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16-2017学年鲁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不求甚解》教案

合集下载

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不求甚解》说课稿

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不求甚解》说课稿

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不求甚解》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1 教材背景《不求甚解》是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阅读类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国庆假期期间,参观了革命斗争的纪念场所“烈士陵园”的经历。

通过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革命的历史和英雄的事迹,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的态度。

1.2 教材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和烈士陵园的意义•阅读课文《不求甚解》•学习课文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讨论文章的主题与观点1.3 教学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和烈士陵园的意义•能够熟练阅读和复述课文的内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并能够使用它们进行表达•了解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分析文章的主题与观点•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历史的态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纪念英雄的意识二、教学重点和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并能够灵活运用•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2.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把握文章的主题与观点•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历史的态度,引导学生思考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三、教学准备为了保证教学顺利进行,我准备了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课文《不求甚解》的复印件3.课件资料,包括课文的重点词汇、短语和课文结构图4.黑板和粉笔等教学工具5.学生练习册和习题解答本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2.利用图片或文字材料展示烈士陵园的景象,让学生了解其意义和作用。

4.2 阅读课文1.学生阅读课文《不求甚解》。

2.学生自主理解文章内容,并标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3.教师解答学生提问,解释生词和难句的含义。

4.3 学习词汇和短语1.教师将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呈现给学生。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

文本主题思想探讨
01
02
03
倡导独立思考
文章鼓励读者在读书过程 中保持独立思考,不迷信 权威,敢于质疑和挑战传 统观念。
注重阅读方法
提倡“不求甚解”的阅读 方法,即不追求过度解读 和深入理解,而是注重广 泛阅读和积累。
强调实践应用
认为读书的目的不仅在于 获取知识,更在于将所学 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实 际问题。
03 知识拓展与延伸
相关文化背景介绍
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追求
01
介绍古代文人如何通过“不求甚解”表达超脱世俗、追求内心
自由的精神境界。
禅宗思想与“不求甚解”的关联
02
阐述禅宗“顿悟”与“不求甚解”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两者
在思维方式上的相似之处。
道家思想与“不求甚解”的契合
03
分析道家“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思想与“不求甚解”
本文作者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 家,其作品以思想深邃、语言优美而 著称。
课程目标与要求
让学生了解“不求甚 解”的内涵和意义, 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中 的深层含义,领悟作 者的思想和情感。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和思维能力,提高学 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方法与手段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个人 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列举其他古代文学作品中与“不求甚解”相关的篇章和语句,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比较。
现代社会中“不求甚解”现象讨论
现代社会中的快餐文化与“不求甚解”
探讨现代社会中快餐文化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保持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究。
网络时代下的碎片化阅读与“不求甚解”
分析网络时代碎片化阅读的特点及其对人们理解力和思考深度的影响,提出应对策略。

(完整版)《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完整版)《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2. 掌握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3。

掌握驳论文的写作方法4. 理解正确的读书方法(二)能力目标1。

将多种论证方法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2. 锻炼驳论文写作技巧,初步形成驳论文写作思维3。

将“不求甚解”的精神运用到读书实践中去,学会读书(三)素质目标1. 养成“虚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2。

学会通观全局、把握实质的做事方法二、教学重点1. 掌握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2。

掌握驳论文的写作方法三、教学难点1。

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2. 理解课文中所举的事例及其阐明的道理四、教学方法(一)学法1. 讨论法2。

阅读法3. 朗读法4。

讨论法5。

辩论法(二)教法1。

展示法2. 阅读指导法3。

组织活动法4。

讲授法五、教学工具黑板,多媒体六、教学时数2学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组织全班学生谈谈自己平时在拿到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时都是怎样阅读的。

几分钟时间准备,然后自由发言。

之后,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入新课.(二)解题1. 板书课文标题——不求甚解,让学生思考其中的含义,然后自由发言。

2. 几分钟时间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所说的“不求甚解”是什么含义,作者对它持什么样的态度。

(三)整体感知-—理清课文思路几分钟时间阅读全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本文的写作思路.然后,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观点,并板书课文结构.课文结构Ⅰ(1):提出观点—-盲目反对不求甚解有误Ⅱ(2—-—4):追根溯源—-正解陶渊明原话Ⅲ(5--—9):举例引用——阐明“不求甚解"Ⅳ(10):总结全文——给出读书建议(四)微观层面——理解课文让学生自己默读或小声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1。

作者是怎样亮出自己的观点的?2。

为什么很多人曲解了陶渊明的话?3。

好读书为什么重要?4. 怎样理解陶渊明的读书主张?5. 课文用了哪些事例阐述“不求甚解”?6. 第8自然段的“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怎样理解?这一段运用哪种论证方法?7。

