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

合集下载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1、民本思想:(1)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思想学说。

(2)是相对于君本、官本而言的。

是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核心理念是以民为本;(3)民本思想是以君主专制制度为前提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存在阶级局限性。

但“民本”的思想顺应了民意,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保证了国家稳定和发展。

(4)我们当今提出的“以民为本”就是民本思想的发展,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2、”明德慎罚,敬天保民”(1)西周时期周公旦治国思想,(2)因为天命不常,上天只佑有德之人,天命与人事相统一。

因此提出“明德慎罚,敬天保民”。

敬从天命,统治者要做到明“明德”,以德配天;要体察民情,保民是敬天的关键所在;要“慎罚”,是依法行事,慎用刑法。

(3)“明德慎罚”:崇尚德政和慎用刑罚并用,尚德指导思想和保证。

而保民是敬从天命的关键。

(4)第一次在理论上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作的解释,对于周朝的强大和后世政治思想的发展路向具有重大影响。

墨子:战国初期鲁国人,墨家创始人;其思想涉及军事、政治、逻辑、伦理等方面,注重实用而欠缺理论性与系统性。

墨子的全部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是兼爱。

6、兼相爱,交相利(1)战国时期的墨子的政治思想(2)墨子社会动乱的根源是由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

因此提出要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

“兼相爱”是针对“别相恶”而言,指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

“交相利”是针对“交相贼”而言,主张人们互相帮助,共谋福利。

(3)“兼相爱交相利” 通过人们之间互动的相爱来改善人际关系,就是要取消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使人与人之前的感情不受任何社会关系的制约;使人们既能自爱又能爱人,从而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这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又符合社会道德法律规范。

但这种兼爱,实际上是抽象的爱,是不可能的。

7、尚同(1)墨子的政治主张之一。

(2)天下大乱在于异义,而国家的起源是统一思想的需要,因此墨子主张君主和尚贤的基础上"立统一之义",把天下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即所谓的“尚同”。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名词解释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名词解释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名词解释中国政治思想史是指自古代开始,中国人民对于政治问题的思考和理论探索的历史。

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政治思想家和理论,他们对于中国政治的发展和变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解释中国政治思想史中一些重要的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一领域的基本概念。

儒家思想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最重要的一个学派。

儒家强调社会秩序和个人道德的重要性,认为个人应该以道德行为来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这些价值观影响着中国政治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仁义理念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政府应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

礼教制度则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来维持社会秩序。

儒家政治思想在中国历史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深刻影响了国家的治理方式、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的价值观念。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另一个重要的政治思想流派。

道家主张追求自然的无为而治,强调自由放任、养生治国。

与儒家强调秩序和规范不同,道家注重自然运行的自发性,认为过多的干预会扰乱自然的平衡。

道家思想的政治理念主张以自然的方式来治理国家,倡导包容和宽容,主张尽量减少对人民的限制和干预,让个人自由发展。

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另一个重要的流派。

法家思想强调权力的集中与法治的实施,主张依法治国,将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和权力制衡的工具。

法家强调对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认为统一和集权的政权能够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定,避免权力的分散和滥用。

法家思想的代表作是《韩非子》,该书主张通过严格而公正的法律制度来实现国家治理的效能和社会稳定。

墨家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比较特殊的学派之一。

墨家的核心思想是兼爱和非攻。

墨家主张世界大同,通过普遍的爱和互助来消除矛盾和敌对,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和平。

墨家反对战争和暴力,提倡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纷争,这与儒家、道家和法家的一些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还有其他许多重要的名词,如君主专制、民主、共和等。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是中国传统所独有,但由于儒家正统地位,
因此伦理政治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
应予重视。
4. 政治实施理论以及政治权术理论
前者包括政治决策以及把政策付诸实践,比
如进谏、纳谏、庭议、兼听、独断、考课、
监督等。
后者包括君臣关系中的利害冲突、尔虞我
诈,就是权术。如在专制下臣子如何进言,
荀子的《非相》,韩非子的《说难》。
在学科划分上,伦理道德是一个独立领域。
但在中国政治思想上,法家把政治与道德
分为两种不同的事情,但儒家把伦理道德
政治化。比如“孝”,早在周初周公把它
作为一种政治规定,《康诰》“元恶大墩,
靷惟不孝不友。“刑兹无赦。”。儒家继
承这一传统,把孝视为直接的政治。儒家
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贯通为一,也就是
把道德政治合为一。把道德政治化虽然不
5.探寻理想的社会模式
• 孔子对“有道”之世的追求;老子关于
“小国寡民”的设想;庄子的“至德之
世”,“无何有之乡”的幻境;孟子的
“王道”世界;荀子的“王制”社会;农
家“自食其力、人人劳动、不分君臣”的
美景;杨朱的“童子牧羊式的田园”生活
等等。
二、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就中国政治思想史这一学科而言,不同学者所采取
或为父系。应该说,原始人群维系的主要
纽带是血缘,不是权力或地缘。
• 由顺应自然而论,人群也是自然现象的一
种。为克制自然,人群以群体感应自然、
天体或始祖。由此造就了原始人群的崇拜
现象。
二、原始人的观念
• 人类之所以为人类,即因其有能思之心。
荀子曾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
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第一讲导论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以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主要揭示政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作用、发展规律、思想联系、价值蕴含和历史局限等问题。

