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3.8《拿来主义》从《铸剑》看鲁迅的复仇情结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doc
浅谈鲁迅作品中的复仇主题
论文名称:浅谈鲁迅作品中的复仇主题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班级:市场营销二班学号:***********姓名:李乐平摘要:品读过鲁迅先生的一些作品之后,人们会发现,在充满现实主义气息的文笔下,书写的不乏一些复仇主题的故事,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阶级特点和美学特点。
从《野草》到《铸剑》,再到《孤独者》,复仇的主题一直是鲁迅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我们这里说的复仇,重点之处不是杀戮,而是精神的复仇以及作为启蒙者,意志的觉醒。
关键词:鲁迅复仇野草铸剑孤独者正文:一、《野草》——对庸众不争的自怄鲁迅先生投笔从戎,便是誓为贫苦百姓的保护者,甘做刀笔吏,他对敌的议论,总是锋芒毕露,直入对手骨髓。
在《复仇》、《复仇(其二)》两篇散文诗中,鲁迅复仇的矛头却直指百姓——那些他一心想唤醒、想拯救的人。
这是鲁迅对愚昧百姓“怒其不争”的体现,也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在《野草》的序中说:“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
”所谓的“旁观者”,即看客们,这类形象在鲁迅的作品中屡有刻画。
但在《复仇》中,鲁迅却直接将矛盾集中于“当局者”:“他们俩裸着全身,捏着利刃,对立于广漠的旷野之上。
他们俩将要拥抱,将要杀戮...”。
“裸着全身”,指的是全身心的依赖,是爱的表现;“捏着利刃”,却是指向杀戮,是恨的体现。
他们复仇的方式非常奇特。
之后看客出现了,出现了这极致的大欢喜的观看者,“拼命地伸长颈子,要鉴赏者拥抱或者杀戮”【1】。
但是这样的拥抱或者杀戮迟迟不来,且“不见有拥抱或杀戮之意”。
于是,路人们就觉得无聊,“觉得有无聊钻进他们的毛孔,觉得有无聊从他们自己的心中由毛孔钻出,爬满旷野,有钻进别人的毛孔中”。
想象中拥抱和杀戮的生命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并没有到来,然而,“看”的对象却已经发生反转,由路人看杀戮者,变为杀戮者看路人:杀戮者“以死人似的眼光,赏鉴这路人们的干枯...”。
【2】这样的反转构成了一重的复仇:不让庸众鉴赏,得以生命飞扬的大欢喜,却偏给观看他们的厌烦和无聊。
《铸剑》:鲁迅表现主义的复仇
《铸剑》:鲁迅表现主义的复仇内容摘要:鲁迅的小说《铸剑》讲的是一个复仇的故事,改编自《列异传》和《搜神记》中三王墓的故事。
经过改编后的复仇故事是鲁迅表现主义的杰作,表现主义是将蓄在作家的内心的东西,向外面表现出去的艺术,鲁迅通过人物的塑造、小说意象和细节的描写在揭示小说主题的同时,表现出来的是鲁迅内心的追求和情感。
关键词:铸剑》讲的是一个复仇的故事,改编自《列异传》和《搜神记》中三王墓的故事。
经过改编后的复仇故事是鲁迅表现主义的杰作,表现主义是将蓄在作家的内心的东西,向外面表现出去的艺术,鲁迅通过人物的塑造、小说意象和细节的描写在揭示小说主题的同时,表现出来的是鲁迅内心的追求和情感。
关键词》表现主义复仇鲁迅的《铸剑》写于1927年,主题是复仇。
小说讲的是宴之敖者帮助眉间尺报杀父之仇的故事。
眉间尺的父亲给大王铸了雌雄双剑,结果被大王杀了,宴之敖者带着眉间尺的人头、背着眉间尺父亲留下的雌剑杀了大王复仇成功,但宴之敖者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个故事鲁迅改编自曹丕的《列异传》和干宝的《搜神记》,《列异传》和《搜神记》都记载了干将莫邪铸剑被杀,而后其子赤为之复仇的故事,故事中也都有一位陌生的过客,最终那位陌生的客以付出自己生命的代价帮赤杀了大王,复了仇。
那么,鲁迅的《铸剑》的故事与《列异传》、《搜神记》中的故事有什么不同呢,鲁迅又为什么要对这个故事进行改编呢?鲁迅的《铸剑》中对原来故事的主人公进行了改编,小说中的大王、眉间尺(原来故事中叫赤)、宴之敖者鲁迅都分别进行了仔细的塑造,小说中的人物相对于原来故事中的人物来说更立体、更丰满也更显人物的发展性。
高中语文 3.8《拿来主义》鲁迅小说的精神世界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鲁迅小说的精神世界鲁迅的意义在现实和读者的不断阅读和解释中被创造出来。
鲁迅思想及其传述思想情感的语言符号已成为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独特性与丰富性的证明。
阅读鲁迅不仅需要对其进行语言的和历史的意义还原,更需要有精神灵魂的撞击和生存意义的拷问,并在"撞击"与"拷问"中实现思想的去蔽和生命的自觉,在尽可能真实理解鲁迅的前提下,能大胆而真诚地直面自我的现实和人生,在"鲁迅与自我"的双面审视里实现阅读的意义循环,读鲁迅即读自我和现实,在阅读人生和现实中阅读鲁迅,又在阅读鲁迅中理解自我和现实。
接近鲁迅思想和文学的最便捷而恰当的方式就是读他的作品,在他的作品里体验"吃人"的"无物之阵",理解那颗真实而丰富的灵魂。
