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合肥城市跨世纪发展的基本思路
合肥推进方案
合肥推进方案合肥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一直致力于成为现代化、宜居宜业的城市。
为了进一步推动合肥的发展,制定了以下推进方案。
一、经济发展合肥将积极引导新兴产业发展,包括推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的创新创业。
为此,合肥将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产业创新联盟,为相关企业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
同时,合肥将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二、城市规划合肥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推动城市空间布局优化。
合肥将加大对城市建设的投入,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同时,为了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合肥将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推动城市绿化建设和生态修复。
三、教育发展合肥将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合肥将建设更多的高水平学校和研究机构,吸引高端人才和优秀学生。
同时,合肥将加强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文化旅游合肥将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设施建设。
合肥将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培育本土文化品牌。
同时,合肥还将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升合肥的历史文化魅力。
此外,合肥将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吸引更多游客。
五、社会事业合肥将加强社会事业的发展,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为此,合肥将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福利政策,提供优质的医疗、教育和养老服务。
合肥还将加强社区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增强居民的社会归属感和责任感。
六、科技创新合肥将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合肥将建立更加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政策支持。
同时,合肥将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和产业的融合发展。
总结:合肥推进方案的制定旨在进一步促进合肥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通过加强各个方面的工作,合肥将成为一座更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合肥市政府将持续密切关注并落实推进方案,确保合肥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福祉。
关于合肥城市发展的初步意见和建议
二、合肥城市发展的总体评价
8
合肥城市发展的优势
•“十一五”期间,基础设施建设投 入较大,建设速度加快; •滨湖新区、高新区西面的南岗科技 园、国家科技示范区、桃花工业园、 新站工业区基础设施正在紧张建设 中,未来发展的硬件条件较好。 •2011年8月巢湖部分区域并入合肥 后,合肥辖区面积扩大至11408平 方公里,产业发展空间扩大,有利 于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 •合肥城市发展依托皖江城市带、合 肥经济圈、芜马巢等区域的发展政 策,在中部崛起战略下地位日益凸 显; •随着东部沿海城市产业转移的趋势 逐渐显现,合肥面临较好的发展机 遇。
目前合肥的优势产业—— 家电、汽车及零配件产业 与知名企业主要集中在经 开区与高新区.
经济技术开发区 家电、汽车、装备制造、新 型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
安徽省及合肥市战略定位
安徽省“十二五”发展目标
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通过“六条新路”,实现“三个强 省”的目标。 “三个强省”:打造经济、文化、生态强省; “六条新路”: 一、更加突出改革开放,走出中部地区科学承接、跨越崛起 的新路子; 二、更加突出创新驱动,走出资源性产业大省结构优化、转 型升级的新路子; 三、更加突出统筹发展,走出农业大省城乡一体、区域联动 的新路子; 四、更加突出生态文明,走出后发地区低碳环保、持续发展 的新路子; 五、更加突出人才优先,走出人口大省素质提升、科教兴皖 的新路子; 六、更加突出富民导向,走出发展中省份普惠民生、和谐发 展的新路子。
2011.6.9
中国银行集团 客服中心(合 肥)项目的开 工奠基
标志着滨湖新 区合肥国际金 融后台服务基 地项目建设正 式启动
2010.10.20
中国邮政储蓄 银行后台服务 基地项目签约
合肥市发展规划
合肥市发展规划合肥市发展规划合肥市是安徽省省会,也是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推进,合肥市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然而,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动合肥市的发展,下面提出几点发展规划。
首先,合肥市应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合肥市的经济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
在未来发展中,可以进一步培育和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以提高产业结构的多元化程度和综合竞争力。
其次,合肥市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城市,合肥市应继续加大科技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打造一流的科研机构和创新团队,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第三,合肥市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都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合肥市可以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联通,提升城市的综合交通网络,便利人员和物资的流动。
此外,在水利和能源方面,也需要加大投入,提升这些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四,合肥市应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
合肥市作为省会城市,需要有一流的城市形象和环境。
在城市规划上,可以加大绿化建设,提升市民的生态环境,建设更多的公园和绿地。
在城市建设上,可以加大对城市功能区的规划和建设力度,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第五,合肥市应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高层次人才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
合肥市可以加大对科研和教育机构的支持力度,提供良好的科研和教育环境,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到合肥市工作和生活。
同时,也需要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联合培养和科研项目。
在合肥市发展规划中,还需要加强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关注。
合肥市应加大环保投入,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保护生态资源,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合肥市发展规划应包括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和建设、人才培养和引进、环境保护等方面。
合肥未来发展规划
合肥未来发展规划合肥市是安徽省省会,也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之一。
