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公开课2
高中语文《边城》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边城》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边城》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点。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简介《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文学地位。
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主要人物形象。
探讨小说中的自然描写与社会关系。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利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小说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
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2.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说的封面、作者照片和重要情节图片。
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
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沈从文和《边城》的背景信息。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3.1 教学准备提前布置学生阅读《边城》原著,确保他们对小说有初步了解。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问题讨论稿。
3.2 教学步骤引入课程,简单介绍沈从文及其文学地位。
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的开头部分,概括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主要人物形象。
小组汇报: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并进行简要分析。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并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收集学生的讨论报告和作业,评估他们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4.2 教学反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作业,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和发表意见,提供互动的机会。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教学延伸引导学生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他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组织学生参观文学馆或作家故居,感受作家的创作氛围。
5.2 教学拓展邀请作家或文学评论家进行讲座,让学生听取不同的文学观点和解读。
组织学生参加文学创作比赛或研讨会,培养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
第六章:教学案例与分析6.1 教学案例选取《边城》中的一个重要情节,如翠翠与傩送的相遇,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边城》公开课教案
《边城》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边城》,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文学特色。
2. 过程与方法: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解读《边城》;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中的人性美和自然美,培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传统,关注人生。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沈从文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分析《边城》创作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翠翠、傩送、爷爷等,理解其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3. 故事情节: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探讨其安排的合理性和艺术性。
4. 文学特色:从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边城》的文学特色。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分析《边城》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文学特色。
2. 难点:深入理解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性美和自然美,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方面的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片段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魅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沈从文及其作品《边城》,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作品背景:讲解沈从文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概述《边城》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3.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4. 梳理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探讨其安排的合理性和艺术性。
5. 欣赏文学特色:从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引导学生欣赏《边城》的文学特色。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感悟《边城》的艺术魅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追求。
六、教学拓展1. 比较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反映边塞生活的小说,如《草原》、《马兰花》等,从中比较不同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高中语文《边城》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边城》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边城》,使学生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掌握作品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感悟、鉴赏、批判等方法,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边城》第一至第四章节选2.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
3.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中的乡土情怀,感受作者对人性、人情的深刻揭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沈从文及其作品《边城》,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指导:学生自读第一至第四章,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基本情节,了解主要人物。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阅读感悟,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学生讨论成果,指出《边城》的艺术价值。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边城》第一至第四章的阅读笔记。
3. 选择一部类似《边城》的乡土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谈谈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主动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人物分析短文质量。
3. 比较阅读报告:评估学生对《边城》及其他乡土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4.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边城》的试题,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继续阅读《边城》,使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分析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探讨作品中的社会问题,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反思,增强对人性、人情的深入理解。
七、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边城》第五至第八章节选2. 教学重点:深入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探讨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边城》公开课课件
《边城》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公开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边城》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小说的整体情节梳理,人物形象分析,作者沈从文的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特别是对小说中自然景物与社会环境的描绘技巧,以及小说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边城》的故事情节,掌握小说的基本结构。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领会沈从文的文学创作风格。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说的艺术特色分析,人物心理活动的理解,以及小说深层文化内涵的挖掘。
教学重点:小说情节的把握,人物形象分析,沈从文的文学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需准备笔记本、教材、《边城》文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组描绘边城风土人情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边陲小城的兴趣,进而引入课文学习。
展示图片,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对这样的小镇有什么样的印象?”2. 情节梳理(15分钟):概述小说的主要情节,指导学生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分组讨论,每组概述一段情节。
整体讲解,强调主要事件的发展。
3. 人物分析(20分钟):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
以翠翠和天宝为例,分析其性格特征。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其他人物的塑造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4. 艺术特色讲解(15分钟):讲解沈从文的创作背景,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讲解沈从文的文学地位及其创作风格。
分析小说中自然景物与社会环境的描绘技巧。
5. 课堂讨论(15分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的深层内涵。
提问:“《边城》中的爱情和传统道德有着怎样的联系?”学生讨论,教师点评。
六、板书设计1. 情节结构图:展示小说的主要情节,突出转折点。
2. 人物关系图:标明主要人物关系,突出性格特点。
3. 艺术特色关键词:自然、真实、细腻、含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边城》的情节,写一篇关于小说中自然景物与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文章。
第3课《边城》课时2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情势’,一种‘优 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情势’”
——《沈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
一、研读“人情美”
作者谈到自己的写作动机说,他要表现“优美,健 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情势”,“为人类‘爱’字作 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小说节选部分,表现了人类的 哪些“爱”?
