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昼极夜的解释》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极昼和极夜的解释》这一节的内容主要出现在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的第4.8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极昼和极夜。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倾斜角度对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影响。
此外,本节课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地球的运动和自然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公转产生的极昼和极夜现象,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具和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同时,教师还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倾斜角度,掌握极昼和极夜的产生原因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地球运动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他们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倾斜角度;极昼和极夜的产生原因及特点。
2.难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极昼和极夜现象。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4.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3.环境:宽敞的教室,良好的网络环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公转的动画,引导学生回顾地球的运动特点。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讲解地球的基本概念,包括地球的形状、自转和公转等基本知识。
1.2 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极昼和极夜吗?它们是什么现象?”1.3 学生讨论,分享对极昼和极夜的理解。
第二章:极昼和极夜的定义2.1 教师讲解极昼和极夜的定义,即在极地地区,一段时间内太阳全天不落下,或全天不升起的现象。
2.2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动画,理解极昼和极夜的现象。
2.3 教师举例说明极昼和极夜在不同地区的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
第三章:极昼和极夜的原因3.1 教师讲解极昼和极夜产生的原因,即地球倾斜轴的影响。
3.2 学生通过观察地球倾斜轴的模型,理解地球倾斜轴对极昼和极夜的影响。
3.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只有极地地区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第四章:极昼和极夜的实际影响4.1 教师讲解极昼和极夜对极地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对生物的繁殖、狩猎和人类作息时间的影响。
4.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极昼和极夜实际影响的思考和例子。
4.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极昼和极夜现象对极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有何影响?第五章:案例研究:极昼和极夜的应用5.1 教师介绍北极地区的旅游业和科考活动,以及极昼和极夜在这些活动中的应用。
5.2 学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和图片,了解极昼和极夜在北极地区旅游和科考中的应用。
5.3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极昼和极夜现象开展北极地区的旅游和科考活动?第六章:极昼和极夜对生物的影响6.1 教师讲解极昼和极夜对极地生物的影响,包括生物的生理节律、繁殖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6.2 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图片和视频,了解极昼和极夜对生物的具体影响。
6.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极昼和极夜现象对极地生物的适应策略有何启示?第七章:极昼和极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7.1 教师讲解极昼和极夜对极地人类生活的影响,包括作息时间、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变化。
7.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极昼和极夜对极地人类生活的具体影响。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极昼和极夜的概念,知道它们产生的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地球自转与极昼极夜现象之间的关系。
3. 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极昼和极夜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与极昼极夜现象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极昼和极夜的产生原因。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和极昼极夜现象,增强直观感受。
3.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地球自转示意图、极昼极夜现象图。
2. 教学素材:地球仪、挂图。
3. 小组讨论工具:卡片、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展示地球自转示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的现象。
1.2 提问:地球自转会产生哪些特殊现象?2. 探究极昼和极夜的产生原因2.1 展示极昼极夜现象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
2.2 提问:为什么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2.3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
3. 讲解地球自转与极昼极夜的关系3.1 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2 阐述地球自转与极昼极夜现象之间的关系。
4. 实践操作4.1 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观察极昼极夜现象。
5. 课堂小结5.2 强调极昼和极夜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6.1 观看相关视频,加深对极昼极夜现象的理解。
6.2 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并记录极昼极夜现象。
7. 板书设计7.1 极昼和极夜的概念7.2 地球自转与极昼极夜的关系六、教学反思6.1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评估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6.2 分析学生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在理解极昼和极夜现象方面的困难。
6.3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有效地传授知识。
七、课堂评价7.1 通过作业、小测验或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极昼和极夜现象的理解程度。
