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管理分享】:利用Checklist精准护理模式打造医联体护理,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实践
医联体护理实施方案
医联体护理实施方案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医疗需求的增加,医联体护理已经成为了当前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医联体护理是指通过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协作,为患者提供全方位、连续性的医疗护理服务,以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现全面护理患者的目标。
一、医联体护理的意义。
医联体护理的实施意义重大。
首先,医联体护理可以整合医疗资源,优化医疗服务。
通过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可以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提高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
其次,医联体护理可以实现医疗信息的共享和互通。
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患者的病历信息共享,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医疗错误。
再次,医联体护理可以提高医疗效率,降低医疗成本。
通过合作与协作,可以实现医疗流程的优化,提高医疗效率,降低医疗成本,让更多的患者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二、医联体护理的实施原则。
医联体护理的实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的组织结构。
医联体护理需要明确各医疗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健全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确保医联体护理的顺利实施。
其次,需要建立健全的信息化系统。
信息化系统是医联体护理的基础,需要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医疗信息的共享和互通。
再次,需要建立健全的医疗协作机制。
医联体护理需要建立健全的医疗协作机制,明确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方式和流程,确保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协同性。
三、医联体护理的实施步骤。
医联体护理的实施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
首先,需要明确医联体护理的目标和任务。
明确医联体护理的发展目标和实施任务,为医联体护理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其次,需要建立医联体护理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明确各医疗机构的职责和权限,为医联体护理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再次,需要建立医疗信息化系统。
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医疗信息的共享和互通,为医联体护理的顺利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四、医联体护理的实施效果。
医联体模式助力护理管理质量提升
医联体模式助力护理管理质量提升医联体模式是指不同医疗机构之间通过联合建立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的一种模式。
在医联体模式下,医疗机构之间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
对于护理管理质量的提升,医联体模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医联体模式可以提高护理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传统的医疗体系中,各个医疗机构之间存在着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的问题。
而通过医联体的合作,不同医疗机构可以共同利用资源,避免重复投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对于护理管理来说,这意味着提供了更充足的人力和物力支持,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提高护理管理的质量。
医联体模式可以提供更全面的护理服务。
在医联体模式下,各个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共享护理经验和技术,提供更全面的护理服务。
一些低级别医疗机构可能没有高级护理技术或设备,但通过与高级别医疗机构的合作,可以提供更专业、高水平的护理服务。
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可以建立患者转诊机制,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的医疗机构接受护理服务,提高护理服务的覆盖范围和精细化水平。
医联体模式可以促进护理质量的评估和监控。
在医联体模式下,不同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建立统一的护理管理体系和标准,进行护理质量的评估和监控。
通过对护理过程和护理效果的评估,可以发现问题和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可以分享护理质量的数据和经验,相互学习和借鉴,不断提升护理管理的质量。
医联体模式对于护理管理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资源共享、护理服务的协同发展、护理质量的评估与监控以及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可以提高护理管理的质量,并最终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和医疗效果。
医联体模式是推进护理管理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
医联体模式助力护理管理质量提升
医联体模式助力护理管理质量提升医联体模式是一种通过医院、社区医疗机构、家庭医生等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合作与协作,共同为患者提供全方位、连续性、协同性的医疗服务的新型医疗协同机制。
它以患者为中心,通过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协商决策等方式,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提升护理管理质量,改善患者的医疗体验。
医联体模式可以促进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
在传统的医疗模式中,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之间信息闭塞,难以相互交流。
而医联体模式通过患者的电子健康档案共享平台,实现了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互通。
