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教学发展研究的综述-模板
古汉语复音词研究综述
古汉语复音词研究综述复音词是汉语词汇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构成的词。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复音词为主。
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整个词汇系统由以单音节为主发展到以多音节为主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变化。
这种变化与语音、词汇、语法的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而且这种变化对汉语内部各系统都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学术界很重视对复音词的研究。
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不少学人对汉语复音词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研究,其研究情况可概述如下:一、对于词和词组区别的研究:界定词和词组,目前比较通用的方法就是“扩展法”。
陆志韦先生在《汉语的构词法》中广泛使用了这个办法,它对后来的学者影响极大。
但是这个办法并不是万能的,比如说它对“羊肉”之类的“离合词”就完全不适用,陆先生在《汉语的构词法》中也只好把它们笼统地定为词:“偏正格名词中‘名+名’的格式普遍具有词的资格。
”冯胜利先生根据当代韵律构词法的理论,提出汉语的复合词必须首先是一个韵律词,两个单音语素组合的结果既是韵律词又是复合词,双音节形式是汉语“韵律词”最基本的形式。
沈怀兴先生则对所谓的“离合词”说法提出了怀疑,认为不能用能否进行扩展作为界定这类结构是词还是词组的依据。
他提出应当“采取历时研究方法,联系社会与人对它的产生和发展变化进行具体考察”,这样才能界定出词和词组。
程湘清先生则提出可以从语法结构、词汇意义、修辞特点、出现频率四个方面来区分上古汉语双音词和双音词组。
王宁先生提出了界定现代汉语本源双音合成词的四种方法:非自由语素鉴定法、非词源意义鉴定法、非现行语法鉴定法、非语义搭配鉴定法,注意了历史发展对汉语的影响,具有很强的解释力,非常便于操作。
在对古代汉语中词和词组进行界定的时候,由于不可能像现代汉语一样利用语音等辅助手段来进行判断,所以目前学术界主要是把意义作为主要界定手段。
马真提出了判别古汉语复音词的五条标准:“(一)两个成分结合后,构成新义,各成分的原义融合在新的整体意义之中,这样的复音组合是词,不是词组。
古代汉语教学发展研究的综述-模板
古代汉语教学发展研究的综述“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基础课与工具课,从建立初始到现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其教学经历了多个发展时期。
不同时期,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等方面有很大不同。
文章从古代汉语教学发展历程角度,探究不同时期古代汉语教学的发展状况,了解教学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完善古代汉语教学。
论文关键词:古代汉语,教学发展,研究,综述“古代汉语”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的必修课之一,从建立初始到现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其教学经历了多个发展时期。
一、萌芽时期(1952—1960)1952年院系调整以后,师范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的相关专业相继设置古代汉语这一课程以来一直到1960年相关古代汉语教材出版,这一时期是古代汉语教学的萌芽时期。
这时期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不确定,不统一。
课程没有教纲、没有教材,教学内容由教师而定。
并且在不同的高等学校中,在不同的时期内,其教学内容也不同。
创立初始,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也不一致。
因此,1956年国家高等教育部颁发了《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大纲》对古代汉语教学的基本问题作了比较详尽、具体的规定,确定了古代汉语的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
这样,就使古代汉语教学趋于规范化和标准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大纲》也成为了50年代古代汉语教学研究最重要的标志性成果。
此后,1957年至1958年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对古代汉语教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经过一段时期的探索,古代汉语教学目标逐渐明确,即以培养阅读古书能力为教学目的,改进了古代汉语的教学。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59年,北京大学进行了古代汉语教学的改革,把文选、常用词、古代汉语通论三部分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许多高等学校都以培养阅读古书能力作为目的,改进了古代汉语的教学。
这一时期的教学方法也是单一化,由教师讲授为主,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学科建立之初,没有教材,学生主要听教师教授,教师一般把教案当作讲义,因此教学内容得不到统一。
“古代汉语”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古代汉语”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古代汉语是汉语的历史阶段之一,其特点是语法复杂、词汇丰富、表达方式多样。
在现代社会中,对古代汉语的掌握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文化,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然而,古代汉语的教学一直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对词汇和语法的掌握不足、教学内容单一等。
因此,有必要对古代汉语实践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现状分析1.教学内容单一、目前很多学校开设的古代汉语课程大多以教授古代文献阅读为主,忽视了古代汉语的实践应用。
学生大多只是简单地背诵古代诗文,而缺乏实际运用的机会。
这导致学生对古代汉语的掌握程度有限,无法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兴趣不高。
由于古代汉语的语法复杂且与现代汉语相去甚远,学生学起来会感到困难和枯燥。
很多学生往往对古代汉语的学习提不起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3.缺乏实践机会。
在课堂上,教师通常只是传授知识,学生缺乏实践机会。
没有实际应用的练习,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造成知识的泛化困难。