7.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12-教科版
《极昼极夜的解释》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了解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2、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实验、直观实验、示意图等多种方式,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体会到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和释疑,培养科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并对所学知识形成新的体系。
【教学重点】能用模拟实验,示意图来解释极昼极夜现象。
【教学难点】地轴倾斜角度影响极昼极夜的发生和范围的大小。
【教学准备】模拟实验、示意图、视频、PPT【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地球自转视频,回顾自转特点及产生现象。
2、播放地球公转视频,回顾公转特点及产生现象。
3、播放极光视频,提问极光一般在哪里可以欣赏到?北极南极还有什么特殊的现象?二、探索新知(一)极昼极夜现象1、PPT出示极昼极夜图片,对比观察极昼极夜特点,明确极昼极夜现象。
2、什么原因导致两极地区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呢?让我们运用地球运动的特点解释极昼极夜吧。
(二)极昼极夜的解释模拟实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1、出示器材,明确模拟地球公转运动,确立实验目的“观察太阳直射点”位置。
2、播放视频,讲解模拟实验操作步骤及实验记录单记录方法。
3、小组合作实验,完成实验记录单及实验结论1。
4、PPT小结各小组实验结果“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特点”。
示意图解释极昼极夜1、出示示意图,回顾地球的几条重要分界线。
2、根据太阳直射点实验记录单,示意图上展示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所出现的昼夜分布情况。
3、根据示意图展示结果,完成实验结论2。
4、播放极昼极夜现象视频小结5、总结极昼极夜的形成与地球的自转、公转、地轴倾斜角度等多种因素有关。
假如地轴倾斜角度变大1、已知地轴倾斜角度实23度,假如地轴倾斜角度加大,会发生什么?2、小组讨论3、示意图展示倾斜角度加大,极昼极夜的范围将更大。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作业设计方案》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作业设计方案《极昼和极夜的诠释》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极昼和极夜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掌握相关观点和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诠释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极昼和极夜的影响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球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珍爱环境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极昼和极夜的观点诠释2. 极昼和极夜的形成原因3. 极昼和极夜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极昼和极夜的观点理解和形成原因的掌握。
2. 难点:极昼和极夜在不同地区的表现的诠释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实验教学:利用实验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极昼和极夜的影响。
3. 多媒体教学: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极昼和极夜的现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极昼和极夜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进修:教师介绍极昼和极夜的观点及形成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 实验: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极昼和极夜的影响。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究极昼和极夜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及其影响。
5. 总结:归纳总结极昼和极夜的特点和影响,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六、教学评判1. 作业设计:安置相关作业,让学生稳固所学知识。
2. 小测验: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极昼和极夜的掌握水平。
3. 教室表现:评判学生在教室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提问等。
七、拓展延伸1. 网上搜索相关资料,了解极昼和极夜在北极、南极等地区的具体表现。
2. 组织实地考察,观察极昼和极夜的现象,深化学生对地球自然现象的认识。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地理》等相关教材。
2. 多媒体资源: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3. 实验器械:地球仪、灯光等实验器械。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极昼和极夜的观点和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诠释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球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达到教学目标。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极昼和极夜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解释极昼和极夜的形成原因。
3. 学生能够描述极昼和极夜对北极圈和南极圈地区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图,分析极昼和极夜的现象。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索极昼和极夜的形成原因。
3. 学生通过研究实例,了解极昼和极夜对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地球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生培养对环境变化的关注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极昼和极夜的概念。
2. 极昼和极夜的形成原因。
3. 极昼和极夜对北极圈和南极圈地区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1. 极昼和极夜的形成原因的解释。
2. 极昼和极夜对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教具:1. 地球仪和地图。
2. 极昼和极夜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 小组讨论的材料和工具。
教学环境:1. 教室布置成公开课的形式,学生座位有序排列。
2. 投影仪和屏幕准备就绪。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极昼和极夜的现象。
2. 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极昼和极夜的好奇心。
