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高考仿真检测(二)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高三二诊模拟语文试题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Ⅱ
A.是表反问的副词,难道,岂能。
C.名词,可能性,能成为事实 属性。
D.是助动词,能否。
故选B①依据前文“几乎所有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点——有生命”可知,“最奇怪、最恶劣、似乎最不适宜生命存在的环境中”这样的地方仍然会有生命存在;句式上应用“也”与前面的“即使”搭配,可填:也有许多生命在顽强地活着。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结合后文的阐述“在于一方面能够把语音分析成若干音素……另一方面,人们又能分析外界事物及其变化,形成无数的‘意念’”可知,这是对人类语言变化多端的解释,可想到“随机应变”“千变万化”,又由下文“一句话,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可知,此处应是引入本段话题“人类语言”,提出其善变的原因,可填“人类的语言之所以能够随机应变(千变万化)”。
②句前有“为了生存”和后面“包括水(或某些溶剂)、能量来源和基本的生物分子”“如果缺少这些基本需求”等语境关联信息,可推知生物体要生存需满足基本的需求,可填:有一些基本需求要满足。
③句前在举例说明企鹅形成的一些独特的生存技能,根据后面“而这些能量又可以用来使身体产生更多的热量”可推知,③句应是和企鹅心率会降低15%是为了保存更多的能量有关的信息,可填:这有助于身体保存更多的能量。
2024年江苏各地高三语文二模卷【语言文字运用题】汇集一及答案解析
2024年江苏各地高三语文二模卷【语言文字运用题】汇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木星恐怖地上升着,渐渐占据了半个天空。
这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云层中的风暴,那风暴把云层搅动成 A 的线条。
我知道,那厚厚的云层下是沸腾的液氢和液氦的大洋。
著名的大红斑出现了,这个在木星表面维持了几十万年的大旋涡大得可以吞下整整三个地球。
这时木星已占满了整个天空,地球仿佛是浮在木星沸腾的暗红色云海上的一只气球!而木星的大红斑就处在天空正中,如一只红色的巨眼盯着我们的世界,大地笼罩在它那阴森的红光中……小小的地球能逃出这巨大怪物的引力场,真是令人_ B __。
从地面上看,地球甚至连成为木星的卫星都不可能。
我们似乎就要掉进那无边云海覆盖着的地狱中去了!但领航工程师的计算是精确的。
暗红色的迷乱的天空继续缓缓移动,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西方的天边露出了黑色的一角,那黑色迅速扩大,其中有星星在闪烁——地球正在冲出木星的引力魔掌。
我们的星球在木星表面拉起了如山的液氢和液氦的巨浪。
木星巨大的引力把地球加速甩向外太空。
离开木星时,地球已达到了逃逸速度,它不再需要返回潜藏着死亡的太阳系,而是向 C的外太空飞去。
漫长的流浪时代开始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分)19.下列句子中的“似乎”和文段中加点的“似乎”,表意相同的一项是(3分)A.实验进行到一半,他们似乎就要找到突破点了,可惜结局并不令人如意。
B.他看到前方四五十米处似乎躺着一个人,便跑回车里,告诉班长。
C.他望了我一眼,轻声地说:“时间不早了,我们似乎该启程了。
”D.这一双眼睛似乎是娇嫩的矢车菊的蓝色,眼神柔和而又温暖。
20.画波浪线句子中作者将地球比作“气球”,将木星的大红斑比作“巨眼”,请分析其语意效果。
(4分)18.A.乱七八糟B.不可置信/难以置信C.无边无际/广阔无垠(评分建议:一空一分,如有其它成语,言之成理即可。
2017-2018学年高中(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高考仿真检测语文试卷(二)-答案
李继昌字世长。当初,他的父亲李崇矩与宋太祖在同一官府任职,交情深厚,每逢太祖生日,(李崇矩)
一定派李继昌恭敬地拿着礼物去祝寿。太祖曾经给李继昌软弓轻箭,教他射箭。建隆三年,李继昌因祖上功
勋补任西头供奉官。太祖想要选他做驸马,李崇矩谦虚地推辞不敢当,并且马上为李继昌订下婚事,太祖很
帝听到)。(得分点:“会”“择”“闻”各 1 分,大意 2 分)
(2)李继昌入城后,严格告诫部下,(所以)没有人骚扰百姓。将俘获的妇女儿童安置在空的寺院(官府)中,