二、对策探讨1.优化教学内容。
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应该注重教授古代汉语的实际应用,如古代文献领域、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等。
通过学习实践应用,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并增强学习兴趣。
2.提高教学方法。
教师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践演练等,让学生参与其中,加深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3.增加实践机会。
学校可以组织实践活动,如举办古代汉语演讲比赛、文化体验活动等,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
同时,可以通过实习、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加深理解,提升能力。
4.加强互动交流。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师生互动,倡导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加深对古代汉语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古代汉语作为一门重要的语言文化遗产,其教学应该注重实践应用,提高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浅谈古代汉语教学的现状及其改革思考
浅谈古代汉语教学的现状及其改革思考摘要现如今,关于古代汉语教学的整体质量处于一个徘徊不前甚至是大幅度下滑的趋势,本文通过分析古代汉语教学的现状,联系当前的教学改革,从任课教师加强自身素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三个方面对古代汉语教学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现状分析改革作为汉语言文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古代汉语素有“第二外语”、“文科中的理科”、“老古董”等称谓。
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文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古代汉语的语言规律,并借助相关的工具书可以直接阅读古代的文献,从而批判性地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这需要相关部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去解决。
一、关于古代汉语教学的现状分析古代汉语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源远流长的三千年历史文化中一直作为权威的文化记载体而存在,但是从上个世纪开始,现代白话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为了现在通用的传播媒介,并且随着当时特殊年代背景下对文字简化方案的实施,文化传播方式的改革和数字化时代的冲击,以及受外来语种的影响,古代汉语在现代社会文化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无足轻重。
作为学生,大家都觉得古汉语知识掌握起来相当困难。
由于古代汉语的专业性教强,内容上相对较枯燥,而且有一定的难度,使得学生们对其望而生畏,一谈及其便紧皱眉头,认为它很难懂,很难学,因而它被学生们形容为“面目可憎,枯燥无味”。
作为老师,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能详尽的把古代汉语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精髓讲解一遍,而学生对古代汉语提不起兴趣来,其教学也陷入一个难教的尴尬境地。
这无疑是古代汉语教学的悲哀,同时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教育的悲哀。
二、关于古代汉语教学的改革思考(一)任课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
古汉语教学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包括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方面的知识,专业性强,趣味性低,加之学生平时对其的接触较少,使用频率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使其上缺乏一定的吸引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近十年《古汉语研究》词汇研究综述
16BYY123) 作者简介: 孙文颖( 1994—) ,女( 汉) ,辽宁大连,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古汉语词汇。
典中疑难俗 字 的 考 释,撰 有《汉 文 佛 典 疑 难 俗 字 札 考》( 2011. 2) 、《以可洪〈随函录〉考汉语俗字若干 例》( 2006. 1) 、《以可洪〈随函录〉考汉语俗字( 续) 》 ( 2007. 1) 。
2. 诗词曲 对诗经词语考释的研究由来久已,但是近几年 却寥寥无几,仅有两篇,分别是林海云的《〈诗经〉中 的“斯”字考察》( 2010. 1) ,重点研究“斯”的句法分 布、语法功能和语用功能,滕志贤《〈诗经〉训诂辨疑 二题》( 2008. 3) ; 对词曲的研究也仅有李申、徐荣《〈缀 白裘〉词语续释》( 2007. 4) 一篇,诠释了其中意义难明 的“扯宽皮”、“交卯运”、“打磨古”等八条词语。 3. 笔记小说 近十年,笔记小说的研究侧重于疑难词语的考 释和 补 释。如 雷 汉 卿《〈醒 世 姻 缘 传〉词 语 零 拾》 ( 2007. 3) 对《醒 世 姻 缘 传》中 的“打 发”、“风 景”、 “混账”、“老婆”、“零碎”等几个词语在大型语文辞 书解 释 的 基 础 上 进 行 补 充[2]。此 外 还 有 董 志 翘 《〈世说新语〉疑难词语考索》( 2007. 2) ,郭作飞、周 红苓《唐宋笔记疑难语词考释》( 2009. 4) ,赵红梅、 程志兵《〈杜骗新书〉词语补释》( 2011. 1 ) ,夏凤梅 《〈原本老乞大〉词语释义三则》( 2006. 3) 。 除了疑难词语考释,还有方言词与方俗词的考 释。雷汉卿《〈醒世姻缘传〉方言词补释》( 2006. 3) 补充解释了“除的家”、“打立水”、“黑面”三则向来 解释欠确 或 未 曾 解 释 过 的 词 语。 杨 会 永《〈聊 斋 志 异〉中的“敬”的一种方言义》( 2007. 4) 认为“敬”在 近代汉语文献中的“特意”义比较稳定,且具有一定 的方言基础和语义来源。徐时仪《〈朱子语类〉方俗 口语词考》( 2013. 1) 在比勘今存宋刻本《池录》、朝 鲜古写徽州本、明成化本《朱子语类》等各本异同的
古代汉语称数法研究综述
古代汉语称数法研究综述称数法是汉语史语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语言,在称数方面都有其独特的形式和方式。
王力曾指出“中国人的称数法,乃中国语法的一个主要部分”。
所以,“弄清汉语称数法在各个时期的面貌及其发展演变,不仅有助于汉语史本身的研究,同时对中西方语言的比较研究,对丰富现代语言学理论都将具有不可低估的认识价值。
”下面我们就前人对古代汉语称数法的研究做一个综述。
一、对称数法概念及内涵的认识现代意义的称数法研究理论可追溯至布龙菲尔德的“替代法”。
