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歌剧艺术发展述略

合集下载

扬起艺术之帆——株洲市2013年专业演员舞台艺术研修班实录

扬起艺术之帆——株洲市2013年专业演员舞台艺术研修班实录
株 洲 市 文广 新 局 在 文 化体 制 改 革后 统 筹 考 虑 本 市 戏剧 事 业 的 发展 , 决 定 举 办 舞 台艺 术 研 修 班 。 市 文 化 艺 术 创 作 中心 积 极 落 实 , 首 先 为研 修 班 争 取 了财政 经 费 , 让 学 员 们 得 以全 免 学 费 和 食 宿 费 用 , 安 心 静心 地 完成 学 业 ;
们 的 学 习动 力 , 激 发 课 堂 互动 热 情 ; 在 课 堂 之 外 还 组 织 学 员 观 摩 神 农 城 水 秀 表 演 、观 看 电 影 以 及 学 员 互 动 等
其次 , 全 力 以赴 、 合 理 有 序地 安 排 研 修 班 各 项 细 节 : 全
张 杰 老 师讲 授 《 表演创作( 角色创造 ) 的 基 本 方 法 》, 从
舞 台 行 动 这 个 论 题 人 手 ,深 入 浅 出 地 分 析 了 演 员 如 何
利 用行 动 这 一 要 素 在 舞 台 上塑 造 出 鲜 活 的艺 术 形 象 。 五 天 的 研修 课 程 结 束 了 , 学 员们 意 犹 未尽 , 都 感 觉 时 间 太快 , 课程太短。
三 、 学 员 积极 。 反 响 热 烈
程 接 待 授课 专 家 , 为 专 家授 课 提 供 一 切后 勤保 障 ; 安排 学 员 在 株 洲期 间 的 学 习 、 生 活 ,提 供 良好 的 用 餐 、 住
宿、 学 习环 境 ; 精 心 组 织 研 修 班 的课 堂 教 学 , 激 发 学 员
致好 评 。
研 修 班 为 常 年 奋 战 在 舞 台 实 践 一 线 的 中 青 年 演 员 提 供 了一 个 停 下 来 思 考 、 学习 、 交流的机会 , 大 家思 考 自 己艺 术经 历 , 接 受 新 的 舞 台艺 术 知识 , 碰 撞 各 自 不 同 的艺术思维 , 擦 亮艺 术 之 窗 , 徜 徉 在 知 识 的海 洋 , 扬 起 艺 术 之帆 。五 天 的 研 修 中 , 学 员 学 习热情 高 涨 , 专 家授 课精 彩纷呈 , 组 织 工 作 顺 利 圆满 。

简述中国歌剧发展的历史

简述中国歌剧发展的历史

简述中国歌剧发展的历史一、中国歌剧产生的独特历史背景众所周知,欧洲大歌剧是在16世纪末形成于意大利,从18世纪到19世纪,歌剧在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在意大利、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而我们中国的歌剧,却是到20世纪20年代才处于萌芽状态,并且是从一种儿童歌舞剧的模式开始的。

20世纪初,在中国也曾有过欧洲大歌剧的演出,后来也有中国的艺术家试着创作过欧洲模式的大歌剧。

但是,那时候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都不具备发展欧洲大歌剧的土壤,更缺乏观众基础。

所以当时欧洲模式的大歌剧,在中国仅仅是昙花一现。

中国歌剧的萌生和发展,主要是由于社会变迁和群众的需要而产生的。

20世纪初,为了宣传白话文,音乐家黎锦晖创作演出了一种儿童歌舞剧,这就是中国歌剧的萌芽。

到三、四十年代,那时为了宣传抗战,中国的艺术家们创造了许多载歌载舞的音乐戏剧演出,例如秧歌剧的盛行。

一直到1945年大型歌剧《白毛女》问世,才开始被称为中国歌剧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被称之为“民族新歌剧”的音乐戏剧模式。

实际上,“民族新歌剧”是在群众运动中诞生的,更确切的说是为了宣传的需要而产生的。

因为中国传统戏曲,不适合现实内容的表达,而中国观众又最喜爱并习惯于载歌载舞的戏剧形式,艺术家们才创造了一种崭新的音乐戏剧形式“民族新歌剧”。

“民族新歌剧”既不是西方传统歌剧在中国的翻版,也不是中国戏曲的延续。

“民族新歌剧”的特点,首先是以戏剧为主体,有了剧本之后再配以音乐。

其次是不但注重歌唱,更加注重道白和表演。

它的演唱是基于自然的发声方法。

继承民族艺术传统,是它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同时又借鉴欧洲大歌剧的创作技法,来创造一种新的音乐戏剧模式。

所以称它为“民族新歌剧”,又主要是为了区别于“旧戏曲”。

歌剧《白毛女》的成功,在于当时它以全新的内容、全新的形式、全新的视角、全新的音乐以及全新的演唱,创造了一种为广大群众非常喜闻乐见的音乐戏剧品种。

湘剧:文化沃土上盛开的艺术之花

湘剧:文化沃土上盛开的艺术之花

湘剧:文化沃土上盛开的艺术之花湘剧,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源自湖南省,流行于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地,也是中国四大剧种之一。

湘剧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国戏曲文化的瑰宝之一。

作为湖南省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湘剧是文化沃土上盛开的艺术之花,承载了当地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

湘剧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相传湖南大旱,乞求雨水未果,灾难百姓窘迫无比。

一位名叫冯承文的文人,为了解决灾情,创作出了一种新的曲艺形式。

这种曲艺形式以当地方言为基础,并结合了当时的音乐、歌舞、杂技和社会生活等元素,成为了湘剧的前身。

随着时间的推移,湘剧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曲艺形式,成为了湖南文化的一部分,也成为了湖南人民的精神寄托。

