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没计看语文教学的本质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
理论研究新课程NEW CURRICULUM要谈到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问题,就不得不讨论什么是语文的问题。
从小学语文到中学语文,我们一直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但只是一味地埋头教学,在探讨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时,往往忽视了小学语文最本质的教学;离开了这一点,所有的教学都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们犹如盲人摸象、管中窥豹一般,只获得了教学的冰山一角。
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表述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根据这一表述,我们不难判断,语文学科的本质,其一是工具性,其二是人文性。
但我们经过认真分析,发现语言学科都兼有这两个基本特征,那么,小学语文教学到底如何定位呢?只有搞清楚了这个问题,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才会有的放矢,心中有数。
一、小学语文教学其实质就是母语教学汉语作为母语,不仅体现它的工具性,更是和我们心灵发生着碰撞,和我们的心灵相互交融。
它甚至规约了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这是我们学习外语不能实现的。
汉语的表现形态本身也有着鲜明的个性,它与印欧语系相比较更富有综合性、灵活性,与环境的交互更密切。
所以,我们用静态的形式分析和结构分析的方式,往往无法描述汉语的真正意蕴。
正是因为汉语是母语,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就应用母亲疼爱婴儿,幼儿依恋母亲的情怀去引导学生学习。
由于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与环境发生了作用,他们已经掌握了母语的最基本语言规则,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素材和用语经验,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规范汉语教学,这是对语文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师必须要做到的,否则就是误人子弟。
正因如此,在普通话达标要求中,一般教师均为二乙以上,唯有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二甲以上,并且测试也很严格。
我想,这正是体现出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母语教学。
虽然乔姆斯认为母语是自然习得的,但我们难以否认正规的语文教学在语言规范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本质
五、所有阶段的语文教学都是语用教学
无论在哪个阶段,都得面对并解决: 一是通过语言(含文字)表征的生活体 验问题,一是语言表达水平问题和表现 语言的文字问题。 中学语文教学处于语言表达水平问 题、文字问题和生活体验问题的中段, 教学中遇到的语言表达水平问题、文字 问题和生活体验问题大体参半,并渐渐 向生活体验问题倾斜。初中阶段语言表 达水平问题、文字问题略多于生活体验 问题。
二、什么是语用教学
语用学自从20世纪后半期兴盛之后,为语言 学和语言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前景。
语用学与语形学、语义学相对。
前两者之间的区分明显: 语形学研究的是构词法、句法等,它们是抽 象的语言形式关系。 语用学研究的是语言的具体使用。
语用学与语义学的区分比较复杂
语义学是对约定俗成的已经凝固在 语形之中的语义的研究,通俗地说,就 是字典义和语法的总和; 语用学则是研究在具体语境中人们如 何使用语义教的内容很多,白话文教学的 重点不在于能不能认字、能不能理解句义、能不 能读懂整个篇章,而在于字、词、句、篇营造的 语境能给我们的认知和思想情感带来什么样的触 动——这就是语用教学范畴。有时候,字义、句义、 段义,甚至篇章表层意义都懂了,但未必明白语 境的深层含义,语文教学就要走进这种意义森林 的深处——这同样是语用教学范畴。
其次,语文教学要建构一种由“语 言使用者”的意图、社会背景、心理状态、言 语行为,听话人的解释与交流,以及权力、接 触、情感、交谈方式等共同构筑的可贵的生命 状态与精神家园。抓住这一点,才能抓住语文 教学的灵魂。
四、现代语文教学最显著的特征是 语用教学
自从白话文进入语文教学领域,语文教学就 变成了语用教学。因为传统语文教学实际是语义 教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能读懂儒家经典, 前期准备工作就是识字和背诵经典,然后教师对 经典讲解,学生对经典的进一步记诵与发挥,大 体限制在约定俗成的词义和已经凝固的句义和篇 义的认知范围。
谈谈语文教学的本质
谈谈语文教学的本质语文和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关系,但二者不是一回事。
语文的本质确定的是“语文本身是什么”,其外延界定了它是母语教学课程这一学科特性,其内涵则由语文的人文性和民族性二者共同锁定。
语文教学确定的是这一学科课程师生双方教(学)什么、怎么教(学)的问题。
语文和语文教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语文是体,语文教学是用,体用结合,才能使这一学科课程走向完善,因为人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人文素质,而语文教学在形成、提高和完善人文素质方面不可或缺。
其一,时间的连续性。
这里我们提到的时间的连续性有别于语文教育界提出的语文教育“终身性”原则,因为这里的语文教学我们专指狭义的学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的连续性。
从学前班开始,学生就已经开始了本民族语的规范化学习,甚至时间可能更早,而这种学习从学前班开始,到高中毕业结束。
除了继续学习中文和中文相关专业的学生有可能继续进行这种规范化的学习之外,大多数人均走向非正规化的学习。
而每一年级的学习都是上一年级学习的继续和下一年级学习的前提,中间有些环节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是不能跨越和提前的。
其二,内容的科学性与人文性。
对语文教学的内容历来争论颇多,至今也仍未达成共识。
争论的焦点已从最初吕叔湘的“语文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学还是语言文字”转到“语文教学的内容是让学生掌握言语的形式还是言语内容”。
仔细分析这两种情况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前者和后者提出的其实都是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内容和形式何者为先的问题。
“工具论”者认为语文既然是工具学科,那么学生只要具备了听说读写能力,也就意味着学生掌握了这一工具,因而强调语文学科体系的科学建构,这对于语文学科教学的科学化有着不可低估的贡献。
