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染免疫word版
鼠疫防治Word
鼠疫防治一、鼠疫概念二、鼠疫的三次大流行三、鼠疫的流行病学特征四、鼠疫的临床表现五、鼠疫的诊断六、鼠疫病人的隔离治疗七、鼠疫疫情的报告一、鼠疫概念鼠疫(Plague)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传播快、病死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
该病原发于啮齿动物之间,并能引起人间鼠疫流行。
传染源主要是啮齿动物,传播媒介主要是跳蚤。
最常见的是淋巴腺鼠疫,淋巴结受染。
当感染侵袭肺部,称肺鼠疫。
•在国际检疫中鼠疫被列为第1号法定传染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鼠疫为甲类传染病之首。
•由于近年来鼠疫疫情在世界范围内明显回升,人间病例增加,鼠疫已被WHO 列为重新流行的20种传染病之一。
二、鼠疫的三次大流行•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我国鼠疫流行史(一)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527-565年),从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这次流行持续了50-60年,流行极期每天死亡5000-10000人,共死亡近1亿人;•这次大流行导致东罗马帝国的衰退。
•以“汝斯丁瘟疫”载入医学史册。
(二)第二次•发生在14世纪(1346-1350年),在随后的300多年间,鼠疫在欧洲多次爆发,波及欧、亚、非;尤以欧洲为甚,死亡2500万人(1/4);在人类历史上最疯狂、持续时间最长。
•意大利和英国的死者都达到其人口的半数,直到17世纪末、18世纪初才平息。
•在医学史上称为“黑死病”。
(二)第二次•当时欧洲人把猫当成传播瘟疫的祸首打死。
没有了猫,老鼠就更加横行无忌。
•在伦敦,鼠疫以极快的速度传播,1665年的8月,每周死亡达到2000人,1个以月后就达到8000人。
直到几个月后一场大火(史称“伦敦大火灾”),烧毁了伦敦的大部分建筑,老鼠也销声匿迹,鼠疫流行随之平息。
(二)第二次•当鼠疫蔓延到米兰的时候,米兰的大主教急中生智,下令将最先发现瘟疫的三所房屋进行隔离,在它们周围建起围墙,所有人不许迈出半步,这种的隔离措施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很好的效果,使鼠疫的扩散受到限制,结果瘟疫没有蔓延到米兰。
(完整word版)免疫学相关复习试题
10.抗原分子表面与抗体结合的部位称为
A.完全抗原
B.表位
C.抗原结合部位
D.组织相容
11.下列哪种疾病与同种异型抗原无关
A.输血反应
B.新生儿溶血症
C.移植排斥
D.类风湿关节炎
12.下列哪种物质无免疫原性
A.抗体
B.补体
C.青霉素
D.甲胎球蛋白
13.关于肿瘤相关抗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FP是肿瘤相关抗原
B.可以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
C.经外毒素脱毒制成
D.既可中和毒素,又可导致变态反应
18.T细胞与抗原相互作用时
A.有MHC限制性
B.需APC对抗原加工处理
C.两者均存在
D.两者均没有
19.与移植排斥反应有关的抗原主要是;
A. MHC分子
B. ABO抗原
C.异嗜性抗原
D. Rh抗原
20.一般情况下,下列哪种物质对机体的免疫原性最强
C.移植排斥反应
D.A.由BCR识别
B.由TCR识别
C.位于抗原分子内部
D.需经APC加工处理
5.对TD-Ag识别应答的细胞是
A. T细胞,B细胞
B. T细胞,NK细胞
C. B细胞,巨噬细胞
D. NK细胞,巨噬细胞
6.对TI-Ag识别应答的细胞是
A. Th细胞B. NK细胞C. B细胞D.巨噬细胞
7.关于TD-Ag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产生抗体无需Th细胞辅助
B.有B细胞决定簇和T细胞决定簇
C.只能引起体液免疫
D.不能产生回忆反应
8.关于TI-Ag的叙述,错误的
A.产生抗体无需Th细胞辅助
B.主要产生IgG类抗体
医院感染 Microsoft Word 文档
新生儿:系指从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内(<28天)的婴儿。
早产儿:是指胎龄小于37周的新生儿。
低出生体重儿:<2500g,≥1500g 极低出生体重儿:<1500g,≥1000g 超低出生体重儿:<1000g。
高危儿:指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监护的新生儿。
常见有以下情况:1、母亲疾病史:如母有糖尿病、感染、慢性心肺疾患、死胎、死产或性传播病史等;2、母孕史:孕期有阴道流血、妊高症、先兆子痫、羊膜早破、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等;3、分娩史:难产、手术产、急产等;4、新生儿:窒息、多胎、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宫内感染等。
新生儿病房分级:根据医护水平及设备条件将新生儿病房分为三级:Ⅰ级新生儿病房:即普通婴儿室,适于健康新生儿,母婴应同室,以利于母乳喂养及指导父母护理技能与方法。
Ⅱ级新生儿病房:即普通新生儿病房,适于胎龄>32周、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及有各种疾病而又无需循环或呼吸支持、监护的婴儿。
Ⅲ级新生儿病房:即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是集中治疗危重新生儿的病室,应有较高水平的的医护力量,众多的护理人员及先进的监护和治疗设备。
NICU监护对象:主要包括应用辅助通气及拔管后24小时内的新生儿新生儿重度窒息;极低出生、超低出生体重儿;急慢性脏器衰竭;严重的呼吸暂停儿;外科较大手术后(尤其是24小时内);接受全胃肠外营养反复惊厥发作者糖尿病母亲婴儿主要监护内容:1、心电监护2、呼吸监护3、血压监护4、体温监测5、血气监测NICU医院感染发生率在NICU,院内获得感染的几率要比普通护理的婴儿高出许多,感染率在6-40%。
而普通护理婴儿则仅为0.3-1.7%。
极低出生体0.3-1.7 重儿有更高的感染率,体重低于1000g 者较之大于2500g患儿,感染几率几乎是三倍。
