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

合集下载

《白岩松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

《白岩松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

《白岩松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白岩松:站立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这本书是电视节目《岩松看日本》的文字版本,里面有大量的图片配合着文字,让人感觉就是在看一种三维立体的书籍。

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文字所呈现出来的东西,是任何影视效果不同于的,比如有些很好看的小说,等搬上影视荧幕后影视让人大失所望的小事常有发生。

这个节目时隔今日,虽然已经是三十年了,但有些东西是绝不会过时的。

本书的开头作者提到出发到达机场时,收到了母亲的发短信,字里行间写出了对中日国恩怨的诠释,以及希望作者在日本趋于谨慎、理智,说话字斟句酌。

作者猜想这短信一定是母亲几夜未眠的产物。

看到这里,我真切的感受到,母亲对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一个优秀的孩子说到底必定只不过有一个优秀的母亲。

她会学无止尽,任何时候都会想方设法,帮助孩子成就更好的人生,这就是生为丧夫的责任。

白岩松真的很幸运有这样一位母亲,他把这个细节记下在开头,也是对自己有这样一位母亲感到恐惧而感到自豪,以及对母亲的认同、感激。

作者一行去日本采访报道,从北京到横滨飞机飞飞翔了不到三个小时,在东京机场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看不到一片落叶、垃圾,作者说这是干干净净当时所见过的最干净的机场了。

他们去的第一站,靖国神社,这个模糊中日关系最敏感的地点,许多中国人都避之为免不及的地方,因为这里本来供奉的是为日本战死的军人,包括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死的官兵。

但是就在1978年秘密将14个“二战”中的甲级战犯,以及在“二战”结束后被处决的人则的所谓“英灵”供奉入内,包括太平洋战争熟悉的侵华战争和我们的主要决策者之一东条英机,以及秦郁彦主要罪犯松井石根等,加上日本元老一些政府机构要员公开去敬拜,南韩任何一个被日本侵略过的国家,都无法冲绳容忍日本官民对战犯的参拜,所以作者说到,播送看游就馆里面播放的颠倒黑白的纪录片时,感受就是“荒唐”,每个中国人如果到那儿想看完都是很难的。

神风特攻队,这个名字我在电视中是数码有所闻的,这种“自杀式攻击”是日本军队在战争后期最可怕的发明。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作者:白岩松来源:《北方人》2015年第04期我们完成了一次日本南方之旅,去了日本陆地最南端的鹿儿岛市。

那里被称为“离中国最近的日本”,与上海市只隔一道窄窄的海峡。

晚上我们入住鹿儿岛湾最南端一个著名的日式饭店——白水馆饭店。

这里面对太平洋,站在酒店的房间里,就能饱览无垠的大海。

在离这片海滩不远的海面上,就是被中外军事家们经常提到的一个地方——硫磺岛。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场十分著名、残酷的战斗——硫磺岛之战,就发生在这座海岛上。

“神风特攻队和平会馆”就位于日本南部的鹿儿岛,是我们考察日本多元历史观的最后一站。

鹿儿岛是一个相对偏僻的临海小城,越过大海再往南,就是冲绳驻日美军军事基地。

1944年,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一年,战争局势对日本愈加不利,特别是在太平洋海战的战场上,日军更是连连受挫、节节败退。

为了阻止美军在海上的进攻,当年10月,日本组建了8支神风特攻队,招募成千上万的日本青年成为神风特攻队队员。

9000余架神风特攻飞机,采用直接撞击美军飞机、军舰这种疯狂而绝望的自杀式攻击阻挡盟军的进攻,为日本天皇效忠。

当时有数千名日军飞行员参与这种恐怖的战斗,这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

明知战败已成定局,还要逼迫士兵用这种方式去送死,这恐怕只有崇尚武士道精神的日本人才做得出来!如今,在鹿儿岛建起了神风特攻队和平会馆。

当前日本国内纷繁复杂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观,在这里展现出了既不同于靖国神社,也不同于国际和平博物馆的另一张面孔。

这是一次让人百感交集的采访。

我们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神风敢死队”的故事,却不知道故事的背后还有更多的故事。

当时神风特攻队的总部就设在知览这个小镇上,因为这里是日本本土离美军太平洋舰队最近的地方。

在馆内最显眼的位置我们看到了一架实物飞机,讲解员告诉我们,这是真正的神风特攻队战斗机,这架飞机的驾驶员两次前去攻击都没有死,这架飞机是日本现在保留下来的惟一一架。

馆内还有一面大橱窗,里面展出的是1036名神风队队员的遗书、军刀以及4000多张当时的照片。

读《行走在爱与恨之间》有感

读《行走在爱与恨之间》有感

读《行走在爱与恨之间》有感读《行走在爱与恨之间》有感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为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提升员工职业技能,给员工提供学习交流平台,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公司于20XX年12月建成职工书屋,借公司职工书屋平台,工作之余,阅读了白岩松的《行走在爱与恨之间》。

