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最新五下1-4《造一艘小船》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1.4 造一艘小船 |教科版
第一单元造一艘小船
教学反思:
从教学效果来看,本节课堂已经达到了基本的教学目标——加深学生对于影响浮沉的因素的(体积、重量)的了解掌握,也培养了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知识的能力。
课堂的设计开展形式比较新颖有吸引力,学生的兴趣高昂,课堂参与度高。
但课堂还存在以下不足的地方:第一,对于时间的分配把握不到位,以至于提前了3分钟下课。
第二,课堂内容中第一部分“制作一艘船”到第二部分“船的发展史”的过度比较生硬,不够顺畅自然。
第三,在课堂中未能充分的开放学生的思维。
要求学生去设计制作一艘船,多数学生的思维都被拘束在“船”这一字眼上,设计制作出来的“船”形状都是生活中的“船型”(中间大两头尖尖的形状),极少同学能设计制作出其他形状的船,甚至有学生质疑说:“老师,长方体的形状是船吗?”在今后的课堂设计中,要多注意时间的分配,让内容更加充沛丰满,也要注意课堂各环节的连接,让课堂自然流畅。
同时,也要多多注意学生思维的开发,让学生的思维能够打破常规,不被生活的习惯所拘束,让学生更具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一单元:沉与浮《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反思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第五单元第一课。
在本次活动中,我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出发,把学生“拉”进熟知的生活情景中,极大地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从而大大增加了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然后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发现新的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去积极体验和探索,体现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习惯、科学认识和科学素养的宗旨。
我设计的本课三个主要活动是这样的:1、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
首先让学生对桌上的材料进行预测。
根据学生的预测和实验结果进行板书。
让学生在进行比较的过程中进行自己的初步判断: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大的物体会怎样,重的物体会怎样等。
2、实验: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吗?请学生再放入水中进行实验验证,汇报时,教师再次把学生的实验结果板书在黑板上,并让学生对比,结果学生得出:物体的沉浮跟大小、轻重又无关的结论。
3、再次进行实验验证跟大小、轻重的关系。
控制一组变量,(轻重)研究大小,控制一组变量(大小)研究轻重。
最终得到结论:轻重一样的物体,沉浮跟大小有关,在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大小一样的物体,沉浮跟轻重有关,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从这三个活动的安排上来看,第三个活动是第二活动的发展,第二个活动又是第一个活动的发展。
所以从这一点上看所开展的活动是按学生的思维发展循序渐进地展开,有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有利于学生认识和思维的发展,这个活动的价值就比较高。
整个教学活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入繁,层层深入,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达到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之成效。
探究过程中学生充分运用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通过讨论使学生不断地去思考,物体沉浮和物体本身大小、轻重的关系。
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尊重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养成严谨求真的习惯,经历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达到了科学探究的目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极下册《造一艘小船》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造一艘小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亲身经历按一定要求进行设计制作小船的活动过程。
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2、在科学探究中认识到船舱的大小与船的载重量的关系,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在体验中培养学生不断修正、完善原有认识的思想。
2、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教学重点】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教学难点】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水槽一个,橡皮泥若干,垫片或玻璃弹子若干。
