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常谈》第8章:拼音文字的优点超过缺点

合集下载

语文常谈

语文常谈

学习汉语知识的好书——读《语文常谈》吕叔湘先生的《语文常谈》,1980年由三联书店出版,我们现在所读的是2012年3月的第五次印刷版。

这本书看体积是一本小书,篇幅不长,只那么少少100多页,六万字。

但看内容却不下于一本大书。

书中涉及语音、语法、词汇、方言、汉字改革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和重要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吕叔湘先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把汉语语言学的主要问题用六万多字概括起来,而且讲得那么明白晓畅,这需要长期的酝酿、深入的发掘和艰苦的锤炼工夫。

这本书虽说是讲述理论的书,但作者用通俗的语言道出这些枯燥的理论,让他们都变得清新活泼起来。

我读起来就像是在读趣闻,读故事,并不感觉枯燥。

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学习汉语的入门知识。

虽说我们从小就开始学汉语的各种知识,从牙牙学语开始就是入门,我们学拼音学笔画学词汇学句子,可是到现在读到研究生了却总还是觉得没把汉语学好。

关于英语的历史、变迁、构词、句法的知识在不停积累,可是有关自己母语的知识却不见增加,甚至在减少。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中文几乎仅凭语感,大家这样说我便这样说,约定俗成。

很多汉语里的很多语音规则,比如双声、叠韵之类的我都不了解。

我也不了解我们汉字的发展历程、字句词、声韵调、音义形等知识。

我是语言学习者,却对自己的母语知之甚少,实在很惭愧。

阅读《语文常谈》之后,我觉得自己收获颇丰,获得了汉语的一些基础知识,还学到了观察分析语言现象的方法,这些都有益于提高我的语文水平。

整本书分为8章:1、语言和文字;2、声、韵、掉;3、形、音、义;4、字、词、句;5、意内言外;6、古今言殊;7、四方异谈;8、文字改革;各个题目中又有细分。

语言与文字。

这一章主要讲语言与文字的由来。

自从有了人类便有了语言。

可是文字是在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

文字起源于图画,最初是整幅图画,可是这样表意往往不清楚,于是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图画被拆分成个别图形,按照线性排列,还得有些抽象的意思,再接着图形慢慢简化,便逐渐形成能够与语言挂钩的文字。

高中阅读指导目录《语文常谈》整本书阅读指导设计

高中阅读指导目录《语文常谈》整本书阅读指导设计

高中阅读指导目录《语文常谈》整本书阅读指导设计《语文常谈》整本书阅读指导导入:《语文常谈》是一本于1980年结集出版的普及语言文字知识的小书,是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写作的一系列关于语言、文字常识问题的文章。

先生联系日常生活,通过有趣的例证、生动的比喻,甚至一些笑话、故事来说明一些语言现象,对提高读者的语文水平较有帮助。

先生在序言中说:给这些文章取这么个名字,无非是说,这些文章内容既平淡无奇,行文也没有引经据典,当不起“概论”、“基础”之类的美名,叫做“常谈”比较恰当。

希望有些读者在看小说看电视看得腻味的时候,拿来换换口味,而不至于毫无所得就是了。

先生说得轻描淡写,这本书的分量可不轻,其实用价值和知识性都很强,全书八章,分别是:一、语言和文字;二、声、韵、调;三、形、音、义;四、字、词、句;五、意内言外;六、古今言殊;七、四方谈异;八、文字改革。

第一章语言和文字导读:吕叔湘先生在本章中形象地阐释了人类的语言与文字的辩证关系。

文章先指出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

因为人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变化无穷的语言,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

其它动物做不到。

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人们能不自觉地把语音分成若干音素,又把这些因素组合成音节,再把音节连缀起来,组成成千上万的词汇;另一方面,人们能分析外界事物及其变化,形成无数的“意念”,一一配以语音,然后综合运用,表达各种复杂的意思。

接着形象描绘了文字从产生到与语言结合的过程。

最初的表意图画,经由图案、线条,再到笔画,慢慢向语言靠拢,被语言吸收,最后形成能代替声音的图形或笔划,于是成为真正的文字。

文字与语言的结合,构成一套独特的表意系统。

文字和语言虽然具有表意功能,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文字和语言只是基本上一致,不是完全一致。