这使得患者的医疗信息能够实时更新,各个医疗机构可以共同参与护理管理工作,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医疗服务,避免了重复检查、用药冲突等问题的发生。
医联体模式还能够将医疗资源进行整合,根据患者的需求和病情,合理安排医疗机构的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医联体模式能够实现协商决策与综合管理。
在医联体模式下,医院、社区医疗机构、家庭医生等各个卫生机构之间能够进行协商决策,共同商议治疗方案、制定护理计划等。
这使得患者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综合的医疗服务,避免了单一医疗机构的片面性治疗。
医联体模式还能够实现对患者的综合管理,包括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精准治疗、康复护理等方面。
通过医院、社区医疗机构和家庭医生的共同协作,实现对患者的全程管理,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医联体模式能够改善患者的医疗体验。
在传统的医疗模式下,患者需要进行多次排队等待,费时费力。
而在医联体模式下,患者能够通过电子健康档案,实现就近就医、预约就诊等便利措施,减少了患者的等待时间。
通过医院、社区医疗机构和家庭医生的协同工作,患者能够得到更加个性化、贴心的医疗服务,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医联体模式也能够加强对患者的病情跟踪和康复管理,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进程。
交接班checklist在ICU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
交接班checklist在ICU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交接班checklist在ICU危重患者床边护理交接班中的实施及效果。
方法:制定危重患者床边交接班checklist,分别收集传统的交接班方式(对照组)与新型的床边交接班方式(实验组)实施6个月的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对照组共抽查283 个床单元,其中交接班质量不符合规范要求157 项;实验组共抽查254个床单元,交接班质量不符合规范要求65 项,两组对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危重患者床边交接班checklist的实施,明显减少了护理交接班缺陷,提高了ICU床边护理交接班质量。
关键词:checklist;床边交接班;护理安全交接班checklist即交接班核查表,交接班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体现护理严密性和连续性的一项重要的工作程序,准确、全面、规范的护理交接班对保障医疗护理质量与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在实际工作中,常存在着护士对交接重点不清,对危重患者病情变化及连续性护理措施交接不清的问题【2】,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防止因床边交接班缺陷而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我院ICU制定了危重患者床边交接班checklist 并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ICU主要收治外科术后、复合外伤、各类休克、心肺复苏术后、心力衰竭、有机磷农药中毒、脑血管意外、严重水电解质紊乱、内分泌及代谢功能紊乱、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ARDS、MODS 等病人,本科室有18 张重症监护病床,参与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共40名护士都经过ICU 岗前培训。
1.2 方法1.2.1 成立ICU床边交接班checklist设计小组根据本科危重病人的特点、护理常规、护士工作及外出学习经验、结合平时护理交接缺陷分布情况等,各自制定床边交接班内容,然后集中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将危重患者床边checklist设计分为十一个部分。
医联体管理运营方案范文
医联体管理运营方案范文1. 引言医联体是指多家医疗机构共同组成的协作网络,旨在提升医疗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效率。
医联体管理运营方案是为了有效管理和运营医联体组织,达到协同作战、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医疗服务能力的目标而制定的。
本文将从医联体建设、组织架构、运营模式和管理策略等方面阐述医联体管理运营方案的范文。
2. 医联体建设医联体的建设是医联体管理运营方案的首要任务。
医联体的建设应具备以下特点:•共同目标:医联体成员应共同确定和追求目标,例如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成本等。
•合作机制:医联体成员应建立明确的合作机制,包括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升综合实力。
•协作文化:医联体成员应秉持协作文化,互相理解、尊重和支持,共同营造合作共赢的氛围。
3. 组织架构医联体的组织架构是医联体管理运营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典型的医联体组织架构包括以下角色和职责:•联合会长:负责整体协调和决策,监督医联体的运营情况。
•医联体秘书处:负责日常协调和管理工作,包括会议组织、文件归档、信息传递等。
•专家委员会:由医联体成员选派的专家组成,负责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
•业务部门:负责具体的医疗服务和管理工作,例如临床科室、护理部门等。
4. 运营模式医联体的运营模式是医联体管理运营方案的核心内容。
一个成功的医联体应该拥有合理、高效的运营模式,确保各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作战和资源共享。
常见的医联体运营模式包括:•专科合作:各医联体成员机构在某一或某几个专科领域形成合作,共享专科医生和设备资源,提高专科服务的水平。
•分工合作:各医联体成员机构在不同的医疗服务环节分工合作,例如一家医院负责手术,另一家医院负责康复。
•层级管理:医联体成员机构按照层级分工,上层医疗机构负责复杂疾病的诊治,下层医疗机构负责基础医疗服务和日常管理。
5. 管理策略管理策略是医联体管理运营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合理的管理策略,可以确保医联体的运营效率和效果。
医联体模式助力护理管理质量提升
医联体模式助力护理管理质量提升一、医联体模式的基本概念医联体模式是一种医疗协作模式,它通过整合医疗资源,优化服务流程,实现医疗机构之间的协作与合作,提高整体医疗质量和效率。
在医联体内部,各个医疗机构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医疗服务标准、规范医疗行为、互相学习和借鉴经验,共同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医疗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
