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而教,无为而为——兖州语文课堂模式刍见

合集下载

兖州一中新课改课堂教学模式及要求

兖州一中新课改课堂教学模式及要求

兖州一中新课改课堂教学模式及要求1、兖州一中新课程六段式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程序(1)课前自学学生利用自修时间,依据教师提供的自学参考提纲进行课前自学。

学生自学中遇到的疑难和困惑,以问题的形式通过第二天课堂上的对学、群学或请教教师予以解决。

(2)课堂指导①学生根据自己课前自学的情况,把自己所遇到的问题通过对学、群学予以解决,不能解决的请教教师。

②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以个别指导、分类指导的形式予以解决。

(3)提出问题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指示方法,并巡视课堂以明了学情。

学生重复上述一、二步骤的相应环节。

(4)问题精讲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和向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个别指导、分类指导及共同讲解,凸显本节课的重点,提炼出知识主干,归纳本节课知识体系,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5)自学作业教师发放自学参考作业,并提出指导方法。

学生开始做作业,教师明了学情、个别指导、分类指导。

采用自改、互改或教师批改等形式检查学生作业情况。

教师归纳题型及解题方法(精讲),以达到应用知识的目的。

(6)强化小结①知识方面②应用方面(典型题目和解题方法的提炼)。

2、兖州一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实施意见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意识、习惯和方法,顺利推行新课程教学模式,特提出以下指导意见:(1)改变学生依赖老师,不爱看书,也不知道如何看书的不良习惯。

大量介绍异步教学的实验案例、成果及其取得成绩的薄弱背景,开设异步教学学法讲座,了解自学的基本程序、方法,逐渐树立起学生自学的信心。

(2)任课教师结合学科特点,训练学生正确使用学习用具,各种工具书和参与资料。

(3)教学生把自学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种种自学符号(学校统一制定),每一种符号代表一类问题。

(4)指导学生把自学中发现的、资料上提供的、听老师的指导讲话以及合作学习之所得,迅速记在课本和自学笔记本上。

(5)指导学生熟练使用独学、对学、群学、全体学,请教老师学五种学习形式。

对于一个问题,以独学为主,独学不能解决,则转换为其他学习形式。

山东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的教学模式的构建

山东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的教学模式的构建

山东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的教学模式的构建山东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的教学模式成为新课改的典范,它以“导语——展示——探究——训练——预习”这个大循环构建了高效课堂,让学生高效学习成为现实。

兖州一中□课变:这里的学生管老师杜郎口经验适合高中吗?高中课改如何选择切入口?课改如何应对和满足升学的挑战与要求?兖州一中在“师法”杜郎口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高中教学的特点,渐变形成了“循环大课堂模式”。

如果说杜郎口解决的是“课上”高效的难题,那么兖州一中是在借鉴杜郎口的基础上,“踩着杜郎口的肩膀摘星星”,通过改变课堂结构,一改传统的课后辅导、写作业练习这样的旧制,后段变前段,前置变成了预习,课后变成了课前,“练习变成预习”,从而创造性地解决了课下高效的难题。

循环大课堂注重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带着“?”号进课堂,通过独学(自学)、对学(对子间的合作)、群学(小组间合作探究),形成“!”,然后再通过展示交流把新生成的“?”号最终变成“。

”号。

循环大课堂的基本教学原理是,通过展示实现交流、通过纠错实现落实、通过点拨实现提升、通过开发实现拓展。

循环大课堂的核心是“变被动为主动”,循环大课堂关注课堂“两率”,即降低精力流失率,增加高效学习率。

循环大课堂的价值在于,真正实现了课上、课下的两个高效,因而有人说,兖州一中把杜郎口的课改理念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中国教师报》曾以“课变”为题报道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从此兖州一中和杜郎口一样,被教育界广泛关注,现在每天前来参观学习的同行络绎不绝。

国家副总督学王文湛先生评价说: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的建构,是对集体授课制弊端的“矫正”;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评价说:兖州一中的课改是一场“彻底的课堂教学变革”,其在真正意义上完成了四个转变,一是“彻底”转变了教的方式;二是“彻底”转变了学的方法;三是“彻底”转变了评价方式;四是“彻底”转变了师生的发展方式。

新华社以“师生换角色,课堂效率高”为题,报道了兖州一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教似无为 学而有为

教似无为 学而有为

教似无为学而有为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个体成长的关键指导。

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上,教育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当下的教育当中,有很多人对于“教”和“学”的概念存在着一定的误解。

有些人认为教就是灌输知识,而学就是被动接受,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产生一些负面的教学效果。

而“教如无为,学而有为”则是一种更加积极、更加有效的教学理念。

我们来谈谈“教如无为”的理念。

在古代的儒家文化中,教育就是以“无为”为核心的。

所谓“无为”并不是指教师不去努力教学,而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倚重于自己的意志力和自身的表现,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应该创设合适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懂得放手让学生自主,不要用自己的想法来束缚学生,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并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机会。

教师的“教”在于引导,而不是强迫,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发展。

“学而有为”则是针对学生来说的。

在这个教育理念中,学生需要有所作为,需要将所学知识、技能转化为实际行动,将学习的成果付诸于实践。

学生不仅要有所学,更要有所为,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梦想。

这种理念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力,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和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教师和学生的协同努力是实现“教如无为,学而有为”教学理念的关键。