等事态平稳后放他们回家。(得分点:“戒”“获”“俟”各 1 分,大意 2 分)
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性液体。②贡献突出,成就巨大。他率领的磁性液体研究团队已研制出多种可与国际同
类产品相媲美的磁性液体,为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成功地将磁性液体应用到国防科工的诸
多领域,节约经费和创造产值数百亿元。(2 分)“简单”:①李德才坚持磁性液体研究的理由简单:有兴趣,
部下将校听到城里的作战声,哭着请求撤退。李继昌说:“(我们)应当等候主帅的命令。”当晚,雷有终派人
快马送来文书,调李继昌驻守雁桥门。三月,攻破弥牟寨,斩首千级,王均脱身逃走。
1 / 5
李继昌入城后,严格告诫部下,(所以)没有人骚扰百姓。将俘获的妇女儿童安置在空的寺院(官府)中,
推动了小说的情节发展。④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引发人们对战争的思考,凸显了呼吁和平,反对战争的主题。
6.答案:我认为他们是勇敢不屈的。①“靠紧着站在一起”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他们并肩面对死亡、不离不
弃的高贵品质。②他们“依然一动不动,没有开口”的细节描写,写出了这两个朋友宁死也不愿意透露口令,
表现了他们坚守信义的品质和爱国精神。③二人垂钓时的欢乐、幸福,体现了他们对和平生活的无限热爱。
2021年高中语文 素质升级检测2 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2021年高中语文素质升级检测2 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一、(1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创.新/创.造提.防/提.纲挈领省.吃俭用/不省.人事B.炮.制/炮.筒落.脚/失魂落.魄兴.风作浪/兴.高采烈C.颤.抖/颤.栗晕.车/晕.头转向差.强人意/差.可告慰D.押解./解.数纤.绳/纤.尘不染打草惊蛇./虚与委蛇.【答案】D(A.chuànɡ、dī/tí、shěnɡ/xǐnɡ;B.páo/pào、luò、xīnɡ/xìnɡ;C.chàn/zhàn、yùn/yūn、chā;D.jiè/xiè、qiàn/xiān、shé/yí。
)2.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殷.红/殷.切调.研/调.解干.犯/干.戈蒙.难/蒙.蔽B.请帖./碑帖.堵塞./塞.车冠.带/冠.军累.赘/积累.C.攒.集/积攒.着.落/着.实拓.片/开拓.衡量./测量.D.禁.受/禁.止爪.牙/爪.子稍.息/稍.等抹.黑/抹.杀【答案】B(A项,yān/yīn,diào/tiáo,gān,méng;B项,tiě/tiè,sè/sāi,guān/guàn,léi/lěi;C项,cuán/zǎn,zhuó,tà/tuò,liánɡ;D项,jīn/jìn,zhǎo/zhuǎ,shào/shāo,mǒ。
)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是多音字,其中只有两种读音的一组是( )A.差.劲差.遣参差.差.旅费差.强人意B.累.赘连累.累.计别累.着连篇累.牍C.和.诗和.睦和.面和.稀泥和.盘托出D.着.落着.迷着.陆着.火点着.手成春【答案】D(A.差.劲chà,差.遣chāi,参差.cī,差.旅费chāi,差.强人意chā;B.累.赘léi,连累.lěi,累.计lěi,别累.着lèi,连篇累.牍lěi;C.和.诗hè,和.睦hé,和.面huó,和.稀泥huò,和.盘托出hé;D.着.落zhuó,着.迷zháo,着.陆zhuó,着.火点zháo,着.手成春zhuó。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高考仿真检测(二) Word版含解析.doc
高考仿真检测(二)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伴随着不少国家的宽带化战略的实施、云计算服务的起步、物联网应用的铺开和移动互联网的崛起,数据量与时俱增,数据处理能力也发展迅速。
数据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其资源属性越发明晰,显示出开发的价值。
同时,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要求快速的反应和精细的管理,急需借助对数据的分析来科学决策,催生了对大数据开发的需求。
大数据被称为将引发生活、工作和思维变革的一次革命。