Step 2: 探索极昼和极夜的形成原因(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解释极昼和极夜的形成原因。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Step 3: 研究极昼和极夜对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极昼和极夜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了解对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研究实例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Step 4: 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极昼和极夜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极昼和极夜对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理解。
Step 5: 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极昼和极夜的现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极昼和极夜的定义及产生原因;(2)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3)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极昼和极夜的现象;(2)利用图表和数据,分析极昼和极夜的产生原因;(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爱地球,关注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极昼和极夜的定义2. 产生原因(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2)地球轴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极昼和极夜的定义及产生原因;(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地球轴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的规律;(2)极昼和极夜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学用具:地球仪、PPT、图表、数据等;2.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地球仪展示极昼和极夜现象;(2)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2. 探究极昼和极夜的产生原因:(1)分析地球轴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2)利用图表和数据,解释极昼和极夜的产生原因。
3.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极昼和极夜现象的观察和分析;4.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极昼和极夜现象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
5. 作业布置:(1)观察当地日出日落时间,分析太阳高度角变化;(2)绘制地球轴倾斜示意图,标注极昼和极夜区域。
6. 课后反思:(2)关注学生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和视频,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极昼和极夜现象。
3.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极昼和极夜现象(简单了解)》教学设计
《极昼和极夜现象(简单了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幼儿初步了解极昼和极夜是地球两极地区特有的自然现象。
知道极昼是太阳长时间不落,极夜是长时间不见太阳。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故事、图片展示、模拟实验、讨论等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特殊地理现象的认知能力。
在探索极昼和极夜现象的过程中,提高幼儿对地球奇妙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幼儿对地球科学的喜爱之情,培养他们对不同地区自然现象的关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极昼和极夜现象发生在地球的两极地区,以及这两种现象中太阳的不同状态。
让幼儿能通过简单的描述和展示,区分极昼和极夜现象。
2.教学难点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向幼儿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形成的原因(涉及到地球自转、公转和地轴倾斜等复杂概念)。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极地奇妙世界”情境,激发幼儿对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兴趣。
故事讲述法:讲述与极昼、极夜相关的故事,让幼儿从故事中感受这种现象的神奇。
图片展示法:展示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图片,让幼儿直观地看到两种现象的场景。
模拟实验法:通过简单的模拟实验,帮助幼儿初步理解极昼和极夜现象形成的原理。
讨论分享法:组织幼儿讨论极昼和极夜现象相关话题,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地球的最北边和最南边,有一些非常神奇的地方。
在那里,有时候太阳会一直挂在天空,好多好多天都不会落下去;而有时候呢,太阳又会消失很长很长时间,天空一直是黑的。
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种神奇的现象——极昼和极夜。
”引出主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二)极地奇妙故事(7分钟)教师讲述故事:“在遥远的北极,有一个可爱的小北极熊。
有一段时间,它发现太阳一直都在天空中,不管它是睡觉、玩耍还是找吃的,太阳都一直陪着它,它觉得很奇怪。
可是,过了一阵子,太阳突然不见了,天空变得黑漆漆的,小北极熊只能在黑暗中等待。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章:极昼和极夜的定义与概念1.1 极昼和极夜的定义1.2 极昼和极夜的形成原因地球自转轴的倾斜:地球的自转轴相对于公转平面有23.5度的倾斜,导致不同地区的阳光照射强度和时间发生变化。
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不同地区接受到的阳光时间和强度也会发生变化。
第二章:极昼和极夜的地理分布2.1 极昼和极夜的分布规律北极圈以内的地区在夏至期间出现极昼,冬至期间出现极夜。
南极圈以内的地区在冬至期间出现极昼,夏至期间出现极夜。
2.2 极昼和极夜的持续时间极昼和极夜的持续时间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接近极点的地方持续时间最长。
在北极圈以内,极昼持续时间最长约为1个月左右,极夜持续时间也约为1个月左右。
第三章:极昼和极夜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1 极昼和极夜对生物的影响极昼期间,生物活动增多,繁殖和觅食活跃。
极夜期间,生物活动减少,进入冬眠或调整生活习性以适应黑暗环境。
3.2 极昼和极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极昼期间,人们可以利用全天阳光进行户外活动和工作,但需注意防止紫外线伤害。
极夜期间,人们需要适应黑暗环境,可能出现光照不足的问题,需要注意心理健康和生活习惯的调整。
第四章:极昼和极夜的观测与研究4.1 极昼和极夜的观测方法利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太阳的位置和运动。
使用日出日落时间表记录日出日落的时间。
4.2 极昼和极夜的研究意义研究极昼和极夜可以了解地球自转轴的倾斜角度和地球公转的规律。
极昼和极夜的研究对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和人类生活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五章:极昼和极夜的应用与探索5.1 极昼和极夜的应用领域旅游:极昼和极夜的出现使得北极圈以内的地区成为独特的旅游目的地。
能源:极昼期间可以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发电。
