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简介
关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文献综述
关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文献综述学生:寻小枚 0108指导老师:李杨国外研究现状一、农业全要素定义的研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QT.Baonon、M.R.Cooper 和A.R.Brodell等人提出,它是一个综合测算农业经济效率的理论和统计指标。
直到20 世纪50 年代中期,乔治·施蒂格勒才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明确定义。
琼·肯德里克指出之所有要衡量全部投入量的使用效率或衡量生产率的变化是因为投入要素结构的变化也会对生产率的变化有所影响,而产量和某一特定投入劳动量或资本之比只能叫做部分生产率,并不能完全表达生产率的变化。
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研究Tim J. Coelli和 D. S. Prasada Rao(2005)采用数据包络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占世界人口和农业产量的主要部分的93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产出和生产率水平。
发现在全球性的框架内研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收敛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发散。
文章还考虑到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力指数的影子价格和价格股,检查了他们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合理性[1]。
Tim Coelli、Sanzidur Rahman和Colin Thirtle(2003)用随机生产边界模型来分析孟加拉国从1960-1991年16个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变革。
研究表明,技术遵循U型变化,技术效率下降和技术进步缓慢的综合效应就是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每年0.23%的速度下降。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依赖于绿色技术革命和农业科研投入[2]。
三、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应用的研究随后Grilliches 和Alston 将全要素生产率概念广泛应用到农业领域,1992 年Jorgenson 和Gollop 对美国私人非农经济部门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农业的生产率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82%[3]。
要素配置扭曲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要素配置扭曲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要素配置扭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其提升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以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农业生产过程中,要素配置的扭曲现象普遍存在,如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不合理,制约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因此,本文将从要素配置扭曲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本文将对要素配置扭曲的内涵进行界定,明确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表现。
在此基础上,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分析要素配置扭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包括其对农业生产效率、技术进步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将利用实证分析方法,选取适当的指标和数据,对要素配置扭曲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
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分析要素配置扭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揭示其作用程度和路径。
根据研究结果,本文将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包括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等方面的措施,以缓解要素配置扭曲现象,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本文还将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进一步深化对要素配置扭曲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二、文献综述在经济学领域中,要素配置扭曲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要素配置扭曲指的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失灵,导致资源不能按照边际产出相等的原则进行配置,从而影响了生产效率。
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则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所有投入要素的综合利用效率,是衡量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指标。
关于要素配置扭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已有大量文献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要素配置扭曲会降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例如,当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时,会导致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概述本文是关于中国农业增长进程中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实证研究。
农业TFP的提高既是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又是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关键所在。
现有研究普遍认为中国农业TFP 水平较低,但对农业TFP增长缓慢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
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中国农业TFP的增长?研究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把握农业TFP增长的变动规律和演进趋势二是弄清农业TFP的增长源泉及其内在机理三是揭示农业TFP增长的决定性影响因素。
论文的研究思路是在回顾经济增长理论和TFP理论的基础上,以农业TFP为研究对象,以其在中国农业增长中的重要地位为研究起点。
在确定农业TFP增长是中国农业增长的重要源泉的基础上,运用随机前沿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相结合的实证方法,系统测度19782008年全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和29个省区市的农业TFP增长,并深入分析农业TFP增长的变化规律和波动趋势。
采用改进的DEA经济增长分析框架考察农业TFP增长在全国、三大区域和29个省区市的农业增长中的贡献效应及其变化规律。
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揭示中国农业TFP增长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并提出提高农业TFP的政策建议。
1. 研究背景与意义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业在其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显著提高。
在这一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的增长起到了关键作用。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各种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技术进步、管理改进等因素导致的产出增加。
它反映了经济增长中除去劳动、资本等传统要素投入的贡献之外的部分,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指标。
中国农业TFP的增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受到资源约束、环境压力、市场波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业TFP的增长呈现出波动性和区域性差异。