政治思想史的内容,从政治学角度讲,主要包括中国历史上关于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的思想,这主要涉及国家与法的学说,这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核心内容。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特点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中国思想史的组成部分,中国思想史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具有思想的联系性和整体性的特征。

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政治家,不是孤立地阐发政治思想,而是与哲学思想、伦理思想联系在一起的阐发其政治思想。

思想家们往往以哲学思想作为理论基础,以伦理思想作为行为准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哲学和政治伦理,即从哲学的高度认识自然,以伦理准则规范人生,最后归结为治国平天下。

因此,政治哲学、政治伦理和政治思想是一有机的整体,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内容,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包括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哲学、政治伦理和政治思想。

关于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问题,传统观点认为:“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是:历史上各个阶级和政治集团对社会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组织以及各阶级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观点和理论体系;各种不同政治思想流派之间的斗争、演变和更替的具体历史过程;各种不同政治思想对现实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又说:“政治思想最主要的就是各个阶级对待国家政权的态度和主张,即关于国家的产生、性质和作用,以及如何维持国家政权的理论观点和政治主张。

”(徐大同等编著:《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述观点抓住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本质,但内容过于狭窄。

政治思想史除了研究国家和法的理论外,如下一些内容也应列入它的研究范围。

1关于政治哲学问题。

就中国先秦的政治思想理论看,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浑然为一体。

先秦诸子中的多数,为了充分和深入论述他们的政治思想,特别注意哲理性的认识。

从先秦政治思想史看,至少如下一些问题,都可以算为政治哲学。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一个博大精深的领域,几千年来,中国历代思想家们在探讨政治制度和国家统治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文将从古代至近现代历史的角度,简要地探讨中国政治思想的演变过程。

古代古代中国政治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和周代时期。

在那个时候,人们开始探索如何建立一个合理的政治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儒家思想被认为是中国政治思想的基石,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推崇“礼”、“义”等传统道德观念。

而法家则强调以法治国,主张法律权威,规定权威,规定权威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秩序的重要手段。

中世纪中世纪的中国政治思想主要受到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等思想家的影响。

孟子主张性恶的观点,认为人性本善,主张仁政至上;荀子强调人性的恶,主张利己主义;韩非子则提出刑罚严厉以维护法纪;墨子倡导兼爱,反对战争和贵族统治。

近代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经历了一系列变革。

清朝末年,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思潮兴起,主张学习西方制度以振兴国家。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民主、民生、民权,开创了中国的民主主义运动。

而鲁迅、梁启超等思想家则致力于探讨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命运,推动了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

当代今天的中国政治思想正经历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提出并逐渐深入人心,强调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新时代要求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政治思想和制度经验,不断完善中国的政治制度,推动国家实现长期繁荣和稳定。

中国政治思想的历史悠久,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智慧和思想的结晶,也为当代政治制度和理论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通过对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回顾,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政治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为我们解决当下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启示。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名词解释:1.商鞅: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

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

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

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2.清末新政: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八国联军入侵首都北京,慈禧太后下令和谈,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和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

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满清政府进行改革。

措施主要是:折叠筹措军饷,训练新兵;振兴商务,奖励实业;折叠废除科举,育才兴学;改革官制,整顿吏治;3.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体”,即根本的意思。

“用”,即具体的措施。

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

“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4.天谴说:董仲舒的“天谴论”是在《春秋繁露》中提出的。

《春秋繁露》中提到:“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天谴论”实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思想,天灾就是自然灾害,是宇宙自然运行中自身规律所为,人类是无法抗拒的。

当时提出这个“天谴论”也只是为了限制帝皇甚至是平民的思想活动,从限制帝皇这角度来说,“天谴论”也算是一种比较好的思想,起码让帝皇们有所顾忌,从而不做出严重损害人们利益的事情;但从限制平民这一角度来说,则具有十分明显的封建色彩,限制平民百姓需要听从统治阶级的发号施令,使这些平民的奴性更加严重,更加服从封建统治。