湘剧的表演形式多样,它包括了唱、念、做、打、弹、套、舞、技等多种表演形式,而以唱、念、做为主要表演形式。

唱指的是以湖南方言为基础的唱腔,唱腔旋律多变,表现力强,能够准确地表现出人物的情感和性格。

念是指说白的表演形式,它要求演员的语言表达清晰准确,情感真挚,声情并茂。

做则是指动作表演的一种形式,要求演员的身段要柔韧,神态自如,能够准确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形象。

这些表演形式共同构成了湘剧的独特魅力,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湘剧的剧目丰富多彩,涵盖了历史、戏曲、民俗、战争、爱情等各种题材。

以《梁祝》、《坐宫》、《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爱情题材剧目最为着名。

这些剧目通过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表现了湖南民间爱情的真挚和坚贞。

而以《于湘水》、《白毫》、《周仁哥》等民间人物题材剧目在湘剧剧目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些剧目通过细腻的表演和真实的情感,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湖南民间英雄,展现了湖南文化的独特风貌。

湘剧的音乐美妙动人,舞台形式独特多样,在表演艺术上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其中的女性角色更是独具一格。

湘剧歌唱中,女性角色多数都是男演员扮演,如何用雄浑的嗓音表现出女性的婉转柔美,是湘剧演员必须要具备的技能之一。

长沙花鼓戏剧目音乐探究--以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为例

长沙花鼓戏剧目音乐探究--以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为例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XX






起源时间:清代
起源地点:湖南 长沙
起源背景:民间 歌舞和地方戏曲 的融合
早期形式:打花 鼓、唱小曲等民 间表演形式
起源:起源于清代, 由乡间民歌、小调 发展而来
形成:在长期的演 出实践中,形成了 完整的表演体系和 声腔系统
传承与创新:既保 留了传统特色,又 不断推陈出新,与 时俱进
现状:成为湖南地 方戏曲的重要代表 ,深受观众喜爱和 追捧
音乐特点:采用 地方小调,以唱 工见长,声腔质 朴健康,富有浓 郁的地方色彩。
表演特点:载歌 载舞,生活气息 浓厚,以生活小 戏为主,表现劳 动人民的日常生 活和思想感情。
语言特点:采用 地方方言,语言 质朴通俗,生动 幽默,富有感染 力。
音乐特点:具有鲜明的湖南地方特色,旋律优美、流畅,节奏明快、活泼,富有生活 气息和地方色彩。
剧目音乐的作用:长沙花鼓戏剧目音乐不仅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具有塑造人物 形象、推进剧情发展、营造舞台氛围等作用。
长沙花鼓戏剧目音乐的表演 形式和特点
音乐在长沙花鼓戏中的地位 和作用
长沙花鼓戏剧目音乐在剧情 发展中的作用
音乐元素的创新:引入现代音乐元素,丰富花鼓戏的音乐表现力。 演出形式的创新:将传统表演与现代舞台技术相结合,打造更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演出效果。
传播方式的创新: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扩大花鼓戏的受众范围,提高其知名度。
创作理念的创新: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观念,使花鼓戏更具有时代感。
数字化技术应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和传承长沙花鼓戏剧目音乐 创新发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演绎方式 跨文化交流:加强与其他地区和民族的艺术交流,吸收借鉴优秀元素 人才培养:重视对年轻一代的培养,提高他们对长沙花鼓戏剧目音乐的认识和兴趣

致敬“英·雄”

致敬“英·雄”

致敬“英·雄”作者:高世逢来源:《艺海》2018年第03期〔摘要〕关于大型原创民族歌剧《英·雄》的创作排演情况的介绍以及音乐创作,人物形象塑造和主题提炼升华的评述。

〔关键词〕民族歌剧;《英·雄》;致敬中华浩气传千古,株洲英雄耀苍穹!“英雄,是什么?英雄,纵一死,心不忘他人,英雄,是一种精神,敢于拼搏的精神,英雄,是一个名字,以英雄为名,行英雄之事,英雄,是一个人,为心中之人,万死不辞!”一、强强联手,打造《英·雄》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凝聚国内歌剧顶级团队匠心打造原创民族歌剧《英·雄》。

(国家一级编剧——张林枝、国家一级导演——黄定山、青年新锐编导、国家一级演员(民族歌剧《英·雄》,执行导演)——史记、国家一级作曲——杜鸣、音乐顾问、国家一级作曲——刘振球、舞美设计师——周丹林、灯光设计师——胡耀辉、服装设计师、北京舞蹈学院硕士——王钰宽、中央歌剧院常任指挥——许知俊、国家一级演员、歌唱家——王丽达、第十一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美声)比赛金钟奖——王传亮、南方歌舞团青年男中音——王尊强、国家一级造型设计师——方绪玲、多媒体设计师——童为列、著名音响设计师——伍余忠、国家一级舞台美术设计师、出品人——肖鸿斌)等,株洲举全市之力,史无前例的大制作、大投入、为民族歌剧《英·雄》的诞生与成长,注入了时尚与经典的元素及有力的保障。

民族歌剧《英·雄》,是一部文质很美,高品位、高质量的歌剧作品,寓教于乐,雅俗共赏,观众喜闻乐见。

讲述株洲英雄缪伯英、何孟雄夫妻的故事。

缪伯英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党员与丈夫何孟雄初识于北大校园,一篇《少年中国说》激荡了俩人邂逅的美丽,一个乖巧活泼,一个稳重大方。

因共同的志向,两人从相识、相知到相守,最后结成夫妻……剧本紧紧抓住4个“恋”和4个“歌”,分别是“初恋·俚歌”“热恋·酒歌”“苦恋·离歌”“生死恋·长歌”四幕,将何孟雄、缪伯英的事业之恋、夫妻之恋、儿女之恋,通过音乐和表演一一展现,塑造出一对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的“英雄夫妻”形象。

