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典之二: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复习要点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复习要点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复习要点人力资源管理师(PHR)是一个颇具前途的职业,通常为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提供战略和运营支持。

为了增强个人的职业发展,许多电子商务行业的从业者易选择参加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考试。

本文将为考生简要介绍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的复习要点。

一、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1.人力资源策略和规划:人力资源策略是为了提高企业绩效需要考虑的人力资源方案,而人力资源规划是根据企业和员工的需求进行招聘和培训的过程。

2.人力资源开发:员工能力提升的培训方案;提高员工士气的激励方案;员工关系管理的策略等,这些都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

3.人力资源管理法律知识:了解劳动法、用工合同、社会保险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二、招聘与面试1.招聘流程和招聘手段:了解招聘的各个阶段以及各种招聘渠道的手段的使用,如互联网招聘、人才市场、校园招聘等。

2.简历评估、面试技巧和面试问题:应掌握基本的面试技巧,如提问技巧、面试官形象、面试时间、面试记录和人性化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等。

三、员工培训与发展1.员工培训规划:员工培训需要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估等一系列步骤。

2.培训方法与技术选择:有全方位的培训方法可供选择,如在线学习、面授课堂、研讨会等。

3.员工发展计划:员工发展计划是制订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提高员工绩效的关键工具。

四、员工福利、关怀和安全1.员工福利计划设计:员工福利包括基本社会保障、补充医疗保险、生育保险、补充养老金计划、员工休闲活动、员工旅游、道德道德奖励等。

2.员工关怀:做好员工管理的基础是要关心员工,以关怀满足员工的需求,促进企业高效运转。

3.安全防范及应急管理:员工安全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需要预防措施、应急计划和危险标志等。

五、职业行为、职业伦理和职业准则1.职业行为:通常包括工作行为、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等。

2.职业伦理:了解职业伦理及其产生的原因、维护职业伦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3.职业准则:涉及到从事行业的各种规则和标准,是企业员工的职业基础。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完整版)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完整版)

人力资源管理师(新) 基础知识(提纲)一、劳动经济学(1-16)二、劳动法(17-24)三、现代企业管理(25-59)四、管理心理和组织行为(60-84)五、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85-117)第一章、劳动经济学(1-16)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劳动资源稀缺性。

1、相对稀缺性 2、资源的绝对稀缺性 3、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手段的稀缺性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新分支,劳动经济学既宏观也微观,劳动力的调控,又涉及到很多企业部门的需求,一个特定的研究对象。

大家注意,括号里的就是考题的类型。

劳动资源的稀缺性,第一个是劳动力资源的相对稀缺,相对稀缺不是绝对稀缺,结构性的失调,市场劳动力很丰富,但是市场的要求不一样,要求招工有本岗位工作两年以上经验者,稀缺是相对的,另外一个地区的流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需求。

第二个资源的绝对稀缺性,我们说从出生到死亡,我们按照劳动法规定的话,14周岁算童工,我们国家65岁退休,再加上一些残障,也就是说符合劳动力的保障不多。

我们的市场有一定的产业结构,为什么我们现在文科管理类的不好就业,我们国家现在所处的产业结构,技术人员,很多大专毕业生不够用,这里面有结构性的差。

这个题就是一个多选题,劳动力资源的绝对性。

二、效用最大化。

1、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2、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如果企业总收入减去总费用的差额是正值,则越大越好;负值则越小越好工资低的不愿意去,争取利益的最大化,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个人的能力能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也就是说企业通过投资然后产出,取得收入。

有的说是消耗或成本。

这两个问题就造成了人的使用价值和企业里对人的评价,这就涉及到很多的等级了,技术熟练程度,文化水平管理能力,分档次的。

总费用的差额应该是正值,差额越大越好。

三、劳动力市场1、生产要素市场:居民:生产要素供给者,企业:需求者2、商品市场:居民:商品和服务需求者,企业:供给者3、劳动力市场:居民户供给方(工资率)企业:需求方生产要素就是说居民劳动力他是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和知识来获取报酬,是生产要素的工具,那么企业要研发产品,需要专家,要搞了个财务需要会计,要管理机构需要办公的人员。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绩效评估方法与流程
绩效评估方法
常见的绩效评估方法包括关键绩效指标(KPI)、平衡 计分卡(BSC)、360度反馈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 点,应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
绩效评估流程
绩效评估流程一般包括制定评估标准、设定评估周期 、收集数据、进行评估、反馈结果等环节。在制定评 估标准时,应确保标准明确、可衡量,并根据实际情 况进行调整。评估周期的设定应合理,不宜过长或过 短。在收集数据时,应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进行评估时,应客观公正,避免主观臆断。在反馈结 果时,应给予员工充分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员工改进 工作。
面试技巧
02
包括提问技巧、倾听技巧、观察技巧等。
面试与选拔的意义
03
有助于企业找到最合适的人才,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
度。
03
员工培训与发展
培训需求分析
组织分析
评估组织目标、战略和企业文化,确定培训需 求。
任务分析
分析岗位职责和绩效标准,明确员工所需技能 和知识。
人员分析
评估员工的技能、知识和绩效,找出培训需求和差距。
促进个人发展
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帮助员工实现个人价值和发展。
02
人力资源规划与招聘
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定义
人力资源规划是指根据企业未来 的发展战略和业务目标,对人力 资源进行调查、分析、规划和配 置的过程。
人力资源规划的流