而“人文论”者则认为语文不仅是工具,它是母语教学,应当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应该强调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的提高,重视语文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对学生的影响,重视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整合,重视学生情操的陶冶和个性的养成。
语文专题教学的本质
二、语文专题教学与单元教学的差异 既然上面我们已经归纳出语文专题教学“类”的 视角,那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它和以往的语文单元教 学有什么不同?试比较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 专题“向青春举杯”和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童年趣事”: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专题”编排,苏教版初 中语文教材以“单元”编排。同样都是以“主题”编排, 一个叫“专题”,一个叫“单元”,也就是说在教材编排 上,“专题”和“单元”是混淆使用的。 既然编排上是混淆的,那我们再来探讨专题教 学导读和单元教学导读有什么不同。试比较: “童年是每个人生命历程中难以抹去的记忆,不 同人的童年有不同的色彩、味道,不同的基调。阅读 小说《呼兰河传》的节选文段,你可以看到呼兰小城 中萧红的童年故事,结识与她最亲近的祖父。阅读 《我的梦开始的地方》,你是否感受到迟子建童年记 忆里那份灵性的光芒。阅读努尔哈赤的童年故事,你 又有何收获?一片热土,为童年濡染出哪些动人的底 色?这些童年故事的讲述者都是作者本人吗?讲述者 身份的变化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带着这些问题,开始 你的阅读旅程吧”(《时代语文》(七年级)专题一“童 年·底色”专题导读)[3] “童年是金色的。这里展示了一幅幅童年生活的 画卷。有人童年受到呵护,也尝到各种酸甜苦辣的滋 味;有人童年单纯可爱,可身上也留下了社会的印 记;有人童年远未定型,却表现出了未来的某些个性 ……童年的生活和感受是深藏在人们心中的无尽的 宝藏,也是生命长河不竭的源泉。”(苏教版语文七年 级下“童年趣事”单元导读) 同样是“童年”,最明显的不同是,专题教学有一系 列的“?”号,单元教学却没有;专题教学是针对一个个 “你”说的,单元教学却是泛泛而谈;专题教学重“阅读 感受”,单元教学只关注这几篇课文的内容。从这三点,
语文教学本质上是语用教学
语文教学本质上是语用教学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教学设计的关键。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同时,要注重教学设计的优化,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情境创设、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同时,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长爱好,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课堂管理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
教师必须加强对课堂的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规则和评价机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同时,要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教师必须注重教学反思,深入挖掘教学中的不足和问题,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
要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不断完善教学方案和教学过程。
“双减”政策的本质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只有明确教学目标、学生需求、加强课堂管理、注重教学反思等方面入手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线上教学已经成为现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线上教学能够克服传统课堂的种种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丰富的学习方式。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语文线上整体性教学的实践方法与效果。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
线上教学作为新兴的教育模式,其整体性、个性化、交互性的特点符合小学语文的教学需求。
本文将针对线上整体性教学在小学语文领域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用教学
理论研究新课程NEW CURRICULUM2014年10月18日有幸参加了兰州市语文教师教学研讨交流会,听了市教科所专家对两位教师授课情况的点评,很受启发。
专家指出:“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用教学。
”这引起了我的深思,对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进行反思,“目前的语文教育现状实际已经暴露了这几年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的缺陷……这实际上是语文忽视工具性导致学生语言能力不足的表现。
”(曹文轩教授语)听着曹教授的教诲,再看我们的课堂:依然是以教师的讲解、提问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学着力点仍然停留在文章“写什么”,抓重点词、句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表达技巧、思路结构等方面,即使关注文章“怎么写”的问题,也仅仅注重感悟语言的特点。
然而对于学生学习后的语言应用却等闲视之。
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能力怎能提高呢?语文教学怎能不低效甚至无效呢?那么,到底什么是语用?什么是语用教学呢?一、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感悟语用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既是思维的工具,又是交际的工具。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是语文。
”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是一门基础学科。
