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第2讲同步检测 人民版选修2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资料 人教版选修二 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
选修2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试一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语录》材料二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多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思想?用一句话评价其历史作用?(2)归纳材料二所体现的思想,并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渊源和影响。
(3)在自由这个问题上,材料一和材料二各侧重于什么?答案:(1)自由平等,天赋人权。
对反对封建专制起了推动作用。
(2)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源于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
为西方民主政治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3)材料一侧重于要求获得自由平等、天赋人权;材料二侧重于如何保卫自由与人权。
理一理一、民主思想的发展1.斯宾诺莎:民主政体最优论;斯宾诺莎强调思想自由和遵守国家法令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民主政体才能保证思想和言论自由。
2.洛克:天赋人权论;《政府论》,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天赋人权”;强调自由、法治;提出分权的政治原则3.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论法的精神》,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为西方民主政治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4.卢梭:人民主权论;《社会契约论》,追求平等;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学说。
【总结与升华】(1)以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为代表的民主思想家,对君权神圣、君权神授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实践民主政治的系统思想与理论,如天赋人权论、契约论、人民主权论、自由论、分权制衡论和代议制政府论等。
这些思想的提出,对封建专制理论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同时也为民主政治的出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可操作的政治蓝图。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教案新人教版选修2
第2讲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考点 1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1.“中体西用”的思想(1)背景:随着西方的侵略,西方文化对中国冲击日益强劲,在此形势下,传统的中国社会中最早作出反应的是知识分子,他们提出了“中体西用”的主张。
(2)内涵:坚持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和儒家的“伦常名教”为立国之本,在这一前提下,再学习利用西方近代在科技文教等领域先进的东西。
(3)实践:洋务运动、清末“新政”。
2.近代前期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思考1 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和康梁维新思想有何异同,产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 答提示:相同点:都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不同点:康梁维新派主张用改良的方式实行君主立宪制;孙中山主张用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不同的主要原因:他们所处的阶级地位不同:康梁是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孙中山代表资产阶级中下层。
考点 2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1.建立共和的斗争——辛亥革命(1)背景: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清朝专制统治陷入空前孤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形势有很大发展(革命思想、革命政党、武装起义)。
(2)成果:推翻清政府;结束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金版点拨《中国民国临时约法》的局限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外没有明确规定反对帝国主义,对内没有规定平均地权,土地制度条款的缺失使辛亥革命的成果难以得到国民有力的拥护。
这既是辛亥革命的果实会被袁世凯窃取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不足之处。
思考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封建专制色彩的体现有哪些?提示:(1)“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皇帝的“君权神授”。
(2)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等自由,与封建专制下的臣民有天壤之别。
(3)三权分立体制与封建专制、世袭制有本质不同。
