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假泽兰属植物及薇甘菊的危害 X
德宏州外来有害生物薇甘菊发生危害与防控对策
周 围环 境 。
49 农业环境 与发展 2 《 j I ¨ { 年第 l 期
落。 此外 , 薇甘菊生长消耗大量 的水分和养分 , 导致土
壤肥力严重下降。
3 . 2 对 农业 生产 的危 害 由于薇 甘菊是 两J 性繁殖 杂草 , 生命 力极 强 , 每年 以 1 0 ~ 2 0 k m 的速度 向周 围环境 扩散蔓 延 , 造成 农作 物 严 重 受 损和 品质 降低 。 据调 查 , 2 0 0 5年全 州农 地发 生 而
薇甘 菊 ( Mi k a n i a m i c r a n t h a H. B . K) 属 菊 科 假泽 兰 属 ,是 世 界上 最 具 危 害性 和 最 难根 除 的恶 性 杂草 之
一
2 薇 甘菊发 生分布
经 过 调查 , 在靠 近 中缅 边 境 的瑞 丽 市 、 畹 町开 发
3 薇甘菊 的危 害
3 . 1 对 生态 系统 的危 害
防控 ,薇 甘菊发 生增长 率 由实施 防控 前年均 增长 7 4 . 1 2 %, 降至 目前 的 1 5 . 3 1 %, 实现 了减少发生范围 、
压 缩 发生 区域 、 控制 危 害面 积 、 遏制 扩散 蔓延 的 目标 , 在 一定 范 围 内基 本遏 制 了薇 甘 菊扩散 危 害 。
环 境整治 ・ E N V I R .C ON T R OL
德宏 k ' l ' l  ̄ b 来有害生物薇甘菊发生危害与防控对 策
张 国云
( 云南省德宏州农业 环境保护监测工作 站 ,云南 芒市 6 7 8 4 0 0 )
摘
要: 薇甘菊在云南省德宏州爆发 , 给农业 、 林业及生态环境造成 了巨大危害。通过调查分析 , 充分掌握 了薇甘菊的发
薇甘菊危害现状及有效防除关键技术
薇甘菊危害现状及有效防除关键技术一、薇甘菊的生物特性薇甘菊是菊科的一种危害性极强的农林害草,原产于中、南美洲,现已广布于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我国的香港、广东、台湾等省区灾害严重。
薇甘菊是多年生草质藤本,种子数量多而小,可借风力进行远距离传播,英文有“一分钟一英里”别称。
薇甘菊每个茎节处都易长出根而发育成新的个体,且每个茎节处都可以长出二个枝条,每个枝条上又有多个节,每个节又重新分生出枝条,因此,蔓延和扩展的速度很快。
薇甘菊一般在3月开始生长,6-8月最快,种子苗个体一年可以长长一千多米,11月开始大面积开花,花期一般维持2-3个月,至翌年1-2月为结实期,开花后花枝部分枯萎,以备来年生长。
二、深圳市薇甘菊危害现状薇甘菊在我市六区所有乡镇或街道办均有分布,范围极为广泛,到2003年年底,薇甘菊危害面积超过5000公顷,造成树木死亡面积超过300公顷,对我市山地森林、城市公园及绿地、果园等造成了严重危害。
薇甘菊主要危害天然次生林、人工林、果林、灌木林、池塘田埂丛林、城市园林绿地、路边丢弃地等。
主要通过攀援、覆盖其它植物,造成其它植物“缺光饿死”,直接破坏森林生态系统,致使森林退化为灌草丛,生物多样性减少;对农业和种植业直接影响是造成产量减产或成本增加。
三、薇甘菊防除方法要点及注意事项1.防除工作安全要点(1)防摔倒。
防除工作多林地、山地,地势崎岖不平,应谨防摔跤;(2)防蛇伤,特别是要防青竹蛇;(3)防蜂、蚊虫叮咬:薇甘菊多的地方多有马蜂或黄蜂,注意预防;(4)注意身体或衣物防护,以防有刺植物挂伤或划破。
2.防除方法(1)防除药剂:药剂使用森草净10%可湿性粉剂,对水稳定,在酸性液体中易水解失效。
(2)防除药剂浓度及喷药设备:防除药液配制使用浓度为5‰,即1kg药兑200kg水,用喷雾喷粉机喷施。
实际配药过程中可稍微加大一点药量,但不可以过大。
(3)药液配制:配药时分大桶配药和喷药机配药两种方法,具体操作如下:①如若以大桶盛药液,则可以根据桶中水的重量,按照药、水配比直接加入药剂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可湿性粉剂颗粒完全溶解)后再盛入喷雾机中进行喷药使用,施药量为100平方米喷施药液15kg,注意可以先加药剂后加水,有利于药剂溶解。
外来有害生物薇甘菊的发生与防控
2 传 播途 径
薇 甘菊 开花 数量 大 ,种 子细 小而 轻 ,具冠 毛 ,能 借
风 力或 气 流远距 离 传播 。其 次 ,薇 甘菊 具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很 强 的营养
繁殖 能力 ,茎 和茎 节都 能 生根 ,每 节 叶原基 可 依 次生长 发育 成 不 定根 、侧 蔓 和 花 系 。有 性 和 无 性 繁殖 共 同进
扩散。
3 发生及分布
经 过调 查 ,薇甘 菊在 靠 中缅边 境 的瑞 丽市 、畹町 开 发 区及 盈江 县 危 害较重 ,特别 在瑞 丽 市 、豌町 开发 区 的
能长不 定根 。叶心形 ,具深 刻 ,近 全缘 或粗波 状 ,长5 ~ 1c 3 m。头状 花 系 ,体积 小 ,长 5 3 . m . ~6 0 m,直径 l ~ 3 2 m ,3 朵 小花 聚 生而 成 ,辐 射对 称 ,喇 叭状 ,雌雄 0 m ~5
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全州有21 m .万hz 森林、次生林、荒
52 划 定防 控线 。建 立 阻击 带 ,明确 防堵 重点 。根 .