因为日常说话(口语)伴随着声音高低、语调缓急、肢体动作、表情变化等,而写文章(书面语)则需要流利自然、生动活泼、层次清晰,逻辑严谨。

口语相对开放,书面语则偏于保守。

汉语拼音应用的优势、局限和问题

汉语拼音应用的优势、局限和问题

汉语拼音应用的优势、局限和问题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的工具。

”很明显,汉语拼音方案不仅可以给汉字注音,而且可以拼写汉语。

上面说的“汉语”应该指“普通话”,准确地说是“ 现代的共同的汉语”。

普通话是用现代北京话系统做标准设计的。

因此,汉语拼音是用来书写现代共同汉语的专用的符号形式系统,具有音标兼有文字的性质。

传统汉字是表意体制的语素文字,与语音单位没有直接的联系。

汉语拼音的符号形式与语音单位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因此具有音标的性质。

汉语拼音经过音位的概括,可以通过25个字母,用最节省的方式书写汉语,因此,也具有表音体制的音素文字的性质,虽然还没有完全取得法定文字的地位。

由于语言中的音素的数量比语素的数量小得多,所以,汉语拼音不仅可以直接表示语音单位,而且可以比传统汉字更加经济地完成书写汉语的任务。

一、汉语拼音应用的优势1.汉语拼音能够准确反映普通话的实际语音用汉字写汉语一方面本来一个声音却写成了不同形体,另一方面本来不同的声音却写成了相同的形体。

前者造成人们经常写别字的结果,特别是对于刚刚从口语进行书面语转换的小学生。

后者造成人们经常读错词语的现象,特别是对于那些用于不常用意义的词的读音。

例如,山东“济南大学”与广东的“暨南大学”,在口语中经常发生混淆。

如果用拼音写出来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普通话的轻声、儿化等语音现象,汉字不能或者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如果用拼音就好了。

用汉字没有形成,也难以形成以词为单位书写的习惯,用拼音就有现成的正词法实现词式书写。

词式书写对于正确使用普通话口语,对于普及普通话这种国家共同语非常有利。

2.汉语拼音可以促进人们自觉接受普通话系统的规范汉字容易把普通话系统以外的词素当做词夹杂进来。

汉字书写无法体现词和词素的距离,因此很容易让来自文言或者方言的词素,在普通话中当做词用。

例如,上海《语言文字周报》2001年9月26日陈一平文章的题目是“语淡味不薄”。

汉字优劣之见

汉字优劣之见

现在世界上比较通行的文字有两种:一是用几十个字母记录词语语音的表音文字;二是兼表音和表形的汉字。

这两类文字体系,都各有优点和缺点,不能说哪种文字绝对好,哪种文字绝对不好。

优点:(一)汉字的一个优点,是他的超方言性。

中国是地域广阔、方言复杂的国家。

如果是文字拼音化,就会出现广东文、闽南文、上海文、北京文等,妨碍人们思想交流,而且不利于中国的统一。

不同方言区的人根本不能进行交谈,除非用双方共通的中介语(如普通话),否则就不能进行沟通。

可是书面上用汉字笔谈,就出现了非常奇妙的情况:无论你是上海人、广东人,还是湖南人、福建人,互相之间毫无障碍。

汉字的这种沟通方言的作用,根本之处在于各个方言的语法结构特点(词的特点、句子的特点)是一致的,语素意义差别小。

(二)汉语是没有形态变化的语言,语法意义、语法关系主要通过词序和虚词表示,比如英语的动词do(打)有doing、did、done等形态变化,一个词(尤其是动词)的词形在不同的句子中是不一样的,其音素要发生变化,这样的语言用音素文字记录比较合适,而动词类似的含义,汉语是用一个个独立的语素(词)“正在、曾经、已经”等表示的,又如英语的复数要在名词后加词尾s表示,这个语素也是在词内部增加音素(即内部屈折)显示出来的,而汉语,复数是增加一个语素“们”表示,非表人名词主要在前面加数量词体现,(三)汉字记录汉语可以非常有效地区别同音词。

汉语音节结构简单,声韵母配合只有400来个音节,声韵调配合只有1200多个音节,加之词形简短,这样同音语素和同音词就非常多,很容易混同,而形态各异的汉字就起到了分化同音词的作用,所以汉语同音词虽然很多,但用汉字记录,在书面上就把同音词巧妙地区别开了,这是拼音文字所做不到的,例如“公式-公事-攻势-宫室-工事”、“形式-形势-行事”、“国是-国事-国势”、“期中-期终”等同音词,口头上说出来,语音完全一样,很容易混同,可是书面上用汉字记录下来,形体各异的汉字很自然就把它们区别开来,根本就没有混同的可能了。

吕叔湘:语文常谈

吕叔湘:语文常谈

吕叔湘:语文常谈吕叔湘(1904―2019),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江苏丹阳人,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

长期从事汉语语法研究,创论颇丰,在语言文字应用和语文知识普及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

《语文常谈》是一部讨论汉语常识问题的文集。

全书分八章,分别阐述语言与文字的关系、汉字读音、文字三要素、语句的结构、词义与句义、古今语言变化、方言与普通话、汉字改革与拼音问题。

本书采用聊家常式的口吻与语言,叙述精要,深入浅出,生动幽默,澄清了很多错误观点和认识,对提高语文水平甚有帮助。

目录序1.语言和文字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文字不能超脱语言语言和文字也不完全一致语言文字要两条腿走路2.声、韵、调从绕口令说起怎样给汉字注音字音的三要素:声、韵、调声、韵、调在文学上的应用不必“谈音色变”3.形、音、义形、音、义的纠葛异体字利少弊多异读字要尽量减少同音字数量繁多一字多义与数字同形汉字为汉语服务并不尽善尽美4.字、词、句语言的单位三位一体的“字”语音的“句”和语法的“句”“词”的今昔汉语语法的特点5.意内言外字义约定俗成字义和词义辗转相生什么是“意义”?语言的地面上坎坷不平6.古今言殊语言也在变语汇的变化语法、语音的变化从文言到白话7.四方谈异汉语有多少方言?方言语汇的差别主要的语音分歧方言和方言之间的界限要推广普通话8.文字改革汉字能满足我们对文字的要求吗? 早就有人主张改革汉字拼音文字的优点超过缺点为拼音化积极准备条件简化汉字只是治标。