考点 3 抗战胜利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 1.国民党的独裁统治(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年宁汉合流,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建立;1928年,蒋介石打出“以党治国”的旗号,实行国民党独裁统治:建立特务组织,加强恐怖统治;制定名目繁多的反动法令,剥夺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1936年国民政府以宪法形式确立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人民版高中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测试题
高中教师命题比赛参赛试卷《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测试题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英王詹姆士一世提出“君权神授”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协调君权和神权的关系B.缓和国王和议会的矛盾C.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依据D.打击天主教会的势力2.最早提出“政治的目的是自由”的思想家是谁()A.阿奎那B.斯宾诺莎C.洛克D.卢梭3、认为人们通过订立契约而组成国家或政府的思想家有(1)斯宾诺莎(2)洛克(3)卢梭(4)詹姆士一世A、(1)(2)(3)B、(2)(3)(4)C、(1)(2)(4)D、(1)(3)(4)4、最早提出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处理对外事务权的权力的是A、洛克B、孟德斯鸠C、斯宾诺莎D、格劳秀斯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历经反复的根本原因是A、人民群众没有把革命推向前进B、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C、斯图亚特王朝不甘心失败,对革命分子进行拉拢腐蚀D、革命领导权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共同掌握6、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的实质意义在于A、推翻斯图亚特王朝B、结束封建专制统治C、确立君主立宪制D、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7、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宣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二者鲜明体现了(1)天赋人权学说(2)社会契约理论(3)三权分立学说(4)反对种族歧视的思想A、(1)B、(1)(2)C、(1)(2)(3 )D、(1)(2)(3)(4)8、1776年《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A、美国独立战争开始B、美利坚合众国诞生C、美国获得民族独立D、美国共和政体确立9、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到18世纪末转变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
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A、北美人民的反英意识在逐步增长B、北部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C、北美各地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D、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10、美国《独立宣言>中原有这样一段文字:“英王乔治三世,侵犯了一个从来没有冒犯过他的远方的民族的人身、神圣的使命和自由的权利,俘虏了他们并把他们作为奴隶卖到另一个半球去,使许多黑人惨死于运输途中。
2016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第1讲同步检测人民版选修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第1讲1.(2015·大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而非法律创造国王……假如臣民认为国王滥用权力,他们只能祈求上帝开导国王,把他引到正确的道路上去……正像争论上帝能做什么是无神论一样,作为一个臣民去争论国王能做什么,或国王不能做这做那,也是僭越和高度的侮辱。
——[英]詹姆士·斯图亚特《神权》材料二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英]约翰·洛克《政府论》(1)分析上述两则材料思想倾向的不同。
材料一、二都提到“上帝”,试分析其各自的意图?(2)依据材料,并结合史实说明这两种思想在其所处时代的影响。
[答案](1)不同倾向:材料一认为国王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民无权议论国王的行为,国王的权力是上帝赋予的;材料二认为立法权是人民赋予的,法律应体现人民利益,保护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如果立法者违背人民的利益,人民有权反抗。
各自意图:材料一意图宣传“君权神授”;材料二意图宣传“天赋人权”。
(2)不同影响:材料一的思想是力图维护君主的专制权力,结果导致资产阶级、人民群众与封建统治的矛盾激化,是引起革命的原因之一。
材料二为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反对君主专制和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2.(2014·扬州中学)17至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推动了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2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限时特训 新人教版选修2-新
【金版教程】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代社会的某某思想与实践 2 近代中国的某某思想与实践限时特训新人教版选修2 温馨提示:本套题共5小题,分值100分,做题时间为45分钟,请您把握好时间,认真做答。
1.[2015·某某一模]材料一1912年12月中旬,中国举行了有史以来的首次国会选举。
获得登记的选民共有近4300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10左右,这一比例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期议会选举相比也不算低。
