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中国建筑历史与相关理论
考研《建筑学专业基础(学术学位)》考试大纲
二、考试要求(包括考试时间、总分、考试方式、题型、分数比例等) 本科目考试时间为 3 小时,总分 150 分,其中建筑历史与理论 90 分,建筑构造 60 分;考试采
用闭卷方式;建筑历史与理论考试题型及分数比例:填空题 20 分,选择题 10 分,绘图分析 30 分,
论述题 30 分;建筑构造考试题型及分数比例: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题)20 分,简答题 20 分,
第四章:中世纪建筑之早期基督教建筑、拜占庭建筑;罗马风建筑之拱券技术推动下的教堂建筑发 展等;哥特建筑之结构、典例与地域特征等 第五章: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及其建筑成就、巴洛克建筑艺术等 第六章: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与洛可可建筑 第七章: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建筑、18 世纪新古典主义等 近现代建筑史 第一章 关于近代建筑教育的探索发展:中国近代建筑学科建立的主要历程与节点、研究机构如营造 学社;巴黎美术高等专科学校、包豪斯 第二章: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德意志制造联盟(DEUTSCHER WERKBUND)、维也纳分离 派、路斯(Adolf Loos)等 第三章:先锋派的探索:1.立体主义;2.德国表现主义;3.荷兰风格派;4.俄国构成主义;5.意大利 未来主义 第四章:美国的探索:沙利文(Sullivan)、芝加哥学派 第五章:现代建筑大师:赖特、柯布、密斯、格罗皮乌斯 第六章:中国近代建筑师及设计机构:重点作品掌握如中山陵、杨廷宝建筑师的作品等; 第七章:对于近代城市的探索:中国近代城市建设,以南京为例,《首都计划》等,西方近代关于城 市建设与规划思想的若干探索,如巴黎改建、光辉城市等 建筑构造部分: 第一章:民用建筑的分类、分级、建筑模数,民用建筑的构件组成及作用。 第二章:基础的构造类型、基础埋深、地下室的防潮与防水构造要求。 第三章:墙体各细部构造设计及保温、隔热构造。 第四章:楼地层的构造组成、类型及构造做法。 第五章:变形缝类型及设置要求、细部构造。 第六章:钢筋混凝土楼梯结构类型、细部构造及楼梯设计、无障碍设计。 第七章:屋顶的排水、防水;保温及隔热构造等细部构造的要点与设计。 第八章:与构造设计。 第十章:建筑装饰构造的类型、构造要求与设计。 第十一章:建筑工业化类型与特点
中国建筑史
建筑彩画艺术(2007-01-01 17:33:45)分类:古建知识最初,人们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为防止裸露在外的房屋木结构受到自然的侵蚀及虫蛀,使用丹或朱等矿物原料以及黑漆、桐油等涂料,将很单纯的图案敷饰在木结构上,这就是建筑彩画的雏形。
后来,建筑彩画逐渐与建筑美学的需要统一起来,并在发展中不断丰富自己,终于成为我国建筑艺术中的一枝奇葩。
早在春秋时代,我国就开始应用建筑彩画。
史书记述鲁国的“丹桓之楹,而刻其桷”之说,即表明当时已讲究在华美的建筑构件上装饰彩画,不过图案及色彩都较简单。
到秦汉时,建筑物内外都出现了彩画装饰,图案也较为丰富了。
如西京杂记中所记载的:“椽榱皆绘龙蛇萦绕其间”。
进入南北朝后,由于佛教的传入,外来建筑装饰艺术也随之而来,于是,中国固有的建筑装饰与外来艺术得以巧妙地结合,形成了更加丰富多彩的纹样。
如卷草、莲瓣、宝珠、水曲和石字等。
此时,人们对色彩的运用是木质表面涂红,墙面粉以蜃灰,这朴素、明朗的红白两色,形成了早期古建筑的基本色调。
时至唐朝,外檐的柱身成了彩画重点,其上多画些团窠或束莲,纹样饱满,色彩绚丽。
宋元时代,彩画又被饰用于斗拱、额枋,其方法有五彩遍装、碾玉装、解绿装、丹粉刷饰及杂间装等几种,此外还有叠晕、剔填等着色方法。
应用于彩画中的饰纹,有华纹、琐纹、云纹、飞仙、飞禽及走兽等,其中华纹又分为“九品”,琐纹(锦纹)分为“六品”,不仅等级分明,而且工艺手法也相当细致。
当时,宫殿,寺观等建筑多用青绿或黄色的琉璃瓦,栏杆、柱槛、门窗则涂以红色,整个色调浓艳,对比很强。
到了明代,人们对颜色的选用趋于单纯,图案采用深浅退晕的画法,并以冷色为基调。
例如,常见的建筑彩画多为青、绿两色反复间杂,看上去颇为素雅。
有时,也用少量的朱红或金色点缀一、二,这一小小的对比使图案显得鲜艳夺目。
对于纹样的处理,有细而紧和叶瓣大而爽朗这两种,效果各异。
大部分彩画都构图灵活,舒展大方,并富有创造性。
进入清代,建筑彩画艺术发展到了高潮,无论是选材还是制作方法,都有了新的变化和改进。
中外建筑史课程提纲和考研复习重点―connie独家整理
中外建筑史课程提纲和考研复习重点―connie独家整理考研重点、建筑《中国建筑史》课程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中国建筑史在建筑设计专业教学中应属于基础课。
通过中国建筑史的学习,了解中国建筑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历史事实。
使学生认识到“建筑与艺术”是历史的产物,它与所处的社会的政治、地域、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建筑特点。
新一代建筑总是在上代建筑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去粗取精,继承革新的情况下产生的。
给初学建筑设计的人树立一个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较为正确和全面的学习和创作的方法与观点。
为后续专业课,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课建立起比较全面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认识论,为今后的学习和建筑创作道路树立正确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课程的目标与要求1.了解中国建筑的形成、发展与演变。
2.掌握不同历史阶段的典型建筑实例,能区别不同历史期的建筑艺术风格与特点。
3.掌握掌握中国建筑传统技术在不同时期的成就。
4.运用所学的建筑历史知识,对建筑物进行较为科学的分析与鉴别。
5.批判的继承和正确的认识中国优秀的建筑遗产和传统文化。