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掌握必备语法知识后,才有条件学习其他学科;个人和社会的交流都离不开语文,表情达意、交流感情、传递文化还是离不开语文。
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正确指导学生。
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使学生掌握语言工具的过程,即积累语言,沉淀语感,运用语言的过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如,在王艳君老师《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中,老师指导生字书写没有平均花费时间,把重点放在了指导写“思”,“思”的书写只指导写好“心”字底。
这样,学生就会写好所有带“心”字底的字。
二、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感悟语用教学(一)提高语文素养,感悟语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原则
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原则作者:徐彩凤张秋玲来源:《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20年第02期教学内容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主要是指教师为达成课程目标,在教学的实践中利用教科书中所提供的教学材料,选择恰当的语言材料传递课程内容所规定的目标信息”。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均是以潜在的、预设的、显现的和内化的四种形态存在于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具有六个基本特点:从外在视域来看:1.语文教学内容的核心属性是“言语运用”;2. 语文教学内容的固有属性是“内隐性”;3. 语文教学内容的独特属性是“不确定性”。
从内在视域来看:1.言语是思维结果的可视化外显代码之一;2.借助言语结果学习语言规律与过程;3. “言-意”互转的立体层级结构。
在此,明确语文教学内容的概念、呈现形态和基本特点,是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前提。
就当前的研究而言,选择与确定语文教学内容有许多可以参照的原则,如基于作者的创作意图、基于教科书编辑者的编选意图、基于单元教学目标、基于教师个人的人格与学养等,但就学习者而言,课文的文体特征和学情研判是选择与确定教学内容最重要的依据。
本文以郑振铎的《猫》为例,探讨依据文体特征和学情研判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策略。
一、语文教学内容选择和确定中存在的两大突出问题郑振铎的《猫》创作于1925年11月7日,正值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轫期,具有现代意义的白话作品文体正处于探索期。
《猫》作为郑振铎这一时期的作品,自然兼具了散文和小说的文体特点。
这篇文章于2017年被选入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被编者确定为散文,最初却被收录于《家庭的故事》,归为小说一类。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有教师按散文教,也有教师按小说教。
鉴于这篇文章文体类型的骑墙特点,北京师范大学的张秋玲巧妙地利用了它兼有两类文体的特点,指导和训练师范生掌握依据文体和学情选择并确定教学内容的策略。
在这一过程中,张秋玲要求师范生必须基于散文和小说两类文体特征,分别从郑振铎的《猫》中,选择出具有散文和小说各自独特性的教学内容,其中有两位学生从散文的角度为七年级学生选择的教学内容如下:1. 三只猫的描写方法。
语文和语文教学的本质(教师中心稿)
语文和语文教学的本质(教师中心稿)湖南省浏阳市金声中学当前,语文方面的争鸣可谓如火如荼,笔者以为,对语文本质、语文教学的本质的科学认识,应成为争鸣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语文”提法的模糊性“语文”一词最先有由叶圣陶先生提出,意即“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不可偏指,合而为之”。
《现代汉语词典》对“语文”解释有两种:一指语言和文字;一指语言和文学。
这三个解释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模糊性。
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字等诸多方面。
如果把语言视为一个系统,那么文字只是语言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如果把“语文”理解为语言和文字,岂不犯了母子系统并列的逻辑错误。
至于文学,它是以语言为工具的,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分别一以声音和文字为承载工具。
如果把“语文”理解为文学和语言,岂不是把一种社会现象同这种社会现象的承载工具并列,这不是很模糊吗?另外“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的说法,其模糊性更是明显。
文字的出现,实现了语言由单凭听觉感知(耳闻)到可凭视觉感知(目治)的转变。
依此,“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究竟是以口头的什么为语,书面的什么为文呢?口头语言依托声音(可耳闻),书面语言依托文字(可目治),“不可偏指,合而为之”后,其“指”其“合”只可能依然是语言,而不可能是别的什么。
据以上分析,三个解释的核心和本质只能是语言。
“语文”这个词,或许是由研究和从事教育的人提出来的缘故,它只存在于教育领域,准确地说是存在于基础教育领域的学科名称。
到了大学或其他专业研究领域,这词就不复存在了,成了“中文”,成了“汉语”,就连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只一也是冠之以--汉语的。
其他学科的研究均可以成“家”,或加“学”再成“家”。
如:数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历史学家等,唯独没听说什么“语文家”或“语文学家”的。
学语言自然离不开学文字,同是语言类学科,为啥“英语”称“英语”?难道“英语”就没有文字了吗?大纲和教材中称“祖国语文”,难道除“祖国语文”只外,还有什么“外国语文”不成?这些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语文”的提法具有模糊性,另人费解。
语文教案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语文教案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一、引言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而语文教案设计则是教学实施的基础和保障。
本文将结合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讨语文教案设计的重要性和有效方法。