当然,除少数知识分子和热衷政治的人外,许多选民连如何运用选举权都一无所知,其政治参与意识也较低。
因此,实际参选人数并不是很多。
此次选举首次出现了政党竞选国会席位的现象。
选举结果,宋教仁改组的国民党在参众两院中均占了绝对优势。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遭枪击,22日不治身亡。
宋教仁一案曝光,引起舆论大哗,各界攻击矛头直指袁世凯。
1912年至1916年6月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争斗,先后竟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政治史上的一道奇特景观。
——摘编自X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材料二1913年10月6日,国会两院在所谓公民团(实为袁手下伪装的士兵警察及便衣特务)的叫喊声中,举行总统选举。
这些人包围了国会,叫嚷“今日非将公民所属望的总统选出,不许选举人出会场一步”。
但即使在这种恐吓之下,袁在前两次投票中仍未能获得足够当选的票数,而只是在第三轮投票中才得以获得多数选票。
10月10日,袁正式就任大总统,临时政府也变成正式的政府。
——摘编自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在政治某某化方面的表现。
(12分)(2)根据上述材料,对民国初年政治转型的艰难性加以说明。
(8分)答案(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和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某某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举行了首次国会选举;政党政治开始出现。
(2)国民政治素质和政治参与意识都较低;宋教仁被暗杀,宪政遭破坏;内阁更换太过频繁;总统选举程序不公正。
2016届高三历史高考调研一轮复习课件:选修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
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
2.梁启超:从兴民权到“新民” (1)强调兴民权是变法的根本,是强国的保证。 (2)重视国民素质,提出“新民”思想,“新民”必须具备 爱国思想、尚武精神、社会公德、独立人格四要素。 (3)赞同君主立宪,反对操之过急。
高考调研
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
3.孙中山的民主共和 (1)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 专制统治,恢复汉族的正统地位;民权主义是推翻君主专制 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是解决以土地为 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 (2)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是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反对 民族压迫;民权主义是给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的个人 与团体自由和权利;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 “耕者有其田”。 (3)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与监察权分立。
高考调研
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
4.护国运动 1915年,袁世凯公然宣布复辟帝制。孙中山发表《讨袁宣 言》,号召人民起来维护共和制度。蔡锷等人策划领导了声 势浩大的护国运动,袁世凯众叛亲离,被迫于1916年3月宣 布取消帝制。不久,袁世凯在忧惧中死去,护国运动结束。 5.反对张勋复辟的斗争 1917年7月,军阀张勋在北京拥戴溥仪复辟。孙中山发表 《讨逆宣言》反对复辟帝制,反对军阀统治,维护民主共和 制度。张勋的倒行逆施,遭到全国一致的强烈反对,仅仅12 天就失败了。
高考调研
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
2.延安的民主政治建设 (1)民主选举、宪政运动、“三三制”政权。 (2)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3.两种命运的抉择 (1)专制、内战、一党独裁的命运:蒋介石发表《中国之命 运》、掀起新的反共高潮、召开国民党“六大”、拒绝建立 联合政府。 (2)民主、和平、联合政府的命运:批判《中国之命运》、 回击国民党的反共高潮、召开中共七大、讨论夺取抗战胜利 和解决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讲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精讲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2
• [特别提醒] 中国近代维新派和革命派的民 主思想的实质都否定封建君主专制,主张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但实 行民主政治的方式和政体不同,维新派主 张用改良方式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 张用暴力革命方式实行民主共和制。
• 考点二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 1.建立共和的斗争——辛亥革命 • (1)背景:清末新政和“ 预备立宪 ”的失败, 清朝专制统治陷入空前孤立;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 形势有很大发展(革命思想、革命政党、武 装起义)。 • (2)成果:推翻清政府;结束封建帝制;建立 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
• 2. 延安的民主政治建设 • 抗战爆发后,陕甘宁边区政府开始实行民主 选举制度,建立 抗日民主 政权;发动人民 群众积极参与宪政运动,成立延安各界宪政 三三制 ”原则建立抗日民主 促进会;按“ 政权。充分保障各抗日阶级、阶层的广泛的 民主权利。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提供 了宝贵的经验。