第三部分教材与参考书1、教材用《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2、参考书:(1) 《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华夏意匠》李允F 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重印(3) 《梁思成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 《刘敦桢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 《中国美术全集》建筑艺术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 《清式营造则例》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四部分课程内容和考核内容第一章,古代建筑各历史时期的形成背景与主要成就。
考核内容:建筑形成的历史原因和成就。
第二章,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演变。
考核内容:对现存历史城市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宫殿、坛庙和陵墓建筑的形成与发展。
考核内容:通过现在著名建筑实例,检查学生的记忆,认识和分析批判能力。
第四章,宗教建筑的形成及其重要建筑实例。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20141005课程英文名称:A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课程总学时:48 理论:42 实践:6适用专业:建筑学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年10月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1.课程地位: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建筑历史观和价值观能够熟练掌握中国建筑历史,特别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发展脉络,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城市及建筑的形制、构造方式、等级制度和精神寄托。
2.教学目标:通过理论教学及自我学习等环节,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尤其对中国传统建筑加深了解,掌握其产生-发展-衰落的过程及原因,掌握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建筑及城市发展的特征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内涵,为学生未来的设计和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传承创新精神。
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定制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如下:初级培养目标:•捋顺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发展的时间前后关系和重要的时间节点;•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掌握中国古代重要时期的建筑特征及产生发展的过程;•掌握具有重要意义的典型城市、建筑群体及建筑的特点及成就,如唐长安城、宋东京城、明清北京城、北京四合院、北京紫禁城、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和南禅寺大殿、北京天坛等;•了解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内部组成和做法。
中级培养目标:•准确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发展轨迹;•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掌握各个时期城市及建筑的特征并能够列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加以说明;•掌握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内部组成;•能够运用传统建筑的设计思想和建筑符号等,并能够徒手绘出典型例子的总平面、平面、立面、剖面及构件大样图。
最终培养目标:•准确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发展轨迹并能够阐明其发展背景;•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掌握各个时期城市及建筑的特征并能够列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加以说明;•能够通过总结特征活灵活用,准确区分建筑的历史分区并阐述该时期相关背景资料;•能够熟练徒手绘制历史建筑的相关示意图,并掌握其中内在的比例关系;•能够熟练拆解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掌握各部分的构造做法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能够初步尝试对传统建筑的继承和创新,并运用于实践设计之中。
中国建筑史 第一章古代建筑(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巢居与穴居的发展
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巢居——干阑式建筑 黄 河 流 域 :穴居——木骨泥墙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 浙江余姚河姆渡建筑遗址——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
■南方较潮湿地区,“巢居”已演进为初期的干阑式建筑。