行 ,导致传 播速 度 很快 。德宏 州主 要 是农 户铲 除后 随 意
丢入沟 河 随水 传播 ,以及 随甘 蔗 、果树 等 经济 林果 种 苗 传 播 。 因此 ,沟 河 两侧 及道 路边 发 生较重 。
据 德 宏 与 周 边 地 区 的 地 理 状 况及 交 界部 的人 、物 流 情
光合 作用 受 到干扰 ,甚 至 不能 正常 进行 光合 作用 而停 止
积 2 9 m ,对 农业 生态 环境 造成 了巨大危 害 。 . 万h 2
生长 或枯 死 ,薇甘 菊成 为优 势种 群 ,取 代原 有 的群落 ,
1 生物学特性及生长 习性
外来入侵有害生物薇甘菊的防控探讨
22 调 查精 确度 较 远 .
1 防控介 绍
1 薇甘 菊 的 防控 决策 . 1 1 . 加 强 学习 , 高认识 。认 真组 织学 习 , 分 认识 薇 .1 1 提 充 甘 菊 的危 害 性 、 要 性 、 迫性 , 重 紧 科学 治 林 、 法 治林 、 法兴 依 依 林; 了解 和掌 握 薇甘 菊入 侵 的危 害程 度 。 1 . 明确 职责 , .2 1 密切 配合 。 确职 责 , 切配 合 , 力协 明 密 通 作 , 能 有 效 地 组 织 开 展 ; 业 性 、 术 性 要 求 专 家 进 行 作 方 专 技
控 的 有 效 方 法谈 几 点 粗 浅 的 认 识 。
关 键词 : 薇甘菊; 存在问题; 措施建议
0 前 言 薇 甘菊 学 名 M kn i at , 菊科 假 泽 兰 属 , 产 于 i im c n a属 aa r h 原 中美 洲 , 多年 生 草质 或 稍 木 质 藤 本 , 茎 细 长 , 萄 或 攀 是 其 葡 援, 多分 枝 , 中部 叶 三 角状 卵 形 ; 白色 , 茎 花 管状 , 部 针 状 , 檐 有 香 气 , 齿 裂 , 状 花 序 多 数 , 枝 端 常排 成 复伞 房 花 序 五 头 在 状 , 序 梗纤 细 , 花 薇甘 菊兼 有 性 和无 性 两种 繁 殖方 式 , 籽 料 其 相 当微 小 , 果黑 色 , 毛 白色 , 瘦 冠 每籽 粒 不过 01 g乘风 传 播 . , m
植物后, 因光合作用受到破坏而使该植物窒息死亡, 薇甘菊对
于6 8 ~ m高 的天 然林 次 生林 、 工 林 、 生 林 、 济林 、 人 速 经 风景 林 几 乎 所有 树 种都 有严 重 威 胁 , 用攀 援 全部 覆 没 限制 光合 运 作 用 以及 分 泌 毒 汁抑 制 其 它 植 物 生 长 的双 重 手 段 来杀 死 其
薇甘菊及其防治技术方案
薇甘菊及其防治技术方案薇甘菊是我国新入侵的、危害性极强的农林害草,在我国香港、台湾、广东等地广泛分布并产生严重危害.总结我司多年来的研究成果,系统介绍薇甘菊的生物特性、危害特征及防除技术.薇甘菊是—种危害性极强的农林害草,除分布原产地热带美洲外,现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太平洋诸岛屿,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广东等省区,并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我省近40个市县有分布,在珠三角和广东沿海地区分布极广,深圳、珠海、东莞为危害灾区。
早期人们对薇甘菊的危害认识不足,曾作为有益植物引种。
如1949年,印度尼西亚的茂物植物园从巴拉圭引种作为橡胶园土壤的覆盖物;1956年又被用作垃圾填埋场的覆盖物,后来蔓延到整个印度尼西亚。
薇甘菊在中国最早记录是1884年香港动植物公园引种作为观赏植物。
大陆最早记录是1984年在深圳银湖附近采到标本,但当时忽视它的危害,20世纪末才意识到它的危害性。
深圳是我国最早开展薇甘菊研究的地区,并取得显著的成效.现总结我司多年来的研究成果,系统介绍薇甘菊的生物特性、危害特征及防除技术。
1 薇甘菊的生物特性1.1 形态特征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是菊科(Asteraceae,Compositae)假泽兰属(Mikania)植物,原产中、南美洲,是一种危害性极强的农林害草,是我国新的外来有害生物,已列入植物检疫对象之一。
薇甘菊是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匍匐或攀缘,多分枝。
单叶对生,叶薄,基部心形或戟形.头状花序小,数目多,含小花4朵,在枝端排成复伞形花序状。
花白色,管状,5齿裂。
瘦果细小,黑色.图1 薇甘菊的叶片、茎蔓特征1.2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薇甘菊是热带、亚热带有害植物,喜光好湿,生长在年平均气温20℃以上的地区,在光照强、水分条件好地方生长旺盛。
不耐阴蔽、不耐干旱、不耐寒。
冬季气温低于10℃以下且持续干旱时,薇甘菊地上部分逐渐死亡。
1.3生长发育特性薇甘菊营养生长极其旺盛,一个节1天生长近20cm;有人在内伶仃岛实验测得薇甘菊的一个节,在一年中分枝出来所有茎节的生长总长度为1007m。
薇甘菊防控技术
薇甘菊防控技术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Kunth)为菊科(Asteraceae)假泽兰属(Mikania)多年生草本植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全球最有害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也被列入2023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之中,是我国重点管理的重大农林入侵物种。
薇甘菊原产于热带美洲,先后入侵到亚洲、南太平洋等地区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中国薇甘菊的适生范围很广,从贫瘠到高肥力的土地都能生长,可以在多种类型土壤中,可生长的土壤类型有岩石、砾石、钙质土、沙质土、壤土以及黏土。
目前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台湾以及香港等地。
一、主要特征(一)生物特征。
薇甘菊是多年生草质或木质藤本植物,茎细长,匍匐或攀援,多分支,被短柔毛或近无毛,幼时绿色,近圆柱形,老茎淡褐色。
茎中部叶三角状卵形至卵形,基部心形,偶近戟形,先端渐尖,边缘具数个粗齿或浅波状圆锯齿,两面无毛,基出3—7脉;叶柄长2.0—8.0cm;上部的叶渐小,叶柄亦短。
头状花序多数,在枝端常排成复伞房花序状,花序渐纤细,顶部的头状花序花先开放,依次向下逐渐开放,头状花序长4.5—6.0mm,含小花4朵,全为结实的两性花,总苞片4枚,狭长椭圆形,顶端渐尖,部分急尖,绿色,长2—4.5mm,总苞基部有一线状椭圆形的小苞叶(外苞片),长1—2mm,花有香气;花冠白色,脊状,长3—3.5mm,檐部钟状,5齿裂。
瘦果长1.5—2.0mm,黑色,被毛,具5棱,被腺体,冠毛有32—38条刺毛组成,白色,长2—3.5mm。
薇甘菊各部分形态特征及危害状a 花序 b.花枝 c.茎上部花枝 d.发生危害状况(二)主要危害。
薇甘菊在中国主要危害天然次生林、风景林、水源保护林和经济林等,其中,郁闭度小的次生林、风景林和防护林受到的危害最为严重,甚至将其称为“植物杀手”。
(三)发生生境。
常生于疏林、林缘、果园、旱地、草坪、以及水田田埂,池塘、湖泊、水库、沟渠和河道周边,此外,还发生于湿地、沼泽地等。
防控薇甘菊危害