• 3.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 • (1)抗战胜利前夕,国民党出版了以蒋介石名义发表的《 中国之命运 》,提倡大汉族主义、宣扬封建思想糟粕,鼓吹 法西斯专政,对解放区进行武装挑衅。 • (2)针对《中国之命运》及武装挑衅的回击:中国共产党组 织撰写批判文章,揭露其反动实质和蒋介石推行法西斯独裁 统治的阴谋,呼吁一切爱国的国民党人坚持孙中山的 三民主义 ,反对封建法西斯主义;严正抗议国民党顽固派的 武装挑衅;各解放区开展声势浩大的反对内战、保卫边区的 群众运动。
思想 家
思想主张 思想体系——
三民主义
实践及评价 (1)孙中山的民主理想, 是以建立资产阶级民 主共和制度为核心, 大大超越了君主立宪 制 (2)从实现政治目标的途 径看,康有为、梁启 超是保皇和改良,孙 中山则要以暴力革命 推翻清王朝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教案人民版选修2
第2讲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考点 1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 1.民权思想的启蒙(1)1840年前后,中国一些思想革命的先行者了解、吸收了西方个性解放的思想以及自由、平等、民主的原则,萌生了民权思想。
甲午战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对民权思想做了理论上的探索,其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2)康有为认为人人有“自主之权”、“自立之权”“人人平等”。
梁启超认为,民权政治是近代历史发展的新事物,必然实现。
2.孙中山的民权思想(1)孙中山主张通过革命来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
(2)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孙中山首次把革命宗旨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而“五权宪法”原则是孙中山民权思想的基本内容。
这一原则是在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加上了考试权和监察权。
特别提醒 中国近代维新派和革命派的民主思想的实质都否定封建君主专制,主张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但实行民主政治的方式和政体不同,维新派主张用改良方式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用暴力革命方式实行民主共和制。
考点2 近代中国创建民主制度的斗争 1.公车上书(1)1895年4月,《马关条约》的签订激起全国各阶层人士的愤怒。
康有为、梁启超联络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联名上书,提出了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四项主张。
(2)意义:使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由思想理论传播发展为政治实践。
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2.百日维新(1)1898年初,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
(2)1898年6月,光绪帝下《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3)变法主要在政治、经济、文教、军事和人事等方面进行。
但没有触动封建体制和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3.推翻帝制(1)建立团体: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建立了兴中会,1905年在日本建立了中国同盟会,并制定了革命纲领。
(2)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3月,颁布了《临时约法》,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体,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高考调研】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选修二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
【解读】 克伦威尔是在处死查理一世的背景下掌握政权 的,当时阶级矛盾很尖锐:内有人民起义和封建势力反扑, 克伦威尔要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与要求,巩固新生 政权。克伦威尔统治时期,对内以武力维护统治,镇压人民 起义;发展工商业,并在宗教上厉行清教法规;对外派兵征 服爱尔兰和苏格兰,这些措施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发展。但是,克伦威尔的统治是建立在武力基础上的,掌握 政权后,解散议会,加强思想控制,他建立的护国政体实质 是一种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政权,带有消极因素。
③古希腊、罗马时期民主思想、民主制度的发展为近代民 主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代表人物及主张: ①斯宾诺莎: a.主张:自我保存是人性的根本原则;民主制是与个人自 由相结合的政体;政治的目的是自由。 b.影响:最早提出“政治的目的是自由”,为资产阶级的 政治原则提供了理论上的论证,对后来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影响。
选修二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第1讲 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课程标准 1.知道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理解民主思想与 专制理论的根本区别,树立支持民主、倡导进步的历史意识。 2.了解《大抗议书》的基本内容,理解国会通过该文献前 后国会与国王冲突的主要原因;简述国会处死国王查理一世、 建立“护国政体”和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史实,认识民主与 专制斗争的残酷性、复杂性和反复性。