汉语有一个与世界上普遍使用的拼音文字显著不同的特点

汉语有一个与世界上普遍使用的拼音文字显著不同的特点

汉语有一个与世界上普遍使用的拼音文字显著不同的特点,就是使用单音节字,字与字之间搭配组再组成文。

因此,对中国文学来说,最基本的成分就是字。

要想文章流畅、声韵和谐,读起来朗朗字与字之间的声律,这在可以歌唱的诗词中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诗词的语言要有乐感:诵唱时声调悠扬,这才是诗词的佳境。

声律的重要性,首先是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暨音声之迭代的外在形式,声音的高下更迭非常重要,他就像物体外表的色彩一样,没有它就会黯然失色。

刘宋范晔在给外甥的信中也谈到声律的重要性,他认为论文作诗,首先要"性别宫商,识清浊",而"观有会此者不必从根本上来"(《狱中与诸甥书》)。

到了齐永明年间,诗歌声律上的要求首先被周颙声切韵》,沈约的《四声谱》从理论上皆系统地对此加以阐述,诸如"四声"、"八病"等。

谢朓、王呼应,产生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永明体"。

"永明体"在题材、用事上虽也有自己的要求,但最大的整。

到了唐代,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又在此基础上"回忌声病,约句准篇",使律诗不仅在音韵加缜密整齐、新巧工致,而且符合粘附的规则,使律诗完全定型。

从此以后,律诗作为音韵协调、古体,成为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主要的体裁。

律诗定型后,唐以后的中国古典诗人更加讲究声律之美,杜甫说自己"老来渐于声律细",又说自己吟"看看能否朗朗上口应当是其主要方面。

王昌龄在《诗格》中强调了对仗的重要,并把诗歌的对曰疏对。

三曰意对。

四曰句对。

五曰偏对"。

宋代的江西派,明代的前后七子,清代沈德潜的格律派创作实践则提出更多、更为具体的要求。

至于诗歌格律方面的具体要求,各种谈诗歌作法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这里撮其要,讲两个方面:一、构成诗歌格律的三要素中国古典诗歌以格律来区分,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语文常谈》整本书阅读素养测评

《语文常谈》整本书阅读素养测评

1512020.7~8•高中一、作品导读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最早主持了《现代汉语词典》的编写工作。

1964年春,吕先生应《文字改革》月刊的邀约,开始连载一些有关语言文字的知识普及性文章,刊出七篇,1980年经过增补修订,结集出版,取名“语文常谈”。

全书共分八章,把汉语语言学的主要问题用六万多字概括起来,涉及语音、语法、语汇、方言、汉字以至文字改革等诸多方面。

作为研究类著作,本书突出的特点在于其语言通俗精练、清新活泼,举例丰富且与生活紧密相关,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特别适合作为学习汉语知识的入门书。

除了获得知识,读者还能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观察分析各种语言现象的方法,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规范。

例如,研究要从具体的语言材料出发,由此进一步探索汉语的特点和规律。

又如,不仅要有对中国语言学传统的继承,而且要重视语言的中外对比研究,在更广阔的视野里揭示汉语的规律。

吕叔湘先生的研究是务实的,既追求治学的严谨,又强调研究要能与现实直接产生联系。

在这本书中,吕先生不仅向一般读者普及了知识,也表达了他对文字改革旗帜鲜明的态度。

对此,放在不同的历史语境里去理解,读者可以有更多的个人体悟。

【版本信息】《语文常谈》,吕叔湘著,三联书店2018年3月版。

二、过程性评价量表(见下页底部)三、知识、内容梳理1.小方同学读了《语文常谈》,觉得语言学挺有意思。

他的姐姐在某大学中文系念本科,刚好在上专业课。

小方翻了翻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的目录,觉得和《语文常谈》有相像的地方,也有些不同。

你能帮他比较一下吗?胡裕树《现代汉语》目录:绪论第一章 语音第二章 文字第三章 词汇第四章 语法第五章 修辞2.下列不属于作者指出的语文改革内容的一项是( )A.用白话文代替文言B.用拼音字代替汉字C.推行一种普通话D.推行更多简化字3.本书中提到的汉字注音方法有: 、 、 。