打开此书,笔者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熟悉但不熟知的国家—日本,此书主要介绍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带着责任与思考走进日本,用新闻的理性和客观让读者们了解:日本靖国神社中极端的”二战”史观,无处不在的防灾国民意识,胜似”小型的印钞机及儿童科技馆”的舞洲垃圾处理厂,减少思考、增多愉悦、排解压力的动漫神话等等。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书中介绍了日本是如何变废为宝,让城市生活垃圾进行100%的无害化处理,同时既能堪称儿童科技馆,实现从”娃娃”抓起的环保教育,又能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日本作为一个多地震国家,有防灾意识无可厚非,但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日本小学却能始终如一,安静沉着,保持良好秩序在短短5分钟完成防灾演习,以及深入人心的防灾观念,让我们自叹不如;日本动漫界人物对工作的认真,严谨,热情,也是让人敬仰。

国家富强,民族复兴,需要我们正确审视自己,了解对方的同时也了解自己,始终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应该先放下爱恨,不能让埋藏在心底的恨意所干扰,不被情绪左右,学习他们是如何把不习惯变为习惯,如何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正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自己缺点,多用别人的闪光点来照亮自己,多学习,多总结,养精蓄锐,时刻对自己充电,补充正能量,从而不断的提高自己,突破自己。

取之精华,去之糟粕。

书中介绍了国民反感的日本靖国神社,一部分人对待历史的角度错误,故意有意掩盖自己父辈祖辈曾经犯下的错,不敢正视自己,直面错误,不能客观公正的对待问题,这种错误愚蠢的做法是我们应该摒弃的。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doc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doc

知而三思,三思而后行--《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海南中学政治组崔蓝尹这是一本白岩松行走、思考的散文随笔,由白岩松亲笔写序修订,是他近年来行走的所见、所感、所悟。

白岩松从一位新闻工作者的客观,角度以其一贯的冷静视角,平实、客观地将一段关于日本的记忆呈现在读者眼前。

全书绝非情绪之作和轻描淡写,白岩松深入采访各界代表人物,带着思考去谛听,带着问题去交谈。

力图从自己的近距离观察之中,剖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时尚等诸多方面。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正如其书名一般,我们对日本的感情由两种情绪交织相合。

“爱”日本的经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达,文化的魅力……“狠”源自历史的痕迹,现实的争端......但我们应行走在爱与恨之间,正如白岩松所说,“把爱恨放下,先去了解”,我们更能看清更多的问题,三思而后行。

知对日本的恨意是很多中国人天生的情感,后天的历史学习更是使这种情感根深蒂固,不可否认,作为一名中国人,应当了解历史,正视历史,应当有强烈的爱国情,但有时候过于强烈的这种情感容易蒙蔽我们的双眼,难以看到真实的日本,让我们盲目去对抗和抵制,这对于发展中的我们却是弊大于利。

我想,“知日”是我们必须要踏出的第一部,这也正是这本书所要让我们懂得的。

一、关于二战在书中,关于二战的描述,提到了日本基本有三种纪念馆,一种是靖国神社的靖国史观;一种和平纪念馆的客观冷静反思型,这才是正确的历史态度;还有一种关于神风特攻队那种单纯反战情感胜于理智的。

过人对于靖国神社的愤怒,这是中日关系绕不过去的一个坎儿。

表面上看,人们的愤怒,来自于那里供奉着“二战”甲级战犯的灵位,而实质上,比这灵位更可怕的是仿佛无形的靖国史观。

在靖国神社中的游就馆里,日本一些人为“二战”翻案,美化侵略行为,不认同战后的东京审判。

在日本,绝大部分民众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思就停留在神风特攻队和平会馆的水平上。

他们更多是从受害的角度、从本国国民家破人亡的角度,来认识这场战争,并由此觉得和平珍贵,祈求不再发生战争。

在爱中行走读后感50字(共9页)

在爱中行走读后感50字(共9页)

在爱中行走读后感50字[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篇一:《在爱中行走》读后感朱影在爱中行走八里庄小学朱影很久没有这样的感动了。

很久没有那么痛快、那么渴望的去读书了。

用了三天的时间读完了(作者):华姿的《在爱中行走》(海南出版社出版),心灵是那样的受到震撼。

德兰修女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被誉为继1952年史怀泽博士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来最没有争议的一位得奖者,也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青少年最崇拜的4位人物之一。

她创建的仁爱传教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捐钱给他,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