《中国政治思想史》(曹德本)考研笔记

《中国政治思想史》(曹德本)考研笔记

中国政治思想史导论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论(了解)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定位(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1.关于政治哲学问题就中国先秦的政治思想理论看,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浑然为一体。

天人合一是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其政治思想系统。

在《大学》中作了精辟论述。

2.关于社会模式的理论(又可称之为理想国的理论)社会模式思想与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思想,虽有密切的关系,但范围不同,两者不是一回事。

社会模式或理想国理论是关于社会总体结构与相互关系的理论或设计,它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政治思想史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就先秦情况看,这一类的论述是相当丰富的,许多有关的思想和设计别开生面,耐人寻味。

孔子的“有道”之世的模式,老子关于“小国寡民”的设想,庄子的“至德之世”、“无何有之乡”的幻境,孟子的王道世界,《礼记·礼运》篇中的“大同”境界,荀子的“王制”社会,农家人人劳动、自食其力,不分君臣的美境,杨朱童子牧羊式的田园生活,等等,都属于理想国范围内的课题。

研究和分析社会模式思想和理论,应该是政治思想史重要内容之一。

3.治国的方略和政策国家和法与治国方略和政策有密切的关系,但两者又有区别。

我们从先秦政治思想中不难发现,一些人在国家组织体系和法律规定上并没有什么原则区分,但在治国方略和具体政策上却有明显的不同,甚至形成水火之势。

4.伦理道德问题不过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有些派别把伦理道德政治化,这一点在儒家那里表现得十分突出。

关于政治实施理论以及政治权术理论也应是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内容。

进行政治决策以及如何把政策、政治规定和各种行政措施付诸实现,这是政治思想家们经常讨论的问题,比如关于进谏、纳谏、庭议、兼听、独断、考课、监察等等,都属于这方面的问题。

(二)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文化模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乃以人文化成天下。

文化整合的过程就形成了具有一定价值取向的文化模式。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重点整理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重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小国寡民:指国家的规模十分狭小,人口稀少,人们在及其原始的状态下生活,没有一切可以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器具,文化极不发达,人们依然停留在结绳记事的水平上,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于原始质朴的生活十分满足,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交往,过着十分封闭的生活兼爱:实际上是抽象的爱,是爱无差等,无论血缘关系远近,人与人之间的爱应该是均等的。

试图把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仁爱推广到整个社会,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爱”,解决全部社会问题仁、礼学说:在孔子的思想学说中,仁与礼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仁是优良的道德品质,而遵守礼的规范则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在人的社会行动方面的表现,所以仁的品质是遵守礼的前提,如果没有仁的品质,也就不可能使自己的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的规范。

独尊儒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导,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

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道统论:儒家的道统论可以说有三个面向:一是广义的判教,此在孟子那里为辟杨、墨,在韩愈、宋儒那里则为排佛、老;二是要在现实的政治权威之外标立一超越的尺度,此是相对于“政统”(或“治统”)而言道统;三是就儒家学术思想自身而言,道统亦区别于“学派”而有其特定的涵义。

天命不常:所谓天命,既上天受命之意。

商代的统治者认为自己的权力来自天帝,并且认为商网朝的统治是受上天保佑的,当人类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时候,才希冀获得人类社会以外某种事物的保佑,商王朝的统治者崇信天帝,实际上是商代思想文化不很发达的表现。

周人对于天命的认识,却较之商代后期的天帝观念前进了一大步。

这主要表现为周公的“天命不常”的思想。

性善论: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

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

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研究历史上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学派和不同人物关于国家和社会治理、社会改造以及通过国家机关和强力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理想、理论、方针、政策,研究它们的提出背景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和规律。

二、研究方法:1传统历史学方法2萧公权(政治学的研究方法)3吕振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4南开学院的研究方法5借用社会学理论的研究方法6历史思想研究方法7数据库的研究方法三、中国政治思想史分期:自然分期法;社会性质分期法;思想演变趋势分期法;思想历程分期法。

我们的分期方式是:思想和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

四、商代政治思想的内容:1.祖先崇拜和方国联盟(商人尊祖先神,自然神和以帝为主的天神,对祖先神最为重视;商和方国的关系是松散的方国联盟,商并不能直接支配,商依靠祖先崇拜来团结方国)2.专制王权的形成和帝王观念的演变(商由早期的频繁迁都到定都生活;王位继承从由兄终弟继变为父死子继,反应王权加强,对于部族首领方国首领语气态度转变,伴随王权的产生,帝的价值被发现,由自然神变为统管人事的神)五、西周时期的政治思想内容:1.周公敬德保民的思想2.分封制与主从关系3.宗法制与尊祖敬宗的观念4.天子与天下六、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变:横向(诸侯之间的兼并运动);纵向—由下向上的逐层“翻出”(①诸侯对天子的翻出②大夫对诸侯的翻出--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是大夫对诸侯权力的否定,标志着社会结构发生根本的改变,③陪臣执国命。

