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满分作文: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汉服之美谓之华
汉服之美谓之华古人云:汉服之美谓之华。
华是一种气度,一种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
一个人,一件深衣,一份信仰。
困夏心游赏倦,也不索香薰绣被眠。
“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
汉服把古典、含蓄、轻盈、飘逸之美体现的淋漓尽致....... 汉族自古就是个相对内敛的民族,对美的追求不是极致的细腻就是低调的奢华,加上纺织业的相对发达,绫、罗、绸、缎、丝、帛、锦、绢 ......每个时期的不同营造了不同的让人惊叹的服饰之美。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无论是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明的“敦厚繁丽”,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
但某一时期的审美设计倾向、审美意识也并非凭空产生的,它必然根植于特定的时代。
夜峦钟鼓,香山白府,寄情一镜红尘信,不枉人间。
无论是从质朴的秦汉风格到超然的魏晋神韵,都渗透着华夏民族的理想追求;还是从开放的大唐情怀到含蓄的宋明格律,无不流露出汉族文化的哲学信念。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每一个民族都有最适合他们的服饰,汉服的美有一种中国的温婉贤淑,宽容平和的气质在里面,如此的衣裳是符合东方文化及审美的。
无论是外在的形式,飘逸的质感。
只要穿着得体,就能显出东方人特有的气质。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汉服以含而不露的矜持,以如水的温柔,穿越了千年历史,无论在文化艺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武术剑道、音乐舞蹈、品茗茶道等方面,都是最能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服饰。
它以含蓄大方,端庄优雅的惊艳留下一个个让历史无法忘怀的惊鸿之瞥。
无边愁绪系苍天,琵琶声残歌亦残。
汉服在历代变革款式上一直保持不变的“交领右衽”传统,这和中国历来的“以右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
交领的两直线像交于衣中线左右代表传统文化的对称学,显出独特的中正气韵,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
在历史的承传与发展过程中,汉服充分展现了古人“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内涵;更是纯善纯美的中国传统服饰艺术的重要象征。
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作者:涤尘来源:《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2011年第01期夏,大也。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夏一也。
汉服,即华夏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
此不能与“唐装”、“和服”相混合。
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
自炎黄时代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的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已全面完善并普及,汉人汉服由此得名。
文化内涵汉服是中国汉民族的传统民族服饰。
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称为华夏衣冠,现代称为汉服。
自炎黄时代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衣、裳概念,历经周朝代的周礼制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因推崇周礼制而趋向完善并普及,汉朝因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及光武中兴,使汉朝的影响力到达鼎盛,汉人称谓由此产生。
随后各朝代的汉服虽有局部变动,但其主要特征不变,均是以汉代为基本特征。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的服装,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
从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几千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
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是非常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
客观上的汉族人的某些过渡历史阶段的穿着服饰例如汉化旗装、旗袍、马褂等绝对不可以被称作“汉服”,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
汉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一直没有灭绝,直到现代汉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边远山民,还有国内许多少数民族都还保持着汉服的特征,现代社会的一些重要祭祀、纪念活动、民俗节日等仍能看到汉服的身影。
汉服的影响十分深远,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高三作文】穿汉服