农业科技资源错配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实证
农业科技资源错配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实证1. 引言1.1 农业科技资源错配的现状农业科技资源错配是指农业生产中,科技资源的投入与实际需求不匹配,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降低。
在当前的农业生产中,农业科技资源错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业科技资源错配表现为科技投入不足。
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虽然农业科技不断进步,但是在农业科技资源投入方面还存在不足的情况。
有的地区由于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科技人员配备不足等原因,导致农业科技资源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农业科技资源错配表现为科技水平不匹配。
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中,由于科技水平不够,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进而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农业科技资源错配还表现为科技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有的地区存在着科技资源过度集中的情况,导致资源浪费;而有的地区则存在着科技资源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农业科技资源错配已经成为当前农业生产中一个严重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并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
只有合理配置农业科技资源,才能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2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性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农业生产中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的综合利用效率。
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不仅可以增加农业生产的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还可以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全球资源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
在当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可以深入探讨农业科技资源错配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为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本文旨在探讨农业科技资源错配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究农业科技资源错配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揭示其中的影响机制和因素,为解决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农业科技资源错配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实证
农业科技资源错配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实证引言农业科技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因素,它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够改善生产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当前存在一些问题,即农业科技资源的错配现象,即某些地区的农业科技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导致农业生产效率的低下。
为了深入了解农业科技资源错配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本文将对此进行实证分析。
一、农业科技资源错配的现状农业科技资源错配是指某些地区的农业科技资源过剩,而其他地区的农业科技资源却严重不足的现象。
在我国,农业科技资源错配表现为不同地区的农业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一些发达地区拥有先进的种植技术、农机具和生产管理技术,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却仍在采用传统的种植方法和生产工具,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造成农业科技资源错配的原因包括政策支持不到位、科研投入不均衡、人才流动不畅等因素。
一些偏远地区由于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的限制,科研人员难以进入,导致农业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较慢;政策上的倾斜和支持也未能充分覆盖到每一个农业生产主体,导致农业科技资源错配情况日益严重。
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关系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是反映农业生产效率的综合指标,它包括了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和农业技术进步率等要素。
在农业生产中,TFP是衡量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它的提高能够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科技资源错配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劳动生产率农业科技资源错配导致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不均衡,一些地区的农民使用传统的种植方法和工具,劳动生产率低下;而另一些地区拥有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
这种差异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低效率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低于高效率地区。
2. 资本生产率农业科技资源错配也影响了农业资本的配置和利用效率。
在一些地区,农业资本配置不足,农业生产设备陈旧,农业投入效益低,导致资本生产率低下。
全要素生产率概述
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定义与测算方法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简称TFP)是指所有生产要素的生产率, 所谓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指“生产活动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的效率”,是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是用来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是针对全部投入要素进行测算, 而不是只涉及部分要素。
它在一个更广的范围内考察生产率的情况, 是总产出与综合投入要素之比, 研究的是在一个经济系统中, 所有投入要素加权综合后形成综合投入的产出效率, 故又称“ 综合要素生产率”。
相对于传统的单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能够更为全面地考虑投入要素, 从而能够更加真实客观地衡量全部要素投入量的节约, 反映一个经济系统的宏观综合经济效益,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
总而言之, 通过分析各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可以识别经济增长的类型是投入型还是效率型; 通过比较单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可以确定经济政策的控制方向是应该增加总需求, 还是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参数方法1.索洛余值法索洛于1957年发表了著名的文章“技术变化和总量生产函数”。
在该文章中,索洛首次将技术进步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从总产出增长中扣除资本和劳动力对产出的贡献,所得到的“余值”就是技术进步对产出的贡献。
在希克斯中性和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下,技术进步率就等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