然而,当他去世时,她全部的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旧衣服。

本书以丰富细腻的文笔,讲述了她传奇而伟大的一生,对于我们每个人体味生命的真谛极富参考价值。

这本书对我的语文教学更是起到了非同一般的启迪。

德兰修女,那样的微笑,承纳了整个世界的尊重。

不,不仅仅是尊重,还有爱。

那爱,来自于她对上帝的执著虔诚的热爱的敬佩,更来自于她是那样真真切切地爱着身边的每个人,尤其是穷人。

她把印度的一个个穷人从废墟里捡回来,给满身生蛆地他们擦洗身子。

但最重要的不仅仅如此,如果是这样,世界上很多有钱的企业家、慈善家都可以做到。

她给了他们尊严,给了他们爱。

给了他们上帝的温暖和关切。

甚至,为了爱上帝,为了爱印度的穷人,她终身未婚。

并且从18岁就开始坚定自己的理想。

她也曾梦想做一个新娘,?曾梦想做一个母亲。

但未了能更好的爱神也爱人,为了这些穷人能有更多的被爱的权利,她放弃了。

也许,你要说,她的做法是多么地微不足道。

但是,对于嬷嬷来说,生命是个体的。

每一个鲜活的声命都有被爱、被关心的权利。

于是,她用点点滴滴的行动实践着他对上帝的承诺。

来自于她早年听到的上帝的声音:“我渴!”她了解上帝的心意,她知道上帝要她去用自己微薄的力量让这个世界更加温暖。

每一次听到这样的呼召,嬷嬷的心就如刀割。

上帝是爱这个世界的。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1000字10篇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1000字10篇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1000字10篇《白岩松:行走在爱与恨之间》是一本白岩松行走、思考的散文随笔,是他近年来行走的所见、所感、所悟。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1000字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范文一别人是靠不住的,还是要靠自己。

——白岩松时隔七年,《岩松看日本》再次以文字形式重现,然而,七年的时间,沙漏倒流了一次又一次,世界早已物是人非,有些过去再也回不去了。

但是,《行走在爱与恨之间》却带我们于文字中窥探过去点滴,为中国寻找更好的明天!《行走在爱与恨之间》是2007年的电视访谈节目《岩松看日本》的文字版本,节目策划初衷,就是真正全面的了解日本,知己知彼,取长补短,让自己更加强大。

中日关系总是剪不断理还乱,一水相隔的邻邦,国仇家恨的敌人,合作共赢的朋友……日本之于中国,注定身份复杂。

中日的往来,几经波折,几度温暖。

白岩松就是在这样一个日本与中国即将陷入冷战的状态下,选择穿梭在日本的大街小巷,去了解一个我们所看不到的不一样的日本!从日本的政治、经济、生活、文化、时尚、娱乐等,去看这个邻国用短短百年时间,如何创造出如此令世界瞩目的成绩。

只有当我们能在冷静中悟出日本的强大,中国才能更上一层楼。

日本如今留给我们的最大问题,就是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看法和态度。

从靖国神社到和平博物馆,迥然不同的声音此起彼伏。

供奉日本二战战犯的靖国神社,许多扭曲二战历史的解说蒙蔽游人的世界观,右翼分子的频繁参拜,更加体现出神社的特殊性。

尽管我们很愤怒,各种反对的声音也不少,但是,我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的国家更加强大,用实力去说话!都说,爱与恨同时存在。

在京都,就有着一家与靖国神社历史观截然不同的纪念馆。

它是由立命馆大学创立的国际和平博物馆,里面整理了许多二战期间日军犯下的罪行,对那段历史有着清醒的认识。

是啊,即使身处日本,你也能找到与你共鸣的同行者,他们相信,人间需要爱,人类需要和平!看一个国家,先看民众的日常生活。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
喜欢白岩松的书,没有华丽的语言,却有深邃的思想。

看到书名的时候,以为这本书是写他自己的,拿到手后才发现原来是《岩松看日本》这个节目的文字版本,跟随他的文字行走日本,能加深对日本这个国家的了解,书中从各个方面呈现了日本的面貌:人文、历史、生活、政界、媒体、娱乐他在努力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日本。

书中有一句话感触颇深:在爱与恨之前,先了解。

其实这句话也适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看完这本书,对日本有了几个深刻的印象:首先就是日本的垃圾处理做得很好,到处干干净净,每家每户都会及时地把垃圾分类好,在固定的时间送到固定的地点。

最喜欢书中的一张图片:阳光明媚,在东京最佳的赏樱地点上野公园,盛开的樱花树下铺着野餐垫,一簇簇或家人或朋友的人群在
开怀畅饮。

虽然赏花的人很多,地上却没有一点垃圾,日本人都已经习惯将垃圾随手收拾好放入指定地点。

我也特别希望在我们生活的城市能处处整洁干净。

好在,今天在本地报纸上看到我们也要实行垃圾分类试点了,说明政府已经重视起来了,但愿能快速见成效。

第二个印象深刻的是日本的老年人再就业情况,书中的章节叫“银色一族的第二人生”,我觉得题目起得特别好,其实现在我们中国的退休人员退休时也都才五六十岁,身体、精神都不错,完全有能力胜任一些不太繁重的工作,最主要的是继续工作还能与社会保持亲密度,精神会更好。