5.2 极昼和极夜的探索意义极昼和极夜的出现为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研究地球自转和公转规律的独特环境。
通过对极昼和极夜的研究,人类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演变和气候变化规律,为未来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作业设计方案》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作业设计方案《极昼和极夜的诠释》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极昼和极夜的观点及原因。
2.掌握极昼和极夜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形式。
3.理解极昼和极夜对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极昼和极夜的定义和诠释。
2.极昼和极夜的地理分布。
3.极昼和极夜对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极昼和极夜的观点及原因是重点。
2.极昼和极夜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形式是难点。
四、教学方法1.讲授相结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极昼和极夜的观点。
2.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极昼和极夜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形式。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
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通过展示极昼和极夜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这一主题的好奇心。
2.讲解:讲解极昼和极夜的定义和诠释,介绍极昼和极夜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极昼和极夜的原因。
3.案例分析:以北极和南极地区为例,分析极昼和极夜在这两个地区的表现形式,并讨论其对当地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极昼和极夜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极昼和极夜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热爱。
六、教学评估1.教室表现:观察学生在教室上的表现,包括听课态度、参与讨论情况等。
2.作业完成情况:安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极昼和极夜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3.小组讨论效果: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维活跃度、合作精神等。
七、拓展延伸1.组织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极昼和极夜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形式,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2.撰写钻研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关于极昼和极夜的钻研报告,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和写作能力。
3.开展主题讨论:组织学生开展关于极昼和极夜的主题讨论,增进学生思维的开阔和深入。
通过以上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极昼和极夜的观点、原因、表现形式及影响,培养他们的地理知识和综合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球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第8课《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8课《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地球运动的已有知识基础上,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对极昼极夜现象进行解释。
书中也提供了一些解释的方法,包括做模拟实验、直观模型演示、画示意图等,希望能给学生一些启示。
这些解释都能让学生认识到:因公转中地轴是倾斜的,导致北极圈始终都处于阳光照射中,即便地球自转也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只会出现白昼现象。
学生的表述也许不会这样严谨,但如果学生用文字、图示或模拟实验表示出极昼现象就可以了。
教科书还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探究地轴倾斜角度变得更大时极昼发生的范围。
借此,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极昼或极夜发生的主要原因,而且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地轴倾斜角度的意义,这对认识地球运动、四季、极昼极夜、地球上的生物等都至关重要。
最后,应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一次总结。
这个总结,是概念的升华过程,也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思维过程。
让学生重新梳理地球运动及其关联现象。
这将是一个评价学生本单元学习情况的良好时机。
【学情分析】通过近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地球的运动方式有自转和公转,对探究的方法(主要是模拟实验、画示意图等)也有了一定的熟练掌握,本课主要是综合运用前面所学到的地球运动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
学生对于昼夜的认识比较深刻,但是对于极昼和极夜这种奇特的自然现象的认识可能是非常粗浅、片面的,也许只感觉到了它与地球公转、自转、地轴倾斜有关,但很难把三者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去分析。
因此,本课的学习中在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探究科学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要综合运用知识,学会全面分析,提升准确解释生活中自然现象的能力。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过程与方法:用模拟实验、直观演示、示意图等多种方式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但所有的解释都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课件+教案+教学反思)
北极特有的极夜
模拟实验法
1、需要的器材:地球仪、手电筒 2、操作方法: ①用地球仪代表地球,手电筒代表太阳。 ②地球围着太阳公转,同时自转,看北 极、南极产生的现象。
我们可以做一个模型来进行模拟实验。
1. 我的解释是:
2. 我的解释可以更明显一些:
用一个纸板表示白昼和黑夜的分界线。在纸板中间剪一个和地球 仪大小差不多的圆,在纸的一面涂上黄色,另一面涂上黑色。把地 球 仪倾斜插进竖直在桌面的纸板中,让北极圈处在黄色纸板一面。
北极圈内大部分 地区极昼
北极圈内大部分 地区极夜
南极圈内大部分 地区极昼 南极圈内大部分 地区极夜
灵活应用
中国科学家到南极考察的最佳季节是我国的(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我国南极科考队赴南极考察最佳时间为12月-次年2月, 因为此时为南极的暖季,又是极昼时期.
)
画示意图法
我们的解释:
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地轴倾斜有关。
我们已经知道了地轴的倾斜角度大约23度。
讨论:
地轴倾斜角度更大,极 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将更 大,这对地球的影响是 十分巨大的。
极昼发生的范围变大了, 可能会产生哪些后果呢?