2.增长核算法增长核算法, 是在经济学家索洛提出的索洛余值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后来经过丹尼森和乔根森的发扬而成为一种成熟的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方法。
其计算的基本思路是: 寻找一个合适的生产函数形式, 利用样本数据进行回归, 估算出总量生产函数的具体参数, 得到具体的生产函数, 进而测算TFP 及其增长。
3.随机参数前沿生产函数方法非参数方法1.指数法测算TFP的指数法是一种统计学方法,由Kendric和Denison开创,后经Jorgensen、Griliches等人发展而成熟。
全要素生产率文献综述
全要素生产率文献综述1.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证分析:1978~2007年——基于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全炯振,2009)使用1978~200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非参数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和参数随机前沿函数模型结合起来的SF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测算了中国各省份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化指数。
本文主要结论是:1978~2007 年期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0.7%,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而不是农业技术效率的改善,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水平的变化严重背离。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阶段性),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基本上按照由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的顺序呈现出递减的趋势。
提高农业技术效率水平是中国未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潜在动力。
全要素生产率是用来衡量生产效率的指标,有三个来源:一是效率的改善,二是技术进步,三是规模效应。
在计算上,它是除去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物质要素投入贡献之后的“余值”,在这个“余值”中还包括没有识别(或者根本无法识别)的一些引起产量变化因素的作用,所以,只能相对衡量效率改善、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的程度。
Malmquist指数是用来测度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专门指数,并在规模报酬不变(CRS)的假设下,把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变化(TECH)和技术效率变化(EFFCH),在规模报酬可变(VRS)的假设下,进一步把技术效率变化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PECH)和规模效率变化(SECH)。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新考察——对基础数据的修正和两种方法的比较(赵文、程杰,2011)本文使用索罗余值法和Törnqvist-Theil 指数法,在修正投入和产出数据的基础上,重新考察了1952~2009 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研究表明,1985~2009 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1.2%~1.7%,并没有高速增长的特征。
“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资料汇总
“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资料汇总目录一、环境规制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分析二、高标准农田建设能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吗基于连续型双重差分的实证检验三、中国OFDI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四、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五、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分异及其驱动因素六、农产品贸易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农业产业集聚的调节作用环境规制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分析环境规制是政府为了保护环境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其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受到。
环境规制不仅会影响农业产出,而且会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其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面板门槛模型,旨在探讨环境规制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环境规制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从理论上讲,环境规制可以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和提高生产者环保意识来提高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然而,也有学者提出,过度的环境规制可能会增加农业生产成本,从而降低农业产出和生产率。
在实证研究方面,多数学者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来分析环境规制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本文采用面板门槛模型来分析环境规制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该模型是一种非线性模型,能够更好地处理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
具体而言,我们首先假设环境规制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单一门槛效应,然后通过门槛值将样本分成两个区间,分别估计环境规制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我们通过计算门槛值及其置信区间,来检验门槛效应的存在性。
通过对面板门槛模型的估计,我们发现环境规制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明显的门槛效应。
当环境规制强度低于门槛值时,环境规制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不显著;而当环境规制强度超过门槛值时,环境规制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
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实证研究
27【作者简介】罗涛(1978—),男,讲师,博士,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研究方向:经济统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基金项目】中国物流学会面上项目(2019CSLKT3-171)。
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实证研究罗涛(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摘要】 本文采用2005~2014年农业现代化数据,利用面板VAR模型研究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
研究发现: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且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格兰杰原因,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也是农业现代化的格兰杰原因。
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现代化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促进作用,而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又能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最终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一、引言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在逐渐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