教师要善于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知识。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有所收获,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教如无为,学而有为”教育理念不仅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观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改进教学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以更加宽松的态度去面对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和信任。

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中取得更好的效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有所成。

“教如无为,学而有为”教育理念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它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中都要放下身段,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学习中,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彼此,建立起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的教育关系。

孔子常用的教学方法

孔子常用的教学方法

孔子常用的教学方法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孔子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四个方面:一、言教法:孔子的教学方法以言教为主,注重通过言辞的表达来进行教育。

他经常与学生们进行讨论、辩论,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

孔子认为,“说之无文,行而不远”。

因此,他注重讲究措辞和语言表达的艺术,力求用精炼、准确的语言来传授知识。

孔子强调学生要明白道理,并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二、身教法:孔子注重自己的榜样作用,通过言行举止影响和引领学生。

他认为,“吾道一以贯之”。

孔子以身作则,注重修身养性,时刻保持儒家的“君子之风”,激励学生向他学习。

孔子要求学生们在与他交流时要有敬畏之情,同时也要有亲近之感。

他自己具有很高的修养和见识,这使他在教学中有着强大的说服力。

三、示范法:孔子倡导学以致用,他强调学生应该学以致用,并且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孔子常常向学生们描述一些成功的人物,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认为,“听其言,观其行”,学生应该通过观察和思考,把握住成功的人物的优点,然后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实践中去。

通过示范,孔子鼓励学生们勇于实践,培养自己的实际能力。

四、启发法: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他反对死记硬背和机械式的学习,强调学生要理解才能记住。

孔子经常采取以问答的方式进行授课,通过提问和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认为,教师应该是引导者,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

他反对对学生的简单灌输,强调在教育中要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综上所述,孔子的教学方法以言教、身教、示范和启发为主要特点。

他注重言教,通过精炼、准确的语言表达来传授知识;注重身教,通过自己的榜样作用来影响学生;注重示范,通过描述成功的人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启发,通过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

山东省兖州一中等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

山东省兖州一中等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

山东省兖州一中课堂教学模式兖州一中的课堂教学模式称为循环大课堂模式,即“三步六段、35+10”课堂循环模式。

“三步六段”是课堂的组织形式。

即“一课分两段”(35+10),“三步为一课”(课前—课中—课后)。

“三步”:课前、课中、课后。

“六段”:指课中六个环节:重申目标、学情调查、问题注意、精讲点拨、当堂检测、小结作业。

“35+10”就是35分钟展示+10分钟预习。

展示的内容是上节课10分钟加课下预习的成果,预习的内容是下节课将要展示的内容。

每节课的起点是在上节课最后10分钟,这与传统意义的一堂课“预习+交流”的分配恰好是倒置的。

简单的改变却盘活了课上课下的对接,使得兖州一中的课堂形成了“课上—课下—课上”的环形结构。

循环大课堂的灵魂:循环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较,其基本理念是:把教学相长拓展到整个课堂,让差异资源衍生出万千学长。

具体说是:一个转变:师生角色的转变。

两个前置:学习的目的前置,学习手段前置。

三个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四个形态:展示、纠错、点拨、拓展。

循环大课堂的“新”: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时间结构、空间分布、课堂角色、教学资源、呈现方式(教、学、评价的方式);实现了四个统一:两种高效学习态的衔接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的统一,学校教育与育人功能的统一。

循环大课堂的效能:实现目的——高效益;实现手段——高效率。

即实现课上课下的双高效,学生和老师的双效益。

循环大课堂独特的能力解读:课堂上,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即自我学习、敢作敢为,掌握感知知识、联想拓展、交流合作、善于表达、整理笔记等十大自主学习能力。

循环大课堂诞生的背景:任何改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丧失了环境也就失去了活力与生命,兖州一中的改革不是空穴来风,其首先得益于山东省素质教育这个大环境,山东省强制推行的规范办学行为,要求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所能力还给学生”,客观地促使着高中教学必须走出“时间加汗水”的应试误区,而创新出一套符合规范要求的素质教育模式。

2021寡人之于国也苏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2021寡人之于国也苏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2021寡人之于国也苏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寡人之于国也》是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篇散文,作者是孟子。

该文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苏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教学目标】1. 研读文本,勾画出谈及“民不加多”的语句,理清文脉,理解孟子的“王道”主张。

2. 合作探究,涵泳体味,分析人物的观点和情感,赏析孟子逻辑严谨、气势酣畅的论辩艺术,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重难点】1. 层层深入,分析孟子对治国得失的哲学思辨,站在现代理想与智慧经典的契合点上理解孟子思想。

2. 披文入情,反复诵读,感知文本的内容、节奏、美感和理趣,感受语言魅力,丰富语文素养。

【教学方法】1.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2. 品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思路】1.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有关孟子及其经典名言的图片)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

他有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主张行“王道”,施仁政;他慧眼如炬,善于攻心,比喻排比,论辩跌宕生姿。