文、图/曹纪文薇甘菊为菊科假泽兰属多年生藤本植物,原产中南美洲,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传入香港 和华南地区。
近年来,薇甘菊迅速传播至广 西、云南、贵州、福建。
薇甘菊2003年进入广西梧州,2008年出现 在陆川县铁路沿线,2010年在陆川县乌石镇巨 尾桉林边被发现。
广西受薇甘菊危害最为严重 的地区是公路旁桉树林;薇甘菊通过攀援、覆 盖、捆绑桉树,严重阻碍桉树生长。
面对薇甘菊灾害,部分群众试图采用更换 造林树种和密植等方法来减轻其危害,如改种 金合欢属植物等。
对于薇甘菊的生物学和生态 学,有关专家进行了相当密集的研究,发现薇 甘菊喜光,弱光可能抑制薇甘菊光系统功能的 形成,林下光照是幼苗生长和生存的主要影响 因子之一;薇甘菊种子生产、种子萌发都需要 较充足的光照。
这些研究多是在广东和云南省 开展的,且大多数是在植物园、自然保护区、农用地和实验室进行;缺乏山地人工林的调查 研究,欠缺将薇甘菊与桉树特性相联系的延展 思考。
通过在陆川薇甘菊严重危害区对相思、桉 树人工林进行实地调查,发现薇甘菊盖度在林 下植被盖度高、上层林冠盖度较低、阴湿朝向 的立地下较高,这一结果与薇甘菊喜光、好湿 的结论基本相符。
薇甘菊在郁闭度大、光照少 的林分内不易生长。
薇甘菊开花数量与上层林 冠盖度极显著负相关,上层林冠盖度对薇甘菊 开花具略微显著负效应。
研究表明,桉树林的上层林冠盖度均值 显著低于火力楠林和杂交相思林。
桉树具有幼 态叶、成龄叶两型性,其成龄叶基部偏斜、叶柄扭转、垂直悬挂,因而成龄桉树的树冠很稀疏、很少遮荫。
在薇甘菊疫区,桉树林需要比 火力楠和相思林更为频繁地进行薇甘菊防治才 能有收获。
因此利用薇甘菊不耐荫蔽的特性,选择冠幅增长较快的造林树种,营建郁闭林 分,可达到长期有效控制薇甘菊危害的目的。
(作者单位:陆川县林场)下图:被薇甘菊覆盖后,树木枯死折断。
薇甘菊的分布危害、生物防治及资源化利用研究现状与展望
薇甘菊的分布危害、生物防治及资源化利用研究现状与展望作者:徐小伟泽桑梓杨斌季梅来源:《热带农业科学》2014年第12期摘要薇甘菊作为唯一一种全国林业检疫有害植物,由于其较强的攀援、繁殖扩散能力,以及极强的化感作用,对入侵地区的林农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危害;作为一种菊科植物薇甘菊有极强的资源化利用价值,在生物农药,药物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利用前景。
此文对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分布、适生区及危害进行介绍,对国内外薇甘菊生物防治及资源化利用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字薇甘菊;生物学特性;分布、适生区及危害;生物防治;资源化利用分类号 S765.1 ;S476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属于菊科假泽兰属(Mikania)植物。
该属植物约有430种,主产于美洲热带地区,我国原产种只有假泽兰[Mikania cordata(Burm.f.)B.L.Robinson)一种[1]。
薇甘菊原产于中南美洲地区,香港在1884就有栽培引种记录,作为外来入侵物种1919年在香港采集到标本并确定已驯化并开始扩散,广东地区1984年在深圳地区首次采到其标本[2],而在1983年昆明植物所在云南滇西南地区就已采集到其标本,更有报道称20世纪60年代早期当地就有薇甘菊的存在和危害[3]。
1 生物学特性薇甘菊为多年生草质或微木质藤本植物,茎细长,匍匐或者攀援,具多分支,被短软毛近无毛,幼时绿色近圆柱形,老茎淡褐色近方形具肋纹;茎中部叶呈三角状卵形近卵形,基部心形,少数近戟形,先端渐尖,叶缘具数个粗齿或浅波状圆锯齿,两面无毛[4]。
2 分布、适生区及危害薇甘菊主要分布于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泰国等东南亚地区,以及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太平洋诸岛屿、毛里求斯、澳大利亚、中南美洲、美国南部等地[2]。
薇甘菊在20世纪80年代在深圳发现后,现已扩散至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区,至2000年在广东地区就有30多个县市分布,海南地区至2010年已有10个县(市)约40个乡镇发现薇甘菊,2012年10月在赣南会昌县也发现了长势良好的薇甘菊[4-6]。
薇甘菊为害现状及防控措施
4)荒地。在荒地上,因土地贫瘠,土层较薄 等多种因素造成不利于耕种而弃荒,广大农民朋友 也就不愿去防除。 2.2 为害现状
目前薇甘菊在风平镇海拔 835 ~ 1243 m 地区 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为害,在当地以茎节生根繁 殖 传 播 为 害 为 主, 其 次 为 种 子 传 播 为 害。 据 调 查 统计,2016 年底全镇共有 11 个村(居)委会发现 薇甘菊为害,发生面积为 371.53 hm2,其中,农地 31.33 hm2,林地 260.67 hm2,其他生境 70.18 hm2。 3 防控措施
特性及为害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和增强公众的防控 意识,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参与,做到防控知 识家喻户晓。
3)确定重点防控区域,建立防治效果监测点 和预警监测点。按照“全面发动、突出重点、整体 推进”的原则,采用普遍调查,集中防治,做到防 除一片灭尽一片。每年在薇甘菊发生严重的区域和 公路沿线建立防治效果监测点和预警监测点,确定 重点综合防治区域,防治效果必须达 90% 以上, 于每年 10-12 月种子成熟前进行防治。 3.2 技术措施
2018·施
刘艳宏 (芒市风平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芒市 678407)
摘 要:从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发生为害的严重性及其在风平镇辖区内的发生为害、分布、蔓延现状进行 调查和简要分析。并针对全镇当前薇甘菊发生为害情况,提出具体防控措施,为今后进一步实施薇甘菊有效 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风平镇;薇甘菊;生物学特性;分布情况;防控措施
2)林地。近年来,薇甘菊在森林上的发生面 积逐步扩大,林间落叶浓厚,营养丰富,为薇甘菊 的迅速生长繁殖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条件,加上山高 林密,护林防火工作严峻,给薇甘菊防控工作带来 了巨大的困难。
云南省国家级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