(2)革命经过: ①开始标志: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提出了限制王权的要 求。通过了《大抗议书》,加速了君主与议会的彻底决裂, 反映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对君主专制、要求限制王权、废 除封建特权、进行改革的要求。 ②内战时期(1642-1649):议会军最终获胜,处死查理一 世。 ③共和国时期(1649-1653):1649年建立共和国,克伦威 尔1658):克伦威尔解散议会, 就任护国主,成为独裁者。 ⑤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60-1688):克伦威尔死后,资产 阶级和新贵族为了尽快结束混乱局面,维护社会正常秩序, 推动资本主义继续发展,而与斯图亚特王朝妥协。 ⑥1688年“光荣革命”:查理二世及其继任者詹姆士二世 的反动统治是导致“光荣革命”发生的原因。革命后资产阶 级和新贵族掌握了政权。
2016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第3讲同步检测人民版选修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第3讲1.(2015·河北永年)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在维多利亚时代一些文人的笔下,克伦威尔和铁甲军的胜利被描绘为民主制度和议会制度对王权和旧时代迷梦的胜利,我们切不可轻信这个观点。
这场胜利不过是两万多名坚定、残忍、纪律严明的军事狂徒战胜了英格兰一直向往的一切美好事物。
要扭转这种局面,需要多年持续不断的斗争。
我们无限关心的这场斗争起初建立了权力有限的君主立宪制,而最后却导致了军事独裁。
一个残暴、可怕、能量很大的人成为国家的主宰,他在后来的十二年里用心良苦而又疑惑不安地作了各种努力。
他的所作所为极端错误,反映了机会主义和自私自利的倾向,在史册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摘编自温斯顿·丘吉尔《英语国家史略》(1)根据材料分析,克伦威尔时期的英国政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根据材料回答丘吉尔对英国政治发展的主张。
[答案](1)变化:克伦威尔就任护国公以后,将立法、行政、军事与外交等大权集于一身,他的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使英国共和制度名存实亡。
(2)主张:反对独裁、专制,追求君主立宪的民主政治。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英国克伦威尔时期政治的特点。
结合材料联系所学分析回答。
如材料“……最后却导致了军事独裁。
一个残暴、可怕、能量很大的人成为国家的主宰,他在后来的十二年里用心良苦而又疑惑不安地作了各种努力。
……”。
第(2)问,主要考查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联系英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结合材料归纳总结。
材料“在维多利亚时代一些文人的笔下,克伦威尔和铁甲军的胜利被描绘为民主制度和议会制度对王权和旧时代迷梦的胜利,我们切不可轻信这个观点。
……而最后却导致了军事独裁。
一个残暴、可怕、能量很大的人成为国家的主宰,他在后来的十二年里用心良苦而又疑惑不安地作了各种努力。
他的所作所为极端错误,反映了机会主义和自私自利的倾向,在史册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第2讲同步检测人民版选修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第2讲1.(2015·江西师范大学附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组成国民议会的法国人民的代表们,认为不知人权、忽视人权或轻蔑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所以决定把自然的、不可剥夺的和神圣的人权阐明于庄严的宣言之中……第六条、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
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材料二国家权力第一章国民立法议会第二节初级会议;选举人的选任第一条、为了组成国民立法议会,积极公民们应每年一次在城市和在区集合为初级会议。
第二条、凡属积极公民,必须:……在王国内任何一地至少已经缴纳了相当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并须提出纳税的收据。
——摘编自《1791年宪法》(法国)(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1791年宪法》关于公民权利的规定有何区别。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人权和公民权的宣言》与《1791年宪法》作出有关公民权利的规定的原因。
[答案](1)《人权和公民权宜言》:全体公民享有参与法律制定的权利;《1791年宪法》:只有部分公民享有此权利。
(2)《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目的在于否定封建制度,从普遍人权着眼,确立基本的民主原则。
《1791年宪法》:从确立实际的民主制度出发,目的在于限制下层群众的政治权利,保护有产者的利益,建立稳定的社会铁序。
[解析](1)问,材料一强调“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材料二强调只有“在王国内任何一地至少已经缴纳了相当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并须提出纳税的收据”的积极公民才享有制定法律的权利,据此指出《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1791年宪法》关于公民权利的规定的区别。
(2)问,提炼材料一有效信息:“组成国民议会的法国人民的代表们,认为不知人权、忽视人权或轻蔑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据此说明《人权和公民权的宣言》作出有关公民权利的规定的原因。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第2讲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封建的斗争课件 岳麓版选修
二、“君主立宪” 1.康有为:托古改制 (1)代表作:《孔子改制考》。 (2)思想特点: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即托古改制。 (3)思想主张 ①近代西方自由平等理论在中国“古已有之”。 ②用进化论观点重新解释“三世”说。 ③坚持渐进变革,先实行君主立宪,再实行民主。
2.梁启超:从兴民权到新民 (1)代表作《新民说》。 (2)思想主张 ①兴民权是变法的根本,强国的保证。 ②提出“新民”思想。 ③认为君主立宪政体是世界上最完善的政体,但在中国不 可操之过急。