二、医联体模式对护理管理的影响1.资源整合,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医联体模式通过整合资源,将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技术、设备等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共享,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在护理管理方面,这意味着护理人员可以更好地获取到各种医疗资源,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2.优化协作机制,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医联体模式下,各个医疗机构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协作机制,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跨机构的协作互助,学习借鉴其他医疗机构的先进护理管理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3.共同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护理管理水平医联体模式下,各个医疗机构之间共同制定医疗服务标准,规范医疗行为,共同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整体医疗质量。
在护理管理方面,这意味着护理人员可以获得更加完善的管理指导和规范,为提升护理管理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建设护理人员培训平台医联体模式可以为护理人员建设培训平台,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讲座、研讨会等方式,增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知识技能和管理能力,提升护理管理质量。
3.优化护理管理流程医联体模式可以通过协作机制,优化护理管理流程,提高护理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信息互通、资源整合,实现护理管理工作的协同化和智能化,有效提升护理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4.建立患者安全管理体系医联体机构可以共同建立患者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对护理服务过程中患者安全的监控和管理,提高护理服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5.开展护理质量评估医联体模式鼓励医疗机构开展护理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工作,通过评估分析,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提升护理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医联体模式助力护理管理质量提升
医联体模式助力护理管理质量提升医联体模式是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所、药店等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建立起紧密联系、协作、合作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组织形式。
医联体模式有助于构建卫生健康服务整合的新格局,推动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和协作发展。
在医联体模式下,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共享、资源调配与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通过多方合作与共建,能够全面提升医疗护理管理的质量。
医联体模式对于护理管理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医联体模式下多方合作,促进医护人员的跨机构交流与学习。
医联体内部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建立起信息共享与资源交流的平台,医院与社区护理机构、诊所之间能够开展医护人员的交流与学习,促进医护人员的技能提升与经验积累。
通过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交流学习,医护人员能够跨越传统医疗机构的壁垒,更好地理解不同机构的工作方式与医疗护理标准,从而为提升护理管理质量奠定基础。
医联体模式下形成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提供全方位护理服务。
在医联体内部,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所等医疗卫生机构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的互补,这将有力地推动护理服务的整合和协作发展。
通过资源共享,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并且实现医院、社区、家庭护理的全方位覆盖与协同作业。
医护人员也可以通过资源的优势互补,互相学习共同成长,提高整体护理水准。
医联体模式下构建多方合作护理管理机制,提升护理管理质量。
在医联体内部,建立起多方合作协同机制的护理管理模式,通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所之间的联动合作,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多层次、连续性的护理服务。
这也为各个医疗卫生机构建立起了高效的信息共享与沟通渠道,将不同机构的科研成果、护理经验、医疗资源等共享,在护理管理质量上形成合力。
医联体模式下促进护理服务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在医联体内部,不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建立起了统一的护理服务标准,推动各项护理服务的规范化。
通过标准化的护理服务,不仅可以提升患者的诊疗体验和治疗效果,同时也能够加强医疗护理管理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医联体模式助力护理管理质量提升
医联体模式助力护理管理质量提升一、医联体模式的基本概念医联体模式是指在医疗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卫生组织网络,由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患者共同参与管理,实现优质、高效、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
医联体模式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服务、共同参与管理,实现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发展,为提升护理管理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
二、医联体模式对护理管理质量的意义1.整合资源,提高服务效率。
医联体模式通过整合医疗资源,充分利用各医疗机构的优势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提高了服务效率。
护理管理在医疗服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医联体模式可以使得护理管理人员能够更好地利用资源,提高服务效率,提升护理管理质量。
2.优化服务,提升患者满意度。