【高三作文】穿汉服《左传》有言:“中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可见,在古时,华美的汉服曾经被上升到和礼仪一样的高度,其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向世界展现东方大国的繁荣。
然,近日一所大学寝室几位女生,严格遵循古代礼仪在课内外均着汉服,却遭到不少批评,何以如此?原其因,其未能理性面对传承。
试问,古时有何人能每个时辰均汉服加身?且不言宽大的汉服会对饮食、劳作造成什么不便。
日日着汉服赴学者,非纨绔即膏粱,而如《送东阳马生序》所言,“蕴袍敝衣处其间”者,大多能潜心于学业。
而今却效行古时富家子弟,若是耽于华美衣着,这与当下追逐名牌之流者有何区别?面对此事,很难让人不忆起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
他意识到宽大臃肿的汉服诸多不便,于公元前302年颁令,效仿胡人衣着,最终强国雄兵,诸侯列立其次。
自此之后,汉服便逐渐成为礼服,更多地在祭祀、朝拜、迎大宾时发挥作用。
而今却荒唐地时光倒流回赵武灵王之前,将不便的汉服作为日常服饰,岂不是贻笑大方?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文章能帮助到您。
或有如是说者:近几年韩国颠倒是非地将汉服申遗,她们这是保护传统文化之举。
然君不见,这么一个要靠抢占他人文化来提高自己存在感的小国,可曾能翻起什么大浪?《菜根谭》中有言,“天地本宽,而卑者自隘。
”想来,不妨将韩国视作跳梁小丑,汉服始终都将是华夏的智慧结晶,而我们在彰显大国气度的同时,应理性传承自己的文化。
怎样称得上理性传承?循其本,“理”立一字,处其时,行其事,不逾矩。
当下,我们应以不影响学业与生活为前提,在闲暇之时,可着汉服参加诸如汉服于江边漫步,轻风拂面回味古时的诗情画意。
同时,可喜的是,近日我们也看到了中央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发布的关于加大汉服影响力和宣传力度的文件,也更让汉服一步步走进21世纪华夏儿女的生活圈。
可见,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不需要没日没夜效仿古代身着汉服,而是应理性面对传承,理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地将汉服中蕴含的文化积淀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初三作文:最美作文800字
最美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题记乙未年春晚,五十五个少数民族身着各自的民族服装,颇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妙。
然令我震惊且心寒的是汉族这一主体民族竟身着旗袍出场。
确实,旗袍能将柔曼的身姿展现地淋漓尽致,但它只不过是满族服饰的改良物,历史不过百余年,何以代表汉族?何以承受泱泱华夏五千年的气度?“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端庄如曲裾,儒雅如直裾,娇俏如襦裙,悠然如半臂……此皆于朝代更替中飘扬起舞。
秦汉之大气,魏晋之飘逸,唐朝之开放,宋代之典雅,却在历史的铁蹄下零落成泥,碾作尘土飞扬。
汉文化之载体——汉服,一如嵇康之广陵散,自1644清军入关,终成绝响,再无余音绕梁。
此后的华夏在暗无天日的百年中苟延残喘。
当中国艰难地迎来了新生,当华夏子民都认为百年屈辱成为历史后,灾难真正消失了吗?不,十年文革几乎将传统文化赶尽杀绝,补上了最后一刀。
改革开放后,外来文化源源不断涌进中国,充盈着这片几近空虚的神州大地。
当少女们憧憬着圣洁的婚纱时,几人仍识得那凤冠霞帔?无数的音乐神童精通钢琴提琴,却是否有人识那角徵宫商、琴瑟箫笙?当有人为读过圣经而洋洋自得时,可知易经的博大精深?当无数人花费大把精力学习各种语言时,能静心体会“烟雨微茫,兰亭远望”之美的又有几人?与此同时,一衣带水的日本却将自己的文化传承得很好。
即使日本经历过明治维新,和服在日本却十分常见,没有人会将奇异的目光投向它。
于是,一部分的炎黄子孙不愿再让汉文化继续沉沦,掀起了这场“汉服运动”,旨在通过复兴汉服这一文化载体,传承发扬博大精深的汉文化。
这群名曰“同袍”的人,不畏路人讶异的眼神,也不惧“和服”“古装穿越”的议论,心底始终留存汉人的自豪,艰难前进。
曾看见一句触动心底的话:“你可以穿西装,但看见汉服时,请不要讶异。
”“子曰礼尚往来,举案齐眉至鬓白。
吾老人幼皆亲爱,扫径迎客蓬门开。
看我泱泱礼仪大国,君子有为德远播。
江山错落,人间星火,吐纳着千年壮阔。
华夏服章之美作文
华夏服章之美作文华夏大地,悠悠千年,服章之美,犹如璀璨星河中的熠熠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我曾有幸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深入地领略了这华夏服章的无尽魅力。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我受邀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汉服文化活动。
当我踏入活动现场的那一刻,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进入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
眼前的人们身着各式各样的汉服,有的是飘逸的曲裾,长长的裙摆拖在地上,如行云流水;有的是端庄的袄裙,上袄精致的绣花与下裙素雅的颜色相得益彰;还有的是潇洒的直裰,宽松的衣袖随风舞动,尽显儒雅之气。
我看到一位姑娘,她身着一身齐胸襦裙,裙头绣着盛开的桃花,粉粉嫩嫩的颜色,仿佛将春天穿在了身上。
她的发髻高高盘起,插上一支精美的金步摇,随着她的走动,步摇上的流苏轻轻摇曳,发出清脆的声响。
她的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眼神中透着温柔与自信,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古代仕女图中的佳人活灵活现地出现在眼前。
再看那边的一位公子,身着一袭蓝色的飞鱼服,腰间束着玉带,佩着一柄长剑。
他身姿挺拔,步伐稳健,举手投足间尽显英武之气。