气温、气候、日照时间等都将有 较大变化,会极大影响地球上的生物。
判断地球运动 天体东升西落 的依据 卫星观测 地球运动产生 昼夜 的自然现象
方式: 绕地轴转动 方向: 自西向东 周期: 24小时
特点: 地轴倾斜
傅科摆、天体东升西落、卫星观测
方式:绕太阳转动 方向: 自西向东 周期:一 年
恒星周年视差、 星座四季交替、 卫星观测。
特点: 地轴方向倾斜不变,角度大小不变。
极昼极夜 现象的解释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科版(2)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科版
(2)
教学目标:
1. 了解极昼和极夜的概念。
2. 了解极昼和极夜产生的原因。
3. 让学生了解北极和南极地区的极昼和极夜现象。
教学重点:
1. 极昼和极夜的概念。
2. 极昼和极夜的原因。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理解极昼和极夜的原因。
教学准备:
图片、地球仪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白天和黑夜的地方。
让学生观察图片,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
Step 2:引入极昼和极夜的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通过他们的发言引出极昼和极夜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地球上有一些地方有一段时间是全天光照、没有黑夜的,我们称之为极昼;相反,有一些地方有一段时间是全天黑夜、没有白天的,我们称之为极夜。
Step 3:解释极昼和极夜的原因
教师使用地球仪或图片,向学生展示地球自转的运动,并解释地球自转导致地球上不同地方的白天和黑夜的变化。
然后解释极昼和极夜的产生原因:由于地球轴倾斜,太阳光照射的角度不同,因此北极和南极地区会有连续几个月的极昼和极夜现象。
Step 4:拓展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北极地区是不是一年四季都没有黑夜?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极昼和极夜时间有没有差别?
Step 5:小结归纳
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课堂内容,确认学生对极昼和极夜的概念和原因有了清楚的理解。
Step 6: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在家中自己观察太阳的位置和时间的变化,并画出观察结果。
科学教育科学五年级下册《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1
1、谈话: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夜可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还记得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
2、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1)思考:利用手电筒、地球仪、示意图等材料,我们怎样能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3)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自转?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公转?
(4)地球的运动生出了哪些自然现象?
2、延伸拓展:
我们还想知道地球运动的哪些问题?
析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地球自转公转地轴倾斜
教后反思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
教学
目标
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3、能用模拟实验、模型、示意图等方法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4、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
重点
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学生分组实验。
(3)全班交流。
(4)结。
1、讨论:我们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是23度,如果倾斜角度加大,会出现什么现象?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2、交流。
1、交流并记录:
(1)在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有哪两种形式?
(2)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自转有什么特点?地球公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公转有什么特点?
难点
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教学
准备
学生准备
光源,极昼极夜现象的图片。
教师准备
地球仪,光源,极昼极夜现象的图片等。
教科小学科学下《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word教案(4)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8.极昼极夜的解释一、教材简析及学情分析:《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8课。
本单元重在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最终认识到地球在逆时针自转和公转,自转产生昼夜现象,公转时由于地轴倾斜产生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是单元最后一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地球运动的已有知识基础上,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对极昼极夜现象进行解释:极昼极夜现象与地球自转、公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通过近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地球的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探究的方法(主要是模拟实验、画示意图等)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主要是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去探究。
学生对于极昼极夜的有一定的认识,但是非常粗浅、片面的,也许也感觉到了它与地球公转、自转、倾斜有关,但很难把三者综合考虑去分析。
因此,本课要强调综合运用知识,全面分析。
另外,在本课最后一部分是本单元科学概念的综合回顾,教师可以做为一个练习让学生当堂回顾,帮助学生掌握并利用一些未解之谜让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科学词汇:地球公转、自转、地轴倾斜角(二)过程与方法:能用模拟实验、模型、示意图等方法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科学方法:模拟实验(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核心价值观:合作探究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教学难点: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地球仪,光源,极昼极夜现象的图片等教学流程复习日夜产生的原因——极昼极夜现象的认识——解释极昼极夜现象——模拟实验验证——汇报,再解释极昼极夜现象——小结——单元小结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复习昼夜形成的原因:前几节课,我们了解到我们宁波不但有昼夜变化,还有四季变化,现在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我们这里为什么会形成昼夜现象?学生上台来解释。
五年级科学教案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省一等奖】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设计伊通满族自治县朝鲜族九年一贯制学校魏翠翠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2、过程与方法用模拟实验的方式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
(2)在活动中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学生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式,认识到极昼极夜现象与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地轴倾斜有关(三者共同作用)。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做全面的思考和分析,并用各种方式加以证明。
教学准备:全班准备: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课件)小组准备:地球仪1个,手电筒1个,,实验记录单1份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教师展示地球仪这位老朋友,请学生复习回答地球运动相关知识,并介绍我们生活的地方每天都会迎接白昼和黑夜的交替,但是地球的南极和北极地区却有许多令人感到奇怪的现象,以此导入新课二、认识极昼和极夜现象课件出示极昼极夜图片学生质疑,激起学生探究极昼极夜现象的欲望三极昼和极夜现象的解释1、探究极昼极夜的形成请同学们结合前几节课所学的地球运动知识,小组同学讨论交流一下,并把猜测引起极昼极夜现象的原因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上。
2、小组同学进行猜测极昼极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并汇报学生猜测汇报预设:可能会提出与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有关3、小组模拟实验探究教师出示模拟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并提问:实验材料分别模拟的是什么?同时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南极北极分别在哪?(2)地轴指向哪里?(3)看到什么现象时说明出现了极昼?(4)看到什么现象时说明出现了极夜?小组同学综合运用地球运动知识,实验探究极昼极夜是怎样产生的,并完成实验记录单学生开始实验操作,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实验结束,各小组汇报实验结论,并汇报实验过程中看到的现象通过模拟实验,师生共同对极昼和极夜现象的产生作出解释4、探究地轴倾斜角度的重要意义。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
(3)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自转?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公转?
