京城百官中饱学之士云集,但竟无人识此文,康熙命礼部出榜,并将其原印文印上,求人解文。

十余日,无人揭榜。

孙公在退谷(樱桃沟)闻之,命家人去揭榜。

告之礼部,此乃元顺帝祈雨时所刻龙神印也。

元顺帝祈雨时,将此印盖在祭文上,祈雨毕将印埋入前门地下,用时再取出。

孙公并送礼部一古书,“上有印文,注释甚详”。

印文一解,京城官员皆赞孙公博学。

治史严谨孙承泽很喜爱古都北京的史地,平时就很注意收集北京的史地资料,他的治史态度严谨,自称“不准不敢下笔”。

他除了参考元《析津志》,明《帝京景物略》、《长安客话》等书外,还利用了皇宫内书籍中的很多资料。

如在李自成刚打进北京后,皇宫内还比较乱,他怕一些珍贵书籍和文档被毁,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进宫保护典籍。

当然他在写作时,很多资料还要去实地考查,他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其艰难可想而知。

如明朝皇室的很多人物都埋葬在金山(从颐和园往西直到香山的山脉)他曳杖在家人的陪同些下登山踏野考查。

他凭着对北京史地的热爱和顽强的毅力,写下了《春明梦余录》为七十卷。

《天府广记》为四十四卷。

《天府广记》的内容大多为《春明梦余录》中的精华,又增添了其它一些新的资料。

(故在2001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北京史地古籍丛书中,只出版了《天府广记》)。

两部书是当
时写北京史地书籍中,内容最丰富的。

因当时还没有以后的《日下旧闻》、《日下旧闻考》、《光绪顺天府志》等书,而这些书又是参考和收录了《春明梦余录》和《天府广记》的大多内容。

《春明梦余录》的“春明”即指的是北京,其出处来自唐代时都城长安的东门名“春明门”。

春明门为正门,古人认为东方主春,春为四季之首,主宰万物滋生。

这样,以后人们就以春明为首都的别称。

《天府广记》的“天府”则是形容词。

天府是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

像我国的四川有“天府之国”之称。

而北京的形势,在《天府广记》中述是:“幽燕自古称雄。

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所以北京可有天府之称。

《天府广记》中这一段的描述,成为赞颂古都北京地理形势的佳句,并常用在以后有关北京史地文章和书籍上。

现在研究北京史地的专家和学者也经常利用这一段描述。

曾手抄经学书籍200余册,藏于“万卷楼”中。

当时与河北梁清标以富藏书而著称一时。

其藏书印有“北平孙氏研山斋图书印”等。

熟悉明一代掌故。

著有《庚子消夏记》、《己亥存稿》、《五经翼》、《春明梦余录》、《尚书集解》、《九州山水考》、《学典》、《四朝人物略》、《畿辅人物志》、《研山斋集》等20余种。

承泽(1592~1676),中国清初金石书画鉴藏家。

字耳北、一作耳伯,号北海、退谷。

山东益都人。

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官给事中。

在李自成大顺政权中曾任四川防御使。

清朝建立,任吏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

顺治十年(1653),因病退出官场,居住在北京宣武门
外现在的孙公园处。

所居园中有闲者轩、砚山斋等,内藏法书名画。

《闲者轩帖考》及《砚山斋墨迹》著录了这两处所藏的著作。

顺治十一年,又在西山樱桃沟营造退谷别墅,建“退翁亭”,始号“退翁”。

从此,闭户谢客,潜心著述。

《庚子销夏记》就是这一时期所著,因成书于顺治十七年(1660)四至六月而得名。

书中记载了自藏及过目的书画碑帖,卷一至卷七为自家所藏的书画名迹,每条先标其名,后作评
论;卷八是寓目记,为他人所藏而孙承泽所见。

全书鉴裁精审,叙次详明,为著录古代书画名作之一。

此外,他还著有《五经翼》、《春明梦余录》、《天府广记》等书。

孙承泽一生研究文史,鉴赏书画,收藏了大量古代法书名画及古器物。

他的收藏活动始于明末,尤其在明末清初改朝换代之际,收集了大量明内府及私人流散的书画,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这批珍藏。