他的衣服上绣着的飞鱼图案,线条流畅,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能跃然而出。
他与身旁的友人谈笑风生,那豪迈的神情,让人不禁想起古代侠客的潇洒风姿。
活动中,还有一场精彩的汉服走秀。
模特们身着华丽的汉服,在T 台上缓缓走来。
他们的步伐轻盈,姿态优美,每一件汉服都在他们的演绎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我注意到其中一位模特穿着的明制婚服,那大红的颜色,喜庆而热烈。
新娘的凤冠霞帔,华丽无比,上面镶嵌着珍珠宝石,闪闪发光。
新郎的蟒袍玉带,庄重威严,彰显着身份的尊贵。
他们手牵着手,一步一步地走着,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期待,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古代婚礼的庄重与神圣。
除了走秀,还有许多有趣的活动。
比如传统的投壶游戏,大家身着汉服,手持箭羽,专注地瞄准壶口,投出的那一刻,心中满是期待。
还有手工制作香囊的环节,大家围坐在一起,挑选着自己喜欢的布料和香料,一针一线地缝制着香囊,那认真的模样,仿佛在制作一件稀世珍宝。
服章之美谓之华
服章之美谓之华作者:雪青来源:《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2013年第01期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身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
从黄帝到明代的四千多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和信仰,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
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的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
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
汉人、汉服、汉语、汉俗由此得名。
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
汉服概述“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
”这里的“汉”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因为汉朝的礼仪制度是由汉高祖的太常叔孙通依据夏商周三代礼仪制度所制定。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儒教神道设教的一部分。
“乗殷之辂,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国思想的要义。
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
汉人对汉衣冠的认同也成为了民族意识的一部分。
五胡乱华之时,原先在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民纷纷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种,而逐渐把江南开发成繁华富庶之地,这一事件史称“衣冠南渡”。
宋朝郭靖不愿弃汉衣冠而自杀。
到了宋元明时期,异族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衣冠,如“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
金国熙宗甚至“循汉俗,服汉衣冠,尽忘本国言语”。
满清以此为鉴,对服汉衣冠、束发者治重罪。
一袭华裳,礼仪之邦_初一散文
一袭华裳,礼仪之邦本文是关于初一散文的一袭华裳,礼仪之邦,感谢您的阅读!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中华之风,山高水长。
——题记《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溯史援经,华夏儿女将古老的岁月抽丝剥茧,秉礼仪之心在汗青渝麋间亘古织就: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黄帝垂衣裳而治天地人间伊始,交领右衽敛尽尘荒,从兽皮蔽体到霓裳巍澜,自茹毛饮血至礼乐盛行。
一袭华裳,礼仪之彰,故谓华夏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看我泱泱华夏,古老而深沉。
她有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豪情万里,也有小桥流水,杏花春雨的万种柔情。
有悠悠文墨贯古今,长长的一路走来,那汉字中蕴藏的中华雄风,那诗词中镌刻的缕缕悲欢,都随时光吻雪濯水,却不曾褪色,越淬越坚。
抚过汉时风,沾过唐时雨,折过宋时花,忘过明时月。
纵使山河曾寥落,一腔文化情怀不改色。
从大漠孤烟塞北,到小桥流水江南;从山水田园牧歌,到金戈铁马阳关。
华夏是灰尘掉落的古董,光芒夺目;更是古树新发的嫩芽,万木成春。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我泱泱中华,自古以来以礼仪立邦,以德教服人。
不曾暴虐欺人,不曾以强凌弱。
一千多年以前日本曾派谴唐使前往我国学习,吾国不以其粗鄙落后而宰割之。
而是敞开大门,大张教化,我之先进我之优秀任其学之。
日本这蕞尔之邦,蛮夷之地才得以有了礼数有了文化有了文字。
这才是真正的大国风范。
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来看血脉自炎黄,丝丝只读尽春蚕绿桑,着缀玉配华裳,整襟高堂上,无一不往。
”蚕青上缥下,深衣承古往,宽下狭头上,续衽勾其旁,上下有连裳,裾居侧后方。
此章服之美,亦乃“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之绣锦贵华,乃“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之清丽婉柔,乃“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之雾绡轻曳。