语言学概论简述汉字的优缺点

语言学概论简述汉字的优缺点

语言学概论简述汉字的优缺点
优点
1.表意文字记录语素字形与读音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可以单字成意可以直观的阅读出文本意义
2.表音文字记录音素字形本身就是读音,是通过记忆语音二次联想出文本意义
3.表意文字可能你不会读但是你能通过阅读文字本身来获取文字的意义
4.表音文字则是你能读出来但你不一定能知道是什么意思
5.表意文字的阅读速度是普遍比表音文字快的
缺点
1.遇到生僻字读不出来
2.由于本身的特点所以笔画复杂
3.文字本身不含有读音,所以需要有大量的单独的文字,而后又通过大量的单独文字来拼凑词汇,所以记忆的成本非常高学习困难。

语文常谈第八章概括

语文常谈第八章概括

语文常谈第八章概括最后,谈谈简化字。

汉字简化是一件好事情。

一部分汉字笔划多,形体复杂,写起来麻烦,在群众的笔底下早就纷纷简化了。

可是有些字你简你的,我简我的,互不相识,造成混乱,这就不好了。

自从1956年公布经过审定的简化字表并分批推行以来,混乱的情况基本上消灭了。

是不是所有需要简化的字都已经简化了呢?没有。

有些需要简化的字,象新疆的“疆”、西藏的“藏”,因为一时不能确定最好的简化形式,暂时放一放;有些久已在群众中间广泛流行,象“算”简化为“祘”,“赛”简化为“?”,因为一时疏忽,没有列入字表。

需要补充简化的字还有相当数目,但是不会还有很多很多了。

有些同志对汉字简化有一种片面的想法,认为简化的字越多越好,笔划越少越好,不但是十笔以上的字全得简成十笔以下,就是原来已在十笔以下的字也要减它一笔两笔。

这种想法之所以是片面的,因为只看到文字需要简易,忘了文字也需要清晰,还需要稳定。

如果把所有的字都简成十笔以下,势必多数字集中在五笔到十笔,很多字的形象都差不多,辨认起来就费劲了,错认的机会就增多了。

更重要的是文字需要相对稳定。

1956年以后印的书刊数量很大,如果现在再来一大批简化字,就要相应地产生一大批“新繁体字”,今后的青少年念起那些书来就有一定的困难了。

或者让他们学习那些新繁体字,那是浪费人力;或者选一部分书改排重印,那是浪费物力。

以后再简化一批,就又产生一批“新新繁体字”,这样折腾下去,什么时候能够稳定下来呢?不断简化论的不足取,道理就在这里。

简化汉字的主要目的是让写字能够快些。

写字要快,本来有两条路:可以减少笔划,也可以运用连笔,就是写行书。

光是减少笔划,如果还是每一笔都一起一落,也还是快不了多少。

事实上我们写字总是带点行书味道的,但是没有经过正规学习,有时候“行”得莫名其妙。

是不是可以在学校里教教学生写行书,让大家有个共同的规范,可以互相认识?这里又遇到一个框框,那就是“要使印刷体和手写体一致”。

《语文常谈》第8章:拼音文字的优点超过缺点

《语文常谈》第8章:拼音文字的优点超过缺点

《语文常谈》第8章:拼音文字的优点超过缺点
>为什么现在还不到全面采用拼音文字的时候呢?很显然是因为有些条件还没有具备:拼音的习惯还没有普及,普通话通行的范围还不够广大,拼音文字的正字法还有些问题没有解决,如此等等。

这些都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才能够解决的。

另一方面,大家的认识还没有完全一致,这也是事实。

大致说来,对于拼音文字有三种态度。

一种态度是赞成改用拼音文字,有的人还特别热心,恨不得立刻就实行。

另一种态度是一方面承认拼音文字在某些方面胜过汉字(例如容易认,容易检索),一方面又觉得在某些方面不如汉字(例如不能区别同音字),疑虑重重,不知道拼音文字究竟能否代替汉字。

第三种态度是不赞成拼音文字,或者认为行不通,或者认为没有必要,或者认为不利于继承文化遗产。

现在不妨把赞成的和反对的两方面的理由拿来研究一番。

>(1)汉字难学(难认,难写,容易写错),拼音字好学(好认,好写,比较不容易写错),这是大家都承认的。

有一种意见,认为拼音不能区别同音字,老要看上下文,带认带猜,汉字能区别同音字,学起来虽然难些,可以一劳永逸,还是值得的。

《语文常谈》第8章:为拼音化积极准备条件

《语文常谈》第8章:为拼音化积极准备条件

《语文常谈》第8章:为拼音化积极准备条件
>自然,在实行拼音文字以前,还有许多研究和实验的工作要做,需要积极地做起来;坐下来等待,拼音文字是不会自己到来的。

那么,现在可以做些什么工作呢?一个工作,可以办些拼音报刊,编写些拼音读物,特别是儿童读物,包括连环画报。

现在有些小学生学拼音的成绩很好,可是缺少拼音读物,英雄无用武之地。

另一方面,拼音文字在正字法方面和词汇规范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编写拼音书刊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其次,可以试试在一般书刊上就一定项目试用拼音代替汉字,例如叹词和象声词。

