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高中政治必修四《人的认识从何来》知识【导学案】3
高中政治导学案 必修4: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学习目标】1、熟记并理解:实践的含义与特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2、提高认识、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能力,学会辩证的思维能力3、树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难点:实践的含义及特征【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带着预习案中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自主设计预习提纲,通读教材-页内容,对概念、关键词等进行梳理,作好必要的标注和笔记。
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3、熟记基础知识梳理中的重点知识。
一、问题导学1、实践就是改造世界的活动,对吗?为什么?2、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①蜜蜂酿蜜②老师讲课③学生学哲学④科学考察⑤修身养性3、有人认为《愚公移山》中的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和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哪?4.认识既来源于直接经验,也来源于间接经验。
对吗?为什么?5.“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其哲学寓意是什么?6.“精通的目的在于应用。
”体现认识论的什么观点?二、知识梳理阅读教材p42—p46页,标记重点知识,并回答下面问题)1、什么是实践?2、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3、实践有哪些特点?4、为什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及其特点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为主体、以为对象的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的存在变为的存在。
(注意:不是单纯的主观想象和心理活动。
)【对含义的掌握重在强调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2、特点(参考《随堂》p34要点突破2,加强理解)(1)实践具有。
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
实践的构成要素有:主体、、、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都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
实践是一种有、有的改造世界的活动。
(注意:不是盲目的活动,更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3)实践具有。
①社会性,强调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中的人的活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word学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能列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教学重点】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A】2.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
3.只有联接人于客观事物的实践活动能作为判断标准。
(20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宣布,“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将于9月27号到30号择机发射,并将与之后发射的神舟八号飞船,实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
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牛红光说,天宫一号的发射是“好事多磨”。
原定的发射窗口是“早已计算好的日子”。
然而,8月18日,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实践十一号04星”失利,工作人员连夜组织归零。
天宫一号发射计划随即做了相应调整。
陆晋荣说,担负天宫一号发射任务的长征2号FT1火箭与出问题的长征2号丙火箭有类似的薄弱之处。
一个多月来,工作人员经过补救和加强,并对有关部位进行“举一反三”,已彻底消除隐患。
航天专家庞之浩说,“天宫一号”相当于一个小房子,它不能天地往返,而是靠飞船。
飞船也叫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它可以天地往返,这样我们一是实验这个技术,另一个就是把人送上去,进行一些实验。
庞之浩:神五、神六是载人航天基本技术之一,太空行走是载人航天基本技术之二,空间交会对接是载人航天基本技术之三。
这次,通过这次突破这个交汇对接技术,我们突破了第三项,它也是建造空间站的前提。
高二政治必修四第六课《第1课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及答案
【课标要求】
内容目标 1.识记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2.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 3.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学习建议 1.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确立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2.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探究一:问题导航(仔细阅读课本,将问题的有关内容在课本上画出,找出关键词句, 试着快速记忆。)
1.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基本形式分别怎样?