制作多媒体。
学生准备:每组水槽一个,橡皮泥若干,垫片或玻璃弹子若干。
【教学过程】一、简述船的发展过程,了解船的发展史1. 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
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也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
船的种类和形状有很多种,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船的发展史。
2.出示多媒体课件,边指导学生看图边借助文字进行讲解。
(课本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木筏、独木舟、明轮、帆船、气垫船、远洋货船、现代客轮、航空母舰。
根据动力把这几类船归类。
3. 小结:船作为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随着人类文明、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各种各样的船相继问世,船的家族也越来越庞大,从古代的船发展到现在的船,中间经历了大约一万年呢!可以说它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二、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项造船比赛,尝试用橡皮泥造一艘小船,造小船很容易,但如何能让我们的小船多装载货物呢?这是一个难点。
2、讨论:怎样才能造成出装载量比较大的小船?①我们使用的造船材料是同体积的同品牌橡皮泥,不准有其他的添加物,橡皮泥的重量不变,那只能从形状上考虑,尽量把船造得大些,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造一艘小船》教科版
《造一艘小船》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船的基本结构,认识浮力与船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交流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船的基本结构,学会制作小船。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并运用到小船的制作中。
三、教学准备1.教具:各种类型的船模型、泡沫板、塑料瓶、竹签、细线等。
2.学具:每组泡沫板、剪刀、胶水、直尺、圆规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各种类型的船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船有哪些部分组成吗?2.学习浮力知识(1)讲解浮力的概念: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2)举例说明浮力的作用:如轮船、木筏等。
(3)讨论:如何让小船浮在水面上?3.制作小船(1)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艘小船,并说明设计理念。
(2)发放材料:每组泡沫板、剪刀、胶水、直尺、圆规等。
(3)指导学生制作小船:a.画出船体轮廓,用剪刀剪出船体。
b.用胶水将船体与船舱连接。
c.添加船帆,用细线固定。
d.调整小船的重量,使其能浮在水面上。
4.测试小船(2)讨论:如何改进小船的设计,使其浮力更好?(1)引导学生分享制作小船的过程和感受。
(2)讨论:通过制作小船,我们学到了哪些科学知识?五、作业布置1.画出一艘自己设计的船,并标明各部分名称。
2.家长监督下,尝试用其他材料制作小船,并记录制作过程。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制作小船,让学生了解了船的基本结构和浮力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爱和支持。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浮力概念的理解与应用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船能浮在水面上吗?”学生:“因为它很轻。
造一艘小船教学反思范文3篇
造一艘小船教学反思〔一〕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到制造小船的关键。
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本课教材安排了5个活动内容,为了更有效利用时间,我对教材作了比拟大的调整,把“用橡皮泥造船〞和“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合并为“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把原教材“船的开展史〞和“船的展览会〞合并作为第二个教学内容,而把“用其他材料造船〞放在最后,可以比拟机动的处理课堂教学时间。
在上一节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实验时,学生探讨橡皮泥浮起的原因时,“如何在不借助任何材料的情况下,如何使橡皮泥浮起来呢?〞这局部我使用的时间较多,所以在最后一环节“橡皮泥排开的水量的比拟〞时,时间已不够。
在没有特别强调的情况下,对能浮的形状学生做了探讨,有船形、碗形、饺子形等等。
但在最后一环节排开的水量的比拟上,对能浮的形状1、2、3的比拟上,效果不是很理想,只有个别组的测量数据符合标准,而且只有把橡皮泥捏成上宽下窄,边缘较薄的形状,效果才明显。
由于学生测量时的时机的把握、数据的读取、形状的设计等各方面综合因素的制约下,这局部实验根本上以体验为主。
所以,本节课《造一艘小船》我分成了两局部来进行。