(教学设计)《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同学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生疏读书的好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不求甚解教学设计5篇,期望大家能有所收获!不求甚解教学设计1【单元学习目标】一、体会课文语言犀利、思想辨证、论点明晰的特点。

二、初步把握谈论文的根本学问,学会在阅读中思考和辨析,培育辨证思维力量。

三、在实践中,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方法,防止僵化,防止死板。

【修辞学问学习】一、顶针是指前后的几个语句之间有相同的语言成分连接上下语句,以上递下接,首尾蝉联,而使结构紧密,语意连贯,声音流畅的修辞手法。

二、回文是指用变换词语次序的方法,造成前后句子中的词语相同而排列次序相反的现象,从而给人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趣的修辞手法。

三、反复,是指同一个语句,反复申说,以表现猛烈的情思。

如:你夜晚的每一个梦境,都是——人民,人民,人民。

又如: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四、引用,用名人、名著的语句、引成语等语言材料。

如:俗话说:“在什么山唱什么歌。

〞我们无论办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

五、比照,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对比。

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善的苍蝇也还是苍蝇。

又如: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

【教学时间支配】22,不求甚解二课时。

※23,对人类社会公理的敬畏一课时。

24,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二课时。

※25,卖柑者言二课时。

【每周一诗指导】过松源,晨饮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宠爱。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淮中晚泊犊头苏舜钦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不求甚解马南邨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把握运用递进式支配论述层次的方法。

2.学习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阐述观点的写作方法。

3.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细心领悟的创作意图。

不求甚解教案设计

不求甚解教案设计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明白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2.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维。

3. 引导学生运用“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分析:《庄子·逍遥游》中的一段话,讲解“不求甚解”的出处和含义。

2.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成功运用“不求甚解”学习方法的事例。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和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成功运用“不求甚解”学习方法的事例。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讲解“不求甚解”的出处和含义。

2. 讲解:详细讲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和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成功运用“不求甚解”学习方法的事例。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和应用,讨论如何运用到实际学习中。

5. 总结:总结“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强调其对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深度和合作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运用“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评估其应用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找一些其他文献中关于“不求甚解”的论述,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对“不求甚解”的理解。

2. 实践环节:让学生选取一门课程或一项技能,尝试运用“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并分享学习心得。

七、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并非忽视理解,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学习方法。

2. 引导学生如何正确运用“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避免陷入盲目学习的误区。

八、教学准备1. 教材:《庄子·逍遥游》等相关文本。

2. 案例资料:收集一些成功运用“不求甚解”学习方法的事例。

3. 投影仪:用于展示案例资料和教学内容。

九、教学反馈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不求甚解”的理解程度。

第16课不求甚解教案鲁教版八上(1)

第16课不求甚解教案鲁教版八上(1)

不求甚解教学目标: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教学重点: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教学难点: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教学流程:一、导1、“不求甚解”的字面含义是什么?对于中学生来说这种读书态度是否可取?2、世人对于“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怎样的?作者邓拓又对“不求甚解”发表了什么语出惊人的观点?正确的态度又是怎样的?二、定1、阅读课文,划出每段中最能反映该段中心观点的句子。

(尤其注意从正面表观点的判断句)2、本文属于何种实用文体?依据论证思路划分属于哪一小类(驳论文)3、驳论文是用文字和别人在思想上打仗。

驳论分文“破”和“立”两个环节。

前者是攻取别人的阵地,后者是牢牢守住已经占领的阵地。

本文哪些段落为“破”、哪些段落为“立”?(第一段到第四段为“破”第五到第六段为“立”)三、破1、世人眼中的“不求甚解”与“求甚解”思考:(1)世人怎样理解“不求甚解”?(2)世人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如何?(3)世人用怎样的行动“求甚解”?2、作者眼中的“不求甚解”思考:(1)作者怎样理解“不求甚解”?(2)作者认为该怎样“不求甚解”?3、作者是怎样反驳世人的理解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梳理第二、三段(引经据典,正本清源,补全缺失要素,把握核心价值)4、先破后立的议论思路有何益处?(消灭敌人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占领了阵地;破除错误的观点,正确的观点才能站住脚)四、立1、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巩固自己的论点,使之更有说服力?(第五、六段运用举例论证,事实论据)2、本文在举例论证上有怎样的特点?其益处何在?(古今、中外、正反、不同角度:态度、方法)3、反对马马虎虎的读书态度对于巩固本文论点是否必要?(弥补可能留下的逻辑漏洞,使论证更为严密)4、“攻取阵地”(破)难还是“守住阵地”(立)难?谈谈巩固阵地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多种论证方法科学搭配(火力强劲)全面思考,弥补逻辑漏洞(不留活力死角)五、思1、画出文中表现作者对“不求甚解”态度的语句,体会其中语言的微妙变化。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求甚解”的含义,认识到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 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精神。