他,就是孟子。

他的思想穿越时空,至今散发着智慧的芬芳。

2.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学生用3分钟速读课文,勾画出谈及“民不加多”的语句,并以此续写标题。

梁惠王的困惑在于:“寡人之于国也”,“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孟子对此的评价为:“寡人之于国也”,“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认为治国应当:“寡人之于国也”,“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据此文章自然分为三层:提出“民不加多”之疑,分析“民不加多”之因,解决“民不加多”的措施。

(设计意图:一线贯穿,由“多角度续写标题”切入,符合文本的对话情境,便于学生紧扣治国问题与文本进行对话,并进行信息筛选整合,更能体会孟子议论严谨、环环相扣的逻辑特色;便于深文浅教,直入正题,使全文结构自然呈现;便于背诵,每句都是一个思维结点,彰显了背诵思路。

浅谈语文教学中“无为而教”的运用策略

浅谈语文教学中“无为而教”的运用策略

浅谈语文教学中“无为而教”的运用策略作者:冯孝林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08年第07期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即自然”。

他将“道”视为宇宙之本,而道之本性则是“常无为而无不为”。

就道生成万物、成就万物而言,道是“无不为”的;就道对于万物“不辞”、“不有”而言,道又是“无为”的。

从本质上讲,这是“无为”与“无不为”的有机统一。

同样庄子也认为,“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

人也,孰能得无为哉”。

一个人做到“无为”,也就达到了“无不为”,从而进入“无不乐”。

由此,我们认为,“无为”教育是通过环境优化的间接作用,诱发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或非理性心理,以无意识导引有意识,以非理性带动理性,从而激活学生的潜在智慧,有效地达到教育目标。

教亦有道,我们要顺应语文的东西很多不是“教”会的,而是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之“道”,提倡教学应实行“无为而教”。

一、情境策略情境教学随着改革大潮进入课堂教学,通过教师调动学生,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境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

教学中一但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此,课堂上我们总是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恰当运用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通过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绘等途径,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或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感受。

二、迂回策略《孙子兵法·军争》上说的“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意为以迂回进军的方式实现更快到达预定战场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条件变为有利的条件。

在教授《木兰诗》一文释题之时,笔者紧扣题眼这一个“诗”字问学生:这诗是我们以前常见的那种绝句、律诗吗?(不是)那它又是什么?(北朝民歌)离现今有一千多年了。

孔子教育智慧--四种教学方式(经典必读)

孔子教育智慧--四种教学方式(经典必读)

孔子教育智慧--四种教学方式个别教学、无为教学、随机教学、说记教学是孔子教育智慧中的四中教育方式。

在《论语》中,我们总结孔子的教学方式除集体教学外主要有四种:个别教学、随机教学、无为教学、说记教学。

不同的教育思想会形成不同的教学方式,而基本的教学方式是不变的。

教学方式不存在好坏之分,而全在运用。

传统认为私塾教学是个别教学,现代的班集教学是集体教学。

实际上,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不是看学生多少,而只是一种教学方式。

针对多个人进行讲授的教学就是集体教学,而针对个人进行的教学就是个别教学。

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不只是教师的教授方式,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

如集体教学,包括集体教和集体学,不但包括对所有学生教同样的内容,也包括所有的学生同一进度,同一内容的学习。

个别教学,也包括个别教和个别学,除了教师进行针对个别学生进行不同教学外,也包括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学习。

教和学是有机地组合,不可分离。

在一节课中,应将多种学方式综合运用,课堂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一、个别教学个别教学是为适应学生学习程度、个性特点等存在差异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

也可以说,个别教学就是因材施教。

因为百人百性,人人不同,个别教学就成为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

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在研究探索优质高效教育方法时发现,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能力跟学习成绩成正向比例关系,成绩优秀者只占群体的20%,而在一名教师对一名学生的个别教学中,学生的能力跟学习成绩几乎不相关,98%的学生能获得原先只有20%学生能获得的优秀成绩。

也就是说,无论学生能力的强与差,在老师进行个别教学时,都能获得优秀的成绩。

有人认为,现代班级教学中不适应个别教学。

觉得个别教学成本高,教学进度不能整齐化一,教学效率相对较低,个别教学增加教师负担等等。

其实,这些都不是不能进行个别教学的原因。

实际上,在教师进行集体教学时,讲授的内容虽然一样,但是因学生的程度不同,相同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相同。

构建“为学而教”的语文教学体系(含五篇)

构建“为学而教”的语文教学体系(含五篇)

构建“为学而教”的语文教学体系(含五篇)第一篇:构建“为学而教”的语文教学体系构建“为学而教”的语文教学体系关注《学记》包含着现代教学论的全部思想,它对教育作用、学校制度、学校管理、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教师成长、教育评价等作出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对今天的教育教学仍具有指导作用。

有感于当今人们热捧欧美教育学理论的现状,我们组织教师在认真研读《学记》的基础上,提出了“学记语文”的概念,并对与之相关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一、“学记语文”的界定及核心理念“学记语文”中的“学记”不是取《学记》书名之意,而是具有教学方法论意义的新概念。