湖南原创音乐剧综述

湖南原创音乐剧综述

湖南原创音乐剧综述作者:万格格来源:《卷宗》2018年第06期摘要:湖南省作为中国原创音乐剧产业发展的先锋,一直都被国内艺术工作者们称为“文艺的绿洲”,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从事音乐剧创作表演事业的艺术家:冯柏铭、刘振球、肖戈、李雄辉、廖勇等等,他们代表了湖南省近四十年来的几代不同音乐剧创作团体的最高水平,也为湖南省培养了大量的优秀文艺人才。

湖南的原创音乐剧事业发展已经迈入了一个历史发展新的时期,随着国家扶持政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定能够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关键字:湖南,音乐剧,原创时光荏苒,斗转星移。

从湖南省第一部由自己本省音乐艺术家创作演出并产生较大影响的原创音乐剧《现在的年轻人》开始算起,已经过去了三十五个年头,湖南的原创音乐剧事业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80年代自由积极的音乐剧创作激情,遭遇90年代外来音乐剧作品和观众审美变化的冲击,新千年之后扎根传统的复古情怀开始崛起,直至十年后百花齐放的新高潮,湖南原创音乐剧之路起起落落,在历史的洪流中始终保持着向上的动力,不断推陈出新,吸纳融合,成为中国歌剧音乐剧发展的“绿洲”。

随着80年代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经济建设的成果已经初步显现,同时期的文化建设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原创音乐剧便是在此时得以兴起。

1982年,一部原创音乐剧横空出世----《现在的年轻人》,这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音乐剧,其里程碑式的意义,开启了音乐剧新的创作周期。

新时期的音乐剧创作,将视线聚焦于年轻的普通小人物在社会大变革中所经历的种种情状,《年轻人》、《蜻蜓》、《公寓·13》和《小巷歌声》皆是如此,题材的年轻化,使之对音乐剧的音乐创作、台词对白、舞台表演、道具舞美等等方面都做出了定位,社会青年观众群体成为主要的发展对象。

此时涌现出的一批先进创作团体及个人,如湘潭市歌剧团和株洲市歌舞剧团,作曲家刘振球,剧作家舒柯与冯柏铭,都在后来的音乐剧产业发展中成为了中坚力量。

在80年代原创音乐剧的起步阶段,每一部音乐剧都被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英·雄》让株洲重返歌剧“江湖”

《英·雄》让株洲重返歌剧“江湖”

突 出 。王 丽 达 不 仅 唱功 出色 ,表 方 面 ,对 于 人 物 归歌剧 的株洲 ,能在 中国歌剧舞 台上重塑辉煌 。
OPERA 201 8/2 31
主 要 人物 以不 同的 角度 搭 配 组 合 ,形 成 有 视 觉观 感 肃 ,此 刻他 一定感 慨万 千 ,对 此剧 的未来 一定也 会有
的画 面 。舞 美 大 气 、恢 宏 ,与 多媒 体 结合 后 富有 视 很多 的思考 ,距离今年 3月 即将举行 的 民族歌剧展 演 ,
觉 冲 击 力 ,左 右 两个 巨型 转 台 组 合 的设 计 ,不仅 有 还有 两个 多月 的时 间 .恐怕他 和这个 团 队还有 一场硬
一 个初生 儿 ,稚嫩是难 免的 ,不足也 是必然 的。不 过
现很 好 饰 演 缪 任何好戏 都是磨 出来 的 ,“英 雄 已经有 一个 不错 的
伯 英 、何 孟 雄 的 两位 主 演 王 丽 达 王传 亮表 现 比较 坯子 ,逐步修 改打磨 ,一 定会得 到提升 和 完善 。愿 回
民族 歌 剧 至此 全 部 亮相 。
人 所 熟 知 的人物 作 为艺 术 创 作 的选 题 ,株 洲 市 戏 剧
OPERA 20]8/2 29

现 场
在 与
幕 几 f

非 常激越 雄 浑 ,又不 乏动 听 的旋律 作 曲 家 杜 鸣 说 的泼 辣 、柔 情 、刚 毅 、坚 定 都 拿捏 到 位 。 王 传 亮声
人 的精 神气 质 。”
主和爆 发 力 ,完成 了这 场 速决 战 、、首演 时见 到黄 导 ,
舞 台调 度 疏 密 有 致 ,剧 中大
虽 然因 为紧张排 练而 喊哑 的嗓子稍 有恢 复 ,但 依然 能

歌剧《英·雄》:成就红色经典的“家”字解码

歌剧《英·雄》:成就红色经典的“家”字解码

XINRUIZHENGMING 新锐争鸣歌剧《英·雄》:成就红色经典的“家”字解码■ 张湘彦 株洲市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摘 要〕《英·雄》是以历史事实为背景的红色题材歌剧,从全国193部民族歌剧中脱颖而出,成为2017年“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的9部民族歌剧之一,是湖南省唯一入选剧目。

本文围绕“家乡”“家书”和“家国”三个方面具体阐述《英·雄》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对我们今后的创作不乏裨益。

〔关键词〕英雄;红色经典;革命故事;浪漫情怀原创歌剧《英·雄》于2018年1月18日火热出炉,神农大剧院内老中青三代观众座无虚席。

创意新颖的编排,厚重深邃的主题和张力十足的音乐,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演出结束后,演员再三谢幕,观众们纷纷起立致敬,喝彩声、掌声经久不息。

这部以历史事实为背景的红色题材歌剧,从全国193部民族歌剧中脱颖而出,成为2017年“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的9部民族歌剧之一,是湖南省唯一入选剧目。

它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能够让在场所有观众这般如痴如醉?或许答案就藏在这部歌剧中的“家乡”“家书”和“家国”之中。

歌剧之乡孕红色经典,名角放歌颂家乡往事在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之前的50多名早期党员中,有一对青年夫妇尤为引人注目,他们是何孟雄与缪伯英。

何孟雄(1898-1931),株洲酃县(今炎陵县)人,是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亦是株洲第一名共产党员,1931年2月7日英勇就义;缪伯英(1899-1929),长沙人,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女党员,1929年10月在上海病逝。