流年未眷,汉衣翩跹洪荒千年端仪未歇,章服之美,今辉亦当塑吾侪为龙脊梁。
妙哉我泱泱中华青松巍峨,久哉我泱泱中华源远流长。
成语中的服饰文化作文800字
成语中的服饰文化汉族,这个又被称华夏民族或中华民族的古老民族,它名字“华”便是来自她美丽的肌肤——服饰。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
(《尚书正义》注“华夏”:“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
成语被称为“活化石”,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关于服饰的成语兼有历史和文化的双重价值,其源头大多是中国历史著作。
一《诗经》里别样风情的服饰文化《诗经》是我们文化、情感、审美的“圣经”,是一种生命基因,一种灵魂酵母。
而《诗经》的服饰文化。
也是别有一番滋味的。
那么,我就看看一下几个成语,来体会一下吧!有赞叹衣帽漂亮的,如“衣冠楚楚”或为“衣裳楚楚、衣冠济济”,其出自《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通常解释为楚楚:鲜明、整洁的样子。
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
而“衣冠济济”,在《郊庙歌辞·周朝飨乐章·忠顺》(唐·张昭):“衣冠济济,钟磬洋洋。
令仪克盛,嘉会有章。
”也是说衣帽穿戴得整齐,漂亮。
再如,有表谦虚义,即“衣锦褧衣”,出自《诗·卫风·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褧衣。
”又《诗·郑风·丰》:“裳锦褧裳,衣锦褧衣。
叔兮伯兮,驾予与归。
”释义为:锦衣外面再加上麻纱单罩衣,以掩盖其华丽。
其比喻不炫耀于人。
还有,表情谊的“同袍同泽”,出自《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比喻共事的关系(多指军人)。
也指有交情的的友人。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服饰文化远远不,止这些。
二《史记》中服饰文化各领风骚《史记》是一部以社会为中心的历史。
”司马迁“几乎注意到历史上社会之每一个阶层,每一个角落,每一方面的动态,而皆予以具体生动的描写。
服章之美,谓之华
校园文苑悦文四年前,我和母亲趁着上元佳节去了洛阳,并有幸在应天门外观赏到了“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的隋唐繁盛之景:城门恢弘巍峨,身姿款款、衣袂飘飘的汉服女子闲步在花灯掩映的定鼎大街上,犹如灵动的画中仙。
那是我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汉服之绚美,不由心生向往。
沿街找到一家妆造店后,我和母亲也租了一身唐制汉服。
当印着仙鹤云纹的间色襦裙轻柔地笼罩上身的那一刻,积聚在心底已久的喜悦和自豪感终于满溢、泛滥。
“画罗纨扇总如云,细草新泥簇蝶裙”,与汉服的相遇,初见惊艳,再见倾心,对它的了解越深入越欢喜。
在我看来,汉服不仅仅是令人向往的美丽服饰,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在精神与外在美学的完美结合。
从三皇五帝时代到明末清初,四千多年的传承赋予了汉服厚重而神秘的历史沉淀感,多民族、跨文化的交融演变又使它分外鲜明生动。
无论是秦之朴素、汉之庄重、魏晋之飘逸,还是唐之华贵、宋之俏丽、明之端雅,汉服都以其宽博大气、洒脱出尘的独特美学特征深入人心,随时代的风潮共进。
自清朝剃发易服后,沉寂了三百多年的汉服章之美,谓之华■文/徐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2020级 李青函服终于在本世纪初得以重新焕发光彩,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推崇和喜爱。
现如今,无论是在西安、洛阳等历史名都,小桥流水的江南,还是“长河落日圆”的大西北,都能看到汉服同袍者的身影,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古今交融画卷。
“汉服热”现象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年轻一代民族自信心的回归和文化认同感的增强。
在时代大背景与国潮热流的合力推动下,汉服文化逐渐开始“破圈式”传播,更多国人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并领悟传统服饰的魅力,为以汉服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着汉家之衣裳,发思古之幽情,作为典型汉式美学与华夏文明传播的有形载体,每一件精致独特的汉服背后都蕴含着浓厚的文化感召力,承载了华夏子孙发扬民族文化的美好愿景。
《春秋左传•正义》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夏复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夏复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春秋左传正义》(一)中华民族主义,并非域外泊来,更并非近代才产生,也并非宋明之季才格外强调;而是自上古先民时代,华夷之别便深深刻入我们历代祖先的骨髓之中。
从管仲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以来,华夏与夷狄之争,便是关乎华夏文明与华夏民族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
孔子的话说得好,便是华夏的君主再坏,也永远强过夷狄的好君主:这个道理其实十分浅显,就和别人的爹妈再有钱,待你终究也不会和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真心。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