2006年-2008年浙大新生儿医院感染部位构成比NICU泌尿道感染2.21% 上呼吸道感染1.1% 皮肤及软组织2%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20%新生儿血液感染32%血液感染1%下呼吸道感染58.01% 胃肠道感染4.97%上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15.24% 56.15%下呼吸道感染7.49%机械通气相关肺炎(V AP)国外V AP的发生率: 8%~28% 国内情况- 董力杰等报道V AP的发生率为71.1%(64/90), 其中≤3d感染率为35.7%(10/28),>3d为87%(54/62) - 严纯雪等报道V AP发生率为40.56%(73/180)机械通气时间与V AP- 口腔和胃肠道定植菌吸入,属于内源性感染,口咽分泌物中1ml 含107 ~108 细菌,吸入0.01ml都会有大量细菌进入肺内- 新生儿机械通气时间与气道分泌物培养阳性率:~24h、~48h、~72h、120h 、7d以上, ~26.6%,93.3% 90.9% 100%。
2015年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
2015年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2015年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word版)(出处: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近一个世纪以来,抗菌药物在人类战胜各种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日益突出的多重耐药菌问题已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严峻挑战。
如何有效减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阻断多重耐药菌传播,已引起医学界、政府与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产生和传播,保障患者的安全,由中国感染控制杂志组织,58位国内知名专家共同发起,邀请全国165位专家参与,历时10个月,召开了9场专题讨论会,在充分收集意见和讨论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
共识荟萃了国内外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的最新进展,总结了我国大多数权威专家防控方面的宝贵经验,旨在规范和指导我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防控,提高我国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水平。
1概述1.1定义及临床常见类型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ce bacteria,MDRO)指对通常敏感的常用的3类或3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多重耐药也包括泛耐药(extensive drug resistance,XDR)和全耐药(pan-drug resistance,PDR)。
临床常见MDRO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等。
1.2流行病学不同监测网、地区、医院以及同一医院不同科室、不同时期MDRO 的监测结果均可能存在差异。
CHINET三级甲等医院监测结果显示:MRSA检出率在2008年之前持续上升,最高达73.6%,随后开始下降,2010年为51.7%,2013年为45.2%;耐万古霉素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2010年检出率分别为0.6%、3.6%,2013年分别为0.2%、3.0%;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2010年检出率分别为56.3%、43.6%,2013年分别为54.0%、31.8%;XDR铜绿假单胞菌(MDR-PA)和XDR鲍曼不动杆菌(MDR-AB)2010年检出率分别为1.7%、21.4%,2013年分别为2.0%、14.6%。
(完整word)医学免疫学复习提纲详细版
医学免疫学复习提纲详细版1.熟悉医学免疫学的定义。
医学免疫学(medical immunology):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静态的结构和功能及动态免疫应答、免疫相关疾病发生机制以及免疫学诊断与防治手段的生物科学。
免疫学最基本的一些独特性:1、最基本结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2、最基本功能:免疫应答(包括免疫耐受),免疫调节3、最明显的效应表现:体液免疫(特异性抗体)和细胞免疫(T细胞)4、最基本性质:免疫性,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5、最基本作用:维护人体健康或引发人体疾病的“双刃剑”6、最重要特色:①识别性;②特异性;③记忆性;④调节性,⑤膜表面分子多样性。
7、最大贡献:①疫苗,②红细胞血型抗原;③移植抗原的发现;④特异性抗体制剂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⑤骨髓移植;⑥克隆技术;⑦免疫学技术2.掌握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 免疫防御功能,2免疫自稳功能,3免疫监视功能3.掌握抗原的定义、特性、类型、影响因素;半抗原、超抗原、TD抗原、TI抗原、异嗜性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等特殊抗原定义:抗原是指凡能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特性:1、具有免疫原性,即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2、具有抗原性,即能与其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类型:一、根据抗原性能分类1、完全抗原:同时具有抗原性和免疫原性的成为完全抗原,如血清蛋白、病毒、类毒素等.2、半抗原:只能与抗体结合而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者是半抗原。
(没免疫原性)多为小分子药物,如分解后的青霉素小分子。
载体(carrier):赋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蛋白质、多聚赖氨酸等半抗原 + 蛋白质= 完全抗原二、根据抗原刺激抗体产生是否需要Th细胞辅助1.胸腺依赖性抗原( TD—Ag ,thymus-dependent antigen)需Th细胞参与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
(完整word版)营养免疫学-陈昭妃
营养免疫学陈昭妃第一篇最好的医生——自己体内的免疫系统第一章免疫系统的重要人体与生俱来就拥有一个世界上最好的医生—-免疫系统.当免疫系统正常运作的时候,它应该扮演一个强大的防线,能有效抵抗大多数的疾病。