又如外国人名地名,用汉语拼音写,可以从中总结用汉语拼音转写外语的规则。

此外还可以多方面扩大汉语拼音的用途,如电报,科技和生产部门的代号和缩写,盲字,教聋哑人“说话”,等等。

>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需要做,那就是思想工作。

不但是对反对派要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还要努力争取中间派,消除他们的种种顾虑。

有不少人,你要问他对拼音文字的意见,他说,“我承认拼音文字比汉字好,可就是如果改用拼音文字,我就要变文盲。

”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

一个人换个工作单位还要左考虑右考虑呢,何况换一个新的文字工具。

可以告诉他,改用拼音文字决不是一个早晨的事情,要有一个过渡时期,即两种文字同时并用的时期,他可能会遇到一些小小的不方便,但是变文盲是不会的。

《语文常谈》第1章:文字不能超脱语言

《语文常谈》第1章:文字不能超脱语言

《语文常谈》第1章:文字不能超脱语言《语文常谈》第1章:文字不能超脱语言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言。

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过任何一个民族或者部落是没有语言的。

至于文字,那就不同了。

文字是在人类的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才出现的,一般是在具有国家的雏形的时候。

直到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语言是没有文字的,也可以说,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的语言还要多些。

最早的文字也只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就是在有文字的地方,直到不久以前,使用文字的也还是限于少数人。

文字起源于图画。

最初是整幅的画,这种画虽然可以有表意的作用,可是往往意思含糊不清,应该怎么理解取决于具体环境,例如画在什么地方,是谁画的,画给谁看的,等等。

这种图画一般都比较复杂,这里设想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比如画一个井,里边画三只兔子。

如果是一个猎人画在一棵树上的,就可能是表示附近的陷阱里有三只兔子,要后边来的伙伴处理。

如果是画在居住的洞壁上的,就可能表示猎人们的愿望,这种画有法术的作用,那里边的三只兔子就不是确实数目而只是许多兔子的意思。

图画发展成为文字,就必须具备这样一些特点:(1)把整幅的画拆散成个别的图形,一个图形跟语言里的一个词相当。

(2)这些图形必得作线性排列,按照语言里的词序。

比如先画一个井,再画三个直道儿或横道儿,再画一个兔子,代表管文字起源于图画,图画是与语言不相干的独立的表意系统,只有在图画向语言靠拢,被语言吸收,成为语言的一种形式(用图形或笔画代替声音)之后,才成为真正的文字。

对于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没有好好思考过的人,很容易产生一些不正确的理解。

很常见的是把文字和语言割裂开来,认为文字和语言是并行的两种表达意思的工具。

这种意见在我国知识分子中间相当普通,因为我们用的是汉字,不是拼音字。

有人说,文字用它自己的形体来表达人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当人们写文字的时候,目的在写它的思想而不仅为的是写语言;当人们看文字的时候,也只是看它所包含的内容,不一定把它当作语言;只有把它读出来的时候,才由文字转化为语言。

中国文字的优、缺点

中国文字的优、缺点

中国文字的优、缺点铁厂小学:李红亮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文字记录的历史),同时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数很多,也曾创造过让人羡慕的辉煌。

文字是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文字是人类历史上除了语言之外的另一项最伟大的发明。

但是中国文字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缺点。

我们在学习中国文字的同时要辩证的来分析。

一.文字的概念:文字:指一个个的字,也指文字符合的整个体系。

文字体系包括中所有的符合,形体以及书写规范(笔顺、行款)。

“文字”一名是后起的,它本叫“书”,“名”,“文”或“字”。

《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公厶之相背也,乃仓颉固以知之矣。

”按“书”即指文字。

《周礼·春官·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

”郑玄注:“古曰名今日字。

”起初文字并不连称,单称“文”或“字”。

顾炎武《日知录》:“春秋以上言文,如《左传》:夫文止戈为武”,“故文反正为乏”,“于文皿为蠱”,及《论语》:“史阙文”,《中庸》:“书同文”之类并不言字。

“文字”连称,№始见于秦始皇时《琅邪刻石》的“同书文字”一句中。

①中国汉字的历史源远流长,从甲骨文算起也有三千多年了,根据汉字的发展情况,我们把它划分为古文字和现代文字(或今文字)两大阶段。

其中隶书(包括草书)是一个分水岭。

隶书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古文,小篆等叫古文字。

专门研究文字的学科叫古文字学(或古汉字学,历史汉字学)。

隶书以后的楷书,今草,行书叫现代文字(或今文字),专门研究现代文字的学科叫现代文字学(或现代汉字学)。

②二、汉字的结构(一)、关于汉字结构的学说1、六书说:“六书”一名最早见于战国时代的《周礼》。

“文书”即礼、乐、射、驭、书、数是周代贵族子弟学习的六种基本科目。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古文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文本也。