】——孔子《论语·八佾》【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孔子《论语·宪问篇》中华文明的华夷观念从管仲、孔子之季代代相承了数千年,一直到明末思想巨人王夫之的《读通鉴论》为集大成者,已足以建立起一套可以涵盖3000年来历史、诸王朝各政权的是非评判标准。
【华夏之於夷狄,骸窍均也,聚析均也,而不能绝乎夷狄。
所以然者何也?人不自畛以绝物,则天维裂矣。
华夏不自畛以绝夷,则地维裂矣。
天地制人以畛,人不能自畛以绝其党,则人维裂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夷夏者,义之犹严者。
不以一时之君臣,废古今夷夏之通义也。
败类之儒,鬻道统于夷狄盗贼而使窃。
岂不知中国可禅、可继、可革!而不可使夷类间之。
】——王夫之《读通鉴论》船山先生王夫之其人,一生知行合一,处神州存亡之际,甘冒奇险奔波各地矢志反清,直到年逾花甲之龄,大明永历政权覆灭,李晋王归天,张苍水殉国时,方才避居湘西僻野,著述讲学。
其逝世时,清兵入关已近半个世纪,却终身不曾剃发易服,对清廷多次招揽严辞以拒,自诩“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无论学问人品,皆独步后世数百年。
明末思想家:王夫之船山先生倡导实学,开启了对近现代中国影响巨大的湖湘学派,湖南诸多近现代史名人包括开国伟人在内,无不深受其影响。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而中国的政治历来被称做“衣冠之治”,在《论语》《礼记》等古代通用的教科书中,都有对于服饰和礼仪制度的详尽表述。
如《礼记-坊记第三十》中写到“子云:‘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坊者也。
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
’”汉族服饰与汉族的礼法制度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每一个朝代建立之初都会对本朝的服饰制度做详细规定,规定其等级制度和应用场合等,汉族史册中对此都有明确记载。
比如冕服。
《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
”明确记载衣裳形制,也就是上衣下裳。
黄帝时期相当于仰韶文化阶段,距今已有五千多年。
衣裳制后来发展成冕服,根据金文释读,冕服制度形成于公元前十一世纪的西周时期。
大盂鼎、毛公鼎、吴彝、颂敦等青铜彝器都有赐服的记载,这时冕服已成为法服(礼服)。
颜色方面要求上下协调,选用五种正色为佳:青、赤、黄、白、黑,总之应选用深色调,不能用翠、嫩、浅、花一类浅色。
上苍下黄、上黑下红是经典组合,也是传统礼服的一贯配色方案。
文饰中除了龙凤、麒麟、玄武、翟鸟外,还有十二章纹: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这些都是有寓意象征的文饰,如: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取其稳重,龙-取其应变,华虫(一种雉鸟)-取其文丽,宗彝(一种祭祀礼器,后来在其中绘一虎一猴)-取其忠孝,藻(水草)-取其洁净,火-取其光明,粉米(白米)-取其滋养,黼(斧形)-取其决断,黻(常作亚形,或两兽相背形)-取其明辨。
在穿戴方面,要求女子插副笄,男子戴发冠。
另外,蔽膝、绅绶、组玉、丝履不可缺少,如果有条件,男士还应该佩上宝剑,手执笏板。
这些繁琐的要求,都体现了礼的需要。
而汉服中最典型的深衣,则在古文献被明确其形制“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
”简单的解释一下:深衣的下摆由十二片布组成,代表一年有十二个月,体现了强烈的法天思想。
大国担当,中国自信作文
大国担当,中国自信作文华灯初上,星河舞转,抬首望夜空,华夏若昭昭之星,发不可磨灭之光晕,增辉星月。
泱泱大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固称夏。
观其今日盛景,不禁令人慨此甚中国矣!建筑之花,葳蕤开放于华夏。
赏飞阁流丹,碧瓦朱甍,起伏千万楼阁;看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吃货”的天堂大成都,玉林街头可一品文艺风趣;鹤鸣茶馆可一尝岁月静好;熊猫基地可一赏悠闲可爱。
丝绸之路的塞上江南之宁夏,存着浩瀚长河留下的遗迹,优雅、低调、古老、神秘;千年古镇之浙江西塘,“九里湾头放棹行,绿杨红杏带啼莺。
”长廊是历史沉淀的优雅和静谧之美;青岛的海,有时激情似火,有时平静如镜,有时波澜壮阔,有时温情婉约,韵味十足。
这就是中国!文化之花,葳蕤开放于华夏。
君可见,水袖半遮,余韵袅袅,演悲欢离合,唱人间百态;君可见,铁书银钩,墨香四溢,书民族气节,绘锦绣山河。
太史公,着于心,终一刻,为一代史圣,垂“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之不朽名笔;戊寅年间,华罗庚于穷阎漏屋里,拖着惨腿,跋涉十里,伏案于牛圈,潜心于数学,终创矩阵几何学,著《堆垒素数论》。
伟人以行矣心之声,为后世起一峰矗丰碑式——杭州新锐“说书人”陶婷婷,以言事之文将史文言也,把地方曲艺融入演讲,把传统曲艺的种子播撒下去;上海戏剧学院数女用戏腔唱现代歌曲在B站走红,众多粉丝因此视频对戏曲萌生兴趣;出生自收藏世家的刘琳娜,深受书画的熏陶,自制短视频让年轻人、外国人沉浸于中国画之美。
华夏之美:曲艺演讲结合,现代歌曲与戏曲结合,国画与短视频结合,共构一幅壮丽画卷。
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生生不息,这就是中国!精神之花,葳蕤开放于华夏。
载时光过,精神始终存,中华精神,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己未年己亥月庚午日,一声风雷,惊起中华大地。
北京三所高三千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的口号。
季夏,上海工人开始大规模罢工,以响应学生。
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意思是: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
此句出自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是“华夏”之词的一种说法。
