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哈姆莱特》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二语文下册《哈姆莱特》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材】 ⼈教版⾼中必修4第⼀单元第4课《哈姆莱特》 背景《普通⾼中语⽂课程标准》要求学⽣“根据⾃⼰的学习⽬标,选读经典名著”,“与⽂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的思想”,“养成独⽴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其中必修课程部分的“阅读与鉴赏”要求“发展独⽴阅读能⼒”,“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的⽣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为此,我们在指导阅读的时候应引导学⽣贴近⽂本,从⽂本出发去体会⼈物的内⼼,把握⼈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意义。
⽽现实是⽂学经典名著是历经时间的考验⽽流传⾄今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必然导致阅读的难度,我们的学⽣⾯对⽂学经典名著时难免有⼀种畏惧的⼼理,特别是其中的长篇⼤作,更让学⽣感觉到⽂本阅读费时费精⼒;同时⽂学经典名著在流传的过程中历经历代⼤家的解读,因此经典的背后是极其强势的解读⾔论,这些⾔论对学⽣有着很强的震慑⼒。
于是很多学⽣放弃了对⽂本的细致阅读,。
⽽选择了对强势的解读⾔论的认同,努⼒在⽂本与评论之间架起⼀座理解的桥梁。
这样的阅读既背离了⽂本,更远离的学⽣⾃⼰的⼼灵,与《普通⾼中语⽂课程标准》对学⽣个性化阅读能⼒发展的要求相违背。
问题的提出2007年5⽉9⽇上午,在⾼⼀(3)(4)班上《哈姆莱特》,这是必修(4)第⼀单元的第四篇课⽂。
这⼀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话剧的学习任务是把握剧中的主要⽭盾冲突,品味富于个性化的⼈物语⾔,初步了解⼈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设计】 如下: 〖教学⽬标〗 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初步了解⼈物形象的意义。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一单元第3课《哈姆莱特》教学设计
哈姆莱特(莎士比亚)教学设计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⒈识记莎士比亚及其剧作的有关知识;了解《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⒉归纳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⒈把握紧张激烈的情节,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提高学生赏析人物的能力。
⒉讨论总结品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⒈认识封建宫廷的罪恶,正确认识复仇的意义,吸收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
⒉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使之有一双理性的慧眼和一颗积极健康的心。
教学重点⒈把握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分析人物性格,了解《哈》的艺术价值。
⒉体味“比剑”中主要人物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教学难点学习哈姆雷特处事(复仇)的理性态度,并进而探究装疯原因,从而把握其复杂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品文学评论界有一句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是英国著名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的主要人物。
悲剧《哈姆莱特》从问世之后,被认为是:人文主义的颂歌;一部人类心灵咏唱出的伟大史诗;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人类有史以来杰出的经典戏剧;哈佛大学113位教授推荐的最有影响的书; 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完成于1601年的《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莎学研究的最大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节选的《哈姆莱特》第五幕第二场的内容。
即全剧的结尾部分。
二、认识作者莎士比亚(W.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1564年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
他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
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开始创作剧本和诗歌。
他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悲剧《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麦克白》(前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
[哈姆莱特高中教案人教版必修四] 哈姆莱特必修4文字
[哈姆莱特高中教案人教版必修四] 哈姆莱特必修4文字《哈姆雷特(Hamlet)》是由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
接下来小编为你整理了哈姆莱特高中教案人教版必修四,一起来看看吧。
