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07—11年历史真题分课汇编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生版新人教版必修2(含答案)
【备战2014】2007-2013年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新人教版必修2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选择题2013年题组1.(2013·天津文综·9)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史。
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
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
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考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析】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所有经营行为都由政府控制,企业效益好坏与企业自身关系不大。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成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一时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故其比较茫然,答案选D。
A 与史实不符,BC在材料中看不出来。
【答案】D2.(2013·重庆文综·12)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试图对“世界史·中国梦”这一主题进行探究,经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和讨论总结,大家认识到:“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它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与人类的进步紧密相连。
因此,“中国梦”( )①有别于近代主要西方国家的大国之梦②同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基本一致③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④意味着中国对人类的贡献将越来越大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考点】新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运用能力。
注意题干对“中国梦”的本质内涵的解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是凭借实力和美国争夺霸权,划分势力范围,两分天下。
这与中国梦的本质是不相同的。
【答案】C3.(2013·江苏单科·12)右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考点】经济体制改革【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高中历史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含解析)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A组(基础题)1.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
”这次会议是( )。
A.中共八大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析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文革”结束后,他深刻地总结了国际和国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时说的一番话。
答案 D2.1978年,在中国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之所以说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是因为它 ( )。
A.系统地批判了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左”的错误B.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C.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D.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所以是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
答案 D3.2006年3月15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
发生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
A.“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的全面实行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D.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解析“计划”一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于是“计划”表述改为“规划”。
答案 C4.家庭承包责任制改革的主要方面是 ( )。
A.生产的经营管理和分配方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农村的基层组织D.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是生产领域的变革,可先排除C 项。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既是实行的目的,也是实行的作用,可排除D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前提是坚持公有制,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又可排除B项。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精品
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两个班未讲) (1)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
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 (3)根本目的:解放生产力 (4)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
完善。
编辑ppt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
(1)内容:
① 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 责任制。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1)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2)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
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改革进入
关键时期。
编辑ppt
2、 过程: (1)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
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报告明确
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 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4)1997年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了以公有制为 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编辑ppt
思维训练: 1、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 上的重大转折点? (1)指导思想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3)外交政策上对外开放, (4)组织上拨乱反正。 2、说出农村经济体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 革的联系并比较两者的相同之处。
(5)到21世纪我国已编辑有ppt 百分之九十五
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社会主义商 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 、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成 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不但解 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经达 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新目标跨进。
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材习题点拨: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Word版含答案
教材习题点拨
学思之窗
答案:主要是因为小岗村的村民在政府创新政策的推动下,为了摆脱自身的困境,大胆地把生产队的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自负盈亏,充分调动了这些承包土地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经过他们的精心劳动,获得了比以往多得多的收获。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答案:(1)方面: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1984年以后,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
(2)内容: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在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中,主要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在所有制上,实行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作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得到极大发展。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使企业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学习延伸
答案:(1)原因:人口众多、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而且“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问题紧张,有几亿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粮食问题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政治问题,因而农村不改革已经没有出路了。
(2)成就及问题:可通过调查你所在农村地区的具体情况,从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角度具体地分析当今农村经济的新成就及存在的具体问题。
高中历史必修2笔记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确定今后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影响: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二.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1978年,开始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2.城市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调动了企业积极性,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3. 结果: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式:国内重重阻力,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2.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3.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成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 1993年,中国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5. 1997年,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6. 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7.成就:80年代以来经济保持年均9%的增长速度,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前言: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这篇文章引起广泛注意,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总结:1.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2.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制为主要形式的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优质课教案_4
4、学生讨论完成合作探究,并展示讨论结果,最后老师总结。
5、利用本课测评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
6、学生自己总结在本课的收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课件图片导入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目内容
1、为何改革?→提出改革→伟大的历史转折
1)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使我国的改革重新焕发了活力。
【设计思路】本课小结,采取了与常规教法不一致的方法,在继承常规教法的同时,在总结中引入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之中能准确地把握住本课的内容。
探究: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我国的国民经济为什么仍然处于停滞状态?
