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
战略目标(精)
12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2、西部大开发战略 意义:(1)实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最终 达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2)形成一个各个 地区之间互补合作的良好态势;(3)对于支 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强各民族之 间的团结,对于保持社会安定和国防巩固具 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10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三、战略重点 突出战略重点,优化产业结构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能源和交通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是我国 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教育和科学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
1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四、战略对策
1、优化产业结构
意义(1)是提高国民经济宏观效益的一个关键 环节。(2)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 个重要条件。(3)是全面完成“三步走”战略 任务的一个根本措施。 原则:一是以市场为导向,使社会生产适应 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二是依靠科技进步,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三步走”战略的依据: 1、中国国情 2、当代世界发展趋势 3、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 4、总结历史经验
“三步走”战略的特点
1、指导思想的长期性 2、发展目标的双重性 3、发展目的的人民性 4、战略重点的科学性 5、实现途径的开放性
4
两次现代化 第一次现 代化是以发 展工业经济 (工业化) 为基本特征 的经典现代 化,第二次 现代化是以 发展知识经 济(新经济) 为基本特征 的新现代化
2、西部大开发战略 措施:(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2)切 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3)积极调整 产业结构。(4)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快人才 培养。(5)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一目标既是对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对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追求。
一、经济发展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先要建设富强的经济体系。
这一目标要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提高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推动经济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效益的转变。
同时,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另外,要保障基本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二、社会进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目标还包括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建设。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线,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利益,建立有效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要注重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全民素质的提高。
和谐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引领,推动社会各方面关系的和谐发展。
美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推动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三、国际影响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还包括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要加强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推动国际关系的和平发展。
同时,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世界的和平、发展和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此外,要加强各类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国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四、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要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同时,要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以上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
我国社会主义建立具体发展战略规划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大同社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 子,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少有所长,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帝也,不必藏于 己,力,恶其出于身者,不必为己;故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做,是故, 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7 福建 1494 18 8 辽宁 1455 19 9 山东 1264 20 10 黑龙江 1130 21 11 河北 1010 22
河南 青海 重庆 山西 宁夏
716 29 广西 564 693 30 甘肃 503 683 31 贵州 350 660 32 645 33
香港、澳门、台湾的人均GDP分别为24386、14281、11820。
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十六大报告)
我国社会主义建立具体发展战略规 划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小康社会的现状和特点
1.小康社会的渊源
一是指比较安定或宽裕的生活状况。 先秦《诗经.老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南宋《夷坚甲志》:然久困于穷,冀于小康
二是与“大同”社会对应的一种社会状态。
我国社会主义建立具体发展战略规 划
“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 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 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 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 实。”(十六大报告)
我国社会主义建立具体发展战略规 划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经济 Nhomakorabea展水平 14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14
口平均达到八百美元……
这个基础上,再发展三十 年到五十年,力争接近世 界发达国家的水平。
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战略步骤和战略目标
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战略步骤和战略目标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确定了战略目标之后,还必须确定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步骤,这种战略步骤将总的战略目标再加以分解以确定阶段性的具体目标。
先讲一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
(一)邓小平关于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设想我们党曾经在1964年12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最早提出了一个“两步走”的设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重新确立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同时,也认真思考了如何实现这个战略目标的步骤问题。
开始也是“两步走”的设想。
到了1987年,邓小平明确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的谈话中第一次明晰地构画了他“三步走”设想,他说: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
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
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
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为小康的中国。
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
做到这一点,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
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
他还说,第三步比前两步要困难得多。
我们还需要五六十年的艰苦努力。
这次谈话,标志着邓小平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成熟。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根据邓小平的思想,对男“三步走”的战略思想做了完整的表述。
这个报告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近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得到了持续推进和深化。
在这一战略的指引下,中国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
这个过程中,中国注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创新驱动。
中国着力培育创新的内部动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努力成为全球创新的中心。
中国致力于加强基础研究,鼓励科研人员发挥其创造性和想象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通过建立创新平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中国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
协调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战略。
中国注重协调城乡区域发展,注重城乡之间的协调与发展平衡。
中国坚持统筹兼顾,注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平衡,加强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推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
中国通过建设一体化的交通网络,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区域间的协作,提高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实现各地区共同发展。
绿色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但中国政府将绿色发展作为一项优先战略来推进。
中国通过制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环境监管力度,鼓励企业实施环保措施,加强环境领域的科研创新,推动绿色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开放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推动自由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不断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中国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推动互利共赢,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
共享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
中国致力于消除贫困和不平等现象,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中国通过实施扶贫政策、加大教育和医疗资源的投入,提高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水平,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第四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第四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战略,从广义讲,就是指对重大的全局性问题的筹划和指导,其本质是谋求全局的最优化。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和实现目标道路的综合谋划的概括,它包括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三个方面。
一、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1987年中共十三大确定。
即: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152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上实现现代化。
