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从本国实际出发分析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两方面谈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两方面谈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两方面谈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性党的基本路线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

党的思想路线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其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其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这是一条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的思想路线。

它大体包括三层意思:(1)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通过深入周密的调查研究,认识和掌握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2)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3)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在实践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新中国成立后,在胜利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又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基本上照搬了苏联模式。

从这以后到"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十年。

在这十年中有正确也有错误。

我国在经济上急于求成、盲目求纯和以阶级斗争为纲,在党内部生活中,容易把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产生不同的意见视为“路线斗争“阶级斗争”从而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

"文化大革命"充分暴露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的危害和我们体制的弊端,正确的是,早在1956年我们就发现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和历史局限性,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在这个探索中形成了一些正确和比较正确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成为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源泉。

十一届三中全会获得伟大历史功绩,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次伟大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于我国国情,通过改革开放,不断探索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大政方针、政策措施,不断探索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我们这样一个几亿人口的国家的发展中大国取得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结合实际分析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结合实际分析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谈谈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矛盾的观念在中国很早就产生了。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阶段、每一个矛盾都有其独有的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1)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相互区别的,有着各自的内容。

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它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的特殊性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是事物的个性,它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

(2)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是相互联结的。

任何现实的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

一方面,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普遍性即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也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必然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只有特殊性、个性而没有普遍性、共性的事物也是不存在的。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之理论有多方面的内容,但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是核心内容。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的众多任务和内容中,只有在这个中心任务和核心内容方面取得根本性的突破,才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破题。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是从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对各国具体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矛盾的普遍性;各国的国情、环境、历史条件又不同,具体实践必然又有自己的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

要知道,“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

一方面,中国的情况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所以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是正确的。

毛概问答题及参考答案

毛概问答题及参考答案

问答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起来。

并且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是什么?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4)关于政策和策略的思想;(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关于党的建设的学说等等。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4,简述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5,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党的十四大报告第一次比较系统的从十个方面概括了邓小平建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

1)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路线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道路问题: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规律,指明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宋才发:国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

宋才发:国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

宋才发:国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国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宋才发*现代化是一种全球性进程,它通常指的是现代社会中伴随工业化和机械化而来的所有社会发展。

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只能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原则下,以有利于人民的方式进行建设并完成现代化的任务。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发展过程。

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必须切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现代化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现代化,是我国不可超越的自然历史进程。

一认识国情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问题。

国情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客观存在着的实际情况。

研究国情的实质,就是解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从国情出发,也就是从实际出发。

搞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首要问题就是正确认识和对待现代化与中国国情的关系。

我们不但要研究一般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规律,还要研究在社会主义国家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更要弄清楚在中国特殊国情下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特点。

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

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

”1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只能依据国情来制定;实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措施、方法和步骤,同样要受具体国情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旦离开了国情实际,我们就既不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质,也不能把现代化建设引向胜利。

是否从国情实际出发进行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兴衰与成败的大问题。

因此,现代化建设以国情为出发点,既是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从我国40多年社会主义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经验。