未来发展规划是合肥市政府和相关部门为了指导城市发展,提出的长期发展目标和措施。
以下是合肥未来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首先,合肥将继续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提高城市化质量为目标,加快农村人口市民化进程。
通过土地整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市功能的升级和优化,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其次,合肥将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
根据合肥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加快发展金融、商贸、物流、科技、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
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资源,培育壮大本土企业,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服务业中心城市。
再次,合肥将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如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
加大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竞争力。
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促进创业创新,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此外,合肥将积极推进城市绿色发展。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建设生态园区和生态城市,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推广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最后,合肥将注重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
加强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各类专业人才。
同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合肥工作和创业。
总之,合肥未来发展规划以城市化、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绿色发展和人才引进为重点,旨在推动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合肥将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实力,成为中国国内外企业和投资者的重要选择之一,也将在安徽省和长三角地区发挥更加重要的引领作用。
合肥城市
线铁路的交汇点和辐射五个方向的大型铁路枢纽.合肥机场也有直接国内大中城市 20 余条 航线和直达香港的航班.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合肥将成为西电,西气,西油东送管 线的必经之地, 同时也将成为沪,苏, 浙商品西输, 生产要素东流的集散地, 一个连接东西, 贯通南北的区域交通枢纽将很快建成. 合肥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数,各类科技人员数,平均每百万人 中在校大学生数, 每千人中具有大学毕业文化程度的人数等在全国城市中名列前茅. 合肥还 是国家园林城市,城市生态环境优越,具有上佳的人居环境. (六)城市发展障碍 整体实力不强.合肥尽管 50 年来发展很快,但与其它历史悠久的省会城市相比,在 23 个 省会城市中(除人口少的藏,青,宁,内蒙古等外)综合实力最弱.在南京经济区 19 个城 市中,市区 GDP 总量居第 3 位,人均 GDP 却列第 10 位.从长江产业带看,若以整个市辖区 比较,合肥 GDP 总量,人均 GDP 分列第 22 位和 23 位,尤其人均 GDP 只相当于长江产业带各 城市平均水平的 60%左右.合肥的人口,土地面积与南京,苏州相当,GDP 仅及它们的 1/31/5,人均 GDP 为 1/3-1/4,机场客运量仅及南京的 1/9 左右. 产业层次偏低.合肥市产业结构层次偏低.按 GDP 三次产业构成为 14.8:46.5:38.7,按就 业三次产业构成是 51.4:21.3:27.3,这在省会城市中明显偏高.合肥工业结构的轻重工业 比为 39:61,轻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加工工业占 52.2%,绝大部分属初加工;重工业采掘 业和原料工业占 40%.除机械工业外,大部分加工程度较低. 城乡差距较大.合肥在 50 年发展历程中,明显地表现出城市地区发展迅速,郊区发展缓慢. 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差距也呈扩大之势.1990 年以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之比都在 1:3,1994 年上升为 1:3.83.1998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1873 元,与 全省平均水平 1863 元相近. 现代化大城市同落后农村并存, "省会大城市带国家级贫困县" , 城乡差距大,城乡矛盾突出. 行政资源分割.合肥城市发展迅速,产业,资金,技术,人口的高度集聚,加剧了城市内部 的地区差异. 由于合肥市与下辖县区之间由于经济实力差异和利益主体的不同, 在开发和管 理方面,按行政区权限下放,实施分权发展,导致各辖区县的发展各自为政,存在明显的分 离趋势,尤其市区之间,市区与辖县之间的关系日益成为竞争关系,从而形成市与辖区县的 发展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在城市规划与建设方面表现为土地利用的不合理和不协调. 城市开发分散.合肥市自 90 年代以来陆续建设了多个开发区,目前已成为经济建设新的增 长点和外资集中区域.从全市范围看,众多开发区呈分散分布之势,无论是开发面积,工业 总产值还是吸引投资额均较小,尚未形成规模优势. 合Βιβλιοθήκη 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南京大学方案
合肥市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现状与思考
合肥市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现状与思考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四十年来,合肥市经济实力大幅增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逐渐成为华中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下面本文将就合肥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发展现状进行思考。
在经济方面,合肥市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产业经济的转型。
合肥市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武器装备的研发和制造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也逐渐兴起,形成了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合肥市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为合肥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引擎。
在城市建设方面,合肥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善,也为合肥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合肥市在城市规划、交通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工作。
合肥市的道路交通网络日益完善,高速公路、地铁等交通设施不断拓展,为市民提供了便捷的出行条件。
合肥市还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加强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为居民提供了宜居的生活环境。
在人民生活方面,合肥市的改革开放为广大市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农民工的待遇不断提高,农村的基本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也不断完善,让农民工和农民群众都能够共享发展的成果。