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三步走”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到202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用大体20年的时间,全面建成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区别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16项指标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特点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
既重视国民经济的发展,又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既强调经济的发展,又注重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战略措施1、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46,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141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其基本要求概括起来就是: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注重质量和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新型工业化特点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要求生产要素在各个地区之间合理配置,使各个地区在国民经济整体活动中,能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战略安排的重大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战略安排的重大现实意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战略是中国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重大发展战略,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它涵盖了多个方面的重要意义:1.实现全面现代化: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战略旨在实现国家的全面现代化,不仅仅包括经济现代化,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现代化。
这将促使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更高水平,提升国家整体实力。
2.增强国际竞争力:建设现代化强国能够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通过发展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文化软实力等方式,中国将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3.促进人民福祉:现代化建设不仅关乎国家的崛起,更重要的是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
强国建设战略的实施将有助于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服务,增加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
4.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现代化强国建设战略将促进中国各个地区的协调发展,减少区域差距,促进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
5.提升国际形象:建设现代化强国战略体现了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
通过推动可持续发展、参与全球治理等方式,中国将树立更加积极的国际形象。
6.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建设现代化强国战略将鼓励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7.增强国家安全:现代化强国建设战略也包括国家安全的提升,通过发展军事力量、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确保国家的安全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总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战略对于中国的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不仅有助于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还能够促进人民福祉、区域协调发展、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目标实现。
同时,这也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持续奋斗。
第六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
意义:①“三步走”战略把小康水平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 水平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两个阶段性标志,使社会 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有了明确的内容。
②“三步走”战略把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作为重要标志, 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了具体的体现。
战略步骤:“三步走” ①第一步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战略目标的内容
②第二步达到小康水平
Hale Waihona Puke ③第三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战略重点: ①农业;②能源和交通;③教育和科学
战略特 点:
①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②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③既坚持实事求是,又具有雄心壮志。
其他战 略问题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含义、三方面措施)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着重于人口、资源、环境三方面) 区域经济梯次推进的战略构想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战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1、如何认识3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
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 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改善了广大 农民物质文化生活。
⑴农村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
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
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依靠自己力量稳定解
决了13亿人口吃饭问题。
⑶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切实巩固了新时期工农联盟。
⑷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 设不断加强,显著提高了广大农民思想道德 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⑸农村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有效夯实了党在 农村的执政基础。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 组织配套建设全面推进。
2、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三步走”战略步骤及其 意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这一章主要是阐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战略问题,具体包括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重点;为实现战略而采取的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最后阐述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本章内容较多,涉及许多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与现实的经济发展联系较为密切,热点问题比较多。
这一章是历年考试的重点,2005年复习备考时应高度重视。
通过对以往真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本章题型以选择题、分析题为主。
本章还可能会联系实际出高分值的综合题目,复习时应特别注意联系当前改革开放的实际去思考问题。
考生在复习这一章的时候,一方面要注意全面理解一些概念;另一方面要把握一些重点问题,如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意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及实施这一战略,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等。
在复习的时候,考生对容易出错的地方要特别注意。
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和生态可持续。
不要把可持续发展片面地理解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或者生态的保护。
本章内容2005年考试大纲有较大调整,该部分原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现改为“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发展战略”。
具体变动如下:新增考点:本章第一节“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包括知识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删减考点:无修订考点:第四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施这一战略的意义。
”修改和添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兴国战略的内涵;推进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施这一战略的意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步骤,了解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性,理解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科学内涵,掌握“两大战略”的实质。
教学重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步骤;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新型工业化道路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战略授课时数:4学时导入新课:1927年大革命失败,全国一片白色恐怖,毛泽东分析了国内形势,指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他还指出:“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和美国记者谈话时,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表明了对反动派的极大蔑视。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这是毛泽东战略思想的核心。
打仗的时候,我们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战略、战术。
和平建设年代,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也要从整体战略上布局,从局部战术上设计。
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根据对经济、社会发展各种制约因素的分析,从全局出发制定一个较长时期内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它主要包括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及实现战略目标的措施,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特点。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这一战略目标,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共同进步的目标,是一个符合中国实际的目标,也是一个要经过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
(二)邓小平同志“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1980年到1990年,用十年的时间,使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6第七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精品PPT课件
第一节: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 步骤
一,“小康”,“大同”:中国人的世代梦 想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民亦劳止,汔可小休; 民亦劳止,汔可小息。
--《诗经》
孔子的梦想
可见,在他看来,小康社会是: 1,私有制,劳动不再是自觉的而成为谋生
手段; 2,改公天下为家天下; 3,人们生活不太安宁和平,礼成为协调人际 关系的重要工具。
所谓小康就是 人类刚刚迈入私有 制时代,一个靠礼 仪等儒家法制和道 德规范来维持秩序 的社会
孙中山的“天下为公”
二,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的新内涵及“三 步走”战略
1,小康的新内涵
“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
现代化,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而是小
康之家”
--1979
2,三步走战略
——《大国兴衰与人力资本变迁》
未来的时代是信息与科技的时候,是否能抓 住机遇,直接关互到整个民族的生死存亡。
中国再没有资格与信息化浪潮失之交臂!