首先,先把上节课的最后内容“橡皮泥排开的水量〞的比拟进行,在上节课的动手操作根底上,学生大概持续5分钟左右可以测量出数据,然后,在比照总结的理论根底上,发现“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少,既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大,既浸入水的体积大〞,在理论的指导下,。
如何让小船载重量大,那么关键就在于浸入水体积的大小了。
从而可以轻而易举的把小船载重比赛进行完了。
第二个环节利用实物投影仪向学生介绍船的开展史,使学生了解船的由来及变化。
并让学生了解我国航空的现状,同时进行思想教育。
缺乏之处是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展示自己造的小船时,没有进行细致的评价,学生介绍的不详细,显得有些仓促。
造一艘小船教学反思〔二〕这是一节科学动手实践制作课。
我觉得应让学生多参与操作。
1.4、造一艘小船教案(含教学反思)
果。
3、学生分小组制作,教师提醒要考虑装载物以及船的稳定性。并控制时间。
4、测试: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
先在黑板上记录各小组的序号和船名,再挑选几个同学作为记录员和监督员,由教师统
一放垫圈的个数,每个组只有一次机会,提醒放的时候动作要轻,垫圈在船体里的分布尽量
均匀,一开始可以先统一多放几个,然后再逐个增加,及时记录各组的小船的载重量(以沉
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也可以把很多
的货物运送到远方。今天让我们来造一艘小船。不过,我们使用的造船材料是橡皮泥,而且
我们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橡皮泥小船比赛。
2、集体制订比赛规则:用同体积的同种品牌橡皮泥,不准有其他的添加物,比谁制造的
小船装载量大。时间限制在 10 分钟内。
水中的体积越大 越容易浮 装载量增大。
课后
第二个环节利用实物投影仪向学生介绍船的发展史,使学生了解船的由来及变
反思 化。并让学生了解我国航空母舰的现状,同时进行思想教育。
不足之处是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展示自己造的小船时,没有进行细致的评价,学生介
绍的不详细,显得有些仓促。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准备更周密些,实际更合理些,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
4、造一艘小船 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 造个性船 《我的造船计划》 一、准备 二、制作 三、改进和完成 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 越容易浮 装载量增大
本节课第一个环节采用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探究的欲望。并
且让学生自己给小船起名字,更加亲切。在测试装载量的过程中,气氛非常热烈,学
生都为自己的小船加油鼓劲。并由装载量大的小组介绍经验,教师总结出概念:浸入
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1.4、造一艘小船》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一单元沉和浮4.造一艘小船——你选择什么货物要比赛了,学生都显得很是兴奋,因为按照我们的惯例获奖的小组加分的。
本次比赛的规则如下:1.自由组合小组,人数控制在4-8人;2.获一等奖的所有小组成员加5分,二等奖加3分,三等奖加2分。
3.使用相同品牌和数量的橡皮泥,不能有其他的添加物。
4.运载的货物分两种,分别是弹珠和回形针,挑战弹珠的有机会获一等奖或二等奖,挑战回形针的只能是争取二等奖或者三等奖。
5.每个小组有2次机会,以最好成绩作为评比成绩。
上课了,首先是学生按小组进行前期准备,然后是已经准备好的小组进行比赛,我和科学课代表作为裁判分别负责监督和记录。
看着学生一个个兴奋的样子,我心中暗喜,一节课又搞定了。
最精彩的部分是选择货物上。
载1个弹珠是三等奖,2个弹珠是二等奖,3个弹珠是一等奖。
而选择回形针的话,载8个回形针是三等奖,16个回形针或以上是二等奖。
相比较而言,回形针的难度系数小一点,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但失去挑战一等奖的权利,而选择弹珠虽然有去争取一等奖的可能,但其中的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
看着学生慎重地讨论抉择,突然感觉到他们比以前又多了份老练和聪明。
启示:1.给孩子一个天空,让他自己去飞翔;给孩子一条路,让他自己去走;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寻找答案……其实在很多时候,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设置这样的机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成长,而我们也更清楚的走到学生内心,感受他们最真实的想法。
2.弹珠的难度系数还是大了点,有几个小组勇敢地挑战这个项目,但最终都没能拿到一等奖,因为这个难度实在太大,因为我们学生使用的是那种小条的橡皮泥,估计是根本就不可能达到装载3个弹珠,这样就失去活动选择的意义。
今后是这方面的教学中我还应该更到位,做到心中有数。
《造一艘小船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教科版2001》
《造一艘小船》导学案
一、导入
1. 引入话题:大家知道如何制作一艘小船吗?今天我们将进修一篇关于如何制作一艘小船的文章《造一艘小船》。
2. 激发学生兴趣:小船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你们是否想过亲手制作一艘小船呢?让我们一起来进修如何制作一艘小船吧。
二、阅读理解
1. 阅读文章《造一艘小船》,了解作者是如何制作一艘小船的。
2. 回答问题:作者在制作小船的过程中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制作小船的步骤是怎样的?