(一)我们对鲁迅的态度鲁迅是现代中国最有创造性和独立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思想"和"文学"都有专名人的生命和思想的意识观念和社会制度。
人是社会的目的,而不是社会的工具,一切文化和文明都是人所创造而有益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如果背离这一点,多么高深的文明和高级的社会形式都有不合理性,都值得怀疑和改造。
西方社会的文艺复兴、思想启蒙和现代主义思想给了鲁迅以启示,只不过它们是以反叛神权和宗教,建立世俗社会和人的思想为目标。
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套以"官本位"和"礼"文化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价值系统,人要么是"官"的奴隶,要么是"礼"和"理"的物化对象,没有独立的人格和价值,所以,现代思想启蒙就是以挣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争得做人的地位和价值为目标。
鲁迅是现代思想革命的先觉者和建设着,他以"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反叛思维和战斗精神建筑了现代思想文化大厦,把"先行着"的悲剧性和荒诞性体验提升到生命存在的价值高度,为中国现代思想和文学贡献了最宝贵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品格。
铸剑”与复仇——读鲁迅《铸剑》
“铸剑”与复仇——读鲁迅《铸剑》由于鲁迅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由此而奠定的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关于鲁迅研究的文章、专着特别多。
不过,就我个人比较狭窄的阅读经验来说,针对鲁迅的《呐喊》、《彷徨》以及《野草》的研究之作非常多,而《朝花夕拾》,特别是1936年出版的《故事新编》则没有受到研究者的足够重视。
也许是作者一再对自己的这部作品所作的保守的自我评价影响了人们对它的进入。
如1936年2月3日在致增田涉的信中,鲁迅就曾说“《故事新编》是根据传说改写的,没有什么趣味。
” 类似的信还有几封,这里不一一抄录。
然而这种自我评价是否就可以算是对这部作品的“盖棺论定”呢?因为,一则作者可能给朋友们的信中是带有谦虚之意的,二则即使排除作者故意自谦的可能,按照现代理论来说,作品本身的价值并不总是与作者的自我期许是一致的,也许它违反了作者的原意,但却可能在另一方面显示出丰富的内涵。
因此,笔者不揣浅陋,选出《故事新编》中的一篇《铸剑》来作一点分析。
关于《铸剑》,鲁迅先生在给朋友们的信中也曾提到过几次,例如在1936年2月1日致黎烈文信中说:“《故事新编》真是‘塞责’的东西,除《铸剑》外,都不免油滑。
” 同年3月28日致增田涉的信中又说:“《故事新编》中的《铸剑》,确是写得较为认真。
” 因此,在作者看来,《铸剑》与《故事新编》中的其他篇目确实是不一样的,至少在作者创作时是如此。
从信中看来,这不一样的地方指的就是有别于“油滑”的“认真”。
作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就说到:“油滑是创作的大敌,我对于自己很不满。
” 但这里的“油滑”与“认真”指的当然不是创作态度,而毋宁说是对新手法的利用上的考虑,所以“认真”就应理解为对传统手法的应用。
确实,《铸剑》这一篇除了后面写到王妃、大臣们在辨认王的头颅时的那一段稍有戏谑之意外,其他部分都是非常严肃的。
而其他篇目中,如《补天》中对于那些人物形象的处理以及那两个用铁片包起来的人所说的话、《理水》中“文化山”上那些学者们的古怪之谈、《起死》中庄子与汉子之间的纠缠不清等都有一种嬉笑怒骂的东西在里面,这可能是作者在信中单单提到这一篇的原因。
论鲁迅《铸剑》与汪曾祺《复仇》之异同
269年4月第44卷第4期湖北文理学院学报Joomat of Hubei Univenity of AOu and ScienceApo269Voi440No44论鲁迅《铸剑》与汪曾祺《复仇》之异同丁雨晨(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0)摘要:鲁迅的《铸剑》和汪曾祺的《复仇》是中国早期为数不多的先锋小说。
虽取材于同样的复仇故事和相似的内核,但二者却在复仇主体、复仇内容和结局以及文本审美取向上显现出迥异的风貌。
究其原因,是因为二人所处时代境遇和成长经历以及彼时的审美价值取向所致,文章意在辨析二者的异同性以及导致这种异同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鲁迅;汪曾祺;《铸剑》;《复仇》中图分类号:122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4476(209)04-0048-04复仇是中外文学中一个常见的母题,从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冯志笔下的《伍子胥》,都是关于复仇的故事。
而创作于上世纪的两篇以复仇为主题的小说无疑受到关注,分别是20世纪20年代鲁迅的《铸剑》和40年代汪曾祺的《复仇》,两篇大都拥有“为父报仇”的故事内核,但却在审美倾向和思想内容上存在着迥异的风貌,究其原因,大致可归结为二人的所处时代、成长经历和受到的文化熏染截然不同。