”稍后的许慎对六书做了比较详细的解说。

语言学纲要-拼音字母的优越性

语言学纲要-拼音字母的优越性

拼音字母注音的优越性现今的《汉语拼音方案》一直在汉语的推广和对外汉语的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种用于沟通的民族语言,在约定俗成的过程中总会有着一定的规律。

学习和推广一种语言,就必须有一种优越的,与时俱进的学习方案来让学习者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语言的读音,方便交流学习。

在1918-1958年,我国一直采用的是注音字母来给汉语标音。

在四十多年中,依靠着注音字母的确让我们在统一教学和读音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是因为这一注音方案很好的解决了“直音”和“反切”这两种方法给日常读音带来的不便。

注音字母的产生,就是为着改良反切,依据双声,叠韵的原理来拟定“声母”和“韵母”,利用笔画简单的汉字来作为字母的符号,每个符号有着其准确的读音,拼切顺利,注音字母是汉字标音方法上的一大进步。

但是不可否认,时代在发展,注音字母在使用的过程中已经遇到了阻碍与困难,因为注音字母仍然有许多缺点,而这些缺点阻碍了当代文化建设的发展。

如:在注音字母总数多,比外国所使用的拉丁字母多出了整整11个,在学习方面仍有点困难;注音字母难以将所有语音都完整简易地表达等。

为了适应当前汉语的推广的需要,在1958年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方案是六十多年来我国人民创制汉语拼音的总结,是集大成之作。

它比注音字母更具有字母的国际通用、表音准确的特点。

相比于之前所使用的注音字母,我们能在对比中更清晰地了解拼音字母在注音和使用方面的优越性。

从字母的形式来分析:注音字母采用的是古代笔画较为简单的汉子来拟定的。

不否认这有利于汉语的发展,但是在学习和书写的过程中会遇到较多问题。

在识别过程中,古代笔画较为简单的汉字书写比较简单,有几个汉字比较相似,如“ㄛ”和“ㄜ”,“ㄞ”和“ㄢ”等容易混淆,导致若书写出现一点偏差可能就会引起拼读者的误解。

至于拼音字母,是使用拉丁字母来进行拼合。

拉丁字母的形式多样各个字母有其显著的特点,不容易混淆。

在书写过程中,由于注音字母是简单的笔画汉字,形状固定且相似性较大,导致书写过程中要难以又快又准确地将标音写出也无法连写,连写起来就难以分清楚音节;但拼音字母由于是拉丁字母拼写而成,拉丁字母的差异性大,且能够较为流畅地书写。

看汉语汉字的优劣

看汉语汉字的优劣

看汉语汉字的优劣语言文字是人类沟通表达、书写记录万事万物之海量信息的方式和工具。

方式和工具是有优劣之分的,有些方式和工具半斤八两,各有所长,有的方式和工具笨拙不方便,而有的方式和工具公认最优。

筷子、刀叉和手都可用来吃饭菜,印度人不用筷子和刀叉而直接用手抓饭菜吃,这种方式不卫生;西方人吃的熟肉没有切碎,须用刀叉切碎才能入口,不仅麻烦而且效率不高,刀叉还比筷子昂贵;中国人把肉菜切碎烹熟了用筷子夹着吃,筷子廉价卫生方便效率高。

虎豹狼等肉食动物和屠夫都选择了从咽喉这个部位来对猎物下手,抛弃其它非致命的部位,这就是公认最优的方式;烽烟、飞鸽、书信、Email、有线电话、手机都是通讯方式和工具,人们普遍选择了最方便的手机,这就是公认最优的方式和工具。

语言文字是沟通表达海量信息和传承文化的工具,工具有功效、寿命、稳定性、易用性、性价比等差别,这些要素综合起来有个评分的高低,评分越高说明这个工具越优秀,语言文字也是如此,也有优劣之分。

说语言文字没有高低优劣之分,那是为了面子的政治正确。

人类约有7000种语言、2000种文字。

除汉字外,人类的文字都是表音文字---用少量字母直接表音,比如英西印俄阿韩泰文等,只有汉字是意音文字---用象形字符表意,与表音声符组成意音文字。

随着经贸交通、网络通讯的全球一体化,小语种和方言乡音灭绝越来越快,大语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语种竞争除国家的经济科技文化实力外,也要靠语言文字本身是否优秀得人心。

什么样的语言文字最优秀?语言有“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文字有“音、形、义”三要素,合并同类项,语言文字比较就是比较语音、字符、语法和表达意义的能力。

具体说来就是以下内容的比较:语音的单音数量是否丰富,单音是否清晰响亮?字符是否美观,书写是否方便?字符的组词能力是否灵活方便,归类能力强不强?语法是否简明易学,词法句法的规律性强不强?语言文字表达海量信息的能力强不强,表达同样的信息是否简明高效?语言文字从入门到精通的学习难度大不大,耗费的时间长不长?语言文字的扩展性好不好,其衍生应用多不多?这就是衡量不同语言文字优劣的标准。