长江下游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许多干阑建筑构件,甚至有较为精细 的 卯、启口等。其距今约六、七千年,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 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已发掘部分是长约23米、进深约8米的木构架建筑遗址,推测是一座长 条形的、体量相当大的干阑式建筑。木构件遗物有柱、梁、枋、板等,许 多构件上都带有榫卯,有的构件还有多处榫卯。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社会)
■ 西安半坡遗址分为三个区 域:南面居住区、北为墓葬区、 东面则是制陶窑场;居住区与窑 场、墓地之间有一条壕沟隔开。 ■ 居住区内居住建筑平面有圆 形和方形两种;就建筑风格及构造 方式而言,又可分为半穴居式和 地面木架建筑。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 原始人的“居住”模式
“穴居”与现代建筑设计
70年代设计 年代设计 穴居半穴居住宅
威廉·摩根 威廉 摩根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 原始人的“居住”模式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1 号 方 形 大 房 子 复 原 图 甲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2号 方 形 大 房 子 复 原 图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甲
中国城建史—第一章
穴居: 建筑分为横穴和竖
穴两大类,横穴后来发展为 窑洞;竖穴发展为半穴居和
地面建筑
巢居:树上建巢的原始居 住方式,多出现于长江流 域以南的河姆渡等原始文 明,后发展为架空的干栏 式建筑。
半穴居:为黄河 中上游地区的主 要居住形式,进 入室内的斜坡道 由人字形屋顶覆 盖,居住面四周 的壁面以木骨泥 墙的方式构成向 内倾斜的壁体。 室内以木柱构成
❖ 张京祥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东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阐述、总结西方城 市规划思想史的著作。按照西方城市规划 思想发展的重大历史时期,在概要介绍各 个时代西方社会总体发展背景与社会主体 思潮的基础上,系统而简要地阐明了西方 城市规划二千五百多年来所形成、演替的 基本思想与主流精神,并对城市规划思想 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原始居民点代表
半坡村原始村落示意图
居民点的位置的选择 居民点的分区 居民点建筑的分布
第四节 城市的产生
1、城市产生的社会背景 生产工具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
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奴隶社会形成。
➢ “宀”甲骨文象房屋之形,是古代的一种房屋。 由宀字符构成的汉字,大都与居宅建筑有关,它们或代表
不同类型的建筑,如宫、室、家、牢等。
➢ “广”是依山建造的房屋或屋脊。 所指的建筑是比较简单的,或者主要不是供人住的,如
“庐”、“廊”、“庑”、府”、“库”等。
➢ 在简化字里,“广”旁有时简化为“厂”,如“厨 (房)”、“(马)厩”、“厕(所)”等。
5、原始居民点内的其他设施 壕沟、围墙:为了防御。
古代原始居民点的布局特点
(1)位置:地势高、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 向阳坡、靠近河湖水面
建筑历史及其理论考试大纲
建筑历史及其理论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建筑历史及其理论考试是我校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属必考科目。
该项考试指导思想是既要有利于国家对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选拔,又要有利于促进我校建筑历史理论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考试对象为从2001年起参加我校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生。
二、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建筑历史发展过程及基本史实,了解各种不同建筑类型的历史演变与类型特征。
熟悉国内外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特征。
了解各种因素影响下的建筑发展规律,并具有综合分析、比较、论证建筑理论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内容
(一)中国建筑史部分:
1、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过程;不同建筑类型发展特征及形成原因;中国古建筑详细特征与做法。
2、了解近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概况,对近现代建筑在规划、技术及建筑思潮等方面的发展有一定认识和见解。
(二)外国建筑史部分
1、古代部分古代埃及建筑,古西亚建筑,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拜占庭
建筑,罗马风建筑,哥特建筑,文艺复兴建筑(意大利、法国),
伊斯兰建筑,中古印度、日本及东南亚建筑。
2、近现代部分十八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近现代建筑(建筑复古思潮、新建筑
技术、建筑理论、建筑师及作品),
现代建筑运动(新技术、新理论、建筑师及作品)
现代之后建筑多元化思潮(新技术、新理论、建筑师及作品)
四、考试时间:3小时,考试方法为闭卷笔试。
五、试卷结构
中国建筑史50%
外国建筑史50%
六、题型
填空题20%
名词解释(包括绘图说明)40%