《铸剑》是鲁迅秉持着一贯的怀疑精神和冷峻的热情,审视复仇这种行为最终可能导向徒劳无用的虚无主义深渊,但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发出反抗绝望的呐喊。
《复仇》则不仅糅合了汪曾祺彼时创作时期复杂心态境遇的体现,更是其后新时期宽恕悲悯的人道主义创作基调的初次显现。
两篇形式和风格都颇具现代主义和先锋小说的色彩,但却呈现出各自的特色。
《铸剑》糅合了武侠小说瑰丽的浪漫主义笔法和杂文嬉笑怒骂的调侃笔调,亦庄亦谐,如小说最后的三头大战,对黑衣人形象的塑造,想象奇特,文笔纵横恣肆,都颇具武侠小说的浪漫张扬意味,是鲁迅以往的现实主义创作中所不曾出现过的。
而文本最后楚王死后对各大臣、妃子滑稽的形态描写以及民众的行为举止都颇具杂文笔法格调,于调侃嬉笑中予以尖锐辛辣的讽刺,而《铸剑》的成功之处在于把武侠风格和杂文笔法融于一炉却并行不悖,颇具鲁迅力图创造新文体风格的实验性色彩,或者说《故事新编》便是鲁迅的文体实验之作,融现代思想于古代故事,用现代笔法和叙事方法对旧文本加以改造力求出新意,为后世的文体开拓留下了宝贵资源。
浅析鲁迅《铸剑》的“复仇”新义
熏 蔫
浅 析 鲁 迅 《 剑 》 的 ‘ 仇 新 义 铸 ‘复 ’ ,
。 白 岚
摘 要:复仇是人类最激烈的行为之一,有冤必中、有仇必报 , 自古如此。眉间尺身 负刻骨铭心的父辈仇恨,不
惜离乡远行 ,运用各种手段 ,达到复仇的 目的,是古代 复仇行为的典型代表。但是在鲁迅 小说 ( ( 铸剑》中,历史故
鲁 迅从 感情 上对 复 仇无 疑 是十 分倾 心 的 ,在 他 多个 作 品 复 仇 的对 象 ,鲁 迅 的手 段 是坚 决而 激 烈 的 ,他始 终认 为 “ 被 巾都涉 及 到 了复仇 的 形象 和 主题 ,渗 透 了其 对 复仇 的 态度 。
《 吊》 是鲁 迅 临终 之前 完 成的 作 品 ,生命 即将 走 到 尽头 还 女
的土 地 上 表 演 ,在 小 说 《 》 、 《 乙 己》 、 《 福 》 、 药 孔 祝 《 狂人 日记 》 、 《 正传 》 …… 中 ,看客无 处不 在 ,他们 不 阿Q
冤必申、有仇必报 ,自古如此。眉间尺身负刻骨铭心的父辈 白热 化 ,残 酷屠 杀 共产 党 人和 革 命群 众 的 “ 四一 二 ”、 “ 四
仇 恨 ,不 惜离 乡远 行 ,运 用 各种 手 段 ,达 到复 仇 的 目的 ,是
一
五 ”大屠 杀 已经 在酝 酿 中 了… …这 些 “ 的游 戏 ”把 鲁迅 血
古 代 复仇 行 为的 典型 代 表 :在人 物 对 立上 ,是 个 人 向君 王的 压抑 得 喘不 过气 来 ,也 激 发 了他 的反 抗 的怒 火 ,坚 决激 烈 地 复仇 ;在 复仇 动 因上 , 是子 报父 仇 ;在 故 事情 节 上 ,冲突 紧 复 仇 。 鲁迅 对 待 “ 仇 ”是 绝 不 含 糊 的 ,他 “ 像 上 海 的 复 不 张 ,仇 恨情 绪 浓 烈 。这些 都 是传 统 复仇 故事 的一些 特 性 ,但
论鲁迅《铸剑》中“复仇”的新涵义
第4 期
牡丹 江 大 学学报
J o u r n a 1 o f M u d a n j i a n g
V o1 . 24 N o .4
2 0 1 5年 4月
h pr . 20 1 5
文章编号 :1 0 0 8 . 8 7 1 7( 2 0 1 5 )0 4 . 0 0 6 3 - 0 2
论鲁迅 《 铸剑 》中 “ 复仇 "的新涵义
闫 春 慧 ( 西北大学文学院 , 陕西 西安
7 1 0 1 2 7 )
摘 要:在分析 法国作 家拉伯 雷和俄 国作 家陀思妥 耶夫斯基的 文学作 品时 ,巴赫金提 出了他的文学 狂 欢化 理论。他 的这种 方法对分析 文 学作品和解读 文本都 产生 了深远 的影 响。我 国著名作 家鲁迅 ,在他 的一生 中写过 许 多伟 大的作 品 ,这 些作品或是 以复仇 为主题 ,或是把他 的拳拳 热心倾 注于对 国民性的探 讨 中。本文拟从 鲁迅 的 《 铸 剑 》入 手 ,通过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 揭 示作 品 中表现 的新的复仇 内涵。 关键 词 :鲁迅 ;狂 欢化 ;复仇 ; 《 铸剑》 中图分类号: I 2 0 6 . 6 文献标识码 :A 鲁迅 的 《 铸剑 》发表 于 1 9 2 7年 ,原来 的名 字 叫《 眉 间尺 》 , 后来鲁迅将名字改 为 《 铸剑 》 ,收入 《 故事新 编 》 ,是鲁迅 自我感觉写 的很好 的一篇小 说 。在 《 铸剑 》中 , 作者颠覆 了原有 的故事情节一 悲 壮的 复仇 最后 演变成 为荒诞 的 、狂欢 化 的表 演 ,最后复仇 的庄严性在狂欢化 中被 消解 。 美籍华裔历史学家周策纵认为 : “ 我们做学 问 , 首先要厘清所用 的概念和术语 。 否则 , 在现代学术 背景之下 ,几乎无 法开 口讲话。 ”① 可见 , 无论是在 中国与外 国之问 , 还是 中国内部 , 概念和术语界定 得不清楚 , 将会影响学术交流 的正常进行 。 在强调 学术多元化的 当今时代 ,这个问题显得更加突 出。 在解读 《 铸剑》 前, 有必要对本文所要使用 的狂欢 化理论 略做介绍 。 狂欢 , 本质上是原始初 民战胜原始畏惧 的一种 文化手 段 。巴赫金解释狂欢的涵义是 “ 欢快 的无所 畏惧 ”留 , 那么何为狂欢化?简单地说 , “ 狂欢式转 为文学 的语言 , 这 就是我们所谓 的狂欢 化 , 我们正 是从这一转化 的角度 , 来 突出并且研 究狂欢 体的某 些 因素 和特点 。 ” 笑谑 地给国王加 冕和脱 冕是狂欢 节上 的主要仪式 , 这个仪式所 暗含的正是新 生与死 亡 的交替 ,这 种仪 式说明 了:“ 任何制度和秩 序 、 任何权势和地位 , 都是有令人发笑 的相对性 。这一 仪式 在创造 艺术形 象和完 整作 品的方面 决定 了一 种脱冕型 的结构 。 ” ‘ 本 文正是利用狂欢 的这 种加冕 和脱冕 的形式 ,阐释 《 铸剑 》中独有 的艺术特色 , 再现复仇的庄严性是如何在狂欢的世界 中得 以消解 。