哈姆莱特高中教案人教版必修四教学要求1、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3、学习品评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重点重点:鉴赏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尖锐的戏剧冲突;难点: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课时安排2课时哈姆莱特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活着,还是去死,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
——哈姆雷特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恩格斯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
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都由于一部旷世杰作而成为千古名句。
哈姆雷特(板书)二、作家作品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出生了,默默无闻。
他去世了,举世闻名。
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1564年4月26日,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
他少年时代曾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学学校”学习,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但因他的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
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他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
18岁时他和一个比自己大8岁的农场主女儿结了婚,几年后就做了三个孩子的父亲。
22岁时他离开家乡独自来到伦敦。
最初是给到剧院看戏的绅士们照料马匹,后来他当了演员,演一些小配角。
高中语文第3课哈姆莱特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哈姆莱特》一、导入新课: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了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成双翩飞的蝴蝶,寄托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死相依的恋情;相向哀鸣的鸳鸯,传递着刘兰芝与焦仲卿双双殉情的悲音;酷暑六月的飞雪,昭示着窦娥那感天动地的冤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莎士比亚创作的震撼世界数百年的经典悲剧——《哈姆莱特》(板书)。
二、相关介绍:1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他出生于英国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少年时代曾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家道衰落,中途辍学,前往伦敦谋生。
他先是在伦敦的剧院里打杂,为看戏的绅士们看管马匹,后来在剧团做演员、导演、编剧,接触了社会各阶层人士,进一步接触到古代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这些为他后来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他一生创作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
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代表作中历史剧有《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剧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马克思称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英国戏剧家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2《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这出悲剧的主要情节是这样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接到了父亲暴亡、叔叔继位、母亲改嫁的消息。
回国后,父亲的鬼魂告诉哈姆莱特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
哈姆莱特装疯卖傻,假装对女友奥菲莉娅十分冷淡。
克劳狄斯怀疑哈姆莱特知道些什么,便派人刺探他。
为了弄清鬼魂的话是否属实,哈姆莱特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霸嫂、篡位的戏剧。
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
为了弄清王子是否真的发疯,克劳狄斯就让王后去找哈姆莱特谈话,并派首相波洛涅斯在幕后偷听,王后企图劝说哈姆莱特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将躲在暗处的首相当成国王杀死。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哈姆莱特教学设计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认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2.体会莎土比亚悲剧的特点。
3.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1.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2.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三、德育渗透目标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
四、美育渗透目标体味莎土比亚诗化的语言,欣赏其节奏的跌宕性和音韵的和谐性,以及体味用形象生动的词语表达的强烈的激情。
【重点】1.用诗意的表达方式朗读、表演戏剧。
2.体会戏剧冲突,结合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心理。