包括人力资源需求分析、人力资 源供给预测、人力资源配置与调 整等步骤。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汇报人: 2024-01-02
• 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 人力资源规划与招聘 • 员工培训与发展 • 绩效管理 • 薪酬福利管理 • 劳动关系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力资源管理(HRM)在组织成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师,我们需要掌握全面的知识,包括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招聘与选拔、员工培训与发展、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以及劳动关系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不仅是我们日常工作的基础,也是我们在面对各种挑战时解决问题的工具。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重点探讨人力资源管理师应具备的基础知识。

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师,我们需要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

这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目标、战略和过程,以及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管理和薪酬福利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理论知识。

这些理论是我们在实践中进行决策的基础,也是我们为企业提供有效服务的基石。

三、招聘与选拔招聘与选拔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环节。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师,我们需要了解招聘渠道的选择、招聘广告的编写和发布、简历筛选、面试技巧以及背景调查等全过程。

我们还需要熟悉选拔流程,包括初步筛选、面试、评估中心等环节,以便为企业挑选出最合适的员工。

四、员工培训与发展员工培训与发展是提升员工能力、提高企业绩效的重要手段。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师,我们需要了解员工培训的需求分析、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估的全过程。

我们还需要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和方法,以便帮助员工实现自我提升和职业发展。

五、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师,我们需要了解绩效管理的概念、流程和工具,包括绩效计划的制定、绩效辅导的实施、绩效评估的开展和绩效反馈的应用等。

我们还需要掌握如何通过绩效管理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企业绩效。

六、薪酬福利管理薪酬福利管理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师,我们需要了解薪酬福利管理的原则、策略和流程,包括薪酬调查、薪酬结构设计、福利计划制定等。

我们还需要熟悉劳动法规和税务政策,以确保企业的薪酬福利管理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人力资源管理师的基础知识

人力资源管理师的基础知识

人力资源管理师的基础知识人力资源管理师的基础知识一、科学决策的要求与方法。

(一)决策科学化的要求。

企业经营决策是对未来行动确定目标,从两个以上可行方案中选取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决断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系统分析过程。

是否按照科学的思想进行决策,是决策科学化的决定性因素。

一般认为决策科学化包括以下几点:1、合理的决策标准。

经营决策很难达到完全合理的标准,这是因为要做到完全合理的决策需要具备几个前提条件:①决策者对各种方案及其执行结果要无所不知;②决策者有无限的预测能力;③决策者对各种目标有一个贯彻始终的优先顺序;④决策不受时间约束;⑤决策约束条件是固定不变或同步变化的。

但对决策来说,具备所有这些条件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所以尽管数学模型、电子计算机在决策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而决策却由“足够满意化”代替了“最优化”的标准。