由《铸剑》谈鲁迅的复仇情结
由《铸剑》谈鲁迅的复仇情结一阅读鲁迅,《呐喊》、《彷徨》忧思深广,《野草》里满是地狱里的声响,十余本杂文集中,篇篇是寸铁杀人的匕首投枪,而《朝花夕拾》虽时露锋芒,仍不失温情脉脉,——这是就作品而言。
“文章中看到的鲁迅和直接对谈时的鲁迅情况不一样……文章中看到的俏皮和挖苦连影子都没有,倒象个孩子似的天真的人”“写着那么尖锐或者可怕的,闪着一刀喷血的光芒的文章,可是他的字……没有棱角,与其说是温和,倒象有些呆板,据说字是表现那写字人的性格的……从所写字来看,他既没有霸气,又没有才气,也不冷严,而是在真挚中有着朴实的稚拙味,甚至显现出‘呆相’”。
[1]这是鲁迅在增田涉心目中的样子,却与一般人眼里的“倔老头”如此不同。
昔日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里嬉戏、描绣像的孩子,冲着四角的天空痴想海边瓜田种种乐趣的迅哥儿长大以后怎么会写出那么尖锐可怕的文字?作品的多彩往往来自性格和心理上的复杂,而后者只能是经历坎坷所致。
读鲁迅之文,常惊诧不已:难道一个人当真如此决绝,可以斩断自己的童年乃至整个过去,重新来过,变成迥然不同的“另一个”么?倘不能,为何将最真实、最有人情味的自己隐藏起来?如果能,为什么,又是怎样做到的,“新我”与“旧我”之间是什么关系,对作品的创作与理解的意义何在?任何有成就的作家,都有自己最关注的问题,弄懂之后,可以明白他们创作时的心态和原动力;都有非常个人化的作品,也许算不上代表作,却是打开他们心灵之门的钥匙。
关于鲁迅,我找到的,是夜一般浓黑的两个大字“复仇”和《铸剑》这篇小说。
把“复仇”写得最淋漓尽致、最震撼人心的,莫过《孤独者》、《铸剑》了。
钱理群曾论及其中的“复仇主题”,对前者的分析可谓鞭辟入里,对后者的理解则有待商榷。
而在我看来,《铸剑》才是解读鲁迅其人其文最好的钥匙。
二鲁迅特别注意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他又多用旧材料,有时近于故事的翻译,但他的复述古事并不专是好奇,还有他的更深的根据,他想从含在这些材料里的古人的生活当中,寻出能够与自己的心境贴切的触著的或物,因此那些古代故事经他改作之后,都注进新的生命去,与现代人生出干系来了。
浅析鲁迅《铸剑》复仇意识
从历史的复仇到现实的复仇——浅析《铸剑》的复仇意识摘要:复仇是人类最激烈的行为之一,有冤必申、有仇必报,自古如此。
而鲁迅的《铸剑》中由铸剑引起的统治者与平民之间的仇恨,眉间尺的父母、眉间尺和宴之敖都是反抗的一族,尽管报仇的目的不同,但在复仇的过程他们每个人所展现出来的反抗精神都是相同的,作品中经过眉间尺的父母——眉间尺——宴之敖,复仇主体的转移来突出复仇精神向更高层次上的升华,从而反映鲁迅对黑暗现实革命的态度。
关键词:鲁迅;《铸剑》;复仇意识(一)贯穿其中的复仇主题《铸剑》作于“三•一八”惨案以后约半年多光景。
“三•一八”惨案的血痕,使鲁迅总结出了“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的经验,对于历史,鲁迅有着比同时代其他人远为清醒与深刻的认识,也怀着更为强烈与深切的憎恨与否定。
在看待历史与传统时,鲁迅是将其视为一个整体,是从其本质来进行观照的。
《铸剑》的故事本来自于《列异传》、《搜神记》等古籍中记载的“三王冢”的故事。
原来的故事极为简短,如《列异传》的记载如下:“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而成。
剑有雄雌,天下名器也,乃以雌剑献君,藏其雄者。
谓其妻曰:‘吾藏剑在南山之阴,北山之阳;松生石上,剑在其中矣。
君若觉,杀我;尔生男,以告之。
’及至君觉,杀干将。
妻后生男,名赤鼻,告之。
赤鼻斫南山之松,不得剑;忽于屋柱中得之。
楚王梦一人,眉广三寸,辞欲报仇。
购求甚急,乃逃朱兴山中。
遇客,欲为之报;乃刎首,将以奉楚王。
客令镬煮之,头三日三夜跳不烂。
王往观之,客以雄剑倚拟王,王头堕镬中;客又自刎。
三头悉烂,不可分别,分葬之,名曰三王冢。
”这则原始故事承载着厚重的复仇意识,这也是它被选中作为小说素材的原因。
但值得重视的是,鲁迅在展开充分想象的基础上,把这一数百字的记载扩展成了一篇惊心动魄的小说,使其具有了现代意识和现代审美品格。
为了使人物更加生动、逼真,鲁迅写出了眉间尺性格的变化:他开始的时候优柔寡断,胆小怕事,对一只落水的鼠,时而痛恨,时而同情,引起了母亲的忧虑。
鲁迅《铸剑》的复仇伦理
《 铸 剑》 叙事 围绕 眉间尺 复仇
展 开 。父 亲 惨 死 意 味 着 生 命 的 源 头 晦 暗 不 明 ,如 果 眉 间 尺 不 能 用
一
出生死 决断 ,最 终在鼎 中将 大王 咬死 ,完 成 少 年 向 复 仇 英 雄 的 转
化 。在 鲁 迅 笔 下 , 眉 间尺 复 仇 意 味 着 摆 脱 优 柔 的性 格 ,迈 向成 熟 的
仇 是 孝 伦 理 的表 达 。 这 个 判 断 可 能 出 乎 很 多 人 意 料 ,因 为 我 们 往 往 把 鲁 迅 简 单 地 视 为批判“ 封建伦理道 德” 的启蒙