合肥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也不断得到改善和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合肥市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产业结构还不够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较慢,与其他发达地区的差距较大。
城市规模扩大过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口增长不协调问题突出。
环境污染问题也亟待解决,合肥市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还需要加大力度。
为了进一步推动合肥市的发展,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加强产业升级和创新能力培育,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新的增长点。
优化城市规划,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合肥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的若干思考
合肥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的若干思考区域性特大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城市群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对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核心作用,引导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与资源不断优化配置,具有生产要素密集、服务设施完善、适宜产业发展、形成产业聚集效应,能够广泛吸引和聚集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特点,是区域内体制、管理、科技和观念创新的策源地。
一、区域性特大城市是“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合肥城市发展的主攻方向从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城市主导型向城市群主导型阶段发展,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区域经济及城市群之间的竞争。
就中部地区而言,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经济圈均已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但安徽尚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城市群。
加快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有利于培育江淮城市群的核心发展极,深刻影响全省整个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中部地区城市群体系,促进东、中部地区协调发展。
从全省发展大局来看,长期以来,安徽一直缺乏一个特大中心城市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省会城市的合肥,GDP 只占全省的22.5%,经济首位度远远低于西安、昆明等省会城市,在中部省会城市中也处于靠后的位置。
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形成安徽核心发展极,带动和引领周边地区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这是合肥肩负的历史使命和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
从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来看,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合肥排名跃居全国第22位,五年间排名上升了15位。
但合肥城市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城市辐射带动功能较弱,仍将是制约合肥长远发展的难题。
这就要求合肥必须以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为引领,做大经济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实力。
二、合肥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的总体思路与路径选择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既要实现“量”的突破,更需要“质”的提升。
结合实际,着眼长远,合肥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的基本思路应定位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崛起中部、引领安徽”的发展目标,站在服务合肥经济圈乃至全省的战略高度,高起点规划建设,打破行政区划,跳出市域范围,在更大区域范围内进行优化和调整,完善体制机制,扩大对外开放,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全面提升区域竞争力,努力建成充满活力、独具魅力、创新发展、宜居宜业的东中部一流的区域性特大城市。
关于合肥城市发展的初步意见和建议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日益完善,需要寻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其他增长点 ,整合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区域优势产业。
SUCCESS
THANK YOU
2020/1/26
三、对合肥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建设的建议
12
滨湖新区需要加快产业项目启动速度
滨湖新区定位为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新中心,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的 核心板块,合肥“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中现代化核心城区的重要 组成部分。
发展原则:坚持基础设施优先,高端产业跟进,引导先进生产要素集 聚融合,逐步形成区域金融商务、行政办公、会展旅游、文化体育、 研发创意和商业居住中心。
二、合肥城市发展的总体评价一五”期间,基础设施建设投 入较大,建设速度加快; •滨湖新区、高新区西面的南岗科技 园、国家科技示范区、桃花工业园、 新站工业区基础设施正在紧张建设 中,未来发展的硬件条件较好。
•2011年8月巢湖部分区域并入合肥 后,合肥辖区面积扩大至11408平 方公里,产业发展空间扩大,有利 于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
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 新型化工、钢铁深加工、机 械制造、农产品加工
经济技术开发区
家电、汽车、装备制造、新 型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
安徽省及合肥市战略定位
安徽省“十二五”发展目标
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通过“六条新路”,实现“三个强 省”的目标。
“三个强省”:打造经济、文化、生态强省;
“六条新路”: 一、更加突出改革开放,走出中部地区科学承接、跨越崛起 的新路子; 二、更加突出创新驱动,走出资源性产业大省结构优化、转 型升级的新路子; 三、更加突出统筹发展,走出农业大省城乡一体、区域联动 的新路子; 四、更加突出生态文明,走出后发地区低碳环保、持续发展 的新路子; 五、更加突出人才优先,走出人口大省素质提升、科教兴皖 的新路子; 六、更加突出富民导向,走出发展中省份普惠民生、和谐发 展的新路子。
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汇报2
合肥相当一个时期 的发展过程应该是 发展壮大中心城市 的过程。 历史地看待,合肥 目前正处于快速发 展时期(其速度可 能不低于前50年), 产业结构面临转变。 而产业结构的转变, 往往引发城市结构 调整,往往成为城 市大规模改变的重 要原因。由此我们 深刻感到合肥城市 拓展的重要性和紧 迫性。
调整行政区划--保证市县联动发展
现状城市发展的问题和风险--“大饼”的实例(北 京)
当北京最终放弃 著名的“梁陈方 案”而选择中心 放射发展时就为 今天北京的种种 问题埋下了无尽 的后患――“城市 大饼”仍旧在摊、 历史文化名城的 “体形环境”在 继续遭受破坏、 开中国之首的小 汽车浪潮令城市 日夜处在尴尬之 中……由于北京 的问题是结构性 的,所以其解决 之道自然只能是 治标不治本:禁 用含铅汽油、不 断提高汽车排放 标准、开新路、 拓旧路、建立交 等等。
针对城市发展的框架, 合肥必须有所作为!