他所藏书画常钤有“孙承泽印”、“北平孙氏”、“砚山斋”、“孙北海氏珍藏书画印”、“北平孙氏砚山斋图书”、“深山闭户”等收藏印记。

孙承泽不仅鉴别、欣赏法书名画,而且注重法书名画的历史价值,以之补史、证史。

梁清标赠诗有“画图何让米家船,周鼎商彝不计年”之句,对孙承泽的鉴藏水平给予很高的评价。

孙氏所藏法书名迹有孙过庭《书谱》、宋苏轼《苦雨诗》、黄庭坚《请上座、松风阁诗》以及元赵孟頫、鲜于枢等人墨迹;名帖中有《宋赐毕文简淳化阁帖》、《定武契帖肥本》、《定武契帖瘦本》等;名画有五代荆浩《匡庐图》,宋李成、王晓《读碑窠石图》轴、宋迪《秋山图》、李公麟《摹韦偃牧放
图》卷、赵孟坚《水仙图》、宋人《柳鸦芦雁图》,元赵孟頫《枯木竹石图》、钱选《山居图》、黄公望《天台石壁图》、倪瓒《狮子林图》等。

孙承泽(1592~1676)
中国清初金石书画鉴藏家。

字耳北、一作耳伯,号北海、退谷。

山东益都人。

在李自成大顺政权中曾任四川防御使。

清朝建立,任吏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

顺治十年(1653)因病退出官场。

一生研究文史,鉴赏书画,收藏了大量古代书法名画及古器物,尤其在明末清初政局变动之际,收集了大量明内府及私人流散的书画,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这批文物。

所藏书画常钤有“孙承泽印”、“北平孙氏”等收藏印记。

所著《庚子销夏记》成书于顺治十七年,书中记载了自
藏及过目的书画碑帖,全书鉴裁精审,叙次详明,为著录古代书画名作之一。

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它将宇宙和人生视为一大生命,一流动欢畅之大全体,生命超越是中国哲学的核心。

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美学具有突出的重视生命体验和超越的特点。

中国美学不以认识外在美的知识为重心,而强调返归内心,由对知识的荡涤,进而体验万物,通于天地,融自我和万物为一体,从而获得灵魂的适意。

中国美学是一种生命安顿之学。

作者简介
朱良志,1955年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美学、中国艺术。

主要作品:《石涛研究》、《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扁舟一叶:理学与中国画学研究》、《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等。

目录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本书系编审委员会
引言生命超越的美学
第一讲游鱼之乐
一、通:会通物我
二、大:以物为量
三、全:大制不割
四、乐:忘情融物
五、游:朝阳初启
第二讲不二法门
一、不二之义
二、去有无——超越现象本体结构
三、泯能所——超越主客关系
四、弃判断——关于是、在、比
五、任圆成——水流花开之境
第三讲逝者如斯
一、创造
二、新变
三、流动
第四讲骚人遗韵
一、感伤
二、唯美
三、远游
四、物哀
第五讲气化宇宙
一、气韵
二、吞吐
三、氤氲
四、龙脉
第六讲落花无言
一、大美不言
二、妙契无言
三、创造无言之美
第七讲灵的空间
一、疏处走马
二、蹈虚蹑影
三、无色之色
四、疾涩之道
第八讲四时之外
一、撕开时间之皮
二、刹那永恒
三、静里春秋
四、乱里世界
五、古意盎然
第九讲以小见大
一、心性的伸展
二、体验的真实
三、月印万川处处皆圆
第十讲大巧若拙
一、拙的智慧
二、枯槁之美
三、艺之老境
四、天饰原则
第十一讲华严境界
第十二讲饮之太和
第十三讲妙悟玄门
第十四讲形神之间
第十五讲颐养情性
后记
脉经·卷一·迟疾短长杂脉法第十三迟疾短长杂脉法第十三
黄帝问曰:余闻胃气、手少阳三焦、四时五行脉法。