【难点】理解悲剧的艺术之美,把握作品表现的主题。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文学评论界有一句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是英国著名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的主要人物。
悲剧《哈姆莱特》被认为是:人文主义的颂歌;一部人类心灵咏唱出的伟大史诗;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人类有史以来杰出的经典戏剧;哈佛大学113位教授推荐的最有影响的书;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完成于1601年的《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莎学研究的最大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节选的《哈姆莱特》第五幕第二场的内容。
二、了解作者及其作品1、检查学生预习结果。
课前先布置学生搜集整理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资料,课堂上由学生分组进行交流。
2、教师小结(分发提前印好的材料)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中部斯特拉福镇一个富裕市民家庭,少年时代在当地文法学校学习古代语言和文学。
后家道中落,前往伦敦谋生。
莎士比亚青年时期在伦敦的剧院里打杂,为看戏的绅士们看管马匹,后来才当上一名雇佣演员。
这些职务给了他接触各阶层人士的机会,增加了他的生活经验。
后来,他参加编剧的工作,并且成为剧团的股东。
他又结识了一些青年新贵族和大学生,扩大了他的生活经验,进一步接触到古代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
高中语文:1_3《哈姆莱特》教案(5)(新人教版必修4)
一、导入新课文学评论界有一句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是英国著名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的主要人物。
悲剧《哈姆莱特》从问世之后,被认为是:人文主义的颂歌;一部人类心灵咏唱出的伟大史诗;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人类有史以来杰出的经典戏剧;哈佛大学113位教授推荐的最有影响的书;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完成于1601年的《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莎学研究的最大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节选的《哈姆莱特》第五幕第二场的内容。
二、理解作者莎士比亚(W.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1564年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
他以前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
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开始创作剧本和诗歌。
他创作的大多数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悲剧《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麦克白》(前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
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约翰王》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皆大欢喜》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白》《麦克白》传奇剧:《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莎翁对自己作品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哈姆雷特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哈姆雷特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初步了解哈姆莱特这一悲剧形象,使学生对“悲剧”这一戏剧的主要体裁有一定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剧中人物关系及矛盾冲突,通过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更全面的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哈姆雷特的悲剧了解悲剧的一般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悲剧的本质特征,认识封建宫廷的罪恶,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吸收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物形象分析,个性化人物语言,悲剧实质2、难点:《哈姆莱特》悲剧命运分析。
【教学课时及层次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人物关系图→ 人物性格→ 个性化语言→ 复仇意义第二课时:作者简介和创作背景→哈姆雷特的悲剧→悲剧的一般内容,特征和类型→总结全文【教学过程】:如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学生通过预习自己画出人物关系图,明白主要矛盾冲突,复述故事情节。
过程和方法:复述故事情节之后,用简单词语概括主要矛盾冲突双方的性格特点,并在文中找出依据,以此感受戏剧语言魅力,总结品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人文主义内涵,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物形象分析,个性化人物语言。
2.难点: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鲁迅先生有一句话:“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裂给人看”,我们同学们所知道的悲剧有哪些呢?对的,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个中国悲剧,今天再让我们看看外国悲剧是怎样的。