(3)代表作品:张之洞著《劝学篇》。 ①一方面,极力维护君主专制和纲常名教。 ②另一方面,主张“务通”,倡导西学。 3.评价 (1)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还有很大局 限。 (2)体现了当时部分知识分子和官僚地主主张学习西方、实 行变革的共识。 (3)一些改良思想家开始提出“设议院”“君民共主”的政 治改良主张。
3.性质: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宪 法。
4.意义 (1)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2)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宣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 (3)新的共和代议制度的法律形式由此确立。
抗战胜利前后的斗争
1.“三三制”原则的实行 (1)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的性质:中央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性质的政权。 (2)实行该原则的目的:增强抗日根据地的力量,取得抗日 战争的胜利。 (3)意义:提高了共产党的威信,争取了中小资产阶级和开 明绅士的认同,加强了根据地内部各阶层的抗日团结,巩固和 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辛亥革命前 (1)传播思想:以章炳麟、陈天华、邹容为代表的革命党 人,发表文章著作,声讨清政府卖国专制的罪恶,号召人民起 来革命。 (2)成立团体:1905年,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 团体成立全国性的统一资产阶段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并提出 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的革命目 标。 (3)蓬勃发展:革命党人与改良舆论进行论战并相继举行多 次起义。
高中历史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实践含2016年高考试题人民版92
考点26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实践1.(2016·课标全国Ⅰ卷·T46)【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1721年,英国议会首次对行政高官进行质询。
1783年,下院议长宣布,任何议员都有权向大臣或官员提出问题,被质询者可以答复,也可以拒绝答复。
1835年,质询首次出现在英国议会下院的议事程序单上,并公布于众。
被质询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
从此,质询成为英国议会对内阁进行监督和问责的一项固定制度。
进入20世纪后,质询时间固定为星期一到星期四每天下午1个小时。
对于普通质询,被质询人可在7天内答复;对于紧急质询,被质询人必须在3天内答复。
70年代后,下院设立了与政府工作相对应的多个专门委员会,各委员会可以分别就政府的内政和外交问题向有关政府官员提出质询,发现政府工作中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加以改善。
——摘编自埃弗尔·詹宁斯《英国议会》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的发展变化,并指出这一制度的实质。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的积极作用。
(6分)【解题指南】本题考查英国议会的质询制度。
解答关键: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从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这一角度作答。
【解析】第(1)题第一问,据“进入20世纪后,质询时间固定为星期一到星期四每天下午1个小时”,可得出质询时间开始固定等。
第二问,英国议会质询制度实际上体现了议会和人民对政府和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是立法机构监督、问责行政机构的民主制度。
第(2)题,据“发现政府工作中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加以改善”等信息作答。
答案:(1)发展变化:质询时间由不固定到固定;由可拒绝回答到有问必答;专业化、制度化程度逐步提高。
实质:立法机构监督、问责行政机构的民主制度。
(2)作用: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推动政府改善工作;进一步完善民主制度。
2.(2016·课标全国Ⅱ卷·T46)【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受命总理朝政,提出了一系列政治革新主张。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第2讲 近
• 材料二 卢梭学说,于百年前政界变动最有力者也,而伯伦 知理(欧洲政治思想家)学说,则卢梭学说之反对也。二者孰 切真理?曰:卢氏之言,药也;伯氏之言,粟也。痼疾既深, 固非恃粟之所得瘳(病愈)。然药能已(治愈)病,亦能生病, 且使药证相反,则旧病未得豁,而新病且滋生,故用药不可 不慎也。
——摘自马克壵主编《世界文明史》(下)
• 材料二 孙中山在广州,曾系统地演绎了他的理想:中国应 有一个民治、民有、民享的国家,而其政府则在三权鼎立的 模式外,还有两个独立的权力——继承中国文官传统的监督权 (御史纠弹)与人事权(考试与督责)。 • ——摘自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人对民主的 认识及其成因。
•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中国的民主思 想,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归结提炼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中在学理方面做出贡献的是洛克、 卢梭等人,可知是启蒙思想。第二小问“看法”据材料中 “为吾中国政治进化之前驱”提炼要点。第(2)问据材料二 中最后两句话提炼相关要点:治病要对症下药,适合国情。 根据所学从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对共和制的看法及与国情的 适应情况方面分析。
