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抗体反应教案

合集下载

抗原抗体反应教案

抗原抗体反应教案

抗原抗体反应教案行业文档(word可编辑版)大连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临床微生物与免疫教研室:学科: 免疫检验抗原抗体反应授课题目:授课对象: 医学检验年月日时至授课时间:年月日时止授课教师:大连医科大学检验学院制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了解抗原抗体反应的化学本质(原理)、特点;掌握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及常用血清学反应的种类。

教学内容提要及时间分配1.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20min2.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30min3.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及常用血清学反应 1学时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常用血清学反应。

难点:抗原抗体反应的化学本质。

教学内容抗原抗体反应(Antigen-antibody Reaction)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它既可发生于体内,也可发生于体外。

在体内,抗原抗体反应是体液免疫(System immune)的基础。

——Ag与Ab 在体内结合可发生吞噬、溶菌、杀菌、中和毒素等作用,这些都是机体的体液免疫效应的表现方式;在体外,抗原抗体反应是血清学反应(Serologic reaction)的基础——Ag与Ab在体外(如试管)结合,可出现凝集、沉淀、补体参与的溶血等反应。

因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临床上一般多采用血清作试验。

所以体外的抗原抗体反应又称为血清学反应。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化学本质 (原理)1. 结构基础:Ag决定簇与Ab Fab段超变区之间的互补性。

Ab N端可变区形成一个平穴槽,大小约150×6×nm。

Ag如楔状嵌入,其中超变区氨基酸残基的变异性使槽沟形状千变万化。

只有与其空间结构互补的Ag决家簇才能嵌入,其关系如钥匙和锁。

2. 化学变化:? 四种分子间作用力参与并促进Ag-Ab的反应3+-a. Ag与Ab分子上带相反电荷基团 (-NH-CO )之间的引力b. Vander waal’s forces (范德华力)c. 氢键d. 疏水作用(Ag、Ab分子侧链上的非极性氨基酸之间)(极化的原子或分子间的作用力)? 理化性质改变: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抗原抗体反应之所以所能出现可见的反应现象,例如沉淀、凝集,是因为抗原抗体反应不仅包括特异性结合阶段,还涉及到非特异性的促凝聚过程。

抗原抗体反应教案

抗原抗体反应教案

大连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教案教研室:临床微生物与免疫学科:免疫检验授课题目:抗原抗体反应授课对象:医学检验授课时间:年月日时至年月日时止授课教师:大连医科大学检验学院制常需数分钟至数小时。

当然,在血清学反应中,而阶段往往不能严格分开。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1. 特异性:由结构基础决定,如同钥匙与锁的关系。

例如抗毒素只能与白喉毒素结合,而下能与破伤风毒素结合。

这种高库的特异性是一切血清学反应的基础,所以临床上通过检测Ag或Ab可以诊断或辅助诊断疾病。

但是Ag Ab反应针对的是Ag决定,如果两种不同的抗原分子上具有相同的Ag 决定,则可与彼此相应的抗血清发生交叉反应。

因此,临床上用血清学反应的Ag或Ab制剂要常做鉴定和提纯,以确保试验的准确性。

2. 最适比例抗原抗体结合出现可见反应,抗原和抗体二者之间遵循一定的量比关系,只有当它的浓度比例合适时,才出现可见反应。

以沉淀反应为例,在加入固定量抗体的一排试管中再依次加入一定体积的递增浓度的抗原进行反应时,我们发现随着抗原浓度的增加,沉淀很快大量出现,但超过一定范围之后,沉淀速度和沉淀量随抗原浓度增加反而迅速降低,甚至到最后无沉淀出现。