城市用地与空间
现状城市发展的问题和风险--“大饼”的趋 势
向心发展--“大饼” 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现状城市发展的问题和风险--双心发展模式依然重压旧城
目前双心发展 的规划模式
现状城市发展的问题和风险--“大饼”的实例(常 熟)
以古城为中心的蔓延式 生长方式造成了常熟古 城区的巨大压力
考虑城市用地需 要和环境保护与 协调发展的需要, 市区沿四个方向 扩大至店埠镇、 上派镇、义城镇、 双墩镇,总面积 由596 平方公里 扩大为1672.5平 方公里。 肥西、肥东两个 县城与合肥合并 发展,有利于皖 中、皖江两个城 市群的联动发展, 有利于带动合肥 市域经济全面发 展,有助于合肥 现代化大城市的 形成。
战略之根本--具体的任务 抑制“大饼”式发展 趋势,构建全新城市 框架,着力于高品质 城市的追求--保持 旧城传统格局,新区 建设发扬光大! 两个非常具体的任务 1、确立新的发展极 2、发展新中心
合肥城市群发展的战略思考
合肥城市群发展的战略思考作者:何永义来源:《大东方》2015年第10期摘要:21世纪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就是城市群的出现与发展。
本文分析了合肥城市群的发展状况,提出了合肥的发展战略思路,防止“边缘化”,进而推进合肥经济圈的崛起。
关键词:区域经济;城市群;合肥改革开放以来,按照建立我国沿海和沿江的“T”型宏观区域经济格局的构想,全国性的各大经济增长极,有力地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大中部地区是我国“东西交汇、南北沟通”的枢纽区和中转站,是空间市场一体化的整合点,需要在沿海形成的三大经济增长极的基础上,尽快让大中部地区形成我国区域经济的第四增长极。
合肥作为江淮城市群和合肥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如何发挥中部的战略支点作用是一个重大课题。
一、践行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构建合肥城市群战略支点首先,合肥作为省会城市将计划跨越式发展,计划“十三五”总量达万亿,将超过福州等城市,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十强。
其次,安徽省委省政府要求合肥为建设美好安徽多做贡献;三是巢湖、庐江划入合肥后,全市经济总量已增加。
从可行性看,经济增长的惯性推动,预计“十三五”时期仍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区划调整后巢湖市、庐江县和合肥巢湖经开区三地新增GDP总量目标超过600亿元。
二、坚持工业立市战略,助推合肥工业化进程当前合肥仍处于工业化加速期,对合肥而言,发展的阶段性迫使合肥仍须深度嵌入全球产业价值链。
要着重研究世界500强企业、央企和知名民企的战略发展动向,整理搜集在全球产业价值链占据领军地位企业信息,有针对性地选择目标企业重点跟进。
同时加快国家和省级开发园区整合、扩容和升级,重点建设西部、西南部、北部、东部、巢湖、庐江等六大产业集聚区,承接产业转移、自主创新等两大示范园区和合六、合桐、合淮、合巢芜四大产业带,突出自主创新和新兴产业培育,重点打造新型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光伏及新能源、家用电器、装备制造、汽车和零部件、食品和农产品加工6个千亿元级产业,将合肥建成长三角先进制造中心之一。
合肥发展方案
合肥发展方案1. 引言合肥作为安徽省省会,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之一。
近年来,合肥市政府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产业升级和城市建设,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
本文将探讨合肥的发展潜力与优势,并提出一系列发展方案,以促进合肥的可持续发展。
2. 合肥的发展潜力与优势2.1 经济地位合肥作为安徽省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
近年来,合肥的经济持续稳定增长,GDP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已成为中国内陆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2.2 制造业基地合肥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尤其在汽车制造、机械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合肥已成为国内众多大型企业的总部所在地,吸引了众多优秀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型企业加入。
2.3 科技创新中心合肥拥有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众多高水平研究机构,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一流大学。
这些科研机构和高校孕育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和创新企业,使合肥成为中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
3. 发展方案3.1 产业升级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合肥需要加强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首先,应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合肥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和创新的重要基地。
其次,要加强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
3.2 人才引进与培养人才是推动合肥发展的重要资源,在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合肥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通过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到合肥创业和工作。
其次,要加强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培养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
3.3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合肥应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同时,也要注重环境保护,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合肥建设生态环境友好型城市,并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提高空气质量和水质。