但当前我国农业仍然没有改变以农户个人经营为主的模式,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同样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理论上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但现有研究并没有将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这不利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不利于进一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因此,探讨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三者的关系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文献回顾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农业现代化的过程。
Martín,Maria&Juan (2016)指出哥伦比亚农业现代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1]。
我国农业生产中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定
我国农业生产中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定作者:吕晨钟许路遥来源:《商业时代》2012年第33期内容摘要:农业生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结合回归分析方法对农业生产中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率和贡献率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生产仍然处于较传统的阶段,农业生产总值中的技术贡献率极低。
关键词:农业生产全要素生产率 Cobb-Douglas生产函数引言农业生产要素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为了获得需要的各种农产品所必须投入的各种基本要素的总称。
这些生产要素一般包括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和科学技术,生产要素与农业经济活动过程密切相关。
首先,我国劳动力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特别是在原始农业时期,即使是现代的发达农业,依然需要劳动力的参与,特别是在我国现阶段,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中的机械化水平普遍不高,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较,劳动力的参与程度还较大,因此,在我国劳动力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要素;其次,资本是农业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论是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还是现代农业知识的普及,都离不开农业资本投入的增长,资本这一要素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起到了载体的作用(雷海章,2003)。
我国近年来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补贴,都充分体现了资本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再次,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在农业生产中也不例外,近年来,劳动力的素质也成为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重要因素,加之自然环境等对农业生产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于是,这就涉及除劳动和资本以外的其他所有生产要素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全要素生产率(TFP)是总产出中扣除要素投入(资本和劳动)影响的部分,它是除资本和劳动等要素以外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反映了科学技术等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如果把全要素生产率还原为生产率的一般定义—产出与投入之比,全要素生产率是产出与资本、劳动、土地、自然资源等所有能量化的投入要素的比值,它是社会经济系统经营管理效率定量评价的一个指标(董晓花、王欣、陈利,2007)。
农业现代化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之道
农业现代化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之道现代农业是指运用最先进的科技和管理技巧,提高生产效率、保护环境、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的农业生产方式。
农业现代化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目标之一,如何实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以下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农业现代化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之道。
一、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农业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这些生产要素将有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首先,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应该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方式,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同时,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发挥劳动力的潜力。
另外,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投入,推动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最后,通过引进资本和各种资源,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进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二、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研发高产、抗病种子和优质农药,提高农作物、养殖业的生产率。
同时,推广农业精准施肥、黄瓜自动化摘嫩和设备化连栽等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此外,加强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潜力,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
三、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对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至关重要。
采取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保护土壤和水资源,减轻农业对环境的压力。
同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防治农田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提高生产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通过农业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实现原材料供给、生产加工、营销销售的一体化,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农业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农业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农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密不可分。
在农业发展中,全要素生产率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它能直接反映出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程度。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探讨农业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包括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技术进步与创新、农产品质量提升等方面。
一、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农业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如土地、水源、劳动力等。
农业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需要关注资源的高效利用。
对于土地资源而言,合理规划农田面积和土地利用结构,采取科学种植方式和肥料施用,能够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对于水资源,推广高效的灌溉技术和节水措施,减少浪费,提高农田灌溉效率。