(展示材料: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
得出背景:两个“凡是”。
2)十一届三中全会
(阅读第一段)回答:假如你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参加者,请你谈谈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
(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
1、自主阅读课本第二目及学思之窗,完成下列问题。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展示
第三目内容
3、改革为何?→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导入:回答了如何改革,那么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第三个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背景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伟大转折
【设计思路】依据课标,本目的识记内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这是改革开放提出的背景,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准确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感受当时我国的实际情况,必须要抛弃阶级斗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而为引入下面的经济体制的改革作好铺垫。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原因①: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现代 化的保障 材料二:万里问一个农民:“你有什么要求?”那农民把 破棉袄掀开,拍拍肚子,意思就是希望肚子能够圆起来!
好年景 差年景
人均口粮 人均收入
9两 /天 0.11元/天
2.8两/天 0.04元/天
附注:全村有20 户人,常年外出讨 饭的有19户
原因②:农民温饱问题未解决。
中共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采取的措施: ⑴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⑵财政体制改革 ⑶金融体制改革 ⑷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⑸国家经济管理机构改革 ……
小 结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后来,弊端日益突出,对农 村、城市经济发展的阻碍越 来越大。
建国后,50年代中后期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对初期的经济 建设有一定的 积极作用
废除封建土地 1950-1952 所有制为农民 土地所有制 把土地等生产 1953-1956 资料由私有制 改造成公有制
1958年
提高公有化的程 严重挫伤农民 度与扩大规模 的生产积极性
公有制前提下改 调动了农民积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1978年以后 变经营管理方式、极性,推动农 业生产的发展 分配方式
材料四:当时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一切财产上交公 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 (办食堂,吃饭不要钱)。公社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 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 (一大二公、一平二调)
材料五:农民呢,在下地的时候爱干不干的,实际上是一种 怠工,我跟万里同志讲,农民的消极怠工情绪很厉害。人民 公社时农村的顺口溜: 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 纳鞋。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总结二:中共历史上有哪三次工作重心转移? 从中可 以获得什么共同的历史认识?(报纸第二版) 时间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同步练习与答案
第四单元第十二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A.1949年B.1956年C.1966年D.1978年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案:D2.下图所体现的内容()A.推动了中国广大农村人口迅速增长B.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处分权C.有利于中国农产品的市场化D.改变了中国农村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解析:题干图片反映了“包产到户”的实施,在之后迅速扩展到全国,提高了农村生产力,粮食产量得到极大提高,出现了大量剩余产品,所以有利于农产品的市场化,故C项正确。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一直坚持计划生育政策,故A项错误;B项发生在21世纪以来,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故农村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性质没有变化,D项错误。
答案:C3.(2018·金华十校高一联考)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此处“推动”主要体现在农村改革()A.逐步地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B.极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C.使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得以改变D.突破了“包产到户”等同于资本主义的观念解析: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首次突破多年来把“包产到户”等同于“分田单干”和资本主义的观念,肯定“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
说明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主要体现在“观念”的变化,因此D项符合题意。
答案:D4.(2018·石家庄高一检测)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扩大是因为()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D.经济特区的广泛建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图表解读能力。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案)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标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学考要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简单应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识记)。
教学过程【基础过关】(一)1976~1978年:两年徘徊时期(二)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新时期1、一个序幕: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①华国锋与两年徘徊②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③1978年11月中央工作会议(2)时间:1978年12月(3)内容①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政治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组织路线:确立了邓小平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的地位(4)意义①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②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2、两大成就(1)对内改革①1978~1984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含义: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或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B形式a包产到户b包干到户(大包干)C首发:安徽、四川D意义a对农民: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对农业:农业得到大发展c对农村: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d对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推动了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用乡镇代替人民公社,用村民委员会代替生产大队)e对城市改革:促进了城市的改革②1984~1992年:城市国有企业改革A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B具体措施a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b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分配体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C意义a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b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c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③1992年至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背景a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b国外:社会主义遭受挫折B含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在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下,使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C历程a首次提出:邓小平九二南巡谈话b正式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c确立框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d进一步完善:1997年,中共十五大D成就a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b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c中国人民的生活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2)对外开放【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高一历史学案: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新人教版必修2)
必修2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知识梳理】1.伟大的历史转折(1)背景:①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的时间里,________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②1978年开始了________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③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事实求是,________》的讲话,为它的召开确立了指导思想。
(2)标志: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3)主要内容: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________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③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________上来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工作要以________为中心。
④在经济工作中实行________的方针。
(4)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______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1)概念:①前提: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②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③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④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⑤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美和发展。
(2)经过:①开始: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在________、________等省农村展开。
②发展:1984年,城市经济改革全面展开。
(3)内容:①农村经营形式: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______。
