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年级语文《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精品)

合集下载

《拉萨的天空》教案及反思

《拉萨的天空》教案及反思

《拉萨的天空》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拉萨的天空》。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拉萨天空的美丽和特点。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技巧。

(2)学会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珍惜。

(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拉萨的天空》。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拉萨天空的美丽和特点。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技巧。

(2)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拉萨天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拉萨的知识。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拉萨的天空》,感受课文描绘的美景。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课文注释,自主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技巧。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拉萨天空的美丽和特点。

4. 课堂练习:(1)学生模仿课文的描绘方法,写作一段关于自己家乡的自然景观。

(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进行反馈指导。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拉萨的天空》。

2. 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篇关于自然景观的短文。

3. 调查了解我国其他地区的特色自然景观,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2. 学生对拉萨天空的美丽和特点是否有了深刻的理解?3. 学生是否能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和描绘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4.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有效的合作探讨环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5.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是否制定了合适的学习任务和评价标准?6. 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统文化素养?7.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有哪些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8. 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9.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10. 如何将课堂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积极性。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4篇)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4篇)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4篇)《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篇1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湛蓝”、“纯洁”、“明净”等词语。

3 能凭借课件,体会通过对拉萨天空来表达喜爱拉萨的情感,培育同学的审美情趣,让同学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特殊是对课文中美丽的句子反复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拉萨天空的美。

练习说话。

教学过程一、复习听写词语〔上堂课的词语〕二、走进拉萨〔精读课文〕〔一〕学习第一自然段1、看课件,你看到了的拉萨是什么样的?2、出示句子:拉萨是出名的日光城。

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象用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1〕轻声读句子,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回答,圈点词语:湛蓝透亮好象用水洗过的蓝用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3〕朗读感悟:同学再朗读句子,留意加点的词,边读边想象。

3、看课件,再次体会拉萨天空的湛蓝和透亮。

〔二〕学习其次至第四自然段1、引读:拉萨的天空是那么湛蓝、透亮,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遇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出示句子: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遇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1〕指名读句子,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指导朗读:拉萨的天空是那么蓝,仿佛一切事物都被这蓝所浸润、包涵,走进拉萨就像是走进了仙境。

2、怪不得人们说——〔出示句子〕“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

〔1〕自由读句子,你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2〕小结:蓝天如水,无怪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

〔3〕齐读句子。

3、看课件,出示句子:有贴着山顶的白云衬托,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纯洁;与拉萨河畔采地的对比,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净。

〔1〕指名读句子,从哪些地方你体会到了拉萨天空的蓝?〔2〕指名回答,圈点词语:衬托纯洁对比明净〔3〕指导朗读。

4、在白云和草地的衬托下天空蓝得通透、无暇,白、绿、蓝的对比,使人不得不赞美拉萨天空的美。

〔1〕看课件。

〔2〕出示第三自然段〔3〕指导朗读。

《拉萨的天空》的教学反思

《拉萨的天空》的教学反思

《拉萨的天空》的教学反思1、《拉萨的天空》的教学反思拉萨对于学生来说,一切都显得陌生而遥远。

它的天空蓝得如何独特,学生没有真切的感受。

因此,一开始利用多媒体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拉萨蓝天的图片,把学生引领进辽阔、纯净、如仙境般的天地,拉萨的蓝天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魅力。

此时让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拉萨的天时,他们异口同声从心中喊出了“蓝!”。

情境的创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维度的思维和情感都在对话中碰撞、交流,最后达到交融的境界。

但对话的中心始终必须是学生。

因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

我们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在本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与文本对话。

在朗读中直面内容,展开联想,学生不仅吸收了文本内容所负载的信息,而且在对话中实现了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之间的互相交流、双向互动。

在对话中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创造性地进行了表达,在这种酣畅淋漓的表达中,我们感受到了学生对拉萨的向往和热爱。

2、《拉萨的天空》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拉萨的天空》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表达了对拉萨的喜爱之情。