(一),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 技术产业;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吴溪淳在今年召 开的机械工业发展论坛上说:我国钢铁总产 量连续七年居世界首位。 2001年以来,全球 钢产量增加20590万吨,我国占七成,尤其 在2001年至2003年的三年内,全球钢产量增 加12064万吨,我国增加9384万吨,占78% 左右。并且除中国外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增 加的2680万吨钢中,有2651万吨是我国逐 年增加的净进口吸纳的。
--<<新华网>>
尽管2004年中国钢材(含半成品、下同) 进口量比上年减少了约1000万吨,而美国钢 材进口量增加了1000多万吨,但中国仍以 3316万吨的钢材进口量维持世界第一,美国 钢材进口量预计为3235万吨排在次席。
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随着中国的崛起,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中国的重大问题。
在如今的国际形势下,中国需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国家富强,实现人民安康和幸福。
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需要在多方面实现。
首先是加强军队建设,不断增强军事实力。
军队是国家安全的中流砥柱,只有具备强大的军事实力,才能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同时,加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也是重要内容之一,从现代化的角度出发,提升军队的能力和素质。
其次,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也包括要提高科技和教育水平。
在发达国家中,教育水平和科技水平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中国需要以此为支撑,不断推进中国自主科技的进步和方向,提高教育的水平,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再次,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也需要加强经济发展。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其对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需要致力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
此外,构建人民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是发展战略的重点内容。
这需要注重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人民的权力保障,推进以多样性为核心的多元社会发展。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法律、制度和文化等多方面出发,谋求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福利和全面发展。
在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时,中国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
因为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面向未来建立一个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的必要条件。
总之,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推进。
只有坚定不移的实施这一战略,并在其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让中国实现国家科技强国和现代化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摘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概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目标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路径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措施
正文: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概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一系列战略安排。
这一战略安排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到2021 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完成建设小康社会。
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到2049 年,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路径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这一战略路径旨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措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措施包括: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深化国际合作等。
这些战略措施旨在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生态文明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目标。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一系列战略部署。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
核心: 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
新型工业化道路最重要的特点和实现方式是信息化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最终目标是五个方面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支撑力量是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工业化的过程是科技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过程 产业结构: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比例 第一产业 种植业 林业 工业 第二产业
……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
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 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二)
推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从全局出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十六 大
通常经济结构就是指国民经济活动各个类别的比例组合, 它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市场结构、供求结构、 企业组织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等等。对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实质是对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的调整。 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十六大
全面小康
更高水平 内容比较全面丰富 发展较为均衡
经济:GDP翻两番,综合国力和 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 法制更加更加完备
文化: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 化和健康素质提高 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一)
邓小平提出的战略重点
(1)农业 (2)能源和交通
(二)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从体制和法律上建立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长效机制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工业反哺农业的新机制 切实打破城乡隔阂,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 赋予农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国民待遇,让公共服务更多地 深入农村、惠及农民 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农业和农村经济自 身良性发展机制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二、正确理解小康社会
(一)所处的阶段 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 启下的发展阶段。 温饱——小康(总体小康)—(全面 小康)—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现代化)
(二)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
1、总体小康的基本标准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 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 美元); (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 (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 (4)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2平方米;
3、要正确理解全面小康社会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时代 内涵 2、中国未来达到小康社会的发展能力 不容置疑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正确处理的 重大关系
小康社会住房18字标准内涵
到2020年,住房从满足生存需要, 实现向舒适型的转变,基本做到: “户均一套房、人均一间房、 功能配套、设备齐全”。
西部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 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 西藏、广西、内蒙西部等十二个省、自 治区和直辖市。其土地面积540万平方公 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6%;目前有人口 约2.87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2.998%。 几乎囊括了56个民族
西部大开发战略
西部大开发与美国的西进运动比较 你认为我国西部开发的瓶颈是什么?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 发展战略
第一节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 略的目标和步骤
发展始终是我国现代化战略的 主题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 务
现代化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战略目标: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
战略步骤:“三步走”战略 特点:1、坚持了雄心壮志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2、坚持了经济发展与主体价值实现的统一 3、注重了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战略研究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战略研究近年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战略成为了中国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