汉字的优缺点

汉字的优缺点

汉字的优缺点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

据统计,使用汉字和汉语的人数达到13亿以上。

汉字是现在仍在使用的历史最悠久的文字。

现在能看到而又能认读的最早的汉字是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

这已是相当成熟、相当系统的汉字了。

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字像汉字那样历尽沧桑,青春永驻。

古埃及5000年前的圣书字是人类最早的文字之一。

但它后来消亡了,有记载的古埃及文化也被深深埋藏起来了。

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也有5000年的历史。

但在公元330年后,它也消亡了。

历史上衰亡的著名文字还有玛雅文、波罗米文等等。

而汉字不但久盛不衰,独矗世界文字之林,还不断地得以发展,影响也越来越大。

为什么?有以下一些原因:1.汉字读音最动听。

汉字一字一音,每个音又分为四个音调,因此读起来响亮清晰,婉转动听,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用这种语言写成的诗文,有铿锵锐耳、抑扬顿挫的美感,特别是诗。

中文诗讲究平仄、对仗,所以,诗句可以特别整齐、节奏特别鲜明,读之特别琅琅上口。

由于汉字语音响亮清晰,没有轻辅音,所以汉字在“人机对话”方面占有明显优势。

有人预言,21世纪是“汉字的世纪”。

2.汉字字形最优美。

优美的什么程度呢?它已成为一种艺术——书法艺术。

汉字的书法艺术是任何其它文字所无法相比的。

下列的古代书法作品已经成为无价之宝。

3.汉字最好认。

先来作个测验:你看下面两种排列方式,哪一种能更快地知道其数目?①●●●●●●●●●●●●●●●●②●●●●●●●●●●●●●●●●当然是第二种。

因为人类的眼睛视野总是一个面,而不是一条线。

所以前者线性排列,不易辨认;后者排成方块,一目了然。

前者相当于拼音文字——线性文字;后者相当于汉字——方块文字。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汉字比拼音文字有更高的阅读效率。

4.汉字意思最好懂(具有关联性)。

请比较下面一组中英文的词:汉字词英文词牛ox公牛bull母牛cow小牛calf牛奶milk这六个英文词,虽然意思都和牛有关,但写出来读出来却“风马牛不相及”,要认识它们,必须一个一个地学,一个一个地记,毫无规律可言。

汉字劣于拼音文字

汉字劣于拼音文字

汉字劣于拼音文字一,第一代和第二代文字的词汇差距文字也叫书写系统writing system。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五千多年前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现代的文字是字母文字,也叫拼音文字。

原始的文字是第一代文字,现代的文字是第二代文字。

汉语就属于第一代文字。

第一代和第二代文字的差距主要在词汇的数量上。

英语大约有100万个词,汉语只有一万个词。

能用的英语词汇在数量上是汉语的100倍。

所以,我们把汉语翻译成英语很容易,但是把英语翻译成汉语很难,因为汉语中常常没有相应的词。

比如,英语frospiration,解释如下:the act of exhaling water vapor that condenses into a small foggy cloud when it’s cold. 当天气很冷的时候,从嘴巴呼出的气能够变成可以看得见的“雾”。

这个现象,中文没有专门的词。

这种情况很常见,所以,用中文解释英文词的时候,常常说很多话,因为没有相对应的词。

西方拼音文字的出现,是对口语发出的声音的记录。

口语发明在先,文字发明在后。

为了把尽可能多的各种事物用各种不同的声音说出来,以示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区别,就发明了很多不同的口语声音和后来记录他们的拼音文字。

对一个特定的事物发明出一种不同于其它事物的声音应当是件容易的事,前提是两个事物一定不要同音,并获得整个社会的认同,也就是口语统一的“约定俗成”。

这就需要人与人之间频繁地交流。

要达到这种频繁地交流,前提是城市化。

城市市民频繁的交流,达成了语言共识。

比如,整个社会所有的人都同意把“树”发出“tree”的声音,而不把“草”发出“tree”的声音。

西方很早就城市化了,发明口语的人们之间有交流,才产生了那么多读音不同、字母拼写不同的词;而极少有读音相同的情况,比如,blue “蓝”,blew“吹”;bear“熊”,bear“承担”。

英文的词汇是中文的100倍,原因有下面几个:1.因为西方人际间交流频繁,所以对每一个事物发出的声音容易得到全社会认同。

汉字与拼音文字的优劣

汉字与拼音文字的优劣

汉字与拼音文字的优劣2004年07月20日12:25国际在线中国的汉字实际上是非常强大的描述性字汇体系,不是西方那种有毫无本义的字母所组成的单词,这样的单词只有经过定义并广为人知之后,才能完成其交流工具职能,相比较而言,西方仅仅具有表音功能的单词其内涵只能是建立在社会契约之上,是一种典型的“契约文字”。

西方单词由没有本义的字母组成,所以能够方便地进行定义,方便地进行推理和演绎,相对容易满足形式逻辑的要求——因为内涵狭隘和理解的分歧少。

而汉字做这样的推演就明显具有问题,比如“心之官则思”其中的“官”字,既可以当作名词性的词汇去理解为“功能”,也可以作为动词去理解为“控制、主宰”,而且都不能说是错了,最好的理解是两者都包含在内,这样才比较全面和具有汉语特有的韵致和美感。