爷爷与翠翠的祖孙之爱 边城百姓之间的睦邻之爱 翠翠与傩送之间朦胧的爱情
……
《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 用小说情势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 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被人们誉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 诗的杰作”。我们对《边城》小说的解读虽已告一段落,但人类对爱与美的追求将永 远不会停息。
老船夫(爷爷)身上表现了哪些人性之美? 老祖父忠诚善良,五十年如一日撑船摆渡,不管 白天黑夜,刮风下雨。端午龙舟,令人神往,他却忠于 职守,寂寞地守着渡船。即使是为了陪翠翠而请人帮忙 看船,也时时挂念朋友的孤单,即刻回去替换。他古道 热肠、重义轻利,过渡的人感激老人的热诚尽责,馈赠 他,他却“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口粮,三斗 米七百钱,够了。”“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 意义,只静静地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正是在平凡的 生活中,老船工显现出与众不同的“美”。
2《边城》(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边城》(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边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小说中塑造的人物翠翠形象。
2.思维提升与发展:学习动作、语言、心理等塑造人物的方法,感受翠翠的性格特征;理解作者蕴含在小说中的深沉内涵。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作品思想文化内涵,感知风俗和景物描写的作用,注重对散文化小说的独特审美体验。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认知独特的湘西地域文化,感知作者的社会理想,加深对百年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认识,感受特殊时代人的心灵变化。
教学重难点领会作者的创作主旨,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重点)把握故事情节内容,了解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难点)分析翠翠、爷爷及傩送的人物形象,并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点。
(难点)教学过程一、作者文字导入,激发学习兴趣《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的代表作。
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边城》都写了哪些人物?都写了什么“爱”?二、男女之爱:翠翠——傩送傩送性格:善良、乐于助人、纯真、外向、朦胧的好感,通过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原来水中还有个人,那人已把鸭子捉到手,却慢慢的“踹水"游近岸边的。
语言描写:“这里等也不成。
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话虽轻轻的,那男的却听得出,且从声音上听得出翠翠年纪,便带笑说:“怎么,你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神态描写:但男子听去的却是另外一种好意,男的以为是她要狗莫向好人叫,放肆的笑着,不见了。
2《边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2《边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边城》教案素养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沈从文及京派作家创作风格2、梳理情节,分析并把握翠翠、爷爷等主要人物形象。
3、分析文中的环境描写语句,概括其特点和作用。
4、把握主旨,感受其中的风景美、风俗美和人情美。
重难点1.通过“端午"一个节日的三次描写把握小说主要情节2.品读环境描写,了解边城习俗;3.探究小说主旨。
情景导入凤凰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
凤凰古城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甚多。
城内,古代城楼、明清古院风采依然,古老朴实的沱江静静地流淌,城外有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城下艺术宫殿奇梁洞,建于唐代的黄丝桥古城,举世瞩目的南方长城……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凤凰基本上是个以文章出名的地方,假如你很熟悉沈从文对故乡的描述,你去了一定失望;但是如果你不了解沈从文对故乡的描述,你根本不必去凤凰。
环节一:知人论世,初入文本1.了解作者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作家群”发起人。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其小说大多以湘西生活为背景,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为一炉,展示人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
代表作《丈夫》《三三》《长河》等。
只身闯北京,去北大“蹭课"。
20岁时,沈从文厌倦了“半匪半军”的生活,只身来到北京,想上大学。
连新式标点都不懂,自然考不上,也上不起,只好在北大“蹭课"。
而北大竟然也让这样的人“蹭”。
一边苦读,一边写作。
新课标必修五《边城》公开课优秀课件
新课标必修五《边城》公开课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课标必修五《边城》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二章“边城风情”,详细内容为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的阅读与分析,通过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的深入学习,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性美。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小说《边城》的基本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从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3.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感受边城风土人情,培养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小说《边城》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难点:小说的艺术特色分析,如何引导学生从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深入理解小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边城的风景图片,让学生了解边城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沈从文及小说《边城》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小说情境。
3. 内容梳理:让学生快速阅读小说,了解基本情节,对小说人物进行简单梳理。
4. 人物分析:以翠翠、傩送、天保等主要人物为例,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5. 艺术特色分析:引导学生从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6.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题目,讲解解题思路,指导学生进行随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1. 《边城》2. 主要人物:翠翠、傩送、天保3. 主题:人性美、边城风情4. 艺术特色: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小说中翠翠的形象特点。