3. 分组讨论:请同砚们分组讨论如何制作一艘小船,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
三、实践操作
1. 材料准备:准备纸板、胶水、剪刀等制作小船所需材料。
2. 制作小船:按照文章中的步骤,动手制作一艘小船。
3. 展示效果:同砚们可以展示自己制作的小船,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四、拓展延伸
1. 制作不同类型的小船:尝试制作不同类型的小船,如帆船、划船等,探索不同制作方法和材料的应用。
2. 创意展示:可以结合绘画、手工等形式,展示自己对小船的创意想法,发挥想象力。
3. 实地考察:组织同砚们到河边、湖边等地方,观察小船的种类和结构,了解更多关于小船的知识。
五、总结反思
1. 总结制作小船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2. 反思自己在制作小船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3. 展示效果:展示小船制作的效果,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进修,同砚们不仅可以学会制作一艘小船,还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对手工制作的兴趣。
希望同砚们在进修过程中能够享受到乐趣,发挥想象力,创造出更多有趣的作品。
愿大家都能成为独具创意的小船制作高手!。
五下科学小船实验教案及反思
五下科学小船实验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五下科学小船实验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浮力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小船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操作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小船模型、水槽、水、不同材料的物体(如纸张、塑料片、木块等)、计时器、测量工具、实验记录表。
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实验服装(围裙或实验服)。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入物体浮力的概念,让学生回顾并说明什么是浮力。
- 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船能够浮在水上?2. 实验操作(20分钟):- 将水槽中注满水。
- 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一个小船模型。
- 学生根据实验记录表的要求,选择不同材料的物体放置在小船上。
- 学生观察小船的状态,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分析实验结果(15分钟):- 学生小组交流并比较各自的实验结果。
-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哪种材料的物体能够使小船浮得更高?为什么?- 学生记录并总结实验结果和原因。
4. 实验总结(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和结果,总结物体浮力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 学生分享实验中的困惑和发现。
- 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5. 反思(5分钟):-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反思问题:在实验中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解决的? - 学生自我评价实验中的表现和收获。
- 教师给予学生反馈和建议。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尝试使用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小船模型进行实验,观察其对浮力的影响。
2. 学生可以设计更多的实验,探究其他因素对物体浮力的影响,如物体的密度、形状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小船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实践,深入理解物体浮力的概念和原理。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学生不仅培养了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提高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和记录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更多的指导和辅导。
《造一艘小船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教科版2001》
《造一艘小船》导学案
导学目标:
1. 了解小船的结构和原理;
2. 掌握制作小船的步骤和方法;
3. 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导学准备:
1. 准备制作小船所需材料:纸板、胶水、剪刀、颜料等;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小船的结构和原理;
3. 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导学步骤:
一、导入
老师向学生展示一艘小船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小船的结构和原理,激发学生对制作小船的兴趣。
二、讲解
1. 介绍小船的结构和原理:小船通常由船体、舵轮和帆等部分组成,通过浮力和推进力来行驶。
2. 分步讲解制作小船的方法:先制作船体,再添加舵轮和帆,最后装饰小船。
三、实践
1. 学生根据老师的示范和讲解,开始制作自己的小船。
2.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设计奇特的小船外观。
四、展示
学生完成小船后,进行展示和分享,互相欣赏和交流制作小船的经验和心得。
五、总结
1. 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制作小船的过程和体会,讨论小船的原理和结构。
2. 鼓励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多加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导学延伸:
1. 学生可以尝试制作不同类型的小船,比如帆船、独木舟等,加深对小船结构和原理的理解。