均衡的营养和适当地保养身体,对免疫系统非常有帮助,不管我们身体状况如何,我们的身体需要不断地补给营养,当我们健康时,均衡地营养可预防我们生病,同样的,当我们生病时,充分的滋养可协助我们从疾病中复原过来。
很多人当他们生病,经过额外的努力才觉察营养的重要性,仅有少数人采取预防措施,在疾病未开始前便已阻止它,功能健全的免疫反应系统能抵抗致命的病菌,而营养对这个系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营养免疫学是一门研究营养与免疫系统之间奇妙关系的科学,重点是提倡整体健康管制,而不是在人体发生问题之后才去抢修。
一、免疫系统强弱影响身体健康1、衰弱的免疫系统有些人老是生病:咳嗽、流鼻水、拖延不去的流行性感冒,断不了根的肠胃病。
为什么有人生病总是好不了,有人又能很快恢复健康?这其中的关键因素就在于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身体本身抵抗疾病能力的强弱.免疫系统功能不健全,使疾病感染有机可乘,这些疾病的祸首是一些微生物体,当我们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时,它们无法兴风作浪,但是一旦我们防卫系统“垮台”,就是免疫系统没有发挥正常功能时,严重的感染就会发生。
爱滋病患者就是处于“危机四伏"的情况当中,这种疾病的特征是免疫失调,免疫系统衰竭,使病人容易受细菌、微生物、病毒或真菌的感染。
一个免疫系统健全的人不容易生病,一些癌症病患或其他严重病症的患者,因为接受抗癌治疗,也会有可能使免疫系统功能低落。
免疫功能反应不良,会使身体脆弱,容易受到各种微生物的侵袭。
免疫系统是身体对抗诸如细菌或病毒等传染源最好的防卫军。
它是由白血球、免疫体和抗体组成的复杂网络,当我们受伤时,它可以帮助伤口愈合,并且保护我们身体免受外来病毒的侵袭。
它也可以防止我们身体细胞再生时由基因突变引起的肿瘤或癌症病变。
多重耐药菌Word 文档
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的标准操作规程(试行)由于医疗侵入性操作的增多和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多重耐药菌( MDRO)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多重耐药菌感染不仅使病人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更使治疗用药的艰难性增加。
为加强MDRO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MDRO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监测的目标微生物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ESBLs介导的多重耐药菌肠杆菌科细菌:如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PDR)-AB】和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其他肠杆菌科细菌、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 VRE),以及新出现的如万古霉素中介(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VISA(VRSA)】,艰难梭菌(CD),青霉素耐药肺炎球菌( PRSP)等多重耐药菌。
(后附监测目标流程图)二、建立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及报告制度1.临床科室各临床科室医师在接诊感染性疾病患者后,应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及时从感染部位特别是无菌部位采集合格的标本做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特别是外院转入留置各种导管患者必须做病原学检查),并追踪检验结果,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
科室人员发现检验结果为多重耐药菌时,应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并及时通知全科医护人员,早期采取防控措施。
若属于医院感染病例2 4小时内网报院感办2.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对送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药敏后,对多重耐药菌应在细菌检验报告上“备注”“多重耐药菌”标识,以提示临床。
当检测到异常的耐药模式时应立即通知院感科或临床科室主任,便于早期采取措施控制院内传播。
3.院感科每天通过微生物实验室监测结果,分析耐药菌的性质,由院感专职人员到临床科室督导防控工作。
4.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发生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发现部门应立即报告院感办。
(完整word版)免疫学复习题答案很花功夫总结的
免疫学复习题解答1.免疫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及其意义?免疫学发展经历的阶段:(一)经验免疫学时期(17世纪-19世纪) Jenner接种牛痘预防天花(二)经典免疫学时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1、1876年后,疫苗的发展和使用,预防多种传染病;2、1900年后,抗原抗体的相继发现,揭示出“抗原诱导抗体的产生”这一免疫学根本问题;3、1957年后,细胞免疫学兴起;4、1977年后,分子免疫学得到发(三)近代和现代免疫学时期(自20世纪中叶至今)进入后基因时代,从功能基因入手,研究免疫应答与分子耐受机制,及新型疫苗的设计研制。
2.免疫学与生命科学其他学科的关系?免疫学的发展及向医学等个学科的渗透,产生了许多免疫学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如免疫理学、免疫遗传学、免疫药理学、免疫毒理学、神经免疫学、肿瘤免疫学、移植免疫学、临床免疫学等这些学科极大地促进了现代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
免疫学的发展必将在恶性肿瘤的防治、器官移植、传染病的防治、免疫性疾病的防治、生殖的控制以及延缓衰老等方面推动医学的进步。
目前免疫学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有:疫苗的制备;基于免疫应答及免疫耐受的特异性为基础的特异性治疗方案;抗体cDNA表达文库、噬菌体显示文库及蛋白质组学的开发利用;免疫药物的开发等。