在劳动力资源利用方面,加强农业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的专业素质和科学种植、管理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二、技术进步与创新农业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需要关注技术进步和创新。
农业技术的进步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
在育种方面,优化种质资源,培育高产、抗病虫害的新品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抗逆能力。
在农业机械化方面,推广高效节能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耕作效率和农田管理水平。
在农业生产管理方面,应用信息技术、互联网+等手段,提高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和质量监控能力。
三、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业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需要关注农产品的质量。
农产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市场竞争力和农民收入。
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既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又可以满足市场需求。
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关键在于优化种植结构和生产工艺,采取科学施肥和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药残留和污染物排放。
此外,加强质量监管、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建设,培育知名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需要关注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生活污水排放等都会对土壤、水体和空气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劳动力成本上升、要素替代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169期)2024(1)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劳动力成本上升、要素替代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龚斌磊,肖雅韵,徐君,袁菱苒*(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58)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重要动力。
然而,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可能造成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于机械难以替代劳动力的地区和作物,其负面影响更大。
本文基于1993−2015年中国2463个县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为了刻画要素替代,特别是机械替代劳动力的作用,本文探究不同坡度和不同作物的影响。
研究发现,一方面,耕地中坡耕地比例高的地区,机械更难替代劳动力,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负面影响更大。
另一方面,与粮食作物相比,经济作物生产中机械更难替代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本上升将导致种植结构的趋粮化,考虑到经济作物相对高效,这会导致总体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
关键词劳动力成本;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要素替代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456(2024)01‐0028‐11DOI编码:10.13300/ki.hnwkxb.2024.01.003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为工业部门的发展提供了充沛的劳动力资源,为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与此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不断减少,逐渐从劳动力无限供给转为劳动力供给短缺,农业劳动力成本随之攀升。
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数据显示,全国平均每亩劳动日工价由1978年0.8元升至2020年11.6元①。
劳动禀赋及价格的变化势必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
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要素流动与技术扩散的视角
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要素流动与技术扩散的视角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特别是从要素流动和技术扩散的视角进行深入分析。
随着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模式,已经对农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首先介绍了数字普惠金融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基本概念,然后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基础,包括要素流动和技术扩散的作用机制。
接着,本文利用相关数据和实证分析方法,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实际影响,并得出了相关结论。
本文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在农业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理解,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通过促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有效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服务模式,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它不仅拓宽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而且通过促进资金流动和信息共享,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要素流动和技术扩散的视角,探讨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在理论基础上,本文首先回顾了金融发展理论,特别是普惠金融理论。
普惠金融强调金融服务的普遍性和包容性,旨在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便捷、可负担的金融服务。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普惠金融的一种实现形式,通过数字技术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和成本,使得金融服务能够覆盖到更广泛的地区和人群。
本文借鉴了经济增长理论,特别是全要素生产率理论。
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生产过程中各种要素的综合利用效率。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不仅依赖于传统生产要素的投入,还受到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等因素的影响。
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促进资金流动和信息共享,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因素空间计量
农业投资、农业补贴、农业保险 等。
农业生产制度与组织形式
农业生产制度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合作社、土 地流转等。
VS
农业组织形式
农业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
农业技术进步与装备水平
农业技术进步
良种培育、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等。
农业装备水平
农业机械数量、农业水利设施、温室大棚等 。
农业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
农业产业结构
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产业结构比例。
市场等。
04
空间计量模型与方法
空间自相关检验与模型选择
空间自相关检验
空间自相关检验的 结果解释
通过莫兰指数(Moran's I)等 统计指数,检验农业全要素生 产率在地理空间上的自相关程 度,即是否存在空间依赖性。