不过国情不同,也许我们国家不能提供很多的工作岗位给老年人,但我觉得在心理上老年人一定要有退休是第二人生的想法,即便不工作也可以做一些平时爱好却没有时间做的事情,保持心态年轻。

第三个就是日本的美食,道顿堀,号称天下厨房,如果有机会去日本,一定要去那里。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行走在爱与恨之间》(一)“先把爱放到一边,去了解最好的一个选择,了解的多了,一切皆有可能”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对日本人来说有的恐怕只是恨意,但我们是否真正的了解日本呢?真如岩松所说,放下爱恨,行走在爱恨之外,多去了解,那么中日关系又岂能没有改善的时候呢?当然,人生亦是如此!人们往往会被曾经的埋藏在心底恨意所干扰,如此你便会被情绪左右,便不能真正的了解眼前的事,不能真正的看清眼前的人!此时,不妨先放下那所谓的爱恨,去了解,去熟悉,也唯有如此你才能坦然处理,欣然面对!当然,从这本书中我们也看得到,一部分日本人对待历史的角度是不正确的!他们在有意的掩盖自己父辈祖辈曾经犯下的错!现实社会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总是有意无意的去掩饰我们的不足!其实这是很愚蠢也是很不正确的做法,不管怎样,事情就是那样,已经发生了,你的不足就是不足,你的错就是你的错误,你永远掩饰不了!你要做的是勇敢的正确面对它,处理它,唯有如此你才更上一层楼!这书中也介绍了不少日本比较领先的地方!我想这也是我们应该的地方,不能因为我们痛恨日本就抵制日本的一切东西!这是不理性的也是不正确的!比如说日本民众的环保意识,比如日本动漫界人物对工作的认真,严谨,热爱!这些是我们所不足的,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这样才能向强国更进一步!才能让我国发展的更好!说完这本书,再作者!岩松,在中日关系紧张的时候,在中国人最痛恨日本的时候!敢于走向日本,敢于接触日本,了解日本,而后介绍给国人!这种敢于迈出第一步的人,这种勇敢的精神恐怕也值得你我钦佩!另外,作为国人,岩松又何尝不痛恨日本,但整本书中的言语却丝毫不偏激,始终保持着冷静的视角,平实,客观的态度,介绍日本!这种情怀又岂能不令我们心生敬意呢?岩松的人,话,书,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启示:不管对手与我们有着怎样的情结,有着多少恩怨,不管你多么的讨厌亦或是多么憎恨你的对手,在此之前,请把爱恨放到一边,多去了解,用的态度去对待!如此你的人生之境便会到达更高的层次!《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二)把的《行走在爱与恨之间》看完了,作为一本电视节目的文字版,图文并茂,读起来不枯燥,文字也浅显易懂,不费神,很适合现在的自己阅读。

接受并了解——读《行走在爱与恨之间》心得札记

接受并了解——读《行走在爱与恨之间》心得札记

接受并了解——读《行走在爱与恨之间》心得札记中国和日本,仅仅隔着一个海峡,之间的关系却敏感到不易触碰。

这本《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记录着白岩松先生用冷静视角,平实又客观亲自访问日本的一段记忆。

到日本的第一站,便是中日关系中最敏感的地方——靖国神社。

它不仅供奉着“二战”甲级战犯的灵位,还对历史上日本所作的侵略行为进行了美化。

相对与实体的靖国神社,一个精神的靖国神社才格外让人敏感。

书中写到,游就馆中称日本侵略中国为“支那事变”,称日本主动发起的太平洋战争为“自卫战争”,更可笑的是在“七七事变”的影片中提到“因为中国人的挑衅和开枪,所以我们不得不…”“我们解放了整个亚洲”等这样的语句。

或许是因为愤怒到了一定程度,在书中读到这一节时和白岩松先生产生了同感:荒唐又可笑至极。

在这个每天都会有600多万人参观的靖国神社,却向游客们展现了他们蹩脚的谎言,甚至日本首相都会前去祭拜战犯。

是他们真的不了解事实,还是假装着自己不知道实情坚持热爱自己的国家?我一直不能了解也无法理解的,为什么日本要设立靖国神社来隐瞒历史上的罪行?渐渐地,那种愤怒和不满变为了失望和伤心。

一直不承认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并且还想用给下一代灌输错误的历史来掩埋罪行的行为,是一个国家所应该做的吗?在日本还有一个纪念馆,名叫和平纪念馆,它与靖国神社完全相反。