2、有效的信息系统。

企业的经营活动和决策,时刻离不开信息。

现代社会各种信息量大、面广,根本不能靠人们的记忆来传递。

必须建立有效的管理决策信息系统。

所谓有效性就是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要及时、准确、适用、经济。

所谓管理决策信息系统是指能生产并向用户提供有用信息的整体。

为获取有用信息,系统要接收各种数据,将它们转换成信息,并加以储存,以便提供给用户。

这个系统不直接参与决策过程,而是为决策过程提供信息资源。

建立这个系统的前提条件是掌握企业外部的信息渠道和企业内部的信息流。

3、系统的决策观念。

这是指用系统的方法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抉择。

企业是一个经济系统,它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子系统所构成。

企业又是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

决策是以整体化最优为目标的,因而企业这个社会子系统的决策要以社会系统的优化为前提;企业内部子系统的决策要以企业经济系统的优化为前提。

按照系统的观念,企业在进行经营决策时,要分析企业经济系统由哪些因素和力量所构成,这些因素和力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本章框架•1、就业总量的决定2、失业及其类型3、需求不足性失业4、失业的度量和失业的影响5、政府行为和劳动市场-本章问题・1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有哪些内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有哪些内容? ?③劳动力市场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2、什么是资源的稀缺性?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有哪些属性?(相对、绝对、支付能力和支付手段)3、什么是利润最大化?什么是效用最大化?4、经济系统的收入循环模型是什么?5、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①实证研究方法的含义、特点、步骤?②规范研究方法的含义、特点、主要障碍?)6、什么是社会劳动力?及其公式?7、什么是劳动力供给?公式?劳动力供给弹性分类?(①供给无弹性,即E S = 0②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 S T 3③单位供给弹性,即E S = 1④供给富有弹性,即E S > 1⑤供给缺乏弹性,即E s <1 )8、劳参率的长期变动,有哪几个变动趋势?、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资源的稀缺性2、最大化3、动力市场4、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劳动力供给和需求1、劳动力和与劳动力供给2、劳动力需求[3、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4、劳动力市场均衡< 5、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三、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1、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及工资决定2、工资形式四、就业与失业y(①劳动资源的稀缺性②效用最大化9、 什么是经济周期?有哪两种假设?(①附加性劳动力假设 ②悲观性劳动力假设)10、 什么是劳动力需求?公式?劳动力需求弹性分类? (①需求无弹性,即 E d = 0②需求有无限弹性,即E d —® ③单位需求弹性,即 E d = 1④需求富有弹性,即 E d > 1⑤需求缺乏弹性,即 E d < 1 )11、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的内容?(见图 1— 4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12、 什么是劳动力市场?(包括广义和狭义)劳动力市场的性质?劳动力市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及其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劳动力市场的 主体有哪些?(主体由相互的两极构成:①劳动力的所有者个体②使用劳动力的企业)13、 什么是均衡分析方法?均衡分析分哪二种?(①静态均衡分析 ②动态均衡分析)劳动力市场均衡有哪些意义? 14、 人口对劳动力供给影响有哪些? (①人口规模②人口年龄结构 ③人口城乡结构)15、 什么是均衡价格论? (均衡价格论:指通过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的运动决定商品价格形成的理论16、 什么是工资?工资有哪几种形式?A 、 工资率B 、 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 ②福利C 、 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1) 什么是基本工资?最普遍的基本工资支付方式是什么?(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A :什么是工资率?B :什么是货币工资及影响的主要因素是什么?(①货币工资率②工作时间长度 ③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C :什么是实际工资?(2) 什么是福利?福利的特征?福利的表现形式?(①实物支付 ②延期支付) 福利支付方式?(①实物支付②延期支付)(3 )生产要素分为哪四类? (①土地 ②劳动 ③资本 ④企业家才能)劳动报酬的构成? (①福利 ②基本工资)17、 什么是就业?就业包括哪三层含义? 18、什么是总供给及公式?什么是总需求及公式?总供给的价格函数(Z=f (N ) Z —总供给价格,N —就业量)和总需求的价格函数(D=书(N ) D —总需求价格)19、 什么是失业?失业的类型有哪些? (①摩擦性失业 ②技术性失业 ③结构性失业 ④季节性失业) 20、 需求不足性失业的表现形式? (①增长差距性失业 ②周期性失业)21、 政府支出的含义?政府支岀:指各级政府支岀的总和,主要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两类。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重点梳理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重点梳理

第一章劳动法一、劳动法的概念和作用1、劳动法可以指:➢法律体系中的劳动法律部门;➢国家的劳动法典;➢劳动法学或劳动法课程2、劳动法的定义: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

3、劳动法的核心内容:调整劳动关系4、劳动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劳动法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法律部门➢劳动法与民法关系密切,它是从民法中分离出来的法律部门,它与工厂立法亦有密切联系,它是由工厂立法逐步发展而来➢它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5、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点:➢劳动关系发生的原因是实现劳动的过程,即劳动者要直接参加某种生产物品或提供服务的过程➢劳动关系是在用人单位录用了劳动者,使劳动者与劳动过程有了联系之后才发生的➢劳动关系是由职业的有偿的劳动而发生的关系,非职业的劳动、无偿的劳动、义务的劳动所发生的关系都不由劳动法调整。

6、组成劳动法的内容有:➢就业促进制度➢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劳动标准制度➢职业技能开发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劳动监督检查制度7、劳动法的作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预防和解决劳动争议的必要手段➢对劳动力市场的运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8、劳动标准的内容包括:➢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劳动条件。