株洲的革命英雄,株洲的革命伉俪,家乡人怎么会忘记他们。

选择歌剧的形式,亦是家乡用自己最丰厚的文化传承来予以颂扬。

在中国歌剧的发展史上,株洲曾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曾排演了《江姐》等多部大型歌剧,成功宣传部《关于执行党的文艺政策的决定》、1947年5月《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关于文艺工作的三个决定》《文化部成立戏曲改进委员会——确定戏曲节目审定标准》等相关政策规定的颁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文艺方针和戏曲政策已经形成和确立。

株洲市级非遗项目介绍

株洲市级非遗项目介绍

株洲市级非遗项目介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株洲市作为湖南省的一个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株洲市级非遗项目众多,涵盖了传统技艺、民俗习俗、传统表演等多个领域,展示了这座城市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传统魅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株洲市级非遗项目,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充满魅力的传统文化之中。

我们来介绍一些著名的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

株洲市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如剪纸、刺绣、扎染等,这些技艺源远流长,代代传承。

以剪纸为例,株洲市的剪纸作品精美细致,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剪纸艺人们用剪刀在纸张上巧妙地刻画出各种花鸟动物、人物故事,色彩明快、构图精湛,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些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展示了株洲市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是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生活。

株洲市级非遗项目中还有许多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俗习俗。

株洲市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和民俗表演,如元宵节灯会、端午龙舟赛、中秋赏月等,这些活动深受当地人民喜爱,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在这些节日庆祝活动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株洲市民族文化的魅力,体验到传统习俗的魅力,感受到纯粹的民间气息。

这些民俗习俗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株洲市的优秀传统文化,也为城市增添了浓厚的地方风情。

株洲市级非遗项目中还有一些传统表演类项目,如地方戏曲、舞蹈、音乐等。

株洲市的地方戏曲以花鼓戏和板调戏为主,这些传统表演形式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花鼓戏是株洲市的一种特色地方戏曲,它以歌唱、舞蹈、音乐为主要表现形式,曲调激昂、旋律优美,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板调戏则是株洲市的另一种传统表演形式,它以板调为伴奏,讲究唱腔优美、表演生动,深受当地观众喜爱。

这些传统表演形式传承了当地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也为城市的文化生活增添了色彩。

株洲市级非遗项目丰富多彩,展现了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传统技艺、民俗习俗、传统表演等多个领域的非遗项目,不仅展示了株洲市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城市的文化名片和精神符号。

湘剧:文化沃土上盛开的艺术之花

湘剧:文化沃土上盛开的艺术之花

湘剧:文化沃土上盛开的艺术之花湘剧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分支之一,是湖南地区的代表性戏曲剧种,自然热情、情感丰富是它的特点之一。

自古以来,湖南就是一个优秀的文化沃土。

随着时间的推移,湖南的文化底蕴愈加深厚,也就催生了许多杰出的文化符号,其中湘剧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湖南地区特有的艺术形式,它几乎渗透在该省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在民间和官场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

湘剧起源于明朝时期,发展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始于官府、兴于民间、壮大于鬼曲,如今已成为国内著名的地方戏曲之一。

湘剧每出新戏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改和改进,以达到更加完美的效果,促进了戏曲的发展。

湘剧有着独特的演唱方式和表演风格,注重音乐和舞台效果,表现出湖南的文化特色,拥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湘剧中人物形象生动、尤其以女角色为主,她们的造型、唱腔和舞蹈都极富特色,是湘剧的一大亮点。

湘剧传承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古代的节令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湖南的传统文化等。

这些文化元素通过湘剧的表演将经典传承下来,湘剧遵循传统的表演方式,同时也在不断创新,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在演出的过程中,演员们不仅仅是在传承着艺术和文化,同时也在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情感。

湘剧的表达方式极富审美感,它不单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交流和传承形式,使人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魅力。

总的来说,湘剧是由历代人民在长期的实践创造过程中,经过了深刻而严肃的思考,在积累和传承中开创出来的传统文化符号。

凭借其丰富的表现力和高超的技艺,湘剧超越了地域和民族的限制,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湘剧将继续传承发扬,成为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同时也为中国的戏曲艺术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湘剧:文化沃土上盛开的艺术之花

湘剧:文化沃土上盛开的艺术之花

湘剧:文化沃土上盛开的艺术之花
湘剧是中国湖南省的标志性戏曲剧种之一,具有深厚的地域性和文化内涵。

它深受湖南人民的喜爱,被称为文化沃土上盛开的艺术之花。

湘剧源于明代,起源于湖南醴陵市,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它以湘江流域为传播中心,广泛传播至湖南、广东、广西、江西等地区,被誉为中国戏曲的四大剧种之一。

湘剧的音乐、唱腔、表演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

唱腔方面,湘剧琴声悠扬,调子深沉高亢,完美地表达了湖南人民的情感和性格特征。

表演方面,湘剧融合了湖南地方文化和汉族文化的精髓,以湖南方言为主要语言表演,地域性十分明显。

湘剧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引领着湖南文化的发展。

湘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着人文精神、传递着民间智慧、承载着历史文化积淀。

它是湖南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华文化的珍贵财富。

近年来,湘剧以其独特的艺术气质和文化魅力,成为一种旅游文化资源,吸引大批中外游客前来观赏。

除了传统的剧场演出,湘剧还在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进行演出,为市民送去文化惠民的服务。

总之,湘剧以其深厚的历史沉淀和浓郁的地域文化特点,成为了文化沃土上盛开的艺术之花,在传承发展中不断创新、焕发着青春活力。

它的美妙音乐和场景表演魅力使得湘剧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改革创新发展中的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

改革创新发展中的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

改革创新发展中的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高世逢湖南株洲,是一个多民族和睦共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地方,闻名世界的圣灵之地。

中华民族的始祖、农耕文化的创始人炎帝神农氏,长眠在湖南株洲境内炎陵县鹿原陂。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自己独特的文化甘霖。