课文的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

通过生动形象的文字将拉萨的天空之蓝再现在人们的.眼前。

而对于描写景色的文章,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与分析,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图片导入——课文精读——情感升华。

教学伊始,我出示拉萨的天空图片,让学生走进拉萨,对拉萨的天空有个初步认识。

由于图片是我精心挑选的,非常漂亮,在播放时,学生都情不自禁地发出“哇”的赞叹声,这让我了解到学生已经有了学习兴趣,也为下面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基础。

2024年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_4

2024年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_4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1《拉萨的天空》一文,__短,内涵深,作者通过多种表达方式描绘了拉萨天空独特的“蓝”。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发现、建构文本的意义,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拉萨对于学生来说,一切都显得陌生而遥远。

它的天空蓝得如何独特,学生没有真切的感受。

因此,一开始我利用多媒体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拉萨蓝天的图片,在低回的音乐背景下用自己饱含感情的朗读,把学生引领进辽[ ]阔、纯净、如仙境般的天地,拉萨的蓝天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魅力。

此时老师要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拉萨的天时,他们异口同声从心中喊出了“蓝!”。

情境的创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

二、在平等的对话中感悟“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维度的思维和情感都在对话中碰撞、交流,最后达到交融的境界。

但对话的中心始终必须是学生。

因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

我们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在课上我没有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让学生划出文中描写天空蓝的句子,仔仔细细读一读,想想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与文本对话。

在朗读中直面内容,展开联想,学生不仅吸收了文本内容所负载的信息,而且在对话中实现了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之间的互相交流、双向互动。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交流中教师的适时点拨、激励,有效地煽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在与教师对话,生生对话中,不断实践着思维的碰撞,不断形成新的、创造性的认识。

我还采取引读、自读、范读、齐读等手段,以读代讲,以读代悟,以读抒情。

三、在丰富的语言中学习课文从头至尾都在描述拉萨天空的蓝,但他的语言是如此的丰富,“湛蓝”、“蓝晶晶”写出了蓝的程度;“纯净”、“明洁”、“透亮”写出了蓝天的干净、明亮;而“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两个比喻则更形象生动地向人们展示了拉萨天空的水汪汪,亮晶晶,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这些词句,让学生充分地朗读与感悟,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感受到拉萨与众不同的天空的美。

《拉萨的天空》教案及反思

《拉萨的天空》教案及反思

《拉萨的天空》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拉萨的天空》;(2)理解诗歌中描绘的拉萨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3)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歌的韵律美;(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拉萨的自然美景和民族文化,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拉萨的天空》的字词认读和理解;(2)诗歌的朗读和背诵;(3)诗歌中所描绘的拉萨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诗歌所表达的深刻情感和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拉萨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默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描绘的拉萨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

5. 巩固拓展:(1)进行诗歌朗读和背诵;(2)进行诗歌填空、改写等练习。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诗歌《拉萨的天空》,并加以注释;2.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自然景观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对诗歌《拉萨的天空》的字词认读和理解程度;(2)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情况;(3)学生对诗歌中所描绘的拉萨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的认识。

2. 教学改进:(1)针对教学难点,采取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2)在合作探讨环节,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分析诗歌内容;(3)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汇编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汇编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汇编«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一在教学第1自然段时,我紧紧抓住〝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似乎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让先生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中央相似?接着,让先生欣赏蓝天图片和蓝宝石图片,经过图片的比拟,体会天空的美和比喻的精巧,然后引导先生经过品读这句比喻句来体会拉萨天空的美。

本文紧扣一个〝蓝〞字来写,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串一直,〝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让人神往、蓝晶晶〝等让人有限神游与拉萨的天空上。

教学中,我抓住这一特点,在设计上无看法让先生去体验感悟这些优雅语句,激起先生对祖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先生熟读深思。