七、郡县制的特征1郡县是国君的直属地区2郡县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不能世袭3郡县之下设有基层组织4郡与郡、县与县有明确的划分。

八、郡县制产生的意义:改变了国家的结构形式1打破了宗法分封制下的血缘关系,以地缘政治关系代替血缘政治2标志着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七附、国家管理方式的变化:由世卿世禄制转向官僚制。

官僚的特点:地位不稳定是官员聘来的,职位不能世袭;领取工资的方式和官不同,官僚没有领地以实物或货币的形式来发放八、孔子的政治思想:1等级分明和谐有序的礼制社会2繁庶富足其乐融融的民众生活。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Content Chapter_1Chapter_1中国政治思想史导论★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中国政治思想史从中国古代社会到近代社会,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六个时期,即思想形成期、思想发展期、思想完善期、思想反思期、思想转型期、思想变革期,这就是“六期发展说”。

思想形成期:先秦时期。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

思想发展期:秦汉隋唐时期。

汉初黄老学说盛行。

董仲舒,以儒为主,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作《春秋繁露》,开创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

思想完善期:宋明时期。

与宋明时期的社会特点相适应,以张载、二程、朱熹、王阳明为代表(宋明理学);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出现了王安石、陈亮、叶适为代表的宋代功利政治思想。

思想反思期:明末清初时期。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反对君主专制思潮,代表人物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

思想转型期:中国近代社会。

西学东渐,出现改革派、洋务派、戊戌变法政治思想。

思想变革期: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辛亥革命政治思想。

政治思想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思想形成期:先秦商周★周公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政治思想:1、天命不常(一方面从天命的角度论证了周灭商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如何适应天命,巩固周王朝政治统治的问题)。

2、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实际上是虚于天命,重在人事,表明周公的天命观在本质上是人文而不是神学的)。

3、敬天保民(由于天命不常,上天只保佑有德的人,天的意志又只能从民情中反映出来,因此敬天保民,怀保小民就成了核心内容。

一方面要求周王朝的各级统治者要牢记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能贪图安逸,荒怠政事;要体察民情,不能局限于民众的疾苦,更重要的是要体察民众的心理;要慎用刑罚。

谨慎地治理国家以免失去天命的佑助。

另一方面是告诫被征服了的殷商遗民敬从天命,服从周王朝的统治。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题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题

绪论部分一.什么是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是揭示中国历史上各个不同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政治理论和观点的内容、本质、作用和特点,阐明它们形成、发展、演变和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过程与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国政治思想史主要阐述中国古代和近代史上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的思想,以及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二.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1.关于政治哲学问题天人关系;人性论;中庸、中和思想;势不两立说;物极必反说;历史观;圣贤观等。

2.关于社会模式的理论孔子“有道”之世的模式;老子“小国寡民”的设想;孟子“王道世界”;杨朱“童子牧羊式的田园生活”。

3.治国的方略和政策4.伦理道德三. 概述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发展?1.20世纪30至40年代为开拓学科新领域阶段代表人物:梁启超代表作《先秦政治思想史》萧公权代表作《中国政治思想史》2.20世纪80至90年代为开创研究新局面阶段代表人物:徐大同代表作《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刘泽华代表作《先秦政治思想史》朱日耀代表作《中国政治思想史》等。

第一章夏商周政治思想一.神权法思想?神权政治思想是由祖先崇拜思想发展而来的,祖先崇拜,帝、祖合而为一,随着君权的不断强化,人们最初的祖先崇拜观念也发展为王权至上的观念,即君权神授。

神权思想是神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政治理论,认为皇帝的权利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利,管理人民。

二. “余一人”?“余一人”是殷周时代对帝王的称呼,人辞中王自称“余一人”,其政治内容是表示天下之大,四海之内,“余一人”为最高。

“余一人”思想影响:商代的王权至上观念还未形成系统的政治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基本的发展路向。

三. “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1. “以德配天”说(1)天命不常所谓天命,即上天授命之意。

天命不常,意思是上天所授予的大命是不固定的,并不是永远地保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

萧公权 中国政治思想史 绪论及第一编 第一章内容

萧公权 中国政治思想史 绪论及第一编 第一章内容

《中国政治思想史》绪论及第一章一、萧公权与《中国政治思想史》(一)萧著《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背景在当时,对于中国政治思想的问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者认为中国没有政治思想,西方政治思想移植于中国未免是“捕风捉影、大言欺人”;一者概念不清,作比附之谈,例如认为孟子具有民主思想、秦政是法治、墨家具有民选制度等。