9、劳动法对劳动力市场的作用有:➢确认劳动者为劳动力所有者,使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劳动力供方主体的法律地位➢通过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为劳动力供求双方通过市场相互选择和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在市场上自由流动提供了法律条件➢实行统一的劳动标准和社会保险制度,使劳动力在使用和流动过程中得到基本保障,同时,也使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资源不中断二、劳动法的发展历程1、劳动法产生的时间:资本主义开始进入自由竞争阶段的19世纪初2、劳动立法的开端: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3、二次世界大战后劳动立法的特点:➢各国宪法对劳动者的劳动权利都做了明确的规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很多资本主义国家在劳动立法方面出现了倒退的情况➢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各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立法侧重于改善劳动条件,规定劳动标准,➢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劳动法的内容也得到充实。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基础知识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基础知识
第三节 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
工资: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
工资率 小时工资率 日工资率 货币工资 基本工资 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 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 劳动报酬 福利 实物支付 延期支付
4、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劳动力市场主体:劳动力所有的个体和使用劳动力的企业。劳动力市场客体:劳动者的劳动力,劳动能力。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方法代表人物A.马歇尔 一般均衡分析方法代表人物L. 瓦尔拉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 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充分就业
商品和劳务的供给
居民户(应聘者)
企业
货币支出
生产要素收入
生产要素供给
收入循环模型
生产要素市场
产品(服务)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社会劳动力:在一定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劳动力参与率总人口劳参率年龄别劳参率某性别劳参率
4
第五经济学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第三节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第四节 就业与失业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概念: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对象: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数量:招聘;质量:培训;本质表现: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2、效用最大化(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3、劳动力市场(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其基本功能)。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
例:当武汉市零售行业服务员劳动力工资由580元上升到700元后,服务员供给量由10000人添加到12000人,请计算该行业服务员劳动力供给弹性Es。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知识点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知识点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知识点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是指在组织中负责管理和开发人力资源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它涵盖了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选拔、培训与发展、绩效管理、工资福利、员工关系等各个方面内容。

以下是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的一些重要点:一、人力资源规划1.人力资源规划的定义和目标:人力资源规划是指根据组织目标和战略,对未来需求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预测和规划,以保证组织能够拥有适合的、合格的和满足需求的人力资源。

2.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包括人力资源需求分析、人力资源供给分析、人力资源缺口分析、人力资源政策和措施等。

3.人力资源规划的步骤:确定战略目标、分析内外环境、确定人力需求、确定人力供给、比较需求与供给的差距、制定人力资源政策和措施、执行和监控。

二、招聘与选拔1.招聘的定义和目标:招聘是指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吸引适合岗位的候选人,并以正式的程序选择和录用合适的人才。

2.招聘的方法:包括内部招聘、外部招聘和第三方招聘。

3.选拔的步骤和方法:简历筛选、面试、笔试、综合评价、背景调查等。

三、培训与发展1.培训与发展的定义和目标:培训是指组织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素质,采取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发展是指为了适应组织发展需要,提高员工职业能力和素质,从而为员工提供晋升、发展的机会。

2.培训与发展的方法:包括内部培训、外部培训、职业发展规划、导师制度、轮岗等。

四、绩效管理1.绩效管理的定义和目标:绩效管理是指通过设定绩效目标和标准,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估和管理,以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积极性,达到组织目标。

2.绩效管理的步骤:目标设定、绩效记录、绩效评价、绩效考核、绩效反馈和改进。

五、工资福利1.工资福利的定义和目标:工资福利是指组织向员工提供的报酬和福利,以满足员工的经济和心理需求,激励员工展现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2.工资福利的构成: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奖金、津贴补贴、福利待遇等。

六、员工关系1.员工关系的定义和目标:员工关系是指组织内部各个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方式,以及管理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建立良好的员工关系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促进组织的稳定和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之一,人力资源管理师作为负责人力资源管理职位的人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业。

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师,首先需要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知识。

一、人力资源管理概念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是一个涵盖了招聘、培训、绩效管理、员工关系、薪酬管理、福利等方面的综合性管理体系,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减少成本、提高员工满意度。

二、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职责人力资源管理师在企业中的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招聘。

人力资源管理师负责企业的招聘工作,了解企业的需求,制定招聘计划,招聘合适的人才。

2. 培训。

人力资源管理师负责企业的培训工作,了解员工的培训需求,设计培训方案,组织实施。

3. 绩效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师负责企业的绩效管理工作,制定绩效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评估员工的表现和工作质量。

4. 员工关系。

人力资源管理师负责企业的员工关系工作,维护员工之间的良好关系,解决员工的问题和纠纷。

5. 薪酬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师负责企业的薪酬管理工作,制定薪酬政策和标准,处理薪酬相关的问题。