3. 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感受文章的魅力。

4. 学会运用“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不求甚解》的主要内容,作者及其背景。

2. “不求甚解”的学习理念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3.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及寓意。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不求甚解”的学习理念。

2.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不求甚解”的学习理念。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引发学生对“不求甚解”的思考。

2.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内容,重点分析“不求甚解”的学习理念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4.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解决问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估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七、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为学生推荐其他关于学习方法、人生哲理的文章,扩展他们的阅读视野。

2.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研究项目,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

八、教学反思1. 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2. 思考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是否有效地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和质疑。

3. 反思作业布置和评价方式,确保能够全面、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精品教案第一章:导入与背景1.1 课程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不求甚解》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兴趣。

1.2 学生自读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对文章内容进行初步理解。

1.3 问题探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和观点,如:“什么是不求甚解?为什么作者提倡这种阅读方法?”第二章:理解与分析2.1 段落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每个段落,理解作者的论述和论据。

2.2 关键词解析教师挑选文章中的关键词汇,解释其含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2.3 观点阐述学生阐述自己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和看法,进行小组讨论。

第三章:应用与实践3.1 实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实例,让学生运用不求甚解的阅读方法进行分析,体会不求甚解的好处。

3.2 阅读练习学生自主选择一篇文本,运用不求甚解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并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3.3 写作练习第四章:拓展与思考4.1 相关阅读推荐教师推荐与不求甚解阅读方法相关的文章或书籍,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思考。

4.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不求甚解阅读方法在实际阅读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4.3 主题演讲学生选择一个与不求甚解阅读方法相关的主题,进行演讲,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课程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程内容,回顾学习收获。

5.2 学生反思学生反思自己在课程中的学习过程,思考如何将不求甚解的阅读方法应用于今后的学习中。

5.3 作业布置第六章:深度探讨与批判性思维6.1 文章深层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中的一些细节,探讨作者的深层意图和观点。

6.2 批判性思维训练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进行评价,如:“作者的观点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漏洞?”6.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和批判性思考,互相交流意见。

第七章:跨学科7.1 相关学科知识介绍教师介绍与不求甚解阅读方法相关的学科知识,如心理学、哲学等,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不求甚解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人新课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3、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4、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5、拓展训练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竿充数”辩(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

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滥竿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 《不求甚解》知识点一、字音词义怡yí情:使心情愉快。

傅fù彩:涂上色彩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诘jié难: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

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jiáo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滞zhì碍ài:不通畅。

吹毛求疵cī:可以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求甚解”的含义,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不求甚解》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掌握“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3. 课堂讨论: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课文《不求甚解》的阅读与理解,掌握“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2. 难点:如何正确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掌握“不求甚解”的方法。

3. 讨论法: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课文《不求甚解》的作者及其背景。

2. 阅读课文《不求甚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讲解“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4. 课堂讨论: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六、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评估学生对课文《不求甚解》的理解和拓展阅读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不求甚解》原文。

2. 与“不求甚解”学习方法相关的阅读材料。

3. 课后作业的评价标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课文《不求甚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第二课时: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讲解“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3. 第三课时: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5. 第五课时:收集和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教学评价。

九、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充分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避免误解为不认真学习的意思。

2. 引导学生正确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强调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阅读。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优秀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求甚解”的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提高古典文学素养。

3.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不求甚解”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不求甚解》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 探讨“不求甚解”在古代文学中的应用和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不求甚解》,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课文: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4. 案例分析: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不求甚解”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不求甚解”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传授相关知识。

2.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不求甚解”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谈论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后续学习生活中的表现,评价“不求甚解”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六、教学准备1. 教材:《不求甚解》相关内容。

2. 参考资料:关于《不求甚解》的解析、评论等相关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4. 教学道具:相关古代文学作品的复印件或图片。

七、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不求甚解》,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表达方式。

3. 案例分享:分享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中运用“不求甚解”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词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不求甚解”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求甚解”的含义,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3.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让学生领会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原文及译文2. 课文主题分析3. 文中重点字词解释4. 实例解析“不求甚解”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原文及译文,课文主题分析。

2. 教学难点: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独立思考、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原文、译文及主题分析。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分享个人观点。

3. 实例分析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内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及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课文:逐句讲解课文原文,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

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分享个人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4. 实例分享: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应用场景。