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
“中华”又称“中夏”。
如《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这里的“华”亦即“夏”。
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
在甲骨文中,华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
大约从春秋时代起,中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
扩展资料华夏文明亦称汉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
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中华文明是这两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
黄河文明的代表则为大地湾文化、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东南部红山文化。
周从殷礼,对殷商文明存在着继承关系。
传统的思想认为,在黄河流域产生的农业文明,受到历史时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不断向长江流域农业文明过渡、发展。
长江流域农业文明是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黄河流域早期农业一般主要是种植粟,长江流域农业主要是种植水稻。
在大地湾遗址的发现黄河流域农业文明区域和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区域有一过渡地带,这一地带也是後来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
相互争夺的主要区域,在这一区域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也不断获得直接的交流、融合。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出处是《春秋左传正义》,不是《春秋左传》,是唐代孔颖达对《春秋左传》的注解。
而《左传》则是:《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主要描述了古时候的服装,很美,艳丽。
有礼仪之大,描述了对我国古时候的文明与尊敬。
扩展资料《左传》的瞩目成就,首先在于它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而内容详实的史学钜编,在古代史学发展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春秋战国之际,我国文化的发展尚处于早期阶段,史学的演进也是如此。
游园穿汉服作文
游园穿汉服作文
《左传》有言:“中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可见,在古时,华美的汉服曾经被上升到和礼仪一样的高度,其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向世界展现东方大国的繁荣。
所以,在游园会时,我选择穿汉服来展示中国传统的魅力。
在中国古代,旗袍与汉服都是很盛行的服装,但是旗袍却是远远次于汉服的。
汉服与旗袍尽管都是美不胜收,但是这两种美也是不同的美。
旗袍的美,是一种优雅而高贵的美,汉服之美,则是一种规范的美。
汉服不仅美,更重要的,是它有着那悠久的历史。
从三皇五帝到明朝这段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
在这几千年的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民族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
汉服分为几大体系,有曲裾、直裾、襦裙、褙子、玄端、圆领袍衫、朱子深衣等。
但是,无论是任何体系,都是无不体现出汉服无穷的独特魅力。
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是值得每一个子孙引以为豪的一大财富。
客观上的汉族人,某些历史阶段的民族服装,例如汉化旗装、旗袍、马褂等绝不可以被称为汉服,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相比,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
汉服是从黄帝时代出现的,有着近四千年的历史。
直到后来满清入军明朝,汉服才逐渐消亡了。
所以,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我们一定不能忘记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汉服文化,继续把汉服的魅力展示给世界。
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故称夏。
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故称夏。
当前浏览器不⽀持播放⾳乐或语⾳,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琵琶语赵聪 - 琵琶新语《左传》有云:“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故称夏。
”由此亦见,华夏民族的名字也是从这华美的⾐裳⽽来。
如果要说中国的传统服饰,很多⼈⾸先想到的应该是旗袍,旗袍被誉为中国国粹和⼥性国服,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
旗袍能很好的展⽰东⽅⼥性优雅的曲线。
不同于西⽅的张扬,直率,⼤胆的性感基调,中国以含蓄,婉约,朦胧为性感之美,⽤古典唯美的诗情,还有⼀种令⼈仰望的⾼贵画意,让很多⼥⼦拥有了如⽔婉约的情怀。
即使是今天,旗袍依旧是⼀种时尚流⾏的服饰。