(4)地球的运动出生了哪些自然现象?
活动一:一、引入学习:
1、谈话: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会出现很多令人奇怪的现象,比如:北半球到了夏季,太阳就会挂在天空几个月而不落下,北极中心地带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会连续几个月不见太阳,北极中心地带的黑夜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做极昼和极夜。
1、交流并记录:
2、延伸拓展:
我们还想知道地球运动的哪些问题?
板书
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地球自转公转地轴倾斜
教学
后记
活动二:二、探究极昼和极夜现象:
1、谈话: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夜可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还记得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
活动三:三、研讨地轴倾斜的角度和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
1、讨论:我们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是23度,如果倾斜角度加大,会出现什么现象?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活动四:四、总结延伸: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
学科
科学
单元
第四单元
执教者
课型
新课
课题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上课时间
学习
要点
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学习
目标
3、能用模拟实验、模型、示意图等方法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4、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
活动二:二、探究极昼和极夜现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科2001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 教科2001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引入(10分钟)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极昼和极夜”,然后问学生,“你们知道极昼和极夜是什么吗?”等待学生回答。
等待学生回答之后,老师可以帮助学生举例说明,譬如说北极六个月的白天叫极昼,南极六个月的夜晚叫极夜。
然后,老师可以让学生看看国际时间,看看离当前时间最远的国家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猜想它此时是否处于极昼或极夜。
二、讲授(40分钟)1. 什么是极昼极昼指的是,极地的某个地方在一年中的某段时间内,永远处于白天状态,因为太阳始终在地平线以上,不落山。
(1)地球自转地球会自转,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转动。
地球绕着轴转动是每24小时一圈。
地球自转是导致极昼的主要原因。
(2)地球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转动。
地球绕着太阳转动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一圈。
地球公转也是导致极昼的原因之一。
(3)地球轴倾斜地球轴倾斜指的是地球旋转的轴线跟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由于地球轴倾斜引起的,使得极昼只会在北极地区的某个时间段内出现。
2. 什么是极夜极夜指的是,极地的某个地方在一年中的某段时间内,永远处于黑夜状态,因为太阳始终在地平线以下,不升起。
(1)地球公转地球绕着太阳转动,而使得在极夜时,太阳从地平线以下的区域角度来看始终不升起。
(2)地球轴倾斜地球轴倾斜也会造成极夜,使得在南极地区的某个时间段内出现。
(3)其它因素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其它因素可能会造成极夜。
举个例子,在极地地区有可能会出现低压天气,使得云层厚度加大,从而每天能够照射到地球表面上的光线也会随之减少,造成了极夜。
三、练习(20分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1. 极昼是什么?2. 极昼发生的原因有哪些?3. 所在地区有多少时间是极昼?4. 极夜是什么?5. 极夜发生的原因有哪些?6. 所在地区有多少时间是极夜?四、总结(5分钟)教师可借助此时学生的练习情况来总结。
要总结此次授课的几个点,如什么是极昼、什么是极夜、发生的原因。
教学设计3: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过程与方法:用模拟实验.直观演示.示意图等多种方式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但所有的解释都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全面分析。
2.在活动中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2学情分析通过近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地球的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探究的方法(主要是模拟实验.画示意图等)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主要是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去探究。
学生对于极昼极夜的认识可能是非常粗浅.片面的,也许也感觉到了它与地球公转.自转.倾斜有关,但很难把三者综合考虑去分析。
因此,本课要强调综合运用知识,全面分析。