• 观点二:不同意。理由:袁世凯独裁、复辟说明君主专制势 力强大;法律从属于政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时约法》没有真正实施;尊 孔复古说明专制思想依然占统治地位。
2 . (2013·福 建 ·41B) 阅 读 下 列 材 料 , 回 答 问 题 。 导学号 26061551
材料一 欧洲今日政治之进化,其动力全在十八世纪之 末,而以诸大家发明学理之功最高焉。英之陆克(今译洛克)、 法之孟德斯鸠、卢梭其最著也。同人就日本人所谓书中三先生 学说重译、编辑,以成是编,聊为吾中国政治进化之前驱云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阶段性测试题 人民版选修2-人民版高三选修2历史试题
阶段性测试题十三(选修二综合测试)1.(2015·某某某某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 04431353材料一既然人们参加社会的重大目的是和平地和安全地享受他们的各种财产,而达到这个目的的重大工具和手段是那个社会所制定的法律……立法权不仅是国家的最高权力,而且当共同体一旦把它交给某些人时,它便是神圣的和不可变更的……立法权力的四重界限:第一,它们应该以正式公布的既定的法律来进行统治,这些法律不论贫富、不论权贵和庄稼人都一视某某,并不因特殊情况而有出入;第二,这些法律除了为人民谋福利这一最终目的之外,不应再有其他目的;第三,未经人民自己或其代表同意,绝不应该对人民的财产课税;第四,立法机关不应该也不能够把制定法律的权力让给任何其他人,或把它放在不是人民所安排的其他任何地方。
——摘编自《政府论》材料二孙某某非常重视法制建设,他一再强调国无法则不立,国家治乱一系于法。
并提出立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他认为,民国立法要从实际出发,既要适应时代,又要符合国情;在内容上要体现主义立国精神,在方法上要行国民创制、复决法律之制;要切实维护法制的统一,立法务必根据大法,会议法律当与根本大法不相抵触。
不管任何人,包括百官在内,凡某某的,一律追究法律责任……治理国家,建官分职,任贤选能至为重要,们要尽保护人民之责,为人民谋享受法律保护之幸福。
官吏是国民的公仆,要接受主人的监督,除国会代表国民行使监督政府的职权外,还需设立监察机关,专司监察,对官吏的失职某某行为进行弹劾。
他说,民国即为人人共有之国家,则国家之权利,人人当共享,国家之义务,人人亦当共当。
中华民国既以人民为主体,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首当守法,从舆论。
凡百官吏就职,必发誓奉公守法,不取贿赂;以后有违誓者,必尽法惩治之。
——摘编自《孙某某法治思想谈》(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洛克与孙某某思想的共同点。
(7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某某力图实现其法治思想的途径,并分析其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第2讲
1.(2015·江西师范大学附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组成国民议会的法国人民的代表们,认为不知人权、忽视人权或轻蔑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所以决定把自然的、不可剥夺的和神圣的人权阐明于庄严的宣言之中……
第六条、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
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材料二国家权力
第一章国民立法议会
第二节初级会议;选举人的选任
第一条、为了组成国民立法议会,积极公民们应每年一次在城市和在区集合为初级会议。
第二条、凡属积极公民,必须:
……在王国内任何一地至少已经缴纳了相当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并须提出纳税的收据。
——摘编自《1791年宪法》(法国)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1791年宪法》关于公民权利的规定有何区别。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人权和公民权的宣言》与《1791年宪法》作出有关公民权利的规定的原因。
[答案](1)《人权和公民权宜言》:全体公民享有参与法律制定的权利;《1791年宪法》:只有部分公民享有此权利。
(2)《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目的在于否定封建制度,从普遍人权着眼,确立基本的民主原则。
《1791年宪法》:从确立实际的民主制度出发,目的在于限制下层群众的政治权利,保护有产者的利益,建立稳定的社会铁序。
[解析](1)问,材料一强调“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材料二强调只有“在王国内任何一地至少已经缴纳了相当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并须提出纳税的收据”的积极公民才享有制定法律的权利,据此指出《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1791年宪法》关于公民权利的规定的区别。
(2)问,提炼材料一有效信息:“组成国民议会的法国人民的代表们,认为不知人权、忽视人权或轻蔑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据此说明《人权和公民权的宣言》作出有关公民权利的规定的原因。
《1791年宪法》制定者是法国的金融资产阶级,极力保护有产者的利益,这是《1791年宪法》作出有关公民权利的规定的原因。
2.(2015·遵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
——美国《独立宣言》材料二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案(1870年)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性别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1920年) (此前年满二十一岁的公民才拥有选举权,现规定)年满十八岁和十八岁以上的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年龄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二十六条修正案(1971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独立宣言》确立的政治原则及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公民的选举权是如何变化的?对此,你有何认识?