5.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不求甚解”在生活中的意义。

3. 选取一个实例,分析其是否符合“不求甚解”的精神。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互动中的积极性,评估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3. 单元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整个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课文内容、字词解释和主题分析。

七、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及译文:提供权威可靠的课文版本,确保学生接触到最准确的学习材料。

2. 参考资料: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评论文章等,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理解。

3. 实例视频或图片:收集相关的视频或图片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八年级上册语文《不求甚解》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上册语文《不求甚解》优秀教学案例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阅读、思考、合作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
2.学生相互评价,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发现他人的不足,促进相互学习。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积极的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意见,促进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提高教学质量。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如何避免不求甚解的现象?”
2.学生分组讨论,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要避免不求甚解,需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细读、精读、批注等,同时要有质疑精神,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总结归纳
八年级上册语文《不求甚解》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不求甚解》是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一篇寓意深刻、引人深思的课文。文章通过讲述作者在阅读过程中,从最初的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到后来的深思熟虑、追根溯源,阐述了在阅读中要有质疑精神、探究态度的重要性。本案例旨在通过这篇课文,引导学生转变阅读观念,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实用性强的教学策略和人性化的语言,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收获知识,提升素养。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案例充分利用多媒体、生活实例等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阅读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问题导向,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提问、解答、总结等环节,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鲁教版八上《不求甚解》word教案

鲁教版八上《不求甚解》word教案
②监督小组内的独学、对学和群学(自主合作交流);
③监督和帮助后面几号同学完成各自任务;
④学案完成后按照ABC三个等级给每个组员打分,老师批改后算出本组的学案平均分,上报统分员;
⑤合作交流时,按照弱展示、中补充、优点评的分配原则有针对性的分配任务,为展示做好充分准备。
2、小组任务:课上抽签确定,五分钟准备时间(小组分配展示任务、完成板书)。
在文章中试着找出运用论证方法的句子,并说明你的判断依据和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
(1)举例论证:
(2)道理论证:
(3)比喻论证:
(4)对比论证
二、【深入挖掘】 深入挖掘文本,我的见解我表达
驳论文: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的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成立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点与论据之间列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不能证明论战,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朗读评价标准:“沸沸扬扬”——声音响亮,专注投入;(1分)
(满分5分)“字正腔圆”——吐字清晰,感情充沛;(1分)
“层次分明”——披文入情,由表及里;(1分)
“缓急有致”——进入情境,读出情味;(1分)
“肢体语言”——声情并茂,表情动作。(1分)
4、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内容的基础上,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精选12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篇1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的运用。

2、了解论证的两种方式,立论和驳论。

能力方法目标:1、运用例证法,道理论证证明自己的观点。

2、用文章作者的观点来解释、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世界观目标:联系文章中的观点,反思自己对读书的方法和认识。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学生初读课文,思考:1、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

持什么态度?2、作者又是怎么理解“不求甚解”的,根据是什么?作者对“不求甚解”持什么态度?3、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罗夫读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 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4、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什么?(二)讨论明白:1、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对任何事情都是不好的。

对“不求甚解”持否定态度。

2、作者认为一般人的观点不尽然,对“不求甚解”持肯定态度。

他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义:一是指要虚心,不要以为书一读就懂,另一层含义是“读书不要固执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确立这两层含义的依据是陶渊明《五柳先生》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这两句话的全面理解,理清其相互联系。

3、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罗夫读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 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读书要活读。

4、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不求甚解要了解文章的意思,而马马虎虎却对文章的意思不通。

(三)深入理解文章的意思。

1、作者全面否定了一般人的对于“不求甚解”的观点吗?没有,作者是说“一般人”的观点不尽然。

也就是说不完全对。

2、为什么说“不尽然”,体现了本文语言的的什么特点?举例证明不尽然对。

表明文章语言具有准确性的特点。

科学中有许多事情需要人们有求甚解的精神,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是这个意思;但是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又需要人们“不求甚解”比如,我们应该学会原谅别人的过错,要学会包容,所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是这个意思。

不求甚解教案范文

不求甚解教案范文

不求甚解教案范文教案:不求甚解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是一节语文课教案,主要针对初中学生。

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并能够在阅读中进行判断和推理。

教学内容是一篇课文,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复述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根据课文中的信息进行判断和推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进行判断和推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对学生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2.展示(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的录音,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

3.阅读与理解(1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阅读训练,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阅读,然后回答问题。

4.判断和推理(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活动,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信息进行判断和推理,并给出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引导。

5.复述(10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复述。

每个小组进行复述后,教师给予适当的意见和评价。

6.总结(5分钟)教师对这节课进行总结,概括学生学到的知识和学习方法,强调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要不求甚解。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言谈举止是否规范,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学生是否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是否能够进行判断和推理。