科学地掌握国情实际需要有正确的方法。

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和启示

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和启示

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和启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从1949年10月1日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整整50年的旅程.新中国的50年是辉煌的,但她走过的道路却不是一帆风顺的.回顾50年历史,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所创造的每一个奇迹以及所遭受的每一个挫折,无不与新中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曲折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认真探索党的思想路线曲折发展的轨迹,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对于进一步振兴中华,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党的思想路线的曲折发展,党思想路线,是指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其核心是实事求是.所以,党的思想路线通常又称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其实质在于用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和分析问题,指导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以保证实践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要求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指南,反对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反对实际工作中的主观主义,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早已证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唯一科学的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我们正确地观察、分析和认识问题,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前提,也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但是,在实践活动中要真正贯彻执行实事求是是的思想路线则不是一帆风顺的.新中国成立50周年以来,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方面就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一)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良好开端.1949年到1957年上半年,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得到了较好的坚持和贯彻执行.在这期间,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决反对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一是强调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必须从当前的基本国情出发.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的工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全国范围来说,大体是现代性的工业占百分之十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百分之九十左右.这也是在中国革命的时期内和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从这一点出发,产生了我党一系列战略上、策略上和政策上的问题.依据其基本国情来制定新中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二是十分重视在全党开展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的整风活动.三是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反对照抄照搬别国的东西.毛泽东指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四是大力倡导调查研究.毛泽东要求中央的同志,各省、市、自治区、各部的主要负责同志,一年总要有一段时间到工厂、合作社、商店、学校等基层单位去跑一跑,进行调查研究,以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各种矛盾解决,使我国顺利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而艰苦的任务,促进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遭到严重挫折.1957年4月至1977年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遭到严重挫折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毛泽东由于受种种原因的影响,在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世界观、方法上发生了严重的错误,忽视或淡漠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陷入了片面夸大人的意志、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边缘,因而在指导我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犯了一系列极“左”错误.一是经济建设上急躁冒进,二是经济体制建设上的急于求成,三是政治的阶级斗争扩大化,致使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遭到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和发展.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邓小平同志针对当时“两个凡是”违背实事求是的形而上学的口号,明确提出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党”,重新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与发展,使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产生了又一次历史性飞跃.这次飞跃集中表现了两个方面:一是产生了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从而进一步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二是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二、思想路线的曲折发展对我们的启示建国50周年来,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曲折发展过程,伴随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我们现在和今后都有许多深刻的启示.(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根本保证.50年的历史证明,思想路线上的曲折是导致经济社会发展曲折的根源.什么时候党的思想路线端正,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能得到顺利发展;什么时候背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必然遭到严重挫折.我们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二)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必须创造系统的主客观条件.新中国50年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曲折现象的发生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既有个人原因,又有社会原因.缺乏坚定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发生违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主观原因.党内政治生活制度不健全,国家法制建设滞后等,是导致背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客观原因.在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过程中,为了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坚定不移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努力创造有利于贯彻实事求是的主客观环境.为此,一要加强教育,切实提高主体素质.要广泛深入地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和教育,帮助广大干部和群众划清唯物论和唯心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界限,真正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从而自觉坚持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反对和抵制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要加强无产阶级党性教育,提高广大党员和干部的党性觉悟.要加强科学知识教育,在全社会兴起崇尚科学、反对愚昧、迷信的社会氛围,努力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强人们认识客观规律并运用客观规律来改造世界的能力,从而减少和避免违背客观规律的盲目蛮干、瞎指挥现象的发生.二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有利于坚持实事求是的社会机制.人的行为不仅受着自身素质的影响的制约,而且还受着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现存制度的严格约束.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我国从50年后期到70年中期这20年时间,严重背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其制度上的缺陷就是一个重要原因.为了切实有效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着力加强制度建设.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内民主生活制度和民主集中制度,切实有效地防止个人专断发生.要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制度,严格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坚持民主、公开、透明的决策原则,防止决策简单化或重大问题决策暗箱操作.要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和奖惩晋升制度,严格按中央规定的干部选用程序和实绩任用干部.要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充分发挥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的作用.形成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不良行为的巨大约束力.三要加快我国信息网络化建设,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是对客观实际的正确把握,即对信息的及时准确把握.过去,由于信息传递渠道的单一性,上级机关和领导接受到的信息,不仅在时间上滞后,而且往往是经过多次筛选和修正,失去了真实性.而依据过时的、片面的、虚报的信息制定出的方针、政策和指示,必然存在着脱离实际的危险.因此,在经济、社会日益复杂化、社会化的今天,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加快信息网络化建设,使信息传递及时、准确,以保证作出实事求是的科学决策.。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XXXXX大学大学生读书报告《论十大关系》读后感姓名:所在院系:专业:学号:指导教师:书籍摘要《论十大关系》1956年初,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开始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向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转移。

社会主义建设,从1953年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算起,已有3年多的实践经验。

对于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也逐步有所了解。

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戒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已经提到了中国共产党面前。

报告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

而所谓民主主义,现在已不是旧范畴的民主主义,已不是旧民主主义,而是新范畴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主义。

由此可以断言,所谓中华民族的新政治,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所谓中华民族的新经济,就是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所谓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这就是现时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

在中国从事革命的一切党派,一切人们,谁不懂得这个历史特点,谁就不能指导这个革命和进行这个革命到胜利,谁就会被人民抛弃,变为向隅而泣的可怜虫。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一、解放思想,使我们党冲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航程;二、解放思想,使我们党坚强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将改革开放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三、解放思想,使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处在重要的转折时期。