里面一清二楚的记录着日本历史的侵略行为,没有一点点狡辩和美化,但与每天600多万人的参观量相比,和平博物馆所开放的几年下来都没有那么多。

一个国家的地位,不仅仅是要在百姓的心中立足,更是要在整个世界上立足,如今的靖国神社,难道不是演变成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罪人歌功颂德的地方吗?读这本书中的第二处记忆深刻的地方——垃圾处理。

日本的垃圾处理从下一代就开始培养,小学四年级时就设有垃圾分类课程,学校也经常带学生去参观垃圾处理所。

舞洲垃圾处理所是日本最有代表的地方之一,他的外表就如一个安徒生童话里的美丽庄园,不管是最后排出的气体或废水,都是无害的,而且在销毁垃圾时产生的电量,足够十一条街家庭使用。

白岩松《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书笔记

白岩松《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书笔记

白岩松《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书笔记从怨恨之外看一次日本——白岩松《行走在爱与恨之间》不知道,大家是以什么样的心情看待日本的,或是仇恨?又或是爱慕?我只能说是五味杂陈。

对于日本这个国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年代的更替,当代的我们能说的不能说的东西太多了。

同学给我推荐了这本关于日本的书,很好地向我们展示,在当今的国际情况下如何以一种较为客观的眼光看待一个与我们国家休戚相关的一个大国。

我更愿意相信,先把爱恨放到一边,去了解是最好的一个选择,了解得多了,一切皆有可能。

这本书以政治历史为开头,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逐步地向我们展示了日本的方方面面,日本的教育、日本的新闻行业、日本对防灾与环保意识的培养和工作的如何充分开展、时尚与传统在日本的交错发展、日本的部分文学、还有是我最感兴趣的日本动漫。

而最终目的,则是以之为镜,明衣身,从中提取、获得更好的处事的方法,用其来治理与处理中国内部像类似的问题。

对于这些领域,为了更好的更加典型地展现它们,白岩松均花费了大量的力气去寻找领域内的典型著名的人物或事物进行采访与考察。

而这些努力,一点一滴地被落在这本书内的一页又一页,让这本书显得丰富有价值、有韵味。

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了白岩松这个有学问且更有大勇气的新闻人,很值得我们去尊敬与学习。

文章的构成十分之有新闻特色,游记见闻与采访录、一定的准确数据、照片相互结合构成文章,且行文风格十分平易近人,时不时穿插的笑料也让这本书显得不太过于严肃正经,简单总结,很符合我的口味。

可美中不足的是,文章中穿插的图片有时与下文有些许不搭边,容易打断读者的阅读思维。

战争是可怕的,但最可怕的是后来人对之前的战争的不认同或者漠视。

靖国神社与和平博物馆之间明显的差别,很好地表现出当前日本内部对历史认同的一对矛盾,否认历史与正视历史。

对待历史,我们不能够只有简单的哀叹,还要有对原因出现的反思,与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法。

日本的防灾意识与环保意识,均是从娃娃抓起的,由下而上,以家庭为单位,建立良好的风气,最终推动社会风气的形成。

在爱中行走读后感800字

在爱中行走读后感800字

在爱中行走读后感800字在爱中行走读后感800字1刚刚读完《德兰修女传》就发现有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现在能深深的体会到作者想要描述的那个人的一个心境和做事风格。

同时也能感同身受在其中。

当德兰修女第一次去救一个人的时候,要知道那是一个非常非常脏的老人,满身都是污垢,而且散发着难闻的气味,而且就快死了。

要抱这样的一个人,不仅需要爱心,更需要勇气,意志和力量。

但是德兰修女做到了,为穷人中的最贫困者服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仅仅有爱心和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极大的耐心和无私的爱。

当今社会上的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当然了,我说的也不是绝对的,但是总是能有那一部分人就像一个老人摔倒了,现在舆论都不敢去扶,生怕老人家扶起来后直接赖着不走。

首先第一时间的是拿一个机照拍了下来再去搀扶,还有的人视而不见很冷漠的就走了,这种情况比比皆是。

当然这也不乏为有的老人的就是为了这个摔跤而赚钱的。

后来我觉得有句话说没文化很可怕,但是我觉得如果一个人没有信仰更可怕。

德兰修女就是凭着自己信仰一直走到最后。

她觉得所有的行为都是上帝的指引,她只是来实践的。

同时也认为自已是基督手中的一个工具,每天努力做一点点小事儿就会离开。

这种深厚的谦卑特别值得我们好好领会。

在姆姆看来认识自己,也就意味着认识上帝,因而这种对自我的认知,能够帮助我们心存谦卑。

当我看到姆姆离开我们的时候,我的眼泪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但是在姆姆看来,死亡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是生命的延续。