他认为一种语言的语法形式可以归纳成句型、结构和替代三大类,替代类型在世界各地的语言里是异常广泛和一致的,尤其表示计数和识别关系的替代类型则显得更加一致。
王力受其影响,在《中国现代语法》(1944)中首次使用“称数法”的概念研究汉语,指出称数法和替代法有一定的联系,将两者合为一章进行论述。
但王力在书中并未提及“称数法”的定义,直到1946年出版的《中国语法纲要》中才指出:“称数法就是关乎数目的称呼方法。
” 这个定义有一定的局限,遭到很多批评。
后来王力在《汉语史稿》(1958)中未提“称数法”,只在“数词的发展”一节论述了相关的内容。
1983年的《汉语语法史》把“称数法”和“单位词”分开讲,仍未提“称数法”的定义问题,只是更看重“称数法”自身的系统与发展。
其实在王力提出“称数法”之前,我国语言学界的先辈们就已经论及称数的有关问题。
我国第一部汉语语法著作《马氏文通》(1898)中对“滋静”的分类(分为数目、序数、约数三类)就相当于后来语法书所说的基数词、序数词和分数词,初步建立起称数法研究的框架。
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1924)分别在“数量形容词”和“数量副词”两节讨论了称数的许多方面,尤其是注重数量词功能和意义的关系,很有启发性。
后来杨伯峻的《中国文法语文通释》(1935)也将有关称数的内容放在“数量形容词”和“数量副词”名下讨论,只是分类更加细化。
毕业论文汉语言的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汉语言的文献综述汉语言的文献综述在现代社会中,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研究备受关注。
汉语言的文献综述是一项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和总结,可以了解到汉语言的发展、演变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对汉语言的文献综述进行探讨,以期对汉语言的研究有所启发。
首先,我们可以从汉语言的历史发展角度进行文献综述。
汉语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其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迁。
在古代,汉语言主要是以古汉语为代表,而现代汉语则是在近代时期逐渐形成的。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汉语的特点和演变过程,以及现代汉语的起源和发展。
其次,我们可以从汉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
汉语言的语音系统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等要素,而词汇和语法则是构成汉语言的基本单位和规则。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汉语言的音韵规律、词汇的来源和演变,以及语法结构的特点和变化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汉语言的方言和变体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
汉语言作为一个广泛分布在中国各地的语言系统,其方言和变体的存在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的方言和变体的特点和差异,以及其与标准汉语之间的关系和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汉语言的教育和教学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
随着全球对汉语学习的兴趣不断增加,汉语教育和教学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汉语教育和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以及教学方法和教材的发展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汉语言的社会和文化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
汉语言作为中国的官方语言,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汉语言在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与其他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和交流等方面的知识。
综上所述,汉语言的文献综述是一项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和总结,可以了解到汉语言的发展、演变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知识。
近十年《语文研究》古汉语词汇研究综述
《语 文 研 究 》是 我 国重 要 的语 言 学 专 业 刊 物 ,始 创 于 1980年 6月 ,主要 以发 表语 文 本 体 研 究 成 果 为 主 ,在 进 行 现 代 汉 语 语 言 文 字 研 究 的 同 时 ,还 兼 顾 着 古 、近 代 汉 语 、语 文 教 学 、 方 言 、语 言 学理 论 的研 究 。本 文 主 要 对 近 十 年 《语言研究 》的古代汉语词汇研究成果进行 了梳 理 、统计 和分 类 。在 2008年 到 2017年 的十年 间 , 共 整理 出古 汉语 词 汇文 章 63篇 。主 要包 括 词义 的考 释 和 词 汇 的分类 研 究 ,其 次 还 有 一 些语 源 探 究 、词 汇 比较研 究 和语料 分析 研究 。
的 整 理 ,然 后 以古 人 的论 证 为 依 据 ,进 行 作 者 自 己的 思考 总 结 ,最 后 才 得 出结 论 的 。这 里 以 孟蓬生 《<尚书 ·盘庚 >“乱越”新证 》(2017.8) 为例 ,文章对 古词 “乱 越 ”进行 了词 义考 释 ,“乱 越 ” 在先 秦 文 献 中 只 出现 了一 次 。文 章 采 用 王 国维 先 生 的 “二 重 证 据法 ”,首先 对 “乱 越 ” 的 意 义 、语 音 、辞 例 进行 整 理 ,如 旧注 上 的整 理 : 1.曾运 乾 、杨树 达 等认 为 “乱 ” 训 “治 ”,“越 ” 训 “于 ”,王 世 舜 给 出 的译 文 是 :“这 是 因为 上 帝 将恢 复 我高 祖 成 汤 的大 业 ,把 我们 的 国家 治 理好 。”2.蔡 沈 、姜 兆锡 等 认 为 “乱 ”训 “治 ”, 动词 ;“越 ”训 “及 ”。蔡沈 《书经集传 》中这 句话 译 文为 :“乃上 天 将 复我 成 汤之 德 ,而治 及 我 国家 。”3.杨 筠如 等认 为 “乱 ”训 “治 ”,“越 ” 亦训 “治”,同义动词连用。“乱”,《尔雅 ·释诂 》: “治 也 。”;“越 ”,《广 雅 》:“治 也 。”4.于 省吾 认 为 “乱 ”为 “翮 ”之 讹 ,动词 ;“越 ”训 “于”。5.刘 起 钎 “乱 ”为 “翮 ”之误 ,动 词 ,其意 通 “嗣 ”; “越 ”训 “及 ”,介 词 。“乱 越我 家 ” 可读 为 “嗣 及我 家 ”。6.金 兆梓认 为 “乱 ”训 “结 合 ”或 “亲 近 ”, 动词 ;“越”训 “于”,介词 。7.周秉均认为 “乱 ” 训 “语首动词”;“越”,《释言》:“扬也。”译为 :“言
古代汉语教学发展研究综述
古代汉语教学发展研究综述
古代汉语是汉字及其语音在古代传承下来的形态,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和文化的重要学科。
古代汉语教学在中国的历史悠久,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化,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1. 传统教学阶段