6. 福利。

人力资源管理师负责企业的福利工作,为员工提供适当的福利待遇,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

三、人力资源管理师的核心能力作为一个合格的人力资源管理师,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核心能力:1. 沟通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师需要与公司领导、部门经理以及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

合适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可以有效地推进企业的发展。

2. 分析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师需要分析企业和员工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良好的分析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找到根本解决问题的途径。

3. 团队合作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师需要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员工协同工作,创造良好的企业氛围。

团队合作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专业技能。

人力资源管理师需要掌握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

5. 领导力。

人力资源管理师需要有良好的领导力,驱动企业内部管理的改进和持续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整理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整理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第一章劳动经济学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即资源的有限性。

是相对的、绝对的稀缺性,其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二、效用最大化: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求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三、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法和规范研究法。

1 、实证研究法的特点:①其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②它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验证。

2 、规范研究法的特点:①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研究对象本身是好还是坏。

对社会有积极还是消极意义;②其目的主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

五、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1 、社会劳动力: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2、劳动力参与率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口% 供给无弹性Es = 0,供给有无限弹性 Es → ∞,单位供给弹性 Es =1,供给富有弹性 Es ﹥ 1,供给缺乏弹性 Es ﹤ 1。

3 、劳动力供给: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4、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的变动趋势: 15-19 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女性劳参率上升;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25-55 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

六、劳动力需求: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需求无弹性Ed =0需求有无限弹性Ed → ∞单位需求弹性Ed =1供给富有弹性Ed ﹥ 1供给缺乏弹性Ed ﹤ 1八、广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个体与使用劳动要素的企业之间,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反映社会经济特征之一的经济关系;狭义指市场机制借以发挥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和形式。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旨在有效利用和开发组织人力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学科。

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或从事这一领域工作的人来说,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师的基础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和目标人力资源管理,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各种政策、制度和管理实践,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有效开发和科学管理,以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

其主要目标包括: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和满意度,促进组织的创新和发展,以及增强组织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职能1、人力资源规划这是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和业务需求,对未来一段时间内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确保组织拥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人力资源。

2、招聘与选拔负责为组织吸引和挑选合适的人才。

这包括确定招聘需求、选择招聘渠道、筛选简历、进行面试和评估等环节,以找到与岗位要求和组织文化相匹配的员工。

3、培训与开发通过各种培训和发展活动,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以提升他们的工作绩效,同时为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支持。

4、绩效管理设定明确的绩效目标,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估和反馈,以便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5、薪酬福利管理设计合理的薪酬体系和福利制度,既要保证薪酬的公平性和竞争力,又要能够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6、员工关系管理处理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包括解决劳动纠纷、促进团队合作、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等,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归属感。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1、提高组织绩效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激发员工的潜力,使他们更加高效地工作,从而直接提高组织的生产效率和经营业绩。

2、增强组织竞争力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人才是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吸引、留住和培养优秀人才,能够使组织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3、促进组织创新创新往往来自于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正版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正版

2010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概要第一章劳动经济学一, 劳动经济学的探讨对象和探讨方法劳动要素的特点:1, 动力性2, 自我选择性3, 个体差异性4, 非经济性二, 劳动力的供应及需求1, 人力资源:它作为一种劳动力供应实体, 作为一个统计对象,是指以国家或地区为范围的具有劳动实力的人口数量。

人力资源总量=劳动力人口数量(人力资源数量)×质量2, 人力资源的数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劳动适龄人口的总量,减去其中丢失劳动实力的人口,加上劳动适龄人口之外具有劳动实力的人口。

3, 劳动力供应的内容:微观劳动力供应;中观劳动力供应;宏观劳动力供应4, 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性需求,因而也称为“引致需求”。

5, 运用劳动要素的根本缘由是:社会消费需求6, 劳动力需求的增量产生的根源是:社会消费总量的增加;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内容的丰富化。

7, 微观劳动力供应:即发生在个人身上的劳动力供应。

8, 微观劳动力供应取决于:经济单位(社会, 地区, 部门, 用人单位)的工资水平。

9, 中观劳动力供应的影响因素:工资竞争力;专业教化的门类;人的就业偏好;劳动要素的流淌性10, 影响宏观劳动力供应数量的因素:人口因素;劳动参及率;劳动时间11, 影响宏观劳动力供应质量的因素:遗传, 其他先天和自然生长因素;教化因素;人力投资数量人力投资的动力;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体制;社会文化及观念因素劳动力供应的变动。