3重点难点学生能运用模拟实验.画示意图等方式,认识到极昼极夜现象与地球的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三者共同作用)。
4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南极和北极吗?它们在地球上的哪个位置?请同学们在地球仪上找到它们!南极和北极有许多事情令人感到非常奇怪,其中之一就是极地的白天很长,足足有半年的时间太阳升起就不会落下,你们听说过吗?感到奇怪吗?下面我们来看一组照片(播放课件),这是南极和北极特有的自然现象。
我们已经知道昼夜交替时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那么极地的白天为什么可长达半年,黑夜也是如此,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校这一奇怪的现象,试着做出科学的解释。
(板书课题)活动2【讲授】新课探究极昼极夜的形成1.要解释极昼极夜现象,我们要从地球的运动特点出发来研究。
回忆一下,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方式?地轴是不是倾斜的?同学小组猜测讨论一下,是什么原因形成的。
2.小组汇报,从三个方面,地球的自转.公转.地轴的倾斜。
3.刚才同学们对极昼极夜现象的形成进行了猜测,那么大家的猜测是否科学.正确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模拟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昼极夜的解释》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
8课。
教材分析:
人类认识宇宙知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探究过程,本单元教材充分发挥了古人探究宇宙知识不懈努力的钻研精神,学生在古人探究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有效地指导下,发挥小组的主动性、互助性, 重演古人科学探究的聪慧,从而得出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并充分理解掌握。
这一单元共有八课,学生用学到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通过实验探究充分认识到地球在逆时针自转和公转,从而认识到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有昼夜和春夏秋冬等。
并且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和能力。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是本单元最后一课,学生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已经实验探究认识到地球的运动方式有自转和公转,并且掌握了自转产生了昼夜,公转产生了四季。
本课时的学习是对本单元知识中地球的自转、公转、倾斜的地轴这三方面知识的一个综合再学习再实验探究,从而学会用前面学到的知识试着去解释极昼极夜。
学情分析:
通过近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地球的运动方式有自转和
公转,对探究的方法(主要是模拟实验、画示意图等)也有了一定的熟练掌握,本课主要是综合运用前面所学到的地球运动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
学生对于昼夜的认识比较深刻,但是对于极昼和极夜这种奇特的自然现象的认识可能是非常粗浅、片面的,也许只感觉到了它与地球公转、自转、地轴倾斜有关,但很难把三者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去分析。
因此,本课的学习中在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探究科学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要综合运用知识,学会全面分析,提升准确解释生活中自然现象的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
围。
过程与方法:
用模拟实验、直观演示、示意图等多种方式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但所有的解释都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全面分析。
2、在活动中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在小组里运用模拟实验、画示意图等方式,认识到极昼极
夜现象与地球的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三者共同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图片和资料(课件),中间挖孔的硬纸片1张。
为学生准备:地球仪15个、手电筒15个、记录单15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这里每天都会昼夜交替,还记得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地球自转,旧知回忆。
)
2、而在遥远的南极和北极(课件上指一下)却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极地的白天或黑夜很长。
北半球夏季时,太阳挂在北极天空
就是不会下落,北极中心地区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的时间,相反南极中心地区半年看不到太阳,处在黑夜中;而到了冬天,北极点附近半年见不到太阳,处在黑夜中,南极却有长达几个月的白天。
(课件穿插,极地图片)人们把这样的现象叫极昼和极夜。
(揭示课题,课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一奇怪的现象,试着做出科学的解释。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的方式引出旧知,导入到今天所要学
习的知识极昼极夜,课件播放极昼极夜的美丽图片,加深学生感性认
识这一奇特自然现象,增强学生爱学习想探究的欲望。
]
二、探究极昼极夜的形成