夫人言脉有三阴三阳,知病存亡,脉外以知内,尺寸大小,愿闻之。

岐伯曰:寸口之中,外别浮沉、前后、左右、虚实、死生之要,皆见寸口之中。

脉从前来者为实邪,从后来者为虚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一作得)者为正邪。

外结者病痈肿,内结者病疝瘕也。

间来而急者,病正在心,癥气也。

脉来疾者,为风也;脉来滑者,为病食也;脉来滑躁者,病有热也;脉来涩者,为病寒湿也。

脉逆顺之道,不与众谋。

师曰:夫呼者,脉之头也。

初持之来疾去迟,此为出疾入迟,为内虚外实;初持脉来迟去疾,此为出迟入疾,为内实外虚也。

脉数则在腑,迟则在脏。

脉长而弦病在肝(扁鹊云:病出于肝),脉小血少病在心(扁鹊云:脉大而洪,病出于心),脉下坚上虚病在脾胃(扁鹊云:病出于脾胃),脉滑(一作涩)而微浮病在肺(扁鹊云:病出于肺),脉大而坚病在肾。

(扁鹊云:小而紧)脉滑者多血少气,脉涩者少血多气,脉大者血气俱多。

又云:脉来大而坚者血气俱实,脉小者血气俱少。

又云:脉来细而微者血气俱虚。

沉细滑疾者热,迟紧为寒(又云:洪数滑疾为热,涩迟沉细为寒)。

脉盛滑紧者病在外热,脉小实而紧者病在内冷。

脉小弱而涩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

脉浮滑,其人外热,风走刺,有饮,难治。

脉沉而紧,上焦有热,下寒,得冷即便下。

脉沉而细,下焦有寒,小便数,时苦绞痛,下利重。

脉浮紧且滑直者,外热内冷,不得大小便。

脉洪大紧急,病速进在外,苦头发热、痈肿;脉细小紧急,病速进在中,寒为疝瘕、积聚,腹中刺痛。

脉沉重而直前绝者,病血在肠间;脉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癥。

脉直前而中散绝者,病消渴(一云病浸淫痛)。

脉沉重,前不至寸口,徘徊绝者,病在肌肉遁尸。

脉左转而沉重者,气癥阳在胸中,脉右转出不至寸口者内有肉癥。

脉累累如贯珠,不前至,有风寒在大肠,伏留不去;脉累累中止不至,寸口软者,结热在小肠膜中,伏留不去。

脉直前左右弹者,病在血脉中,肧血也;脉后而左右弹者,病在筋骨中也。

脉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脉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所苦。

夫脉者,血之府也。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太素》细作滑),涩则心痛。

浑浑革革,至如涌泉,病进而危;弊弊绰绰,其去如弦绝者,死。

短而急者病在上,长而缓者病在下;沉而弦急者病在内,浮而洪大者病在外;脉实者病在内,脉虚者病在外。

在上为表,在下为里;浮为在表,沉为在里。

书法: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载体文/ 风雨匆匆
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是中华民族传统哲学思想的核心。

“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这是中国先哲们对于无所不包的“道”的最简要的解释。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者,即一切事物本身皆包含内在矛盾,故“冲气以为和”,则是事物运动中的矛盾统一,宇宙万物就是这样发生和发展的。

文字,作为人类记录语言的符号、交流思想的工具,在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怎么估价也不过份。

经过中华先贤们的不断努力探索,终于找到了“方块汉字”这一归宿。

而书法,作为集实用性与审美性与一体,作为中华民族最少受外来思想影响的传统艺术,从她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宇宙观、方法论,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

她是那样质朴,质朴得和普通中国人的性格一样;她是那样深奥,深奥得象哲学家的玄谈妙理一般。

“山川草木反复于尺寸之间,日月星辰回环于尺牍之上”(蔡希综《论书法》);“譬河汉之出众星,昆冈之出珍宝,既错落而灿烂,复趢连而埽撩”;“若枯松之卧高岭,类巨石之偃鸿沟;同鸾凤之鼓舞,等鸳鸯之沉浮。