在传统教学阶段,教学内容主要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古文观止》等经典为主。
这些经典是学生学习汉字和古代汉语的基础,并成为古代语言文学研究的必备良品。
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注重强化单字、构词、词序等语言基本元素的教学,强调背诵,反复操练。
2. 现代教学阶段
随着汉字学、语言学、教育学等领域的发展,现代汉语教学越来越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培养其口语表达能力。
现代教学法的主要方法包括:创设优秀的语言环境,增加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训练的比重,注重以语境为基础的教学。
3. 现代化技术教学阶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化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古代汉语教学。
电子词典、翻译软件、网络课程等成为古代汉语教学的重要资源,让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都可以学到古代汉语,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教学的发展始终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关,随着教学理念、技术的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完善,古代汉语教学将逐步走向更加科学、规范的方向。
“古代汉语”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古代汉语”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1. 引言1.1 古代汉语教学的重要性古代汉语作为汉语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在培养学生汉语文化传承能力、促进汉语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古代汉语教学,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汉语的发展演变历程,掌握古代文献的阅读与理解能力,提高表达和写作能力,培养批判思维和学术精神。
古代汉语教学有助于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传承,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念,促进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的建立。
通过古代汉语教学,学生可以学习到丰富的汉语词汇和表达方式,提高语言文字修养,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文学创作和历史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古代汉语教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传统文化传承,更在于对当代汉语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应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掌握古代汉语,学生可以提升语言能力,丰富表达方式,拓展思维视野,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强古代汉语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1.2 现状分析古代汉语教学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目前,古代汉语实践教学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 教学内容单一化:部分教师侧重传统文本的讲解,缺乏对实践活动的深入引导和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
学生可能陷入单一的知识传授模式,难以真正掌握古代汉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2. 学生参与度低:由于古代汉语语言形式复杂,学生往往感到难以理解和应用,造成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低。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师师资不足:部分教师缺乏古代汉语实践教学的经验和方法论,无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应用。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指导和辅导能力有待提升,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体验。
4. 缺乏多样化教学资源:古代汉语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缺乏多样性和足够的实践资源。
学生难以获得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无法完全感受到古代汉语的魅力和实际运用场景。
“古代汉语”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古代汉语”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摘要】本文旨在对古代汉语实践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
在文章探讨了古代汉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现状概述。
正文部分分析了古代汉语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挑战与困难,同时提出了改进的对策、方法与技巧,并进行了案例分析。
结论部分再次确认了古代汉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探讨了未来发展方向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古代汉语实践教学的效果,促进古代汉语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古代汉语实践教学、重要性、现状分析、对策探讨、问题、挑战、困难、改进、方法、技巧、案例分析、再确认、发展方向、启示。
1. 引言1.1 古代汉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古代汉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中愈发凸显出来。
随着汉语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也变得迫切。