大数据是相对于一般数据而言的,目前对大数据尚缺权威的严格定义,但较普遍的解释是指“难以用常规的软件工具在容许的时间内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
规模大是大数据的标志之一,但大数据之所以难处理不仅在于规模大,更大的挑战是其随时间的变化快和类型的多样性,根据可否用表格或关系数据库的表和视图来表示而区分为结构型和非结构型数据,照片和视频等就是典型的非结构型数据。
随时间和类型的变化增加了大数据的复杂性,但同时也丰富了大数据的内涵。
通常用4V(Volume、Velocity、Variety、Value)来反映大数据的特征,即量大、增长快、多样性和高价值。
从这一点来看,对大数据仅仅冠以“大”这一形容词是不全面的,只不过在大数据的4V中,规模相对于变化和类型这两个特征容易定量,而且即便是单一类型的数据集(例如文本文件),只要有足够的规模也能称得上大数据。
数据的规模越大,通常对数据挖掘所得到的事物演变规律越可信,数据分析的结果也越有代表性,因此对大数据这一词汇突出其规模大这一特征也是可理解的。
大数据不仅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方法,伴随大数据产生的数据密集型科学,有人将它称为是继实验科学、理论科学和计算科学之后的第四种科学研究模式,这一研究模式的特点表象为不在意数据的杂乱,但强调数据的量;不要求数据精准,但看重其代表性;不刻意追求因果关系,但重视规律总结。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仿真检测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高考仿真检测(一)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东汉的《张迁碑》方厚凝重的笔意往往被学书者看作治疗笔弱之病的良方,因而学习《张迁碑》如果不能够得其“方”,也就谈不上得其情味,更谈不上登堂入室了。
基于此认识,不少学书者在临习该碑时,常常会刻意摹画,甚至夸张其笔画的“方”形,力求做到棱角分明。
但是这样处理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随之而生的,则是死板、僵硬、做作等问题。
那么,对于《张迁碑》的“方”,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呢?从笔画层面上看,《张迁碑》的“方”主要是由刀刻二次加工所致,例如“也”“门”“贡”等许多字都表现出浓厚的刀刻痕迹,因而,当有些人还过分着眼于《张迁碑》笔法之“方”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落入了窠臼。
由于刀刻痕迹浓重,我们很难从中清晰地看到毛笔锋颖最初运行的痕迹,所以要理解《张迁碑》的“方”,绝不能仅仅从笔法的层面去理解,而需要悉心体会其中丰富的意趣。
这种“方”的意趣具有两种内涵。
其一,峻而能健。
“峻”指的是方硬之中棱角分明的审美意味。
梁武帝萧衍在《答陶隐居论书》一文中曾云:“婉婉暧暧,视之不足;棱棱凛凛,常有生气。
”可见在笔画的起收处表现出鲜明的棱角,便能增强笔画的刀感,展现出令人肃穆的精神。
但这种棱角必须具有特殊的质感与生命力,才会表现出丰富的意态美,否则会有单薄死板的弊病。
《张迁碑》的方笔往往具有浑厚饱满的张力,这种张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健”。
例如“迁”字的末笔波磔,在方峻中饱含了强劲的筋力,这种“筋”的质感极大地增强了方笔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其二,峻而能朴。
所谓“朴”即指一种自然成形、毫不做作的审美意味。
不少人在临习《张迁碑》时,常会把方笔处理得呆板滞涩、机械雷同。
但我们仔细品味《张迁碑》的方笔,可以发现其魅力不仅表现为劲健的力感,更体现在形态不一的笔形上,这是一种朴实无华、自然尚真的秦汉文化精神的自然流露。
高中语文综合能力测试2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语言文字应用综合能力测试(二)(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30分,每小题3分)一、(12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桎梏.(gù)倒.影(dào)商埠.(bù) 少.安毋躁(shāo)B.皴.裂(jūn) 箴.言(zhēn)鞭挞.(tà) 安步当.车(dàng)C.嬗.变(shàn) 拘泥.(nì)炽.热(zhì) 暴虎冯.河(píng)D.档.案(dàng) 提.防(dī)肯綮.(qìng) 惩.