在生物学方面,免疫系统对自己与非己的识别、信息的传递、MHC基因、免疫球蛋白基因的遗传表达等方面的研究都大大丰富了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促进了对真核生物基因结构和表达调控模式的认识。
免疫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抗体的应用给生物学科的发展带来了突破性的变革,如血清学法、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免疫酶标记技术、免疫印迹等技术在生物学上得到广泛应用。
总之,免疫学带动了多学科的发展,多学科的交叉又促进了免疫学的发展。
3.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1、免疫器官:中枢(胸腺、骨髓);外周(淋巴结、脾脏、皮肤淋巴组织、粘膜淋巴样组织)2、免疫细胞:淋巴细胞(B细胞、T细胞、NK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辅助细胞、粒细胞、树突细胞、朗格汉斯细胞;3、免疫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MHC分子、CD分子。
c-di-AMP的生理功能及其抗感染免疫作用-免疫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c-di-AMP的生理功能及其抗感染免疫作用-免疫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环二腺苷酸(c-di-AMP)是细菌中广泛存在的第二信号分子。
c-di-AMP在细菌中的代谢受二腺苷酸环化酶(DAC)和磷酸二酯酶(PDE)的精密调控。
c-di-AMP不仅调节细菌生长、细胞壁稳态、离子转运多种生理过程,而且能够被真核宿主胞内多种感应子/受体蛋白识别,从而调控抗感染免疫。
细菌c-di-AMP参与调控宿主I型干扰素应答、NF-B信号通路活性、自噬以及炎症小体应答等固有免疫应答。
此外,c-di-AMP作为黏膜佐剂可导宿主适应性免疫。
c-di-AMP 被认为是一种新发现的病原体相关的分子模式(PAMP),已成为细菌疫苗和药物研究中的新靶点。
关键词:环二腺苷酸; 细菌; 感染; 免疫; 固有免疫;Abstract:Cyclic diadenosine monophosphate (c-di-AMP) is a ubiquitous class of second messenger molecule in bacteria, whose metabolism is finely tuned by diadenylate cyclase (DAC) andphosphodiesterase (PDE). C-di-AMP is not only involved in many essential processes such as cell growth, cell wall homeostasis and ion transport, but also in host anti-bacterial immunity through being recognized by eukaryotic sensors/receptors of host cells. In particular, c-di-AMP has been found to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regulating host innate immunity such as type I interferon response, activation of NF-B signal pathway, autophagy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 Acting as a mucosal adjuvant, c-di-AMP induces host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 as well. Thus c-di-AMP is now considered to be a newly identified 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PAMP), which becomes a new target in bacterial vaccines and drug research.Keyword:Cyclic-di-AMP; Bacteria; Infection; Immunity; Innate immune response;细菌通过第二信号分子感知细胞表面的信号并激活胞内靶标分子,将原始信号放大从而激活胞内一系列特异性基因的表达,最终影响细菌多种生理生化过程。
疫苗基本知识Word版
计划免疫的开展,使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继20世纪80年代成功消灭天花后,2000年10月29日中国的无脊髓灰质炎状态也得到证实。
实践证明,免疫预防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简便、最有效的手段。
而疫苗是免疫预防工作的最重要的工具。
因此,我们对常见疫苗相关知识进行汇编,供基层防疫人员查阅。
目录1、乙型肝炎疫苗 (Hepatitis B vaccine)2、2、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混合疫苗3、3、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疫苗4、流行性腮腺炎疫苗 (Mumps Vaccine)5、风疹疫苗 (Rubella Vaccine)6、甲型肝炎疫苗 (Hepatitis A Vaccine)7、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 (Japanese B encephalitis Vaccine)8、b型流感嗜血杆菌多糖疫苗 (Haemophilus Influenza b Polysaccharide Vaccine, Hib)9、肺炎球菌多糖疫苗(纽莫法23) (Pneumococcal Polysaccharide Vaccine)10、口服痢疾活疫苗(Oral Dysentery Vaccine)11、狂犬病疫苗(Rabies Vaccine)12、流行性感冒疫苗 (Influenza Vaccine)13、轮状病毒疫苗(Rotavirus Vaccine)14、水痘减毒活疫苗 (Varicella Vaccine)15、伤寒Vi多糖疫苗 (Typhoid Vi Polysaccharide Vaccine)16、炭疽活疫苗 (Anthrax Vaccine)17、流行性出血热疫苗(Hern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Vaccine)乙型肝炎疫苗 (Hepatitis B vaccine)一、疾病简介乙型肝炎(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为主要病变并可累及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