但我更认可另⼀种服饰——汉服。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不是指汉朝风格的服饰。
汉服既是“古装”,但⼜不是“古装”,汉服指的是⾃“黄帝垂⾐裳⽽天下治”⽽始,⽌于清代“剃发易服”,绵延数千年间,汉族与其前⾝华夏族所穿的服饰。
汉服绝不仅只是⼀件华服。
曲裾深⾐,齐腰襦裙,密密针脚缝进的实则是传承历史的⽂化态度。
上⾐下裳,天地阴阳上⾐下裳是汉服体系的第1个款式。
上⾐下裳,即⾐服分为上下两部分,这是汉服最古⽼且始终贯彻的服制。
我们经常见到的那种看似上下连在⼀起⽽达到“被体深遂”的“深⾐”,其实也是分为上下两⽚拼接⽽成。
古⼈认为天地⼆极与阴阳⼆者彼此间有着许多的牵连,天地相合⽽产⽣万物,阴阳⼆极相接⽽使万物发⽣变化。
⽽“深⾐“分为上下两⽚,代表着天与地,阴与阳,拼接在⼀件⾐服之上,则意味着相合与相接。
⾐服的上⽚由四块布拼接⽽成,意味着⼀年之四季,其下摆则由⼗⼆块布拼接⽽成,代表着⼀年的⼗⼆个⽉。
圆袖交领,天圆地⽅古代中国⼈认为,天是圆的,⽽地是⽅的。
汉服的袖⼦皆为圆袖,意为天道圆润。
汉服的领⼦的特征则是“交领右衽”,就是⾐襟向右掩,深⾐的⾐领交叉呈字母y形,所形成的矩形直⾓,则意为地道⽅正。
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000“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左传·定公十年》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书经》曰:“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
《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可见,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
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
“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国民,也是有汉朝以前对汉族先民的称谓。
也可代指汉族,如:明朝·叶盛《水东日记·喜信和勇》:“佛本夷人,固宜神。
则有当事者而吊祭之礼不知,则是其自异於华夏矣。
”郁达夫《满江红·闽于山戚继光祠题壁》词:“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欠歇。
“华夏”也指华夏族所居住的我国中原地区,后复包举我国全部领土而言,遂又为我国的古称。
《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三国志·蜀志·关羽传》:“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华夏族的祖先是生活在黄河中上游的黄帝族和炎帝族,后来这两部落的联盟在战胜蚩尤后进入中原。
华夏族在中原建立了统治。
随后有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
简称“夏”。
华夏之祖:华夏之祖即黄帝。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释黄帝:“中国古史传说时期最早的宗祖神,华夏族形成后被公认为全族的始祖。
”至于华夏一词的来历,有考古学家认为“华”即花,原为我国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玫瑰花的“一种标志”,后来和燕山脚下的龙图腾标志的部族,形成中华文化的共同体,所以有“华山玫瑰燕山龙”演变发展为“夏商周及晋文公”之说。
“夏”即历史上夏朝的先人之称,《大百科全书》说是“黄帝族后裔中的一支进入今山西南部,创造了夏文化”,称为夏族,“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代”。
相遇题记作文
相遇题记作文有礼仪之大谓之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题记她,一袭素衣蹁跹,明眸皓齿,惊羡了古城缓缓流淌的时光,伶伶然从泛黄的卷轴中徐步向我走来……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烟火绽放的味道,仍然沉浸在新年的喜悦之中。
我走进城内赏灯,伸出五指,轻抚过城墙饱经沧桑的面庞,惊叹于古时匠人的精湛技艺,双眸不经意地一瞥,目光立刻被牢牢锁住,再不曾移开一分一秒。
一袭素白的罗裙上点缀几笔恍若挥毫泼墨的丹青,青丝轻巧地绾起,虽无珠璎宝珍修饰,却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别有一番独世之清香。
是从画中走来的人儿吗?我不禁感叹,她的一颦一笑,满足了我对古代美人的所有幻想。
我被她的美丽与勇气所打动。
此刻的人们都是一副随性的打扮,在人们互相攀比,追赶时尚潮流,渴望成为弄潮儿时,谁又能记起那被遗忘在历史长河中古朴典雅的汉服文化呢?她转过身,目光与我不期而遇。
我立马意识到自我的不礼貌,有些抱歉地冲她笑了笑,她怔了半响,微微颔首,嘴角轻漩的梨涡间漾起一抹灿烂的笑意,笑得眉眼弯弯,目光倾城,宛如《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伊人,是独立于污浊世间的清香。
一些只言片语飘荡在人群中“她是不是唱戏的呀?”“穿成这样也敢出来。
”过路人惊诧的目光,流言蜚语,无疑都如一个个重担压在她身上,但她似乎从未在意过这些,只以微笑应对他们。
如今的我们说汉语,写汉字,却不知汉服为何物,这是多无奈的现状。
然而还是有那么多人用自我的努力逆转汉文化的没落。
他们说,“华夏复兴,衣冠先行”。
人们在惊叹于这种“奇装异服”时,却忘了华夏民族的先祖,人们仰慕的先贤伟人,无一不是这样的一番衣裳,我盼望着那一天,人们都能够穿着自我真正喜爱的服装,无所顾虑地走上街头,让文化变得包容多样。
只是那一刹那,我隐约望见那不是用钢筋混泥土铸就的繁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之门上那把禁锢的大锁正在缓缓打开,让世人遇见中华传统文化的清新,独特之美。
中国有礼仪之大,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类型的现代诗
中国有礼仪之大,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类型的现代诗标题:《华夏礼韵》