②农村管理体制: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③城市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④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时练习解读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选择题1.右图是《人民日报》刊发的某次会议公报,其核心内容是()A.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决定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C.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D.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解析: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贡献。
据所学基础知识可知应选C项。
答案:C2.新中国建立以后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比较缓慢,造成这一状况的相关因素包括()①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②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③政治上的“左”倾错误④没有可供出口的产品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④解析: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对外贸易之所以发展缓慢,有内因也有外因。
内因是政治上的“左”倾错误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外因则是当时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封锁。
答案:B3.七届二中全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两次重要的会议,这两次会议在内容上的共同之处是()A.系统地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B.作出了工作重心转移的伟大决策C.形成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基本路线D.大大提高了党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解析: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开始进入由城市来领导乡村的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所以此题正确答案是B项。
答案:B4.如图与20世纪50年代“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同之处是()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A.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B.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C.目的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D.中共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建设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解析:解答此题要对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内容有比较清晰的了解。
B项不适合人民公社化运动,A、C两项既不适合人民公社化运动又不适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只有D项正确,都是中共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建设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高中历史精品学案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新人教版必修2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 知道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 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概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二、学习重点1.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
2.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三、学习难点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措施的内涵和具体作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自主学习】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背景(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2)1978年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2.标志: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经济路线:①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4)组织路线: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
4.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改革(1)措施①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②撤销农村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
③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2)意义①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全国农业得到了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地变革。
③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2.城市改革(1)措施①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搞活企业。
②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③所有制形式: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④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复习课件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
点拨精讲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背景 国内:政治经济低谷,一些人对改革开放提出了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几点误区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 重 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
没有所有权。 点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分 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析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实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 农产业。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改革原则:
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进一步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
4)主要措施:
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经理负责制 (所有制、管理体制、分配制度)。
(3)、意义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 强了企业活力,经济得到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2004年中国(包括香港、台湾)共有16家公司入选《财富》 杂志排出的全球500强
点拨精讲 (18分钟)
一、 伟大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1凡)思是想毛:主关席于作真出理的标决准策问题,的我大们讨都论坚和决邓维小护平做;《凡解是毛 主席放思作想出,的实指事示求,是我,们团结都一始致终向不前渝看地》遵的循重要。讲”话; (2)经济:文革结束后前两年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华,国锋
分
们如何大展拳脚? ”
人……” ——吴晓波《激荡三十 年—中国企业1978—2008》
析 结合材料思考:当时我国的国企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政企不分,没有自主权; 吃大锅饭现象严重,职工缺乏生产积极性; 企业缺乏活力。
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让地方和
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教版必修2)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背景:两年徘徊时期(1976年至1978年);文革结束后左倾错误思想并没有得到根本更正(表现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所以必须快速发展国民经济2、内容:思想路线——由左倾错误思想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质是实事求是);政治路线——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组织路线——拨乱反正3、意义:党和国家命运的转折、成为改革开放和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起点二、经济体制改革1、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切环节2、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改革内容:(1)农村体制改革A. 试点:1978年首先在安徽、四川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全国普通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C.配套改革: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代之以乡镇政府D.作用: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发展(2)城市体制改革 A。
正式开始:1984年中心环节:增强企业的活力B.所有制改革: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B. 管理体制改革:变单一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C.分配体制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D.作用:调动了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1、背景:(1)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2)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到挫折。
2、提出过程:(1)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姓资与姓社问题,提出社会主义也要搞好市场经济(2)目标确立: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初步形成:十四大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4)十五大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20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作用:调动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的改善,解决了温饱问题,并从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十四大1.(2012·安徽文综历史·18)表2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
高中历史同步解析与测评《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新人教版必修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标准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知道与了解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与运用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转折性历史意义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及影响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及影响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5.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6.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步骤及重大意义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内涵8.改革与发展的关系重点解析1.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有关决策及重大意义【解析】(1)内容:①会议针对过去管理体制的种种弊端,提出了改革经济体制的任务,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②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内容,会议指出:现行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