1929年,陈序经对当时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状况曾有一番评判:“关于中国政治思想的有统系的研究的书册是很少的;至于能够把中国全部的政治思想史,来做有统系的研究,据我个人所知的,不但在英文或他种文字方面,没有一本,就是在中国文方面,也找不出一本。

片断的研究,也不过限于一个时代,而犹是春秋战国时代,或是关于个人的政治思想。

”而萧公权撰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目的也在他晚年的自传中陈述清楚了,他写道:“坊间虽然已经出版了两三部《中国政治思想史》,我相信还有余地写一部根据政治学观点,参酌历史学方法,充分运用原始资料,尽量避免臆说曲解的书。

”(二)萧著《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贡献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采政治学之观点,用历史之方法,略叙晚周以来二千五百年间政治思想之大概”对中国现代政治学范式的建构,其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第一,萧公权以现代政治学的理论,对中国传统思想主题、知识信仰作了现代政治学的学理处理,形成了可供世界参考的可靠文献,有力的证明了中国有其自身的政治思想和不可磨灭的价值。

在国内《中国政治思想史》一书,被当时的教育部审定为部定大学用书,奉为研究中国政治思想的经典。

在海外,此书由美国著名汉学家孟复里翻译,上卷已经有普里斯顿大学于%()(年出版。

虽然"###多年的中国政治思想,多属政权学的范围,与西方政治思想相比较,缺乏发达的政治原理与政治哲学。

但是萧公权坚定认为,中国政治思想与西方政治思想只存在性质上的不同,并不存在价值的高与低。

第二,此力作能成为现代学术史上的经典,且数十年无人能出其右,根源于萧氏“平正踏实”的治学态度。

中国政治思想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政治思想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政治思想史知识点总结中国政治思想历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中国政治思想家们就进行过丰富的探讨和思考,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思想体系。

下面将从古代政治思想、封建时代政治思想和现代政治思想三个方面简要总结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知识点。

古代政治思想:1. 太平道和白莲教:太平道和白莲教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两股主要的反封建思潮,追求平等、公正、太平的社会秩序。

2.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主流,强调仁义礼智和忠孝恕。

孔子、孟子等都是儒家代表人物。

3.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注重自然和道与德的观念。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

4.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严明和行政的效率,提倡以法治国。

韩非、李斯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5. 兵家思想:兵家思想关注军事和战争,认为兵是国家的基础。

孙子的《孙子兵法》是兵家学派的代表作。

封建时代政治思想:1. 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2. 周世宗和文景之治:周世宗开展了变法,推行了新政,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文景之治是西汉时期的政治和文化繁荣。

3. 儒家复兴:明代儒学学者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强调人的内心的道德修养。

4. 孔子学派与法家学派的整合:明代的儒学注重实践,更加注重法家思想的要素,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思想体系。

现代政治思想:1. 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欧洲的启蒙思想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平等主义等思想。

2. 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思想: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提倡了共和政治,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思想,包括民主、科学、国民生活改善等。

3. 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使得中国产生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的发展。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强调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相结合。

综上所述,中国政治思想史涵盖了古代政治思想、封建时代政治思想和现代政治思想等多个方面。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1、先秦:法治思想:荀子强调“隆礼重法”,认为法是治国的关键。

商鞅:法是治国的根本;法之作用在于“定分”、能“胜民”能“富国强兵”;实行“法”治的原则在于依法行事、明令禁止;刑无等级,其基本精神是“公”,不以私害法是天下得治的根本保证;要明法以利民;要轻罪重罚,使民众对于法律有所畏惧;“刑于将过”,在于出现犯罪苗头之前便以法律制止之。

韩非:在法的定义、特征上予以说明:法设之于官府,必须是成文法,而不是随意性很强的习惯法;法的统治对象是民众;法要公开。

法的重要性在于:是全体臣民的行为规范,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

实行“法”治的具体原则:法要统一,具有相对稳定性;以其所重,禁其所轻;法不阿贵。

2、两汉: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大一统”来自春秋公羊学的解释,王正月谓之大一统:董认为“一”是万物的本原,是宇宙间的最高法则;所有事物皆要在一的原则下绝对统一起来,不得两起;大一统的专制政治思想是“古今之通谊”、“天地之常经”,具体表现在:1)政治领域,实行绝对君主专制统治,臣下以一为原则绝对效忠君主;2)思想文化领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专制主义政治权力来统一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意志。