这项任务涉及到国家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等多个方面,其背后的逻辑和思路同样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本文旨在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战略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背景和意义21世纪初,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既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期,也是推进国家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
面对日益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中国政府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这个目标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1.经济方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数字经济,优化消费结构,深入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等;2.社会方面:全面建设人民幸福美好新时代,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实施人口战略,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3.生态环境方面:建设美丽中国,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工作等;4.国防外交方面:实施国家安全战略,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水平,推进新型外交等。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涵盖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各个方面,旨在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增强国家的竞争力,达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
这项任务意义重大,必须认真对待。
二、实现路径和策略要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必须有具体的实现路径和策略。
从宏观角度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重视。
1.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是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必须提高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加速创新型国家建设。
2.优化产业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服务业发展,在加快现代产业体系方面加大力度。
3.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方面,改善民生。
4.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保护资源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5.推进对外开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
第6页/共49页
附:我国经济发展战略 “三步走”图 示
富强 小康
(人均 4000 美元)
(人均1000美元)
温饱
80年 90年 2000年
在这个目标设计中,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 路是坚定不移的。
第3页/共49页
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目标的统一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如 果说得展开一点,那就是“建设富强、 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
第4页/共49页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
一、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
第14页/共49页
[相关链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10项指标
①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 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0元; ③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 ④恩格尔系数低于40℅; ⑤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户均一套房、人均一间房、功能配套、 设备齐全”。
第15页/共49页
[相关链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10项指标
2050年
第7页/共49页
附:我国小康社会的现状及特点 ★ 低水平的小康; ★ 不全面的小康; ★ 很不平衡的小康。
第8页/共49页
附:何谓小康? 小康是一种社会生活的状态,邓 小平说:“虽不富裕,但日子好 过。”这就是小康社会。
第9页/共49页
二、党的十五大与“新三步走”发展战略
1997年9月,党的 十五大提出了“新三步 走”的发展战略,“新三步走”战略是在新的 历史起点上对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 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是具体落实第三步发展 战略的一种部署。《 P105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与方向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与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与方向是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要追求的目标和具体发展路径。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与方向进行探讨。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与方向首先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一道路是以中国实际国情为基础,紧密结合实践经验,自封建社会主义改革以来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在新时代,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为实现现代化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与方向还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动力源泉和基本国策,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我们需要继续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升级。
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与方向中,人民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福祉。
要积极推动民主政治建设,加强法治建设,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人才培养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四、构建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与方向还在于构建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我们需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五、推进军队强军事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与方向还在于推进军队强军事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1.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概念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从全局出发制定的较长时期内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它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特点。
2.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与科学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16大)第一,解决低水平问题。
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800多美元,在世界上属于中下收入国家,而当年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是2039美元。
显然,我们小康生活水平是低水平的。
我们要力争在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实现人均3000美元达到或接近当时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更全面: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小康。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二,解决所谓不全面问题。
我们要经过20年的努力,使小康生活的内涵更加全面,使小康的覆盖面更全面。
发展比较均衡: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城镇人口超过50%,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富足的生活。
第三,解决不平衡问题。
所谓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较大,而且这种差距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从地区差距看,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关于小康社会的评分标准,小康在东部地区基本实现,在中部实现78%,在西部只实现了56%。
至于城乡之间差距就更大了。
20世纪头20年的意义:20世纪头20年是一个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它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是完善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二节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必须调整经济结构1.经济结构的概念及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个不同部分的组合、比例和联系。
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地区结构等。
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及调整的主要任务主要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低。
战略性调整的主要任务: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逐步推进城镇化,努力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和关键。
3.产业结构的概念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同一产业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和联系。
4.产业结构的分类三次产业分类法:⑴农业(农、林、牧、渔);⑵工业和建筑业;⑶除了1、2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流通部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和人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为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分类的依据:第一次产业的属性取自于自然界;第二次产业则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界的生产物;其余的都归属于第三产业,各国分类略有不同。