如〝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

〞让先生思索〝掬〞字为什么用提手旁,请同窗用举措去体验了解〝掬〞的意思。

再让先生交流: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先生有的说〝蓝天很蓝,像水洗过的一样。

〞有的说:〝天空蓝蓝的,像池子里的水洁净、明亮可以用来洗脸。

〞也有的:〝我觉得天很蓝,离我们很近,悄然用手捧起似乎就能碰到蓝天,蓝天就像碧水,就像双手捧水可以洗脸。

〞在此基础上让先生带着这中神奇的感受去读课文,先生似乎身临其境,读得有声有色。

在教学第1自然段时,我紧紧抓住〝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似乎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让先生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中央相似?接着,让先生欣赏蓝天图片和蓝宝石图片,经过图片的比拟,体会天空的美和比喻的精巧,然后引导先生经过品读这句比喻句来体会拉萨天空的美。

本文紧扣一个〝蓝〞字来写,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串一直,〝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让人神往、蓝晶晶〝等让人有限神游与拉萨的天空上。

教学中,我抓住这一特点,在设计上无看法让先生去体验感悟这些优雅语句,激起先生对祖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先生熟读深思。

如〝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

〞让先生思索〝掬〞字为什么用提手旁,请同窗用举措去体验了解〝掬〞的意思。

《拉萨的天空》教学教案设计及反思

《拉萨的天空》教学教案设计及反思

《拉萨的天空》教学教案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拉萨的天空》。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拉萨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2)学会通过查找资料、讨论等方法,深入了解课文背景和文化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拉萨的天空》。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拉萨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刻含义。

2. 学会通过查找资料、讨论等方法,深入了解课文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描绘的美丽景色。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拉萨风光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拉萨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拉萨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拉萨的天空》,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

(2)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并在小组内交流分享。

3. 合作学习:(1)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讨论等方法,深入了解课文背景和文化内涵。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刻含义。

4. 课堂展示:(1)邀请学生代表进行课堂展示,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2)鼓励其他学生对展示内容进行评价和补充。

5. 总结反思:(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收获和不足。

6. 布置作业:(1)要求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拉萨的天空》。

教学反思:在教学《拉萨的天空》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拉萨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拉萨的天空》教学教案设计及反思

《拉萨的天空》教学教案设计及反思

《拉萨的天空》教学教案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拉萨的天空》;(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拉萨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和评价课文,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3)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西藏自治区的热爱和向往之情;(2)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自然的意识;(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拉萨的天空》,体会拉萨的自然美景和风土人情;2. 课文理解: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3. 生字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4. 课文欣赏: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语言美,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5. 创意写作: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拉萨的天空》;(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4)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词语和句子;(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创意写作。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拉萨的自然美景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3.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4. 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表达能力;5. 写作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创意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检查是否全面、具体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2.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全面、准确地传达了课文信息;3. 反思教学方法:检查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 反思教学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范文550字
第一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写景的文章,前两篇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描写的景物,边读边想象,把词句还原成一幅幅生动的画,学生读得入情入境。

然而这篇课文通篇描写的是拉萨的天空,如何让学生读懂文中词句,读懂拉萨的天空,读懂作者的心呢?
从学生阅读的角度来看,他们已经学了两篇写景的文章,积累了一些学习此类课文的方法。

学这篇课文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检查他们的学习能力。

于是,教学时,我先教给学生一个新的读课文的方法——默读,让学生用眼看,用心读,去体会每个词句的意思,然后在想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刚开始,学生不明白什么是默读,强调了几遍,学生回了。

一个个专心默读着课文,并不时在一些词句上打上句号。

在组织交流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向智慧挑战,我提出了学习竞赛的建议,以小组为单位比赛,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加分,理解了个别组提出的问题加分。

比赛结束哪组得分高,哪组同学就是最富有智慧的。

学生兴趣盎然,学习过程精彩纷呈,提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

有对词语的.不解,比如“映衬”“神往”“依山而建”“圣地”“隆冬”,有对句子的不理解,如学生对“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鞠一捧蓝天可以洗脸”产生了质疑。