已经让大家带着任务预习了《哈姆莱特》,现在请三位同学到黑板上画出人物关系图。
二,梳理情节,品味语言,感知人物性格(25分钟)补充人物关系图:因为课文是节选所以学生画的关系图不太全面,老师可以对人物关系加以补充,以此把哈姆雷特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凸显主要矛盾冲突所在。
概括节选的故事情节。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主要是两个情节:一是哈姆莱特和霍拉旭讲述他破坏掉克劳狄斯借刀杀人的阴谋,二是哈姆莱特掉入克劳狄斯设计的比剑圈套,最后敌对双方同归于尽。
3《哈姆莱特》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
《哈姆莱特》教案学习目标:1.把握戏剧复杂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哈姆莱特复杂的性格,赏析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3.品味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艺术。
学习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哈姆莱特复杂的性格,赏析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教学方法:导学;自读;讨论;展示;讲评。
教学条件:教材;导学案;黑板;课件;多媒体。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一、预习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理清思路;2.了解作者及作品;3.完成导学案基础部分。
二、检查预习(一)戏剧常识1、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2、种类:(1)表演形式——话剧、歌剧、舞剧、诗剧、广播剧、电视剧、街头剧、活报剧等;(2)内容——悲剧、喜剧、正剧(3)情节——独幕剧、多幕剧(4)时代——历史剧、现代剧3、要素:舞台说明、人物台词、矛盾冲突4、戏剧语言:舞台说明(背景介绍,人物动作、神态说明,旁白、画外音以及其他叙述语言)人物台词(人物对话、独白)5、基本特点:(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2)矛盾冲突要尖锐集中;(3)语言(对话、独白、旁白)要表现人物性格;(二)作者作品1.经历:莎士比亚(1564-1616),出生于英国一个商人家庭,从小就对戏剧产生了强烈的爱好。
20岁后他来到伦敦,先在剧院当勤杂工、马夫,后在剧团做演员、导演、编剧。
一生共写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
2.影响:他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
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称莎士比亚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海涅把莎士比亚比作照耀英国国土的“精神上的太阳”;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说他集天才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三位于一体,他的作品具有高深的哲理,能供给人们以“高贵的养汁”;3.著名作品:(1)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人教必修4《哈姆莱特》教案(精选5篇)
•••••••••••••••••人教必修4《哈姆莱特》教案人教必修4《哈姆莱特》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必修4《哈姆莱特》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必修4《哈姆莱特》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认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2、体会莎土比亚悲剧的特点。
3、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1、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2、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三、德育渗透目标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
四、美育渗透目标体味莎土比亚诗化的语言,欣赏其节奏的跌宕性和音韵的和谐性,以及体味用形象生动的词语表达的强烈的激情。
学法指导学习本文应从了解情节入手,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和对两个家庭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课文的主旨。
阅读汉姆莱特的台词,理清他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
结合人物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人物的语言,是人物的心灵写照。
那种对人物语言简单的、平面的描写,只能使人物个性流于程式化,人物形象粗放、苍白。
人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人的个性也是各具特色的。
因此,成功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描写,就应当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是动态的而不应一味是静态的,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简单划一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就非常值得仔细品味。
以罗密欧为例,他的语言,时而命令、恐吓,时而平和亲切,时而悲伤暴躁,时而不顾一切,语言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心情的变化。
人物性格的多重体现,表现在语言的变化上。
联系我国的一些经典著作,也有类似的情况。