4. 实施策略4.1 政策支持政府应出台一系列鼓励创新创业和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包括税收优惠、资金扶持和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
城市跨越发展的科学思维与总结——评郭万清著《从三线起飞—合肥“十五”发展回顾》
书 名:《 从三线起 飞》
与和谐稳定等十个专题 ,进行了理性分析 ,几乎囊括了城 市建设发展 与运营管理 的 所有领域和环节 ;主体内容是时任 合肥市长的作 者当时的报告和 论文,每一专题前 都有作者新近撰写的综述 ,就每一专题进 行总结概括 ,对读者 可以起 到 “ 导读 ”的 作用,全书图文并茂 ,通俗 易懂,结 构合理 ,思路清晰 ,既有对城市 的理性认识 , 又 有对城市建设 实际工作 的感悟 ,是一部不可多得 的研究城市发展的优秀作品 ;不 仅 可供 城市经 济、城市规 划学界 的科 研人员 、规划 师和研 究生 、博 士生们认真研 读 ,亦值得大、中、小城市 的市长和城市建设运营管理者认真翻 阅。
通 观 全 书 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以 下 两 个 鲜 明特 点 :
一
出版杜 :安徽人民出版社 定 价:8 元 0
是研 究视角新颖 。作 者既不是从 纯学术层面研 究城 市 问题 ,也 不是以 官员
的身份 简单回顾城市 的发展 ,而是 融学者和 官员于 一体 ,由理论指导 实践 ,又 以新 实践的体验 充实理论 。进入政界 之前 ,作者 曾长期从事城市与 区域经济研究 ,并以
SNA PSH oT8 , % l
-
-
●
城 市 跨越 发 展 的科 学 思维 与 总结
评郭万清著 《 三线起飞一合肥 “ 从 十五”发展 回顾 》
陈栋 生
安徽人 民出版社新近推 出的 “ 城市思维 系列丛书 ”的开篇之作—— 《 三线 从 起 飞 :合肥 “ 十五”发展 回顾 》以 “ 十五 ”期间 ( 0 1 2 0 年 ) 20 — 05 合肥 巨变为案 例 ,对城市 的发展 、改革 、开放、规划建设、创新、 民生、经营、管理、文化强市
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方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方案在对进行区域定位与空间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三个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分问题与研究、区域与发展、用地与空间三部分对未来20-50年发展思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现将其报告与有关专题研究的主要容摘要如下:一、面临挑战的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在省际乃至区际中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发展空间也面临逐渐萎缩的危险,偏安一隅,意恐难为。
面对这种情况,市必须采取积极的发展策略,主动参加到城市竞争中去,摒弃局限于省的地域观念,从更大的围考虑市的定位和发展,提升的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
1、区域位置尴尬现实中令倍感顺耳的“承东启西”之区位优势,暂时还没有给带来太多的东西。
东部地区利用其优越的区位经济条件,国家的宏观政策优势,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的聚集。
这种情形之下,甚至全省,与东部沿海地区在空间上的接近“不得反失”,各种资源由于不断被东部沿海吸引而流失,更谈不上接受东部经济辐射带动和产业扩散。
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外向度不强,对外经济联系相对较少,而且我国东西向的交通干道建设相对滞后,因此东西向的经济联系一直不成气候。
形同“承东”理想的受阻,“启西”的优势也无从发挥。
既不能承东又无法启西,的“过渡区位优势”显得十分尴尬。
2、同周边地区差距拉大从1991年到2000年国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的平均增长速度来看,市增长了6.05倍,为5.22倍,7.86倍,6.89倍,6.34倍,7.56倍,7.13倍,6.66倍。
其他几座东部和中部省会城市的增长速度都远远高于,即便的增长速度低于,但是由于较大的经济基数,同之间的绝对差距还是在不断的扩大。
与东部乃至中部邻近省份的省会城市相比,相对位置不升反降,增长速度略输一筹。
面对兄弟城市的快速发展,似乎变成了一座“失落的城市”,在同周边省会城市的较量中处在下风。
3、经济结构调整缓慢,省会城市功能降低,发展空间受阻纵观九十年代的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各个大中城市都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明显被其他城市甩在了身后。
创新推动合肥跨越式发展-文档资料
重读历史之合肥城池考
最早的合肥城称为“汉城”,《太平寰宇记》:汉合肥县故城,“在今 县(城)北”,屡遭兵燹,数次沦为废墟,现在庐阳区一个叫“古城郢” 的地方就是它的旧址。 《三国志· 魏书》: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扬州刺史刘馥单骑赴任,重 建“合肥空城”。魏青龙元年(公元233年),为防御吴兵围攻,魏将 满宠曾放弃旧城,另筑“合肥新城”。嘉庆《合肥县志》:新城遗址, 在鸡鸣山麓。土城残基,至今犹存,周围三里有余。 《读史方舆纪要》:西晋统一,废三国新城,迁回旧址。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太宗贞观年间(公元627——649 年),大将尉迟敬德在旧城东南高地重筑新城,古人以为此处天文星野 “入斗度独多”,故名金斗城。 南宋孝宗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淮南西路元帅郭振扩建金斗城为 斗梁城。《舆地纪胜》:斗梁城“横截旧城之半”,将旧城南半部划出, 北半部开拓,比金斗城扩大数倍。 明初,斗梁城城墙全部改用砖砌,周长4706丈,约合26里有奇,高约 2.4丈至4丈不等,宽约3丈。共设城门10座,其中水门两座,为东水关 和西水关。陆门8座,为西平门、旧水西门、水西门、拱辰门、威武门、 时雍门、南薰门、德胜门。这座城池规模为当今安徽界内最大城池,此 后五百余年未变,直至1952年拆毁。
2019/3/24 4