就这个话题,我们上个星期五读书会的时候也讨论过。

当时说的就是有一本书上我看到说当人们去世的时候,这种物质痛大于生孩子的痛十倍。

这时候,有一个同学就站出来说,请你不要把这种恐惧强加到我们身上。

当然了,她也是好心去提醒我不要让痛苦的感觉停留在身内。

其实是我还有后半句的话还没说完,当我们人生有信仰的时候就不会惧怕死亡,正如姆姆所说那样的。

还有一段姆姆说的“你若要爱人,首先要爱你的家人,同样你如要爱神,也要首先爱你的家人,通过爱你的家人来爱神,然后通过爱你的邻人来爱神,家是你爱人的起点也是你爱神的起点。

爱与恨的微妙边缘读后感

爱与恨的微妙边缘读后感

爱与恨的微妙边缘读后感在刚刚读完《爱与恨的微妙边缘》这本书后,我深感自己的情感被引发,思想被碰触。

作者在书中以独特的方式描绘了爱与恨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个故事情节紧凑而扣人心弦。

一开始,主人公张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公与挫折,心中充斥着对这个世界的怨恨与愤怒。

然而,到了面临一次重大抉择的时刻,他却选择了原谅与宽容。

这一切的因果关系叙述得恰如其分,确实引人思考。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体会到了爱与恨其实是密不可分的。

爱和恨之间的微妙边缘,就像两条平行线,相似却永远无法相交。

在这个故事中,爱和恨一度交织在一起,让人难以分辨。

而正是因为张晨最终选择了爱,才有了他内心的解脱和坦然。

读完这本书,我对爱与恨这两种情感有了深刻的思考。

爱与恨是人类内心最原始、最强烈的情感之一,它们既是对他人的深情厚意,也是对不公与伤害的痛恨和愤怒。

然而,这两种情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常常交织在一起,让人难以辨认。

正如书中所说,“当你深爱一个人时,你也会深深恨他,因为你会为他的不完美而痛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面临着选择爱与恨之间的难题。

当我们受到伤害时,是否应该选择原谅他人,给予他们第二次机会,还是应该抱着愤怒和仇恨去对待?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因为每个人对于爱和恨的理解和定义都不尽相同。

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情感和道德观念来做出决定。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宽容与理解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去、经历和处境,在形成特定行为举止的背后有着无法言喻的原因。

只有当我们用宽容的心态去看待他人,用理解的眼光去评判世界,才能真正感受到爱与恨之间的微妙边缘。

在读完《爱与恨的微妙边缘》之后,我深感故事中的张晨是一个非常勇敢和睿智的人。

他既有着对世界不完美之处的怨恨与愤怒,又能够超越自我,选择爱与宽容。

尽管有时候他会遭受伤害,但他始终相信爱的力量和恶意的背后。

这种坚持和勇气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借鉴。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意识到爱与恨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它们之间的微妙边缘就像是黑与白之间的灰色地带。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

计划就是利用周日下午值班时间读白岩松的《行走在爱与恨之间》,是2007年《岩松看日本》的文字版,不知道什么原因当时竟然对这个系列节目毫无印象。

期间中日关系几经变化,当时的央视访日,也是选择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政治时机。

没有了《痛并快乐着》那种青春的激情奔放与躁动迷惘,没有了《你幸福了吗?》更多深沉凝重的理性的思考和对未来的美好的愿景。

《行走在爱恨之间》让人感觉到的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轻轻为我们剥开所不熟知的一面。

《岩松看日本》的本意就在于了解自己,了解对方,认真的了解对方,也是了解自己并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一条路。

不能忘记屈辱的历史,民族的仇恨,可是又不能割断与日本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已经影响中国大多数寻常百姓的生活。

“不管目的地是哪儿,好奇与清醒的行走多了,中国的未来才会更加让人好奇”。

两国的外交关系不是民众所能左右,但是,了解日本,却应该带给国民深深地惊醒和反思。

理解了上一级班上的那个可爱的男生无论是日记还是作文里面不失时机的对日本的近乎膜拜的推崇,当时还玩笑的称他“哈日一族”,他曾有机会随他的伯父到过日本很多地方,虽是孩子的眼光,却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日本的现代与文明。

我们很熟知的一件事:日本广岛亚运会六万人的会场没有一片废纸,当时世界各大媒体发出惊叹:日本人太可怕了,大和民族太可怕了!2013年10月1日, 11万人冒雨观看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