应该让地方和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大力精简各级行政机构;应该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解决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问题,从而发挥中央、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使整个经济普遍地蓬勃发展。
③会议深入讨论了农业问题,认为全党目前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
明确提出要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肯定了包括“包工到组”“联产记酬”在内的多种形式。
④对外开放方面,全会指出:应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
(2)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结束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开始了中国从以“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7—11年高考历史真题分课汇编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生版新人教版必修2一、选择题2012年题组1、(2012高考文综安徽卷18)表2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
该表反映出表2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A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2、(2012高考文综全国大纲卷19)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
这表明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3、(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33)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
这反映了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2011年题组4.(2011·福建文综·20)据图5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图5 1980—198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走势图5.(2011·浙江文综·20)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6.(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34)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
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7.(2011·四川文综·19)图6展现了四川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
这些创举直接得益于()图6A.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确立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式形成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8.(2011·江苏单科·11)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C.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的规模9.(2011·山东文综·13)图5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
它反映出()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10.(2011·上海单科·28)“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
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
”这里描述的是()A.土地改革B.三大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1.(2011·海南单科·24)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
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D.工业化的基础增强2010年题组12.(2010·安徽文综17)邓小平曾将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作为礼物赠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
依据图5中的信息判断,当时的中国()①已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②开始建立股票交易市场③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图513.(2010·四川文综18)图8是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发表在1979年6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广告。
这一现象的积极作用包括①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提高企业产品质量②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中外合作生产③鼓励企业大胆探索,变革企业经营模式④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2009年题组14.(2009·广东文基27)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
”这次会议是()A.中共八大 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5.(2009·山东文综13)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A.C.1958-1960年 D.1979-1981年16.(2009·福建文综19)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
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
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7表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2008年题组18.(2008·广东文基28)到1986年,我国长期使用的数十种票证大多被取消。
这反映我国当时()A.已经建成市场经济体制 B.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C.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D.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19.(2008·广东历史15)农村家庭连产承包责任制()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C.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 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2007年题组20.(2007·广东文基27)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这次会议标志着()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 B.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C.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D.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21.(2007·上海历史B组15)常熟凌巷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口粮田,按劳力分责任田,分户经营,农民可以长期使用,但不能买卖、出租等,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这一土地经营方式为()A.互助组 B.高级合作社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22.(2007·广东文基25)下列关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A.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建立B.“大跃进”期间国民经济协调发展C.1956—1966年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前进D.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城市取得突破二、非选择题23、(2012高考文综重庆卷39)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时代,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刘汉王朝进入了全盛时期。
丝绸之路开辟后,异国的礼俗、音乐、杂技,也跟着驼群的足迹,注入中土,使汉文化艺术鲜花繁集,灿烂夺目。
汉代哲学以其雄浑的气魄和阔大的模式为以后中国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方向。
当世界上还有不少国家或民族尚处于原始蒙昧之中时,汉代的科学在总体上超过了同时代任何民族之成就。
——摘编自韩养民《秦汉文化史》材料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个多世纪,在世界上一直处于卑下地位,人家看不起中国人……一九四九年,中国人确实站起来来了……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资本主义发展几百年了,我们干社会主义才多长时间!何况我们自己还耽误了二十年。
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从现在(1992年)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朝文化兴盛的表现。
(6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所及的地区。
(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的任务和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4分)为了早日实现这一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共十四大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6分)24.(2011·安徽文综·35)(30分)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三:2011年初,“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际,农业部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告别了以人畜力作业为主的时代,进入了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时代。
——摘自《加速中国农机化进程的强大推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七年纪》,《农民日报》2011年4月2日(3)结合材料三概括中国当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分析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
(12分)25.(2010·北京文综37)(36分)茶叶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主题一:茶叶与中国古代经济茶叶产于我国南方。
唐朝后期,有人记述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唐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1)阅读材料,概括其中反映的有关茶的发展史实。
(4分)结合所学,指出唐朝茶业发展的经济条件。
(4分)主题二:茶叶与世界贸易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
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
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
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
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
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
1835年,英国人首次将中国茶引种到印度,此后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
1889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
(4分)分析19世纪英国茶叶贸易变化的原因。
(4分)主题三:茶叶与美国革命1773年,英国颁布法令,允许东印度公司在美洲以低于走私茶叶50%的价格销售,并明令禁止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贩卖茶叶。
殖民地人民认为自由比喝便宜茶更重要。
各殖民地纷纷召集会议,抵制英国的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