古代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就曾指出文学作品中间人物性格有两种对立因素的对照。
他以《水浒》为例。
指出李逵这一形象,既“鲁莽”,又“奸猾”,既“粗野”,又不乏“精细”。
高中语文必修四《哈姆莱特》优秀教学设计
《哈姆莱特》第一幕主要是表现哈姆莱特的父亲、丹麦老王的鬼魂来告诉王子哈姆莱特他的死因:哈姆莱特的叔父谋害了他,然后和哈姆莱特的母亲结婚。
这就是哈姆莱特身上的双重悲哀:父亲的死和母亲的改嫁,就此揭示了悲剧的前因。
第二幕中哈姆莱特开始变得郁郁寡欢并装疯,他与叔父克劳狄斯互相试探,哈姆莱特准备证实鬼魂的话后再实施复仇计划。
18岁时他和一个比自己大8负的农场主女儿结了婚,几年后就做了三个孩子的父亲。22岁时他离开家乡独自来到伦敦。最初是给到剧院看戏的绅士们照料马匹,后来他当了演员,演一些小配角。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目,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当时的剧坛为牛津、剑桥背景的“大学才子”们所把持,一个成名的剧作家曾以轻蔑的语气写文章嘲笑莎士比亚这样一个“粗俗的平民”、“暴发户式的乌鸦”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
在浙江大学举行的一场讲座上,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坦承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对他早期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我的中篇小说《球状闪电》《金发婴儿》都有模仿魔幻现实主义的痕迹。”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评委会介绍他时曾说,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哈姆莱特》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哈姆莱特》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哈姆莱特》的主要情节和主题,并能在文本中找到支持性证据;2.熟悉剧本中角色关系和人物性格,并理解人物行为的动机;3.掌握剧本中的修辞手法,并能理解文本的象征意义;4.能够独立分析文本,写出对于角色和主题的个人见解。
二、教学重点1.剧本中角色关系与性格的理解;2.文本结构与象征意义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优秀课件:《哈姆莱特》电子课件;2.教学资料:《哈姆莱特》原文本,相关解析资料,相关电影资料;3.教学辅助工具:PPT、白板、作业本、笔。
四、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课件介绍—电影版的《哈姆莱特》;2.《哈姆莱特》的主要情节讲解;3.学生阅读课文(第一幕)。
教学重点1.强化学生对《哈姆莱特》第一幕情节的记忆;2.强化对角色关系的理解,特别是哈姆莱特、克劳狄斯王和波洛尼厄斯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1.教师边讲述情节,边介绍电影版的《哈姆莱特》,激发学生的兴趣;2.角色分析——学生听课后针对事件进行角色分析;3.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要有意识地关注人物形象的描写。
教学效果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哈姆莱特》第一幕情节,对于哈姆莱特、克劳狄斯王和波洛尼厄斯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学生讲述《哈姆莱特》第一幕的情节;2.课件介绍—剧本中的容易混淆名词;3.课程设计中的重点——所见即所得。
教学重点1.强化学生对于人物行为的分析;2.强化对文本结构和象征意义的分析。
教学方法1.学生参加小组讨论,学生互相分享对于文本分析的方法和对文本细节的理解;2.教师讲解父辈与子辈之间的相关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事件的复杂性和角色的复杂关系;3.让学生观看哈姆莱特决定装疯的场景,让学生分析哈姆莱特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
教学效果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文本中人物的复杂性,掌握分析文本的方法,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1.课件介绍—文本中的修辞手法;2.指导学生分析《哈姆莱特》中的文字表达;3.课程设计中的重点——学习技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哈姆莱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哈姆莱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和《哈姆莱特》的基本内容,理解并掌握这部戏剧的关键情节、人物关系和重要台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表演技巧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哈姆莱特》所表现的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理解主人公哈姆莱特的痛苦、挣扎和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哈姆莱特》的关键情节、人物关系和重要台词,理解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内心世界。
2.教学难点:理解哈姆莱特复仇行动的动机和思想变化过程,理解这部戏剧所表现的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哈姆莱特》的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介绍莎士比亚的生平和《哈姆莱特》的基本内容。
2.背景介绍:介绍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背景和《哈姆莱特》的写作背景,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3.剧情梳理: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讲解等方式,梳理《哈姆莱特》的剧情,初步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4.人物分析:深入分析哈姆莱特、奥菲利娅、克劳狄乌斯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内心世界和思想变化过程。