前毖后(chéng)【答案】D(A项“少”shǎo;B项“皴”cūn;C项“炽”chì)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与时具进振聋发聩夙兴夜寐引疚自责B.两全齐美秣马利兵良莠不齐掉以轻心C.骨鲠在喉置若罔闻欢心鼓舞针贬时弊D.风声鹤唳枉费心机改弦更张闲情逸致【答案】D(A项“与时具进”→“与时俱进”,“引疚自责”→“引咎自责”;B项“两全齐美”→“两全其美”,“秣马利兵”→“秣马厉兵”;C项“欢心鼓舞”→“欢欣鼓舞”,“针贬时弊”→“针砭时弊”)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的印象中,他以前是一个多愁善感、落落寡合....的人,今日一见,完全变了一个人。
B.我站在窗口,阅读着那些生长在江边密密麻麻的吊脚楼,灰暗的表面,纤细的结构,巧夺天工....的设计。
C.《陶庵梦忆》是张岱在明亡之后所著的一部书,杂记他从前的种种见闻,寄托他的黍.离之悲...。
D.许多儿童的确具有绘画天赋,虽然他们从来没有学习过素描,但笔下的人物却有鼻..子有眼...,形象生动逼真。
【答案】D(有鼻子有眼:比喻把虚构的事物说得像真实的一样。
适用对象错。
A:形容性情孤傲,与人合不来。
B: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
高中语文仿真检测二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高考仿真检测(二)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杂剧的名称,唐时已经有了。
李德裕在其所撰《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状》中述及南诏攻入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说:成都、华阳两县被驱掠的人中有杂剧丈夫两人。
这是杂剧名称见于记载之始。
南诏进攻成都,在唐文宗太和三年,其时已是唐代晚期。
文中所说“杂剧丈夫两人”,应是在成都演奏的伎工,则杂剧之兴当在其时之前;其盛行一时,则当在宋代。
北宋开封习于浅斟低唱。
柳永《鹤冲天》中有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时风气实是如此,杂剧就不能不受影响。
宋室南渡,临安成为都城,杂剧继续发展。
南宋周密所撰《武林旧事》皆记临安城事,其末篇所记宋杂剧名目多至280种,可见一代盛况。
临安北距建康不远,南朝陈时的旧音历时悠久,临安其时也不能不受到影响。
因此临安的杂剧虽仍保持当年开封正声,恐也难于避免受到陈时旧音的影响,因而会使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富而多变化。
这一点前人似未多所道及。
金人南迁后,原来的中都开封为元代的大都所代替。
流行于中都的杂剧转而流行于大都。
由于金、元的倡导,杂剧到元代更有显著发展,达到高峰。
杂剧名家辈出,不断会集于大都,极一时之盛。
钟嗣成《录鬼簿》中有详备的记载。
大都和中都皆在北方,杂剧既由开封传来,就难免带有北方的音调。
据说当时用的是七声音阶,无入声,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
这样虽合乎北方人的口味,却为南人所不习用,因而就出现了南曲。
南曲用韵以南方语音为标准,可能就是以临安为中心的语音。
据说当时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宛转,以箫笛伴奏,自然合于南人的口味。
可以说这样柔缓宛转的声调,自南朝以来大都如此,自然和北方遒劲朴实的声调不能互相调节,只好改弦更张。
但无论北曲还是南曲,都未超出杂剧的范畴。
元明之际有了传奇。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综合测试卷(二)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综合测试卷(二)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综合测试卷(二)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内有一些批评家把现代性作为一个标尺,以衡量当前中国产生的艺术现象,认为凡是接近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形态都具有现代性,否则与现代性无缘。
我们怎样理解现代性这个概念?要不要根据我们的认识赋予它某些新的内容?既然我们正在建设现代社会和走现代化的道路,我们就无法回避现代性的问题。