“学”,一为语文学习者(学习主体),二为语文学习活动,即语文学习主体所进行的语文学习活动;“记”,依据“记录”和“记载”之意,引申为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语言积累、语言理解和语言运用活动。

“学”“记”合在一起,指学习者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开展的语言积累、语言理解和语言运用活动。

“学记”与“语文”组合起来,指以学生为语文学习主体,以语言积累、语言理解和语言运用实践为核心内容,以学习方法和策略指导为主要措施的语文教学。

可以看出,“学记语文”并不是“学记”与“语文”两个名词的拼凑组合,也不是《学记》与语文教学的简单联姻,更不是为追求简单创新在“语文”前冠以时髦的名词,而是受《学记》“为学而教”思想的启发,对“学”“记”的意义进行扩展、概括而构成的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概念。

这个概念的特殊内涵在于:一是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一切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将学生看作有思想、有感情、有创造力的生命个体,提倡教学要尊重生命的特有品质,让生命主体自主能动地投入语文学习活动之中。

二是正确认识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强调语文学习要以语言的学习为核心,重点关注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三是突出“学”的中心地位,强调教学应重点关注怎么“学”,而不是怎么“教”,教师要根据“学”的需求进行教学思考,进而使课堂教学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孔子教学形式寻绎与点评

孔子教学形式寻绎与点评

孔子教学形式寻绎与点评摘要: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采纳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

其中,个别教学是要紧的教学形式,随机教学、小组教学、分层教学、次相教学、集体教学、现场教学、无形教学等是其辅助形式。

这些教学形式在孔子教学进程中起到了超级重要的作用,对方今的教学形式变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教学形式;寻绎;点评所谓教学形式,又称教学组织形式,是在教学进程中教师、学生、时刻与空间等要素的安排方式。

孔子的教学乃私家授徒。

据考证,其教学空间,即教学场所不只限于今日曲阜阙里的塾、堂、室与门生内,尼山上、杏树下、沂水旁、田野里等,处处都留下了他教学的足迹。

其教学时刻也没有必然的限定,真可谓不时是教学之时,处处是教学之所。

归纳起来,孔子的教学形式以个别教学为主,同时也沿用和制造了其他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

一、个别教学:孔子要紧的教学形式这是一种教师集一些学生于一室,但采纳单个教学、单个检查、单个指导的方式进行的内容不同、进度不同的教学安排方式。

个别教学这一安排方式,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自然形态教学,其后一直是中国古代要紧的教学形式。

这一教学形式的特点有:一是单个施教;二是教学内容各异;三是教学进度不同;四是重视学生自学;五是要求教师素养高。

据考证,孔子教学的要紧形式确实是个别教学。

正如美国闻名学者顾立雅(. Creel)在其《孔子与中国之道》中指出的那样,孔子的教学形式似乎完满是不拘一格的,没有提到分班或进行考试。

相反,孔子同时与一名或几位学生在一路交谈,有时自己讲,有时向他们提问。

尽管这种个别教学因为其费用昂贵此刻已经不被普遍利用,但却酷似于在一些学院和大学里利用的导师制(tutorial method)。

这是孔子成功利用的一种教学形式。

春秋时期的孔子不仅要紧采纳了个别教学这一形式,而且在利用这一教学形式时还有自己的创新的地方。

第一,孔子明白取得实施个别教学的首要任务确实是必需透彻把握门生的不同性。

孔子教育智慧:四种教学方式

孔子教育智慧:四种教学方式

孔子教育智慧:四种教学方式在《论语》中,我们总结孔子的教学方式除集体教学外主要有四种:个别教学、随机教学、无为教学、说记教学。

不同的教育思想会形成不同的教学方式,而基本的教学方式是不变的。

教学方式不存在好坏之分,而全在运用。

传统认为私塾教学是个别教学,现代的班集教学是集体教学。

实际上,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不是看学生多少,而只是一种教学方式。

针对多个人进行讲授的教学就是集体教学,而针对个人进行的教学就是个别教学。

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不只是教师的教授方式,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

如集体教学,包括集体教和集体学,不但包括对所有学生教同样的内容,也包括所有的学生同一进度,同一内容的学习。

个别教学,也包括个别教和个别学,除了教师进行针对个别学生进行不同教学外,也包括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学习。

教和学是有机地组合,不可分离。

在一节课中,应将多种学方式综合运用,课堂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一、个别教学个别教学是为适应学生学习程度、个性特点等存在差异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

也可以说,个别教学就是因材施教。

因为百人百性,人人不同,个别教学就成为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

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在研究探索优质高效教育方法时发现,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能力跟学习成绩成正向比例关系,成绩优秀者只占群体的20%,而在一名教师对一名学生的个别教学中,学生的能力跟学习成绩几乎不相关,98%的学生能获得原先只有20%学生能获得的优秀成绩。

也就是说,无论学生能力的强与差,在老师进行个别教学时,都能获得优秀的成绩。

有人认为,现代班级教学中不适应个别教学。

觉得个别教学成本高,教学进度不能整齐化一,教学效率相对较低,个别教学增加教师负担等等。

其实,这些都不是不能进行个别教学的原因。

实际上,在教师进行集体教学时,讲授的内容虽然一样,但是因学生的程度不同,相同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相同。