仿佛兮若神仙来往,宛转兮似兽伏龙游”(欧阳询《用笔论》);她是无声的音乐,静态定格的舞蹈,抽象的绘画,大自然风云变幻的旋律。

书法,是以文字的点线组合抒情达意的造型艺术,她具有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书法的灵魂在于“抒情”。

她起于点划用笔,基于单字结构,成于章法布白,美于风神气韵;既要求工于一笔之内,又要寄情于点划之间;既法度森严又变化无穷。

书法的灵魂及其三要素无一不承载着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书法起于点划用笔,“用笔者,笔画运动之法也”(徐谦《笔法探微》)。

中国书法独特的书写工具-毛笔,她亦刚亦柔,至刚至柔。

关于用笔,前贤论者甚多。

孙过庭《书谱》云“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鉤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豪端,合情调于纸上”;“乍刚柔以合体,忽劳逸而分躯;或恬澹而雍容,内含筋骨;或折挫槎枿,外曜峰矩芒”。

用笔的中锋与侧锋,外拓与内[扌厭],涩于疾,方与圆,藏与露,用墨的润与燥,笔意的沉着与痛快,如此等等,无一不体现“阴阳合和”的对立统一规律。

“中锋用笔,侧锋取势”的用笔与中国古代兵法“以正谋,以奇合”的思想如出一辙。

所谓“方圆兼备,藏露互见;忽涩忽疾,将枯将浓”等,无不讲求平衡阴阳,以期达到刚柔相济,气血调合,形神兼备的起点与归宿。

赵孟頫说“结体因时而异,用笔千古不易”,是有其内在道理的。

书法的点线,她从一开始就是有意蕴的,是我们的祖先有意
识乃至无意识、潜意识支配下创造出的心线;她蕴含、反映着我们祖先对美的追求、美的理念及美的法度。

古人提出“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划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撇如陆断犀象,竖若万岁枯藤,戈如百钧弩发”(传卫铄《笔阵图》);“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书谱》)。

仅就一点而言,便有“立点”、“侧点”、“提点”、“长点”等多种形态的变化。

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都是用自然现象和形态来描述点划的形态,并以此来作为“美”的准则,这正是“道法自然”的传统哲学观念的体现。

书法基于单字结构,“结体者,迭笔成形之法也”(《笔法探微》)。

书法结字讲天覆地载、迎让朝揖、倚正向背、纵横呼应等,在字势上书法讲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书谱》)。

要求密处不犯,疏处不离;计白当黑,调匀点画;点划呼应,顾盼有情。

其中“计白当黑”,就是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的哲学思想在书法结体中的具体反映。

在紧守中宫,重心平稳的基础上,极力追求斜侧变化,静中求动,动中求静,阴阳合和,水火既济,这里结字字势美的法则、规律和天地万物之理都相通了。

这里既讲对立统一,又讲因字成形,道法自然,“谓如…東‟字之长,…西‟字之短,…口‟字之小,…體‟字之大,…朋‟字之斜,…黨‟字之正,…千‟字之疏,…萬‟字之密”,应“各尽字之真态,不以私意参之”(姜夔《续书谱》)。

蔡邕《笔论》云“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书法结字与天地万物之神韵通过意象思维的思路飘浮完全相通了。

成于章法布白,“分布者,迭字成行、行成片之法也”(《笔法探微》)。

书法要求阴阳调合,气血暢达,以“字里生金,行间玉润”为美的典范。

蒋和在《书法正宗》中谈到“一字八面流通为内气,通篇章法照应为外气。

内气言笔画疏密肥瘦,若平板散涣,何气之有;外气言一篇虚实,疏密管束,接上递下,错综映带”。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

《易经》云:“变则通,通则久”;章法的要害就是“气息流淌”,就是前后照应,静中有动。

气活则韵胜,韵胜则有神,这样的章法就“通久”而仍有魅力。

结字和章法上都讲求“计白当黑”,就是要求书家要有意识地留心空白,精心空白。

“章法之妙,其行间空白处,俱觉有味。

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蒋和《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