据央视网报道,升旗仪式结束后,天安门广场满地垃圾,最密集处甚至看不到地面。

150名保洁员人手一把扫帚,用2辆清扫车和2辆垃圾收集车,以“拉网式”的排兵布阵,花30分钟才将垃圾全部清除。

初步估计,清扫的垃圾多达5— 1/2 —— 1/2 —吨左右。

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反映了两个民族国民素质的巨大差距。

什么时候,世界也会惊叹:可怕的中国人!可怕的中华民族!行走在东京的街头,从文字到服饰,让人感觉到的是一种亲近,这个秉承了大唐遗风中华文明的邻国依然文明优雅和高贵,可是我们的文明都丢到哪里了呢?白岩松说,有时强大并不来自数字,而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微笑。

读后感行走在爱与恨之间

读后感行走在爱与恨之间

读后感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行走在爱与恨之间】看书,不仅在于语感意识的培养,更在于精神文化的熏陶,这是值此读完一本书的感受。

没有过多地想把书的大体内容,说个底朝天,而是带着一种思考,去发现自己读某一处之后、某一块意识的提升。

【此书名最早让我内心很是困惑,有种一步是天堂一步是地狱的纠结感】,什么叫之间,是感情筹码?但到最后白岩松先生的一句把爱恨放下,先去了解画龙点睛地解答了我一开始的疑问,确实以感性去论、国人情怀去论,会有一种渐感不适的复杂,而以理性去观、以正直之人去观,则是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清晰,作为人,就是在爱与恨之间,通过不通过思维演绎不同的运算看法,既要客观又要有血性。

也许,人生活、人工作,都不能被情绪所控制,应站在理性积极的思维上,去思索任何事情,尝试实践背后产生成效的结果,适当结合大理想的憧憬,调整好方向,怀揣希望,再次出发。

结合昨日,去看了一场浪漫细致的童话故事《美女与野兽》,站在丑陋面具前,放下恐惧和偏见,才能正确认识到事物背后的真相,这本书籍带来的养分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逻辑思维,也让我为之触动,深刻了解到自己学识的浅薄,以及对汲取知识的渴望。

文字的力量,是任何时候,都能让人觉醒、感动的伟大力量,伴同智慧,人才能不惧困难,更加勇敢,做到自己,做到最好。

在缤纷的日本国内,我接触到其最吸引人的那一部分,对于我这个不是特别爱旅游,也不是特别在意美景的人来讲,里面提到的上野公园樱花文化、涩谷银座潮流时尚、鹿儿岛会馆等等,真是不错且富有内涵的视觉盛宴。

怪不得说,要了解一个地方,先从最富有特色的地点开始,要了解一个人,先从最优良的品质开始;没有最完美的地方和人,只要有那一点值得学习、美不胜收的优处,我们个体本身及所处的祖国就能被不断激励然后追求上善。

开篇,切入以涉及政治、文化的靖国神社社会现象开始,我从最早并不是非常深刻能了解和明白,人家参拜有什么寓意,在海岸对岸对我们能造成什么影响,也不能作为愤青的那部分人中一份子,对主权、民主意识区分地那么鲜明,尽管我仍是在拥有主权、崇尚民主的中国当下长时间享受着祖国的富饶滋养。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精选】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精选】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一)李金娥在肆意休息的假期,断断续续地阅读几本书,不知不觉中,就结束了一段旅程。

回头一看,恍惚的瞬间,似乎没有留下什么,但确实曾经抚摸过的文字,总有一些温度,而这感觉,带着一种理性的智慧!因为,像白岩松这样记录国外的见闻与采访,虽平实的文字,但却给了我们更多思考的空间。

当然,这里难免夹杂着他个人的情感,可丝豪不影响我们主观的判断。

以一个中国人的视角理性而客观地记录另一个国家,这是难得的,更是可贵的!或许与我的爱好和职业有关,关注的着眼点,一是文学,二是防灾与环保。

如果没有阅读这本书,我想,我是很难走近对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了解的。

文章中说,他是中国读者最熟悉的一位,可惜我是多么孤陋寡闻。

为此,结合着书中的采访纪实,我又百度了渡边淳一的相关资料,并花费了几天时间读了他的代表作《失乐园》,观看改编的电视剧。

目的就是想了解这位情爱作家所说的"纯爱".不得不说,连看书都中规中矩的我,头一次看这种情感色彩浓厚的书籍。

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渡边淳一通过文字的手段,放大了人情感深处的某些意识,给了潜藏着的情欲一个赤裸裸的平台。

道德与伦理的挣扎,爱情与亲情的取舍,沉沦与不可自拔的矛盾和痛苦……所有的描述的确是一把利刃,刺在人的灵魂上。

我只能说:这是一位敢于面对与剖析人性的作家。

正如他所说:"我希望我写的这个书,变成一个箭头,能够扎在读者隐藏在深层的内心的欲望上,如果射在这上面的话,我觉得就达到目的了。

"我很高兴通过读一本书,认识一位作家,而通过一位作家,又打开我我阅读的一扇独特的窗!日本的防灾与环保工作可以充分地让我们看到一个民族强大的软件建设。

更折射出这个民族做事严谨、认真的态度。

也许我们说,无处不在的国民意识,是和这个国家的地震频发相关,但自然灾害的发生不是日本的专利呀,每个国家都面临着不同的灾害。

但日本的重视程度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每个区都有防灾体验馆,几乎所有的商店都有"防灾商品柜台",重要的防灾组织"消防团",60%出于自主防灾而且成立的团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最先吸引我的应该是书的名字——《行走在爱与恨之间》。