5.产业结构演变及其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力逐步地从第一产业脱离出来,转向第二产业,再转向第三产业的过程。
生产力越发达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越少。
产业结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升级。
7.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还不协调。
根据我国经济的现实情况和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向,或者说应遵循的指导方针是:大力发展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的质量,稳步增加农业产量;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继续加强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发展的目标:开放的市场体系;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化的综合服务体系;多层次的、相互配套第三产业格局。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新世纪的头20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基本实现工业化。
工业化反映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化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三.区域经济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1.区域经济的意义:区域经济说到底是国家的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
我国是具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大国,各地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处理好可以使经济协调发展,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防,维护祖国统一。
2.改革前我国区域经济政策⑴政策目标:区域发展的均衡化,冷战和备战的需要,加快内陆地区的发展。
⑵主要政策手段:沿海发达地区上缴高比例财政收入;基本建设投资和布局向中西部倾斜。
⑶存在的问题:老工业基地的不到资金注入、地区经济优势得不到发挥,资金回报率低,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益低下。
3.改革后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变化过程沿海先发展政策:⑴基本建设投资向沿海倾斜;⑵率先开放;⑶放权让利等。
中西部发展政策:⑴优先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项目,引导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⑵财政支持;⑶外资更多投向中西部;⑷东西部经济技术合作;⑸扶贫力度,开发型扶贫。
4.邓小平区域经济理论:两个大局的构想: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
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
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的力量来帮助(邓小平文选3卷277-278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
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页)5.处理区域经济的基本原则: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
6.关于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根据邓小平关于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的战略设想,面向新世纪1999年3月江泽民提出要研究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6月江泽民更加明确地指出,要把西部大开发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战略任务摆到突出位置。
9月党的15届6中全会明确提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原则⑴西部大开发是一个宏大的工程,必须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
⑵把加快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同保持政治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全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结合起来,通过转移支付,逐步加大投资力度。
⑶在充分调动西部自身的积极性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等,有目标、分阶段推进西部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⑷全面加快西部开发,普及科学教育、推广实用技术、发展特色旅游、交通通信设施等方面统筹规划。
西部大开发要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认真落实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特别要注意牢牢把握好两条:一是必须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二是必须埋头苦干、扎扎实实地加以推进。
西部大开发既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⑴优先在中西部地区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行投资倾斜。
⑵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增加中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⑶实行规范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增加对中西部的财政支持。
⑷加快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的步伐,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中西部地区。
⑸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扶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⑹加强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联合与技术合作。
西部大开发的意义实施西部大开发,⑴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
西部面积71%,人口28.6%,GDP17.1%。
需求拉动。
⑵适应世界范围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⑶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的根本保证。
50多个少数民族,陆地边境85%。
贫困人口比例高,基础设施薄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⑷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西部生态环境恶化严重。
将为21世纪我国经济的发展开拓新的空间,将有力地增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调动全国力量参与国际竞争和拓展国际市场。
同时,把这个战略决策实施好,对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对逐步达到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实施西部大开发,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决策,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决策,是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之举。
16大报告确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和重点:⑴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
“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关系全国发展的大局,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要打好基础,扎实推进,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争取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
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推进重点地带开发。
发展科技教育,培养和用好各类人才。
国家要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
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外资和国内资本参与西部开发。
西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
”⑵以西部为契机,加快中部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把中部潜在市场优势转化为显示市场优势。
“中部地区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东部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现代农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
”⑶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在全国经济中的带头作用,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
“鼓励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在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前列。
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
“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
”四.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为10多亿人提供粮食;为工业提供原料;是工业品的重要市场;为经济建设提供资金积累、提供出口商品、劳动力。
农业是否发展,关系到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整个农村和社会的稳定。
我国农业生产力落后,成为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如果不加强将很难支撑其他各部门的发展。
2.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把农业放在首位。
三农关系国民经济全局,不能因为农产品供给充足就放松农业。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农业的基础设施脆弱,抗灾能力差。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近几年农民收入下降。
调整结构、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
减轻农民负担。
加快农村全面发展,实行城乡统筹解决的方针。
3.实施城镇化战略的意义⑴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传统的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⑵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
⑶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
⑷有利于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城乡共同进步,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4.加快城镇化的思路和措施推进城镇化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循序渐进,走适合国情的多样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