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个别教学,只是这种教学,耗费更大,它是以牺牲众多学生为代价的。

道家“无为”思想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道家“无为”思想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乌鸦 , 口渴 难 耐 , 眼睁 睁地望 着瓶 子 里 的水 , 该 通 过 什 么 样
所谓 “ 偷工 减 料 ” , 是 指 在教 学 中根 据《 语 文课 程标 准 》
的要求 和所 教学生 的实际 。 在 凸显 教学重点 和难点 的基 础上 “ 有所不教 ” , 即在 教学 中凸显教学 的难 点 、 重点 , 有侧重 点地 讲清楚 核 t 2 , 的问题 , 并 能让学生真正 理解 。对 于一般琐 碎的 知识 点 、 学 生 已熟知 的 内 容等 , 通 过引 导 的方 式 , 让 学生 根 据 自己 的兴 趣爱好 。 进 行有选 择 的 自主学 习。具体 地说 . 与 教学 目标关 系不大 的 内容可 以放手 让学生 自学 完成 。在语 文教学 实践 中 , 通过 “ 偷工减料 ” , 即“ 有所 不为” , 突 出重 点和 难点 , 才能 真正 做 到“ 有 所为 ” , 即把有 限 的时 间放 在该 教 的
析 并 解决 问题 . 让 学生 真 正融 入 到 课 堂教 学 中 , 真 正 参 与 到 问题 的讨论 中 。对于 学生 不成 熟 的观 点 和想 法 , 要 力 戒
全 盘性 地否定 、 破坏性 批评 , 而应 对 其合 理 的加 以肯 定 , 适 当引导 学生认 识 到 自身 思考 问题 的欠缺 . 对 于不 同创新 的 观点 和想 法 , 要 予 以肯定和 表扬 , 激发 学生 学 习的兴趣 。例 如在 讲授 《 乌鸦 喝 水》 这 篇 文章 时 , 上 课 伊始 , 就 把 学生 带 到具 体 的语 境 中 , 通过 情 景模 拟 . 让 学 生 想 象 自己是一 只
语音文学研究

道家“ 无为" 思 想 对 语 文 教 学 的 启 示
王 林 林

什么是无为教学

什么是无为教学
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有了幸福感.学生有了学习的能力.想不让学生学好都难。而我们现在只是盯着成绩这个“空中楼阁”.把老师学生努断筋.也不可能做好教育.因为“空中楼阁”是建不成的。
无为教学就是着力于建好第一层第二层楼.那么第三层楼阁很自然就能建成。这第一层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生有一种幸福感。在幸福的学习中.培养能力.学习知识.这样才是真正的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不着痕迹地渗透将来要学的知识.使学生在学到时有似曾相识之感.罚也是一种教育.而且是一种更好的无为教育方式。
例如当学生犯了过错时.看到就当没有看见.不要立马就上火.进行喝斥批评。可以放一放.等自己心情平静了.再去处理。这时你会发现.学生的过错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很多过错只是一时的疏忽大意.只要让学生知道就行了。不教育.也是一种教育。让学生会自觉地改正.没有惩罚.不教育也是一种教育.是无为教育。
教育要成绩.但不能盯着成绩。无为教学就是教者有心.学者无意.让学生不经意地学习.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中国有个成语叫“空中楼阁”.说有一个富人想建一座楼阁.可以使自己登高望远。因此他觉得建一二层是浪费.于是要求工匠只建第三层.不要一二层。结果可想而知.只落下笑柄。
当我们嘲笑这个富人的时候.实际我们都在做着那个富人做的事。我们想要的成绩.实际就是富人所要的第三层楼阁。第一层是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第二层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这两层.我们却想建成第三层的“空中楼阁”.因此只能徒劳。这就是现代教育失败的主要原因。
不为直接目的而进行教学.就是无为教学。李阳说:“记句子就是记语法。”就是无为教学。
如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往往将文章分解开来.划分层次.解析句子。这种方法.是在教学生阅读文章的知识.却培养不出阅读的能力。实际上.采用无为教学.让学生多读几遍文章.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从读文章中读出层次.读出句子的优美和精彩来.同样可以得到教学目标。

不教而教,无为而为——兖州语文课堂模式刍见

不教而教,无为而为——兖州语文课堂模式刍见

不教而教,无为而为——兖州语文课堂模式刍议潘道军前不久,在师傅的帮助和指导下,开了一节《结构的强度,思维的角度——高一议论文入门学习》的公开课,不知不觉中有了与兖州课堂模式的邂逅。

之后,在学部的精心组织下,学习了很多亲赴兖州取经归来的老师们的示范课,加深了对兖州课堂模式的理解。

我们以往的语文课堂存在以下几个认识误区:1、“灌”得越多越有效。

不少老师认为只要给学生多“灌”一点,“喂”烂一点,就可帮助其减轻学习负担,就可提高其学习效果。

这样即使学生没有学好,也自感问心无愧。

这种教学,由于把学生当成了储存知识的容器,尽管教师煞费苦心,但往往向学生“灌”得越多,他们越不愿动脑筋,效果常常适得其反。

2、“秀”得越多越有效。

在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些教师只重形似不重神似,常常搞些非驴非马的“伪创新”。

