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1.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概念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从全局出发制定的较长时期内经

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

和方法。它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特点。

2.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

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与科学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16大)

第一,解决低水平问题。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800多美元,在世界上属于中下收入国家,而当年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是2039美元。显然,我们小康生活水平是低水平的。我们要力争在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实现人均3000美元达到或接近当时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更全面: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二,解决所谓不全面问题。我们要经过20年的努力,使小康生活的内涵更加全面,使小康的覆盖面更全面。

发展比较均衡: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城镇人口超过50%,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富足的生活。

第三,解决不平衡问题。所谓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较大,而且这种差距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从地区差距看,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关于小康社会的评分标准,小康在东部地区基本实现,在中部实现78%,在西部只实现了56%。至于城乡之间差距就更大了。

20世纪头20年的意义:20世纪头20年是一个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它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是完善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二节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必须调整经济结构

1.经济结构的概念及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个不同部分的组合、比例和联系。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地区结构等。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及调整的主要任务

主要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低。

战略性调整的主要任务: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逐步推进城镇化,努力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和关键。

3.产业结构的概念

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同一产业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和联系。4.产业结构的分类

三次产业分类法:⑴农业(农、林、牧、渔);⑵工业和建筑业;⑶除了1、2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流通部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和人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为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分类的依据:第一次产业的属性取自于自然界;第二次产业则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界的生产物;其余的都归属于第三产业,各国分类略有不同。

5.产业结构演变及其规律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力逐步地从第一产业脱离出来,转向第二产业,再转向第三产业的过程。生产力越发达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越少。产业结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升级。

7.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还不协调。根据我国经济的现实情况和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向,或者说应遵循的指导方针是:大力发展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的质量,稳步增加农业产量;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继续加强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发展的目标:开放的市场体系;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化的综合服务体系;多层次的、相互配套第三产业格局。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新世纪的头20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工业化反映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化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三.区域经济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

1.区域经济的意义:

区域经济说到底是国家的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我国是具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大国,各地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处理好可以使经济协调发展,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防,维护祖国统一。

2.改革前我国区域经济政策

⑴政策目标:区域发展的均衡化,冷战和备战的需要,加快内陆地区的发展。

⑵主要政策手段:沿海发达地区上缴高比例财政收入;基本建设投资和布局向中西部倾斜。

⑶存在的问题:老工业基地的不到资金注入、地区经济优势得不到发挥,资金回报率低,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益低下。

3.改革后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变化过程

沿海先发展政策:⑴基本建设投资向沿海倾斜;⑵率先开放;⑶放权让利等。中西部发展政策:⑴优先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项目,引导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⑵财政支持;⑶外资更多投向中西部;⑷东西部经济技术合作;⑸扶贫力度,开发型扶贫。

4.邓小平区域经济理论:

两个大局的构想: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的力量来帮助

(邓小平文选3卷277-278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页)

5.处理区域经济的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

6.关于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

根据邓小平关于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的战略设想,面向新世纪1999年3月江泽民提出要研究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6月江泽民更加明确地指出,要把西部大开发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战略任务摆到突出位置。9月党的15届6中全会明确提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原则

⑴西部大开发是一个宏大的工程,必须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

⑵把加快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同保持政治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全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结合起来,通过转移支付,逐步加大投资力度。

⑶在充分调动西部自身的积极性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等,有目标、分阶段推进西部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