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经历的曲折

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经历的曲折

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经历的曲折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进入了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面临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新挑战,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发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百折不挠、勇于探索的执着精神,取得了不容忽视的建设成就,使新生的中国社会主义政权得以巩固和发展,用积极的探索捍卫了革命果实、积累了建设经验。

另一方面由于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不清,导致了实践中的“教条主义”和急躁冒进的“左”倾错误,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重大失误,经历了严重曲折。

认真反思和总结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一、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初期的十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上只得学习甚至照搬苏联的做法。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作了关于斯大林问题的秘密报告。

在面对如何对待斯大林、如何对待苏联经验的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时,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发表了《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两篇文章,系统地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针对苏共二十大总结了经验教训,毛泽东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

明主革命时期,我们走过一段弯路,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革命的胜利。

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还进一步指出:“开始我们模仿苏联,因为我们毫无搞社会主义的经验,只好如此,但这也束缚了我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初步实践,又有了苏联的经验和教训,应当更加强调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强调开动脑筋,强调创造性,在结合上下功夫,努力找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

一切从实际出发——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一切从实际出发——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一切从实际出发——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发展过程【摘要】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源都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但由于两次“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指导思想的影响,导致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遭受到重大的挫折和损失。

因此,我们仍然需要继续坚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不断寻找更加适合我国自身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地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

【关键词】一切从实际出发、“左”倾机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世界具有客观存在性,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源都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因此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也是科学的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出发点。

不从实际出发的认识问题是没有不错误的,不从实际出发的指导实践是没有不失败的。

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曾出现“左”倾机会主义,这使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屡次遭受重大的错误和挫折,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以经济建设为例,由于指导思想没有从实际出发,从而导致了两次大的失误和曲折。

1958年,党的错误的指导思想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甚至实现共产主义都是指日可待的,只要反掉“右”倾保守派,大搞群众运动,这样就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

因此,从当年开始,全国大规模进行“大跃进”,企图用几年或十几年的时间赶上工业发达国家;加上一轰而起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全国范围内大搞“高指标”、“瞎指挥”,导致肆意刮起“共产风”、“浮夸风”。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以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成功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新事业。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总结了我们党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认真学习领会这方面内容,对于我们进一步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续写好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 1我们党在近百年的斗争中积累了极其丰富和宝贵的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毛泽东同志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

”在近代中国,为了改变中华民族悲惨屈辱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艰辛探索和顽强抗争,诸多主义、主张和方案曾轮番登场,但都未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分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才找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

回顾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成功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在中国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在中国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在中国的实践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应用和深入发展。

这一理论体系准确地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历史方向,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

首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始终坚持立足于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原则。

这一原理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其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注重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升级。

这一理论的实践使得中国的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再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注重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

中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建立了健全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了公民的权利保障。

这一理论的实践使得中国的政治体制更加科学和稳定,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了重要保障。

此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也注重了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这一理论的实践积极引领社会风尚,培育了国民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注重了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采取了一系列的生态环保措施,加大了节能减排的力度,推动可持续发展。

这一理论的实践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者,为人类绿色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果,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将继续坚持这一理论,并不断完善和发展,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概括和探索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概括和探索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概括和探索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为我国长期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方向和路径,体现了我国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而要深刻理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概括和探索,首先需要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发展特点入手。

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发展特点1.1 坚持我国的领导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我国作为国家的领导核心,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头羊”,发挥着治国理政的主心骨作用。

其领导力量不仅来自于其党员和干部队伍,更来自于党的领导核心的统一和全体党员的自觉性。

1.2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将经济建设作为首要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推进国家的经济繁荣与社会进步。

1.3 坚持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标志。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我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条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是有效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法宝。

1.4 坚持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根本保证。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坚持人民民主基本原则,巩固和发展的政治制度,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落实党的领导和相结合的制度原则。

1.5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动力。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增强社会的活力、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概括和探索2.1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驱动力。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既是对国家建设的总体安排,也是对国际关系的重要规划。

在我国的领导下,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充分利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优势,推动全国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

2.2 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加强国家治理,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促进法治建设,以及推动扩大对外开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

四、考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成果及其意义可能的命题角度与例题例题1:“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试分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其意义。