如果考虑到在社会科学领域并不存在所谓的“真理”,对社会秩序的认同主要来自对自身利益受到关注的体认,那么形式逻辑和数学模型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追求形式上的完整性和真理性实际上是转移了对内容和实质的重视,所以老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过分注重形式逻辑实际上是为了否认和掩盖事实的逻辑。

从来就没有一种所谓的科学的学术,能够得到人们长久的信赖,并最终帮助了社会秩序的长久稳定。

革命者并非不知道“造反是杀头的罪名”,问题在于革命者总是被一个个逼上梁山,一种为特定制度进行论证或者辩护的言说,无论在形式上如何完整与规范,看起来多么具有真理特征,也永远代替不了事实上的利益争夺和矛盾激化所带来的深刻不认同。

在这个方面,中国2000多年来的古圣先贤都重复了差不多的内容,实际上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发现,孔子时代的人们看到的社会问题和设想的解决方法与路向,始终无法被突破。

假如文字真的决定思维,那么汉字就是这样方便地供人们迅速地接触到事情的本质和要害,孔夫子时代人们看到和描述的东西,今天仍然还在起作用。

如果要进行“伪装真理”的意识形态学术过程,汉语确实不是不如西方语言合适,但是要描写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中的“伦常日用”,汉字则是非常合适的。

中文的优点区别作文

中文的优点区别作文

中文的优点区别作文一、现代汉语语言使用的汉字的优点主要表现在:第一、汉字是语素文字。

汉字的基本单位是一个个单音节的字,和汉字相对应的语言单位是语素,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主。

用单音节的汉字来记录单音节的汉语语素是汉字的明显特点。

但是汉字和音节并不一一对应,有的汉字能对应几个音节,有的音节能够对应几个甚至几十个汉字。

汉字与语素也不都是—一对应,因为汉语存在少量的双音节和多音节语素。

第二、汉字的字形与字义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

现代汉字的符号性加强,显义价值有所削弱,但仍有不少汉字的字形构造与字义之间存在一定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汉字的字形与字义的独特关系使得汉字本身负载着较多的文化信息。

因为汉字所记录的是语素,而语素是音义的统一体,每个语素既有声音又有意义,加上汉字的形体,所以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第三、汉字有较强的超时空性。

上千年前的文献中的汉,字,今天我们照样认识,其中看不懂的,不是汉字本身,而是古今语素意义的变化。

汉字的超空间的特性,就是具有特殊的沟通方言的作用。

第四、汉字是平面方块体文字。

每个汉字,无论笔画多少,都均匀分布在一个方块形的平面空间内,字形空间不受语音形式的影响。

构字单位所占的空间单位大小,在具体的字中要作相应调整。

第五、汉字不实行分词连写。

汉字记录的基本单位是语素而不是词。

现代汉语中,一个词可能用一个字记录,也可能用多个字记录。

汉语在书面上字的界限(语素的界限)很明显,但没有词的界限,即汉字不实行分词连写。

第六、汉字结构复杂。

汉字发展到今天,总量达到五六万,现代通用汉字也有7000个,每个汉字都有一个特定的字形,而且结构复杂多变。

虽然汉字有基本的构字单位-笔画和部件,但具体组合成字的规律性不强。

另外,汉字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是独立创造,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

对照其他民族的拼音文字我们可以知道,它们大都是依傍着其他民族的文字改造的。

而汉字则是由图画发展起来的象形文字,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却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用一种独创的方法把音行义结合起来,成为一种丰富多彩的文字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常谈》第8章:拼音文字的优点超过
缺点
>为什么现在还不到全面采用拼音文字的时候呢?很显然是因为有些条件还没有具备:拼音的习惯还没有普及,普通话通行的范围还不够广大,拼音文字的正字法还有些问题没有解决,如此等等。

这些都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才能够解决的。

另一方面,大家的认识还没有完全一致,这也是事实。

大致说来,对于拼音文字有三种态度。

一种态度是赞成改用拼音文字,有的人还特别热心,恨不得立刻就实行。

另一种态度是一方面承认拼音文字在某些方面胜过汉字(例如容易认,容易检索),一方面又觉得在某些方面不如汉字(例如不能区别同音字),疑虑重重,不知道拼音文字究竟能否代替汉字。

第三种态度是不赞成拼音文字,或者认为行不通,或者认为没有必要,或者认为不利于继承文化遗产。

现在不妨把赞成的和反对的两方面的理由拿来研究一番。

>(1)汉字难学(难认,难写,容易写错),拼音字好学(好认,好写,比较不容易写错),这是大家都承认的。

有一种意见,认为拼音不能区别同音字,老要看上下文,带认带猜,汉字能区别同音字,学起来虽然难些,可以一劳永逸,还是值得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