论述题40%。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方案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教案的稿纸上,笔尖轻轻触碰着纸面,思绪如潮水般涌来。
作为中国建筑史的十年磨砺,让我对这个课题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独到的理解。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古老而辉煌的建筑殿堂。
一、课程概述我们要明确,《中国建筑史》这门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变迁,掌握各个时期建筑的特点和风格,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
课程分为十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是一个时期的建筑风貌。
二、教学目标1.理解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把握各个时期的建筑特点。
2.分析建筑与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的美学鉴赏能力。
4.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如测绘、设计等。
三、教学方法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上,我会结合实物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建筑的美;课后,组织学生参观实地建筑,进行测绘实践。
2.案例分析: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分析其设计理念、建筑风格、历史背景等。
3.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共同探讨建筑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问题。
4.课堂互动:设置问答环节,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氛围。
四、教学内容1.先秦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重点介绍宫殿、宗庙等建筑。
2.秦汉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讲述长城、阿房宫等著名建筑。
3.魏晋南北朝建筑:佛教建筑兴起,介绍寺庙、塔等建筑。
4.隋唐建筑:盛世气象,讲述宫殿、园林、桥梁等建筑。
5.宋辽金建筑:建筑技艺成熟,介绍城市布局、园林景观等。
6.元明清建筑:以皇家建筑为主,讲述故宫、颐和园等。
7.民居建筑:介绍各地民居特色,如福建土楼、安徽徽派建筑等。
8.近现代建筑:讲述外来建筑风格对中国建筑的影响,如洋楼、别墅等。
9.当代建筑:分析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如绿色建筑、智慧城市等。
10.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探讨如何传承传统建筑文化,实现建筑创新。
五、教学评价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等。
2.实践成绩:包括测绘实践、设计作业等。
中国建筑史现代建筑史
务实与探索
复古主义创作中也有探索,但步伐小, 反浪费运动前后,不少人作更多种探索,既 针对特定环境的探索,也有从设计意念上探 索。
窗口的新风
若干建筑物呈现出另一种自由、轻巧的 新风,它们大都集中在援外工程、外事工程 和外贸工程。 由于有关建筑的服务内容与对象不同, 即价值主体与价值尺度不同,从而有可能更 多的拓展自己的思维领域,也有可能在交流 中有所收获。
60、70年代,顶升法及无梁楼板在多层厂房中使用。
80年代以后,钢结构及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多, 夹芯彩钢板在工业建筑中大量使用。大跨度的立交 桥中双向预应力厢式结构在中国推广,航空站则直 接与国际接轨,采用各式新型钢网架和钢管等结构 形式。
居住建筑
50—70年代,居住建筑主要是多层住宅楼,有 时成片为居住小区、工人新村等。有时见缝插针、 偶为高层,住宅标准极低,设备简陋,小厅小卧室 或居室兼卧室、居室兼厨房等。
中国建筑师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绝大多数的建筑仍然由中国建筑师完成, 即使是重大项目由外国建筑师中标,其施工 图设计规范、材料等国情要求,根据中国的 建筑法令仍需有中国建筑师设计,因而从本 质上说,中国建筑毕竟要通过中国自己的建 筑师的劳动才能建造起来。
(一)中国特色的再探索
在新时期中关心特色问题的人不少,由 于主客观的条件限制,大多沿用历史主义的 三种现成套路,但在实践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始终是少数。
中国建筑史
现代中国建筑史
第一节 建筑类型及技术发展变化
工业及交通建筑
工业建筑是50年代和60年代的宠儿。
80年代,工业建筑出现以工业园命名的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宋代城市规划注重布局和整体美感,街道和巷弄规划得 有条不紊。同时,园林设计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成 了以山水园林和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两大流派。
建筑与文化融合
宋代建筑更注重与文化的融合,许多建筑都融入了诗词 、书法、绘画等艺术元素,使得建筑本身成为了一种文 化的载体。
元明清建筑艺术特色
古代建筑对后世影响
01 02
建筑技艺传承
古代建筑的技艺和工法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传统的木结构建筑 技艺、砖石结构及施工技艺等。这些技艺在当代的建筑实践中仍有着 广泛的应用。
文化符号
古代建筑已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和代表,许多古建筑成为国家级或世 界级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03