沉淀反应的速度反映了参加反应的抗原和抗体浓度的适合程度,适合程度高反应快,反之则慢。

我们把最迅速出现沉淀时的抗原抗体的浓度比或量比称为抗原抗体反应的最适比(optial ratio)。

实验证明,在同一抗原抗体反应系统中,不管抗原和抗体浓度如何变化,其沉淀反应的最适比始终恒定不变。

抗原抗体反应的最适比亦称为等价点(equivalence point)。

在最适比反应条件下,抗原抗体基本全部结合沉淀,上清液中几乎无游离抗原和抗体。

实际上在抗原稍过剩时,形成的沉淀物最多、最大。

当抗原和抗体浓度比超过此范围时,沉淀速度和沉淀量都会迅速降低,甚至不出现沉淀,此现象称为带现象(2onephenomemn)。

因此,根据定量沉淀反应曲线(图)把抗原抗体反应现象分为3个带,即等价带(equivalence zone),抗体过剩带(亦称前带,prozone)和抗原过剩带(亦称后带,postzone)。

《抗原抗体反应》课件

《抗原抗体反应》课件

免疫测定技术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01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通过酶标记技术检测样本中微量抗
原或抗体的方法。
免疫荧光技术
02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标记荧光物质,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信
号,对细胞或组织中的抗原进行定位和定性分析。
免疫印迹技术
03
将抗原抗体反应与电泳技术结合,分离并检测复杂样本中的抗
免疫学领域的发展趋势
免疫疗法
随着免疫疗法的发展,抗原抗体反应在肿瘤、感染等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免疫预防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研发新型疫苗,提高预防传染病的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亲和力定义
抗原和抗体结合时,它们 之间的亲和力是指它们相 互吸引的强度和稳定性。
亲和力常数
亲和力常数是用来描述抗 原和抗体结合强度的物理 量,其值越大表示结合越 稳定。
亲和力影响因素
亲和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 响,如抗原抗体的结构、 电荷分布、溶剂环境等。
抗原抗体反应的动力学
反应速率
抗原抗体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包括 反应速率和反应机制。
等。
05
抗原抗体反应的实验操作
抗原抗体的制备
抗原的制备
选择适当的抗原物质,经过适当的处理和纯化,确保抗原的纯度和特异性。
抗体的制备
免疫动物以产生特异性抗体,通过细胞培养或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
抗原抗体的纯化
亲和层析
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性,通 过亲和层析介质分离纯化抗体。
凝胶过滤层析
利用分子大小差异进行分离,排除杂 质,纯化抗原抗体。
详细描述
当抗原和抗体结合后,由于分子量增 大,可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这种 沉淀反应可用于检测抗原或抗体的存 在,如免疫比浊法测定抗原的浓度。

抗原教案新版

抗原教案新版

抗原教案一、抗原的定义和分类抗原(Antigen)是指能够诱导机体免疫应答的物质。

它可以是蛋白质、多糖、脂质等大分子化合物,也可以是小分子化合物如药物、化学物质等。

根据其来源和性质的不同,抗原可以分为内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

内源性抗原是在正常生理过程中由机体自身产生的,如肿瘤相关抗原;外源性抗原则是来自于外界环境中的微生物、病毒、细胞、分子等。

二、抗原与免疫应答的关系1.抗原的作用抗原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引发免疫应答。

一方面,抗原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参与血清抗体中和和补体激活等免疫反应。

另一方面,抗原还可以激活机体细胞免疫应答,如激活T细胞、巨噬细胞等,发挥细胞毒性作用,进一步清除抗原。

2.免疫应答的类型免疫应答分为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

细胞免疫应答主要由T细胞介导,通过识别抗原并释放细胞因子来激活其他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NK细胞等,发挥细胞毒性作用。