三, 完全市场竞争条件下的工资水平及工资结构1, 工资的定义:所谓工资,是指劳动者被用人单位录用后,完成规定的劳动任务而作为劳动酬劳领取的, 由该用人单位支付的肯定数额的货币。

2, 工资的主要形式有:计时工资, 计件工资, 奖金, 津补贴以及职工个人福利等。

3, 工资原理:早期的工资论:生存工资论, 工资基金论;边际生产力工资论供求均衡工资论;工资谈判论;共享工资论4, 工资导向政策的内容包括:向国民经济重点行业, 新兴产业倾斜的政策,支持其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第一章劳动经济学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如下属性:1.相对的稀缺性;2.具有绝对的属性;3.本质表现是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

三、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四、实证研究方法的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五、规范研究方法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六、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七、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分为五类:1.需求无弹性。

即E=0d→∞2.需求有无线弹性。

即Ed3.单位需求弹性。

即E=1d>14.需求富有弹性。

即Ed5. .需求富有弹性。

即E<1d八、均衡分析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A·马歇尔。

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L·瓦尔拉。

九、生产要素分为四类: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

十、失业类型:1.摩擦性失业;2.技术性失业;3.结构性失业。

4.季节性失业。

十一、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1.最低劳动标准。

2.最低社会保障。

3.工会。

十二、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1.财政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收缩性的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3.收入政策。

十三、收入政策措施:1.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措施;第二章劳动法一、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特点:1.指导性、纲领性。

2.反应了劳动法律部门的本质和特点。

3.高度的稳定性。

4.高度的权威性。

二、劳动权包括:1.平等的就业权。

和自由择业权是劳动权的核心。

2.自由择业权。

3.劳动报酬权。

4.休息休假权。

5.劳动保护权。

6.职业培训权。

三、政府制定或调整重大劳动关系标准应当贯彻:“三方原则”即政府、工会和企业家协会(雇主协会)共同参与决定。

四、社会保险特征:1.社会性;2.互济性;3.补偿性。

五、我国宪法全面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1.劳动权;2.报酬权;3.休息休假权;4.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5.物质帮助权;(社会保险)6.培训权;7.结社权。

人力资源基础知识资料.doc

人力资源基础知识资料.doc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目录第一章劳动经济学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第三节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第四节就业与失业第二章劳动法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笫二节劳动法律关系第三章现代企业管理第一节企业战略管理第二节企业计划于决策笫三节市场营销第四章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第一节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分析第二节工作团队的心理与行为第三节领导行为及其理论笫四节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心理测量技术第五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一节人力资源的基本理论第二节人力资源开发第三节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第一章劳动经济学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1、什么是资源的稀缺性?资源的有限性称为资源的稀缺性,或者更为准确地说,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耍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此种力量定义为资源的稀缺性。

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如下属性:其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

一定时期,社会可支恥的劳动资源无论其绝对虽冇多大,但总是一定既定的虽。

任何一个既定的量为无限性相比,总是不足的,即具有稀缺性。

•其二,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乂具有绝对的属性。

社会和个人的需要和愿望不断增长、变化,已有的需要和愿望得到了满足,乂会产牛新的需要。

因此,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从而使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普遍和绝对的属性。

其三,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劳动资源只能以一定的规模加以利用。

消费资料的形成是劳动的结果,是消费各种资源的产物。

若消费各种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是无限的,那么,消费资料也就是无限的。

而支付能力是生产出来的,是生产的结果,生产力等于支付能力。

一定社会发展阶段所能够拥有的劳动量就是消费的支付能力。

由于消费各种资源以生产或形成经济物品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即牛产力是有限的,这也正是资源(包括劳动资源)闲置的根本原因之一。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文章标题: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一、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师是负责规划、管理和指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人员。

他们负责确保企业拥有一支高效、和谐、稳定的员工队伍,从而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

本文将深入探讨人力资源管理师的基础知识,帮助读者了解这一职业的基本概念与核心职责。

二、人力资源管理师职责
人力资源管理师的主要职责包括招聘与选拔人才、制定薪酬与福利政策、培训与开发员工、处理劳动关系以及确保企业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这些职责对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师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三、人力资源管理师技能
人力资源管理师需要具备多种技能,包括良好的沟通技巧、卓越的领导能力、深厚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熟悉企业运营流程,以及处理劳资关系的能力。

此外,人力资源管理师还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以确保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四、人力资源管理师发展
随着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师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这一职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人力资源管理师可以在不同的行业和领域发展,从单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到为整个行业提供人力资源管理服务。