Ab s t r a c t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N a t i o n a l F o r e s t r y q u a l ‘ a n t i n e p e s t l i s t ” (N o t i c e N o . 4 o f 2 0 1 3) , t h e r e l e — v a n t r e c o r d s o n N a t i o n a l F o r e s t r y Q u a r a n t i n e P e s t s i n Y u n n a n p r o v i n c e d i s p l a y e d i f v e k i n d s o f p e s t w h i c h
第3 8卷 第 6期
2 0 1 3年 1 2月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3 1 6 8 . 2 0 1 3 . 0 6 . 0 1 1
林
业V0I . 38 NO. 6
Dec . 20 1 3
For e s t I nv e nt or y a nd Pl a nn i ng
J I Me i ,ZE S a ng Z i ' ,rAN G Bi n ,ZHU J i a . yi ng。 ZHAO Ni ng ,W ANG Da — we i
,
(1 Yu n n a n A c a d e my o f F o r e s t r y ,K u n mi n g 6 5 0 2 0 1,Ch i n a ;2 .Yu n n a n F o r e s t r y Vo c a t i o n a l a n d T e c h n i c a l C o l l e g e, Ku n mi n g 6 5 0 2 2 4,C h i n a;3 .S o u t h w e s t F o r e s t r y U n i v e r s i t y ,K u n mi n g 6 5 0 2 2 4,C h i n a ; )
薇甘菊的发生现状及防治措施
农业资讯NONGYEZIXUN农业信息薇甘菊的发生现状及防治措施莫建斌(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高峰林场,广西南宁 530002)摘 要 薇甘菊被我国列为首批16种外来有害物种之一,被称为“植物杀手”,曾在珠江三角洲一带疯狂地蔓延生长。
薇甘菊繁殖速度极快,生长速度也非常惊人,会影响当地的农作物生长。
基于此,针对薇甘菊的防治现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希望能有效控制薇甘菊的生长以及蔓延。
关键词 薇甘菊;发生现状;防治措施微甘菊是菊科假泽兰属植物,是我国首批有害生物之一,其主要特点便是难根除,繁殖快,生长速度惊人。
薇甘菊一般生长在海拔1 500 m以下的河谷地带,虽然对土壤的要求非常低,但却非常喜欢有阳光且水分充足的地区,是一种繁殖能力快、会攀援的藤本植物。
当薇甘菊攀援至乔木和灌木后,便会很快形成覆盖,分泌出毒汁,使其他的植物、林木无法正常生长,当全部覆盖其他的植物、林木后,植物、林木会因为缺少光合作用而死亡。
因此,需要尽快控制薇甘菊的生长,否则会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农林作物的生长。
1 薇甘菊的发生现状1.1 形态特征 薇甘菊最早产自中南美洲,属于世界性危害极强也极难根除的杂草,已被我国列入首批16种外来有害物种。
其形态特征为草质或木质藤本,根茎较长,匍匐或攀援,分枝多,幼期呈绿色,圆柱形,老茎为淡褐色。
薇甘菊茎中部位的叶子呈三角状卵形至卵形,长度在4~13 cm,宽度在2~9 cm,花量比较多,种子比较细小,有冠毛[1]。
1.2 生长特性 薇甘菊喜欢生活在温度较高且阳光充足的环境中,它的繁殖能力非常强,生长速度也非常快,传播的途径也较为广泛,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每年的3-8月是薇甘菊的营养期。
9月至第2年的2月为薇甘菊的繁殖期,其抗病虫能力极强,茎节与种子都能进行繁殖,但主要以茎节繁殖为主,种子的存活率不高,只要每个茎节与土壤相结合便会生根发芽,在短时间内便可在地面上形成20~50 cm的覆盖层,如果将其放置到灌乔木上形成10 cm厚的覆盖层,便能轻易绞杀植物。
薇甘菊蔓延成灾的原因及防控措施分析
薇甘菊蔓延成灾的原因及防控措施分析摘要:目前,薇甘菊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外来入侵物种,薇甘菊的危害无疑是最为严重的杂草,它能够迅速繁殖并威胁农作物的生长,且清除过程相当困难。
自从薇甘菊传入我国以来,其对我国林业发展带来了巨大威胁。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薇甘菊属于一种藤本植物。
它可以通过缠绕在各种树木上生长。
本文针对薇甘菊的大范围扩散所引起的严重经济损失展开了调查和研究,重点分析了其扩散原因及相应的防控措施,旨在增强我国对薇甘菊这种外来入侵植物的防治能力,推动林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薇甘菊;蔓延成灾原因;防控措施引言薇甘菊起源于南美洲和中美洲等热带地区,随后被人类引种到东南亚等亚热带地区。
它主要应用于荒地复垦建设,由于东南亚气候条件优越,薇甘菊得到了快速的生长和繁殖,逐渐形成了泛滥现象。
我国最早引进薇甘菊种植,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初的目的是将其作为护滩植物进行培育。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薇甘菊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生物入侵灾害。
目前,我国已将薇甘菊与其他植物和动物,采取综合防治和预警机制,将外来入侵物种如水葫芦、红火蚁等列入危险物种名录,同时也加强对薇甘菊的防控和管理,可以合理地控制薇甘菊的传播。
一、薇甘菊的生长和繁殖特点1.繁殖能力强薇甘菊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这主要是因为薇甘菊的花序数量众多。
据报道,薇甘菊每平方米的花序数量可达数十万个,再加上种子重量轻、体积小,使得在风力的推动下,其传播能力甚至比蒲公英更强。
薇甘菊的种子能够被风传播到遥远的地方。
此外,因为薇甘菊是一种能够通过无性繁殖繁殖的植物,一经种子着地并扎根,便能迅速繁殖出新的枝条,从而扩大种群数量。
这种强大的繁殖能力导致了薇甘菊在生态系统中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增加了治理的难度。
2.蔓延速度快薇甘菊生长快速,种子能够随着风力在森林或农田上粘附扩散。
藤本特性使其附着于乔木或灌木上。
薇甘菊幼苗生长较慢,但根系深入土壤后,生长速度将加倍。
科学家观察发现,薇甘菊每天可增长20cm。
薇甘菊
纲:
双子叶植物纲Magnoliopsida
科: 属: 种: 命名人: 英文名:
菊科Asteraceae
假泽兰属 Mikania 薇甘菊M.micrantha Kunth South American Climber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太平洋诸岛屿、毛里求斯、澳大利亚、中 南美洲各国、美国南部。中国广东、香港、澳门、云南和广西等地。
[10]邵 华 ,彭少麟,等.薇甘菊的化感作用研究[J].生态学杂志, 2003 ,22(5) :62 ~ 65 .