而古代汉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其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文献,把握古代文化脉络,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字功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古代汉语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从课本中走出来,亲自感受古代汉字的魅力,体会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古代汉语实践教学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古代汉语实践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汉语国际化和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要进一步重视古代汉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加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促进古代汉语实践教学的不断优化和完善。
1.2 古代汉语实践教学的现状概述古代汉语实践教学作为汉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备受关注。
目前,古代汉语实践教学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由于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兴趣不高,缺乏学习动力,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复杂,常常让学生感到困惑和难以理解。
“古代汉语”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古代汉语”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古代汉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古代汉语教学成为了越来越多学生和教育者的热点关注。
古代汉语教学在实践中面临诸多问题,需要探讨对策,以推动古代汉语教学的发展。
一、古代汉语教学的现状分析1. 教育资源不足古代汉语教学在普通高校和中小学中仍然比较薄弱,教材、教师和教学资源不足是一个普遍的问题。
古代汉语课程的设置较少,课堂教学和辅助教学资源匮乏,很难满足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需求。
2. 教学内容单一传统的古代汉语教学内容大多集中在文字的识别和阅读上,忽视了语法、修辞和文学欣赏等方面的教学。
这导致学生对古代汉语的理解能力有所欠缺,很难在实际应用中灵活运用古代汉语。
3. 教学方法陈旧传统的古代汉语教学方法较为陈旧,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力。
传统的背诵和填空式教学方法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对策探讨1. 优化教材和教学资源针对古代汉语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教育部门和相关机构应加大对古代汉语教学资源的投入,推动编写更新、贴近学生实际需求的教材,提供更多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丰富古代汉语教学内容。
2. 多元化教学内容古代汉语教学应注重从语法、修辞、文学欣赏等多个方面来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培养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全面理解和感悟能力。
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课外拓展、影视欣赏等形式,拓展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
3. 创新教学方法古代汉语教学需要从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采用更多的交互式、体验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在教学中可以引入游戏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代汉语。
4. 拓展实践教学古代汉语教学不能仅限于课堂内的传授知识,还需要通过实地考察、研究论文、社会实践等形式,拓展古代汉语的实践教学。
近十年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近十年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本文概述近十年来,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无论是理论探讨还是实证研究,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本文旨在回顾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总结研究方法,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我们发现中古汉语词汇研究主要关注词汇的演变、词义的变迁、词汇系统的构建等方面。
随着计算机科学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语料库建设和计量分析方法在词汇研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近十年中古汉语词汇研究进行全面的回顾,总结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为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二、近十年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主要成果近十年来,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中古汉语词汇的理解,也推动了汉语史研究的进步。
以下是对这些主要成果的简要回顾。
中古汉语词汇的语料库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
学者们通过大规模语料库的构建和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使得对中古汉语词汇的定量和定性研究成为可能。
这些语料库不仅包括传统的纸质文献,也涵盖了碑刻、墓志、敦煌文献等多种类型的材料,从而极大地丰富了研究资源。
中古汉语词汇的构词法和词义演变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
学者们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对中古汉语词汇的构词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许多新的构词现象和规律。
同时,通过对中古汉语词汇词义演变的细致分析,学者们不仅揭示了词义演变的内部机制,也探讨了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对词义演变的影响。
中古汉语词汇与其他语言的接触与影响研究也取得了重要成果。