答案要点:(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第一,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从而向全党提出了进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伟大任务。

第二,正确回答了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以及提出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基本方针。

第三,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中国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的论断。

第四,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

第五,提出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及建设的主要内容,提出“两个务必”。

第六,最重大的成果是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正确认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以及正确处理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成为中国改革的理论依据;正确处理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如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努力克服官僚主义,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艺术实践去解决;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下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等,在今天对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指导意义。

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讲稿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内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重大意义呢?毛泽东认为,“像1949年那样大的胜利,并没有使我高兴。

到1955年当我看到那么多的农民参加了合作社,接着是私营工商业的改造,我开始高兴了。

”为什么毛泽东会有这样的认识呢?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最终目的是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

我们知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农民作出的牺牲最大。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使广大农民兄弟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过上幸福生活,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最为迫切的愿望。

于是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进行各项国家建设提上党的重要工作日程。

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共三个内容一、党初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二、初步探索过程曲折发展的原因分析三、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深远影响我们下面学习第一个内容一、党初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后几年内,中国的很多做法包括“一五”计划基本上都是照抄苏联的。

对于这种“抄”,毛泽东一方面认为“是必要的”,另一方面“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

在完成“一五”计划的过程中,我国照搬苏联经验的许多弊病暴露出来,毛泽东把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提上了日程。

(一)《论十大关系》是探索的开端在“一五”计划后期,一些部门和地方盲目扩大基建规模,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许多困难,周恩来和陈云提出既要反对保守主义,又要反对急躁冒进,要注重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得到中央政治局支持。

1956年2月到4月,我们党转向了对工业问题的调查。

毛泽东听取了国务院34个部长关于工业生产和整个经济工作的汇报,并就苏联钢铁生产情况提出了中国要“以苏联经验为借鉴”。

经过半年的调查与研究后,毛泽东在1956年4月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即:(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E~ /na/7;dayshbjb@ 红色记忆编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中国为何选择社 会主义,又是如何走向社会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如何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之路?在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以期广大读者更加坚定对 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

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如来1956年3月5日,四川省岳池县召开万人大会,庆祝县内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伟 大胜利一、走向社会主义的选择社会主义是20世纪具有世界影响的政治思 潮。

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 时就确定的目标。

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战略中, 第一步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完成民族 独立与人民解放的任务;第二步是进行社会主义 革命,建立以公有制为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制 度。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 社会主义理想的实现提供了必备的前提。

对于经历过百年内忧外患、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走向社会主义并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新中国是在传统农业社 会的经济基础上,经过长 期的革命战争而建立起 来的。

考验中国共产党 执政能力的,对内有恢复 经济、巩固政权和安定人 心的压力,对外有突破西 方国家封锁的压力。

在 战后东西方冷战的国际 环境下,共产党基于“以 俄为师”的历史经验,适应内政外交的现实需要, 宣布向苏联“一边倒”,加 入社会主义阵营,决心走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建设新国家的最初工作中,中国共产党组 织动员广大民众,发动了一系列革故鼎新的政治 和社会运动,迅速医治了长期战争带来的创伤, 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新生的政权,使整个社 会出现了万象更新的局面;剿匪作战和镇压反革 命,扫除了威胁新政权的反动势力,根绝了历史 上长期遗留的匪患,稳固了社会秩序;稳定物价、 统一财政经济政策、调整工商业和企业民主改 革,使经济秩序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全国规模鹋案与社会Q^021 -1 —^红色记忆E~ n7a//:****************的土地改革摧毁了封 建经济制度,极大地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 速恢复和发展;《婚姻 法》的颁布把以促进 男女平等为基本精神 的反封建斗争推向了 深入,取缔“黄、赌、毒”的行动,荡绝了历 史上长期存在的各种 社会丑恶现象,营造 了清新的社会风气;抗美援朝维护了国家 安全,增强了中国的 国际威望。

借鉴别国经验要从本国实际出发

借鉴别国经验要从本国实际出发

借鉴别国经验要从本国实际出发作者:赵方瑞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4年第02期【摘要】从中国国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

本文从所学知识出发,结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以历史为依据,对比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以得出结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借鉴别国经验,更需要结合本国实际,从国情出发。