滋润着这方古老而又神奇土地,从根本上讲还积极的影响到中国乃至世界。

久负盛名的湖南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一个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活跃在这个城市,链接这个城市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环节,湖南文化代表之一。

一,过去的辉煌早在上世纪50年代,湖南花鼓戏《生死牌》晋京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等国家领导人演出;花鼓戏《为了您的幸福》走遍三湘四水,获湖南省文化厅“演出百场奖”;自创、自演的轻歌剧《小巷歌声》在全国歌剧交流会中获演出一等奖;歌剧《从前有座山》荣获第三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创编花鼓戏《拦车》、《杀嫂》、《小砍樵》均进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演出。

九十年代,花鼓戏《红藤草》三次进京展演,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

近年来,大型现代花鼓戏《城市英雄》获全国纪检监察系统第四届电教片卫士奖一等奖;大型歌剧《沥沥太阳雨》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997年歌剧《又见梅花开》获湖南省新剧目调演“田汉新剧目奖;独幕歌剧《夏天小雨》获全军文艺调演创作演出”金奖“;大型花鼓戏《轱辘声声》获2003年湖南艺术节“特别奖”;通俗喜剧《太平村的锣声》获湖南省专业剧团新剧(节)目汇演“优秀剧目奖”;音乐剧《鹅卵石》荣获第三届湖南省艺术节“田汉大奖”;小花鼓戏《早春》、舞蹈《少女的第一场雨》获湖南省第三届艺术节群星奖“金奖”;小品《何结巴打狗》获湖南省首届农村文艺汇演“金奖”;大型现代花鼓戏《山竹》在第四届湖南省艺术节上荣获优秀剧目奖等11个单项奖。

著名艺术家、词作家乔羽老先生曾为中心题词,株洲因此被誉为“音乐之城”、“歌剧的绿洲”。

2009年荣获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文化部颁发的“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殊荣;历届被湖南省文化厅授予“全省好剧团”光荣称号;2009年被评为“湖南省文化产业优秀单位。

浅析中国歌剧音乐形式的发展

浅析中国歌剧音乐形式的发展

浅析中国歌剧音乐形式的发展一、中国歌剧概述歌剧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中国新歌剧的最初尝试,是1927年阎述诗(1905-1963)创作用民乐伴奏的舞台歌剧《高山流水》。

二十世纪中国歌剧创作的拓荒者是黎锦晖,他创作了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共12部,在当时的中国曾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为中国歌剧创作开了先河。

1934年聂耳和田汉推出《扬子江暴风雨》,这种“话剧加唱”的做法后来也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歌剧结构形式。

后经发展,1945年1-4月,延安鲁迅文艺学院根据晋察冀边区河北民间传奇故事“白毛仙姑”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

《白毛女》在我国歌剧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标志着中国歌剧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美学品格。

歌剧史家把从《兄妹开荒》到《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等优秀剧作在短时期内连续出现称为“第一次歌剧高潮”。

到了新时期,由于歌剧生存环境的变化和艺术观念、歌剧趣味的发展,歌剧创作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的趋势:一种是雅化趋势,即沿着严肃大歌剧的方向继续深入开掘,把歌剧综合美感在更高审美层次达到整合均衡作为主要的艺术探索目标。

这种探索的早期成果是黄安伦的《护花神》、施光南的《伤逝》。

另一种是俗化趋势,即把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作为参照系,探索在中國发展我们自己的通俗音乐剧的途径。

《雷雨》、《楚霸王》等原创歌剧更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二、《雷雨》作品分析歌剧《雷雨》既是曹禺的第一个艺术生命,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

作品描述了两个家庭六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狭小的舞台上不仅突现了伦理纲常的冲突和阶级矛盾,还有个体对于环境及时代的强烈不谐调的碰撞,在种种剧烈的冲突中完成了人物的塑造。

《雷雨》一发表,就震动了文坛,被不同的人饱含深情地演绎着、解读着,并一举将中国话剧推上了历史上最轰动热烈的巅峰时期。

(一)剧情发展歌剧自身的时空十分有限,能否开门见山直点主题就成为重中之重的关键。

那片歌剧的绿洲

那片歌剧的绿洲

那片歌剧的绿洲1990策划/张大江视觉/黄静执行/陈志音张欢张蕾孙静2008年末在京举办的“2008中国歌剧论坛”上,湖南作曲家刘振球、剧作家舒柯都提到湖南曾被誉为“歌剧绿洲”。

这在今天已无法想像,当年却是令人艳羡的事实。

1990年,我还是一个记者,自动请缨到株洲采访全国歌剧观摩演出。

歌剧在文化媒体的决策人眼中从未成为重点(至今亦如是),在我看来,1990年11月能有株洲的全国歌剧汇演,一是显出株洲文化人的气魄,二是与当时的文化部当政者、歌剧《白毛女》的作者之一贺敬之有很大关系。

贺部长邀集了所有文化部门和重要媒体的负责人,尽数汇集株洲,大力倡导主旋律歌剧,但也提出了主旋律与多样化应当并存的导向性主张。

这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已属相当得体的文化政策了。

吸引我去株洲的原因,主要是之前若干年里湖南不断涌现的歌剧新作,如《中原烈女》《公寓十三》《深宫欲海》《蜻蜓》等,相继进京演出,形成歌剧的湖南热。

更重要的原因是那次汇演的剧目竟达到14台之多,作为一个歌剧节都绰绰有余了。

不去株洲,怎知芳林如许?先说阵容的浩大吧:除中央歌剧院、总政歌剧团缺席之外,多个艺术团体的到场,足以确立那次汇演的权威性,中国歌剧舞剧院,上海歌剧院、辽宁歌剧院、哈尔滨歌剧院、泉州歌剧团,陕西、四川、江苏、江西的省歌舞剧院,长沙、株洲的市级歌舞团,吉林延边和贵州安顺地区的少数民族歌舞团,南京前线话剧团,还有最基层的大连长海县文工团,真是蔚然大观。