当时就在想,在爱与恨之间行走时怎么样一种心情?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他有这种“纠结”的心情?再加上之前读了他的那本《痛并快乐着》,就买下了这本书来看看。

书买来的当天晚上,就迫不及待的拆开读了起来。

刚看完序言的时候,感觉并不是自己期望的一样,似乎整本书都是在讲述《岩松看日本》系列电视节目中的一些见闻。

之前,很少看过有关日本的书籍。

最多的应该就是通过上学时历史书和电视剧里的抗日剧来知道日本人在中国所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

再者就是每次看到新闻里提到的中日关系等等问题。

除此以外,几乎没有其他的了解。

和多数中国人,对于日本的态度只有愤怒。

当自己跟随作者,用理性客观的“眼光”读完这本书时,才真正体会到他的那种爱与恨。

书的开端就提我们不得不提的地方——靖国神社。

靖国神社,最早叫“东京招魂社”(看到这几个字,我最先想到的是林振英的僵尸片),建于1869年明治时期,以纪念在日本内战为恢复天皇权利而牺牲的军人。

但是,自从1978年秘密将14个“二战”中的甲级战犯供奉入内,其中包括战时首相东条英机和外相广田弘毅等,加上一些政府要员公开去参拜,麻烦就出现了。

显然日本在这个重大问题上完全不尊重受害国人民的感情,而任何一个被日本侵略过的国家,都无法容忍题本官民对战犯进行参拜。

记得前两年在网上看到一部电影《我正是为你而死》,讲述的正是日本的神风特工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一年,为了阻止美军在海上的进攻,日本组件了8个神风特工队,招募成千上万的日本青年成为神风特工队员。

9000余架神风特攻飞机,采用直接撞击美军飞机、军舰这种疯狂而绝望的自杀式攻击阻挡盟军的进攻,为日本天皇效忠。

当看到陈列在“神风特工队和平会馆”里那不计其数的遗书和绝笔时,我发自内心地想说难道他们看到这些惨无人道的战争一点反思也没有吗?像这种把本国人民党炮灰、视生命如草木的兽行一点悔悟也没有吗?看到这里,我除了愤怒之外还有一些遗憾,遗憾的是这些年轻的生命离去是一种悲剧,但当他们开着飞机冲向天空的那一刻,也会导致别的生命的离开,而他们背后同样背负父母和家庭。

当看到对渡边恒雄、渡边淳一、古村新词、栗原小卷、滨崎步、中曾根康弘、御手洗等各界日本精英的采访时。

看到他们为促进中日关系,中日经济文化等方面做出的努力,这也让我们也对中日关系有了更好的期待。

整本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应该是日本在防灾和环保上的一系列措施和国民的集体意识和行动。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因此国民的防灾意识也比较强烈。

在日本的国土上,到处可见各种各样的防灾标志,每个小镇都有防灾的体验馆和避难所。

超市里的防灾救生用品之多,更是令人惊叹(在书中看到一瓶防灾饮用水,保质期竟然是5年)。

书中描写了一所小学的防灾演习过程,一场毫无准备的防灾演习,在短短5分钟内完成。

更让我惊讶的是,全校1000多名师生不仅在这么短时间内完成,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如一的安静、沉着有序、这不免让我想到2008年的汶川地震。

不得不承认,在防灾方面,我们还有需要学习的地方。

说到环保,我想更多人会想到的是低碳、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等熟悉的关键字。

当我看完书中日本国民对垃圾的处理时后,真的为自己的日常行为感到羞
愧。

在校园里,风景区,公路旁被大家所熟悉的垃圾桶更多的是一个写着可回收,一个是不可回收。

但又真正有多少人能分清哪些是可回收,哪些是不可回收。

更不用说又有多少人会做到扔垃圾时垃圾的分类处理了。

在日本的有些城市,垃圾分类甚至已经达到几十种,这种看似繁琐的做饭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已经被绝大多数日本人所接受,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态度。

环境问题并不属于哪一个国家或地区,这需要我们所有人去努力,去改变。

同为地球人的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让爱护环境从你我做起,从身边的小时做起?
作为一位中国人,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同时,作为21世纪的我们也要学会看到我们该借鉴的优点。

看到,拿过来,提升自己没什么不对的。

有理有礼有节,保持冷静,继续前行,才是当下中国最该有的态度。

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