只是必须明确中国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现代性。
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现代性的标准,现代性是与现代社会物质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精神追求,一种艺术的审美追求。
对各民族来说,它既有共同的一面,也有差异的一面,没有什么统一的国际标准。
我们在研究各国对社会和文化艺术现代性有关认识的同时,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阐发现代性的理论。
除了作为推动现代性产生的客观环境和给个人提供充足的自由创造精神外,还必须考虑:中国的文化背景,20世纪中国走过的道路,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
一部20世纪的中国画史,基本上贯穿着传统派与中西融合派之间的争论,且两派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如坚持传统路线的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和坚持以西润中路线的融合派大师徐悲鸿、蒋兆和等,都在自己的创作中展现出独特的民族气派。
至于稍后出现的前卫艺术,在其开始阶段很大程度上是出自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观念和样式的模仿,表面上看它很有现代意识,很有现代性,但是在精神气质上却距离中国现实很远。
这种前卫艺术只有扎根于中国土壤,反映中国当代人的感情,适当吸收本土营养,方能有真正的现代性。
20世纪中国艺术的发展充分说明,艺术中的现代性并不等于只追求形式的变化,只追求表现语言的新,也不意味着要抛弃传统,抛弃艺术中那些珍贵的恒定性因素——如属于内容范畴的人性、爱、和谐等,属于形式范畴的经过历史冶炼的表现语言。
高中语文阶段过关检测二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高中语文阶段过关检测二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导学号50720029)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鲁枢元“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
卢梭(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
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
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
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
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
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后测评2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后测评2B.剖.析(pōu) 看.守(kān)木讷.(nè) 孑.然一身(jié)C.湍.急(tuān) 呜咽.(yàn)孝悌.(tì) 无色无臭.(xiù)D.笑靥.(yè) 静谧.(mì)剽.悍(biāo) 海市蜃.楼(shèn)解析A项,“黠”应读“xiá”;C项,“咽”应读“yè”;D 项,“剽”应读“piāo”。
答案B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颤.动(chàn)联袂.(mèi)道观.(guān) 锲.而不舍(qiè)B.处.方(chǔ) 仲.裁(zhòng)敛衽.(rèn) 翘.首以待(qiáo)C.鸡肋.(lèi) 不啻.(cì)彤.云(tóng) 条分缕.析(lǚ)D.饯.别(jiàn) 晕.车(yùn)翡.翠(fěi) 意味隽.永(jùn)解析A项,“观”应读“guàn”;C项,“啻”应读“chì”;D 项,“隽”应读“juàn”。
答案B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按捺.(nài) 白炽.灯(chì)博闻强识.(zhì) 崭露.头角(lòu)B.载.体(zài) 背.黑锅(bèi)与.人为善(yǔ) 间.不容发(jiān)C.瓶颈.(jǐng) 青枫浦.(pǔ)掎.角之势(jǐ) 拈.轻怕重(niān)D.舰艇.(tǐng) 树行.子(hàng)莺啼鸟啭.(zhuǎn) 暴殄.天物(tiǎn)解析A项,“捺”应读“nà”,“露”应读“lù”;B项,“背”应读“bēi”;D项,“啭”应读“zhuàn”。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后测评2