再说剧目。

新创剧目构成了汇演的主体,新到音乐剧(上海的《请与我同行》,编剧就是前面提到的湖南作家舒柯),新到话剧团演音乐剧(南京的《征婚启事》),新到县级文工团登上全国汇演的舞台(大连长海的《海篷花》)。

不新者有哈尔滨的《山野里的游戏》,已有百场商演记录,且是从哈尔滨一路演到了株洲。

14台之外的最“老”者是中国歌剧舞剧院的民族歌剧精品荟萃,老固老矣,却是中国歌剧的传统、精髓、历史的写照。

有一批歌剧“死党”聚此,聚会是免不了的,我是第一个聚会的发起者,那是因为看株洲的《从前有座山》,刘振球作曲兼指挥。

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

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

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孕育一方歌剧艺术文化,我国在歌剧艺术发展道路上经过多年的探索,吸收许多国家优秀的艺术文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歌剧艺术道路。

歌剧是由多门艺术综合而成,如戏剧艺术、舞台艺术、音乐表演艺术和诗歌等,是多门艺术的综合体现。

它最初产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传入中国是在20世纪20年代左右,在中国的传播很迅速,但与我国民族音乐融合的道路既坎坷又艰辛。

歌剧艺术产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在欧洲很受欢迎。

歌剧艺术的发展至今经历了四百年的历史和传承,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取声乐艺术和器乐的演奏艺术,再与表演者的舞台艺术相结合。

中国歌剧诞生在一个特殊的时期——20世纪20年代,中国正直革命时代。

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我国的歌剧快速发展,努力反映人民的心声,不断创新,不断与我国民族音乐碰撞、摩擦、融合,逐渐形成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歌剧。

中国歌剧吸收了我国戏剧和其他民族艺术的精髓,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

一、中国歌剧的形成随着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迅速发展,儿童歌舞表演逐渐兴起。

中国歌剧是自黎锦晖创作的儿童歌舞劇开始的,因此可以说儿童歌舞剧是中国歌剧艺术发展的雏形和基础。

儿童歌舞剧综合运用歌舞音乐、通俗易懂的歌词语言、舞台表演艺术等,更加贴切儿童的生活,更加容易被接受,使听众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一种新型的艺术表现形式。

歌剧创作更加接近人民生活,反映现实生活,正是具有这样的艺术特点,其才更容易被大众接受,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一开始,歌舞剧创作内容比较短小,如《好朋友来了》《三个小宝宝》《可怜的秋香》等,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旋律风格以及节奏型都符合儿童的生活现实,根据受众的生理、心理特点去选择题材,去构思创作作品,站在儿童的理解角度,运用富于形象性的艺术语言进行表达。

例如,《可怜的秋香》写道:“暖和的太阳,太阳,太阳。

太阳她记得:照过金姐的脸,金姐,有爸爸爱;银姐有妈妈爱。

秋香你的爸爸呢?你的妈妈呢?她呀每天只在草场上,牧羊,牧羊。

湖南的歌舞剧、歌剧活动

湖南的歌舞剧、歌剧活动

湖南的歌舞剧、歌剧活动
尹伯康
【期刊名称】《艺海》
【年(卷),期】1997(000)001
【摘要】我国现代歌剧的发展,大抵体现为三个阶段:一是"五四"运动后的歌舞剧阶段,二是四十年代延安的新歌剧运动阶段,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现代歌剧阶段。

这只是从时间上来加以划分,实际上第三阶段与第二阶段的歌剧在表现形式上没有本质区别,是一种继承关系。

湖南从三十年代开始,即有歌舞剧、歌剧活动。

(一)"五四"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我国戏剧界和音乐界开始酝酿创造新型歌剧,歌舞剧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

对于歌舞剧的诞生,湖
【总页数】5页(P56-60)
【作者】尹伯康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09.2
【相关文献】
1.湖南歌剧活动概况 [J], 朱立奇
2.记湖南省歌舞剧院歌剧团中外经典合唱作品专场音乐会 [J], 徐欣
3.湖南歌剧活动概况 [J], 朱立奇
4.华中地区的歌剧生力军——记武汉歌舞剧院的歌剧活动 [J], 沈承宙;
5.西洋歌剧中文版普及之路悄然启程——记湖南省歌舞剧院来厦学习 [J], 邵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喜看新绿又成行——湖南歌剧现状述评

喜看新绿又成行——湖南歌剧现状述评

喜看新绿又成行——湖南歌剧现状述评
蒋力
【期刊名称】《歌剧》
【年(卷),期】2018(0)12
【摘要】2018年,湖南的舞台上陆续出现了4台歌剧新作,这无疑是湖南歌剧创作的丰收之年,我欣喜地看到了丰硕成果,也有机会有意识有兴趣地对其产生的过程做了一些考察,有感于湖南歌剧工作者的拼搏与进取,做此述评,期与全国的歌剧工作者共享。

【总页数】6页(P54-59)
【作者】蒋力
【作者单位】[1]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3
【相关文献】
1.喜看沙滩新绿洲——浅评《迈向新农村》 [J], 刘正绪
2.喜看老树添新绿更有长卷绘蓝天——感受江苏特教 [J], 张宁生;
3.第四届湖南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述评——兼论湖南高校音乐教育本土化现状 [J], 张映兰;陈文红;刘振球;柳青
4.喜看橘园焕新绿——广西农垦立新农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侧记 [J], 池惠琼
5.喜看兰台新绿风景这边独好——安康地区烟草专卖局大力发展档案工作纪实[J], 张开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湖南歌剧活动概况

湖南歌剧活动概况

湖南歌剧活动概况
朱立奇
【期刊名称】《歌剧艺术研究》
【年(卷),期】2001(000)003
【摘要】“早在20世纪初,湘潭黎锦晖受新学影响,在中国传统歌剧艺术的基础上,首创中国歌剧。