二、语文教案设计的理论基础1. 语文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在设计语文教案时,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确定语文教学的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
宏观目标指整个阶段或学期的教学目标,微观目标指每一节课的具体目标。
只有明确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教案,使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2.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要求,科学选择和组织教材内容。
同时,还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3. 教学方法的运用与创新语文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是设计教案的重要一环。
在设计教案时,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活动,结合学生实际,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等语言技能。
同时,教师应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语文教案设计的实践要点1.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与细化具体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细化宏观目标,制定相应的微观目标,并结合具体课堂情况进行调整。
同时,教师还要对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反思,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参考。
2. 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安排教学过程的设计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提供足够的练习和实践机会。
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评价的科学与有效教学评价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设计教案的重要依据。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小组讨论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看语文教学的本质
【 文献编码】 o1. 6/i . 5- di0 99 .n 40 : 3 js 0 s
98 ( . 1 . . 1 89 B) 0 10 0 2 10
受 :十四岁那年 , “ 我读到了《 假如生活欺
骗 了你 》第 一次读这首诗 的时候我就 知 , 道, 我不会忘 了这 首诗 , 它将 成为我生 活
的一部分 ” “ ,这一 首诗 已陪我度 过许 多
薅 螽 毒
腼 lI 澡 看
从教 学 内容 的选择 和设 计 看 语文教 学 的本质
口 南宁市第三 中学 田 力
【 关键 词 】 文教 学 语
本 质
设 计 内容 ・
慰式和独 白式诵读诗歌。“ 第二乐章 :假 《 如你欺骗 了生活 》 :引入诗人宫 玺的诗 ”
的神奇力量 , 激发起想要 接近文本 、 听 倾
头 》 。
是独立存在 的视域 的融合 过程 。” 辈们 前 与现在 的 中学 生生 活在不 同的时代 , 有
着 不同的社会环境 ,但 同时他们又有 着
君 》《 、我有一个 梦想》《 同文化 》《呐 、胡 、( 喊) 、五人墓碑记》 《 自 序》 《 、项脊轩 志》 等
课文 的课 堂教 学。 纵观整个 比赛过程 , 参 赛教 师在充分展示各 自的教学功力 和迥
丰 富的理解 。 二是指 导学生诵读课 文时交替采用 “ 劝慰式 ” 独自式” 和“ 这两 种方式吟诵体
和设计 对我 们理解 和认识 语 文教学 , 把
握语文教学 的本 质有着重要 的启 迪和意
浅谈语文学科的学科本质-精品文档
浅谈语文学科的学科本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我认为必须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尽量减少运用非语文的手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这样,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学科本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
“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
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机械割裂。
有学者认为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第一属性,人文性是第二属性。
比如南京外国语学校语文组的徐有祥老师的文章《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中阐明:“语文学科的第一属性工具性和第二属性人文性,决定语文教育最初目标是语言教育,而最终目标是人文教育。
”我认为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
语文教学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当然,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哲学课,离开语言文字的运用,人文教育就成了空洞的说教。
同样,忽视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便成为没有灵魂的文字游戏。
注入了人文精神的语文才会成为最具生命活力的学科;在读写听说训练中渗透人文教育,方能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可偏废,而应有机结合,使之相得益彰。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一些认识。
一、将课文阅读教学融入课堂,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
“读”最传统的阅读教学的手段,在现代教学中仍然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学习语言的途径。
读书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课标里有一段话说得非常精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这就是讲的多读。
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语,没有文。
不能因为强调了人文性,就淹没了工具性,忽略了语言文字训练。
事实上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之外。
浅谈语文教育教学本质的认识