医联体模式可以优化服务流程和服务质量,通过协作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调配,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高效、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提升患者满意度。
3.共同参与管理,促进协同发展。
医联体模式重在构建协同发展的卫生组织网络,通过共同参与管理,强化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和协作,提升护理管理质量。
2.优化资源配置及服务流程。
医联体模式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服务流程,提高了服务效率,为提升护理管理质量提供了可能。
3.建立完善的护理管理信息系统。
医联体模式加强了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为建立完善的护理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基础。
4.加强人才培训与交流。
医联体模式可以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交流与合作,为提升护理管理质量提供了可能。
1.建立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推动卫生组织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发展,形成相对稳定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4.加强护理管理人员培训。
通过建立医联体模式下的护理管理人员培训体系,提升护理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
武汉市卫生局于 2016 年启动了医联体建设,旨在整合武汉市的医疗卫生资源,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在医联体建设中,护理管理质量提升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
通过医联体模式,武汉市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建立了规范、高效的信息共享机制,优化了服务流程,提高了服务效率。
成都市医疗服务与质量评价标准
成都市医疗服务与质量评价标准《成都市医疗服务与质量考核评价标准》说明:本标准评价判定原则为:先查"C"(即最基本、最常用、最易做到、必须做好的标准条款),“C”达6分(80%以上),方可进入“B”评价,“B”达0.5分(50%),方可进入““A”评价。
评审标准评审要点考评方法分值扣分得分备注记录主要扣分原因一、医院服务(40分)1、(2.2.1.1)优化门诊布局结构,完善门诊管理制度,落实便民措施,减少就医等待,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有急危重症患者优先处置的制度与程序。
【C】1.门诊布局科学、合理,流程有序、连贯、便捷。
门诊楼分层挂号收费,标识清楚,有导诊指示线路图。
2.有门诊管理制度并落实。
3、门诊要有导诊、分诊、护送服务、轮椅、单架车,显著位置设置电子屏、滚动显示字幕等各种便民措施。
4.有缩短患者等候时间的措施。
5.有急危重症患者优先处置的相关制度与程序。
6.医院有预约诊疗服务平台和服务措施,7.医院开放节假日门诊,夜间门诊,实行无休日门诊。
1.查现场、查资料、查登记、走访病人。
2.每款按均值扣分。
7【B】1.针对门诊重点区域和高峰时段有措施保障门诊诊疗的秩序和连贯性。
每款按均值扣分。
1- 2 -2.有减少就医环节的信息支持系统,实行门诊分层挂号、或科室、诊室直接挂号、缴费或自助挂号、缴费等服务。
3.切实落实急危重症患者优先处置制度。
【A】门诊管理工作有分析评价,持续改进门诊工作。
每款按均值扣分。
22、(2.8.1.1)为患者提供就诊接待、引导、咨询服务。
【C】1.有咨询服务台,专人服务,相关人员应熟知各服务流程。
2.有医院就诊指南。
3.有医院建筑平面图。
4.有清晰、易懂的医院服务标识。
5.有说明患者权利的图文介绍资料。
6.有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及辅助用轮椅、推车等设备,标识醒目。
7.有为老年人、有困难的患者提供导医和帮助的服务。
8.有提供饮水、电话、健康教育宣传等服务的设施。
医联体模式助力护理管理质量提升
医联体模式助力护理管理质量提升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不断完善,护理管理质量也成为医疗质量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医联体模式作为医改的重要试点之一,其发展将有助于护理管理质量的提升。
医联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医疗机构和其他相关机构共同组成的协作网络,通过资源整合、协同发展,为患者提供全方位、连续性、科学化的医疗卫生服务。
医联体不仅可以整合医疗资源,提高卫生服务能力,还可以促进医院间的交流、学习和技术提升,实现医院间的共同发展。
在医联体中,护理管理质量的提升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在护理管理方面,医联体可以通过建立统一的护理管理制度、共同开展护理培训和技能竞赛等措施,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卫生服务水平,有效提升护理管理质量。
另外,在医联体中还可以共同对医院内部的护理管理流程和规范进行评估和改进,加强护理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
医联体的建立还可以促进护理资源的共享和合理配置。
比如,在一个地区内建立医联体后,各医院之间可以开展医疗人员之间的技能培训和交流,不仅可以促进专业技能的提高,还可以促进护理资源的共享和合理的配置。
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可以满足不同的患者需求,提高护理服务的效能。
另外,医联体还可以探讨建立护理一体化服务模式,将护理服务不再限于单个医院,而是形成一个互相协调、合作开展工作的服务体系。
总之,医联体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推动护理管理质量的提升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未来,随着医改的深入和医联体建设的扩大,护理管理质量提升将成为医疗建设的重点之一,将为患者提供更加高效、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
”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
传统的临床工作模式是医患、 护患两条平行线的模式,医生 下达医嘱、护士执行,医护各 行其事
“医护一体化”模式是医生和 护士形成相对、固定的诊疗团 队,护士参与诊疗计划的制定, 共同讨论治疗及护理方案,医 护共同查房及病例讨论,以医
护小组的形式为病人提供治疗、
护理、康复一体化的整体医疗
服务
三、 “医护一体化”实施过程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让我们共同进步 » 第五级
母爱
母爱是伞,为你遮风挡雨。 母爱是衣,为你送去温暖。 母爱是灯,为你送去光明。 母爱是光,照亮你的心灵。 在寒冷的年代里,母爱是温暖。 在温暖的年代里,母爱是关怀。 在文明的年代里,母爱是道德。 在欢乐的年代里,母爱是幸福。
四、“医护一体化”体会
护理思维要团队沟通、决策、优化结局 循证实践应个性化、更有效、精简、动态和最大化临床 判断的作用 美国护士思维和方法简单,不把问题复杂化,尽量简单 化,关注可行性、关注优良结局 与家属一起共同面对问题
谢 谢
放映结束 • 单击此感处编谢辑各母位版的文本批样评式指导!