学者们通过对中古汉语与其他语言的比较,揭示了中古汉语词汇的来源、传播和影响路径。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古汉语词汇的特点和演变规律,也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古时期汉语与其他语言的交流互动。
中古汉语词汇的专书词汇研究和断代词汇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学者们通过对特定历史时期或特定文献的词汇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中古汉语词汇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和演变趋势。
近十年《语言研究》古汉语词汇研究综述
r i z e s t h e c h a r a c t e i r s t i c s f o a n c i e n t C h i n e s e v o c a b u l a r y i n t h e j o u r n a l i n t e n y e a s, r a n d p u t s f o r w a r d s o m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p r o s p e c t s , p r o v i —
中 图分 类 号 : H1 3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 2 6 3 8 ( 2 0 1 7 ) o 3 — 0 C I 1 3 - 0 5
A S um m a r y o f t he St u dy o n Anc i e nt Ch i ne s e Vo c a b ul a r y i n t he Pa s t Te n Ye a r s
i t e s .B y s c r e e n i n g a n d c l a s s i i f c a t i o n o f a r t i c l e s o n a n c i e n t Ch i n e s e v o c a b u l a r y t h e l a n g u a g e s t u d y f r o m 2 0 0 7 t o 2 01 6,t h e t h e s i s s u mma —
d i n g a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f u t u r e r e s e a r c h . Ke y wo r d s :l a n ua g g e r e s e a r c h;a n c i e n t Ch i n e s e v o c a b u l a y ;c r a t e g o r y s u mma y ;d r e v e l o p me n t p r o s p e c t
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研究三篇
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讨论三篇【篇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讨论摘要:汉语言文学作为文学教育的基础,在整个文学教育中发挥侧紧要的作用。
但是,从汉语言文学教育现状来看,仍旧存在一些问题,教育领域相关人士需要引起充分的重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已经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现状及对策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取得了确定的科研成果。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引言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各行各业进展快速,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一些大同学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会更倾向于那些应用型的学科,汉语言文学的吸引力在渐渐下降。
在这种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紧要性受到忽视。
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为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进展供应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同时汉语言文学教育也面临挑战。
加快推动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创新,促进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进展,已经成为一个紧要的议题,摆在了教育工的面前。
在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汉语言文学发挥着至关紧要的作用,对于培育文艺学优秀人才和语言学优秀人才起着基础性的教育作用。
那么,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呢?一、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受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仍旧存在确定的问题,本文把这些问题归纳为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一)教学过程缺乏互动。
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紧要为缺乏互动,与中学教育不同的是,大学教育更具有学术氛围和人文气息,提倡快捷性、开放性,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现状与中学教育没有太大区分,老师与同学之间的互动没有中学老师与同学的互动多,导致同学参加课堂的积极性不足,甚至一些大学老师并没有给同学发言的机会,汉语言文学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不够。
(二)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仍旧是沿袭传统的教材,几十年来,汉语言文学教材几乎没有发生太大变动。
其中的讨论成果和理论成果缺乏确定的创新,对国际文学界的最新讨论成果也没有提及,很明显,这些陈旧的教材是与时代快速进展的步伐相脱节的,已经赶不上时代的进展潮流。
2019年度上古汉语学科研究综述(上)
2019年度上古汉语学科研究综述(上)2019年度的上古汉语研究延续了此前良好的发展态势,继续稳步前进。
以一批重要学术论文和专著为代表的新成果成为本年度的亮点,成就显著。
一、语法研究重点突出上古汉语语法研究范围广泛,涉及虚词和句法等多个分支领域。
本年度研究有一个突出特点,即对虚词及由虚词所构成的句式或结构的研究呈现出高度关注的态势,不少论文就有关上古汉语虚词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
(一)否定不定代词的研究和其他与代词相关的研究张定《汉语否定不定代词的类型转变》(《古汉语研究》第2期)从语义、句法、语音角度,论证上古汉语否定不定代词“莫”由“无或”逐渐融合而成,“莫”结构式来自于更早的否定存在结构;并指出古今汉语否定不定代词总体上经历了从V-NI型到否定存在结构和NV-NI型并存的类型转变。