旦 获知报仇 的命 运后 ,眉 间尺便 勇往 直前 ,但是 鲁迅对 于瘪脸少
年等看 客 的描述 令读 者 感到 , 复 仇 精 神 越 强 烈 ,那 种 由 于 涉 世 未
五. 小 结
[ 7 ] 陈力丹 : 《 新 闻理论十 讲》 [ H ] , 上
海, 复旦 大学出版社. , 2 0 0 8 年6 月
接近现 实 ,却似乎离艺 术 的真实
反 而 更 加 遥 远 。这 种 疏 离 感 是 值 得反思 的。
余华在 《 第七 天》 的创作 中沿 袭 了其 先锋 小说 的创 作手 法 , 而 又不 同于传 统意义上 仅仅关 注个
稽郡故 书杂集》 收“ 朱 朗” 传文 :
朱朗, 字恭 明 , 父 为道 士 , 淫
为之复仇 , 同时 复仇 应 限于仇 家 , 不能 波及 他 人 ; ( 2 )朱 朗 父 亲 当 诛, 朱朗不 当复仇 , 更不应杀死 对
祀不 法, 游在诸 县 , 为乌伤长 陈颓
之 感 。作 者 想 要 表 现 底 层 人 民伟 大 的 爱 情 ,却 又 让 他 们 因 为 一 部 山 寨 手 机 而 天 人 永 隔 。 作 者 想 要 写 出他 们 的 患 难 真 情 ,却 又 让 他
从《铸剑》看鲁迅的复仇精神
穿布衣,男子完全穿裤子,女人也有穿的”。
也是西式的。” 马步芳家族民国以后,河湟地区的经济缓
三、服饰面料的变迁
慢发展、皮毛贸易的繁荣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产
河湟地区“农民多以土布或褐布为衣”。羊毛还是青海 品,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各民族的服饰习惯。国民政府两次开
如果它不是苦难的哀歌或热情的赞美,如果它不提出问题 变他们的精神”(《呐喊 自序》),要让爬着的奴隶站起来做
或解决问题,那么这样的艺术品就是僵死的东西。”[1]莎士比 人,要医治奴性的病根。
亚在《哈姆莱特》中通过哈姆雷特之口谈到戏剧(包括一般
小说《铸剑》取材于三国魏曹丕的《列异传》,晋朝干宝
文艺)创作目的时说:“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 的《搜神记》,东汉赵晔的《楚王铸剑记》等古籍所记载的
法完成复仇的重任时,他义无反顾地削下自己的头颅,交给 ‘事之如君父’。……宋人张知甫的《可书》中引述了绍兴人
黑色人,由他前去完成最后的使命。那黑色人“一手接剑,一 的谐谑:……,说金人有柳叶枪,宋人有凤凰弓;金人有凿子
手捏着头发,提起眉间尺的头来,对着那热的死掉嘴唇,接 箭,宋人有锁子甲;金人有狼牙棒,宋人有天灵盖。鲁迅先生
一位昏庸无道、阴险狠毒的暴君,一位稚气未脱、舍身 清醒的自省自觉意识。一个世俗化了的世界,存在着的,仅
复仇的英雄少年,一位坚毅如铁、怪诞神秘的黑衣侠客,由 有奴性与非人性。千百年,中国人在封建宗法制度和伦理道
此演绎了一个压迫与反抗、施暴与复仇的惊心动魄的故事。 德压迫下不幸沦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呐
各种文体著述中,对国民劣根性及其社会黑暗腐朽根由的
首先我们来看眉间尺替父报仇的原因。眉间尺的父亲
锐利剖析和无情抨击往往深入骨髓,鲁迅看到了中国人麻 是一位铸剑名工,历经三年之久,竭尽全力、倾其功力,最终
《铸剑》:鲁迅表现主义的复仇
《铸剑》:鲁迅表现主义的复仇作者:侯慧庆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6年第03期内容摘要:鲁迅的小说《铸剑》讲的是一个复仇的故事,改编自《列异传》和《搜神记》中三王墓的故事。
经过改编后的复仇故事是鲁迅表现主义的杰作,表现主义是将蓄在作家的内心的东西,向外面表现出去的艺术,鲁迅通过人物的塑造、小说意象和细节的描写在揭示小说主题的同时,表现出来的是鲁迅内心的追求和情感。
关键词:《铸剑》表现主义复仇鲁迅的《铸剑》写于1927年,主题是复仇。
小说讲的是宴之敖者帮助眉间尺报杀父之仇的故事。
眉间尺的父亲给大王铸了雌雄双剑,结果被大王杀了,宴之敖者带着眉间尺的人头、背着眉间尺父亲留下的雌剑杀了大王复仇成功,但宴之敖者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个故事鲁迅改编自曹丕的《列异传》和干宝的《搜神记》,《列异传》和《搜神记》都记载了干将莫邪铸剑被杀,而后其子赤为之复仇的故事,故事中也都有一位陌生的过客,最终那位陌生的客以付出自己生命的代价帮赤杀了大王,复了仇。
那么,鲁迅的《铸剑》的故事与《列异传》、《搜神记》中的故事有什么不同呢,鲁迅又为什么要对这个故事进行改编呢?鲁迅的《铸剑》中对原来故事的主人公进行了改编,小说中的大王、眉间尺(原来故事中叫赤)、宴之敖者鲁迅都分别进行了仔细的塑造,小说中的人物相对于原来故事中的人物来说更立体、更丰满也更显人物的发展性。
大王,原本故事中凸显的是其多疑、易怒的一面。
而鲁迅在其小说中更加着重描绘的是一个猜疑、残忍、残酷的暴君形象。
眉间尺,在原本的故事中只是一个背负着父仇的“赤”,我们只知道他的模糊的长相,“眉间广尺”(《搜神记》卷十一),于是在鲁迅的小说中,采用了这个更加形象的名字。
鲁迅笔下的眉间尺比较于故事中的赤,有着突出的性格展示以及其作为人的成长的变化。
小说的开篇用细节描绘了眉间尺,对待老鼠,眉间尺不知道自己是要救它还是要杀它,首先展现了其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性格特征,但是当听说了自己身上背负着父仇的时候,眉间尺“我要改过”,“我已经改变了我的优柔的性情,用这剑报仇去。