“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
谢蓉芝 2017年7月26日
“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模式 体化”管理模式
一、概念 二、内涵 三、实施过程 四、体会
一、 “医护一体化”概念
医联体模式助力护理管理质量提升
医联体模式助力护理管理质量提升在当前医疗领域中,护理质量管理逐渐得到了关注。
护理作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管理质量不但能够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可以对医院的信誉及发展产生关键性的影响。
而在医联体模式下,通过建立跨部门、跨组织的合作机制,不仅可以增强医院整体护理质量的管理水平,还可以为各医护团队之间的协同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立健全的护理管理制度在医院内部,护理部门是直接面对患者的医护人员,他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
因此,建立健全的护理管理制度是医院管理的基础。
在医联体模式下,各医院间通过资源共享、信息共享等协同机制,可以汲取各自的优势资源,制定更为严谨的护理管理制度。
同时,跨部门协同合作也可以有效的解决护理部门与医生、病房等其他部门的工作流程协调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
合理设置护理技术培训课程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升级,护理技术也同步得到了不断优化和创新。
护理技术的提升不仅要求护理人员掌握最新的医疗技术,还要求他们具有全面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在医联体模式下,可以开设跨院培训课程,将各院的先进护理技术与经验进行分享,以达到技术交流、共享的效果。
同时,多院合作的优势也使得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从而提高了整个医院的护理水平。
优化患者管理体系护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患者服务,因此优化患者管理体系,提高患者服务水平是关键。
在医联体模式下,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配合以及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流程优化可以实现科学、高效、快捷的患者管理。
例如,在就诊过程中,通过多院资源共享,可以迅速实现患者间的不同医疗机构间的档案共享和转院调度,提高了患者治疗的连贯性与一致性,有效缩短了患者的就诊时间。
总结综上所述,医联体模式可以通过医院间资源共享、信息共享等协同机制,解决医院内部存在的诸多问题。
而在护理管理方面,医联体模式同样为各大医院间的护理管理提供了巨大的强大支持。
医联体的建立让医院之间实现了高水平的护理管理质量共享,为人们的健康保障提供了有力保障。
医联体模式助力护理管理质量提升
医联体模式助力护理管理质量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涉及到了医生、护士、管理人员以及患者等多方面的因素。
在这个系统中,护理管理质量的提升对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
为了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医疗机构不断探索和创新,其中医联体模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助力。
本文将探讨医联体模式对护理管理质量提升的作用和意义。
一、医联体模式的概念和特点医联体是指由不同性质和级别的医疗机构(包括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所等)和其他相关医疗服务机构(包括药店、检验机构等)共同组成的协作联盟。
其目的在于加强医疗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效率,实现全程、全方位、全科室的医患服务。
医联体模式的特点主要包括:共同目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优质服务、多元合作等。
二、医联体模式助力护理管理质量提升的意义在医联体模式下,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以及相关卫生服务机构之间能够充分合作,共享资源,形成优势互补,提高整体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医联体模式助力护理管理质量提升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优化资源配置。
医联体模式下,各医疗机构能够共享医疗资源,如医疗设备、医疗人员等,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多样化需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医疗成本。
(二)实现专业协同。
医联体模式能够实现不同医疗机构、不同科室之间的专业协同,提高诊疗效果。
护理管理作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与其他科室进行协同合作,提高护理管理水平。
(三)加强监督管理。
医联体模式下,各医疗机构之间能够形成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相互监督、协作共同提高医疗质量。
“监督护理”的出现可以让临床医生对患者的治疗情况有一个清晰的掌握,加强对患者的护理管理质量的监督。
(四)提高服务水平。
医联体模式下,各医疗机构能够共同提高服务水平,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护理管理的提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五)促进技术创新。
医联体模式能够促进医疗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医疗联合体内护理资源下沉模式
医疗联合体内护理资源下沉模式医疗联合体内护理资源下沉模式指的是将医疗联合体内的护理资源分配给更底层的基层医疗单位,为患者提供更为便捷、高效、贴心的护理服务。
该模式的实施旨在减轻上级医疗机构的压力,提高基层医疗单位的服务能力,并且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
护理资源下沉模式的实施对于医疗联合体的成员单位来说,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医疗联合体内护理资源下沉模式的实施。
首先,实施护理资源下沉模式需要各个医疗联合体成员单位之间进行资源配置的重新分配。
这涉及到人员配备、设备配置和资金支持等多个方面。
医疗联合体内各单位必须对自身的护理资源进行清晰地统计和评估,确定哪些资源可以下沉到基层单位,以及如何进行优化配置。
同时,还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协调机制,确保护理资源能够在不同单位之间流动和共享。
其次,医疗联合体内的护理资源下沉模式的实施需要完善相关政策和管理机制。
政府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明确护理资源下沉模式的目标、范围和实施细则,为医疗联合体提供政策支持和规范引导。
同时,医疗联合体内的管理机制也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和资源分配机制,鼓励医疗联合体内的各个单位共同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互利共赢。
第三,建设信息化平台,促进护理资源下沉模式的实施。