(2)以“边城风情”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2. 答案:(1)翠翠形象特点:纯真善良、执着坚定、孝顺顾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组织学生进行小说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边城》公开课教案(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边城》公开课教案(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边城》公开课教案(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边城》公开课教案(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引言: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挖掘,我们作为教师需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的理解和思考,而不是纯粹的批评和评分。
这篇教案将结合教材内容,从主要人物形象、意象和文学方法等角度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课堂体验。
一、教学目标1. 掌握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意象的描绘和构建方法。
2. 理解故事背景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探讨人物与时代的关系。
3. 掌握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文学方法。
二、教学内容1. 人物形象和意象的描绘和构建教材中,人物形象的描绘和构建得到了极为详实的阐述,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描述进行详细的解读,引导学生从各个层面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和评价,包括外貌特征、言行举止、性格特点、行为动机等。
同时,意象的构建也是不可或缺的,学生需要根据文本分析意象的构建方法并评价其作用,例如写景、色彩、象征物等等。
2. 故事背景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故事背景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础,学生需要对于故事背景进行一定的了解,包括社会环境背景、历史背景以及文化背景等等。
同时,故事背景也涉及到人物与时代的关系,如何将人物形象与时代背景相融合,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
3. 常用文学方法文学方法是增强作品深层次意义的有效手段,学生需要了解并掌握其构建方式和作用。
例如对比、声律、章回、视角等等。
三、教学课时规划本次公开课教学时间为两个课时,具体课时内容如下。
第一节课一、学法指导(5分钟)本节课重点学习人物形象和意象的描绘和构建方法,引导学生从外貌特征、言行举止、性格特点、行为动机等角度对于角色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重难点分析(10分钟)根据教材内容和自身教学经验,针对本节课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和提示,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三、教学方法(10分钟)通过个案分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各种文学样式的感知和认知。
《边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3篇
《边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3篇《边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边城》是钱钟书先生的经典作品,也是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中的一本重要读本。
如何设计一节既严谨又有趣的《边城》第二课时教学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知识准备在上一节课中,学生已经可以初步了解小说的基本框架,了解了主要人物与故事背景。
此节课需要学生通过阅读实际文本来继续深化对小说的理解。
在开始课堂之前,老师可以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第二章,并标注出重点词语和句子,为后续分组探究提供有力的素材。
二、进入主题为了引导学生对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课堂开始之前可以通过一段视频或画面来展现对正式教学主题的引导。
比如,老师可以让学生先看几张图片,然后就这些图片提出一些问题:这些图片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的性格?这些人物最有可能出现在哪些小说中?学生回答完毕后,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主要内容:探究小说人物特征。
三、小组探究本课堂主要内容为小组探究和展示,每个小组包括四到五名学生。
在小组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感性理解,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所展现的性格特征,并通过一些重要的细节加深自己的理解。
下面是小组探究的步骤:1.分配任务:老师可以将第二章中出现的人物分配给不同的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都要分析他们的性格特征。
2.讨论分析:小组成员之间要通过自己的阅读感受来分析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讨论有哪些重要的细节可以支持自己的观点。
3.查找资料:不同小组之间可以相互借鉴资料,加深对小说人物的理解。
4.整理思路和学习笔记:每个小组都要把自己的分析和思路整理出来,做好学习笔记。
四、课堂展示完成小组探究之后,每个小组需要在课堂上进行简要的展示。
在展示之前,老师可以适当发挥引导作用,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同时,老师还可以借助学生的讲解,引导大家一起思考与小说人物相关的问题,比如:“你在小说中看到的人物特征对你有什么启示?”等等。
2《边城》(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2《边城》(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边城》(节选)教学设计【阅读主线】边城中的社会环境和翠翠的性格【教学目标】1.深刻把握选文中体现的边城社会环境;2.掌握选文中体现的翠翠的性格特点。
【重难点】1.社会环境与翠翠性格的关系;2.对翠翠性格的感受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大家曾经去过湘西吗?连绵的青山,一江碧水,两岸高高低低的吊脚楼,“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在这样一个诗意浪漫,美好古朴的环境里,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感受湘西特有环境中生发的人文情怀,领略沈先生笔下文字的艺术魅力。
(一)作者简介沈从文,男,1902年12月生,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代表作有《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
1934年完成的《边城》是“牧歌”式小说的代表,也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1938年11月,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988年5月10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二)《边城》简介《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34年。