1、学生猜测极昼极夜形成的原因
同学们谁来说说极昼极夜这一奇特的自然现象是怎样形成
的?谁来大胆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老师指名几个举手的同学回答)评价:比赛一下哪个小组大胆猜测、或猜测的好加一分。
[设计意图:科学探究重在激励学生大胆猜测,猜测能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能激励学生用实践探究验证自己的猜测。
猜测能充分调动每个个体的积极参与性,老师能了解他们的奇思妙想。
]
2、四人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的计划,取用需要的实验材料
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有的同学说极昼极夜的形成是因为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原因,也有的同学说是地球公转形成的,也有的同学说是。
现在我们在四人小组里讨论怎样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证明并解释极昼极夜形成的原因。
1)、学生在四人小组里讨论实验计划。
2)、小组长按照实验计划到材料准备区取用自己小组所用的实验材料和实验记录单。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前实验探究的基础,完成实验计划不太难,而且能充分调动小组的协作、交流。
学生自己完成实验计划讨论后,小组长到实验准备区取用实验材料,一是能够解放老师的过度操劳专心教学,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自己计划自己动手自己选取实验材料,实验完毕后自己清洗、归还实验材料到指定
区。
]
3、学生在小组里完成实验探究活动,老师巡视指导,点拨学生的实验操作中出现的困难。
(学生模拟实验探究)
评价:哪个小组探究过程中文静有序加一分,哪个小组探究有效
性突出加一分。
[设计意图:猜测设疑一一探究解惑一一科学解释,这一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发展,任何人都替代不了,只有学生自己在宽松的环境里自己动手,才能逐步获得科学素养的发展。
]
4、教师演示:
教师用中间挖空的硬纸板,中间的空可以放进地球仪,一面涂成黄色表示白天,另一面涂上黑色表示黑夜,纸板表示白天和黑夜的分界线,把地球仪倾斜插进竖直在桌面的纸板中,学生观察认识极昼极夜。
[设计意图:教师的演示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极昼极夜的解释,也是启发学生可以使用多种方法的探究,更利于全面分析。
]
6、播放解释视频
7、除了模拟、演示,还能用其他方式来解释吗?(引导到画示意图)
四人小组合作画出示意图,并展示:(重点是画好北极、南极以及倾斜的地轴,白天和黑夜)
1)、指名画的好的小组进行展示。
2)、指名同学用图示解释极昼极夜的形成。
评价:哪个小组按
时正确画出示意图加一分。
[设计意图: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消化知识。
]
三、引导学生探究地轴倾斜角度的重要意义
1、学生猜测可能出现的现象。
现在人们已经知道,地轴倾斜度大约是23度。
如果地轴的倾
斜度再大一些,会怎样呢?
2、四人小组用地球仪模拟,或试画示意图分析。
3、汇报:极昼极夜(地区)范围的扩大及可能产生的情况。
评价:能够大胆猜测加一分,按时完成探究任务加一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思考,选用喜欢的方式探究,加深学生对地轴倾斜角度的认识,也让学生多了解一些由此产生的有趣的现象。
]
四、上交填写完成的实验记录单
评价:记录单上交及时完成质量好加一分。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的程度。
]
五、师生共同小结:
1、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极地的风光壮丽吗?想去吗?那就好好努力,以后亲自去南极考察。
评价:最后我们看看哪个小组荣获这节课的探究星小组。
[设计意图:让学生具有进一步学习科学的目标, 激励学生 探
究学习的欲望]
(备注:下课后各小组长将实验材料归还到实验材料准备 区。
)
板书设计:
极昼极夜的解释
地球自 转 公转 倾斜的地轴
实验记录单设计:
实验记录单
1、极昼极夜发生在地球的(
)和( ),
间: 五年级()班第()小组
成员:
组长:
是由地球的()、()和()三个方面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奇特的自然现象。
2、画示意图解释极昼极夜的形成:
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中为了鼓励引导学生文静有序、积极参与、较能步调一
致按时完成实验探究任务,老师采用语言或身体暗示的方式评价调控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纪律、积极性、有效性等,同时利用鼓励加分的方式评价每个小组的团体得分,最后在小结时评出得分最高的小组为探究星小组。
设计特色简述:
1、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能够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协作完成探究活动,面对探究中的困难发挥自主的创新、自主的活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克服困难按时完成探究任务,教师突出了教学过程的主导性。
2、最大的亮点是学生自己设计探究计划,按照小组的探究计划,由小组长自己到实验材料准备区选取本小组的实验材料,这既能减轻老师的过度操劳安心教学,又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3、开展的激励性小组间竞赛得分评价,也是为了促进学生文
静、高效、积极、按时完成探究任务。
评价发挥了老师的指导性、调控学生模拟实验探究的有效性等。
4、让学生画图,用图示法解释极昼极夜,也许学生会有一些
意想不到的错漏之处,但是只要是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完成,这些“错误”也将是开启学生将来科学智慧的美丽钥匙,鞭策学生科学研究中脚踏实地,
一步一个脚印,需要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