论鲁迅的“复仇”主张
论鲁迅的“复仇”主张——从《铸剑》谈起《铸剑》脱胎于《列异传》这本中国古代小说。
但是,《列异传》只是《铸剑》故事的一个来源,鲁迅还参考了《搜神记》等其他典籍,以及他小的时候,看的各种各样奇异的故事书,像《吴越春秋》、《越绝书》等。
鲁迅把这些材料综合起来,完成了这篇小说。
内容大致是:国王让当时最有名的铸剑师铸炼最好的宝剑。
他炼了两把剑,雄剑留了下来,雌剑准备交给国王。
铸剑师对自己的妻子说:“我铸的剑,一旦交给国王,我自己的生命就会保不住,我会被杀死。
因为王要最好的剑,如果会铸剑的人活着,这就不牢靠,怕他铸炼出更好的剑来,所以王必须把铸剑的人杀掉。
” 铸剑师对自己的命运作了这样的预测。
果然,他交出了剑,王就把他杀了。
后来,他的儿子眉间尺长大以后,按父亲的遗嘱要为父亲报仇。
可实际上,他报仇的对象是一个国君,是一个有庞大的禁卫军的专制暴君,他没有办法实现愿望。
后来他被发现了,自己就逃到山里面去,遇到了一个黑色人。
这个黑色人,也就是复仇的一号主角宴之敖者,对他说:“我可以代你报仇,但是需要你的头和剑。
”于是,他就自杀了,把宝剑和头都交给了黑色人,黑色人就带着他的头到京城里去,把他的头放在锅里边煮,三天三夜不烂,国王很好奇,就过来看。
黑色人利用这个机会,就用剑把国王的脑袋砍下来,并把自己的脑袋也砍下来,这样三个头掉在锅里一起煮,最后也分不清哪颗头是国王的,哪个头是眉间尺的,哪个头是黑色人的,只好合葬,成为三王坟。
《铸剑》在我们的新文学史上,是一篇很少有的奇特的作品。
奇就奇在通过对宴之敖者代人向暴君复仇的描写,所体现出的一种“原侠”的精神。
奇还奇在它表现了鲁迅的一种内在的人格以及他那种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
鲁迅曾说:“在《铸剑》里我以为没什么难懂的地方,而要注意的是那几首歌,意思都不明显,因为是奇怪的人和头颅唱出来的,我们这种普通人是难以理解的。
……”这三首歌有不太容易理解的地方,但如果联系作品里具体的情节环境、人物与当时的气氛等因素,那么这三首歌大体上还可以理解。
从《铸剑》再看鲁迅之“复仇”与“鬼气”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从《铸剑》再看鲁迅之“复仇”与“鬼气”沈子渝 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摘 要:鲁迅在《故事新编》开篇便自我评价道:“除《铸剑》外,都不免油滑”“《故事新编》中的《铸剑》,确是写得较为认真”,可见他对《铸剑》这一篇小说的看重。
《铸剑》一文虽少了油滑与调笑,但也随之变得难于理解。
在反复阅读后,本文试从三类复仇对象入手,分析其中的“鬼”意象,并与鲁迅其他作品中的“鬼”相区分,深入探寻“鬼气”的来源以及鲁迅的“复仇”意识。
关键词:鲁迅;《铸剑》;复仇;“鬼气”[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26-02一、《铸剑》中的复仇对象这篇小说中先后出现了眉间尺、母亲、干瘪脸少年、闲人、宴之敖者、国王、大臣妃子及义民等人物。
其中,眉间尺、母亲与宴之敖者是实行复仇活动之人,闲人(也包括干瘪脸少年、义民在内)、国王与宴之敖者是复仇的对象。
1.对国王的复仇国王可以说是文中已明确点明的复仇对象,“‘待生了孩子,好好地抚养。
一到成人之后,你便交给他这雄剑,教他砍在大王的颈子上,给我报仇’”,小说即围绕这一复仇活动展开。
而最诡谲莫测、甚至很有些瑰丽的高潮部分就是金鼎里的“三头厮杀”了。
在热气蒸腾的水中,眉间尺与宴之敖者直咬得国王“眼歪鼻塌,满脸鳞伤”而最终断气。
鲁迅在这里描写了一场激烈的搏杀,复仇者与敌人同归于尽,充分显示出他对封建统治者的憎恨及坚定的复仇信念,同时也体现了他不惮使用武力进行抗争的观点。
2.对闲人的复仇“帮闲”“看客”在鲁迅的小说中常常出现,这类群体身上最具鲁迅所批判的中国人的劣根性。
他们通常被平面化、横向地描写,如《铸剑》中“闲人们即刻围上来,呆看着,但谁也不开口;后来有人从旁笑骂了几句,却全是附和干瘪脸少年的”“看的人却仍不见减,还是津津有味似的”。
闲人们虽然不说话,但这种围观的无形力量却是恐怖而强大的,它让人“怒不得,笑不得,只觉得无聊,却又脱身不得”“焦躁得浑身发火”。
复仇意识的升华——读《铸剑》
复仇意识的升华——读《铸剑》摘要:鲁迅的《铸剑》中由铸剑引起的统治者与平民之间的仇恨,眉间尺的父母、眉间尺和宴之敖都是反抗的一族,尽管报仇的目的不同,但在复仇的过程他们每个人所展现出来的反抗精神都是相同的,作品中经过眉间尺的父母——眉间尺——宴之敖,复仇主体的转移来突出复仇精神向更高层次上的升华,从而反映鲁迅对黑暗现实革命的态度。
关键词:复仇意识升华鲁迅革命态度一、《铸剑》中的复仇行动的展开是由铸剑师眉间尺的父亲一手策划的,因其为国王铸造绝世好剑而引来的杀身之祸,但他清楚地知道宝剑进献之日就是他为此剑开刃之时,他不甘于自己的命运就这样的结束,于是在打造宝剑时便打造了两把,并把雄剑留下进献雌剑。
给妻子留下遗言“你不要悲哀。
这是无法逃避的。
眼泪决不能改变命运。
我可是早有准备在这里了!”在作品中眉间尺的父亲出场不多,但从他的话语可以知道,他不甘自己的命运掌握在统治者手中,更何况是这样多疑残暴的人来裁决自己的生死。
因此,无奈与不甘驱使了复仇计划的形成,子报父仇。
可他的仇,仍是局限的“一命换一命”的形式。
同样地,作为遗孀的眉间尺的母亲,在漫漫十六年过去了,心中的复仇的信念仍坚定地存在着,她铭记丈夫的遗言,可当她看到眉间尺在对待瓮中的老鼠时的优柔寡断,表现出失望与叹息,并非是完全对孩儿的不成器而失望,而是对复仇的计划能否实现而叹息。