该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并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本文节选自边城的第三节至第六节,主要介绍了边城端午日的活动和翠翠回忆一次端午活动中与船总儿子二老傩送相遇、相爱,以及翠翠与祖父拜访船总时,翠翠被大老天保也喜欢上,船夫开始忧心自己孙女的婚事的故事。
二、重点讲解《边城》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主要是管渡船的老船夫的孙女翠翠和掌水码头的龙头大哥顺顺的两个儿子大老天保、二老傩送。
2《边城(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副本
2《边城(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选择性必修下教案】《边城(节选)》教学设计5.2 ※边城(节选)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理清情节,品味人物含蓄、简明地表达内心感情的语言,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及其以湘西生活为背景的乡土文学形式。
审美鉴赏与创造:从小说质朴的人物描写、古老的风俗描写方面探究小说表现的人性美和小说的写作风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边城》中所描绘的风俗美、人情美、语言美。
难点: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豆绿清澈的碧溪流水,静美和乐的茶峒古城,同着生活在其中的各色人等,在那热烈欢快的鼓点中散发出古朴之美,为我们构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图景。
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笔触,走进这个田园牧歌式的诗意世界——《边城》。
二、写作背景沈从文带着年轻人的理想和热情,带着对新世界的热望,从荒僻、闭塞、落后的湘西赶到大都市北京。
然而,迎接他的却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共同统治下的黑暗天地。
身处虚伪、自私、卑鄙、懦弱、冷漠而又冠冕堂皇的都市,沈从文感到,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要脱离眼前的苦难,唯有重造有形的社会和无形的观念,必须重铸我们的国魂。
于是,他将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
他生在湘西,长期生活在湘西,对故乡人民怀有特殊的深厚感情。
于是,他便用自己的笔,勾勒了一幅幅湘西风俗画,以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来表现自己所崇奉的民族传统美德。
三、作者介绍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
1927年参加“新月社”,曾任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
大部分作品以湘西生活为背景,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边城》公开课教案(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边城》公开课教案(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重庆舞蹈学校教师李媛萍授课时间:2009-6-13教学目标:1.学习小说细致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方法。
2. 通过分析心理描写,,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教学重点:学习小说细致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心理描写,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条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名为“茶峒”的小山村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
这个女孩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翠翠。
翠翠自幼父母双亡,与靠摆渡为生的祖父相依为命。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当地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两兄弟同时爱上了她,相约在月圆之夜以唱歌来进行爱情的决斗。
阴历十四到了,月亮快圆了,我们课文里的故事便从这儿开始了……二、简介作家作品:沈从文:现作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湖南凤凰人。
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曾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他的人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用写诗歌的抒情笔调来写小说,旨在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边城》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它讴歌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无声地鞭挞着现代都市人被金钱扭曲的灵魂,寄寓着他“爱”与“美”的人生理想。
那些鲜活的文字里,处处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被誉为“田园诗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三、整体感知课文:1、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四人一组,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标题。
2、教者明确:情窦初开——梦与歌——水中望月四、品味赏析:爱情降临了,翠翠是如何表现的呢?(一)请学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反映翠翠心理变化的词语。
教者明确:薄薄的凄凉、忽然哭了起来、神往倾心教者提问:1、翠翠心中为什么会有薄薄的凄凉?(请全班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段,仔细揣摩,作答。
《边城》PPT(第二课时)演示课件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 的最高追求,永无止境,与此相比,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个阶段或者特定阶段的某个人,在历史长河中能留下痕迹,能激起浪花,那一
定是很了不起的,读了赵玉平老师著的《向诸葛亮借智慧》一书,蜀汉宰相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位充满智慧的人,他的治国理
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 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 好了。
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 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 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 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 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 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 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 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 的少女一样。
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肩负的教育责任是天命不可违,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充满智慧的管理策略,彰显魅力的价值追求,定是