体液免疫应答则主要由B细胞介导,B细胞通过产生抗体来中和抗原,协助其他免疫细胞清除抗原。

三、抗原的识别机体识别抗原主要依赖于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和B细胞受体。

T细胞受体是由α链和β链构成的膜蛋白复合物,通过其可识别并结合抗原呈递细胞表面的抗原提呈分子。

而B细胞受体则是膜表面的免疫球蛋白,可直接结合抗原。

这些受体的结合力与抗原的特异性密切相关,通过多种非共价键(如氢键、离子键等)相互作用来实现抗原-受体的结合。

四、抗原的免疫原性抗原的免疫原性是指抗原能够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

抗原的免疫原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抗原的分子大小、结构复杂性、稳定性等。

一般来说,复杂性较高、分子量较大的抗原更容易引起免疫应答。

此外,抗原还与机体个体的遗传背景相关,同一种抗原在不同个体中可能引起不同的免疫应答。

五、抗原教学案例:疫苗疫苗是利用抗原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一种预防性措施。

疫苗中所含的抗原可以是微生物的病原体或其成分,也可以是类似病原体的化合物。

高中生物抗体与抗原反应教案

高中生物抗体与抗原反应教案

高中生物抗体与抗原反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抗体与抗原的概念及其作用;2. 掌握抗体与抗原的反应原理;3. 认识免疫应答的过程;4. 理解免疫系统的重要性及其在人类健康中的作用。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投影设备,教学PPT,实验器材及材料,课堂练习题;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等学习资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讲解的免疫系统相关知识,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2. 知识讲解(20分钟)2.1 抗体与抗原的概念- 讲解抗体与抗原的定义及其在机体中扮演的角色;- 引导学生理解抗体与抗原相互作用是免疫反应的基础。

2.2 抗体与抗原的反应原理- 介绍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相互作用原理,包括互补结合、特异性和可逆性;- 解释抗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抗原决定簇(Epitope)的概念。

3. 实验演示(30分钟)3.1 抗原与抗体的反应实验- 讲解实验的操作步骤,包括制备抗原溶液和抗体溶液,以及它们的反应过程;- 展示实验现场,演示抗原与抗体的反应结果。

3.2 实验结果分析-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解释抗原与抗体之间的反应现象;- 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抗体与抗原反应的特点。

4. 进一步探究(15分钟)4.1 免疫应答- 介绍体内发生的免疫应答过程,包括抗原的识别、B细胞和T细胞的活化及克隆扩增等;- 结合图示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免疫应答的机制。

4.2 免疫系统的重要性- 讲解免疫系统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包括对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和对肿瘤细胞的监测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免疫系统的失调可能会导致哪些健康问题。

5. 提高思维(15分钟)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思维拓展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同学们进行讨论。

6.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强调重点和难点,并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堂练习和作业(10分钟)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后习题,以检测学生对抗体与抗原反应的理解程度。

实验一抗原抗体反应凝集反应

实验一抗原抗体反应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反应
将待测抗原或抗体与相应的抗体或抗原结合,再与载体颗粒结合, 形成可见的凝集块。
间接凝集抑制反应
在间接凝集反应的基础上,加入特异性抗体或抗原,抑制了抗原抗 体结合,从而抑制了凝集现象。
凝集反应的原理
抗原抗体结合
温度和pH值影响
抗原和抗体具有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当抗原和抗体结合后,会形成较大的 复合物,导致颗粒性改变。
03
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的定义
01
凝集反应是指颗粒性抗原与相应 抗体结合后,在一定条件下,出 现可见的凝集现象。
02
凝集反应是一种免疫学检测方法 ,常用于检测抗原或抗体的存在 ,以及进行抗原抗体的定性或定 量分析。
凝集反应的类型
直接凝集反应
将待测抗原或抗体直接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结合,形成可见的凝集 块。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高度特异性
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具有高度的特 异性,这种特异性是由免疫原和
抗体的分子结构所决定的。
可逆性
抗原和抗体的结合是可逆的,当环 境发生变化时,如温度、pH值、 离子浓度等,抗原和抗体可以解离。
动力学特征
抗原和抗体的结合符合动力学特征, 包括速率常数、平衡常数等参数。 这些参数可以用于描述抗原和抗体 的相互作用。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性
抗原抗体反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能专一地与相应抗原结合 ,因此可用于各种抗原的定性或定量检测、抗体的筛选和鉴 定,细胞表面标志的分析,肿瘤的诊断、鉴别和预后判断等 。
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
沉淀反应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一定条件下出现沉淀现象。沉淀反应可根据是否需要通 电等物理手段来加速其进程,分为单向沉淀和双向沉淀。
对照组
抗原抗体反应凝集反应后,试管 中未出现凝集颗粒,液体呈透明 状。