(完整word版)免疫学习题
1。
现代免疫是指:A.免于疾患B.机体抗感染过程C。
机体清除自身的损伤或衰老细胞的一种功能D。
机体识别和排出抗原性异物的功能2。
免疫应答过高:A。
导致自身免疫病B。
易患严重的感染C。
对机体的保护作用越强 D. 会致超敏反应3。
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易发生:A.自身免疫病B.超敏反应C.肿瘤D.免疫缺陷病4。
免疫应答主要的执行者是:A. T、B淋巴细胞B. NK细胞C. 吞噬细胞D. 补体5。
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A.骨髓B.法氏囊C.脾脏D.胸腺6.免疫系统的组成是:A。
中枢免疫器官、周围免疫器官B.免疫细胞、粘膜免疫系统、中枢免疫器官C。
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皮肤免疫系统D .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7.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是由:A.2条多肽链组成B.4条多肽链组成C.由铰链区连接1条L链和H链D.二硫键相连的2条H链和2条L链组成8.用木瓜蛋白酶处理IgG后能分解成为:A.2个Fab段和一个Fc段B.F(ab')2 + PFcC.2条H链和2条L链D.F(ab')29.抗体与抗原的结合部位是:A.VL和VH区B.CH1区C.铰链区D.CH3区10.下列哪一组免疫球蛋白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的A.IgM、IgA B。
IgM、IgG C。
IgG、IgA D。
IgG、IgE 11.补体经典途径激活的顺序是:A.C123456789 B.C124536789 C.C142356789 D.C124356789 12.半抗原:A只有与载体结合后才能和相应抗体结合B.是大分子物质C. 通常是多肽D.本身无免疫原性13。
破伤风特异性治疗可应用:A 抗生素B.抗毒素C.类毒素D细菌素14.TH细胞表面特有的标志是:A.CD3 B.CD2 C。
CD4 D.TCR15、II型超敏反应是指:A、速发型B、免疫复合物型C、细胞溶解型D、迟发型16、AB0血型不符输血后引起的溶血属于A、I型B、II型C、III型D、IV型17、作为肝癌早期普查的胚胎抗原有A、AFPB、CEAC、BS胎蛋白D、肿瘤特异性抗原18、膜攻击复合物的组成是A.C56789 B.C3bBb C.C5b67 D.C5b67819、双扩与电泳结合的试验称为A、火箭电泳B、对流电泳C、免疫电泳D、沉淀反应20、能定性、定量、定位的试验有A、免疫荧光技术B、中和试验C、凝集试验D、沉淀试验21.能与肥大细胞结合的Ig是:A.IgM B. IgE C。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期末考试 两套试题 齐全!!(word文档良心出品)
本答案有24题错误,仅供参考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病毒复制的特点是()。
0.0分∙A、侵入细胞-解体消失-合成新的病毒∙∙B、侵入细胞-自我分裂∙∙C、解体消失-侵入细胞-合成新的病毒∙∙D、自我分裂-侵入细胞∙我的答案:C2针对结核病的治疗,短程观察化学治疗需要连续用药()以上。
1.0分∙A、3个月∙∙B、4个月∙∙C、5个月∙∙D、6个月∙我的答案:D3下列关于着色真菌说法正确的是()。
0.0分∙A、由单一种类真菌引起∙∙B、主要来自于动物∙∙C、感染肢体肿大∙∙D、发展缓慢,每年5毫米∙我的答案:D4根据统计,中国现今艾滋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
0.0分∙A、吸毒∙∙B、异性传播∙∙C、同性传播∙∙D、母婴传播∙我的答案:C5下列关于酵母菌的说法错误的是()。
1.0分∙A、单细胞真菌∙∙B、主要通过发酵糖类产生能量∙∙C、有些酵母菌能致病∙∙D、主要依靠分裂生殖∙我的答案:D6下列细菌中,能引起过度免疫反应的是()。
1.0分∙A、鼠疫∙∙B、霍乱弧菌∙∙C、幽门螺杆菌∙结核杆菌∙我的答案:C7关于甲型肝炎病毒的说法错误的是()。
1.0分∙A、引起急性感染∙∙B、症状有发烧、黄疸、恶心、厌食、肝肿大∙∙C、主要通过食物感染∙∙D、一般会痊愈,但比其他人更易复发∙我的答案:D8双向生活史的真菌引起感染时,如果其在人体内生存,那么它一般是以()生长。
1.0分腐生型∙∙B、酵母型∙∙C、丝状∙∙D、群落状∙我的答案:C92007年,世界上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总数为()。
0.0分∙A、1200万∙∙B、2000万∙∙C、2500万∙∙D、3300万∙我的答案:A10下列疾病中不是由文字传播的是()。
0.0分∙A、疟疾∙∙B、莱姆病∙∙C、登革热∙∙D、黄热病∙我的答案:B11通过白蛉传播的是()。
1.0分∙A、利什曼原虫∙∙B、锥虫∙∙C、毛滴虫∙∙D、孢子虫∙我的答案:A12根据现有资料,梅毒原发于()。
免疫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及研究进展-免疫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免疫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及研究进展-免疫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主要探讨免疫系统识别抗原后发生免疫应答及清除抗原的规律,并致力于阐明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疾病的病理过程及其机制。
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是诊断、预防和治疗某些免疫相关疾病的基础。
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由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学科与免疫学的交叉和渗透,免疫学已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和现代医学的支撑学科之一。
机体通过完善的免疫系统来执行免疫功能。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
免疫系统除了能够识别和清除外来入侵的抗原(如病原生物)外,还可识别和清除体内发生突变的肿瘤细胞、衰老的细胞或其他有害的成分。