唐代建筑不仅注重建筑的造型和空间布局,还注重与园林的和谐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园林 建筑风格。
唐代建筑传承发展
01
传承方式
唐代建筑的传承主要依靠工匠传承和文献资料,其中工匠传承是最为
主要的方式。
02
文献资料
唐代留下了大量的建筑文献资料,如《营造法式》、《木经》等,这
些文献对后世的建筑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发 展概况》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古代建筑起源与发展 • 秦汉建筑成就与特色 • 隋唐建筑辉煌与传承 • 宋元明清建筑演变与影响 • 古代建筑技术与艺术价值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背景
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历史悠久,古代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汉代建筑风格特点
汉代建筑风格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建筑结构严谨、稳定 ,以木结构为主,采用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的构造方式 ,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和承载能力。
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
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近现代建筑是指中国近代以来所建造的建筑物,包括清朝末年至今的建筑。
由于中国近代历经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这段时期的建筑物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为了保护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需要运用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
一、理论方面:1.文化认同理论:近现代建筑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代表着中国社会进步和变革的过程。
通过对建筑的保护,可以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2.传承与创新理论:近现代建筑保护需要在传承传统建筑的基础上注入现代意识和技术,推动传统建筑与现代社会的融合。
保护工作应该兼顾保持建筑原貌和满足现代功能的需求。
3.可持续发展理论:保护近现代建筑需要考虑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可持续的管理和利用方式,才能实现建筑遗产的长期保护。
二、方法方面:1.认定与登记:对于具有历史价值的近现代建筑,需要通过相关部门的鉴定和认定,确定其保护等级,并进行建筑登记,确保其合法性和存在性。
2.修复与维护:对于受损的近现代建筑,需要进行修复与维护,保持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和关键元素。
修复工作需要依据历史文献、照片和遗留构件等资料进行科学的复原。
3.功能转化与再利用:对于无法保持原有功能的近现代建筑,可以通过功能转化和再利用,使其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可以将建筑改造成博物馆、艺术中心或文化创意产业园等。
4.社会参与与教育:保护近现代建筑需要引导公众参与其中,增强社会对建筑遗产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可以通过开展建筑展览、举办讲座和举办相关教育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建筑遗产的认识和理解。
5.法律法规与资金支持: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明确近现代建筑保护的责任和要求。
同时,需要向近现代建筑保护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保障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6.国际合作与经验交流:中国的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还可以借鉴国际经验,积极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开展合作,共同探索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
总之,保护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需要运用文化认同、传承与创新、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并采取认定登记、修复维护、功能转化再利用、社会参与教育、法律法规资金支持和国际合作经验交流等方法。
中国建筑史 教材
中国建筑史教材中国建筑史是中国古代建筑风格、技术、艺术等方面的历史记录,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中国建筑史,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演变和发展,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目前市面上有许多关于中国建筑史的教材,其中比较著名的是《中国古代建筑史》和《中国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是中国建筑史领域的一部经典著作,共分为五卷,分别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各个时期,包括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