通过建设信息化平台,可以实现资源之间的互通和交流,提高资源调配的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通过信息化平台的支持,可以实现对患者进行全程管理和护理服务的跟踪,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治疗效果。
最后,实施护理资源下沉模式需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持。
医疗联合体内的基层医疗单位需要有足够的专业护理人员来保障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需要加大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专业水平和素质。
同时,还需要建立起健全的技术支持体系,为基层医疗单位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指导。
总之,医疗联合体内护理资源下沉模式的实施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
医联体模式助力护理管理质量提升
医联体模式助力护理管理质量提升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医疗服务品质的追求,护理管理已经从过去简单的医护分工向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全方位协同管理转变。
医护人员在治疗病人的过程中,护理遵循科学的路径,这不仅有益于病人的康复,也有助于提高医疗机构的效益。
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的护理管理也可以通过构建医联体模式来实现协作,这将为提高护理管理质量提供一种新路径。
护理管理主要包括护理质量管理和护理绩效管理。
护理质量管理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对护理过程和护理机构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跟踪和评估的过程,评估结果将通过持续改进活动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和安全性。
护理绩效管理是指将护理质量管理与护理人员绩效考核结合在一起,通过定量分析护理人员的表现、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质量,从而提高护理服务的效果和服务质量。
在护理管理中,建立医联体模式能够有效地涉及许多护理细节,提高护理管理的质量。
医联体模式是将医院内部各个部门的护理管理联系到一起,形成一个固定的协作模式。
此外,医联体模式还包括多个医疗机构共同参与的护理管理,旨在实现护理质量的协调和一体化。
在医联体模式下,医护人员可以相互协作,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护理。
医联体模式有许多好处。
首先,将各个护理部门的业务整体管理,可以优化整个医院的护理服务。
其次,医联体模式可以加强科学的流程控制、教育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医疗质量。
第三,医联体模式可以使护理质量得到全面协调和协同管理,有效地克服了原有护理管理和独立管理的不足之处。
第四,由于医联体模式下的护理管理具有高效性、协作性状的特点,因此可以减少人力和物力成本,也可以减少病人的等候时间。
医联体模式下的护理管理需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尊重医疗机构和团队间的权利和责任。
各个护理管理部门应当共同承担其各自工作和职责,并协助其他部门完成任务。
其次,加强公司内部协作和沟通。
加强护理管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护理质量能力,加强与医疗机构间的交流合作。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健全医联体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健全医联体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6.10.17•【字号】成办函〔2016〕153号•【施行日期】2016.11.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健全医联体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成办函〔2016〕153号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成都市健全医联体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年10月17日成都市健全医联体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为全面开展医联体建设,建立有成都特色的分级诊疗制度,切实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可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巩固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16〕45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基本思路。
遵循医学科学规律,按照以人为本、群众自愿、统筹城乡、创新机制的原则,在一定区域内,以城市三级医院为核心,联合二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组成责任共担与利益共享的联合体,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坚持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进一步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在市域范围内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科学合理的就医新格局。
(二)工作目标。
2016年内,总结推广2015年试点工作经验,实现纵向性、紧密型、互通式医联体基层全覆盖,县域内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参加医联体,医联体内基本实现人通、医通、财通。
对经基层和家庭医生预约或转诊的患者,上级医院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
医联体模式下二级医院护理质量管理措施与效果评价
医联体模式下二级医院护理质量管理措施与效果评价魏侍萍;陈秋玉;李媛媛;陈戈婷【期刊名称】《护理实践与研究》【年(卷),期】2018(015)013【摘要】目的探讨医联体模式下二级医院护理质量管理措施与效果.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对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禅城医院托管前4年(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和托管后4年(2014年2月至2018年2月)临床护理质量指标、护理项目管理成效比较.结果医联体模式下,二级医院的临床护理质量指标10项中,除排便失禁患者失禁性皮炎、患者走失、患者足下垂发生3项临床护理质量指标外,其他7项临床护理质量指标明显比托管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项目管理成效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医联体模式下,三级医院以二级医院的护理质量管理为托管切入点,二级医院借鉴三级医院的先进的护理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明显提高了二级医院护理质量水平.