合肥究竟做过多少年省级以上建制行政区的首府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公元200——280年),合肥为扬州(大行政区,相当于今 天的江苏、安徽、上海全境及河南、湖北、江西的部分地区)的州治,同时兼为 九江郡的郡治。共80年。 南朝梁、陈时期(公元506——579年),合肥为(南)豫州(省级建制)的州治。 共73年。 隋朝(公元581——618年),合肥为庐州(省级建制)州治。共37年。 唐朝初年(公元618——630年),合肥为庐州(省级建制)州治。共12年。 唐末及五代十国时期(公元883——937年),合肥为扬州(省级建制)州治。共 54年。 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合肥为淮南西路(省级建制)首府。共152 年。 元朝时期(公元1271——1325年),合肥为江淮行省(大行政区)淮西路(省 级建制)首府。共54年。 元末明初时期(公元1364——1368年),合肥为江淮行省(省级建制)首府。 共4年。 明朝时期(公元1368——1420年),合肥先后为中书省和六部的直隶州(相当 于今天的直辖市)。共52年。 清朝时期(公元1853——1862年),合肥为安徽行省的首任省会。共9年。 民国时期(公元1945——1949年),合肥为安徽省省会。共4年。 民末、建国初期(公元1949——1953年),合肥为皖北行署(省级建制)所在 地。共4年。 建国以来(公元1953年——至今),合肥为安徽省省会。至今52年。 2019/3/24 5 截止公元2019年,合肥已经担任省级以上建制地区的首府为587年。
【推荐下载】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以下是小编精心为您编辑整理的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供您参考,我们会持续更新,请留意,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查看。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方案在对合肥进行区域定位与空间发展战略、合肥产业发展战略、合肥可持续发展战略三个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分问题与研究、区域与发展、用地与空间三部分对合肥未来20-50年发展思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现将其报告及有关专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摘要如下一、面临挑战的合肥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合肥在省际乃至区际中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发展空间也面临逐渐萎缩的危险偏安一隅意恐难为。
面对这种情况合肥市必须采取积极的发展策略主动参加到城市竞争中去摒弃局限于安徽省的地域观念从更大的范围考虑合肥市的定位和发展提升合肥的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
1、区域位置尴尬现实中令合肥倍感顺耳的承东启西之区位优势暂时还没有给合肥带来太多的东西。
东部地区利用其优越的区位经济条件国家的宏观政策优势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的聚集。
这种情形之下合肥甚至安徽全省与东部沿海地区在空间上的接近不得反失各种资源由于不断被东部沿海吸引而流失更谈不上接受东部经济辐射带动和产业扩散。
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外向度不强对外经济联系相对较少而且我国东西向的交通干道建设相对滞后因此东西向的经济联系一直不成气候。
形同承东理想的受阻合肥启西的优势也无从发挥。
既不能承东又无法启西合肥的过渡区位优势显得十分尴尬。
2、同周边地区差距拉大从1991年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的平均增长速度来看合肥市增长了6.05倍南京为5.22倍武汉7.86倍杭州6.89倍济南6.34倍南昌7.56倍长沙7.13倍郑州6.66倍。
其他几座东部和中部省会城市的增长速度都远远高于合肥即便南京的增长速度低于合肥但是由于较大的经济基数同合肥之间的绝对差距还是在不断的扩大。
合肥与东部乃至中部邻近省份的省会城市相比相对位置不升反降增长速度略输一筹。
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第一部分_问题与理念
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第⼀部分_问题与理念第⼀章现状与特⾊――发展的紧迫1、城市规划历史回顾合肥在汉以前已形成集镇,以后是历代县、州、府治的所在地,战略地位重要,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之称。
但城市发展缓慢。
中华⼈民共和国建⽴前,城市⼈⼝仅5万⼈,建成区不⾜5平⽅公⾥。
合肥的城市布局,以⽼城为中⼼,向东、北、西南三个⽅向伸展,呈三翼风车形状。
这个格局主要是受⾃然条件限制,通过规划长期实施,逐步形成的:城市的东南⽅向是南淝河下游的低洼地,不适宜进⾏建设;城市的西郊和西北郊,位于⽔库下游,受洪⽔威胁,也不适合发展。
因此,城市只能向东、北和西南三个⽅向发展。
1952年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意图:明确⽼城区为城市的中⼼,环城的河湖⽔系为公园绿化带,新区向外分⽚发展。
第⼀个五年计划期间⾸先开辟了东郊和平路⼀带的⼯业区,使城市向东发展。
1959年编制的总体规划:开辟了北部⼯业仓库区、西南部的⽂教科研区和⼯业区,基本上奠定了三翼发展的城市布局。
1979年的城市总体规划:1979年制定的城市总体规划,将城市性质确定为全省的政治中⼼、国家重要的科学研究基地和铁路交通枢纽。
城市⼈⼝规模到2000年控制在 70万⼈以内,城市⽤地控制在 77.7平⽅公⾥以内。
城市布局继续保持三翼形式。
确定⽼城区要逐步改造。
不准在三翼之间的楔形绿地或农⽥上进⾏建设,以保持建成区和绿地相间的环境特⾊。
在铁路规划上,妥善解决合肥⾄南京、九江、信阳、⾩阳等新铁路线在此地交汇所带来的问题,确定迁移⽼⽕车站和淮南线,将新客运站和编组站安排在东北郊规划区的边合肥解放初城市规模图合肥1949-1958年代城市建设拓展图合肥1960年代城市建设拓展图缘,与市区成切线通过;另外开辟西站作为辅助客运站,以分散客流;增设东郊货运站,为远期修建南郊环线留出备⽤地。
城市防洪规划,采取“排蓄兼顾、疏防结合”的原则,在城市的上游以⽔库拦防调蓄,在城市的两侧开溢洪道排泄洪⽔;市区内疏浚河道,加固堤防,达到能防御百年⼀遇的洪⽔的标准,确保城市安全。
合肥策划方案
合肥策划方案1. 引言在当代社会,城市的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城市的规划和策划既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品质,也对城市的未来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合肥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城市,如何进行有效的策划,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着重讨论合肥市的策划方案,包括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旨在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策划来提升合肥市的发展水平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2.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任务,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特点和发展需求。