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自主探究二:
下列名言诗句分别体现了什么道理? 1.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1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分析实践在冯洪钱创作《民间兽医本草》过程 中的作用。
【总结提升】
4
参考答案 第 1 课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一:略 自主探究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2)(3)(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5);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6)(7)(8)(9);实践是人的目的:(10)(11) (12)。
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2
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注意:
1.要区分认识的来源和途径,获取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认识的唯一来源是 实践。
2.促进认识发展的动力有多个,但根本动力是实践。 3.马克思主义等理论都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4.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5.盲目的实践是指在错误意识指导下的实践,而不是缺乏意识指导的实践。 四.理解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主观与客观、、地点、条 件下的客观实际、社会实践相符合。 2.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或理论)要同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 社会实践相适应。 五.原理总结 1.实践决定认识原理 原理: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 验认识的真理 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 历史的统一。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原理 原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 展。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方法论:坚持正确的认识,克服错误的认识,坚持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导学案-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1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学习目标展示1.知识目标(1)识记①实践的含义。
②实践的特点。
(2)理解①实践的基本形式。
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运用列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帮助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明确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二.学习重点难点①学习重点: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②学习难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三. 核心素养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实践观,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通过学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坚持实践第一的认识论观点,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
坚持实践第一的认识论观点,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
四. 自主学习提纲一.实践及其特点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的物质活动。
实践是一种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
2.特点:(1)实践具有。
①实践的基本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对象和手段是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具有。
(2)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有的活动。
(3)实践具有。
3.基本形式(1)改造自然的(最基本);(2)变革社会的实践;(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工具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1)认识产生于的需要。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4.实践是认识的。
(1)认识从中来,最终还要回到中去;(2)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才是认识的目的。
政治关于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范文(精选3篇)
政治关于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范文(精选3篇)政治关于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范文篇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懂得既要认真读书,更要努力实践的道理。
培养学生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分析“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实践是认识来源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通过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学习,培养好的学风,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仰望夜空,星光点点,惟月为大。
缺缺圆圆,变幻摇曳。
从旧石器时代刻在甲骨上的简单符号,到如今咏叹唱和的诗歌文章;从东方传说中的嫦娥奔月,到如今的九天揽月,人类从来没有停息对茫茫苍穹中那轮皎皎玉盘的追求。
新课讲授:人类对月球的探索1610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发现月球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1959年,前苏联科学家利用无人驾驶的火箭,飞过月球的背面,对它进行了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
1969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宇宙飞船,成功的登上了月球,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带回了岩石和土的样本,使人们对月球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20xx年,中国“嫦娥一号”卫星成功撞月,使人们获取了全月球影像图、月球部分化学元素分布、月表土壤厚度等一系列认识。
20xx年,美国宇航局利用一枚“宇宙神—5”运载火箭将两个月球探测仪发射升空。
科学家对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获得的撞月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后确认,月球存在水。
20xx年,中国“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国际上第一次获取7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
探究一:人类的这些对月球的认识是从哪儿来的?一、实践及其特点(1)含义两层基本含义: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第12课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第12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学习目标】重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难点:实践的含义及特征【知识梳理】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是人们改造的。
凡是实践,都是以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活动;实践是一种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的存在变为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和。
它们都是客观的。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这一特征突出了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不同于纯主观的观念活动、认识活动。
)(2)实践具有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有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
(这一特征突出了实践不同于动物的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是根本不存在的。
人的实践活动是。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是,这种反映只有在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2、实践是认识的。
①认识产生于,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这些工具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标准。
通过,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存在变为的存在。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和实践所产生的加以对照,从而检查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和。
认识从中来,最终还要回到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合作探究】探究一:为什么教师上课是实践活动而学生看书却不是? 实践活动有哪几个要素构成?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探究二: 为何开展探月活动? 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探究三:1、“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是总指挥、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和工作人员等全体科研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2、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为何至今才变为现实?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探究四:请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思考人类对月球的认识程度为什么会越来越高?探究五:关于月球上是否有水的认识,有人认为应用绝大多数科学家的认识来检验,也有人认为应用科学试验来检验,你认为呢?谈谈你的理由。
高中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4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知识目标:(1)识记:①实践的含义②实践的特征③实践的基本要求④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⑤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2)理解:①实践的特征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⑤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二、本课重点:1、实践的基本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三、教学过程: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板书)思考:(1)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2)42页中杜威、费尔巴哈、黑格尔的实践观有什么缺陷1、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______的一切_______活动。