完善自我的核心要素,这本书用事件描述灵魂,用幽默启迪心智,用历史洗刷情理,尤如在我们面前放了一面镜子:正心、正形。当
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 读完一本书,真正静下心来品的时候,才会发现能触动内心令人无法平静的感动多是由于书里的故事、情理正好纠正了自己的偏差,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肩负的教育责任是天命不可违,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充满智慧的管理策略,彰显魅力的价值追求,定是 完善自我的核心要素,这本书用事件描述灵魂,用幽默启迪心智,用历史洗刷情理,尤如在我们面前放了一面镜子:正心、正形。当
2《边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2《边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沈从文小说【边城】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情节铺设上运用顺叙、补叙的叙述手法,在时间的回环往复中使作品情节衔接得天衣无缝的写作特点。
2.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这个人物形象。
3.通过环境对描写的分析了解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
二、教学重点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三、教学难点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的熏陶。
3.理解翠翠这个人物是“爱"与“美”的化身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品读法分析法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这是一个老故事,如果你想听听旧日往事,那就坐到这石阶上来,只要你悉心感受这河边的微风,侧耳倾听这潺潺的流水,你就可以听到一个动人的故事-----《边城》。
这个故事发生在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凤凰。
这里有一个被尘封的大师,他的名字叫沈从文。
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实在是一个乡下人" 。
他不是过客,他是凤凰的归人。
从水乡走出去的沈先生最终还是魂归故里。
在他的墓旁,不败的山菊,淡淡的色彩和一缕清香,陪伴着这个不朽的灵魂。
2.请同学用一个字概括《边城》明确:美(板书: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
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3.走进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少女——翠翠(经典在文本细读中诞生)文本分析第一幕相遇傩送:“是谁?"翠翠:“是翠翠!”傩送:“翠翠又是谁?"翠翠:“是碧溪岨撑渡船的孙女。
2《边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边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边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把握故事情节内容,了解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3、分析翠翠、爷爷及傩送的人物形象,并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点。
4、领会作者的创作主旨,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重难点】分析翠翠、爷爷及傩送的人物形象,并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点。
领会作者的创作主旨,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赞叹中国最美丽的两座小城是凤凰和长汀。
中国作家评论,文学史上有两座城不得不入,一座是钱钟书的《围城》,一座是沈从文的《边城》。
今天,我们一起追随沈从文先生走进美丽的边城,一起体会边城之美,美在何处?任务活动一,作家、作品、解题1、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T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出生于湖南凤凰县,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作家群”发起人。
其小说大多以湘西生活为背景,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为一炉,展示人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沈从文去世后,墓石的正面镌着沈从文的十六字真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墓石的背面是沈从文的姨妹张充和女士所写的挽联,联语简明扼要: 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不折服,不屈从,既仁慈,又谦让,他的文章像天上的星斗,而他为人则有赤子之心J)2、解题作者以“边城”二字命名有什么意味?或:看到“边城”两个字,你会产生哪些思考或感想?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答案:地域概念:两省接壤处,偏僻,与世隔绝、主观感受:像世外桃源一样,民风淳朴,有种不被打扰的宁静和美好。
《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
《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的很深的悲剧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城》教案设计
开课教师:洪花叶开课班级:高二14班开课时间:2014.10.17 星期五第二节
一、学情分析
此前,学生们通过第一单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等小说的学习,已经了解了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三大要素,因此,对《边城》的学习,学生不会陌生,这一课可以给学生一次提升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及小说环境能力的机会。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来把握文章的主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通过解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师生共同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清选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2.通过小说的语言、心理、环境描写等,重点把握主要人物翠翠等的形象。
难点:通过分析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来把握文章的主题。
五、教具准备
《边城》课件
六、教学方法
1、自读讨论法
2、“查阅资料—自主阅读—讨论协作—品读研究—领悟升华”学习方式
七、课时安排:两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有位作家我国著名作家汪曾祺对其有这样一句评语:“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高呢?”有一部作品,美国学者金介甫曾盛赞其为“是世界上好多文学者要看的,而且要给自己子女看的”。
这位作家就是沈从文,这部作品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边城》。
二、复习:《边城》中的人们是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
明确:边城是一个极具地域风俗特色的生活环境,是一个如桃源深处的优美而又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
三、本文节选情节概述
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课文,思考:节选内容围绕哪个传统节日展开,每节主要写了哪些事?