五、总结
人力资源管理师作为企业的重要管理人员,其职责和技能对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了解人力资源管理师的基础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职业的基本概念与核心职责,为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员提供更好的指导。

随着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师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这一职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人力资源管理师是经过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认证的专业人才,通常在企业中承担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包括员工招聘、培训、考核、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维护等方面的工作。

本文将介绍人力资源管理师的基础知识,包括考试内容和职业素养等方面。

一、考试内容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内容主要涵盖5个部分:1.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概论、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选择、职业设计与管理、绩效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2. 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包括劳动法律、劳动合同、劳动纠纷处理、工会、员工福利和保险等方面的知识。

3. 薪酬福利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包括薪酬理论、薪酬策略、绩效工资、社会保险、福利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4. 员工培训与发展员工培训与发展包括岗位分析、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设计、培训执行与评估、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知识。

5. 组织发展与变革管理组织发展与变革管理包括组织发展理论、变革管理理论、组织结构设计和实施、文化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二、职业素养作为一名合格的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素养同等重要。

以下是人力资源管理师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1. 沟通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师需要与员工、上级和同事进行有效的沟通,尤其是在处理员工关系、薪酬及福利方面的时候,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师需要维护公正的员工关系,而在与外部的招聘、培训、社会保险管理中,需要与外部机构长期合作,所以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师也是至关重要的。

3. 学习能力作为人力资源行业从业人员,学习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需要不断更新、追踪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方案,学习最新的政策和法规,以及掌握创新技能,为企业提供更高效的服务。

4. 诚信职业道德诚信是每个人力资源管理师都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需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企业规章制度,保持客观公正,维护企业和员工权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人力资源管理师统考培训宝典之二: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复习资料人力资源助理师考试基础知识复习一、劳动经济学劳动力市场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和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劳动力资源三个属性:相对稀缺性、绝对性、本质表现为支付手段和支付能力的稀缺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企业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

就业量和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是通过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价格的机制,实现、调节资源的配置;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一经济社会的基本课题。

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复杂现象,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两种,主要是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

实证研究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主要步骤是确定研究对象,设定假定条件,提出理论假说,验证四个步骤。

规范研究方法往往成为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服务的工具。

劳动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总人口率参率=劳动力×100%总人口年龄(性别)劳参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100%该年龄(性别)人口劳动力供给变量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为劳动力供给弹性。

供给无弹性E=0 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

供给有无限弹性E=~工资率给定,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

单位供给弹性E=1 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变动的百分比相同。

供给富有弹性E)1 劳动力变动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供给缺乏弹性E(1 劳动力变动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1、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动参与率下降。

2、妇女劳动参与率上升。

3、老年人口劳动率下降。

4、25~55岁男性劳动参与率保持较高程度,没有什么变化。

附加性劳动力经济假说认为,在经济总水平下降的时候,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

此时,为了保证家庭已有收入,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以期寻找工作。

因此,二级劳动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提高。

悲观性劳动力经济假说认为,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下降。

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存在着如下关系:工资率上升,劳动需求减少,工资率下降,劳动需求增加。

需求无弹性:E=0需求无限弹性:E=~单位需求弹性:E=1需求富有弹性:E)1需求缺乏弹性:E(1劳动力市场的性质:1、劳动力市场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条件。

2、劳动力是一种等价交换。

3、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决定了劳动力的价值——工资。

工资是实现和决定这种交换行为的必要手段。

4、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实现劳动要素和非劳动要素的最佳结合。

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A马歇尔,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L 瓦尔拉。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

2、同质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3、充分就业。

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劳动力供给增加;人口年龄结构通过劳动年龄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影响劳动力供给内部构成的变化。

生产要素分为四类: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

工资形式的关键是以何种方式准确地反映和计量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劳动数量。

工资形式:基本工资+福利基本工资是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的报酬,是工资构成的主要部分。

工资率就是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

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是应用最普遍的基本工资支付方式。

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福利是工资的转换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

福利和基本工资之和构成立了劳动报酬。

福利支付方式分为两大类:实物支付和延期支付。

延期支付:保险支付、如退休金、失业保险等。

实物支付可以降低人工成本,变相的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点,从社会的角度看实物支付可以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延期支付当员工具备享受资格时,获得使用权。

所谓就业或劳动就业一般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均衡国民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消费+储蓄=消费+投资Y=C+S=C+I所谓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

正常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非正常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最常见,最严重,最难对付),增长差距性失业。

对非正常性失业,政府通过宏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结合产业政策,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来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进而实现充分就业。

失业率=失业人数×100%社会劳动力人数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1、最低劳动标准: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劳动时间标准2、最低社会保障。