理解: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践的特点: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①是由实践的____________的客观性决定的;②实践活动的______________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是客观的。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是指实践是一种______ _______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①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的活动。
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_____ _____ _____和_____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_______________的制约,是_____________的产物。
(3)实践的基本要素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一、【教学目标】:◇识记:实践◇理解;(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二、【重点、难点】:(1)、实践的基本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三、【辅助教学】:ppt四、【教学过程】: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人的认识论从何而来(一)、实践及其特点(2)①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具有本质区别。
②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利己主义”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具有社会性,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
③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
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
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2.实践的基本形式。
教材“专家点评”阐述了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活动的形式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之一,理解这一内容应注意以下:第一,要明确实践的具体形式是无限多样的,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它的表现形式。
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践的内容日益广泛,实践的形式更加复杂。
第二,“基本”不是“全部”,人们难以穷尽实践的所有形式,这里只研究实践的“基本”形式,即上述三种。
这三种基本形式只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三,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因为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实践中结成的生产关系决定着其他社会关系,生产实践也是人们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所以,不能把三种基本形式并列起来。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课堂探究:(1)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是如何揭开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2)想一想,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探究提示:(1)西红柿的食用之谜是通过“品尝”揭开的,这启示我们,对万事万物,我们只有勇于去“尝试”“做一做”“试一试”,才能获得对它的认识。
高中政治必修4《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法指导】:1.自主探究。
教师课前编制好学案,让学生去自主探究。
2.讨论法。
同学之间围绕一些重点问题展开讨论。
【学习目标】: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2.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学习重点】 1、实践的特征【学习难点】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的物质性活动。
(1)凡是实践,都是以为主体、以为对象的活动。
(2)实践是一种活动。
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征(1)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实践的和实践的。
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而且实践活动的及其也具有客观性。
(2)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___ _____、___ ____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3)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___ _____中的人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是发展着的。
3.实践的形式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1)改造的生产实践2)变革的实践。
3)探索世界规律的活动。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____ _ 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________和_______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____ _____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__ ____的认识。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的产物。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认识产生于____ __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___ ______,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__ ___。
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____ __ ,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高二政治必修四第六课第一框_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附答案)
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使用说明】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第六课第一框的内容,在课本上勾划导学案涉及的重点内容,独立完成探究案。
3.突出落实的重点知识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等重点知识。
【学习目标】1.深刻理解实践的含义与特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2.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初步具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念,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预习案】一、教材助读(具体要求:通读一遍课本,完成预习案,在课本上勾划并标注以下知识)二、判断自测(具体要求:独立思考、写出理由)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2、科学理论是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3、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知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4、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5、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6、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探究案】一.质疑探究(总体要求:把握设问方向,梳理探究思路,科学运用原理,规范作答)探究一:材料一:实践的主体是现实社会的人;实践的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践的手段是现实的工具;实践的结果,不论成功与失败,都是既成事实。
材料二:针对我国经济运行中日益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中央积极进行政策调整,决定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材料三:鲁滨逊漂流孤岛得以生存的故事,即使是真实的,他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依赖于人类提供给他的科学知识、技能、工具的结果。
请结合本框知识,说说上述材料分别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探究二: 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效仿,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
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 6.1《人的认识从何来》知识探究型导学案3
《人的认识从何来》知识探究型导学案3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难点:实践的含义及特征学法指导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知识链接从前,沧州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
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
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十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
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
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他的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以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
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
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长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
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斗一样。
”众人听后,无有服膺。
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尊石兽。
基础梳理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客观世界的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的存在变为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理解.选择)(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这首先是由实践的的客观性决定的。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 . 和。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规律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 .有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中的人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高二政治(必修4)