通过角色扮演、课堂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人物。
5.台词解读:重点解读哈姆莱特的重要台词,如“生存还是毁灭”、“我真是罪该万死”等,分析其含义、特点和表演技巧。
6.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哈姆莱特》所表现的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课堂讲解、角色扮演、讨论探究等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等辅助工具,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3.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哈姆莱特》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哈姆莱特》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3.哈姆莱特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他缺乏成为一个英雄的魄力,却在一个他既不能负担又不能放弃的重担下被毁灭了。
每一个责任对他都是神圣的,这个责任却是太沉重了。
要求他做的都是不可能的事,这些事的本身并不是不可能的,对于他却是不可能的事。
他辗转反侧并折磨自己;他进退踟蹰着;总是触景生情,回忆过去的一些事情;最后做了一切,但他在思想中失去了他的目标,他的内心仍旧不能恢复平静。
■关于莎士比亚莎士比亚(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英:Hamlet)、《奥赛罗》(英:Othello)、《李尔王》(英:King Lear)、《麦克白》(英:Mac Beth)。
著名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
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查理二世》。
正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二首长诗。
本·琼森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虽然莎士比亚只用英文写作,但他却是世界著名作家。
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其剧作也在许多国家上演。
1616年4月23日病逝,出生日期与逝世日期恰好相同。
莎士比亚和意大利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伽利略同一年出生。
被人们尊称为“莎翁”。
■关于悲剧悲剧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
它渊源于古希腊,由酒神节祭祷仪式中的酒神颂歌演变而来。
在悲剧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尽磨难,甚至失败丧命,但他们合理的意愿、动机、理想、激情预示着胜利、成功的到来。
亚里士多德把它定义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用的是语言,具有各种精心雕琢的装饰,各就其位用在剧的各个部分;模仿的样式是戏剧表演,不是一昧描述;通过引起怜悯和恐惧之情,而使这两种情感得到净化。
3 哈姆莱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
【课题】3、哈姆莱特【教学目标】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2、了解哈姆莱特的矛盾性格。
3、理解本剧的主题。
【教学重点】理解情节结构和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活着,还是去死,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
——哈姆莱特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恩格斯二、作者简介及其作品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无事生非》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约翰王》传奇剧:《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 ——鲁迅三、整体感知1、剧情简介:丹麦王驾崩,但幽魂不散,将被害真情告于哈姆雷特王子。
王子叔父克劳狄斯服丧未满二个月,即霸占先王后并继承王位。
丞相波洛涅斯依附奸贼,强迫女儿奥菲利娅与王子绝交,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亦从中作梗。
王子装疯卖傻骗过所有的人,为证实幽魂所言真假,导演一场老王被毒杀无言短剧,请新王和新后观赏,叔父当场色变。
王后与王子对话,丞相躲在幕后偷听,为王子所误杀。
奥菲利娅难忍情人发疯及失父之痛投河自尽,引起雷欧提斯心头之恨,与克劳狄斯共谋陷害王子。
比剑时在剑锋放毒,并在赏酒时下剧毒,王后误饮毒酒。
雷欧提斯背后攻击王子,自己亦为毒剑所伤,临死告知王子真相,一切皆为新王所设计,王子报了仇,死前托咐友人霍拉旭将真相告白于天下。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民和一中范小慧【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2.引导学生掌握探究名著的方法;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评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问题探究梳理情节,使学生对“悲剧”这一戏剧的主要体裁有一定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问题反推法把握情节与矛盾冲突;讨论、总结品读人物与鉴赏语言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悲剧实质,即主人公悲惨结局的不可避免性与矛盾冲突的不可调和性。