对于合肥市的城市规划,应该优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2.1 城市功能区划合肥市应该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和优势,合理划分不同的城市功能区。
比如,可以将市中心区域划分为商业中心、行政中心和文化中心,以满足居民的各种生活需求。
2.2 土地利用和建筑控制合肥市应该加强对土地利用和建筑控制的管理,以防止乱建乱占和浪费土地资源的现象。
合肥市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对土地利用和建筑进行合理规划和管理。
2.3 城市美化和绿化合肥市可以通过增加绿化带和公园等绿地,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
同时,可以在市区的主要道路两侧种植绿化带,提升城市的整体美观度。
3. 交通规划合肥市的交通问题一直是困扰居民的一个大问题。
为了解决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频发的问题,合肥市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划,促进交通系统的协调发展。
3.1 公共交通建设合肥市可以加大对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的投入,提高其覆盖面和运行效率。
此外,可以建设停车场和停车楼,促进私人车辆的积极运用,减少市区停车难的问题。
3.2 道路改善和扩建合肥市可以对现有道路进行改善和扩建,增加道路的通行能力。
可以在重要的交通节点设立交通信号灯,以提高交通流畅度,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3.3 鼓励非机动车出行合肥市可以建立非机动车道,并鼓励居民使用非机动车出行。
此举可以有效减少机动车的数量,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国务院批复合肥跨世纪总体规划
国务院批复合肥跨世纪总体规划
佚名
【期刊名称】《当代建设》
【年(卷),期】1999(000)004
【摘要】国务院于6月3日以国函[1999]42号文件,正式批准了安徽省
政府上报的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
合肥市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是1982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执行的。
规划充分结合合肥市自然地形和主要工程设施的布局,形成以老城区为核心,向东、北、西南方向三翼伸展的“风扇形”布局形式,被全国规划界誉为“合肥模式”,并写入了大学教科书。
但是,上一轮总体规划的期限只到本世纪末,规划的发展目标已基本实现。
这次国务院批复的新一轮总体规划确定了合肥市跨世纪发展方向。
国务院批复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合肥市的城市性质是“安徽省会,全国重要的科研基地”。
这就要求市政府和有关部门为全省行政、经济的领导工作和文化事业以及全国
【总页数】1页(P1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
【相关文献】
1.国务院关于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J], ;
2.国务院关于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的批复 [J], 国务院
3.国务院正式批复\r《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 [J],
4.国务院正式批复“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 [J], ;
5.合肥市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复2020年城镇化水平80.3%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合肥发展规划
合肥发展规划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合肥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一员,也开始加速发展,成为了中国中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
为了更好地推动合肥的发展,制定一个合理的发展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是我对合肥发展规划的一些建议。
首先,合肥应该进一步优化城市规划。
目前,合肥的城市布局相对混乱,城市建设不够有序。
因此,合肥应该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的用地分布,加强土地管理,优化交通路网,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功能。
此外,合肥还应该加快建设城市绿地和公园,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其次,合肥应该大力发展科技产业。
合肥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城市,应该继续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吸引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合肥落户。
此外,合肥还应该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通过发展科技产业,合肥可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成为中国中部地区的科技创新中心。
再次,合肥应该加强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础,也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合肥应该加大对学校的投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此外,合肥还应该积极引进优秀的教育资源,建设高水平的学校和教育机构。