13.3.3 入侵特点:
(1)薇甘菊是一种喜阳好湿的热带性杂草,生长极其迅速,并与其他藤本植物 共同通过盖幕作用对附主植物加以危害。
(2)土壤肥力对薇甘菊生长的分布影响不大,而相对重要的因子是光照和土壤 水分。
方法:适当种植适生的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建立稳定的复层群落。可选 用生长速度快、广树冠 易繁殖扩散的树种进行群落改造。eg.幌伞枫、 血桐、香阴等。
(2)田野菟丝子控制技术[9,13,14]
田野菟丝子的生态学特征:是旋花科菟丝子属的寄生草本植物,无根,茎缠绕, 纤细,黄色或红褐色,借助吸器固着寄生,无叶,花小,白色,种子卵形、淡 褐色,长约1mm,可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无叶细藤缠绕植株的枝、茎或叶, 其吸器与寄主植物的维管系统相通,从寄主获取养分和水。
[12]王勇军,廖文波,等.除莠剂森草净防除薇甘菊的效果及其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J]. 中山大学学 报,2003,42:181-186.
文本内容
二、薇甘菊的物理防除
(1)人工清除
传统意义的人工清除就是利用人工铲除、割除、拔出或火烧等方法江薇 甘菊地上部分清除。人工清除是防治薇甘菊最早、最原始的方法。
薇甘菊的危害与防治措施
薇甘菊的危害与防治措施摘要:薇甘菊也被称之为小花蔓泽兰或小花假泽兰,是世界上最为有害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是危害我们国家林业最为可怕的有害生物,被称之为“植物杀手”。
本文先对薇甘菊的形态特征作简要的介绍,进而系统分析薇甘菊的危害,最后提出有效防治薇甘菊的措施,包括贯彻防重于治的原则、化学防治、人工防治、生物防治、健全薇甘菊防治制度。
关键词:薇甘菊;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入侵物种薇甘菊是世界公认的一种有害植物,是世界十大有害杂草之一,已经被列为最为有害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就薇甘菊的特性来说,其传播能力、生存能力、繁殖能力与竞争能力均是十分强的,可以迅速向四周植物蔓延,所产生的化学物质会抑制周边植物的健康生长,会经常性的导致成片森林枯萎死亡[1]。
因此,薇甘菊的防治工作一直都是我们国家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的日常重要工作,但因为薇甘菊自身所产生的危害性巨大,所以在实际开展防治工作会不可避免的遇到较多的困难,尤其是防治手段使用上会存在较多问题,直接影响最终的防治效果。
基于此,必须明确和掌握薇甘菊的危害与防治措施。
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探讨了薇甘菊的防治措施,现作如下的论述。
1.薇甘菊的形态特征薇甘菊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或灌木状攀缘藤本,叶薄,茎呈圆柱状,生叶大多箭形或戟形,花为冠白色。
在生长季节上,薇甘菊从每年的10月份便可以开花,一直到次年的2月份,期间开花数量很大,在0.25m2的范围内可以达到8-20万朵。
另外,薇甘菊的种子数量会很多,并且很小,在风力、人畜活动、水流、交通运输等活动均可以远距离传播。
薇甘菊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很低,可以生长在人类生存的多个地方,比如河边、公路沿线、沟边、铁路沿线、农田、果园、养殖场周围、人工林。
就薇甘菊在我们国家的分布情况来说,目前集中性的分布在云南、台湾、广东、海南、广西、澳门和香港。
在生长特性方面,薇甘菊的生长速度非常的快,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和传播能力,这导致控制薇甘菊有十分大的难度。
薇甘菊的调查与防治
薇甘菊的调查与防治摘要:探讨薇甘菊的危害特点,入侵过程,在广西陆川县发生情况与调查诊断技术,初步防治方法。
关键词:薇甘菊生物学特征调查方法防治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是世界十大有害杂草之一,它是菊科假泽兰属植物,又称它为“植物杀手”,被我国林业部定为全国检疫性有害生物。
它扩散和蔓延迅速,生长快,繁殖强,入侵后能够迅速攀援并覆盖乔木、灌木,受遮盖的植物因光合作用受阻而枯萎,此外它还能够产生克生物质抑制其它植物生长,“独霸一方”。
薇甘菊由于外表并不特别,入侵和蔓延过程往往不被注意,当在林区广泛定居、危害、成灾,甚至已经形成种子再次扩散时才被发现,不仅对林分造成损失而且防治困难,所以应该引起林农和经营单位的关注。
1 入侵过程美洲中、南部是薇甘菊的原产地,后来传入亚洲、大洋洲,20世纪20年代进入香港,80年代在广东珠江三角洲出现。
2009年粤境林区内发生面积达22万公顷。
2010年传入广西:当年6月,在陆川县乌石镇乡村公路边一片两年生的巨尾桉广九品系林地边缘首先发现,面积只有3片如桌球台大小的在地面上的藤本。
同年10月已经蔓延到距离原生长地点10多米外的桉树植株下部,个别单株1、2高度位置已有藤蔓攀援,2011年8月,该地的薇甘菊已经在攀上7、8米高的多株桉树顶端,2012年1月陆川县中、南部多个乡镇及相邻的博白县南部,已经广泛出现。
2 调查方法要控制薇甘菊的危害,必须掌握识别和调查方法。
时间选择。
3月开始旺盛生长,直到8、9月份都是绿色一片,以嫩蔓、嫩叶为主;少数花从8月开始出现,10、11月大量开花,此时可以看到一片全是白花,每年8月至翌年2月是花果期。
开花盛期发生区为白色;而元旦、春节前后是大量种子成熟和扩散季节,发生区除白色外,间杂有些枯黄的色泽。
不同时期的薇甘菊发生地点外观有所差异。
3 远处判断薇甘菊在郁闭度大、光照少的林分内不易生长,也不喜欢生长在贫瘠干旱的土地上。
马尾松等松类它不爱攀援。
外来入侵物种薇甘菊的危害及防治
田和 苗圃周边 、林缘 地 ,可先 对局部 区域定 向喷洒森草净
杀 灭 薇 甘 菊 ,2 月 后 种 植 幌 伞 枫 、血 桐 、 阴香 、海 南 蒲 桃 个 等能较好遏制薇甘菊生长的树木。 4 2 4 引入 菟 丝 子 法 .. 在 林 地 、 陡 坡 地 、丢 弃 地 及 化 学 防 除 后 植 被 恢 复 困 难 的 立 地 ,采 用 引 入 田 野 菟 丝 子 寄 生 薇 甘 菊 的 方 法 防 治 。按 照 每 3 放 置 1 田野 菟 丝 子 袋 苗 , ~5 m 株 养 护 lF 较 好 地 控 制 薇 甘 菊 的 危 害 。 t可 - 单 一 的 防 治 方 法 难 以 有 效 防 治 薇 甘 菊 ,且 都 有 一 定 的
可 开花 ,从花蕾 到果实成熟 只需半个 月左右 。种子量 非常
大 ,1 株就 有几千粒 ,籽粒 细小 ,黑色 ,长 1衄 左右 ,直 径 0 1 . . ~0 2mm,每颗籽粒 重量 不过 0 1mg . ,上部有3 多 O 条刺毛 ,组成 白色冠毛 。种子可 以随 风迁移 ,落地 发芽繁
效 的 防 治措 施 。
关键词 :薇甘 菊;形态特征 ;繁 殖原 因;危 害特征 ;防治 薇甘 菊是一种对 生态环境 及农 、林业造 成严重 危害的 外来入侵物种 ,素有 “ 植物 杀手 ”之称 ,是世界上 10 0 种最 有害的外来入侵物 种和我 国重要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 。 1 1年薇 甘菊在香港 出现 ,18 年在深 圳发现 ,其生长 极 99 94
据 国外有 关资 料的 记载 ,薇甘菊原在南美洲时并非是
“ 植物杀手” ,因为当地有10 6 多种昆虫和菌类吃它 ,令其受到 制约而不能疯长 。薇甘菊入侵后,因无天敌制约而造成祸害。
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探讨