在五千年的丝绸上,
华彩流溢,礼仪之光照熠熠,
古有服章之美,今承续国色天香。
翩翩衣袂翻飞间,舞动的是岁月长河中的骄傲。
青铜铸就的礼器沉吟历史,
每一针一线绣出的龙凤呈祥,
是华夏儿女对文明的深情回响。
礼仪如江河汇聚浩渺,
从孔孟之道至现代家风传承,
蔚然成中华大地上的一道风景线。
新世代的我们,依旧崇尚那份庄重,
西装革履映衬传统儒雅,
旗袍汉服交织现代时尚,
东方美学融入日常点滴,
无论是握手寒暄,还是躬身致意,
尽显礼仪之邦的温润与谦和。
看那千变万化的霓裳羽衣,
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
看这宽广胸怀中的待人接物,
书写着中国人的气度与修养。
是谓华夏,礼仪之大,服章之美,
历久弥新,在新时代中更显其韵。
标题:《华之颂》
我走过古老的河流,
踏过千年的尘土,
追寻那华夏的痕迹,
感受那礼仪之邦的深沉。
在历史的烟云中,
我看见祖先的笑容,
他们穿着华丽的衣裳,
迈着优雅的步伐。
礼仪,你是我们的灵魂,
赋予我们尊严和骄傲,
在世界的舞台上,
我们以你为荣,为你自豪。
服章,你是我们的标志,
展示着华夏的辉煌,
在时光的长河中,
你如同一道璀璨的星光。
我们称你为华,
因为你有着礼仪之邦的美誉,因为你有着服章之美的光辉。
你是五千年的传承,
你是未来的希望和力量。
华夏服章之美作文
华夏服章之美作文
“哇,妈妈,你看那个姐姐穿的衣服好漂亮啊!”我拉着妈妈的手,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前面的一个小姐姐。
那小姐姐穿着一身飘逸的汉服,粉色的裙摆随风飘动,就像一朵盛开的花儿。
她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还插着一支精致的发簪。
妈妈笑着对我说:“那是汉服呀,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传统服饰呢。
”
“汉服真好看,我也想穿!”我满心期待地看着妈妈。
“好呀,等有机会我们也去买一套。
”妈妈摸了摸我的头。
从那以后,我就对汉服念念不忘,总是想象着自己穿上汉服会是什么样子。
终于,在我的生日那天,妈妈给我买了一套小小的汉服。
我迫不及待地穿上它,在镜子前转来转去,开心得不得了。
我穿着汉服去了学校,同学们都围了过来。
“哇,你穿的这是什么呀?好特别!”
“这是汉服,好看吧!”我得意地说。
“真好看,感觉像古代的小仙女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
我心里美滋滋的,这一天我觉得自己特别不一样。
我好像穿越回了古代,走在大街小巷,感受着华夏服章之美。
汉服不仅仅是一件衣服,它更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象征呀。
它有着那么多精美的图案和细致的做工,每一针每一线都蕴含着人们的心血和智慧。
这不就像我们的生活吗?看似平凡普通,却有着无数的闪光点和美好。
我们要珍惜这些美好,传承我们的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我们的华夏服章之美!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传承,这种美一定会永远流传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满分作文: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导读:本文中考满分作文: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考满分作文: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的绚烂让人沉醉,让身为华夏儿女的我们无比荣耀和自豪,中国宣纸,轻似蝉翼白如雪,纸寿千年,承载着文字的时光变迁。
中国诗书,只言片语,再现天地间的思考,承载着思想的历史流变。
这些文化的载体,虽朴实却能呈现心灵、精神的绚烂。
但古语有云: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华夏因此得名,可见除诗书礼仪之外,服章之美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汉服体系始于黄帝而终于明末,四千年的历史,让汉服多字绚烂,所承载的文化之广也让人叹为观止。
汉服朴中见华,由汉服之质朴我们就可见华夏之华美。
两汉时期,流行直裾、曲裾,此二种服饰特点为交领右衽,读衽勾边,衣领处紧裹住脖子,袖长长达两三米,体现出两汉时期保守的思想观念以及重礼重仪的做法。
贫者,着单色麻制成的裾,而贵者着提花织法色彩艳丽的裾。
由出土文物就可见,我国当时的纺织技术,甚至也是考据当时流行文化及等级制度的重要依据。
到了盛唐时期,我们便可从唐朝的齐胸襦裙裙腰及胸作为中晚唐以丰为美的重要依据。
从有异域元素的圆领袍作为当时文化交融,中
西往来密切的重要依据。
从晚唐簪花仕女图中体会到晚唐的流行审美及女子地位提高以及文化开放程度。
而从唐朝出土的衣物残片中,内陆西北与江南的区别,我们甚至可以作为研究气候及纺织技法之差异的依据。
而明朝作为汉服体系最终奠定,传世文物最多的朝代,更是对考古领域的极大贡献。
我们从定陵出土的百子满袖夹袄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纺织技巧及刺绣在服饰中的应用,从厚重的着装风格可以加深小冰河时代的可证实度。
从朱熹复原的朱子深衣黑白二色及下裳十二片的全图,再结合史料中对此衣服的描写,更是可以了解到,理学盛兴下的社会文人志士的生活状态。
从直裾曲裾至唐齐胸襦裙及圆领袍再到明百子衣及朱子深衣,我们所可以探究的中华文化的底蕴就数不胜数,何况这些服饰仅仅是四千年服饰史上的极微小的部分,还有宋褙子体现的开放,魏晋袿衣体现的神仙文化等等,服饰所包涵体现的华夏文化面之广博,是无法一笔带过的。
汉服是当之无愧的华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与诗书礼乐相比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研究价值极高,我们也应当将汉服放与诗书礼乐同等地位,将其传承发扬,更好地展现华夏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