3、工会。

工会在其发展中承担着多重功能,最基本的是与雇主或雇主组织进行集体谈判,参与决定基本劳动条件,并对各项劳动条件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

收入差距指标——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库兹涅茨比率、帕累托定律等、基尼系数用来判断某种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一种指数,亦即社会居民或劳动者人数与收入量对应关系的计量指标。

当基尼系数接近0时,收入便接近与绝对平衡,接近1时,则接近绝对不平衡。

基尼系数越大,表示收入越不平衡。

通常基尼系数在0.2~0.4之间。

收入政策措施:1、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措施:制定工资—物价指导线。

冻结。

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控制政策。

2、收入平等化措施:个人所得税制度。

其他税。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

二、劳动法侠义的劳动法仅指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

广义的劳动法则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特点: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反映了劳动法律部门的本质和特点;高度的稳定性;高度的权威性。

劳动法律基本原则的内容:1、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

平等的劳动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

平等的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是劳动权的核心。

劳动权受到国家的保障,这种劳动权保障具体的体现为基本保护,全面保护,优先保护等方面。

2、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

劳动者有依据法律的规定享有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三方原则:政府、工会和雇主协会(企业家协会)。

4、物质帮助权。

物质帮助权的特征:社会性、互济性、补尝性。

我国宪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如劳动权、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物质帮助权、培训权、结社权等。

劳动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工伤保险条例》、《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职工奖惩条例》、》》《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等。

正式解释:根据解释主体的不同,正式解释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

集体合同是通过工会与雇主或雇主协会按照合法的程序,经过集体谈判达成的关于一般劳动条件的协议。

集体合同整体性地规定了工会会员和雇主的权利和义务,对劳动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

分为产业集体合同、行业集体合同。

劳动法体系:劳动关系法、劳动标准法、劳动保障法、劳动监督检查法。

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雇员)与用人单位(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雇员与雇主在实现现实的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必须服从国家的意志,在确定劳动关系各方面的内容以及劳动关系当事人各自的行为时,如工时、工资、劳动条件等,以及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关系时,必须服从国家的意志的制约。

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劳动合同关系、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的双务关系:劳动法律关系是一种双务关系,雇主、雇员在劳动法律关系之中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互为对价关系。

雇员的权利即为雇主的义务,而雇主的权利也即雇员的义务。

劳动法律事实:劳动法律行为、劳动法律事件劳动法律行为:是指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

劳动法律事件:指不以当事人的主管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

三、现代企业管理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了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制定的总体性和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

企业战略具有全局性、系统性、长期性、风险性和抗争性。

微观环境是指市场和产业环境。

宏观环境是指间接影响企业活动环境因素,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技术环境。

企业外部环境调研的方法:获取口头信息、获取书面信息、专题性调研。

经营环境的微观分析:现有竞争对手的分析、潜在竞争对手的分析、替代产品和服务威胁的分析、顾客力量的分析、供应商力量的分析。

资源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物质、人力、财务、技术、管理、无形。

能力是指企业将其资源进行组合、归集、整合形成产品和服务、以满足顾客需要的一种技能。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活动分成两大类,即基本活动和支持活动。

基本活动:生产加工,成品运输,市场营销,售后服务。

支持活动:采购管理、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基础设施。

企业能力的分析方法:纵向分析、横向分析、财务分析。

在分析企业能力时,效率和效果是两个重要的指标。

所谓效率是指实际产出和实际投入的比率,所谓效果是指实际产出达到预计产出的程度。

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综合分析——运用SWOT分析方法。

WO:扭转战略SO:增长战略WT:防御战略ST:多种经营战略企业的总体战略有进入战略、发展战略、稳定战略、撤退战略。

一般竞争战略有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重点战略。

差异化战略制定的原则:效益原则、适当原则、有效原则。

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建立企业组织、合理配置资源,制定预算和规划、调动员工积极性,实施有效战略控制。

企业经营战略的控制:制定评价标准,进行实际成效跟标准对比,针对偏差进行纠偏。

企业战略控制由企业最高层控制,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决策科学化的要求:合理的决策标准、有效的信息系统、系统的决策观念、科学的决策程序、决策方法科学性。

科学的决策程序:确定决策目标、探索可行方案、选优决策三个阶段。

决策方法科学化:两条基本途径:按常规办事、不必事事重新决策;建立健全专门的组织机构,赋予其专门处理某类决策的权力和责任,分工明确。

新的方法:硬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软技术也使决策越来越科学化。

确定性决策方法:量本利分析法,是将企业的总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观察产品单价和单位变动成本的差额,若前者大于后者,则存在“边际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