在这里可以发现,从头至尾眉间尺的母亲并没有一句担心孩子复仇是否会有性命之忧的话,只是说了一句“明天你就上路去罢。
不要记念我”,复仇在她的心中已然同丈夫一样,怎会顾虑到孩子报仇时的安危。
在他们看来,复仇是一种以命换命的慰藉自我的方式,然而,这看似传统意义的复仇方式,却是《铸剑》走向更高层次的复仇意识的起点。
二、眉间尺作为复仇的主体,却全然没有复仇者该有的决议与果断。
虽然他的出生就注定了肩负为父报仇的责任及其人生存在的使命——复仇。
原本这样单纯的孩子可以像同龄的孩子一样成长,然而他的出身就注定了他要成为反抗不公的复仇者。
高中语文 3.8《拿来主义》角度:我评鲁迅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角度:我评鲁迅也许,我们对鲁迅的了解大多在于他的作品,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为革命献身伟大品质和崇高精神。
一向“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塑立起了他在中国历史上高大形象,在人们心中刻下了他伟大的印迹。
可是鲁迅,他最终也还只是个男人,一个平凡的男人。
他有婚姻,有妻子,有孩子,那些对鲁迅敬若神仙的人们,是否知道他的原配叫朱安,而非许广平?我对鲁迅先生的人格和作品是极为尊重和喜爱的,但他做为一个男人,他对朱安的态度是我所不赞同的。
鲁迅先生花了那么多的笔墨去描绘祥林嫂等虚构的女性悲剧人物,为何他就没有注意到就在他身边的,一个活脱脱的封建悲剧人物——朱安。
作为鲁迅先生的元配,有关她的文字少之又少,较之徐广平的才华和浪漫,他无疑是逊色的,生活在21世纪的,不能想像出那样的画面:静静地看着先生与广平走进走出,默默地服侍婆母的饮食起居……我基至毫不夸张的觉得鲁迅是一个不负责的男人。
新婚次日拜祠堂,鲁迅没有去。
婚后第四日,便只身回到日本。
鲁迅是这样介绍朱安的:她是母亲送给我的礼物,我不能够拒绝。
礼物!没错,鲁迅先生用的“礼物”这一个词,用现在的观点来看,这绝对是对女性的侮辱。
也许你会为先生辩解说,他处在“那个”时代。
是的,“那个”时代,那个时代。
朱安是一个旧式的女人,一个丑陋的女人,可旧式的女人也是女人,丑陋的女人也是女人。
旧式的丑陋的女人也需要丈夫的珍惜。
失掉了这种或者从来没有得到过这种珍惜,对任何一个女人,丑陋的与漂亮的,古老的与现代的,都应该是人生的最大不幸。
而朱安就在这种不幸中,成为鲁迅生活中不被看见的封建悲剧人物。
也许我们也是不应该责备先生的,像这种强加的婚烟,面对一个没有爱情家庭,谁能忍受?像徐广平那样漂亮的,才华横溢的女子谁不爱?只是先生在与广平幸福生活,生死与共的时候,是否想起了朱安——他应担起的责任。
突然想到了陆游和唐婉。
唐婉的离开是陆游心中巨大的创伤,八十岁的时候还写下一句“犹吊遗踪一泫然”。
读《铸剑》兼论鲁迅的复仇意识
作者: 王雅清
作者机构: 江西九江学院文传学院
出版物刊名: 小说评论
页码: 98-100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S1期
主题词: 鲁迅;复仇精神;复仇意识;场面描写;朝花夕拾;眉间;小说;杀戮;广州;笔法
摘要:<正>'不成样子'那是个什么样子?读《铸剑》最后一句话让我忍俊不禁:'不成样子'。
《铸剑》是一部关于复仇的小说,鲁迅的复仇意识是研究者最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复仇势必是沉重的,而把复仇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消解为'不成样子'在鲁迅的作品中,除了《铸剑》《奔月》和《朝花夕拾》以外,还不多见。
其实鲁迅骨子里是一个快意恩仇的人,他的性格中,具有侠士的精神内核。
这大约来源于他的家乡赋予他的精神气质,。
高中语文 3.8《拿来主义》从《铸剑》看鲁迅小说的反讽艺术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从《铸剑》看鲁迅小说的反讽艺术在鲁迅的意识世界与生命体悟中,他“认识到一个事实:世界在本质上是诡论式的,一种模棱的态度才能抓住世界矛盾整体性”,这便是哲学意义上的反讽,是人类精神发展的一段历程,因为“在更高的意义上,反讽是不指向这个或那个具体的存在,而是指向某个时间或情状下整个现实……它不是这个或那个现象,而是经验的整体……”。
鲁迅的反讽意识来源于他作为孤独的思想先驱,来源于他对中国历史的反思和人类现代思想的感通。
因此,其历史小说表示的就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主观性,而是表现了整个世界,这就是居高临下的“反讽精神”。
这种反讽不仅仅是使用悖论式语言,把不协调的矛盾的东西紧合在一起,而且是一种主题性的悖论,它赋予作品的思想以一种令人震撼的深度。
在《故事新编》中,作品主人公的行为与结果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反讽,整部作品从“补天”到“出关”也构成了一个反讽意象。
用这种反讽意识写作,“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
而且因为自己的对于古人,不及对于今人的诚敬,所以仍不免时有油滑之处”。
这就是鲁迅时而认为“油滑是创作的大敌”而最终又免不掉“油滑”的潜在因素。