浅谈语文教育教学本质的认识【摘要】教育就是不断地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彰显生命的最大价值。
语文教育即生命教育,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核心价值就在于“唤醒生命”“习得素养”。
本文从“唤醒生命”“习得素养”两方面阐述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关键词】语文教育;唤醒生命;习得素养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目的就在于唤醒生命。
多年来的教育改革,其实也就是为了不断地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彰显生命的最大价值。
笔者认为,语文教育即生命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重要内容,其核心价值在于“唤醒生命”“习得素养”,这是对语文教育教学本质的认识与理解,本人多年来在教育与教学中不断践行这一认知理念。
一、唤醒生命(一)唤醒思想激发生命力。
思想的健康是生命健康成长的根本保障。
正如查•艾霍尔所言:“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
”所以在教育教学中笔者把“立德树人”作为重要目标,并把其贯穿到“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教育教学环节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学生成长为未来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打下丰厚的底色。
唤醒思想即是唤醒生命。
笔者经常带领学生在阅读的世界里徜徉,因为阅读在丰富思想的同时,更是对生命的唤醒,对人性和良知的唤醒,并使阅读者洋溢着积极向上的力量,达到激发生命潜能的目的。
有教无育,知识就成了游离于主体生命之外的冷漠存在。
在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在“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中,感受到即使身处困境,生命仍然要淡定从容;明白对生命力强大的人来说,困境是用来跨越的人生道理;在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悟到作为一个国民的担当精神,领略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伟大家国情怀。
语文教学的本质
语文教学的本质这几年语文教学改革轰轰烈烈,名目繁多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在这场改革的浪潮中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来。
然而,静心思忖,便会发现浮华背后的浅薄,热闹背后的躁动。
现今的语文教学的现状仍是不尽如人意的,语文仍被赋予各种各样的其他任务,有太多的任务需要语文教师去完成,越教越复杂,越教越迷惘。
语文已经丧失了它的本质。
那么,语文教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我认为语文教学的本质,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读书,研究学问,表情达意。
这一过程应遵循“以个体为主线,语言为支点,思维为桥梁,文本为起点,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终点。
”的原则。
它包含语言教学、思维教学、个性发展教学三部曲。
例如拿起文本,首先应架起语言支点,然后探究蕴涵语言支点内部的思维意义,并以此为桥梁,最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然而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传统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仍像幽灵一样困扰着当前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的功利心理过重,片面追求高分数或为一时的掌声、赞誉,而忽略了学生的发展,忽视了学生兴趣、习惯的培养,淡化了“原生态”的语文教学——读书(于永正语),使我们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迷失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因此我认为应淡化语文课堂的功利心理,凸现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努力实现语文学科特点的价值回归。
语文课堂中存在的问题:1、重视人文性,忽略工具性,偏于人文内涵的开掘,疏于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运用。
有的实验教师为了体现人文性,一味追求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所收益,在教学活动中过多地挖掘课文、字词的人文内涵,忽视了语文教育的特点,忽略了语文知识、语文技能的教学。
2、着眼学生考卷上的得失,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学习,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偏重语音、文字及所构成的词句、语段、篇章等语文物质形式上的训练。
3、语文课堂上的“中央集权制”。
现在,我们很多教师为了取得试卷上的胜利,嘴里高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实际教学中却不敢把课堂放手交给学生,不辞辛苦,在课堂上滔滔不绝,把45分钟据为己有,唯恐讲得不透不细,本应该是学生读书、感悟的时间完全被老师喋喋不休的讲解所代替,教师不是引导学生亲历思维活动的过程,只是告知孩子们思维的结果。
《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对大概念的理解
《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对大概念的理解一、引言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是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涵盖了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
在教育实践中,对《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理解至关重要,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估,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概念。
二、对《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1. 语文课程的内涵语文课程是指围绕语文学科所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
它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构成了语文教学的总体框架。