学生复述,教师引导明确:端午节
第3节: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筹备龙舟竞赛的热闹场面。
第4节:追述了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景。
第5节:描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爷爷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
第6节:重点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着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她对爱情
的美好憧憬。
四、分析人物形象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分析了边城优美的环境,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必也是与这环境相匹配的,这其间有翠翠和她爷爷,有天保和傩送兄弟,有船总顺顺,还有许许多多。
学生试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要求:学生从小说中找出实例,并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引导。
分析前提醒:分析人物形象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
第二、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三、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
第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㈠翠翠(学生可能会涉及以下选段)
①十分依恋爷爷,两人相依为命,等不到爷爷时内心着急。
比如第四段第二节中“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了”;第六节、第八节描写捉鸭人的少去、看龙船人的散去以及落日、银色薄雾、上灯等环境描写表现翠翠内心的焦急;两次想到“假如爷爷死了”“爷爷死了呢”,对爷爷无比的依赖。
②纯真、可爱。
比如回答傩送时的“我是翠翠”那种内心极其着急、急于有人认定、希望有人能认识她的心理,到后来回家回答爷爷“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既有祖孙情深,又有少女的纯真可爱。
③聪慧、矜持。
比如第五段中顺顺和老船夫谈话时,“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时的神态;第六段祖父问及翠翠是否记得前两年端午的事情,翠翠本正想着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
教师小结:翠翠:天真善良、活泼可爱,她和爷爷相依为命,对爷爷充满了依恋。
㈡老船夫
①对翠翠亲情无限,疼爱有加。
翠翠觉得一个人进城看划船不好,老祖父便连夜赶到城里请熟人替自己看一天渡船,自己陪翠翠进城。
还给卖皮纸的过渡人铜钱,留下一枚时,“闭上一只眼睛,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那枚铜子送给翠翠。
②为孙女的亲事操心担忧。
顺顺夸翠翠长得很美时,“祖父则很快乐的夸奖了翠翠不少”,他虽“似乎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其实自己内心十分操心,“不加检点笑着”问翠翠假如大老要娶她,她是否愿意,以及翠翠回绝后他虽不再说了,“心中却仍显然的还转着这些可笑的不好的念头”;试探翠翠的意思“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年纪还只十五岁”。
③善良、淳朴、工作尽职。
祖父虽然陪翠翠进城了,到路上时,又“想起什么似的”,回去替那位帮他看船的朋友,让他去看看城里的热闹。
老朋友醉倒后,祖父心理虽着急着翠翠,为了责任便没有离开渡船。
卖皮纸的过渡人送他一把铜钱,因为送钱气派有些强横,老船夫便执意要把钱还给人家。
教师小结:善良淳朴、工作尽职、慈善仁厚、重义轻利。
㈢傩送
淳朴、英俊、幽默。
翠翠在码头苦等爷爷时,他好意邀她进屋去等;翠翠误会他并骂了他,他不予计较,还让人送她回家。
4、教师小结:
这样优美、淳朴的人体现的是整个湘西民风的淳厚,不仅仅是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傩送等,还有士兵、水手、过往的商旅,他们之间爱情也好,亲情也好,乡里情也好,尽管他们的物质条件并不相同,但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却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种单纯的善良、原始的可爱。
他们表现的是如沈从文先生所说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六、总结主题:沈从文通过美丽的人、美丽的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1、补充课文节选后的故事: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
2、学生思考,教师明确:
三个词概括主题:赞美、批判、呼吁
赞美: 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 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七、布置作业:完成课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