本研究系统梳理了影响ATFP变动的各 类因素,并运用空间溢出效应分析各 因素的作用机制,为政策制定提供了 更为全面的参考依据。
本研究不仅关注ATFP的变动趋势,还 从空间维度揭示了各影响因素的相互 作用关系,有助于深入理解农业生产 的复杂性和协同性。
02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概述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定义与测算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定义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投入的所有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通常通过生产函数模型进行测算,考虑了劳动力、土地、资 本等所有生产要素的投入。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特征与趋势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特征
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存在差异。
THANKS
感谢观看
当前,中国农业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生产成本上升、 产业结构调整等多重挑战,因此研究ATFP的变动及其影响因 素,对于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 义。
全要素生产率概述
全要素生产率概述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定义与测算方法全要素生产率(T 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简称TFP)是指所有生产要素的生产率, 所谓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指“生产活动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的效率”,是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是用来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是针对全部投入要素进行测算, 而不是只涉及部分要素。
它在一个更广的范围内考察生产率的情况, 是总产出与综合投入要素之比, 研究的是在一个经济系统中, 所有投入要素加权综合后形成综合投入的产出效率, 故又称“ 综合要素生产率”。
相对于传统的单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能够更为全面地考虑投入要素, 从而能够更加真实客观地衡量全部要素投入量的节约, 反映一个经济系统的宏观综合经济效益,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
总而言之, 通过分析各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可以识别经济增长的类型是投入型还是效率型; 通过比较单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可以确定经济政策的控制方向是应该增加总需求, 还是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参数方法1.索洛余值法索洛于1957年发表了著名的文章“技术变化和总量生产函数”。
在该文章中,索洛首次将技术进步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从总产出增长中扣除资本和劳动力对产出的贡献,所得到的“余值”就是技术进步对产出的贡献。
在希克斯中性和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下,技术进步率就等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
2.增长核算法增长核算法, 是在经济学家索洛提出的索洛余值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后来经过丹尼森和乔根森的发扬而成为一种成熟的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方法。
其计算的基本思路是: 寻找一个合适的生产函数形式, 利用样本数据进行回归, 估算出总量生产函数的具体参数, 得到具体的生产函数, 进而测算TFP 及其增长。
3.随机参数前沿生产函数方法非参数方法1.指数法测算TFP的指数法是一种统计学方法,由Kendric和Denison开创,后经Jorgensen、Griliches等人发展而成熟。
关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文献综述
关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文献综述学生:寻小枚8指导老师:李杨国外研究现状—、农业全要素走义的研究发业全要素生产率这一概念最早是益20世纪60年代由其®经济学家QT. Baonon. M. R. Cooper和A. R. Brodell等人提岀,它是一个综合测算农业经济效率的理论和统计指标。
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乔治•施蒂格勒才对全要素生尹率进行朗确定义。
琼•肯德里丸指出之所有要衡量全部仪入量的使用效率戎衡量生尹率的变化是因为仪入耍素结构的变化也会对生尹率的变化有所影响,而尹量和芷一特定技入势动量或资本之比只能叫做部分生尹率,并不能屯全哀达生尹率的变化。
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研究Tim J. Coelli和D. S. Prasada Rao (2005丿采用数据包络的分析方岀,研丸了占世界人d 和农业尹量的主要部分的93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尹出和生尹率水平。
发现在全球性的框架内研无农业全要素生尹率是收欽的,但在芷些情况下可能发散。
丈章还考虑到基于DEA 的Malmquist生尹力指数的影孑价格和价格肢,检姿了他们的发展趨势和存淮.的合理性⑴。
Tim Coelli. Sanzidur Rahman和Colin Thirtle(2OO3)用随机生尹边界栈型来分析孟加拉⑥从1960-1991年16个地区的发业全要素生尹率.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变革。
研克表朗,枝术遵循U型变化,枝术效率下斧和枝术进步缓慢的综合效应就是农业全要素生尹率每年0.23%的速度下吟。
农业全要素生尹率的变化依赖于绿色枝术罩令和农业科研枚入⑵。
三、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应用的研究随后Grilliches和Alston将全要素生尹率就念/•泛应用到农业领城,1992 年Jorgenson 和Gollop对美国私人非农经济部门与笫二次世界大战后农业的生尹率进行了比轶,分析得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责伙达到82%⑶。
什么是全要素生产率(TFP)?(经济热点)
什么是全要素生产率(TFP)?(经济热点)理解了全要素生产率,就不难理解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
一、何谓全要素生产率(TFP)?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全部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土地,但通常分析时都略去土地不计)的投入量都不变时,而生产量仍能增加的部分。
全要素生产率并非所有要素的生产率,只能用来衡量除去所有有形生产要素以外的纯技术进步的生产率的增长。
在计算上它是除去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投入之后的“余值”,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各要素(如资本和劳动等)投入之外的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导致的产出增加,是剔除要素投入贡献后所得到的残差。
全要素生产率通常叫做技术进步率,是由技术进步而产生的。
是指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
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
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
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
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水平既定的条件下,所达到的额外生产效率。
各种生产要素既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这三个有形的基本生产要素;也包括管理、技术这两个无形的生产要素。
全要素生产率是基于五个生产要素投入的整合。
比如,一个企业如果在生产中投入劳动、资本、土地等有形的基本生产要素共计100万RMB,而生产出来的总产量为150万RMB。
那么,这150万RMB的产量是由两个方面的贡献构成的,其中100万RMB是由于投入100万RMB的有形的基本生产要素所引起的,其余50万RMB则是全要素生产率(管理、技术这两个无形的生产要素)的贡献。
如果本年度的产量比上年度增长15%,而其中有形的基本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长为10%,则其余5%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因此,全要素生产率通常叫做技术进步率,是由技术进步而产生的。
比如,某个工厂劳动力、资本等所有生产要素投入都没变,正常情况产出也保持不变,结果产出增长了5%,这多出来的残差5%就是全要素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