2、难点:《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教学方法:】1、以学生活动为主,课堂上教师以提问者的身份出现,以问题引入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带动学生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展开讨论,学生总结,教师点拨。
2、以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分析人物性格。
3、用朗读点评法深入鉴赏分析戏剧语言。
4、四个组进行回答评比,回答组加分,辩论加分。
评最佳答手。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师课前准备】1、准备问题卡片和PPT课件。
2、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做成小卡片用便利贴粘在书上,卡片内容为以下四项:A、莎士比亚简介及其主要作品B、《哈姆莱特》内容简介C、本课生字、生词D、悲剧的定义3、布置学生通读全剧和本课,在课文中划出感受深刻的句段,并在旁边作简要评注。
【学生课前准备】1、课外找资料通读《哈姆莱特》全剧剧本。
2、搜集资料完成小卡片内容整理粘贴在书上。
3、朗读课文节选部分,划出感受深刻的句段并在书上做评注。
【教师课中活动】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2、导入3、分发问题卡片4、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剧情,理解悲剧的实质之一。
问题一:哈姆莱特最后是怎样死的?请为哈姆莱特寻找杀人凶手?问题二:节选部分还有没有杀害哈姆莱特的阴谋?有没有成功?举例问题三:如果比剑杀害哈姆莱特也没有成功,克劳迪斯会怎么办?他的最终目的是什么?问题四:哈姆莱特之死的悲剧有没有不发生的可能性?【师生互动】总结:悲剧的实质之一,即,主人公悲惨结局的不可避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哈姆莱特》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4教学目标:1.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其创作经历。
2.理解戏剧情节的发展。
3.分析哈姆莱特的艺术形象。
4.体味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形象。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
教学难点:体味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这堂课就从这一句英语开始说起。
谁能把它翻译一下相信大家对这句话并不陌生。
他就是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的一段经典台词:“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这不仅是忧郁王子哈姆雷特关心的问题,这也是作家莎士比亚关心的问题。
为什么呢?我们在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时候了解到要读懂一首诗,就要了解它的作者。
这叫知人论世。
现在,对于外国文学作品,这条经验也一样适用,那么我们就先来了解莎士比亚。
二、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和一百多首十四行诗。
是“英国戏剧之父”,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
被赋予了“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
提问:大家还知道莎士比亚哪一些著名的剧作啊?明确:悲剧:麦克白,李尔王,哈姆莱特,奥瑟罗,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裘力斯·凯撒,安东尼与克莉奥佩屈拉(埃及艳后),科利奥兰纳斯,特洛埃围城记,雅典的泰门等。
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错中错,终成眷属,皆大欢喜,仲夏夜之梦,无事生非,一报还一报,暴风雨,驯悍记,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们,爱的徒劳,维洛那二绅士,泰尔亲王佩力克尔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等。
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亨利八世,约翰王,里查二世,里查三世。
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进入了“人”的觉醒的时代,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开始动摇。
在“个性解放”的旗帜下“为所欲为”,这是当时的一种时代风尚。
这一方面是思想的大解放,从而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大发展,欧洲的封建社会正往资本主义社会过度。
另一方面,尤其是到了文艺复兴的晚期,随之产生的是私欲的泛滥和社会的混乱。
面对这样一个热情而又混乱的时代,时值人到中年的莎士比亚,已不像早期那样沉湎于人文主义的理想给人带来的乐观与浪漫,而表现出对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的深入思考,社会过渡时期的问题十分突出。
《哈姆莱特》正是他对充满隐患和混乱社会的一种审美观照。
-三、全剧剧情。
让学生根据所知复述基本剧情。
明确:《哈姆雷特》描述丹麦王驾崩,守夜卫兵看见老王幽魂出现,告知哈姆雷特王子。
而叔父克劳迪服丧未满,即娶其兄嫂继承王位。
王子与幽魂对话,获知叔父谋害父王之真相,王子装疯卖傻为证实真相,导演一出老王被毒杀短剧,请新王与新后观赏,叔父当场色变,母后以为王子疯了。
王子在质问母亲的时候误杀了大臣,也是自己恋人的父亲波洛涅斯。
奥菲莉亚遭情人失踪及丧父之痛投河自杀,引起兄长雷奥提斯心头之恨,与克劳迪王共谋比剑时涂剧毒于剑锋,酒内下毒,加害王子,不料被皇后误饮,雷奥提斯自己亦为毒剑所伤,临死告知王子真相,王子报了父仇,自己亦壮烈牺牲。
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且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剧中人物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而情节又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由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而产生的人物的行动和事件。