董秀芳《从上古汉语一批代词形式的消失看汉语量化表达的变化》(《当代语言学》第4期)则认为“莫、靡、或、罔”等特殊代词本质上是量化代词,其系统性的消失反映了汉语的量化表达从以单语素的量化代词为主到量化算子和描述性内容分立表达的变化过程,而这一变化体现了汉语从综合到分析的演变大趋势。
李佐丰《先秦汉语的零代词》(《中国语文》第3期)全面梳理了主语、宾语和补语位置上的零代词。
张萍《上古汉语形式宾语句研究》(《上古汉语研究》第3辑)考察了“闻之曰”“有之曰”这类代词“之”占据宾语位置但不指代上文内容的句式,认为其中的“之”是形式宾语,其作用是在句法上完形。
魏克彬《从出土盟书中的有关资料看战国时代“弗”字记录“不之”合音的现象》(《中国语文》第2期)以出土盟书中的“不之动词”及“不之”“弗”和“不”互用的例子,进一步支持了战国时代“弗”字主要的功能是记录“不之”的合音这一观点。
冯赫《〈墨子〉“恶许”考辨》(《语言研究》第2期)从历史的角度综合考察了疑问代词“恶”的意义、功能以及与“许”“虖”“乎”的音韵关系等,认为《墨子》的“恶许”与“何许”的功能及构成方式都不相同,“恶许”就是见于上古汉语的“恶乎”,“许”是“乎(虖)”的借音字,而不是处所义的“许”。
文言文教学设计研究综述
文言文教学设计研究综述摘要:教学设计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教学活动起着主导作用,它是实施课堂教学前设计的动态方案,是课堂教学有效进行的保障。
教学设计是否成功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控性。
本文是针对文言文教学设计研究的文献综述。
笔者对文言文教学设计的专著进行了搜索,发现研究文言文教学设计的期刊论文呈一个上升趋势,而研究文言文教学设计的学位论文呈下降趋势。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设计一、问题的提出文言文在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其地位一点也不亚于其它文章。
北师大版的教材更有加强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与文化修养培养的意图,从文言文的数量编排可见一斑。
文言文在师生印象中总是枯燥,乏味;但需要死记硬背就可掌握的死的东西。
这一观念至今也没有销声匿迹,不少人的心中总会有这中想法,只是不愿承认而已。
但随着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这种观念终将改变,大家越来越认识到古代灿烂优秀文化的魅力,从上到下,从海外到国内,都在学习,品析借鉴古人。
在这种背景下,文言文的教学该如何设计尤为值得关注。
二、重要概念的界定关于文言文的概念至今没有严密的界定。
要理解文言文的概念往往要借助白话文的概念来理解,如果仅以现代口语为标准进行区别,文言文是脱离现代口语的书面语言白话文是以现代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书面语言。
或者,也可以说,文言是只能目见而不口说的语言,张中行先生对文言和白话的界定是:文言,意思是只见于文而不口说的语言。
白话,白是说,说是所说,总的意思是口说的而语言。
[ 张中行.文言和白话[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绪论》中这样定义文言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古代汉语书面语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在学术界的定义中,文言文显然是包括诗与文的大文言。
但应该说,文言文在当代语文教学的语境中是一个与现代文(白话文)相对的概念,并且具体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古典诗词与文言文形成了两套不同的教学系统和考试命题格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教学发展研究的综述
“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基础课与工具课,从建立初始到现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其教学经历了多个发展时期。
不同时期,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等方面有很大不同。
文章从古代汉语教学发展历程角度,探究不同时期古代汉语教学的发展状况,了解教学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完善古代汉语教学。
论文关键词:古代汉语,教学发展,研究,综述
“古代汉语”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的必修课之一,从建立初始到现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其教学经历了多个发展时期。
一、萌芽时期(1952—1960)
1952年院系调整以后,师范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的相关专业相继设置古代汉语这一课程以来一直到1960年相关古代汉语教材出版,这一时期是古代汉语教学的萌芽时期。
这时期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不确定,不统一。
课程没有教纲、没有教材,教学内容由教师而定。
并且在不同的高等学校中,在不同的时期内,其教学内容也不同。
创立初始,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也不一致。
因此,1956年国家高等教育部颁发了《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大纲》对古代汉语教学的基本问题作了比较详尽、具体的规定,确定了古代汉语的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
这样,就使古代汉语教学趋于规范化和标准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大纲》也成为了50年代古代汉语教学研究最重要的标志性成果。
此后,1957年至1958年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对古代汉语教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经过一段时期的探索,古代汉语教学目标逐渐明确,即以培养阅读古书能力为教学目的,改进了古代汉语的教学。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59年,北京大学进行了古代汉语教学的改革,把文选、常用词、古代汉语通论三部分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许多高等学校都以培养阅读古书能力作为目的,改进了古代汉语的教学。
这一时期的教学方法也是单一化,由教师讲授为主,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学科建立之初,没有教材,学生主要听教师教授,教师一般把教案当作讲义,因此教学内容得不到统一。
1959—1960年期间,古代汉语讲义印制及相
关古代汉语教材相继出版面世。
1959年,朱星先生主编的《古汉语概论》出版,由于内容复杂繁多,教材并没有推广出去。
但作为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古汉语教材,在古代汉语教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1960年,马汉麟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读本》出版,虽然内容过于简单,但却是古代汉语新、旧教学观念的一次转变。