该教材详细介绍了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特点、技术和艺术价值,以及不同时期之间的演变和发展。
此外,该教材还配有大量的图片和插图,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形态和特点。
《中国建筑史》是中国建筑史领域的一部新著,该教材在内容上更加全面和系统,不仅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还介绍了近现代建筑的演变和发展。
此外,该教材还注重与国际建筑界的交流和对话,介绍了中国建筑文化与世界建筑文化的交流和影响。
该教材还配有大量的图片和插图,以及详细的分析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建筑文化。
除了以上两本教材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关于中国建筑史的著作,例如《中华古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图解》、《中国古建筑之美》等等。
这些著作各有特点和侧重点,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
在学习中国建筑史的过程中,建议读者注意以下几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学习中国建筑史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实践和观察,通过实地考察和比较分析,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形态和特点。
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中国建筑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例如历史学、文化学、艺术学等等。
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建筑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建筑文化是世界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与国际建筑界进行交流和合作。
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建筑文化与世界建筑文化的联系和影响。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潘谷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六版前言第六版前言(从第一个字到本文开头的文本将另作处理)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东南大学,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六版前言本书是为我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中国建筑史课程的教学需要而在1979年开始编写的。
1989年至1999年共发行三版。
2000年,我们根据国家教委及建设部(现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九五”国家规划教材的要求,对本书第三版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修订与增补,主要由以下各个方面:第1篇:中国古代建筑根据今年来学术研究新成就,调整、充实各章内容;为了开展对古代建筑的理论探讨,增加了“建筑意匠”一章,以适应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将“古代建筑基本特征”的内容移于篇首作为“绪论”,使学生对古建筑的概貌及重要属于有所了解,以便后续章节的学习。
第2篇:近代中国建筑以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充实各章;着重更新了对历史事实的评价;并调整了章节关系及内容安排。
第3篇:现代中国建筑全篇共5章,均属第四版新增内容。
2000年2月,由主审在南京召开了八校(清华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现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重庆建筑大学(现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工业大学)中国建筑史教师会议,对书稿进行了一次认真讨论,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
会后,我们根据大家的建议对各章作了补充与修改。
此外,根据会议意见,第四版还增编了一份古代建筑实例图录的光盘,附于书后,作为本教材的辅助材料,供广大师生使用。
光盘共收录古代建筑图片1300余幅。
插图凡沿用第三版者不在注明出处,新增插图凡引用他书者均注明出处。
关于“现代中国建筑”部分(第3篇),这里还要作一些说明。
早在第一版的书稿中(1979年),已撰写了现代中国建筑部分,但是由于当时的外部环境不具备刊出的条件,所以临时把这一部分删掉了。
而时至20世纪末,新中国的建筑发展历程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50多年来的建筑成就与经验教训大有可书之处,书籍出版的外部环境又比当年宽松了许多,因此我们决定在第四版中弥补这个缺陷,希望能用有限的篇幅展示出50年来中国建筑发展历程的梗概。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1.课程地位: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建筑历史观和价值观能够熟练掌握中国建筑历史,特别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发展脉络,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城市及建筑的形制、构造方式、等级制度和精神寄托。