课后测评(二)(满分:120分,每小题4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烘焙.(bèi)徇.私(xún)绮.丽(qǐ)铩.羽而归(shā)B.矫.情(jiáo)酩.酊(míng)通缉.(jī)屡见不鲜.(xiān)C.懵.懂(měng)脑髓.(suǐ)聒.噪(guō)提纲挈.领(qiè)D.粗犷.(guǎng)晕.车(yùn)折.耗(zhé)咄.咄逼人(duō)解析A项,“徇”应读“xùn”;B项,“酩”应读“mǐng”;D项,“折”应读“shé”。
答案 C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烙.印(lào)浸渍.(zì)狡黠.(xié)人才济.济(jǐ)B.剖.析(pōu)看.守(kān)木讷.(nè)孑.然一身(jié)C.湍.急(tuān)呜咽.(yàn)孝悌.(tì)无色无臭.(xiù)D.笑靥.(yè)静谧.(mì)剽.悍(biāo)海市蜃.楼(shèn)解析A项,“黠”应读“xiá”;C项,“咽”应读“yè”;D项,“剽”应读“piāo”。
答案 B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颤.动(chàn)联袂.(mèi)道观.(guān)锲.而不舍(qiè)B.处.方(chǔ)仲.裁(zhòng)敛衽.(rèn)翘.首以待(qiáo)C.鸡肋.(lèi)不啻.(cì)彤.云(tóng)条分缕.析(lǚ)D.饯.别(jiàn)晕.车(yùn))意味隽.永(jùn)翡.翠(fěi解析A项,“观”应读“guàn”;C项,“啻”应读“chì”;D项,“隽”应读“juà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仿真检测(二)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杂剧的名称,唐时已经有了。
李德裕在其所撰《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状》中述及南诏攻入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说:成都、华阳两县被驱掠的人中有杂剧丈夫两人。
这是杂剧名称见于记载之始。
南诏进攻成都,在唐文宗太和三年,其时已是唐代晚期。
文中所说“杂剧丈夫两人”,应是在成都演奏的伎工,则杂剧之兴当在其时之前;其盛行一时,则当在宋代。
北宋开封习于浅斟低唱。
柳永《鹤冲天》中有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时风气实是如此,杂剧就不能不受影响。
宋室南渡,临安成为都城,杂剧继续发展。
南宋周密所撰《武林旧事》皆记临安城事,其末篇所记宋杂剧名目多至280种,可见一代盛况。
临安北距建康不远,南朝陈时的旧音历时悠久,临安其时也不能不受到影响。
因此临安的杂剧虽仍保持当年开封正声,恐也难于避免受到陈时旧音的影响,因而会使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富而多变化。
这一点前人似未多所道及。
金人南迁后,原来的中都开封为元代的大都所代替。
流行于中都的杂剧转而流行于大都。
由于金、元的倡导,杂剧到元代更有显著发展,达到高峰。
杂剧名家辈出,不断会集于大都,极一时之盛。
钟嗣成《录鬼簿》中有详备的记载。
大都和中都皆在北方,杂剧既由开封传来,就难免带有北方的音调。
据说当时用的是七声音阶,无入声,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
这样虽合乎北方人的口味,却为南人所不习用,因而就出现了南曲。
南曲用韵以南方语音为标准,可能就是以临安为中心的语音。
据说当时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宛转,以箫笛伴奏,自然合于南人的口味。
可以说这样柔缓宛转的声调,自南朝以来大都如此,自然和北方遒劲朴实的声调不能互相调节,只好改弦更张。
但无论北曲还是南曲,都未超出杂剧的范畴。
元明之际有了传奇。
传奇出于杂剧,却和杂剧有不同之处。
杂剧皆为四折,出场人物虽不一,主唱却只有一个。
传奇则不限折数,也不限于一人独唱。
早期传奇的作家就已不少,高明就是其中一位。
高明于元时已有文名,明太祖很推许其书,他的《琵琶记》应该会在都城南京演出。