借助于台词来把握戏剧情节是我们学习戏剧的主要方式。
但由于人物对话多,有时读完后情节不能清晰地呈现在读者脑中,而分析人物间关系可帮助我们熟悉剧情,把握人物的心理及命运走向。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剧本出场人物提示和课前自读,说说本剧中的人物关系。
明确:哈姆莱特和克罗迪斯名为叔侄,实为仇人;哈姆莱特和葛忒露德虽是母子,但又有母嫁仇敌的隔阂。
克里迪斯和葛忒露德原为叔嫂后为夫妇,二人间又有毒杀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另一个家庭波洛涅斯一家同样既有自身的矛盾又与哈姆莱特一家关系错综复杂。
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帮凶又是哈姆莱特挚爱的女友的父亲。
奥菲利娅挚爱哈姆莱特又与父亲有骨肉亲情。
雷欧提斯本是哈姆莱特朋友,后又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成仇人。
由此可见,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复仇事件是被放置在一个错综复杂的极为矛盾的环境中,他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
哈姆雷特 Prince Hamlet ——丹麦王子。
为父王的鬼魂所困扰,要对杀父凶手复仇。
经历了痛苦的挣扎之后他达成了目的,整个王宫也陷入了死亡的恐怖之中。
他最后也中了致命的毒剑死去。
克劳地 Claudius ——丹麦现任国王。
他是哈姆雷特的叔父,在哥哥死后继任了王位。
老王的鬼魂告诉哈姆雷特,他正是谋杀自己的凶手。
他罪有应得,最后死在侄子复仇的毒剑下。
鬼魂 King Hamlet (Ghost) ——哈姆雷特的父亲死后化成的鬼魂。
他被弟弟毒死时,哈姆雷特正在国外。
葛簇特 Gertrude——丹麦王后,王子的亲生母亲。
老王死后她改嫁克劳地,在莎士比亚的时代这种关系被视为乱伦,所以引起了哈姆雷特的仇恨。
她替哈姆雷特误喝下了克劳地预设的毒酒,当场身亡。
波隆尼尔 Polonius——克劳地的御前大臣。
他是个出了名的老顽固,阻挠哈姆雷特与欧菲莉亚之间的爱情。
哈姆雷特总是假装呆头呆脑来戏弄他。
他躲在一块挂毯后,偷听哈姆雷特与王后的谈话时,被王子一剑刺死。
雷欧提 Laertes——波隆尼尔的儿子。
为了父亲和妹妹的死用剑杀死了哈姆雷特。
他也死在哈姆雷特的毒剑下,尽管当时哈姆雷特没有意识到剑是带毒的。
奥菲莉娅 Ophelia——波隆尼尔的女儿。
她与哈姆雷特双双陷入爱河,但种种阻力警告王子,政治地位使他们无望结合。
作为哈姆雷特疯狂复仇计划的一部分,她被他无情抛弃,加上父亲的死让她陷入精神错乱,最终失足落水溺毙。
赫瑞修 Horatio——哈姆雷特大学里的密友。
他没有直接卷入王室之间的阴谋,所以他成了哈姆雷特的传声筒,莎翁用他来烘托剧情。
他也是唯一一个活到全剧结束的主要角色。
虽然他曾扬言要自杀。
罗生克兰和盖登思邓 Rosencrantz & Guildernstern——都是哈姆雷特大学中的老同学。
他们被克劳地招来照看哈姆雷特。
虽然两人在剧中的作用不大,但王子很快就猜疑两人是间谍。
当国王下密令要处死远在英国的哈姆雷特时,他把名字偷换了。
于是两人在幕后莫名其妙地死去。
福丁布拉 Fortinbras——挪威王子。
在剧中只有短短的过场戏。
但他的重要性在于,全剧的最后台词由他说出,似乎象征着一个更为光明的未来,阐述了剧作主题。
课文节选的片段,就是戏剧的结尾,哈姆莱特比剑,复仇的片段。
四、分析讨论。
1、熟悉情节。
(观看片段或学生分角色表演)2、分析探究。
讨论一:为什么复仇在哈姆莱特眼里会变得那么复杂?他犹豫什么?他顾忌什么?明确:哈姆莱特的犹豫不只是因为找不到复仇的方法,而是因为他所进行的关于人类生命本体的哲学探讨,涉及到了人的生存、死亡与灵魂等形而上的问题。
他的复仇对象制约了他的行动,他的思想制约了他的行动,她对母亲的爱制约了他的行动。
讨论二:有学者指出,如果在第一幕哈姆雷特王子就干掉了克劳狄斯的话,《哈姆雷特》一剧也就该闭幕了。
也就是说,哈姆雷特的犹豫在剧中并非是可有可无的,或不是哈姆雷特可以选择的。
哈姆雷特的犹豫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那么,哈姆雷特的犹豫与他的悲剧的关系实质是什么呢?明确:在剧中,“延宕”既造成了哈姆雷特在克劳狄斯祷告时错失为父复仇的良机,同时延宕又是《哈姆雷特》一剧不同价值冲突得以充分展开的过程。
如此,延宕既是哈姆雷特悲剧性事件中的因果契机,同时又是各种价值要求实现自身的过程。
舍勒提出,只有我们精神视线毫不分离地将行动、焦点既落在事物的因果性上也落在价值的内在要求上时,才会发现悲剧性。
如果把哈姆雷特的悲剧看成是纯粹的因果事件,是无法发现其中的悲剧性的,因为,“事物的因果过程对其间出现的价值不加考虑”。
这就如在与莱阿替斯的比剑中,哈姆雷特的死是中毒的必然结果,这一事件在纯粹性上是不包含价值因素的。
而把哈姆雷特的悲剧视为纯粹是人文主义者与封建主义者的斗争,则已经包含了将哈姆雷特视为人文主义者这一不知是否正确的结论当作了不加置疑的理论先见来运用,它往往造成以对封建主义的道德谴责代替对悲剧性的分析。
哈姆雷特悲剧的“悲剧结”在于哈姆雷特悲剧事件中的因果性与哈姆雷特所代表的价值内在要求的关联中。
两者的联结点就是哈姆雷特的延宕。
延宕可谓是哈姆雷特悲剧的“悲剧结”。
讨论三: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
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
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这段经典台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考?明确:这段独白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哈姆莱特对生死问题的思考,第二层次是他对思想和行动之间关系的思索。
这之前,他已决定复仇,但他毕竟置身于种种矛盾旋涡中,难以立即付诸行动,这段独白正是他思想转变期激烈的矛盾斗争的产物。
面对邪恶,是坚强还是软弱,是拼死作战还是消极忍受,在哈姆莱特看来,这是生死选择,或挺身反抗或自杀了之。
而即使选择拿起武器挺身反抗,也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是哈姆莱特历数资产阶级社会种种不平等和非正义现象,表现“活”也并不容易,但由于惧怕不可知的死后世界,人们并不情愿结束自己的生命,顾虑使人们变成懦夫。
这是哈姆莱特在经历了一场灵魂的对决后转而思索决心和行动的关系,告诫自己过于“审慎”就会使“赤热”的决心蒙上“灰色”,复仇的大业也会“逆流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