机体的免疫功能可以概括为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和自身稳定三个部分。
(1)免疫防御免疫防御是指机体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和其他有害物质的功能。
免疫防御功能过低或缺乏,可发生免疫缺陷病。
但若应答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则在清除病原体的同时,也可导致机体的组织损伤或功能异常,发生超敏反应。
(2)免疫监视免疫监视是指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的功能,如清除由基因突变而发生的肿瘤细胞以及衰老、凋亡细胞等。
免疫监视功能低下,可能导致肿瘤发生和持续性病毒感染。
(3)自身稳定自身稳定是指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一般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细胞不产生免疫应答,称为免疫耐受。
这赋予了免疫系统区别自身和非己的能力。
一旦免疫耐受被打破,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就会导致自身免疫病和过敏性疾病的发生。
免疫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免疫学基础免疫学研究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特性和分子与细胞机制。
免疫应答分为三个阶段,即识别阶段、活化增殖阶段和效应阶段。
大量已知和未知的免疫细胞亚群和免疫分子参与到免疫应答的各个阶段,并形成立体调控网络。
(完整版)WHO2016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全球指南word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全球指南刘思娣1叶锡勇2牛晨3邓菲4杨潞苹5 译吴安华校1.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七二医院4.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5.云南保山市人民医院该指南包括29条推荐,内容涉及术前、术中和术后的SSI预防干预措施。
证据质量等级分类一、术前措施1.1 术前沐浴对患者而言,术前沐浴或淋浴是良好的临床实践。
使用普通肥皂或抗菌皂可预防SSI。
(条件推荐,中等级证据质量)由于证据有限且质量极低,专家小组不对使用葡萄糖酸氯己定以减少SSI提出建议。
1.2 需要行手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鼻部携带患者,使用莫匹罗星软膏联用或不联用葡萄糖酸氯己定沐浴液可预防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已知鼻腔内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患者行心胸外科或骨科手术时,应在围手术期间鼻内使用2%莫匹罗星软膏联用或不联用葡萄糖酸氯己定沐浴液。
(强烈推荐,中等级证据质量)已知鼻腔内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患者行其他类型手术时,应在围手术期间鼻内使用2%莫匹罗星软膏联用或不联用葡萄糖酸氯己定沐浴液。
(条件推荐、中等级证据质量)1.3 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定植的筛查及其对手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影响由于缺乏证据,专家小组决定不对此提出建议。
1.4 术前手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最佳时机必要时(取决于手术类型)应在手术切皮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强烈推荐,低等级证据质量)应在手术切皮前120分钟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同时需要考虑抗生素的半衰期。
(强烈推荐,中等级证据质量)1.5 机械性肠道准备(MBP)与口服抗生素的应用术前联合使用口服抗生素和MBP,可以降低接受择期结直肠手术成年患者的SSI风险。
(条件推荐,中等级证据质量)单用MBP(不联合口服抗生素)不应以降低SSI为目的用于择期结直肠手术的成年患者。
(强烈推荐,中等级证据质量)1.6 清除毛发接受任何外科手术的患者不应去除毛发,如果有绝对必要,应该只使用剪刀去除毛发,不管是术前还是手术室内,任何时候都强烈劝阻刮剃毛发。
完整word版)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完整word版)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外科手术不可避免地会对手术部位的皮肤和组织造成损伤。
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手术部位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包括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包括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时间和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根据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和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和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以下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完整word版)保护性隔离措施
(完整word版)保护性隔离措施
保护性隔离措施
保护性隔离也称反向隔离,适用于抵抗力低或极易感染的病人,如严重烧伤、白细胞减少或缺乏、白血病及免疫缺陷病人等。
主要措施:
1.设单间隔离室,病人住单间病室。
2.工作人员进入病室应戴帽子、外科口罩、穿隔离衣及穿鞋套.
3.接触病人前、后均应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
4。
工作人员及病人家属有呼吸道症状时应避免进入病房。
5.未经消毒处理的物品不可带入隔离室。
6. 病室物表、地面、床单元每日使用500mg/L有效氯溶液清洁消毒1次,每日通风换气,上、下午各15-30分钟(视风力及气温状况而定),空气消毒1次。
病房清洁工具如拖把、水桶、抹布等为专用工具.