初中抗原抗体讲解教案

初中抗原抗体讲解教案

初中抗原抗体讲解教案1. 让学生了解抗原和抗体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2. 让学生掌握抗原和抗体的关系,以及抗原侵入人体后免疫反应的过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抗原和抗体的概念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抗体:机体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的,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2. 抗原和抗体的特点抗原:具有特异性、大分子性、异物性。

抗体:具有特异性、多样性、可变性。

3. 抗原和抗体的作用抗原: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激活免疫细胞,引发免疫反应。

抗体:与抗原结合,中和抗原,清除抗原,激活补体,促进吞噬细胞吞噬抗原。

4. 抗原侵入人体后免疫反应的过程(1)抗原识别:抗原被抗原呈递细胞(APC)识别并结合。

(2)抗原呈递: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信息呈递给T细胞。

(3)免疫应答:T细胞激活,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效应T细胞发挥杀伤作用,记忆T细胞待下次遇到同一抗原时迅速发挥作用。

(4)抗体产生:B细胞识别抗原,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记忆B细胞待下次遇到同一抗原时迅速发挥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抗原和抗体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2. 利用图表、示意图等形式,清晰地展示抗原侵入人体后免疫反应的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4. 设置课后实践题目,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免疫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抗原和抗体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3. 讲解抗原侵入人体后免疫反应的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免疫应答的机制。

4.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抗原和抗体的关系,以及抗原侵入人体后免疫反应的过程。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布置课后实践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抗原和抗体的概念、特点、作用以及免疫反应过程的掌握情况。

第10章抗原抗体反应

第10章抗原抗体反应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体外反应) p176
⑴ 特异性 ⑵ 交叉性 两种抗原含有共同部分(同抗原决定基) ⑶ 比例相关性/ 按比性 ⑷ 可逆性 如提取纯化,亲和层析 ⑸ 阶段性
第一阶段 Ag-Ab特异结合,几分钟 第二阶段 出现肉眼可见变化:凝集、沉淀、 溶解、标记放大 。几分钟、几小时~
二、影响Ag-Ab 反应的因素
溶血素
㈣ 标记抗原-抗体反应/技术 免疫标记技术
• 概念 指用荧光素、放射性同位素、酶、铁蛋白、
胶体金、生物素-亲和素等标记Ab 或 Ab,后 进行的Ab-Ag 反应。
一抗、二抗(抗抗体)、酶标二抗
荧光素、放射性同位素、酶标记最为成熟,
称为免疫学三大标记技术
• 免疫标记技术的优点
a 特异性强 b 敏感性高 c 快速 d 能定性、定量和定位
凝集原 凝集素
• 凝集试验的类型 ⑴ 直接凝集反应 ① 试管凝集试验 ② 玻片凝集试验 如血型检验、O抗原检验
⑵ 间接凝集试验 将可溶性Ag,或者把Ab 吸附于不直接参与
和干扰Ag-Ab反应的颗粒载体上,然后使二 者混合发生凝集反应。
⑶ 协同凝集反应 属于间接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反应
㈡ 沉淀反应
• 概念 指可溶性Ag 与相应Ab 特异结合,形成免疫
ELISA 测定原理
ELISA,enzyme-linked immunoadsorbent assay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一种标记 抗体 / 抗原 的 分析技术
ELISA 种类
• 夹心法 • 间接法 • 竞争法
酶 酶标记抗体
抗体 抗原
1.将抗体包被在固相载体上。 2.如样品中含有抗原,则结合 为抗原抗体复合物。 3.再加入酶标记抗体,则结合 为抗体-抗原-酶标记抗体复合 物。

生物课抗体抗原课程设计

生物课抗体抗原课程设计

生物课抗体抗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抗原和抗体的概念、特点及功能;2. 掌握体液免疫的基本过程,了解抗体如何识别并消灭抗原;3. 了解常见疾病的免疫学原理。