通过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合肥可以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最后,合肥还应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合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合肥应该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环保监管,推广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的应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此外,合肥还应该加大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的力度,保护好城市的绿色空间,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总之,合肥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应该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以推动城市的健康发展。
通过优化城市规划、发展科技产业、加强教育事业和环境保护,合肥可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打造成为一个宜居、宜商、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 世 纪 的合 肥
,
现 代 化 大城 市框 架 是
,
市 场 化 的 基 本要 素
,
一 是 拥有 充分 自
;
现 代化
是 城 市 的 建 设和 发 展 适 应 并
调 整 优 化城 市 空 间 布 局 和 用 地结 构
, 、
以主
主 权 的 市 场 主 体和 具 有 充 分收 入 的 居 民 二 是 统 一开 放 的 市 场 体 系
社 会 主 义市 场 经 济体 制 转 化 的过 程
其根
高层 次
J ,
多功能
现 代化 的 第 三 产 业 为 核
。
具 有 高 度 文 明 的 社会 文 化 结 构
。
本特 征 是市 场 机 制 成 为 资源 配 置 的基 本途
。
合 全方位地 对外辐射 四
、
和 城市 风 貌
径
现代 化 是 城 市 高 水 平 发 展 的 目标
、
、
政府通 过 产
、
的建 制 镇 为基 础 形 成 城 市 圈 态和 水 系 间 隔 度城市化地 区
,
并 以绿 色 生
业 财 政 信 贷 外 汇 就 业 收入 消 费等 客
、
、
、
、
是 政治
经济
、
文化和 科学技术 的
。
以 便 捷 的交 通 相 联 系 的 高 同时
,
观 经 济政 策 和 必 要 的行 政 手 段 法 律 法 规
,
中 心 是 现代 工 业 和 物 质 文 明 的 载 体 现 代 化 城 市 的基 本 特 征是
;
:
。
将 构 筑 现 代 化 城市
,
有 关 城 市现 代 化 和 城 市 发 展 建设 水 平的 论
。
述 分 为三 类
一类 是 综 合的 例 如
”
, “
,
:
“
城市
”
城市是 经 济 政 治 和 文 化 的 中心 城 市 化是社会进步的必然
,
、
,
。
建 立 城市 社 会化 的综 合服 务 市场 体 系
199 6
现 代 化 的量 化 指 标
、 、
水 平 的 现 代 化城 市 格 局 和 基 础设 施
、
形成
三 市 场 化 是 繁 荣 经 济 的 基本途 径 市场 化
,
;
、
、
、
适应 国 内
国 际 竞 争 需要 的社 会 主 义 市 场
;
是 指 传 统 的计 划 经 济 体 制 向
。
(C B D )
,
以
经济运行机制 开放态 势
;
形成 同 国 际 接 轨 的全 方 位
、
“
一线两点
、
”
( 即 以 沿 长江
里 ( 包 括 建成 区 1 1 9
12。
。
城市 人
;
创建完善
、
马鞍 山 铜 陵 安 庆 为 重 点的 皖江
,
万 达
5
根据测 算 到
46 0
。
,
年 合肥市域 总 非 农业 人
口
的 金 融 保 险 咨 询 信息 技 术 房地 产 市 场
,
、
、
、
经 济带 和 以 国 际 旅 游 为 中心 的 黄 山市
使房地产业成为
、
和建成 区 的农业 人 口 ) 城市 化水平 达 4 8
8%
全 市 经 济的 支 柱 产 业 吸 引 国 外跨 国 公 司
代工 业 为 主 体
,
第三 产业 为基 础 的安 徽 省
、 、 、
政 治 经济 金融 文化
中心
,
全 国 科学 城 华 东
,
地 区 的 综 合交 通 枢 纽 和
市跨世纪发展的基本思路
、
将
政府 自 己 提 出 的 奋 斗 目标
合 肥 是 安徽 省 会 中 心城 市 省 经 济发 展 战 略 的芜湖
、
、
镇
)
,
总面 积
。
平方公 里
总人
8
口
,
以 培 育和
,
,
作 为安 徽
4 16 47 4 6
人
其 中 市 区 总 面积 4 5 平方公里 )
2。。0
, , ,
平方公
口
发 展 国 家 级 省级 大 市 场 为 重 点 逐 步 形 成 华 东 地 区 的 商 贸 中心 城 市 之 一
。
园林 城 市
”
、
“
卫生 城市
”
“
城市 市政 公
(肥 东
、
肥西
、
长丰 )
、
四
比重 达到 2 8 %
到
20
,
用 事业 目标 管 理 考 核评 比 等 一类 是城 市
。
;
中市 西 市 和 郊 区 )
72 66
,
一 镇 (蜀 山
,
值 占国 内生 产总值 的比重将超过 4 0 % 规 划 构建现代化的大市场体 系
以
人
口
.
万人
其中
为
口
;
把 合 肥 建 成 安 徽 省 资 本 和 货 币吸 纳 调
,
全 国科 研 教 育 基 地 为 中 心 的合 肥 市 )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合 肥 将 建 成 以 科技 为先 导 现
,
,
224
万人 ( 包括城镇暂住一年 以 上 人
.
剂 能 力 最 强 的 金 融 中心
;
;
促进 文 明 进 步 总 体 水 平 不 断提 高 的 目标 和
。
城 区 为 中 心 铁 路 高 速 公路 和交 通 干 线为
发展轴
;
三 是 以 间接 调
。
过程 现 代 化 城 市 是 现 代 人 类 社 会 的重 要 存 在形式
, ,
、
以 巢 湖 为 依托
,
长江 为 门 户 众 多
,
,
控 手 段 为 主 的客 观 调 控 体 系
“
城市建设 综合 水平
” ;
,
城市 化 水 平 标 志着
。
年 合肥 市 的 第三 产 业 增 加 值达 到 4 0
(9 0
,
和 城市社会发展水平 如
: “
一类 是 单项 的 例
”
、
一 个 国家 和 地 区 的发 达 水 平 合 肥 市 辖三 县 区 ( 东市
、
、
亿元
、
年 不 变价 )
,
,
占 国 内生 产 总 值 的 0 年 第三 产 业 增 加 1
口王 成 有才
到 20 1
。
长 江 中 下 游 以综 合加 工 工 业 为 主 的 现 代化 大 城
。
市Hale Waihona Puke 到2 01。年 基本 建
,
,
成 现 代化 大城 市
实现
新 一 轮 城 市 总体 规 划 制
订 的城市 发展总体 目
。
标
即 具 有 国家 级 大 城
;
年
,
全 市 城 市 化 将在 6 0 %左右
。
,
一
考 幸 二 娜纷 种奢
人
口
。
比 重 来 测度
,
当 城镇 人
口
比 重达 到 5
一
的轨 道
,
从 而 为 繁 荣 合 肥 城 市经 济 创 4造 出
。
。
反 映城 市 的特 点 和 基 本 特 征
目前
,
国内
%时
」 宝 匕
声 、 0
将作 为基 本 实现城 市 化 的
个标
有利的体制环境 市场化 的重 点是大 力发展第 三产 业
高
财 团 在 合 肥 开 办 商 贸机 构
;
,
组 建 跨 国公 司
,
市 的经 济 规 模 和 综 合 实 力
具 有 国 内一 流
;
、
于 全 省 全 国的 平 均 水 平
、
和综 合商 社 发 展仓 储 和 物 流 配 运 业 务 组 建现代物流中心 建立以 商贸 金融 信息 服 务 为 主 体 功 能 的 中心 商 务 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