在实际教学中,语文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语言发展规律、文化传承等因素,以达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目的。
2. 教学内容的广度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的核心。
它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作文等方面,涵盖了语文学科的各个方面。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当注重学科内部的联系,通过内容之间的关联性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使其在语文学科中获得全面的素养。
3. 教学方法的深度语文教学方法应当注重灵活多变,因材施教。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索式学习等方法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际语文运用能力,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效果。
三、对《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广度理解1. 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也应当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语文与历史、地理、文学等学科之间的联系密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跨学科知识的引入,以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经验。
2. 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当兼顾深度与广度。
在深度上,应当注重对重点知识和重难点问题的深入挖掘,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为透彻。
而在广度上,则要注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探索更加广阔的语文世界,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更全面的提升。
3. 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在教学中,灵活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需求,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以期实现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一、名词解释1、课程——(1)《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对课程的定义是:“课业及其进程。
”广义指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2)一般说来课程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常见的课程定义有六种类型:教学科目、教学活动、预期学习结果、社会文化再生产、社会改造、学习经验】2、教学-—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或交往的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在完成认识对象、揭示规律和指导实践的任务过程中,实现改进课程质量、促进有效教学和提升学习结果,使学生获得幸福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试论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它的发展,始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终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它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具体阐述如下:1.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2。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根据问题的归属分类:(1)有语文课程方面的问题,如: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内容、语文课程资源,等等;(2)有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如: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等;(3)有侧重理论方面的问题,如: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目标、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等等;(4)有侧重实践方面的问题,如:语文教学设计的优化、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等等。
教师在设计教学中要完成的三项主要活动
教师在设计教学中要完成的三项主要活动教师在设计教学中需要完成的三项主要活动方案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设计。
下面将分别对这三项活动进行详细描述。
1. 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教学活动的核心。
教师应当根据学科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明确制定教学目标。
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维度:教师需要确定学生所需掌握的具体知识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设定学生需要掌握汉字的写作规范和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等。
(2) 技能维度:教师需要确定学生所需掌握的具体技能要求。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定学生需要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技能和进行几何运算的能力等。
(3) 情感态度维度:教师需要确定学生所需培养的积极情感和正确态度。
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可以设定学生需要培养尊重他人和遵守法律的态度等。