2.教学目标:通过理论教学及自我学习等环节,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尤其对中国传统建筑加深了解,掌握其产生-发展-衰落的过程及原因,掌握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建筑及城市发展的特征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内涵,为学生未来的设计和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传承创新精神。
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定制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如下:初级培养目标:•捋顺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发展的时间前后关系和重要的时间节点;•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掌握中国古代重要时期的建筑特征及产生发展的过程;•掌握具有重要意义的典型城市、建筑群体及建筑的特点及成就,如唐长安城、宋东京城、明清北京城、北京四合院、北京紫禁城、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和南禅寺大殿、北京天坛等;•了解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内部组成和做法。
中级培养目标:•准确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发展轨迹;•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掌握各个时期城市及建筑的特征并能够列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加以说明;•掌握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内部组成;•能够运用传统建筑的设计思想和建筑符号等,并能够徒手绘出典型例子的总平面、平面、立面、剖面及构件大样图。
最终培养目标:•准确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发展轨迹并能够阐明其发展背景;•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掌握各个时期城市及建筑的特征并能够列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加以说明;•能够通过总结特征活灵活用,准确区分建筑的历史分区并阐述该时期相关背景资料;•能够熟练徒手绘制历史建筑的相关示意图,并掌握其中内在的比例关系;•能够熟练拆解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掌握各部分的构造做法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能够初步尝试对传统建筑的继承和创新,并运用于实践设计之中。
中国建筑史一课一文
中国建筑史一课一文
《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全书共八章,第一章绪言,首对中国建筑的特征、建筑史的分期作了宏观概括,次以简要笔墨,介绍了《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则例》。
以下第二至第八章分述从上古至清末民初各时代,大多先从文献理出建筑活动之大略,次述实物遗存,再具体分析各代特征。
这本书的最大功绩在于第一次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规律、技术要点,总结出中国建筑的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向世人展现了一片崭新的学术天地。
同济大学建筑理论与历史课程教学大纲
精品课程-建筑理论与历史教学大纲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建筑理论与历史课程教学大纲(核心部分)授课对象:建筑学本科四年级主讲教师:常青教授、卢永毅教授教学内容:建筑理论与历史(一),以中国建筑历史与相关理论学习为主建筑理论与历史(二),以外国(西方为主)建筑历史与相关理论学习为主教学时数:建筑理论与历史(一)2学时/周,共36学时(四年级上)建筑理论与历史(二)3学时/周,共54学时(四年级下)教学目标:1、解读历史:深层次阅读从古代一直到当代时期历史上出现的种种代表性的建筑、建造活动、建筑思想等各种建筑成就,识别各种时期的建筑特征,剖析形成这些建造活动与建筑成就的社会、宗教、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影响因素。
2、阅读理论:通过丰富的建筑历史脉络的展开,将各个历史时期有深远影响的建筑理论引入阅读,并解剖建筑理论所包含的观念与时代的价值取向和知识体系建构之间的关联性。
3、认知建筑:从理论与历史的阅读中再来认识建筑的语言,形成对于功能、空间、形式、秩序、文脉和建构等建筑语汇的深层认识,也形成关于建筑作为文化现象的深层理解。
4、形成史观:形成关于建筑历史与传统关系的基本观念,历史不是目的,传统将以某种方式影响着未来。
教学方法:史论并重的课程架构:整体框架中的丰富细节思想史、图像史与历史建筑的共同解读理论与历史的多元性与批判性教学形式:讲课为主,大量幻灯、多媒体图像与参考文献配合。
结合课堂讨论。
课外历史建筑抄绘、文献阅读以及论文写作。
教学具体内容:建筑理论与历史(一)概说( 4 学时)(一)理论的作用•目的:培养历史意识,建立建筑史观。
•理念:批判的、质疑的、选择的理性原则。
•方法:分析的、解析的、诠释的,专题讨论、研判的。
年鉴学派-正史-野史-乡土-风土,建筑学与人类学;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社会学视角-作为制度的建筑-场景与仪式。
(二)理论与历史•历史与人为事实(史料、事(史)实、人为事实( ARTIFACT )、事件、建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中国建筑历史与相关理论
一、概说(学时)
(一)理论的作用
、目的:培养历史意识,建立建筑史观。
、理念:批判的、质疑的、选择的理性原则。
、方法:分析的、解读的、诠释的,专题讨论、研判的。