【关键词】社会主义建设工业化从实际出发【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11-01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探索工业化和农业化道路过程中,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及实践的成果,也得到了现实的后果和教训。

这些经验教训对苏联乃至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值得我们后人认真反思、总结。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从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再来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对中国的影响这一历史问题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制定一个正确的工业化道路,必须考录具体政治环境和现实国情。

优先发展重工业,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这一方针的确定,不仅对苏联,而且对其它一些国家也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列宁曾指出:“要挽救俄国,单靠农民经济收成丰盛还不够,而且单靠供给农民消费品的轻工业情况兴旺也还不够,我们还要有重工业…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根本不能维持我们成为独立国家的地位…”。

在列宁之后,斯大林取得最高权力,并在全国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政策,这意味着斯大林个人的意志最终成为党以及国家的意志。

斯大林指出:“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苏共十四大通过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方针明确规定:发展经济从重工业开始,从发展重工业的核心——机器制造业开始。

斯大林式工业化道路思想最终成为了前苏联实施工业化战略的指导思想。

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

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

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正确认识了客观规律,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卓有成效地改造世界,实现人们预期的目的。

如果不顾规律,或违背规律,盲目蛮干,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无情惩罚。

如果违背规律,越是发挥主观能动性,遭受的挫折和失败就越严重。

例如,“揠苗助长”的寓言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1958年我国的“大跃进”,就是片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顾客观规律,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等错误口号,结果使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第二,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但规律不会自动反映到人脑中来,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反复实践,深入研究.才能把隐藏在事物内部的必然规律揭示出来,才能认识规律。

利用规律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要经过许多中间环节,克服各方面的困难和阻力才能实现,更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任何一个科学发现、技术发明都不是轻而易举取得成功的,都是科学家艰苦的研究和实践才获得的。

许多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等,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事业,才取得了一些科学成果和技术发明。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

坚决反对片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规律,盲目蛮干。

“大跃进”的沉痛教训我们必须永远铭记。

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建设从本国实际出发分析陈云 1956 年 4 月初就越南经济计划草案问题的谈话及 1956 年 12 月同南斯拉夫政府和经济代表团的谈话,以前均未公开发表过。

两篇谈话的对象都是外国人,所谈均为经济问题。

迄今为止,陈云涉外会谈的档案文献公诸于世的还相对较少,两篇谈话的发表意在略补此欠。

1956 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多事之秋。

苏共二十大错误地全面否定斯大林,虽揭开了盖子,但也捅了娄子,引发了思想混乱。

中国和其他一些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既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辉煌成就,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下一步的路子将如何走,这是大家面对的一个共同课题。

在两篇谈话中,陈云在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经济建设实际情况的同时,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也作了深刻总结,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搞社会主义建设要从本国实际出发。

一、从越南实际国情出发,提出先轻后重的工业化道路和农业合作化等建议新中国成立后,陈云在党内长期主持经济工作。

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他亲身参与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乎所有重大经济决策的制定和实施。

因此,1955 年 6 月,以胡志明为首的越南政府代表团来中国访问,商谈需要中国援助的一些项目时,中越双方便约定:在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米高扬访问越南民主共和国时,由国务院副总理陈云代表中共中央前往河内,参加中苏两国对越南经济援助等问题的会谈。

据此,1956 年 3 月 20 日,中共中央接到苏共中央关于米高扬将到越南公开访问的电报后,立刻致电越南劳动党中央,告之陈云将以不公开的方式访问越南。

同日,陈云致电中国驻越大使馆转中国驻越南经济代表处代表方毅,请其即在中国专家之间收集一下越方可能提出的有关经济和其他问题,以便事先作些准备。

随后,4 月 1 日至 6 日,陈云对越南进行了为期 5 天的访问。

因为陈云这次来越南是不公开的,所以,他没有参加越南劳动党欢迎米高扬的一切公开集会。

4 月 1 日下午到达河内后,当晚出席了越劳中央政治局举行的欢迎宴会。

2 日晚至 5 日晚,他同米高扬一起同越劳中央政治局进行了五次会谈。

此外,他还单独同越劳中央政治局长征、同等领导人进行了一次会谈,并应邀单独同越南计委和工、农、商、财务部门的负责人进行了三次谈话。

在这些会谈中,越南方面向陈云提出的问题有九个之多。

由于时间关系,陈云重点谈了三个问题。

(一)越南的工业化道路。

关于这个问题,陈云话题的切入点,是越南有限的国力应当如何有效配置。

取得政权的越南劳动党不能不面临两重任务:一方面,要在南北对峙的条件下拿出资金来养兵备战;另一方面,又要用建设的成就来改善人民生活。

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有限的财力要用于两个方面,必然此多彼少、相互掣肘。

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越南劳动党实际上面对着一个经历战火破坏的殖民地经济废墟。