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探讨摘要:薇甘菊是世界上十大恶性藤本杂草之一,两千年前后从缅甸传入云南省德宏州后,迅速在周边各大市县传播蔓延,2005年在蔓延至保山,2008年11月再临沧市境内首次发现薇甘菊,2010年后广西部分地区发现薇甘菊并逐渐出现蔓延扩散趋势,薇甘菊所到之处,对当地林业和农业都造成了较大的损失,其蔓延起来危害较大,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损伤了其生物多样性,本文主要针对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和研究,了解薇甘菊的生长性状和特征,列举其危害,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方法,综合国内外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实践应用分析,旨在于帮助当地林业和农业工作者,防止薇甘菊蔓延危害的发生。
关键词:薇甘菊生物学防治方法危害防治一、引言薇甘菊作为世界上十大恶性藤本杂草之一,名列于我国的十六大首批外来物种中,其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繁殖生长能力,且传播蔓延的速度很快,这些特性使得薇甘菊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具有很强的破坏力,其防治问题一直是农林业从业者苦恼的问题。
因此,薇甘菊也被列为具有危险性的杂草,有“植物杀手、生态杀手、绿色杀手”以及“美丽杀手”的称号,目前在我国已经可以称之为侵略性最强的外来入侵植物[1]。
薇甘菊主要的生长环境在水沟中或道路两边,农田,荒地或林地中,会盘缠在周围临近的植物身上,或缠绕和覆盖在小乔木、灌木、农作物甚至是体型较大的(高达十多米)的大树上。
被薇甘菊盘缠的植物,会被夺取生存所需要的阳光、水分和营养,甚至一些生命力不够强的植物被盘缠之后会被绞死或重压致死。
薇甘菊的原产地在南美洲和中美洲,但现在其生长范围已经遍及到东南亚、南亚、中国香港、台湾以及两广等亚热带区域。
自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马来西亚的橡胶种植园将薇甘菊引进作为防止水土流失的覆盖物,其开始在亚洲广为传播。
在2000年左右,由缅甸传入我国云南省德宏州,便开始一发不可收拾,迅速在周边城市开始蔓延。
2005年,薇甘菊以“侵入者”的身份蔓延至保山,短短三年的时间,在2008年11月就在临沧市境内发现了他的踪影,2010年后广西部分地区发现薇甘菊并逐渐出现蔓延扩散趋势。
微甘菊的防治及其利用研究趋势
2016年第8期现代园艺在油松苗移植过程中,由于大部分苗木的根系未完全展开,导致根系吸收水分和营养,此时极易遭受细菌的感染从而诱发油松苗得病,因此要求管理人员在油松苗被移植后观察动态,发现病虫害要及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6.4施肥在油松苗成长过程中,需要在恰当的时机施肥,且一般以氮肥为主,同时也可以根据设计情况辅以酸性肥料,一般施肥的标准为667m 2用量为12.5~15.0kg 为宜,且施肥过程中要及时灌溉,避免损伤油松苗的根部。
6.5防寒由于北方的天气变化比较大,一般在春秋季风吹比较大,夏季空气比较干燥,冬季天气比较寒冷,容易影响油松苗的成长。
尤其是寒冷的冬季,避免油松苗被冻伤或冻死,此时需要为其做好相应的防寒处理,不仅可以保证油松苗顺利过冬,而且还能保证油松苗的健康成长。
一般可以在晚秋冻霜来临之前的20~30天,用稀释好的植物抗冻剂喷洒油松苗,每隔7~10天喷洒1次,喷洒2~3次即可。
通过防寒处理,可以确保油松苗在冬季不会出现松叶发黄或者冻死的现象,确保了苗木的正常生长。
7苗木出圃通常情况下,苗木在育苗地2~3年后就可以出圃造林。
在油松苗出圃前,还需要保持苗木杯体完整,根系完好。
如果造林地距离油松营养杯育苗地比较远时,为了方便运输也可以搭建分层的专用苗木运输架,可以保证运输途中油松苗完好无损,提高了苗木的成活率。
8结语目前,国家对退耕还林、防沙治沙、三北造林工程,为了更好地提高苗木的成活率,需要探究油松营养杯育苗技术,以确保合理地应用各项技术,不仅可以确保油松苗的整体质量,而其还能提高油松苗的成活率,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1樊春志.油松营养杯育苗技术[J].北京农业,2015(15)2唐秀平.油松营养杯育苗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8)3孟凡辉.冬季油松和侧柏大棚营养杯育苗技术管理[J].北京农业,2014(21)(责任编辑张芝)图2化学防治微甘菊薇甘菊(学名:),也称小花蔓泽兰或小花假泽兰,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或灌木状攀缘藤本,原产于南美洲和中美洲,现已广泛传播到亚洲热带地区,成为当今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危害最严重的杂草之一。
云南假泽兰属植物及薇甘菊的危害
云南假泽兰属植物及薇甘菊的危害杜凡;杨宇明;李俊清;尹五元【期刊名称】《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年(卷),期】2006(028)005【摘要】外来入侵生物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十分巨大,已经成为国家生态安全的严重隐患.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入侵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在我国的生态危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至今我国所有关于薇甘菊的文献中,均未提及该种在云南的分布.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和查阅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相关标本,确认云南分布有两种假泽兰属植物,即假泽兰(Mikania cordata(Burm.f.)B.L. Robinson)和薇甘菊(M.micrantha),并介绍了薇甘菊在云南西南部德宏州的危害现状.根据薇甘菊的生物学习性,作者预测薇甘菊将进一步在德宏州扩散,还可能入侵到与德宏州气候相似的其他地区,有关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对此问题应该给予高度重视.【总页数】4页(P505-508)【作者】杜凡;杨宇明;李俊清;尹五元【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西南林学院,云南,昆明,650224;西南林学院,云南,昆明,650224;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西南林学院,云南,昆明,6502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Q949【相关文献】1.永德县薇甘菊的危害及防控措施 [J], 陈凌云;黄金萍;董新义;庞丽2.入侵植物薇甘菊在广西的分布与危害 [J], 韦春强;潘玉梅;唐赛春;林春华;周超群3.薇甘菊的分布危害、生物防治及资源化利用研究现状与展望 [J], 徐小伟;泽桑梓;杨斌;季梅4.外来杂草薇甘菊在云南德宏州的危害及防控措施 [J], 李正洪;谷芸;郭芯瑜;何正航5.防控薇甘菊危害 [J], 曹纪文(文/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保山市薇甘菊发生现状及防控对策