3、魏晋:王弼的“名教本于自然”:以无为本,崇本息末。

1)任何社会政治伦理制度皆要以“自然”为本;2)任自然的基本点是与天地合德,求得天地之间的和谐。

于统治者而言,要节欲,实行无为、无欲;于百姓实行愚民政策;无为之为,因时权变。

4、明末清初: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对君主制的看法:1)君主要践行“以天下万民为事”的政治观。

a)坚持“天下为主,君为客”的社会政治理想,君民关系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政治关系:君主及国家制度是应兴天下之公利、除天下之公害的需要产生;黄所处时期君主与天下人的关系颠倒为“天下为客,君为主”;恢复立君的初衷,明确为君的职分,即兴天下之公利、除天下之公害。

b)“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不是君为臣纲,而是君臣师友,君臣共事;c)区分了天下之法与一家之法,即法为天下万民立,而非为一姓立;行天下之法则治,行一家之法则乱;d)“以万民忧乐”治乱观作为评价天下治乱兴衰的标准;2)“行天下之法”以匡世。

高中政治必修三书上的主体

高中政治必修三书上的主体

高中政治必修三书上的主体
高中政治必修三是高中政治研究必备的三本书,它们分别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思想史》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它们都是非常重要的书籍,对于研究政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政治制度史》以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为主线,从古代的封建社会,到近代的民主社会,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演变,对于深入了解中国政治发展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政治思想史》以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和演变为主线,从古代的封建思想,到近代的民主思想,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和演变,对于深入了解中国政治思想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总之,高中政治必修三:《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思想史》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我们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思想史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三本书作为研究政治的基础,对于我们深入研究政治知识,加深对中国政治的认识,发展全面的政治素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吕振羽著第一编导言第二章中国政治思想之史的流变《洪范》和《易传》是封建统治阶级初期的政治原理。

封建统治阶级哲学的集大成者是孔子。

封建统治阶级哲学的演变:1、随着封建制的前进,封建统治阶级的哲学也随着演化,发生了许多修正或改变。

以儒家为主干的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哲学,在意识形态上取得了一个长期的支配地位。

2、在封建社会内部的渐变过程中,也引起了部分质变,相应产生了哲学思想上的流派。

3、随着社会内部敌对矛盾的发展,便反映到意识形态上的敌对矛盾的发展,和统治阶级的哲学相对立,便产生了被统治阶级的哲学。

第二编商朝奴隶制度时代的巫教神学和“八卦”哲学第一章巫教神学的两重世界观一、“人”的阶级和“神”的阶级原始宗教是人们当时现产生活诸关系在幼稚意识中被颠倒歪曲的幻想,是原始人的鸦片。

宗教的本质正是当时人类在生产劳动中对自然斗争的一种方式,是为全社会的集体生产活动和生活服务的,是在生产力低下的状态中,幻想借助于魔术、图腾、祖先和善神来增加斗争力量,表现着提高征服自然的能力的倾向和要求。

在奴隶制下,认为只有统治阶级才能表现其社会的作用,所以认为他们死后才有灵魂。

照这种现实存在去解释自然界,便解释为具有统治力的、有灵的和被创作的、无灵的两面,而演化为一个阶级的宗教。

另一方面,便产生了被统治者的原始辩证和唯物主义的“八卦”哲学。

祖先崇拜和天帝崇拜都是阶级的专制。

对历世帝王的专祭,便是后来各朝宗庙的滥觞。

贵族死后陪同帝王受祭;自由民死后,也照样被视为在追随死去的帝王,和他们在活着的时候一样活着。

这样,就把存在人间世界内的阶级等差,移植到了“神间世界”。

帝王在生时受天帝的直接管理和命令,死后也是回到天帝那里而为其从属,只有天帝是至高无上的主宰。

二、“神间”的“天”与“帝”和人间的“帝”与“王”在“神权政治”的状态下,人间社会有最高权威者的“帝”与“王”。

认为“天帝”统治着两重世界,即“帝”和“王”统治的人的世界,以及他们的“先王”统治着的“鬼的世界”,都同在“天帝”的统属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政治思想史一、名词解释1.天命不常谓天命即是上天受命之意。

天命不常意思是上天所授予的大命不是固定的,并不是永远地保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

周公在执掌周王室政权期间,详细阐明。

周灭商,并不是决定于周人自己,而是决定于天命,解释了夏商周的更替是天命不常的表现。

天命不常思想是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第一次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做的解释。

在理论上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认识天命,通过天命去解释社会历史的变革,试图把以往发生的社会历史的变革归结于某种规律性的东西。

这一思想放映了商周之际人们认识水平的进步,对于强化周王朝的政治统治起了很大的作用。

2.性善论是孟子对人性问题的看法。

孟子认为人性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的总和。

不忍之心决定了人善的本性。

这种善的本性又经常支配人的行为。

性善是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前提,是人类社会全部政治、经济制度的基础。

关于人性善的根源,孟子认为不是来自人的后天习得,而是产生于先验的无差别的良知良能。

性善的基本内容就是理和义,表现为敬长和爱亲。

孟子的人性论揭开了人性的一个侧面,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但是对于人性的认识从根本上是片面的,它忽视了社会实践对人性的决定作用,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孟子所说的人性是抽象的人性。