陈云指出,殖民地经济的突出特点是既没有重工业,也没有轻工业。

也就是说,越南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什么现成的工业基础可以利用。

在这种条件下,陈云建议解决矛盾的办法是:首先是增加农业生产,其次是增加各种工业特别是轻工业的生产。

这就自然涉及到越南的工业化道路问题。

越南劳动党所提出的经济计划中,给重工业安排的投资比例较大,而给轻工业安排的则较少。

对此,陈云坦诚地指出:越南工业化,不外这三条路:(一)重轻并进,即重工业和轻工业一齐搞;(二)先重后轻;(三)先轻后重。

就越南现有的条件,即资金、技术、干部的条件来说,第一条路是没办法走的,第二条路怕也走不通,可选择的似只有第三条路。

陈云从三个方面谈了越南应当走先轻后重的第三条路的理由。

其一,因为没有工业基础,所以,从生产日用工业品入手,可以逐步把工业生产的触角延伸到重工业上来。

也就是说,先搞轻工业,是为了要搞重工业。

其发展顺序是:日用品工业有原料并且销路有保证的出口品工业必需和可能搞的重工业。

这是一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过程。

其二,越南在经济计划中重视发展农业。

农业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农村对工业日用品的需求也就会增加,同时也会为轻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料(如经济作物)。

可见,先搞轻工业,也是为了发展农业。

其三,日用品工业自身的特点是容易办、得利大、收效快。

办这样的工业,国家可以增加收入,为进一步办重工业积累资金,又可以满足农民购买力提高后的需要,还可以进一步解决城乡职工的就业问题。

也就是说,越南在工业化道路上走第三条路,可谓一举多得。

陈云建议越南劳动党走先轻后重的第三条路,这是从越南当时经济的实际条件出发的。

其实,中国共产党在执政之初,也曾设想过先搞农业和轻工业,以便为工业化建设积累资金。

后来,根据国际国内条件反复论证,才逐步决定走先重后轻的第二条路。

诚然,斯大林曾倡导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并把在苏联主张走第三条路的布哈林打成右倾机会主义。

但中国并不是简单照抄照搬苏联的做法,而是注重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重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此前,毛泽东在听取重工业口各部汇报时曾指出:陈云同志管财经工作,苏联的有些东西,他也不学。

陈云在这里建议越南走第三条路,说这样主张是从实际出发,不是右倾。

事实上,他在这里解除了那种把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简单地等同于先重后轻观念的束缚。

陈云提出的这些建议,得到越方的积极响应。

在陈云访越后,越方重新编制的三年计划把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提高了,并向中国提出请求援助 13 个轻工业工厂的项目。

对此,中国政府给予了积极支持。

(二)越南农业增产的主要措施。

越南劳动党的三年计划草案中,提出了许多农业增产的措施。

其中包括开荒、水利、施肥、选种、改进农具及其他技术和发展互助合作等。

从长远看,这些措施都是有用的。

但是,在短期内见效的措施是什么呢?陈云总结中国的经验,指出在这方面,中国摸索了六年才找到一条走得通的路,这就是合作化为了说明合作化的好处,陈云对几项主要措施进行了比较分析。

开荒,在中国的自然条件下往往花钱多,收获却不大搞大型水利工程,虽然防灾的作用显著,但也不能满足在短期内大增产的要求合作化则是中国在短时期内国家花钱最少而又可能实现最大增产计划的一条路。