【总页数】4页(P122-125)【作者】魏侍萍;陈秋玉;李媛媛;陈戈婷【作者单位】528061 佛山市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禅城医院护理部;528061 佛山市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528061 佛山市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528061 佛山市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禅城医院护理部【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医联体模式下二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模式”主题研讨 [J], 肖立新;张志军;刘继霞;贾问樱;吴海涛;吴浩;杨志云;许峻峰2.医联体模式下我院护理质量管理措施与效果评价 [J], 周锦3.医联体康复模式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管理效果评价 [J], 杨湘英;徐月花;金建芬;贺郁琳;朱明丽4.基于柯氏模型的医联体二级医院压力性损伤护理培训效果评价 [J], 刘会玲;赵滨;成琰;瞿长宝;王玉娥;虎于丁5.新医联体模式下社区护士急救技能培训的效果评价 [J], 吴玉萍;郑尾仔;蒋玉霞;朱彤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护理医联体实施方案
护理医联体实施方案随着医疗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医疗需求的不断增加,护理医联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服务模式,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护理医联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部建立护理团队,同时与其他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
为了更好地推动护理医联体的实施,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建立护理医联体的组织架构。
护理医联体需要在医疗机构内部建立专业的护理团队,包括护士、护理师、康复师等不同专业的护理人员。
同时,需要与其他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一个完整的护理服务网络。
在组织架构中,需要明确各个护理团队的职责分工,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的护理服务。
其次,建立护理信息共享平台。
护理医联体需要建立一个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个医疗机构和护理团队之间的信息互通和共享。
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护理需求和健康状况,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同时,也可以通过信息共享平台进行护理知识和经验的交流,提高护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再次,建立护理培训机制。
护理医联体需要建立健全的护理培训机制,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
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护理技能培训班、开展护理案例讨论等方式,促进护理人员的学习和交流。
同时,也可以邀请专业的护理专家进行指导和辅导,提高护理团队的整体素质。
最后,建立护理质量评估体系。
护理医联体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护理质量评估体系,对护理服务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
可以通过制定护理服务标准、开展护理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对护理服务进行评估和监督。
同时,也可以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及时的改进和调整,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总之,护理医联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服务模式,对于提高护理服务水平、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患者满意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建立组织架构、信息共享平台、护理培训机制和护理质量评估体系,可以更好地推动护理医联体的实施,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
19395050_医养有方_
|一线实操|加强护理员培训 提升照护质量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 护工管理部哮喘的防治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呼吸科 曹敏 刘瑞为提高老年患者的照护质量,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将护工培训作为医院的创新项目。
通过多年的实践,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坚持照护实用原则,以长期照护保险服务项目为基础,注重老年患者日常照护需求,强化日常生活照料项目培训,有效提高了照护质量。
一是建立健全管理培训机构。
成立了以主管业务院长为组长,护工管理部主任、护理部主任为副组长的护工培训管理小组,护士长、高级职称护士为成员,通过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保证培训的运行和质量。
二是组建培训师资队伍。
目前已组建一支近二十人的热爱护理专业、业务素质精良、临床经验及教学经验丰富的兼职护工培训师资队伍,专门负责护工的理论培训和操作培训。
师资人员实行严格准入并注重实际操作能力,操作老师全部通过实际考试、考核,相对固定。
三是制定相关培训制度喘病人。
有的病人常以发作性咳嗽作为惟一的症状,临床上常易误诊为支气管炎;有的青少年病人则以运动时出现胸闷,气紧为惟一的临床表现。
|预防措施| 患者可从以下四个方面预防哮喘发作:一是避免过敏因素。
减少非特异性理化因子接触,如吸入烟、尘和植物油、汽油或油漆等气味以及冷空气。
二是注意预防感冒。
对气候变化做到相应措施,寒冷季节容易受凉而导致呼吸道感染,或天气突然变化或气压降低,都可激发支气管哮喘发作。
如果呼吸道感染,尤其病毒感染更易引致小儿哮喘发作。
三是避免过度劳累。
长时间的体力劳动,紧张的竞技性运动,均可诱发哮喘。
四是保持心情愉悦。
情绪波动可以成为诱因。
诸如忧虑、悲伤、过度兴奋甚至大笑也会导致哮喘发作。
哮喘又名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及细胞组织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导致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和(或)凌晨发生,此类症状常伴有广泛而多变的气流阻塞,可以自行或通过治疗而逆转。
|临床表现|哮喘表现为发作性咳嗽、胸闷及呼吸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基本情况二
在岗职工2037人 高级职称247人 硕士博士235人
编制床位1380张 开放床位1878张
人员结构学科设置 床位设置 病人量
一级学科24个 二级学科62个
门急诊119万人次 出院7.5万人次 手术2.89万台次
1
同质化
跟跑 --- 并跑 --- 领 跑!