朱棣迁都北京之后,传奇仍当在旧都继续传播演出,似未稍止。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名震海内,南京也应该不会无人演出。
传奇以南曲为主,也参用了一些北曲,因而也在当时的都城演出,成为北京城中的重要剧种。
明清之际改朝换代,而传奇并未因之而前后有所差异。
传奇的盛行时期大致是明嘉靖年间到清乾隆年间。
清康熙时,洪昇撰《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齐名,当时有“南洪北孔”之称。
《长生殿》曾在北京演出,据说轰动一时,这固然是由于洪昇的文名震世,但也显示出京城中人对传奇的喜爱。
(选自史念海《古代音乐戏曲杂耍与古都文化》,有删改) 1.下列有关杂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剧的名称最早见于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状》,根据其中有关南诏攻入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的记载,可以推知早在晚唐杂剧就已出现。
B.杂剧盛行于宋代。
宋室南渡之后,杂剧在临安继续发展,从周密所撰《武林旧事》中所记的宋杂剧名目之多可以看出杂剧在当时的兴盛。
C.在金、元的倡导之下,杂剧至元代更有显著发展,达到了高峰。
随着朝代更迭,杂剧的中心也转移到了元大都,名家会集于此,一时盛况空前。
D.杂剧发展到元明之际,出现了传奇。
传奇出于杂剧,是对杂剧的进一步发展。
杂剧有折数、出场人物和主唱人数的限制,而传奇在这几方面则没有限制。
解析:选D 选项所述杂剧有出场人物的限制错误,原文说“出场人物虽不一”即出场人物没有固定的标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保持当年开封正声的同时,又不能不受到南朝陈时旧音的影响,因而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富而多变化。
B.据说,北曲在音乐上用七声音阶,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南曲在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宛转,以箫笛伴奏。
两者风格迥异,不能互相调节。
C.高明和汤显祖都是明朝著名的传奇作家,高明的《琵琶记》因明太祖的推许曾在南京演出过,而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名震海内,也应该会在南京演出。
D.传奇并没有因为明清之际的改朝换代而衰落,其盛行期大致延续到清乾隆年间;孔尚任的《桃花扇》与洪昇的《长生殿》都是清传奇的代表作品。
解析:选C C项,“高明的《琵琶记》因明太祖的推许曾在南京演出过”错误,原文有“他的《琵琶记》应该会在都城南京演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状》、周密《武林旧事》和钟嗣成《录鬼簿》中对不同时期杂剧盛况的记载,为后人研究杂剧发展史提供了依据。
B.从发展史来看,杂剧常常在政治、经济、文化都相对繁荣的都城盛行,宋代的开封、元代的大都、明代的南京和北京等都曾是杂剧的盛行地区。
C.传奇以南曲为主,最初主要在南方流传,后来参用了一些北曲,也逐渐成为北京城中的重要剧种,并为京城中人所喜爱。
D.从文中看,统治者的倡导,民众的喜好,不同地域的风气以及南北文化的交流碰撞等都对杂剧的发展变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解析:选A A项,“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状》……对不同时期杂剧盛况的记载”错误,原文没有说《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状》中有关于“杂剧盛况”的记载。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两个朋友[法]莫泊桑这一天,钟表修理师莫利梭和针线杂货店老板索瓦日两位钓友,相约钓鱼去。
“到什么地方去钓?”“老地方。
法国兵的前哨在哥隆白村附近。
我认识杜木兰团长,他一定会让我们过去的。
”不久,他们穿过了前哨,穿过了荒芜的哥隆白村。
索瓦日指着那些山顶低声慢气地说:“德国人就在那上面!”莫利梭口吃地说:“倘若我们撞见了他们怎么办?”索瓦日带着巴黎人惯有的嘲谑态度回答道:“我们可以送一份炸鱼给他们。
”他们弯着腰,张着眼睛,侧着耳朵,在地上爬着走,利用一些矮树掩护了自己。
来到河岸,四周静悄悄的,什么也没有听见。
他们觉得安心了,就动手开始钓鱼。
索瓦日钓到第一条鲈鱼,随后他们时不时地举起钓竿。
真的,这一回钓鱼是若有神助的。
