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意义

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方法之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异化劳动”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社会问题的独到视角。

马克思从费尔巴哈那里接受了实证的原则,并将它贯彻到底,运用到具体的物质领域即经济领域。正是辩证法和唯物主义使马克思抓住了作为资本主义社会批判,进而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地批判的关键概念——异化劳动。

“异化”最初是经济和法律用语,黑格尔把它从经济学家们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那里借用过来,并提高到了哲学的高度。在黑格尔那里,异化就是绝对精神的外化,也就是理念客观化其自身于自然界中。这是理念自身的运动,又是理念向自身的回归。因此,异化本身就包含了对自身的扬弃。在这里我们发现,黑格尔的本体是理念,虽然他又称之为客观精神,但客观只是用来修饰精神的。因为“真理就是思想的内容与其自身的符合……不好与不真皆由于一个对象的规定或概念与其实际存在之间发生了矛盾……唯有上帝才是概念与实在的真正符合。但一切有限事物,自在地都具有一种不真实性,因为凡物莫不有其概念,有其存在,而其存在总不能与其概念相符合。因此,所有有限事物结不免于毁灭,而其概念与存在间的不符合,都由此表现出来”。

“主观目的与客观结果的背离从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再一本正经的强权也改变不了的思想“放荡”的本性——这也是规律——如果存在规律的话。”“异化”一词,只不过在那里是疏远、脱离、转让的意思。在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中所讲“异化”是指权利的让渡;在德国古典哲学家那里,是主体与客体分离产生的存在物的异化,具体表现就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主体与客体的异化;费尔巴哈的宗教的异化。随后,黑格尔将费尔巴哈宗教异化论扩展到人对金钱的异化,而马克思所讲异化则是人对劳动的异化。

马克思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3版,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8年重印,以下简称《手稿》)中,论证了:1、人与劳动产品(人与物)的异化,即“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2、人与劳动活动(自我异化)的异化,即“劳动作为一种与他相异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力量;这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是作为敌对和相异的东西同他相对立”;“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3、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这种类本质在马克思看来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而这种异化就表现为“生活本身仅仅表现为生活的手段”;“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4、人与人相异化。这在马克思看来是人与自己劳动产品、生命活动、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人的异化表现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压迫和被压迫的关系。

因此,马克思的异化概念紧紧抓住了历史的人,这个人就是活动着的人。而人作为类存在物直接面对自然的活动,即对象化活动就表现为生产活动即劳动,于是异化就体现为异化劳动。对劳动着的人的把握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黑格尔的和费尔巴哈的异化区别了开来。必须要要明确的是,我们批判异化劳动的消极影响,但并非批判劳动本身。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劳动并不是涵盖所有劳动的。“人同自身和自然界的任何自我异化,都表现在他使自身和自然界跟另一些与他不同的人所发生的关系上。”可见,马克思是特指私有制出现以后,劳动者在社会关系以及生产性劳动中出现的一系列状况。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共产主义,都受到异化劳动的影响。异化劳动的现实存在并不代表它的合理性,我们批判异化劳动给工人带来的损害,但囿于各种原因,异化劳动尚不能完全消除,这一点可能与《手稿》中的原意有些相违背。

在当今社会,一方面,随着人性化管理的增强和劳动保障制度的完善等,异化劳动的消极影响正在得到一定限度的消除;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脑力劳动的地位日益重要,那么异化劳动的影响就不仅仅存在于8小时的规定劳动时间内,而是有可能延伸到更广的时间和空间的范畴中。作为以上四个层面相互递进异化的结果就是马克思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第一节标题所表达的“资产者和无产者”的对立,“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人民出版社2009年重印,第28页,以下简称《宣言》)”。在这一对立中,纵然马克思充满激情的写道:“它第一次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它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的奇迹;它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迁移和十字军东征的远征”。但他同时深刻地指出:“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诚、小市民伤感这些感情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以上均引自《宣言》,第30页)”。于是就有了:

“这东西(金子),只这一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这黄色的奴隶……使害着灰白色的癫病的人为众人所爱;它可以使鸡皮黄脸的寡妇重做新娘,即使她的尊荣会使那身染恶疮的人见了呕吐,有了这东西也会恢复三春的娇艳……你有形的神明,你会使冰炭化为胶漆,仇敌互相亲吻(引自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第4幕第3场,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人民出版社2008年重印,第93-94页,以下简称《德意志意识形态》)”。

伴随对“这东西”的追逐而来的是“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一切等级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以上引自《宣言》,第30页);“在普遍的混乱中,一些强大的王国产生了,又匆匆消逝了,瞬息之间出现了许多英雄,但是马上又因为出现了更勇敢强悍的对手而销声匿迹”;“一些原则为另一些原则所替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