总体来说,虽然这两部教材存在许多缺陷,但它们开创了古代汉语教材的先河,为后来多种版本的古代汉语教材的出版,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发展时期(1961—1965)
60年代初,北京大学根据《古代汉语教学大纲》,探求新的教学途径,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这一时期,有了统一的教材,即王力版的《古代汉语》出版。
1961年,古代汉语教材编写小组以北京大学的古代汉语讲义为基础,并参考各校古代汉语教材进行改写,制定一部统一的古代汉语教科书。
1964年,由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出版。
这本书包括三个内容: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
这三个内容不是完全分离,互不相关的三个部分,而是以文选为纲,其他两个部分与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王力先生创设的“三结合”教学体系对各高校的古代汉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部教材的出版成为中国古代
语文教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代表了那一时期全国古代汉语教学的新水平。
同时对古代汉语课堂教学具有指导作用,对以后古代汉语教学的发展意义重大。
直至今日,王力版的《古代汉语》教材也是最权威,使用最广泛的教材。
现今大多数高等院校仍然使用。
并且,国内的古代汉语课程都是按照王力先生创立的“三结合”教学体系来进行的。
这一时期教学方法上仍然采用以教师教授为主,课堂提问方式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停滞时期(1966—70年代末)
文革时期,古代汉语初具规模的教学体系遭到破坏,教学无法正常进行。
因此,古代汉语教学进入停滞时期。
四、成熟时期(80年代—90年代末)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各学科进入恢复发展时期,古代汉语教学又逐渐恢复。
80—90年代末,古代汉语下属的各门学科,如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研究也逐渐逐渐增多。
古代汉语教学研究范围越来越广,涉及问题越来越全面。
教材建设、教学理论探讨、教学语法体系研究构成了古代汉语教学研究的基础框架。
如:
在教材建设方面,从创立之初到90年代,据粗略统计古代汉语教材
有40多种不同版本的教材。
例如:王力本和郭锡良本采用文选、常用词、古代汉语通论三结合体例;许嘉璐本采用通论、文选、教学参考合编型;张世禄本采用文选、通论结合型。
其中文选、通论、练习结合型被认为是最富有创建性的新形式。
其中文选的选材范围也较以往有所扩大,向前推至商周,向后延至明清。
教材版本的多样化也为古代汉语课堂教学向着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可能和前提。
在理论探讨方面,认为教学对象与五十年代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认为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古文阅读基础,所以高校古代汉语教学应该与中学生的文言文教学相互区别开来。
同时,一些学者提出了研制古代汉语计算机教学辅助系统软件,将现代科技引入古代汉语教学中。
这一观点对现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古代汉语课堂教学中提供了前提与可能。
在教学安排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时逐渐减少。
因为教学对象在入学之前相比八十年代以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古文阅读基础;另一方面,古代汉语下属的各门学科,如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古代汉语的分支学科的细分化也使古代汉语的知识范围有所减少。
总之,九十年代以后,古代汉语教学进入了全面发展新时期。
古代汉语教学研究取得了较大成绩:课程目的、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理论问题得到深入研究和探讨;古代汉语教材版本多样化;教学语法体系也得到进一步深化等。
五、完善时期(新世纪—至今)
进入新世纪之后,古代汉语的研究依旧沿着王力的研究思路发展,但却是在不断系统化,趋于完善。
教育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单纯的知识积累转变为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因此教学方法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
教师的讲授侧重于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的介绍、重点难点的分析;强调学生对古代汉语特点和规律的把握。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练习,并通过适当的课堂讨论活动加深对古代汉语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教学安排上,尽管课时减少,但课程的性质不能改变,课程的质量不能降低,做到课时减少而教学效果不降低。
因此,教学内容也相应地有所变化。
“文选”分为精读和泛读两部分,精读部分为课堂教学部分,泛读部分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部分。
将知识传授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做作业、学期论文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掌握知识。
由于对古代汉语教学研究的深入,也大大提高了古代汉语教材的知识新颖性和先进性。
许多高校也逐步组织课题组编纂古代汉语丛书,古代汉语教
材更趋于多样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进入古代汉语的教学课堂。
教学手段上实现了革新,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实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立
体化,使古代汉语课堂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课堂多媒体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多样性,改变了以往课堂枯燥、乏味的局面,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教学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并逐渐趋于完善。
我们的对古代汉语教学的研究随着它的发展而不断深入。
未来的古代汉语是要向交叉性、边缘性方向发展。
只有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互为取长补短才能促进学科的发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