技能目标:1. 能够描述抗原和抗体的结构特点,并正确区分二者;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与抗原、抗体相关的实例;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抗体与抗原的结合过程,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合作精神;3. 使学生认识到免疫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关注健康生活,提高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生物学科的一节理论课,结合实验操作,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抗原、抗体的相关知识。

学生特点:初中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未知,但抽象思维能力尚在发展中,需要结合实际案例和实验进行教学。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实例和实验,使学生在理解抗原抗体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合作精神。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抗原与抗体的概念- 抗原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抗体的定义、结构及功能2. 体液免疫基本过程- 抗原识别、呈递与激活B细胞- 抗体的产生与分类- 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及作用3. 常见疾病的免疫学原理- 感冒、流感等常见疾病的免疫学机制- 疫苗接种原理及作用4. 实验教学- 观察抗原与抗体的凝集反应- 探究抗体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教学大纲:第一课时:抗原与抗体的概念第二课时:体液免疫基本过程第三课时:常见疾病的免疫学原理第四课时:实验课(观察抗原与抗体的凝集反应)第五课时:实验课(探究抗体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抗原与抗体的概念第二周:体液免疫基本过程第三周:常见疾病的免疫学原理第四周:实验课(观察抗原与抗体的凝集反应)第五周:实验课(探究抗体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教材章节关联:《生物学》第四章 免疫系统与疾病第三节 抗原与抗体第四节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第五节 疾病的免疫学防治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课本内容,系统地讲解抗原、抗体的基本概念、体液免疫过程等理论知识,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抗原的成功应用教案

抗原的成功应用教案

抗原的成功应用教案教案标题:抗原的成功应用教案教学目标:1. 知道什么是抗原以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关键作用。

2. 理解抗原在疫苗开发、免疫诊断和药物治疗中的成功应用。

3. 能够评估不同抗原应用的优缺点,并能够设计和提出自己的抗原应用实验方案。

教学准备:1. 抗原相关的教材和资料。

2. 计算机、投影仪和互联网连接。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投影仪展示一幅病毒图片,并引发学生对病毒感染和免疫系统的讨论。

2. 引导学生思考疫苗是如何预防疾病的。

核心教学内容:1. 解释什么是抗原,并展示抗原的结构和特点。

2. 介绍抗原的不同类型(病毒、细菌、细胞表面分子等)以及其在疫苗开发中的应用。

3. 解释抗原在免疫诊断中的作用,例如抗体检测和ELISA技术。

4. 讲解抗原在药物治疗中的应用,例如用于癌症治疗的特异性抗原。

示范与实践:1. 展示一些成功应用抗原的案例研究,如HPV疫苗、HIV抗体检测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

2. 分组讨论不同类型的抗原应用案例,并总结其优缺点。

3. 引导学生设计一个自己的抗原应用实验方案,包括选择抗原类型、实验步骤和预期结果等。

总结与评估:1. 总结抗原的成功应用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2. 分组展示学生设计的抗原应用实验方案,并互相评估提出建议。

3. 通过小组讨论、展示和评估,评估学生对抗原成功应用的理解和独立思考能力。

拓展活动:1. 邀请专业人士或研究人员来讲解他们在抗原应用中的研究和经验。

2. 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和研究其他抗原应用的案例。

教学资源:1. 相关教材和资料。

2. 计算机和互联网连接。

教学评估:1. 学生设计的抗原应用实验方案的质量和深度。

2.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的参与度和思考质量。

3. 小组成员的评估和反馈。

注意事项:1. 确保对抗原的定义和相关概念进行适当解释和示范。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互动讨论,促进学生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3. 确保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案例研究和实验方案具有代表性和现实性。