“油滑”的背后,分明凸现出一个孤独的哲人身影,其间足可见出鲁迅在和“无物之阵”搏斗之后,有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凉而滑稽的感受,这就是鲁迅创作《故事新编》时的“虚妄”心态:凝视、玩味、游戏、悲凉、无聊、荒诞。
《铸剑》的前半部是一个悲壮、崇高的复仇故事,小说结尾复仇完成"以后",出现了"万民观瞻"的"狂欢节"场面:复仇者与暴君的头骨混在一起,同被展览,复仇的神圣也被消解为无。
尽管鲁迅在感情上始终倾心于复仇,但他仍以怀疑的眼光,将在看客面前,复仇必然的无效、无意义揭示给人们看。
"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或语调或显或隐,互相补充、渗透和消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3.8《拿来主义》从《铸剑》看鲁迅的复仇
情结素材新人教版必修4
《铸剑》写的是黑色人那种与专制暴君誓不两立以及行侠不图报的原侠精神,它可以说也是鲁迅自己精神气质的外化。
1、宴之敖者:
跳出小说本身,很容易就会发现:鲁迅与小说中的复仇者极为相似,这位黑色人的外貌长相简直就是鲁迅的自画像。
而且他有一个姓名,叫做“宴之敖者”,而这“宴之敖者”,就是鲁迅曾经用过的一个笔名。
由此可见,《铸剑》和作者鲁迅间的那种密切关系。
同样是父亲早丧,孤儿寡母;同样在被逼无奈的境况下改变了先前优柔、善良的性格与黑暗势力相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甚至同样瘦硬的骨头,黑色的面容……站在这一角度再看宴之敖者对眉间尺说的一段话,便另有一番况味了:“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一向认识你一样。
但我要报仇,却并不为此,……我是怎样地善于报仇,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
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
”要报仇,还为周围逼迫他的无物之阵。
那些“与子同仇”的话,不就是个简短的自供状么?倘不是心灵独语,对一个孩子谈自己魂灵上的伤痕和对自己现状的憎恶,不是太矫情了吗?
2、眉间尺与黑衣人:
眉间尺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前世的复仇的格局就早已为他设好:他的父亲为王所杀,他必须报仇;但王又受到重重保护,自己心中爱与恨的交织又构成了优柔寡断的性格,于是报仇成为不可能的事。
当尖锐的冲突产生之时,黑色人将眉间尺的境界提升上去,让眉间尺抛弃自己的躯体,同他一道踏上不归的征途。
而眉间尺的形象,是那种内含尖锐矛盾不断发展的自我。
至于黑色人的形象,则是人类精神的化身,是眉间尺灵魂的本质。
《铸剑》实际上是鲁迅从善良无虑的儿时到忧患重重的成年,在与黑暗势力的殊死搏斗中“性情大变”,成为“这样的战士”这一心理历程的艺术化记载。
这转变异常艰难痛苦,即使成功也抹不去其中的无奈和辛酸。
“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
被逼得忍无可忍,以致违背己愿不惜扭曲自己,以求得复仇的快意,随后是心灵支柱的崩毁。
这与《孤独者》惊人的相似,只是一个悲壮慷慨,一个沉郁感伤而已。
一再书写类似的复仇故事,只能是内心同样的复仇渴望不可遏制之故。
3、三头相搏:
“三头合葬”是《搜神记》、《列异传》中固有的情节,本不足怪;可小说浓墨重彩的渲染,却又使人不敢相信仅仅出于对原作的忠实。
它暗示着复仇对象决不只是一个暴虐的君主,那不过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而已。
当时的鲁迅决不象写《灭亡》的青年巴金那样激情满怀而思想单纯,以为靠个人恐怖主义,使二三子“恶贯满盈”就可改变现状。
《铸剑》是对复仇这种不畏强暴、不避艰险的精神本身的礼赞。
4、大丧闹剧:
王死之后,街市依旧太平,复仇者的满腔热血,换来的不过是“中间夹着许多祭桌的男男女女”对“大出丧”的瞻仰,几个义民咽泪的忠愤,王后妃子、太监大臣们的悲戚表演。
钱理群从而认为:“鲁迅从感情上无疑是倾心于复仇的:在他看来,复仇者尽管失败,但其生命的自我牺牲要比苟活者的偷生有价值的多。
但即使如此,鲁迅仍然以他犀利的怀疑的眼光,将复仇面对无物之阵必然的失败、无效、无意义揭示给人们看:任何时候他都要正视真理、决不自欺欺人。
”徐渭认为“大出丧”的闹剧中固然有不被理解的悲哀,可更多的不是对王生而被杀、死而受挤的快意,对王后妃子的“悲戚”、大臣义民们“忠愤”的嘲讽么?
与其说是无物之阵的跋扈,不如说体现了对世态人情的深刻洞察与悲悯。
根本没构成对主体部分悲壮瑰奇的感情氛围的颠覆,反而衬托出了复仇者在灰色现实中的人格魅力和价值体现。
《铸剑》之所以动人,在于鲁迅注入了自身对“复仇”的独特生命体验。
其中,不仅有“为社会复仇”的内容,也不全是某种个人情绪的结晶。
而是兼而有之,即:鲁迅用一个古小说的“新编”既表达了百姓向暴君复仇的热望,又含蓄地写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郁闷和痛苦。
这是“大我”与“小我”在艺术上的对立统一,在饱受列强欺凌的旧中国,又是个人情绪和民族感情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