3.性恶说荀子认为人性恶,并认为人的本性是先天造就的,与后天习得没有关系,否定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影响。

荀子从人的感官欲望、权势欲望,说明了是人的生物本能产生了人的利欲之心。

人性恶、人本性好利。

所以,荀子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使人的欲望得到满足,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要时时刻刻抑制人恶的本性,同时,他主张在社会实践中矫正人的本性,化性起伪,最后达到善的境界。

4.明分使群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荀子的观点。

他对于社会的基本看法是人群聚而组成社区,认为人类要生存,就必须“能群”,即人有组成社会集团的能力。

维系人群的力量有二:一是君主,二是礼。

君和礼是合群的主要力量,但合群之道在于分。

有分然后才能有群,但是分不是无条件的,首先必须由君主来分,其次,要分之以义。

荀子所说的分的含义包括了社会分工、财产定分、等级贵贱之分。

这是礼法起源的一个前提。

荀子“明分使群”的社会观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认识水平的原因,荀子把维系人类社会的因素仅仅归结于道义的原则,缺忽略了人的共同经济生活这一决定性的因素,“明分使群”的社会观具有片面性。

5.天谴说董仲舒认为君主个人权力过于强大,君主随心所欲运用权力有时会造成政治混乱,甚至政权倾覆,这是有违于统治阶级整体利益的。

董仲舒利用甜的权威给君主一定的约束。

君主治理天下必须遵循天的法则,假如君主滥用权力,有悖天道,天就会给予责罚,此所谓“天谴”说。

董仲舒以天作为批判君主的工具,利用天的权威给君主以一定的制约,在当时是一种明智之举。

但天谴说至多能对君主形成某种心理震慑,不能改变或组织君主独断专行的事实。

天谴说成了统治阶级自我政治调节的理论之一。

6.《白虎通议》西汉末年,封建神学和庸俗经学的混合物谶纬迷信盛行起来,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支持和提倡,迅速弥漫于学术思想领域。

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封建皇帝也乐于出面,建初四年(79年)皇帝亲自主持和召集著名的博士、儒生在白虎观一场大讨论,以便使谶纬迷信和封建经典更好地结合起来,使神学经学化,经学神学化。

在白虎观,博士、儒生纷纷陈述见解,章帝亲自裁决其经义奏议,后由班固等人整理编撰成《白虎通义》一书。

《白虎通义》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

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

这部书是今文经学的政治学说提要,广泛解释了封建社会一切政治制度和道德观念,成为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神学、伦理学法典。

7.名教出于自然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贵无派,主张“名教出于自然”。

王弼的政治观是以“贵无”论为基础的。

他认为“无”是自然、社会、人类乃至一切事物的本源。

从“贵无”本体论出发,王弼明确提出“名教出于自然”。

在“名教”与“自然”之间,“自然”为本,“名教”为末,“自然”为母,“名教”为子,“名教”出于“自然”,本于“自然”。

王弼竭力证明,提倡名教与崇尚自然并不相悖,而是互为表里的,维护君主政治等级秩序的“名教”之治,确实出于无为的“自然之道”。

王弼的“名教”本于“自然”说,为“名教”的政治合法性与正当性提供了新的政治哲学论证。

8.道统论韩愈的道统论是基于其排佛倡儒的需要而提出来的。

它的中心思想是儒家一向倡导的仁义道德。

韩愈进一步提出,儒家之道与释老之道的一个重大区别在于,儒家之道不仅仅止于道德自觉的层面,不仅仅是一种内心的境界,而是要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

所谓仁存乎内,义见乎行,心和行的统一才是道的全部。

儒家之道是道德与政治一体化的最高原则。

韩愈在反对释老之道的同时,极大地强化了以儒家作为主导的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

9.格物致知中国宋明理学认识论学说,朱熹提出。

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始见于《礼记大学》。

”把“格”训为“至、穷、尽”之义,表明“格”的活动是一个在范围上不断拓展,在程度上不断深化的过程,其最终的目标便是对所有事物获得一种彻底贯通的领悟。

“格”的对象是“物”。

物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不仅指客观的物质,而且还指人们的社会活动乃至人的精神思维。

“致知”就是推及本心固有的知识,使其无所不知,这是因为人心是有灵的,但由于有万物的屏障,从而使心体昏暗未明,从而要通过“格物”使心体光明,从而达到“致知”。

10.存天理灭人欲朱熹说的“存天理”,存的是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的善,是人性中善的部分。