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导学案)【课程标准】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体系导学】【新知导学】一、认识与实践(1)认识的概念: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__________。
(2)两个阶段:__________和__________。
①__________: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形式。
②__________: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形式。
③辩证统一关系:__________是认识的__________,__________是认识的__________,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__________的一切__________。
(2)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形式:①改造自然的__________(最基本的形式。
)②__________的实践(如革命、改革等。
)③探索世界规律的__________活动(自然科学实验和社会科学实验。
)(3)实践的特点①实践具有__________。
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
它们都是__________。
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__________及其运动规律制约也具有__________。
②实践具有__________。
实践是人________、________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
③实践具有__________。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阅读与思考1】看得见数字烟花、听得见钱江潮水、闻得到桂花香气……23日晚,钱塘江两岸灯光照耀古今,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多项环节“刷新”亚运史。
高中政治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前延伸学案】【学习目标】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知识整合】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2、实践的特点(1)(2)(3)3、实践的基本形式:(1)(2)(3)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实践的过程:(2)获得认识的途径: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为什么?)(1)(2)(3)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原因:(2)怎样检验: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课内探究学案】【合作探究1】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个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
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
输血医疗手段被禁止使用。
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
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率。
直到1901年维也纳的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合作探究2】(辨析)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一看实践,二看多数人的意见。
课堂有效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对实践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①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具有客观物质性,故实践是客观的②实践是一种现实性活动,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③实践是一种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④实践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⑤实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⑥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A、①②③④B、①③⑤⑥C、①②⑤⑥D、①②⑥2.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①农民种地②科学家进行科学试验③工人做工④教师讲课⑤学生学习⑥经济体制改变⑦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A、①②③④⑥B、①③④⑥⑦C、①③④⑤⑥D、①③⑥⑦3、“行是知之始”这句话告诉我们()A.认识来源于实践 B.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4.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A实践的历史性 B实践的能动性 C实践的客观性D 实践的主观性5.据报道:我国每年因棉铃虫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60亿元人民币。
【新版】高中政治必修四《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2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修改,直接打印使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2一、预习目标1、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特点。
2、理解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3、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预习内容1、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2)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什么)三、提出疑惑通过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从而自觉投入到实践之中去。
二、学习过程探究1、阅读分析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上指出: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本目的就是要推动全党更好地带领人民群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
这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正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标志。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哲学道理的?探究2、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地认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
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着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盾。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凸显出来。
人口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要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变化,并从认识论角度就当前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提出解决思路。
高中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10 新人教版必修4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定义和三个基本特征,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归纳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
2、能力目标:初步树立科学的实践观。
学会运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重点难点】1、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难点: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第五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那么,人对世界的认识从哪里来?这节课我们学习第六课第一框。
展示:戴嵩《斗牛图》展示:故事。
唐朝著名画家戴嵩善于画牛。
他画了一幅《斗牛图》,神态生动,连尾巴上的毛都给一根根画出来了。
一次,他把这幅画拿出来晒,恰巧被一个牧童看到了,牧童不禁哈哈大笑。
戴嵩很奇怪,就问牧童为什么发笑。
牧童就笑着说:“牛在角斗的时候,尾巴总是夹在两腿中间,绝不会翘起来。
这画上的牛尾巴翘的像一根竖起来的棍子,叫人不由得发笑。
”戴嵩是一位画坛高手,但他对牛的习性的了解,还不如一个小牧童。
问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生:实践。
老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两个大问题1、实践及其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老师:什么是实践?实践的定义是什么?请同学们看课本填空。
展示:实践是改造的一切活动学生:填空老师:实践的主体是人。
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实践改造的是客观世界而不是主观世界。
实践的性质是物质性活动,实践不是人的精神活动。
老师:下面我们根据实践的定义做一道题。
展示: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A.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B.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C.工人做工、战士打仗、教师讲课D.学生在教室里听课,学习知识E.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老师:实践有两层基本含义,看课本填空。
展示: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为主体、以为对象的活动。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精品教案课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标要求本框教学内容就是贯彻落实课程标准2.6规定的“列出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述课堂教学就是重新认识的基础”的建议。
教材分析本框共有两个目题:第一目从实践的含义入手,引出实践的三大特征;第二目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四方面论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从地位来看,努力学习本框不仅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住庶务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能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鲜明特点和本质特征,同时实现全书的教学目的,在全书中处在关键的地位。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对高中政治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高中政治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政治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政治现象、政治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政治思维能力。
但辩证能力还比较弱,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鼓腮课堂教学的含义、课堂教学的形成要素、课堂教学的特点,认知:课堂教学具备三个基本特征、课堂教学就是重新认识的基础、课堂教学活动的三种形式,运用根据所学科学知识,融合有关原理,分析表明课堂教学就是人们改建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