3.学生的复述是否准确,是否能够流畅表达。

4.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训练,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并能够在阅读中进行判断和推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主动思考问题,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

但是还有少数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要求理解不深,需要多加引导和讲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第16课《不求甚解》教学设计(鲁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16课《不求甚解》教学设计(鲁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16 课《不求甚解》教学设计(鲁教版初二上) doc初中语文一、教学目的:1.明白得'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学习辩证地看咨询题的方法。

2.学习课文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对的方式。

二、教学设想:1.一事一议,多从生活实际中的感受选定题目,切中人们的思想状况。

从探讨作者论证思路入手,学习课文注重讲理,深入分析的写作特点。

2.安排两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一〕作者简介:邓拓(1912--1966) ,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是当代闻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

幼年热爱文学艺术,1930 年加入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在30 年代就开始发表散文。

1945 年初在晋察冀边区主持编辑了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建国后,曾经任?人民日报?总编辑。

1958 年秋,调任北京市委书记,主编理论刊物?前线?。

60 年代初以\'马南村\'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闻名的是?燕山夜话?和与吴晗、廖沫沙合写的?三家村札记?。

在\'文革\'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制造了所谓\'三家村反党集团\'冤案,邓拓首当其冲,被诬为\'三家村主将\'而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 年 5 月18 日含冤去世。

在30 年\'笔走龙蛇\'的生涯中,邓拓留下了大量散文珍宝,以杂文的成就最突出,仅代表作?燕山夜话?就发行数十万册。

?燕山夜话?包括150 多篇杂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知识丰富,不拘一格,做到了于知识之中见思想,在议论之间藏乐趣,熔百家典籍于一炉,寓郑重严肃于愉悦,具有极强的斗争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被誉为一部\'小百科全书\'。

老舍先生读后,不由自主地赞扬作者是\'大手笔写小文章,不开生面,独具一格。

\'邓拓是一位对党的事业,对人民的利益至为关怀的作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不求甚解
教材分析
《不求甚解》是马南邨的一篇杂文,从论证方式上看属于驳论。

这篇杂文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做了否定。

在批驳过程中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作者进行驳论的论述方法。

3、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4、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理清作者的思路,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我们早在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了解了“不求甚解”这个词,当时我们就对这种读书方法进行过讨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也同样对这个词的涵义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并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1、不求甚(shân)解:甚:很,极。

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

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2、狂妄(wàng)自大:狂妄:极端的自高自大。

指极其放肆,自高自大,目中无人。

3、咬文嚼(jiáo)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

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

4、豁(huò)然贯通:豁然:通达的样子;贯通:前后贯穿通晓。

指一下了弄通了某个道理。

5、开卷(juàn)有益: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益:好处,收获。

读书总有好处。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一开头就提出了一般人常常认为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对此,作者又是怎样看得呢?
明确:“盲目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2、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在讲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时,提到如果作者先提出一个错误的观点(树靶子),然后加以论证,最终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从而更有力地表明正确的观点,我们称这种文章叫什么文章?(驳论文)
四、研读课文:
⑴作者是怎么驳斥那个“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错误观
点的呢?也就是说,作者是怎样来论证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明确:
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
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个字的两层含义;
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
接着更全面、更明确地诠释“不求甚解”的含义;
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边讲解边板书:竖靶子→引出处→释新义→援例子→引语录→结上文(2)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体会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地驳斥对方论点,同时阐明自己观点的。

(3)你能否谈谈从这种论证上学习到怎样的写作方法。

(让学生学会写作的方法)
答案是多面的,如写作思路一定要清晰,要符合人的思维过程;如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举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文章更具说服力,权威性;再如论证一定要完整,语言表述一定要严密、准确。

还有,论证时一定要明确而清晰地表明自己的见解或观点。

五、探究: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本文中作者对“不求甚解”四个字赋予了两层含义:虚心;不固执一点,不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你能对这两层含义谈谈你个人的见解或看法吗?再者,你也可以谈谈你个人对“不求甚解”
这个词的理解。

六、拓展训练:请同学们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因为……”的句式说一段话,学习运用驳论。

可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⑴“见风使舵”新解
⑵“班门弄斧”辩
⑶“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1)“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这样联系现实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2)“班门弄斧”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

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3)“滥竿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冒充内行,混在人群里作假骗人。

可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七、小结:
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的含义的论述,告诉我们既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也要有谦虚的读书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八、作业:
你在读书方面有什么经验或困惑,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九、板书设计:
竖靶子→引出处→释新义→援例子→引语录→结上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