他们郑重地把这些鱼放在一个浸在水里的网袋里。
晴朗的日光,在他们的背上洒下了它的暖气。
他们不去思虑什么了,不知道世上其他的事了,他们只知道钓鱼。
瓦雷良山的炮声响起来了。
索瓦日耸着双肩说:“德军现在又动手了。
”莫利梭正闷闷地瞧着他钓丝上的浮子不住地往下沉,忽然这个性子温和的人发起火来了,愤愤地说:“像这样自相残杀,真是太蠢了。
”索瓦日回答道:“真不如畜生。
”不过他们都张皇地吃了一惊,明显地觉得他们后面有人走动。
转过来一望,看见四个黑洞洞的枪口。
两根钓竿从他们手里滑下来,落到河里去了。
几秒钟之内,他们都被捉住了,一个普鲁士军官用地道的法国话问他们:“喂,先生们,你们很好地钓了一回鱼吧?”那个普鲁士人微笑着说:“我想你们两个人都是被派来侦探我们的奸细。
我捉了你们,就要枪毙你们。
不过你们既然从前哨走得出来,自然知道回去的口令,把口令给我吧,我赦免你们。
”两个面无人色的朋友靠着站在一处,四只手因为一阵轻微的神经震动都在那里发抖,他们一声也不响。
那军官接着说:“谁也不会知道这件事,你们可以平安地走回去。
倘若你们不答应,那就非死不可,并且立刻就死。
”他们依然一动不动,没有开口。
瓦雷良山的炮声始终没有停止。
两个钓鱼的人依然站着没有说话。
那个德国人发了命令。
随后来了12个兵士,站在相距二十来步远的地方。
军官突然站起来,伸出胳膊挽着莫利梭,把他引到了远一点的地方,低声说:“快点,那个口令呢?你那个伙伴什么也不会知道的。
”莫利梭一个字也不回答。
那德国人随后又引开了索瓦日,并且对他提出了同样的问题。
索瓦日也没有回答。
他们又靠紧着站在一起了。
军官发了命令。
兵士们都托起了他们的枪。
这时候,莫利梭的目光偶然落在那只盛满了鲈鱼的网袋上面,那东西依然放在野草里,离他不过几步。
一道目光使得那一堆还能够跳动的鱼闪出反光。
于是一阵悲伤令他心酸了,尽管极力镇定自己,眼眶里已经满是眼泪。
他口吃地说:“永别了,索瓦日先生。
”索瓦日回答道:“永别了,莫利梭先生。
”他们互相握过了手,不由自主地浑身发抖了。
军官喊道:“放!”12支枪合做一声响了。
……瓦雷良山的炮声并没有停息。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两个朋友》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优秀作品之一,讲述了法国被德国围攻时,两个平民百姓出城钓鱼,被敌人捉住,敌人逼迫他们说出进城的口令,但两人顶住了一切威逼利诱,最后遇害的故事。
B.临死前,尽管莫利梭极力镇定自己,但是目光落到那些鱼上时,眼眶里已经满是眼泪。
这是他为那些鱼的命运感到悲伤而流下的眼泪。
C.小说用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等,把两个平凡而又可爱可敬的人物形象描绘出来。
D.由两人遇敌时“两根钓竿从他们手里滑下来,落到河里去了”与被俘后脸色苍白,紧张得双手发抖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们是胆小懦弱的人。
解析:选A B项,不仅为鱼的命运悲伤,也为自己和朋友流泪。
C项,“肖像描写”错误。
D项,“他们是胆小懦弱的人”错,两人在遇敌时和被俘后的表现只是他们作为平民百姓面对敌人时,内心恐惧的自然表现。
从两人被俘后不为利诱、誓死不屈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们是勇敢无畏、不怕牺牲的人。
5.“瓦雷良山的炮声”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简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回答这个问题,可从语句的含意及其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呈现主题思想等的作用入手。
如“瓦雷良山的炮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具体背景,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氛围;从人物刻画的角度分析,这句话暗示了人物的悲剧命运等。
答案:①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氛围。
②暗示着人物的悲剧命运。
③贯穿整个故事,推动了小说的情节发展。
④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引发人们对战争的思考,凸显了呼吁和平,反对战争的主题。
6.小说中的“两个朋友”是怎样的形象?有人说他们勇敢不屈、热爱生活;有人说他们懦弱胆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