依据有关原理,表明课堂教学就是重新认识的基础。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确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认识要服务于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1、课堂教学的基本特点2、课堂教学就是重新认识的来源教学策略方法:运用故事等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走进故事、参与故事,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哲理。
在讨论、探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在民主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引入:呈现出《斗牛图》你能够辨认出这幅名画中存有什么错误吗?来到生活合作探究:播出视频《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不是实践活动?为什么?你能举出其他的实践活动吗?一、实践的含义及特点生:愚公移山就是课堂教学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修改,直接打印使用!)《人的认识从何来》知识探究型导学案3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难点:实践的含义及特征学法指导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知识链接从前,沧州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
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
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十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
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
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他的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以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
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
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长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
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斗一样。
”众人听后,无有服膺。
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尊石兽。
基础梳理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客观世界的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的存在变为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理解.选择)(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这首先是由实践的的客观性决定的。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 . 和。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规律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 .有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中的人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2.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存在变为的存在。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和实践所产生的加以对照,从而检查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和。
认识从中来,最终还要回到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互动探究探究一:阅读教材第42页方框中的内容,探究下列问题。
1.结合教材42~43页内容,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实践的含义和特点)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杜威.费尔巴哈.黑格尔观点的不同。
探究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具体来说,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请你结合以上材料谈一谈对这四句话的理解。
材料一:西红柿曾被视为有毒之果,并被取名为“狼桃”。
直到18世纪末,法国的一名画家在冒险品尝“狼桃”之后,才揭开了西红柿的食用之谜。
材料二: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工业生产,需要科学来查明白自荐物体的物理特性,弄清自然力的作用方式。
”材料三:一位从国外学成归国的博士,毅然来到天山脚下的尼勒克草原。
他从银行贷款买了奶牛,运用学到的试管冻精.胚胎移植等新技术进行试验,第二年,奶牛就产下了两种牛犊。
他把这一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了当地牧民,实现了共同富裕。
材料四: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
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
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
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
然而他的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
从1962年到1972年,十年里我国累计出生了3亿人。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
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探究三:根据以下不同观点分组进行讨论,究竟认识来自书本还是来自实践?莎士比亚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
寇蒂斯说:书籍乃是人类积累智慧的长明灯。
卡莱尔说: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
——让我们读书吧!陆游说:“古人学习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毛泽东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让我们投身实践的怀抱吧!探究四:阅读教材第45页方框中的内容,探究下列问题。
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以上说法的理解。
2.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清楚吗?怎样才能说清楚。
巩固练习(B级)1.2009年6月11日,中科院对地观测中心主任介绍了未来几十年我国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三大发展战略目标。
确定未来目标表明()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B级)2.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发展理念是“发展=经济增长”。
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明白了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有效地避免粗放性.浪费性.污染性的问题。
这主要体现了()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B.正确认识对事物发展具有决定作用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级)3.广东省委.省政府2009年4月公布的《关于实施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决定》中有这样三句口号:“先干不评论,先试不议论,实践作结论”。
这是强调()A.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B.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在改革发展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B级)4.2009年6月25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指出,尽管马克思已经提出了“世界历史理论”,初步奠定了全球化理论的哲学基础,但是,由于现代交通运输工具.现代信息通信工具的广泛使用,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问题的视野,也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新课题。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A级)5.“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这段话说明了()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A级)6.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这段话说明(()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B.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C.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D.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认识去实践(B级)7.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误在否认了()A.实践的历史性B.实践的能动性C.实践的客观性D.实践的主观性(A级)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说明()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A级)9.实践活动多种多样,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有()A.蜘蛛结网B.“一国两制”构想C.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D.经济体制改革(B级)10.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D.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C级)11.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
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
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
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
然而他的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
从1962年到1972年,十年里我国累计出生了3亿人。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
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第六课第一框参考答案目标检测 1~CBD 6~10.CACDC 11.答:(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分)马寅初经过调查研究,提出我国要实行计划生育,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分)随着人口形势的发展,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由原来受到批判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分)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证明了计划生育的正确性,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2分)(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1分)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批判计划生育观点导致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地控制了人口数量.说明不同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