“灭人欲”是要灭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的恶,是人性中恶的部分。

“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心性修炼。

“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

“人欲”是私,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

“存天理,灭人欲”是二程和朱熹学说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他们认为“天理”和“人欲”是对立的。

主张恢复和保持天理的公心,去掉利欲的私心,即循天理之公,灭人欲之私。

11.致良知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和伦理学思想,是其伦理学说的基本宗旨和核心思想。

“致”即恢复,达到;“良知”即与生俱来的天赋道德观念。

“致良知”即恢复内心固有的道德观念,格除物欲的昏蔽正其邪恶之心,而使之达到极至的道德。

修致良知的目的是存理灭欲。

实现存理灭欲的途径为克己,即是要加强内心修养,使善念得到扩充,克服恶念,恢复内心固有的道德观念。

王守仁认为,人若能完全致良知,即为圣人。

致良知把封建纲常伦理主观化,让人们自觉主动去行,其实质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服务的。

12.童心说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一篇文章。

“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

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四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

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提出了他的文学进化论观点。

他高度评价小说戏曲的价值地位。

李贽的这些思想是制约整个晚明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杆,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二、简答题1.西汉经学诞生的背景、内容和意义背景: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学说,并阐明其含义的学问。

孔子晚年编订和整理了一些传统的文献,形成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这六经被人们公认为宝典。

汉初的几个皇帝虽然采取了一些扶植儒学的措施,但在政治思想上主要还是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儒学和儒生的地位并不高。

直到武帝,国力强盛,要求加强政治和思想上的统一,儒学才真正受到重视。

汉武帝即位后,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使得经学日益兴盛和发展起来。

汉代经学分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学者在研习的过程中形成了两种思想派别,后经相互争辩、互相渗透和整合,初步实现了经学的统一。

汉朝是经学发展最为繁荣和昌盛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儒生通过对经学进行阐述发展的过程,使经学的思想深深渗透到普通民众之中。

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兴太学,置五经博士,各以家法传授儒学。

所传授的都是今文经学。

从此,儒学终于从先秦时期的一家之言上升到官方正统哲学的独尊地位。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1、在完成中国政治上的大一统的时候,开始对思想进行控制,达到思想上的大一统。

在汉朝到汉武帝时期,黄老学说,法家学说,阴阳学说等都存在,对统治者的思想控制是不利的,所以进行思想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就要控制思想。

2、儒术和其他学说的不同:作为中央政权,在完成了国家疆域、政治体制统一的基本任务之后,接下来,就应该轮到在意识形态的建构方面做好文章了。

如何在百家思想中选择与确立出帝国的主导意识形态,以便有效地统一、重整人群民众的精神世界,似乎已成为当务之急。

鉴于前朝秦亡的惨痛教训,刑名法家肯定已不可用,至少也不能作为旗帜来标榜;主张无为而治的黄老道学,在思想本质上是极端的自由主义或无政府主义,显然与帝国中央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领域实施统一治理的路向相抵触、相悖逆,根本不利于社会伦常秩序的建立。

3、汉武帝的个人喜好也是关键的。

儒家学说能成为统治思想,重要的关键也在于统治者的需要和爱好。

汉武帝本人好大喜功,认为自己是无上的,对确立自己权威的事情,他肯定是会接受的。

4、还有就是政治上的实际操作者。

在独尊儒术之前,很多政治家都已经开始将儒术的有为而治开始进行和实施,如卫绾、窦婴、田蚡、公孙弘、赵绾,等等。

】内容:1.两汉经学是以先秦儒家思想为经典发展起来的经院哲学体系,它以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特色,其代表人物是董仲舒。

2.汉武帝时立五经博士,每一经都置若干博士,博士下又有弟子。

博士与弟子传习经书,分成若干“师说”,也就是若干流派。

武帝时的五经博士共有七家。

武帝以后经学日益兴盛,博士的数量也逐渐增加。

到了东汉光武帝时期,确定了十四家博士。

3.据《后汉书·儒林列传》记载:“于是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书》欧阳、大、小夏侯,《诗》,齐、鲁、韩,《礼》,大戴、小戴,《春秋》严、颜,凡十四博士。

”这十四家都属于今文经学,其官学地位一直保持到东汉末年。

4.今文经学的特点是微言大义地阐发说明孔子的思想,继承和发扬儒家学说。

今文经学以《春秋》为万世立法的“元经”,其主流就是“春秋公羊学”。

意义:两汉经学是中国文化在先秦学术大发展的基础上以儒家为主所进行的第一次综合,天人感应论使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罩上了神学的色彩,而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一方面是对先秦儒家崇尚仁义,注重个人修养思想的继承;另一方面,则是从社会制度的角度,以明显的自觉意识,从社会控制的角度,对先秦儒家修养论的理论性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