比如,为追求师生互动,用“满堂问”来代替“满堂灌”;为追求课堂气氛,用“牧羊式”来取代“填鸭式”。

这种做秀式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把学生当成了演戏的道具和观众,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3、“磨”得越多越有效。

加班加点,是当前不少老师提高教学成绩的“法宝”。

实践证明,苦教苦学苦考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考分,但考试分数并不完全等于教学质量。

因为教学质量不仅包括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等“硬性指标”,更包括能使学生受益终身的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健全人格等“软性指标”。

教师为社会培养的不是“考生”,而应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那种靠“磨”出来的学生,即使一时能获得较高的考分,但往往学习无后劲,日后也很难有作为。

教育活动应该是“春风化雨”,曾几何时却演变得如此“刀光剑影”。

不难看出以上三种课堂形式都是从教师如何“教”的方面出发,而忽视或淡化了学生的“学”。

假如课堂完全成了老师的“一言堂”,这样的“独角戏”其实很难演得精彩。

事实上,只有当学生们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之中,有了角色感,才能更多的“入戏”,课堂也才有望别开生面起来。

“无为教育”理念及其在语文教育中的应用

“无为教育”理念及其在语文教育中的应用

“无为教育”理念及其在语文教育中的应用随着中国成为WTO正式成员,中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中国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国民素质的提高无疑成为关键。

国民素质的提高亟待教育水平的提高,整个国家的教育水平的提高又与语文教育的创新发展密切相关。

语文教育的创新发展需要一个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无为教育”就是目前最具崭新意义的教育理念之一。

充分理解“无为教育”理念并把它合理地应用于语文教育,意义重大。

一、教育观念之革新——“无为教育”(一)“无为教育”,规律教育;“无为教育”,大有作为老庄哲学讲的无为,是“无背道之行,顺自然而为”,即按事物发展规律因势利导。

既然按规律行事,无为就不会没有作为,而是大有作为。

因此,无为之道是无为而无不为,功无不成。

《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就充分体现了无为之道。

无为之道是养生之道,亦可谓教育之道。

教育中渗透无为之道,便形成了一种思想和方法——无为教育。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为”思想与现代教育学中“主导、主体”理论的结合。

无为教育,指教育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隐蔽教育意图,以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以及教师自身的示范等为间接的教育手段,潜移默化,摒弃单调、枯燥的说教,充分信任学生,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没有直接冲突式的说教中自觉地接受教育,在亲身体验中自醒地领悟道理,在以自身为主体的自我教育中达到精神升华和认识的飞跃。

由此,“无为教育”不是管人,而是发展人;不是死守教室,而是进入生活;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学会思考和创造;不是规矩和约束,而是独立和自由;不是叫学生死记硬背别人的思考,而是让学生开阔眼界,活跃思维,产生自己的思考并不断创造。

最有教育艺术的是,作为被教育主体的学生,在没有意识到被教育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受到教育,这可谓“不教而教”。

(二)“无为教育”是一种大教育思想以“不教而教”为主要特征的“无为教育”反应了一种特定的教育过程。

语文教学中的“无为”-最新教育资料

语文教学中的“无为”-最新教育资料

语文教学中的“无为”我们都知道,语文是“大语文”,它是生活,它是艺术,它的内在意蕴并非是靠老师按一定的套路讲出来的。

有时候老师讲了,讲得天花乱坠,讲得口干舌燥,但是学生的语文素养依然不见长进。

长久以来,我一直在思考:我们语文路在何方?一、“不教而教”与“无为而为”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

”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莫大的启示。

为教者若能做到“无为而为”,“取法自然”,真正让学生们自己“有为”起来,就达到了教学的最高境界。

“教是为了不教”,“善教者化教为不教”,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在讲到《红楼梦》时,我就设法如此来做。

我先问学生想了解《红楼梦》中的什么,列出一个提纲,悬挂于教室。

然后让他们从图书馆借来原著,用两周的时间,自己想知道的自己去小说中找寻。

阅读之后,我又找出红学专家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让学生自己去形成一个比对,并让他们谈谈自己最终的看法。

如此不用老师多讲,学生自然对《红楼梦》有一个更深的理解了。

二、“抛秧”式的教学多少年来,农民都是把秧苗插在水田里,插得规规矩矩,但产量依然不高。

后来,农民们把插秧改为抛秧,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之苦,端着育秧盆,姿态优美地抛出秧苗。

这样做却带来了丰收。

为什么呢?细思之,在拔秧和密植插秧的过程中,秧苗的根系受到折磨,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遭到破坏;而育秧盆里培育的块状秧苗,随意均匀地抛在水田里,它们的先天机能受到保护,它们的生长空间得到足够的供给。

抛出的秧苗,当然更有可能高产。

类比到教育上,我们不正在进行着一种教学模式吗,把学生限制在规定的模式里,限制了他们的天性,最终扼杀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所以我们应该提倡:顺其自然,不教而教。

比如学生在进行晨读和阅读时,我从来不限制他们背诵的篇目和阅读的文章。

因为如此反而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认为读书是一种任务,他们没有自己发挥和支配的时间了。