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能力水平和兴趣等因素,确保目标既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可行性。
2. 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的。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学科知识的体系结构:教师应当从学科的整体结构出发,选取与教学目标相关的重要知识点。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讲解牛顿运动定律和电磁感应等重要知识点。
(2) 教材的内容与结构:教师应当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结构,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课文和语法知识,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3) 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在文学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阅读水平,选择适合学生的文学作品。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还需要注重内容的连贯性和渐进性,避免内容的冗余和重复,确保学生能够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3. 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没计看语文教学的本质
【关键词】语文教学设计内容本质
不久前,有幸作为评委参与了市里优质课竞赛的评课工作,现场观摩了十位教师执教《故都的秋》、《记念刘和珍君》、《我有一个梦想》、《胡同文化》、《(呐喊)自序》、《五人墓碑记》、《项脊轩志》等课文的课堂教学。
纵观整个比赛过程,参赛教师在充分展示各自的教学功力和迥异的教学特色的同时,其对执教对象的选择和教学指向所呈现的课堂教学现象,表现出了一线语文教师对本学科性质的理解和认识。
由此,在为语文教坛新秀辈出感到欣喜之余,也引发了我对语文课和语文教学的思考。
这不由得使我回想起曾经聆听过的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执教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课,其独具匠心的教学内容选择和设计至今让人回味无穷,深受启迪。
余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独出心裁地将整个课堂教学环节设计为“序曲”、“第一乐章”、“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等板块。
“序曲”:介绍普希金的主要资料,以及别人(更准确地说是曾经的学生)对这首诗的感受。
“第一乐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学生自由吟诵;2.自由背诵;3.学生们交流各自吟诵的感受;4.谈谈诗歌对人生的启迪;5.分角色吟诵诗歌。
在这里,老师着重指出学生要注意“吟诵”,强调“吟诵”不同于“念书”。
然后指导学生采用两种方式——劝慰式和独白式诵读诗歌。
“第二乐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引入诗人宫玺的诗歌《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师生们就重点理解的两个词语问题展
开讨论和交流,最后得出这首诗给我们的启迪应该是“诚实”和“执着”。
“第三乐章:《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学生试写诗歌《假如生活重新开头》,然后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欣赏诗人邵燕祥的诗歌《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综观余老师的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我认为其中至少有三个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对我们理解和认识语文教学,把握语文教学的本质有着重要的启迪和意义。
一是“序曲”部分介绍普希金的主要资料和曾经的青少年学生从这首诗中获得的感受。
教师向学生介绍关于诗人普希金的资料:“①他是俄国诗人,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
②他的一生创作了近800首优秀的抒情诗篇。
③他的诗歌,像太阳一样照耀着十九世纪的文坛,他被喻为‘诗歌的太阳’。
④他的说理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问世后成为许多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
他就是诗人普希金。
”并同时介绍曾经与孩子们同龄的人们读过此诗后的切身感受:“十四岁那年,我读到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就知道,我不会忘了这首诗,它将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这一首诗已陪我度过许多难过的时刻,我喜欢这首诗。
”“这是第一首吸引我的诗,初中时候我读到它,很感动”。
这个“序曲”使学生从中感受到语言的神奇力量,激发起想要接近文本、倾听文本的学习欲望。
而前辈们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则为学生们理解这首诗提供了一个新的、可供融合的视域。
加达默尔说:“理解其实总是这样一些被误
认为是独立存在的视域的融合过程。
”前辈们与现在的中学生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社会环境,但同时他们义有着相似的相对时空——都是在自己青春年少时读到这首诗。
在相似与不同之间的两个视域的融合,可以让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理解。
二是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时交替采用“劝慰式”和“独白式”这两种方式吟诵体味诗歌。
余老师告诉学生们:“这是一首诗人写给邻居一个小女孩的题词,是诗人在流放期间的最艰苦的环境下给邻居的小孩子写的几句话。
那么这首诗可以用说话的方式。
因为它是说理的,它就是在说话。
当你要劝慰人家的时候,你就得用说话的方式来表达。
”“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当我们觉得自己的双肩已经扛担不了生活的重担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握紧拳头鼓励自己,这个时候有一种内心的独自,悄悄的,鼓励自己。
那么这种内心独白的方法,用于诗歌朗诵,适合自己听,鼓励自己,勉励自己。
”然后鼓励学生“试一下,这种‘沙沙’的读书声一定会激动我们的心情”。
这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从课堂形式看,是教师在引导学生亲近言语作品,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改变倾听对象的“读”的尝试。