保山市薇甘菊发生现状及防控对策作者:尹晓青黄碧芬王磊谢飞于卓立来源:《南方农业·上》2023年第07期摘要薇甘菊為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具有传播速度快,繁殖、扩散和排异能力强等特点,是世界性的恶性杂草之一,也是危害性最严重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云南省保山市于2008年首次发现薇甘菊,在下辖5县(市、区)均有发现,目前发生面积已经达到711.544 hm2。
以保山市为研究区域,重点阐述薇甘菊发生现状,详细论述薇甘菊的危害及防控中存在的问题;综合参考云南省其他州市的防控成果,提出“提高认识,明确目标责任;加强宣传培训,开展综合防治;探索防控技术,提高科学防治水平;积极争取资金投入,提供防治保障”等适用于保山市薇甘菊防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薇甘菊;入侵物种;防控对策;云南省保山市中图分类号:S451.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ki.1673-890x.2023.13.021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为菊科假泽兰属植物,别称小花蔓泽兰、小花假泽兰等,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国。
薇甘菊于1919年首次出现在我国香港,于1983年在云南省德宏州首次出现,目前在南亚、东南亚及太平洋岛等多个地区已广泛传播[1]。
薇甘菊适宜生长在高温、湿润和光照充足的环境中,其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传播途径较多,并存在很大的危害性[2]。
2008年,薇甘菊首次在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龙陵县发生,随后又在其他县区发生。
目前,薇甘菊危害已覆盖保山市5个县(市、区),对保山市的生物安全、生态安全及经济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1 地区概况保山市地处云南省西南部,东与大理白族自治州、临沧市接壤,北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相连,西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毗邻,正南和西北与缅甸交界,国境线长170 km,总面积约1.96万km2,其中山区、半山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92%。
保山市地势北高南低,境内大部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4~17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降水充沛、干湿分明,降水分布不均,年降水量700~2 100 m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假泽兰属植物及薇甘菊的危害Ξ杜 凡1,2,杨宇明2ΞΞ,李俊清1,尹五元2(1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100083;2西南林学院,云南昆明 650224)摘要:外来入侵生物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十分巨大,已经成为国家生态安全的严重隐患。
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入侵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 B.K.)在我国的生态危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但是,至今我国所有关于薇甘菊的文献中,均未提及该种在云南的分布。
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和查阅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相关标本,确认云南分布有两种假泽兰属植物,即假泽兰(Mikania cordata (Burm. f.)B.L.R obins on )和薇甘菊(M 1micrantha ),并介绍了薇甘菊在云南西南部德宏州的危害现状。
根据薇甘菊的生物学习性,作者预测薇甘菊将进一步在德宏州扩散,还可能入侵到与德宏州气候相似的其他地区,有关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对此问题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关键词:云南;假泽兰属;假泽兰;薇甘菊;外来入侵种中图分类号:Q 948,Q 9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700(2006)05-505-04A R evie w of Mikania and the Impact of M 1micrantha(Asteraceae )in YunnanDU Fan1,2,Y ANG Y u 2Ming233,LI Jun 2Qing 1,YI N Wu 2Y uan2(1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China ;2Southwest Forestry College ,K unming 650224,China )Abstract :Ex otic invasive species have long been known to bring about serious damages to ecosystem ,which has imposed great threats to national eco 2safety.S ince the late 1990s ,ecological impacts caused by Mikania micrantha H. B.K.,an invasive plant species ,have become the focus of different walks of s ociety.N o existing literature on M 1micrantha ,however ,relates anything concerning its distribution in Y unnan Province.