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

二、环境因素:
1、电解质: (1)作用:中和抗原抗体复合物表面电荷,使 其靠拢聚集成出现大块聚集复合物。 (2)常用电解质:0.85%NaCl、各种缓冲液 2、酸碱度:
一般抗原抗体反应以pH6~9为宜,有补体参 与的反应以pH7.2~7.4为宜。 3、温度:一般抗原抗体反应以15~40℃为宜, 最适温度为37℃。
转化
NaCl
亲水胶体
疏水胶体
血清学反应条件下, 当抗原与抗体结合使表面 抗原抗体均带负电荷, 使极化的水分子在其 电荷减少,水化层变薄, 周围形成水化层,成 失去亲水性能,抗原抗体
为亲水胶体。
复合物成为疏水胶体
可见反应
在电解质作用下,中 和胶体粒子表面的电 荷,使各疏水胶体之 间靠拢,形成可见的 抗原抗体复合物
第二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1.特异性 2.比例性 3.可逆性 4.阶段性
一、 特异性(specificity)
1、概念:一种抗原分子通常只能与其刺激机体后
产生的抗体结合,这种抗原与抗体结合 反应的专一性称为特异性。
特 异 性 示 意 图
2、决定因素: 由抗原决定簇和抗体分子超变区之间
空间结构的互补性决定的。
后代(postzone)抗原过量时称为。
四、阶段性
第一阶段: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 性结合阶段
特点:反应快 第二阶段:反应可见阶段
特点:反应时间较长
第三节 抗原抗体反应影响因素
一、反应物自身因素 *抗原:理化特性、Ag决定簇数量和种类。 *抗体: 1、来源(如:R型抗体 > H型抗体) 2、特异性与亲和力(如:单克隆抗体) 3、浓度
同上
反应类型 中和反应
标记免疫反应
实验技术 病毒中和试验 毒素中和试验

小学抗原查询教案

小学抗原查询教案

小学抗原查询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抗原的概念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进行抗原检测的操作技能。

3. 增强学生的防疫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重点】1. 抗原的概念和作用。

2. 抗原检测的操作步骤。

【教学难点】1. 抗原检测的操作技巧。

2. 防疫意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抗原检测试剂盒。

2. 一次性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

3. 教学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抗原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抗原检测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抗原的了解和感受,引发对抗原检测的兴趣。

二、抗原检测操作步骤讲解(10分钟)1. 教师演示抗原检测的操作步骤,包括试剂盒的打开、采样、加样、结果判断等。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掌握抗原检测的基本技巧。

三、抗原检测操作实践(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抗原检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不当之处。

2. 学生互相评价,总结操作经验。

四、防疫意识培养(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抗原检测是防疫的重要手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 学生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好防疫措施,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抗原检测的操作要点,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反思自己在抗原检测过程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回答抗原的概念和作用。

2. 学生能熟练操作抗原检测,掌握基本技巧。

3. 学生具有防疫意识,能够自觉采取防护措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分享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抗原的概念和作用,掌握抗原检测的操作技巧,提高防疫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业文档
(word可编辑版)
大连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
教案
临床微生物与免疫
教研室:
学科:免疫检验
授课题目:抗原抗体反应
授课对象:医学检验
授课时间:年月日时至
年月日时止授课教师:
大连医科大学检验学院制
AgAb
教案[Syllabus(teaching period plan)]
也称课时计划。

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

教案是上课
的重要依据。

通常包括:班级、学科、课题、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

有的教案还列有教具和现代教学手段(如电影、投
影、录像、录音等)的使用、作业题、板书设计和课后自我分析等项目。

由于学科和教材
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课的类型不同,教案不必有固定的形式。

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

一般要符合
以下要求:①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②合理地组织教材,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并掌
握系统的知识。

②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学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平行班
用的同一课题的教案设计,根据上课班级学生的实际差异宜有所区别。

原定教案,在上
课进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效果,进行简要的自
我分析,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分册143 ~ 144页,1985年10月版,供教师在书写教案时参考)
说明
本教案以讲授一个单元(2 ~ 4学时)或一次实验(实习)为单位填写。

填写时要用
钢笔填写或计算机打印,字迹要清晰、工整,按表中项目逐一填写。

教师要在授课前将本教案交教研室主任审阅,通过后方可授课。

在授课结束三日内将本教案中本单元教学总结栏填写后,交教研室存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