他以搞小型水利建设为例指出:合作化之后,组织起来的农民自己动手搞水利。

例如,中国河南有耕地一亿二千万亩,其中原只有水浇地一千三百万亩。

合作化高潮到来之后,河南农民决定今年增加水浇地四千万亩,明年再增加水浇地四千万亩。

中国有史以来五千年,河南只有水浇地一千三百万亩,现在一年就要增加水浇地四千万亩,增加几倍。

他还指出,许多以前不易办的事,如积肥、改良农具和种子、改进耕作技术等等,合作化以后都不难了。

陈云从越南的实际条件出发,认为搞合作化,比开荒更有利于增产。

越南的经济计划中,由于受苏联开荒的影响,原定在一些高原地带和山地开荒 50 万公顷,移民 40 万人。

陈云指出:苏联把开荒作为增加农业生产的主要措施,有其合理性。

苏联开荒的投资,一年产品的价值就可以抵偿。

那是因为苏联天寒人少地多,土地一般只种一造,很难用人工打井改旱地为水浇地。

中国不同于苏联,要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就要在北方打井、把旱地改为水浇地,在南方蓄水、增加复种面积。

所以,搞合作化,动员群众搞小型水利是增产的主要措施。

相比之下,越南旱地改为水浇地,条件比中国好。

越南降水量比中国大得多,打井平均七公尺就能见水,也比中国的平均 20 公尺容易得多。

越南应把重点放在合作化上。

即使要开荒,搞了合作化后,困难也会少些。

会谈中,陈云还谈到越南试种中国棉种和试种甜菜问题。

他说,中国的棉种适合天寒雨少的北方,建议越南研究巴基斯坦、埃及等条件同越南较相近的国家的棉种。

甘蔗是越南的传统作物,且甘蔗制糖又比甜菜制糖要合算,他对越南试种甜菜也未表示赞同。

合作化的速度和规模,关系到合作化工作的健康开展。

对此,陈云强调:合作化的发展速度、规模是一个政治问题,应由越南劳动党根据实际情况,好好考虑,任何外国人都不能代出主意。

他提醒说:搞得太快太慢,都会造成农业减产。

中国由于合作化工作中有时要求过急曾引发出不少问题,正如邓小平后来所说:农业合作化,一两年一个高潮,一种组织形式还没有来得及巩固,很快又变了。

从初级合作化到普遍办高级社就是如此。

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一些。

陈云当时作这样的提醒,是很有必要也很及时的。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谈这个问题时,陈云首先回溯了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搞统一战线的历史,说明要对资产阶级既斗争又联合、既联合又斗争。

随后,他重点谈了三方面的问题。

其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政策,是分步提出的。

按照原来的设想,中国共产党本打算在新中国成立后搞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新民主主义。

虽然也说要搞社会主义,但没说马上就搞,只说五种经济并存,国营经济要处于领导地位,这种情况要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然而,由于在私营工商业调整和三反五反中把私人资本主义纳入了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同时在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的编制中得到苏联对重工业项目的援助承诺,使搞社会主义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才开始进行。

中共中央作出这一决策是十分慎重的。

陈云说:中国到一九五三年秋冬才公布总路线,虽然事前一年,中共中央就决定了。

陈云这样说,意在告诉越南同志,目前应多做少说,何时宣布向社会主义过渡,要待时机成熟后再说。

其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的和平改造,是分步进行的。

第一步,工业搞加工订货,商业搞经销代销,批发业主要归国营掌握,主要的几种商品如粮食、花纱布、油料等由国家统购统销;第二步搞公私合营,从重点个别合营和采用四马分肥的方式,进到全行业合营和采用定股定息;第三步是国有化,实现全民所有制。

其所以要分步进行,是因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每一步工作,都必须适应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必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相反。

其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的方针是,一定要改造,同时也一定要给饭吃。

在中共中央的分工中,陈云主抓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小商小贩(包括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

他充分考虑到中国的商人,包括小商小贩,没有雇用店员的比有雇用的多这个特点,对民族资本家和资方人员既进行改造,又合理安排,以极其细致的工作防止出乱子,在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

中国实行的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小商小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一大贡献。

在这次谈话中,米高扬多次赞扬中国按照列宁的思想,搞和平改造,实现了列宁的理想中国的经验对越南是有用的,越南同志要好好研究。

陈云则指出:中国与越南有共同点也有差别,要了解情况,越方可派人来中国看看。

当然,这绝不是要越南照抄照搬。

陈云根据中国发展工业、农业和改造私营工商业的经验,并根据他所掌握的越南的基本情况,客观、全面地回答了越方提出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