2. 学生可以尝试在水池或浴缸中测试自己制作的小船,观察小船的浮力和推进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小船的结构和原理,还可以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为他们今后的进修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希望学生能够在制作小船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和成就感,不息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造一艘小船_教科版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造一艘小船教科版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 ,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根底。
这一特点 ,在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的同时 ,发挥学生主动性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 ,获取科学知识 ,提高科学知识 ,提高科学素养能力。
首先 ,我在课前精心准备实验材料。
科学课活动材料来源于生活 ,但并不是所有材料都可以作为科学课活动的材料。
对于材料的准备 ,尽量挑选那些学生熟悉的 ,比拟感兴趣 ,但还要充分估计好这些材料的使用效益 ,使学生在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实践体验。
比方:“薄铅片、卡纸、回形针、胶带纸、胶水、剪刀、玻璃球、吸管〞等都是同学们比拟熟悉的材料。
对这节课设计的实验活动 ,课前自己先进行实验 ,对如何使实验成功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有了具体的活动安排。
其次 ,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科学课是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和目标的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初次体验探究----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问题的延伸和拓展〞的科学探究的过程。
本人在教学时 ,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而不是简单把探究结果告诉学生 ,以便提高学生探究兴趣 ,让学生动手做了两次实验。
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 ,自己想方法 ,用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铝片设计制作一艘小船 ,比一比谁的船装运的玻璃球多 ,学生发现装了玻璃球的小船会发生倾斜 ,而且容易漏水;接着让学生小组讨论思考:装了玻璃球的小船为什么会发生倾斜?怎样才能保持船的平稳?还有方法可以使我们的船装更多的玻璃珠?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 ,设计改良小船的方法 ,并进行反复交流、讨论和相互质疑 ,通过实验研究 ,用事实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从而到达解决问题的目的。
另外 ,我还设计了记录表 ,让学生一边实验观察 ,一边记录 ,防止有价值的科学信息丧失 ,为学生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最后的提示教育学生实验结束 ,要整理好实验用具 ,养成好的实验习惯。
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下册 造一艘小船教学反思 教科版
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下册造一艘小船教学反思教科版要比赛了,学生都显得很是兴奋,因为按照我们的惯例获奖的小组加分的。
本次比赛的规则如下:1.自由组合小组,人数控制在4-8人;2.获一等奖的所有小组成员加5分,二等奖加3分,三等奖加2分。
3.使用相同品牌和数量的橡皮泥,不能有其他的添加物。
4.运载的货物分两种,分别是弹珠和回形针,挑战弹珠的有机会获一等奖或二等奖,挑战回形针的只能是争取二等奖或者三等奖。
5.每个小组有2次机会,以最好成绩作为评比成绩。
上课了,首先是学生按小组进行前期准备,然后是已经准备好的小组进行比赛,我和科学课代表作为裁判分别负责监督和记录。
看着学生一个个兴奋的样子,我心中暗喜,一节课又搞定了。
最精彩的部分是选择货物上。
载1个弹珠是三等奖,2个弹珠是二等奖,3个弹珠是一等奖。
而选择回形针的话,载8个回形针是三等奖,16个回形针或以上是二等奖。
相比较而言,回形针的难度系数小一点,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但失去挑战一等奖的权利,而选择弹珠虽然有去争取一等奖的可能,但其中的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
看着学生慎重地讨论抉择,突然感觉到他们比以前又多了份老练和聪明。
启示:1.给孩子一个天空,让他自己去飞翔;给孩子一条路,让他自己去走;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寻找答案……其实在很多时候,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设置这样的机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成长,而我们也更清楚的走到学生内心,感受他们最真实的想法。
2.弹珠的难度系数还是大了点,有几个小组勇敢地挑战这个项目,但最终都没能拿到一等奖,因为这个难度实在太大,因为我们学生使用的是那种小条的橡皮泥,估计是根本就不可能达到装载3个弹珠,这样就失去活动选择的意义。
今后是这方面的教学中我还应该更到位,做到心中有数。
附送: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下册造一艘小船教案教科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省培科学《造一艘小船》最深刻的印象
省培科学《造一艘小船》最深刻的印象《造一艘小船》是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四课内容,它是在前一课认识侵入水中体积,排开的水量影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基础上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我对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处理。
我把用橡皮泥捏一艘小船调到了第一部分,先让学生对任务有一定的了解和感知,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造船,在水中尝试过后,成功漂浮在水槽中的很少。
根据这种情况,我让学生们先思考和观察,“小船为什么会沉入水中?在造小船的时候,有没有什么注意事项?”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实验操作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老师又适时地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了引导。
最后对小组成果进行检验。
我提前把垫片准备好,并把每组的船名写在黑板上,然后开始对每组的小船放置垫片。
有些船沉了下去,有些船的载重量惊人,学生也在目不转睛地盯着我手中的垫片。