其代表作《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画家》等儿童歌舞剧曾风靡全国。

民国21年(1932)由其弟黎锦光率上海明月歌舞社来湖南长沙、常德一带演出,撒下歌剧种子。

长沙黄
【总页数】4页(P12-15)
【作者】朱立奇
【作者单位】湖南省歌剧研究会荣誉主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22
【相关文献】
1.歌剧音乐创作亟待理论支撑——在湖南省歌剧音乐研究会成立会上的发言 [J], 尹晓星;
2.湖南歌剧活动概况 [J], 朱立奇
3.为什么湖南称为“歌剧之乡”“歌剧绿洲” [J], 刘镇钰;吴安宇;
4.湖南的歌舞剧、歌剧活动 [J], 尹伯康
5.在“泰山学术论坛——第二届全国歌剧理论与创作研讨会暨优秀歌剧评论推优活动”开幕式上的致辞 [J], 王洪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现代化与现代设计艺术的嬗变——株洲设计艺术30年发展略论

城市现代化与现代设计艺术的嬗变——株洲设计艺术30年发展略论

城市现代化与现代设计艺术的嬗变——株洲设计艺术30年发
展略论
赵伟军;杨英;罗丹丹
【期刊名称】《陶瓷科学与艺术》
【年(卷),期】2009(043)009
【摘要】设计艺术是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株洲设计艺术的飞速发展集中在改革开放之后的30年间,其主要经历了起步、发展和繁荣三个阶段,它是一个从工艺美术、艺术、美术设计逐渐向现代设计艺术演变的过程,也是一个把艺术与设计、艺术与科技融为一体的过程.
【总页数】2页(P16-17)
【作者】赵伟军;杨英;罗丹丹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株洲,412007;株洲市设计艺术家协会,株洲,412007;湖南工业大学,株洲,412007;湖南工业大学,株洲,412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
【相关文献】
1.现代设计艺术教育模式的新探索——评《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J], 范伟;孙炎
2.见证中国现代设计艺术教育发展历程——写在《设计艺术》创刊15周年之际[J], 潘鲁生
3.设计艺术如何承载历史记忆与时代前进——对现代设计艺术的哲学思考 [J], 蒋保汝
4.淳朴.简约.平民化的丹麦设计:—著名设计师谈丹麦现代设计艺术(西安展)[J], 徐叶玲;王杰
5.艺术设计教育融合少数民族文化的实践教学探索——以云南财经大学现代设计艺术学院实习实训教学为例 [J], 许婧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株洲歌剧艺术发展述略
作者:张湘彦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8期
摘要:歌剧作为株洲的强势剧种,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曾创排上演了许多深受群众欢迎的歌剧剧目,《从前有座山》荣获首届文化部“文华奖”、《沥沥太阳雨》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株洲也被时任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乔羽称为“音乐之城,歌剧之乡!” 进入新世纪后,株洲的歌剧艺术在传承中推陈出新、在普及中精品发展、在兼容并蓄中更具特色,为株洲歌剧的繁荣和发展谱写出灿烂的新篇章。

关键词:株洲;歌剧之乡;歌剧艺术
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116-01
由于精品与佳作不断,株洲被公认为是我国歌剧界的“绿洲”。

1959年,在株洲市委领导的亲自关怀与协调之下,从北京调来建筑部歌舞团的部分演员作班底,再选调部分本地演员,正式组建了“株洲市文艺工作团”,即后来的株洲市歌舞剧团。

与此同时,株洲的歌剧演出活动,就在这样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开始了新的起步与发展,经过五十多年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各级领导对歌剧艺术事业的大力扶植和支持,现在的株洲不仅有一支高水平的歌剧创作队伍、一支高质量的歌剧表演团体,更形成了热爱歌剧艺术的广泛观众基础,这样好的氛围无一不对株洲歌剧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一、株洲歌剧的初步繁荣
早在七十年代初,株洲创作演出的小歌剧《送货路上》就在全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该剧以清新的笔触,歌颂了社会主义新风,之后还拍成了戏曲片在全国放映。

此后,株洲相继上演了许多深受群众欢迎的歌剧剧目,诸如:《洪湖赤卫队》、《红珊瑚》、《海霞》,以及后来经过改编的《爱之歌》、《特别代号》等,还有小歌剧《刘四姐》、《红松店》等。

经过这一阶段扎实的业务训练和频繁演出,歌剧表演队伍在专业能力和表演技巧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早期的株洲歌剧创作具有明显特征的同时,也具有明显的缺陷,它们不同程度地运用戏曲写意戏剧观,唱、做、念、舞等各种表现手法,强调走单一民族化道路,而如何学习并借鉴西洋歌剧特长,运用西洋歌剧多彩绚丽的舞台技术和博大精深的空间表现,则因时代原因而受到限制,所以在音乐的完整性、音乐手段的丰富性和音乐如何与戏剧相结合等方面始终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索。

二、株洲歌剧的荒芜期
十年动乱期时期,“样板戏”独霸剧坛,戏剧舞台出现了畸形繁荣而又极端萧条的景象。

在所谓“现代革命京剧就是歌剧”的指导原则下,歌剧在“文革”中被打入冷宫。

同样,株洲的歌剧艺术也受到了严重的摧残。

基本上都是按照“样板戏”的一套理论和实践,将文化艺术中得“革命化”推向了至高点,并用“三突出”塑造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完全忽视了歌剧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当下生活的反映和歌颂,因此这个阶段的株洲歌剧创作简单单一,平面化明显,在表现生活的深度、力度和美感方面都受到了影响。

三、株洲歌剧的丰收期
改革开放之后,株洲的歌剧创作演出活动也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好势头,并在八九十年代进入了歌剧史上的一个丰收期。