年鉴学派-正史-野史-乡土-风土,建筑学与人类学;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社会学视角-作为制度的建筑-场景与仪式。
(二)理论与历史
、历史与人为事实(史料、事(史)实、人为事实()、事件、建筑)。
、历史与传统(传统的歧义,习俗,活的传统:现行习俗,时尚)。
、西方的理论、中国的问题。
“关于建筑新议程的理论”:现代主义批判;寻找意义(符号学与结构主义)、创造与根源(解构主义)、传统问题(历史主义)、类型学与转化、文脉主义(后现代城市理论)等理论。
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的历程、成就和局限。
(三)本课程基本要求
讲授与讨论、作业与考核、参考教材。
参考材料每讲给出。
二、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学时)
(一)建筑史观与木构体系
、类型说
、崇俭说
、非神权说
、文明延续说
、阴阳五行说
、演变的轨迹:
)古风时期:上古三代的茅茨土阶,先秦建筑的地域性、秦汉的体系成型、魏晋南北朝的华夷交融
)古典时期:从唐风到宋韻,体系的成熟;
)古典晚期:“清式”的矛盾,中国“洛可可”的倾向;
)西风东渐的近现代;
)演变特征:地域性重于时代性,古风在民间;演进的关键因素:异质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
(二)华夏聚落的空间概念
、长城:游牧—农耕分界限,屋宇变化的地理景观。
、城乡同构、交混(亚细亚生产方式);院、坊(里、闾)、城三个空间层次的同构。
、“井”的结构与聚落拓扑分析。
、“中”的概念与定位、定向(中心与轴线):中国的曼陀罗。
、从周王城到明清北京。
古代城市的地域特征。
、“营”、“井”、“中”的图式表达。
、从结构分析看传统空间的本质。
(三)木构建筑的营造意匠()
、尊卑的礼制空间与典章制度。
、贵柔的体系
)柔性的结构
)柔曲的外形
)柔糜的装修、色彩
)北方官式与江南苏式的异同及渊源关系
、模数化的趋势
、萧散的园林
)造园之“意”
、隐喻的境
、写意的形
、模糊的界
)造园之“匠”
作业: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或中国木构建筑基本特征
三、中外建筑关系(学时+上讲讨论学时)
(一)“建筑之树”与世界建筑体系。
、古代建筑的“趋同”和“伪形”;
、中国古代建筑对外来影响的“涵化”;
、近现代接受西方“同化”的挑战。
(二)丝绸之路与中国古代建筑
、丝路背景:“胡”与“佛”的移入与中国古代建筑的嬗变。
、希—印建筑影响:从希腊、犍陀罗到东土。
伊斯兰建筑的影响。
(三)西风东渐与中国近现代建筑
、洋风与中式(-世纪)
、鲍扎尔与中国古典复兴
、近代中西比较
、探索“中国风”
四、历史建筑保护(学时)
(一)基本概念
西方词汇的含义:
:
、意义:保护-发展,保守—进步,文明演进中的制衡。
、目的:
、专业作用
、保护机构
(二)对象与原则
、对象
、原则
(三)策略与方法
、修复性保护
、结构性保护
、保护与再生
作业:建筑演进中的新旧矛盾
五、总复习(学时+上讲讨论学时)
六、教案参考材料
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全国统编教材
李允鉌:《华夏意匠》
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
计成:《园冶》(陈植注释本)
沈复:《浮生六记》
常青:《建筑志》
常青:《建筑遗产的生存策略》
汉宝德:《斗拱的起源》、《明清建筑二论》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查尔斯.詹克斯:《后现代建筑语言》
缪朴:传统的本质,《建筑师》、期
汉宝德:大乘的建筑观,《世界建筑》年期
《威尼斯宪章》等
第二部分:西方建筑历史与相关理论
概论:(学时)
一、西方建筑历史的史学研究西方建筑理论的历史古代部分:(学时)
二、西方古典建筑(一)
西方古典建筑之源——古埃及古西亚的建筑
古希腊建筑胜地与神庙雅典卫城古希腊柱式
三、西方古典建筑(二)
希腊化时期的建筑
古罗马建筑城市与建筑拱券与穹隆古罗马柱式
维特鲁威《建筑十书》
四、早期基督教、拜占庭与罗马风建筑
五、哥特建筑
法国早期哥特建筑盛期哥特建筑
德国英国意大利哥特建筑
六、文艺复兴与手法主义建筑
文艺复兴建筑阿尔伯蒂帕拉蒂奥建筑理论
手法主义文艺复兴时代的城市与建筑
建筑比例几何与透视
七、巴洛克与古典主义建筑
巴洛克建筑贝尼尼波罗M尼瓜里尼城市广场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建筑理论
古代部分作业:
、关于古典建筑、中世纪建筑以及文艺复兴建筑的典型实例与建筑细部的抄绘。
、维特鲁威《建筑十书》阅读:关于建筑师的修养、关于古典柱式
近现代部分:(学时)
八、世纪世纪西方建筑
学院派理性主义浪漫主义工程技术的影响
九、世纪末世纪初的新建筑探索
新艺术运动芝加哥学派德意志制造联盟卢斯
十、世纪的现代建筑(一)
表现主义与未来主义风格派与构成主义
勒柯布西埃走向新建筑
十一、世纪的现代建筑(二)
德国密斯格罗皮乌斯与包豪斯
意大利理性主义新现实主义有机建筑
十二、世纪的现代建筑(三)
赖特与有机建筑
北欧的有机主义和福利国家建筑
国际风格基迪翁空间、时间与建筑
十三、从勒柯布西埃到“建筑电讯派”的城市理论与建筑
勒柯布西埃Χ荷兰结构主义新陈代谢派与建筑电讯派十四、现代主义的转变
路易康卡洛斯卡帕
近现代部分作业:建筑师的作品与思想解读
当代部分:(学时,联合教案,主题灵活多样)
十五、后现代时期的建筑思潮(一)
后现代主义文丘里柯林罗
十六、后现代时期的建筑思潮(二)
类型学批判的地域主义当代建筑师
十七、后现代时期的建筑思潮(三)
解构主义图解()当代建筑师
十八、后现代时期的建筑思潮(四)
透明性物质性当代建筑师
当代部分作业:当代建筑思潮与建筑师解读
主要教案参考书:
《外国建筑史》陈志华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罗小未主编
世界建筑史丛书(共十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西方现代建筑史》本奈沃罗
《现代建筑思想的演变》. 柯林斯
《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弗兰普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各种中外建筑期刊以及当代西方关于建筑、建筑师以及建筑理论专题的国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