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tax onomic study on the specimen collected in K unming Institute of Botany ,the authers identified tw o species of Mikania Wild in Y unnan ,namely M 1cordata and M 1micrantha .The present research als o depicts the impacts of M 1micrantha in De 2hong ,a pefecture in S outhwestern Y unnan.C onsidering the bi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species ,the author predicts there are possibilities of spreading of the species in Dehong prefecture ,and possibly diffusing over other areas with identical cli 2mate patterns as Dehong.In the wake of this ,it is highly advised that g 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relative research insti 2tutes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an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deal with situation.K ey w ords :Y unnan ;Mikania ;Mikania cordata ;Mikania micrantha ;Ex otic invasive species 外来入侵植物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 (Mart.)S olms.)、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 (S preng.)R.M.K ing et H.R obins on )和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 (L.)R.M.K ing et H.R obins on )等对云南生态和经济造成的危害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近年来,作为世界上最有害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的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 B.K.)(I UC N ,2001),在我国的危云南植物研究 2006,28(5):505~508Acta Botanica Yunnanica ΞΞΞ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 -mail :yymbamb @yahoo 1com 1cn收稿日期:2006-01-12,2006-07-24接受发表作者简介:杜凡(1957-)男,教授,主要从事植物多样性研究。
工作单位:西南林学院。
E -mail :kmdu fan @1631com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纵向岭谷区生态系统变化及西南跨境生态安全(2003C B415102);云南省环境工程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地(A3003015)害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李震宇和谢焱,2002;徐海根和强胜,2004)。
然而,一直以来,学术界均认为云南只有同属的假泽兰(M1cordata),而没有薇甘菊,因而薇甘菊在云南相应地区造成的危害也未被认识。
本文作者经过调查和标本研究,证实了云南既有假泽兰,也有薇甘菊,并指出了德宏州已经存在薇甘菊入侵危害。
1 中国假泽兰属植物的基本情况菊科(Asteraceae)假泽兰属(薇甘菊属) (Mikania Wild.)约415~430种,主产热带美洲,9种见于旧热带(吴征镒等,2003)。
长期以来,《海南植物志》(第3卷,1974)、《中国植物志》(第74卷,1985)、《云南种子植物名录》(下册,1984)乃至《中国被子植物科属综论》(2003)等相关文献认为,我国只有1种假泽兰属植物,即假泽兰(粪箕藤、米甘草)Mikania cordata(Burm. f.)B.L.R obins on,分布于华南和云南东南部,是旧热带的原生种。
《云南植物志》(13卷,2003)也认为云南仅有假泽兰,分布于滇东南屏边、河口、建水和滇西南盈江,但是认为该种原产地为南美洲。
近年来,孔国辉等(2000a,b)和王伯荪等(2001)先后证实我国有2种假泽兰属植物,即假泽兰和薇甘菊(Mi2 kania micrantha H. B.K.)。
并指出假泽兰产我国台湾、海南和云南东南部;薇甘菊原产中南美洲,19世纪后传播至东南亚、我国香港和广东,但是未提及云南有分布。
也就是说,至今所有相关文献均认为云南只有假泽兰,而没有薇甘菊。
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2 云南假泽兰属植物的确认1995年,作者对滇西南德宏州境内的铜壁关自然保护区进行科考时,于盈江、瑞丽、陇川各县发现薇甘菊的广泛分布和危害,最初也将其误认为假泽兰(M1cordata)而未引起重视,仅一般性的记录于“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考(1999)”中。
以后随着外界薇甘菊文献的增多,根据其生态表现,怀疑滇西南的种类应该是薇甘菊,而非假泽兰。
最近,通过查阅昆明植物研究所馆藏假泽兰属植物标本,作者确认该属在云南存在假泽兰和薇甘菊2个种,而非以往文献所载仅1种。
两者的区别以检索表形式列出如下:1.花器较小,总苞片长315~415mm,头状花序长4~515mm,花冠长3~315mm,瘦果长115mm……………………………………薇甘菊M1micrantha 1.花器较大,总苞片长5~7mm,头状花序长7~715mm,花冠长315~5mm,瘦果长3mm………………………………………假泽兰M1cordata从所查阅的标本来看,采自云南东南部屏边的标本(冯国楣5227,1954-10-28)与海南标本(u28294,1936-12-1)特征几乎完全一致,与上述假泽兰的花部特征相同,应该是假泽兰。
这与《中国植物志》和《云南种植植物名录》(1984)中的记载相吻合。
采于盈江的标本(Lin Qin770805,1983-10 -26)和瑞丽的标本(杜凡,何菊,丁涛293, 2004-11-10)与香港标本(Hu et But19933, 1991-11-26),花部器官均小,与上述薇甘菊的花部特征相同,其他形态特征相互间也几乎没有区别。
而且这几号标本显示的特征同来自泰国的标本(T atemi Shimizu,et al27371,1979-12-15)和阿根廷标本(吴征镒198,1981-04-21)也是一致的。
这里的香港标本、泰国标本和阿根廷标本均被国内外不同作者定名为薇甘菊(M1micrantha H. B.K.)。
因此,云南盈江、瑞丽的标本并非如《云南植物志》记载属假泽兰,而应该是薇甘菊(图1)。
也就是说,云南有2种假泽兰属植物,分布于滇东南的是假泽兰(M1cordata),分布于滇西南德宏州的是薇甘菊(M1micrantha)。
据目前调查所掌握的情况,滇东南尚未发现薇甘菊分布,而滇西南尚未见到假泽兰。
3 薇甘菊在云南的危害现状以往文献认为我国大陆最早的薇甘菊标本于1984年采自深圳(孔国辉等2000a,王伯荪等2003)。
而昆明植物所的标本表明,1983年林芹(Lin Qin770805,1983-10-26)就已经在滇西南盈江县铜壁关采到了薇甘菊的标本,这实际上应该是迄今我国大陆最早采集到的薇甘菊标本的记录!至于薇甘菊何时进入云南,现在虽未确知,但是据瑞丽市等嘎村上了年纪的人介绍,至少在605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28卷上世纪60年代早期,他们就已经知道薇甘菊的存在和危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