7、生活用品专人使用。
床单、被套、枕套、病员服每3天更换一次。
8、严格禁止探视,做好规定陪护人员的宣教工作,陪护人员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9、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尽可能较少工作人员进出隔离室。
10、开展健康教育,患者应注意防寒保暖,防止皮肤、黏膜损伤(如使用软毛牙刷),保持个人清洁,外出时应戴外科口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节抗感染免疫---道道防线抗感染当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时,首先起防御作用的是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如果病原微生物突破了这道防线进入组织,巨噬细胞和补体立即发挥作用,同时T、B淋巴细胞也对病原微生物做出应答,产生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共同协作清除病原微生物。
抗感染免疫是机体抵抗病原生物感染的一系列防御功能,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二者相互配合,共同发挥抗感染的作用。
一、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类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抵抗病原生物侵害的功能,又称先天性免疫或天然防御功能。
其特点是生来就有,可以遗传;人人都有,无个体差异,故又称为固有性免疫;对病原生物广泛抵抗,无特异性。
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由屏障结构、吞噬细胞、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三部分组成。
(一)屏障结构1.皮肤粘膜屏障完整健康的皮肤黏膜能够抵抗病原生物侵入,呼吸道黏膜的纤毛也能排除病原体,汗液中的乳酸、胃液中的胃酸、酸性的阴道分泌液均具有杀菌作用。
皮肤黏膜表面的正常菌群对病原微生物也具有拮抗作用,能阻止或限制外来微生物的定居和繁殖。
2.血-脑脊液屏障主要由软脑膜、脑毛细血管壁和壁外胶质膜组成。
能阻止病原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从血液进入大脑或脑脊液,从而保护中枢神经系统。
小儿血一脑脊液屏障发育不完善,因此,小儿较成人更易发生颅内感染。
3.胎盘屏障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共同组成。
能阻止病原生物及代谢物从母体进入胎儿,保护胎儿免受感染。
在妊娠的前三个月胎盘屏障发育不完善,此阶段孕妇如感染某种病原生物,可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导致胎儿畸形、流产、死胎等。
(二)吞噬细胞病原生物突破皮肤黏膜屏障进入组织后,机体的吞噬细胞可发挥吞噬作用,杀伤进入体内的病原体。
1.吞噬细胞的种类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
2.吞噬过程(1)吞噬细胞与病原体接触:可以是偶然相遇,也可以是趋化作用吸引。
(2)吞入病原体:可通过两种方式吞入,对于较大的病原体颗粒如细菌,吞噬细胞能伸出伪足将其捕捉后摄入细胞内,形成吞噬体,此称吞噬;对于小的病原体颗粒如病毒,吞噬细胞与其接触后细胞膜内陷,将其吞入,此称吞饮。
(3)杀死、破坏病原体:细胞内的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形成吞噬溶酶体,洛酶体内的杀菌素溶菌酶等将病原体杀死,然后消化降解,最后吞噬溶酶体与细胞膜融合排出残渣。
3.吞噬的结果吞噬活动发生后,其结果并非总是对机体有利,有时也可造成一定的损害.(1)完全吞噬:吞噬病原体后,病原体被完全消化、破坏。
(2)不完全吞噬:某些病原体(如结核分枝杆菌)虽被吞噬或吞饮,却不被杀灭这些病原体可在吞噬细胞内繁殖,引起吞噬细胞死亡;也可借用吞噬细胞作为保护体,避免了药物及血清中抗菌物质对它们的伤害;病原体还可随吞噬细胞游走,导致全身扩散或引起更广泛感染。
(3)损伤组织:在吞噬过程中,吞噬细胞向胞外释放过剩溶酶体酶可损伤组织。
(4)提呈抗原:吞噬细胞吞入病原微生物后,对病原微生物进行消化降解,将抗原肽与MHC分子结合并表达于吞噬细胞膜上,激发免疫应答。
---梅契尼柯夫发现吞噬细胞俄国生物学家梅契尼柯夫于1885年进行试验,用玫瑰刺扎海星,在被扎海星组织周围很快出现了体积较大的、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的细胞。
他在此后的25年里精心研究,在哺乳动物也发现了这类细胞,后来命名为巨噬细胞。
梅契尼柯夫关于巨噬细胞的研究于1908年获得了诺贝尔奖金。
(三)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体液中的一些分子也具有非特异性抗感染作用,这些分子主要有补体、干扰素、溶菌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补体。
1.补体(ComPlement,C)补体系统是人和某些动物在长期的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非特异性免疫成分,也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效应。
(1)补体的概念、组成: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或动物体液中的一组具有酶活性的球蛋白。
补体的成分较复杂,包括30多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因此又称为补体系统。
主要成分有C1~C9,D、B、P因子等。
补体占血浆球蛋白总量的10%~15%,各成分中C3含量最高,大部分补体由肝细胞和巨噬细胞合成。
(2)补体系统的性质:补体性质不稳定,56o C 30分钟即可失去活性,此称为补体的灭活;室温下补体活性可很快减弱甚至消失,因此检测补体时需用新鲜血清并尽快送检。
正常情况下补体无免疫活性,需被激活才有免疫作用。
(3)补体系统的激活:补体系统的激活是补体各成分在激活物质的作用下,按一定顺序。
通过连锁反应未完成的。
补体系统激活的途径主要有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
两种途径的激活物质、激活顺序、参与成分、发生免疫作用的特点都有差异(表3-3),但无论通过哪条途径激活,最后均能形成同样的效应物即膜攻击复合体(MAC),使靶细胞膜穿孔、细胞破裂、死亡。
(4)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多是由补体系统激活时产生的各种活性物质(主要是裂解产物)发挥的。
补体成分及其裂解产物能发挥不同的作用(表3-4)。