我们应该还时间给学生,正确引导他们阅读、背诵自己喜欢的名篇佳作。

语文本来就是大语文嘛,开卷就有益,何必把学生限制在一个牢笼里呢。

教似无为 学而有为

教似无为 学而有为

教似无为学而有为教似无为,学而有为,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理念。

它源于《论语》中的一句话:“夫子教无类,诲人不倦,可谓至德至化矣。

”这句话强调了“教无类”的思想,即所教的知识应该面向所有人,不分贵贱贫富。

同时,它也要求教育者不断教导学生,不要厌倦,这样才能达到“至德至化”的境界。

教似无为,强调的是教育者的态度。

在中国古代,教育往往是由一位老师传授给一群学生,教师拥有高贵的地位,学生需要尊重他们,并顺从他们的教导。

然而,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更加平等,教师不应该专擅一门艺术或知识,只向某些人传授而不向其他人传授。

教育应该是面向所有人,而不是特定的人群。

这种态度,体现了孔子所强调的“仁”的思想,即对人性的关怀和尊重。

另一方面,学而有为,则是强调学生自己的能动性。

如果只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唠叨,那么学生是很难进步的。

他们需要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去实践他们所学到的知识。

这就是“学而有为”的本义。

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将它们转化为实际的行动,这样才能真正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并且提高自己。

这种教育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个性差异和创造性。

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尤其是考试教育更是如此,考试成绩成为教育的标准。

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差异,也没有考虑到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面对的问题。

而教育的本质是应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培养他们的个性,帮助他们获得成功,而不仅仅只是获得高分数。

教似无为,学而有为的理念,与当今世界上的现代教育有很多的共性。

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追求知识面的广泛和深入,避免仅仅在考试教育上追寻高分数。

这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方式,它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团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各方面技能。

这一教育方式,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推崇,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和理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教而教,无为而为
——兖州语文课堂模式刍议
潘道军
前不久,在师傅的帮助和指导下,开了一节《结构的强度,思维的角度——高一议论文入门学习》的公开课,不知不觉中有了与兖州课堂模式的邂逅。

之后,在学部的精心组织下,学习了很多亲赴兖州取经归来的老师们的示范课,加深了对兖州课堂模式的理解。

我们以往的语文课堂存在以下几个认识误区:1、“灌”得越多越有效。

不少老师认为只要给学生多“灌”一点,“喂”烂一点,就可帮助其减轻学习负担,就可提高其学习效果。

这样即使学生没有学好,也自感问心无愧。

这种教学,由于把学生当成了储存知识的容器,尽管教师煞费苦心,但往往向学生“灌”得越多,他们越不愿动脑筋,效果常常适得其反。

2、“秀”得越多越有效。

在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些教师只重形似不重神似,常常搞些非驴非马的“伪创新”。

比如,为追求师生互动,用“满堂问”来代替“满堂灌”;为追求课堂气氛,用“牧羊式”来取代“填鸭式”。

这种做秀式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把学生当成了演戏的道具和观众,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3、“磨”得越多越有效。

加班加点,是当前不少老师提高教学成绩的“法宝”。

实践证明,苦教苦学苦考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考分,但考试分数并不完全等于教学质量。

因为教学质量不仅包括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等“硬性指标”,更包括能使学生受益终身的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健全人格等“软性指标”。

教师为社会培养的不是“考生”,而应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那种靠“磨”出来的学生,即使一时能获得较高的考分,但往往学习无后劲,日后也很难有作为。

教育活动应该是“春风化雨”,曾几何时却演变得如此“刀光剑影”。

不难看出以上三种课堂形式都是从教师如何“教”的方面出发,而忽视或淡化了学生的“学”。

假如课堂完全成了老师的“一言堂”,这样的“独角戏”其实很难演得精彩。

事实上,只有当学生们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之中,有了角色感,才能更多的“入戏”,课堂也才有望别开生面起来。

兖州课堂模式给我们最直接的冲击就是课堂上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老师更多的时间是不教、无为。

从矛盾的观点来分析,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

按照这个观点,在教与学这对矛盾关系之中,学是内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教是外因,必须通过学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

兖州课堂模式完全改变传统教育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老师的适时点拨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教而教,无为而为。

当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需要从观念和操作流程上加以引导。

教育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在观念上
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了”为“会学了”。

可能这些道理对部分同学不起作用,这就需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在课堂的操作流程上对他们进行约束。

每个人都有生存需要、交往需要、安全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在充分交流、探讨的基础上,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或者逼迫每一位学生展示自己),从而满足他们的交往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根本上找到学习的动力。

兖州课堂模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小组学习,上台展示的方式,充分地调动起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让他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合作技能,学会与人沟通。

兖州课堂模式中导学案的设置,更是适应了新政背景下的教学需要。

在减负的呼声下,各科的绝对课时数都在减少,而教学要求却不低,这就需要将课堂向课外延伸,让学生事先解决掉一些能解决的问题,如通过查字典解决字音、字形、字意等方面的问题,通过自己的阅读把握文章的梗概或者拓展阅读面,通过查阅参考资料或上网搜索从而对相关知识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探究。