学生在不同方式的“读”中,体味到同一个言语作品,稍稍改变一下言语对象,就要改变言语方式,同时也就被赋予了不同的情感意味。
而当我们把眼光提升到课程或学科的高度时,则可以看到,这里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在进行“语境”教学。
“所谓语境,是指与言语表达和理解密切相关的一切自然和社会因素的总合,它产生和存在于言语交际过程中,而且交际中的言语本身也构成语境。
”英国应用语言学家S.皮特·科德以
是否包含语境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现代”与“传统”的区别。
李海林先生在他的论著中也指出:“所谓阅读,直接的对象是言语作品,实际上指向语境的意义,阅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由言语到语境、透过言语寻找语境、感受语境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看,余老师从许多语文教师都不会给予重视,甚至不明有何作用的朗读教学中,一下子把住了现代语文教学的脉搏,为我们做出了真正的语文的示范。
三是引领学生咀嚼体味《假如你欺骗了生活》一诗中含义最丰富的两个词语的意义。
老师提出的问题是:“这首诗里面有哪两个词,它的含义是需要好好地咀嚼、体会的?”短时间的思考后,学生踊跃发言,并各自阐述自己的理解。
老师肯定了每一个同学后,最后总结说:“很多词都可以领会,我们应该重点体味‘欺骗’和‘诚实’两词。
”我以为,这个环节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重视语感体验的过程,而不是课堂讨论的结论。
对言语作品的理解和品味本来就没有唯一的答案,重要的是学生能凭借一个理解的“支点”进行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活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独特体验,就是语文教学的所得。
从名师的课堂教学中择取以上三个点,我们看到了一位对语文教学有着深刻、独到理解的名师,把握言语教学的关键进行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操作的过程,教学中无论是为阅读文本提供的必要背景资料、对课文读法的指导,还是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咀嚼,学生自始至终有着很多具体的可操作的言语活动,如讨论、交流、仿写等,师生们所做的一切,最终都莫不指向了对诗歌意义的理解。
我以为,在语文教学内
容的选择上,这些设计和教学思想都是有着特别的意义,它们的共同意义则在于直接指向文本、指向语言运用这个语文教学的根本,它们让语文课堂充盈着浓郁的“语文味儿”。
语文课上教师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新课标的核心概念是“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核心则是语言文字的运用。
学语文就是要学会语言运用的技能,这一点应该是毫无疑义的。
李海林先生用“言语”“言语智慧”这样的概念表述,王尚文先生则用“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来论述。
也就是说,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言语运用能力,这期间就要经历一个言语形式一言语内容一言语形式的旅程。
这里,言语形式是语文学习的起点,也是终点,言语内容只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扶手”,或者说是一条长廊,我们要达到言语形式的纯熟离不开它,但我们的语文学习却不能停留在那里。
在阅读教学方面,不仅要理解文本说了些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明白文本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这个意义,而不是“那样”表达。
如《记念刘和珍君》和《(呐喊)自序》都是广为传诵的经典名篇,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将课堂教学的关注视点仅仅指向文本的具体内容,只是引导学生认识刘和珍是什么样的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鲁迅青年时代有过怎样的生活学习经历,鲁迅为什么呐喊等,学生从课堂中学到的也仅仅是一两个具体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同时,既是这样的问题也不是这两篇文章就可以探寻明白的。
语文课上将教学的中心定位于这样的内容,也就使语文课与政治课、历史课的教学没有了什么区别。
须知,语文与语文的内容不是一回事,张楚廷教授说,“当学习语言的时候,并不特指某种对象,不是就某
一类具体的事物来学习的”,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是讨论,至少主要不是讨论课文本身究竟写了什么,课文本身具有怎样的写作特色,而是学习这样的作品是如何用语言创造出这特有的表达方式的。
语文教学的关键,是怎样从“某一类具体的事物”“回到自己”。
同样的道理,我们语文课上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歌,我们品读,我们咀嚼,最后的目的并不是、至少不仅仅是简单地提取文本的意义,获得人生的启迪,更主要的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去思考:激励人们坚强执着乐观的言语作品那么多,为什么唯独这一篇能流传得这么久远?为什么只有这一篇能那么强烈地震撼人们的心灵,让每一个读过它的人的一生都打上那么深的精神烙印呢?我想,如果我们能够始终将语文教学的视线聚焦于文本言语形式,去选择和开发教学内容,学生是否会更多一些运用语言表达自己内心情感和思想的办法了呢?
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确实存在着一些把语文课上得不像语文课的问题,如过分强调采用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多媒体课件,声、光、电设备等,而所采用的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和手段只是停留在对学生视听所产生的强烈冲击上,并未考虑如何使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指向文本,指向实现语文运用技能的语文课堂。
还有一些方法各异、形式不同的课堂,如模拟法庭、戏剧表演、分组讨论、角色朗读等,看起来十分热闹的课堂,却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毫无关联,课堂上的所有操作早已远离了语文之本。
对此,很多有识之士和语文教育研究专家表现了严重的忧虑和质疑。
然而,还有一些时候,虽然我们的课堂教学没有犯因哗众取宠而远离文本的错误,但我们在设计和选择教学内
容时还是存在着忽视教学内容指向的问题,这样的问题相对隐蔽,如果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也会使语文课偏离语文之本,使得我们在教学中似乎已经把握住了语文的脉搏,但最终会与语文之“魂”擦肩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