3 标准化
2
规范化
4 流程化
总结展望
Summary
总结展望
落实
督查
修改
推广
标准化 规范化 同质化
谢谢
1.组织构架及职责
2.多师共建
质控、医务、护理、内科、外科、 药剂科、营养科、康复科共同制定, 每周回顾分析、讨论、修改
基于常规 细于常规
3.Checklist 精准护理表格
入院护理
3.Checklist 精准护理表格
内科护理
3.Checklist 精准护理表格
外科护理
3.Checklist 精准护理表格
产科护理
3.Checklist 精准护理表格
产科护理
3.Checklist 精准护理表格
晨晚间护理
3.Checklist 精准护理表格
院感监控
多学科团 队打造
4.全面落实
全方位落实
专人督查 监管
通路的建 5.反复修改立
反复多次讨论, 修改,保证流程 精准化、规范化
通路术前评6.医联体培训推广
利用Checklist精准护理模式 打造医联体护理标准化、规范化
实践案例: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
目 录 Table of Contents
1
医院介绍
2
案例背景
3
执行过程
4
成果成效
5
总结展望
医院介绍
Hospital Introduction
医院基本情况一
始建 1938 年
微创 技术
老年 病综 合治 疗
辐射人 口400 余万
国家三级 甲等综合 医院
医院概况
等级评审
通过四川省卫计
通过成都市卫生 局“二甲医院”
通过四川省卫生 厅“三乙医院” 评审
通过四川省卫生 厅“三甲医院” 评审
委“三甲医院” 复评
评审
医院概况
东区 (老年 医疗
健康 产业)
西区 (综合 医疗)
战略定位
北区 (教学 基地)
经过78年的风雨历程,已发展成为集医、 教、研、预防保健、急诊急救、康复于一体 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城西医联体
医联体 先行探索者
01
成都西部片区唯 一一家公立三甲
综合医院
02
市政府确定的该 片区区域医疗中
心
06
医院之间、医务人 员之间建立了良好
的合作关系
03
西部周边区、(市)
起步早基础 县医疗机构转诊的 首选医院 好
05
坚持对70余家基层 医院进行长期的对
口帮扶
长期 承担周边 医04院的业务指导、 疑难危重症转诊、 会诊以及进修培训
成都市惠老医养联盟
率先开展老年综合评估及多学科协作的诊疗模式,定期到养老机 构进行巡诊及专家查房,对老年患者进行健康讲座建立双向转诊通道。 国家卫计委家庭司联合民政部、工信部、国家开发银行等单位来院调研
时,对此项工作给予了高度赞扬。
成都市妇幼健康区域指导 西部分中心
2016年6月牵头成立“成都市妇幼健康区域指导西部分中心”,覆 盖崇州、大邑、邛崃等6大片区共26家产儿科医疗单位,开展技术培训, 下沉基层指导,实现危重孕产妇及新生儿的精准管理,促进成都西部片 区妇幼健康管理水平和产儿科救治能力的全面提升。
2015
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 个人演讲比赛一等奖
Since
2014
技能大赛三等级
2017
安全案例大赛三等级 培养成都市静疗专委会委员1名 培养优秀内审员1名、内训师2 名、劳模1名
2016
个人成都市技能大赛二等级 优质服务大赛三等级 护理岗位创新技能大赛一等奖
成果成效-经济效益
1
经济效益
2
指标
平均住院日下降 例均费用下降
2.5
医院不良事件数量(例)
2.5
2
2
1.5
1.5
1
数量(例)
1
数量(例)
0.5
0.5
0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0 2014年
2015年
科室不良事件数量(例)
2016年
2017年
2.5 2
1.5 1
0.5 0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数量(例)
成果成效-人才培养
案例背景
Case Background
国内外现状
1
2
3
护理流程不统 一,病人得到 的护理服务不 一致
无核查清单 (除手术室、 供应室等)
乡镇卫生院护 理服务水平低 于三级医院
医院现状
医改的深入 医联体的成立与发展
患者的需求
护理质量 标准化 规范化 同质化
Company Logo
执行过程
Implementation
平均住院日(天)
7.2 7
6.8 6.6 6.4
2016年 2017年
平均住院 日(天)
例均费用(元)
13500 13000 12500 12000
2016年 2017年
例均费用
每床日费用(元)
3
2000
每床日费用降低
1900
1800
每床日费 用(元)
1700
2016年 2017年
成果成效-社会效益
医联体 培训推
广
遵循“标准统一” 的原则
采用 一对一培训,征求意见和建议, 运行、检查、指导
(K/DOQI,2006) (SOP,2010)
成果成效
Results
成果成效
不良 事件
满意度
满意度
98%
患者满意度
科室患者满意度>98%
成果成效-不良事件
医联体不良事件数量(例)
等工作
医院概况
主要 目标
城西医联体简介
提升基层 医疗护理
水平 标准化 规范化
探索“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帮扶大 邑县医院、大邑县第二人民医院及12 家乡镇卫生院
城西医联体
城西医疗联合体自成立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省、市媒体给与高度关注, 作专题报道10余次。成功举办了城西医联体首届护理技能大赛,建立成都西部医联 体首个伤口造口患者护理管理云服务中心。人大、市政协、市卫计委等领导多次对我 们医联体工作进行调研; 河北、陕西、广东多家省外兄弟医院专程来院考察学习医 联体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