①溶细胞作用:补体经激活后能产生膜攻击复合物 MAC(C56789),该复合物能嵌入细胞膜内,在细胞膜表面形成许多圆形孔道,使靶细胞的内容物渗漏,导致细胞破裂溶解。
补体溶解的细胞包括肿瘤细胞、自身抗原细胞、吸附外来抗原的细胞(如吸附药物的血细胞)、病毒感染的细胞等。
②补体活性片段的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所产生的许多活性片段,也能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表3-4)。
总之,补体可作为效应分子及效应放大机制,参与感染早期的非特异性免疫及后期的特异性体液免疫。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补体的过度激活也可引起自身组织损伤。
---输血反应是如何发生的床上如果给病人误输血,会发生输血反应,危及生命那么输血反应的发生是人血液中出现红细胞凝集还是红细胞溶解呢?有学生认为是出现了红细胞凝集,因为生理课上进行血型鉴定试验的结果是出现红细胞凝集。
但是,在人体内,因为有补体的参与,输血反应的发生是血液内出现红细胞溶解。
表3-3 经典途径与旁路途径的比较表3-4 补体的主要生物学作用2.溶菌酶是由巨噬细胞产生的一种碱性蛋白质,广泛分布于血清及泪液、唾液、鼻涕等多种分泌液中,其作用是溶解破坏革兰阳性菌的细胞壁成分——肽聚糖,使细菌裂解,从而杀伤细菌。
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中也有溶菌酶,对吞噬杀菌有重要意义。
在抗体与补体的参与下,溶菌酶也可溶解某些革兰阴性菌。
3.干扰素(IFN)是由病毒感染的细胞或效应T细胞等产生的一种糖蛋白,作用于邻近细胞后能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的复制,从而能保护易感细胞,限制病毒的扩散。
另外,干扰素还可激活NK细胞、TC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
二、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又称适应性免疫,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受某种病原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引起的免疫应答或受直接输入的特异性抗体等免疫物质刺激所形成的免疫力。
其特点是后天获得,不能遗传,有明显的针对性、记忆性和个体差异,故又称为获得性免疫。
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一)体液免疫抗感染的特点1.是通过抗体来清除病原微生物,参与的抗体类型是IgG、IgM、SlgA,在抗感染中起主要作用的是IgG。
2.既可发挥直接抗感染作用(中和细菌外毒素、中和病毒);也可发挥间接抗感染作用(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联合补体、吞噬细胞等将病原体清除)。
3.主要对细胞外生长的病原体起作用,对胞内微生物和真菌、寄生虫等较大的病原体较难发挥抗感染作用。
(二)细胞免疫抗感染的特点1.通过效应细胞发挥作用:CD8+TC能直接杀伤靶细胞;CD4+Th1能释放淋巴因子,通过激活巨噬细胞、NK细胞杀伤受感染的靶细胞。
2.产生免疫效应缓慢:需48~72小时发挥作用3.主要针对细胞内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发挥作用:如病毒、真菌、结核分枝杆菌、沙门氏菌、军团菌等复习题一、名同解释1.非特异性免疫2.特异性免疫3.完全吞噬4. 不完全吞噬二、填空题1.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由()()()三部分组成2.屏障结构由()()()三部分组成3.正常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主要有()()()4.补体的生物学作用表现为()()()()()5.补体的调理作用指吸附于细菌表面的()与吞噬细胞表面的()受体的结合,促进吞噬作用。
三、选择题A型题1.妊娠初期母体被病毒感染后易发生胎儿畸形的原因是A.胸腺发育未成熟 B.胎盘屏障发育未完善 C.皮肤屏障未发育完善D.外周免疫器官发育未完善E.血一脑脊液屏障发育尚未完善2.完全吞噬指吞噬细胞A. 吞噬人侵的全部细菌B.吞噬的细菌全部被杀死 C.反复吞噬细菌D.以将细菌转移到淋巴结 E.在杀伤细菌的同时自身也溶解3.不完全吞噬指吞噬细胞A.吞噬血液中的细菌B.吞噬部分细菌 C.吞噬细菌后不再游走 D.不能将吞噬的细菌完全消化 E.被吞噬的细菌在细胞内仍生长繁殖4.既有吞噬杀菌作用又有抗原提呈作用的细胞是A.中性粒细胞B.巨噬细胞 C.树突状细胞 D. B细胞 E. NK细胞5.巨噬细胞表面与抗体调理作用有关的结构是A.ICAM-1B.B7 C.IgG Fc-R D.C3b-R E.TCR6.灭活补体,血清标本需要加热A.37℃30分钟B.56℃30分钟C.60℃30分钟 D. 80℃30分钟E. 60℃20分钟7.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激活物是A.抗原B.抗体 C.脂多糖 D.抗原-抗体复合物 E.CH38.补体和抗体都具有的生物学作用是A.特异性结合抗原B.ADCC作用C.免疫或附作用 D.调理作用E.中和毒素9.具有免疫黏附和调理作用的补体成分是A.C3bB.C3a C.C2b D.C5 E.C567 B型题A.C3bB.C3a C.C56789 D.C1 E.C7891.能够和吞噬细胞结合而促进吞噬作用的成分是2.具有溶解靶细胞膜作用的成分是3.具有过敏毒素作用的补体裂解片段是X型题1.针对病毒的免疫方式有A.C56789溶解包膜病毒B.NK细胞杀伤病毒寄生的细胞 C.抗体中和病毒D.效应TC细胞杀伤病毒寄生主细胞E.抗体与病毒形成复合物被吞噬细胞吞噬2.针对细菌的体液免疫包括A.效应TC细胞杀伤细菌寄生的细胞B.C56789溶解细菌 C.抑制细菌吸附粘膜细胞D.中和细菌外毒素 E.通过调理作用加强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作用四、简答题1.简述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和结果2.简述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一、非特异性免疫(一)屏障结构1.皮肤粘膜屏障2.血-脑脊液屏障3.胎盘屏障(二)吞噬细胞1.吞噬细胞的种类2.吞噬过程3.吞噬的结果(三)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1.补体(ComPlement,C)2.溶菌酶3.干扰素(IFN)二、特异性免疫(一)体液免疫抗感染的特点(二)细胞免疫抗感染的特点复习题一、名同解释二、填空题三、选择题四、简答题(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