株洲市歌舞团先是恢复了过去的一些保留歌剧剧目,接着便重点着力启动歌剧新作品的创作工作。

第一个走出株洲的创作剧目是轻歌剧《小巷歌声》,作者是杨梁斌。

1986年12月该剧参加全国歌剧交流演出,荣获创作与演出双优奖;1988年9月应文化部和中国歌剧研究会的邀请进京演出,并先后在民族宫及中南海剧场连演四场,场场爆满。

文化部代部长贺敬之动情地说:“《小巷歌声》为首都吹来一股改革开放的清风,这是一出与青年观众直接对话的好戏。


整个八十年代是我国歌剧观念变革和歌剧艺术探索和整体崛起的黄金时代。

各种新的文艺思潮、戏剧观念和作曲技法也在歌剧界强势登陆并对创作实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特别是八十年代接连不断的全国歌剧汇演,催生了歌剧新作品的涌现,也对株洲歌剧艺术的全新发展带来了重大契机。

终于,在1988年株洲剧坛的一个重量级的剧本《从前有座山》问世了,作者是饮誉全国戏剧界的女作家张林枝。

该剧由“株歌”排演后,1989年参加湖南省第二届“洞庭之秋”艺术节,一举夺得11个单项奖,并被省内外专家们认定是一部最具潜质的好戏。

不久,由文化部和中国歌剧研究会共同决定:在株洲举办一次全国歌剧观摩演出,有来自中央及各省市的15个歌剧院团参演。

东道主株洲市歌舞剧团献上的佳肴就是《从前有座山》。

在座谈会上,贺敬之深情地说:“株洲这次除了戏演得好,在接待工作上也安排得如此严密、细致、周到,确实不容易。

我想‘株洲’这两个字,必将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闪闪发光。

”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乔羽也为株洲欣然题词:“音乐之城,歌剧之乡!”1991年下半年,经党中央和国务院共同批准的全国首届国家级戏剧大奖“文华奖”在北京揭晓:株洲的《从前有座山》名列歌剧“文华奖”之首,共获五项大奖:即文华剧目奖、文华导演奖、文华舞美设计奖、文华作曲奖、文华表演奖。

该剧也代表着整个八十年代株洲歌剧创作的最高水平,充分体现了株洲歌剧艺术完美而又独特的巨大魅力。

这二十几多年,株洲的歌剧创作可谓是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特别是剧本文学创作, 结构严谨、细节丰富、文词绚烂、语言生动、人物个性突出、创作技巧大为提高, 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

四、新世纪株洲歌剧的创新与开拓
进入新世纪以后,为了适应观众审美欣赏的要求,株洲越来越重视歌剧舞台的表演艺术。

2000年初,由株洲歌舞剧团在省内选中并投排的歌剧《沥沥太阳雨》,编剧胡笑蓓,以其凝重的艺术特色在戏剧舞台上绽放华彩。

2001年7月,该剧赴省参加建党8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获湖南省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的优秀剧目奖和湖南省田汉戏剧大奖。

2002年8月,该剧应文化部“哈尔滨之夏”音乐节组委会的邀请赴哈市参加全国第三届歌剧音乐剧调演及哈尔滨之夏音乐节,再次将“歌剧之乡”株洲的又一精品力作推上全国歌剧舞台,《沥》剧荣获优秀剧目奖及8个单项奖。

2003年底,正式接到中宣部通知:该剧荣获全国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奖的优秀剧目奖。

2009年9月,由株洲市艺术剧院演出的《鹅卵石》在湖南省文化艺术节上正式亮相,就一举获得了田汉大奖和剧作奖、导演奖、音乐奖等9项大奖。

该剧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三线建设”中两位青年在鹅卵石的见证下结为夫妻,随后男主人公没有跟施工队回长沙,而是留在大山独守17座仓库30年的故事。

该剧彰显了一种纯朴的感情和对事业的执着和奉献精神,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从这两部代表作中我们欣喜地发现,与前阶段歌剧突出阶级斗争主题、注重塑造英雄典型不同,新世纪以来的株洲歌剧创作更注重人情与人性的表现。

不论是近现代革命斗争中的英雄,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平凡人物,戏剧着重的是其作为常人共通的心理情感内容。

爱情、亲情、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经过升华,转换成爱国爱党情、民族情及人间大爱之情,共同铸就了剧中人物既平凡又超凡的精神世界。

而在音乐表现上,之前的歌剧强调民族化,侧重于向传统戏曲学习,而新世纪以来的歌剧创作者则在继续保持音乐民族风格的基础上,更多地向西洋歌剧借鉴其整体结构,注重咏叹调与宣叙调的表现力,使音乐能直接营造戏剧性,歌剧规模因而更加宏伟,音乐的审美效力也得到增强。

五、结语
株洲歌剧艺术的发展,在不断探索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五六十年的历程里,就大型歌剧的创作上演,几乎是每隔十年一部,一部一个样,其间感慨多多,苦乐多多。

可谓十年磨一剑。

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又为株洲歌剧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运。

就以往的经验而言,株洲的歌剧创作,是在充分利用本地固有艺术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结合戏剧戏曲创、演经验,集各门类艺术于一炉的。

只有这样,艺术综合性才会更高更新,才能可以真正称作是歌剧的优秀剧作。

现如今,我们应该考虑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在汲取西洋歌剧艺术优长的同时,切实的把握社会现实、当下的音乐语言和大众审美情趣,进而使“音乐的戏剧性”和“戏剧的音乐性”完美地融合;二是应从工作上和艺术上加以总结, 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歌剧应该如何适应这样的新形势, 应该如何更好地为改革和文化建设服务。

这些都是今后株洲歌剧发展仍需继续探索的重要课题。

★本文为株洲市社科联2012年立项课题阶段性成果?《株洲歌剧的发展与对策研究》,编号:ZZSK1213
参考文献:
[1]刘庆苏.音乐戏剧艺术——歌剧[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2000年版.
[2]汪毓和.20世纪华人音乐创作概述[J].人民音乐,200l(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