[答案](1)原则:天赋人权(或自由平等)。
作用:鼓舞美国人民为争取自由独立而战。
(2)变化:取消了选举权在种族、肤色和奴隶身份上的限制;取消了选举权在性别上的限制;放宽了选举权在年龄上的限制。
认识:美国公民的选举权在历史上长期受到限制;美国的选举制度日趋完善等。
[解析](1)问中第一小问《独立宣言》确立的政治原则,联系启蒙运动的思想,理清材料中关键词,提炼概括出其中体现的政治原则;第二小问政治原则的作用,结合语境美国独立战争,阐发独立宣言原则的作用,如鼓舞了美国人民的斗志等。
(2)问中第一小问“美国公民的选举权是如何变化的”提取材料二中反映变化的关键词予以表述即可,具体而言打破种族、肤色、性别限制,同时降低年龄限制;第二小问对该变化的认识,一分为二,即通过变化得知曾经不完善,同时据变化趋势而言,可知美国民主日趋完善。
3.(2014·沈阳二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时的英国政治家埃德蒙·伯克已意识到美国革命的意义:“一场伟大的革命已经发生——这一革命的发生并不是由于任何现存国家中的变化,而是由于在世界的一个新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它已在所有的力量关系、力量均势和力量趋势方面引起一个巨大的变化,就像一个新行星的出现会在太阳系中引起一个巨大的变化一样。
”
材料二美国革命在当时具有深远的影响,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建立,在欧洲被广泛地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切实可行,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切实可行的政体。
材料三《人权宣言》的发表形成了法国大革命的高潮,这并非偶然,起草该宣言的委
员会承认,“这一崇高的思想”产生于美洲。
在北美洲确立起自由的那些事件中,我们已进行了合作;北美洲向我们表明了我们应将对于自身的保护建立在什么原则的基础上……
——以上材料均摘自《全球通史》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美国是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美国革命与法国的关系。
(3)上述材料对美国革命的意义的认识有何共同之处?
(4)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的法律文件及其涉及的相关“和谐社会”主题的内容。
[答案](1)“新的种类的新国家”是指资产阶级共和国。
就政体来说,属于“新的种类”。
(2)法国启蒙思想在北美的广泛传播,为美国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证明了启蒙思想的可行性,并且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3)都充分肯定了美国独立战争的作用,尤其是对欧洲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英国:《权利法案》,限制国王权力,建立君主立宪制。
法国:《人权宣言》,人生来是自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美国:《独立宣言》,承认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确立共和政体,总统和议员均有选举产生,具有一定的民主性。
4.(2015·湖北孝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
其中对美国国会的介绍最为详细。
与议会思想率先传入形成反差的是,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
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识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至上”、“制宪”、“违宪”等内容的法律化、制度化、神圣化,在专制政体板结的时代很难传播。
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
材料二1895年,郑观应在诗中鼓吹:“议院固宜设,宪法亦须编”,“宪法不行专制严,官吏权重民太贱,妄谈国政罪重科,上下隔阂人心涣”。
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材料三1902年出版的《世界地理学》一书,不仅介绍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学说,还专门介绍了日本的责任内阁制:“行政部,内阁总理为首,其下外务、内务、大藏、陆军、海军、司法、文部、农商务、递信凡九省,皆有大臣。
”“所谓责任内阁者,此责任二字,非对于君主而言,对于议会而言”。
——以上均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人对宪法了解相对滞后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观应、康有为等人先后强调宪法重要性的意图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近代以来中国人接受西方宪政思想的演变过程。
在此思想影响下,20世纪初期,中国进行了哪些宪政建设的有益探索?
[答案](1)原因:宪法较抽象。
宪法约束君权。
(2)意图:宣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挽救民族危亡。
(3)过程:从议会制度,到宪法思想,再到责任内阁制。
探索:清末预备立宪和《钦定宪法大纲》颁布;中华民国的建立及《临时约法》的颁布。
[解析](1)问,根据材料一中后半部分“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至上’、‘制宪’、‘违宪’等内容的法律化、制度化、神圣化,在专制政体板结的时代很难传播”的分析可以概括出原因:宪法较抽象;宪法约束君权。
(2)问,郑观应和康有为二者都属于维新派,主张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因此鼓吹宪法。
(3)问,19世纪30年代开始传入议会思想,19世纪末开始传播宪政思想,20世纪初开始传播责任内阁思想。
因此过程应是从议会制度到宪法思想,再到责任内阁制。
建立宪政建设探索为建立中华民国及颁布《临时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