教师把第二天的教学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个问题,通过导学案的形式,提前让学生学习。

先学而后教,这就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节约了课堂时间,同时课外的充分研究还可以让课内的学习更深入,交流更宽泛。

另外,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当然为了让学生乐于去做这样的事情,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老师在布置完作业后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在课堂上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学生展示作业成果,这还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附1:《结构的强度,思维的角度——高一议论文入门学习》教学设想
高一学生对记叙文还比较熟悉,在高中学习的起始阶段让他们见识一下议论文,做到知己知彼(记叙文、议论文),了解和强化不同文体,考试时也好从容面对,最起码也可避免四不像文章的出现。

09高考作文阅卷组的一位组长根据阅卷情况,对接下来的作文教学提出了“四度”的要求:结构的强度,思维的深度,语言的力度,材料的厚度。

结合高一新生的实际情况,在议论文教学方面,首要的是让学生的文章入格,即保证议论文结构应有的强度。

其次是深入展开的问题,即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些角度,给他们一些抓手,让他们能够合理地展开文章。

按照进度,必修一第二专题的写作指导是“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其实在议论文写作中,确定中心论点固然不可缺少,但展开中心论点更为重要,如果说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那么分论点则是支撑起这个灵魂的骨架。

尤其是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议论文的结构还不够了解,更谈不上展开深入,这个时候教给他们拐杖,传授他们方法,会让他们成长得更快。

以此为契机,在明确观点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并列式议论文并列层次的拟定方法,促使他们明确思考方向,开拓写作思路,形成条理化、清晰化的思维习惯,让文章在深度和广度上得以推进,这对培养议论文写
作能力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课堂内容上准备结合第二专题中《劝学》这一先秦论说文的代表之作,让学生在了解议论文基本结构的基础上,重点教会他们如何展开并列式的分论点,同时也让他们树立起书本意识,即语文课本不是可有可无的,至少可以从中积累作文素材。

课堂模式上根据本节课内容的需要,把班级学生分为五大组,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和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附2:《结构的强度,思维的角度——高一议论文入门学习》教学流程
在课前预习部分,通过议论文相关知识链接的呈现以及一篇典范议论文(《做人的规则》)的展示,主要让学生感知议论文结构的强度,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模式(依据本论部分各分论点之间的不同关系,可分为并列式结构模式的议论文、递进式结构模式的议论文和对比式结构模式的议论文等)。

这部分内容在上课后十分钟以内通过集体回答和单个提问的方式检查、点拨和强化。

在课堂展示部分,鉴于对象是初学者,就教给他们如何提炼并列式议论文的分论点,并且举出相关的例子,让学生有更为直观的感受,从而更好地消化理论。

希望以此为抓手让大家感悟议论文思维的角度,学会提炼并列式议论文的分论点,学会写简单的议论文。

以“人要有意气”为中心论点举例,进行方法导航。

(方法一,追问内涵法——即问“是什么”;方法二,追问原因法——即问“为什么”;方法三,追问办法法——即问“怎么办”;方法四,追问结果法——即问“会怎样”;方法五,追问对象法——即问“有哪些”。

)理论把握了,看看实战效果怎样,下面进行实战演练。

以“拒绝浮躁”为中心论点,运用五种方法,每种方法分别提炼出三个并列的分论点。

分小组限方法练习:第一组运用追问内涵法,第二组运用追问原因法,第三组运用追问办法法,第四小组运用追问结果法,第五小组运用追问对象法。

先让每一位同学各自冷静思考一两分钟,然后同组成员之间再充分讨论,将自己的理解、思考与同组同学交流、碰撞。

随后根据交流的结果各自动笔,形成书面答案。

最后同组成员拿出自己的成果再次讨论,将自己认为得意的分论点提供给本组执笔的代表,形成本组最终的众人智慧的结晶,请执笔代表上台通过投影展示出来。

其它各组同学进行点评,老师可给出评价标准,如内容上是否符合限定角度,语言上是否精炼等。

最后老师再来亮出自己的示例,供同学们参考。

该板块最后再来总结一下并列式议论文分论点提炼的注意问题。

从方法上来说:分别连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会怎样、有哪些;从数量上来说:一篇议论文至少要有两个分论点,最好有三到四个;从出现位置上来看:分论点一般放在每一段的开头;从句型上来看:每一个分论点语言要精练,一般控制在15字以内。

各分论点之间句子的结构要一致,使中间几段构成准排比段;从内容上来说:各分论点的表述要尽量紧扣话题或中心论点的关键字眼,以保证每一段都扣题。

在课堂升华部分,继续下一个话题,即在感知、感悟议论文的基础上,也来尝试敢动议论文。

以《劝学》为素材,
以“谈学习”为话题(或以“学不可以已”为中心论点),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将《劝学》这样一篇复杂结构模式的议论文改写成并列式结构,即选择五种方法中的任何一种提炼出三个并列的分论点。

任意选择自己有话可说或擅长的方法,强化练习,最好不要跟先前练习的方法重复,也可考虑与《做人的规则》一样,每个分论点提炼时综合同样的两种方法。

在结语部分,给大家讲述一个故事,表达“守住简单的模式,反复磨练就会成为经典”这样一个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