他们也更直观地看到,转载量越大,排开地水量就越多。
一堂课下来,学生学得开心,不仅掌握了知识,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幸福。
但是,这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环节之间过渡和衔接有些欠缺,学生情绪高涨的时候,课堂秩序就难以维持。
这都是今后要注意的地方。
自制小船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日益浓厚。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我们开展了一次自制小船实验。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动手制作小船,了解浮力原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浮力原理,掌握浮力大小与物体形状、密度、体积的关系。
2.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实验原理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等于其排开的液体重量。
当物体的重力等于浮力时,物体处于漂浮状态。
本实验通过改变小船的形状、密度和体积,观察其对浮力的影响。
四、实验材料1. 纸张:A4纸、彩色纸、皱纹纸等。
2. 纽扣、胶带、剪刀、铅笔、尺子等。
3. 水容器、计时器、砝码等。
五、实验步骤1. 设计小船形状: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设计小船的形状,要求美观、实用。
2. 制作小船:根据设计图纸,使用纸张、纽扣等材料制作小船。
3. 测试浮力:将制作好的小船放入水容器中,观察小船的漂浮状态。
4. 改进小船:根据漂浮效果,调整小船形状、密度和体积,提高小船的稳定性。
5. 重复测试:将改进后的小船放入水容器中,再次观察其漂浮状态。
6. 数据记录:记录小船在漂浮状态下的时间和漂浮距离。
7. 分析总结: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多次实验,我们发现小船的形状、密度和体积对浮力有显著影响。
在保持小船重力不变的情况下,小船的体积越大、形状越流线型,其浮力越大。
2. 分析: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成正比。
因此,小船的体积越大,其排开液体的体积也越大,从而浮力越大。
同时,流线型的小船可以减少水阻,提高漂浮速度。
七、实验结论1. 浮力大小与物体形状、密度、体积有关。
2. 在保持物体重力不变的情况下,小船的体积越大、形状越流线型,其浮力越大。
3. 本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小船教学反思
小船教学反思小船教学反思1今日听了两位老师的科学课,学习了天平和弹簧测力计的正确运用方法,收益匪浅。
两位老师分别对教材,课标进行分析。
然后通过试验来验证、总结、反思。
第一位老师首先通过一段对话,引入小船漂移的情景,引出向上的拖力就是浮力,为浮力下定义,接下来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探究生活中物体的沉浮状况,引导他们发觉物体的沉浮状况不同可能是与与浮力有关。
第三部分为探究试验学生提出问题,设计试验方案,老师就测力计的运用赐予相应指导,在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大小不等的浮力的作用,然后探讨如何通过变更物体的形态来变更浮力的大小,从而变更物体的沉浮状态对浮力有更深化的理解和应用。
最终通过“橡皮泥造船”的活动,应用浮力的学问,同时与实际生活结合,反思生活中的船和浮力,变更橡皮泥的形态,使它漂移在水面上。
本课教学以探究试验为主,在多次探究试验中,让学生相识沉出现象,了解浮力的'原理,在预料和试验结论中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反思并修正想法,进一步熬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进行视察、分析、反思和总结的实力,充分熬炼了学生逻辑思索、反思求证的实力,最终通过“橡皮泥造船”的活动,应用浮力的学问,同时与实际生活结合,反思生活中的船和浮力,体现了科学学问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小船教学反思2《小船儿》这首歌曲采纳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变更了以前歌曲教学模式:唱谱——唱词——唱歌——歌表演,采纳新的教学模式:歌曲感受——情感——沟通——词曲自学——歌曲演绎。
听赏调动各种感官,以感受歌曲的'美为重点,专心去听音乐,表现音乐培育学生的歌曲感受实力。
歌曲自学阶段,学生用不同形式的学习展示了歌曲的不同局部。
学生间可以相互启发,接见帮助,学习,每个人先解决局部问题,然后再过度到嘘唏全曲,各自的动身点不一样,但最终的结合点是一样的。
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不断激励学生反县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间的互助沟通,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
本课有五个部分,分别是“用橡皮泥造船”、“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设计制造其他的船”、“办个船的模型展览会”和“船的发展史”。
大部分学生对船比较熟悉,许多学生有乘船的经验,有折纸船的经验。
学生知道船的作用,因此也很乐意来设计制造一艘自己的小船。
通过前面3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白了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回忆船的发展史,引入“橡皮泥小船制作赛”,引导学生通过制造一艘橡皮泥小船,研究相同重量下,怎样增加船排开的水量,从而达到更大的装载量,再尝试设计使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品造船。
课后制作自己的个性小船,再举办船的模型展览会,让学生介绍并评价小船。
最后得出结论: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本课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设计的计划进行有目的的活动,知道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通过动手实验认识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按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明白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进一步加强科学和技术的联系,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小组合作进行研究的习惯,体验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感受人类创造发明船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