大家相互
1
启发,一一解答了问题。

体悟到拉萨天空湛蓝、透亮的特点。

课文结尾将拉萨的天空比作了圣地的窗帘?,其实是有点抽象的,很难和学生讲清。

我试着让学生说说——“这是怎样的窗帘”,转换了角度,再次将重点聚焦在天空的美上,学生就比较容易产生形象的感知。

2。

《拉萨的天空》课文教学反思

《拉萨的天空》课文教学反思

《拉萨的天空》课文教学反思
《拉萨的天空》课文教学反思
拉萨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来说,一切都显得那么陌生遥远。

那里的天空究竟有多蓝,有多美,他们没有真切的体会。

在教学时,我紧扣文本中的一个“蓝”字入手,让学生在反复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的同时,激起了心中对这片美丽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独特而到位的体验。

不过,深究课文内容,不难发现,作者在体现拉萨天空蓝的同时,也用大量笔墨力在描绘拉萨天空的“净”即“透亮”,这两个关键词仿佛整篇课文的两条主线,贯穿在整篇课文之中。

因此,教学时,这两个方面我都引导孩子重点去体会,去想象,去感受。

本节课上,我没有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让学生划出文中描写天空蓝的句子,仔仔细细读一读,想想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给了他们充分的时间去读书,与文本对话。

孩子们都能紧扣文本,展开联想,不仅吸收了文本内容所负载的信息,更在对话中体现了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

此外,我适时地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插上想象的翅膀,感受拉萨不一样的天空,在学生在充分领悟了文本语言的基础上,由直观的图片,从感官上让孩子再次感受拉萨天空的美,此时的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对拉萨的向往和热爱。

这样的语文课,孩子是喜欢上的,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1。

《拉萨的天空》教案及反思

《拉萨的天空》教案及反思

《拉萨的天空》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拉萨的天空》。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拉萨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西藏地区的了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拉萨的天空》。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拉萨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拉萨的天空》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与拉萨有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拉萨的天空》,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拉萨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

(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引导学生学会欣赏。

5. 朗读与背诵(1)学生朗读课文《拉萨的天空》,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学生背诵课文,教师评价并指导。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课文《拉萨的天空》的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2. 拓展作业: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拉萨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背景介绍近几年,西藏地区已经成为了一个广受欢迎的旅游胜地,尤其是拉萨这座古城更是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游玩。

然而,拉萨在教育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在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们需要不断探索一种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在此背景下,我们组织了一次“拉萨的天空”主题的教学活动。

我们整理了拉萨的历史文化资料、地理特点和民俗风情等内容,组织了一次关于拉萨的知识竞赛。

同时,我们还特地邀请了拉萨当地的知名艺术家为活动创作了一幅拉萨廓图,让学生们能够真正地了解这座城市的特点和魅力。

我们相信,这种让学生亲身感受和参与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们对于学科内容的关注。

教学效果在让学生们参与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大幅提升。

参赛者们的积极性非常高,甚至超出了我们自己的预期。

许多学生表示,他们过去对于拉萨这个名字虽然很是耳熟,但并不明白这座城市的真正内涵。

而在活动的过程中,他们真正体验到了拉萨之美,了解到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同时,经过活动策划人员的维护和排除,活动进程和内容都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传播。

这也让更多的学生对于拉萨这个城市产生了兴趣,同时也让前来参加比赛的家长们对于我们学校的教学资源和管理水平更加信任和认同。

反思与展望参与这次活动的教学组成员们纷纷表示,拉萨是一个充满可能的地方。

我们相信,如何更好地挖掘和充分利用拉萨这个城市的特点和资源,对于提升我们学校的教学水平是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的。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在更多的硬件和教学资源都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利用我们手上的有限资源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是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和总结的。

更好的教学资源和更加创新的教学方式的探索,将成为我们未来教学工作的重要方向之一。

结论在教育资源短缺和教学方法僵化的情况下,我们能够利用我们手上的有限资源,运用创新的思维和教学手段,在不断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逐步提升我们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教材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拉萨天空》教学反思

教材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拉萨天空》教学反思

教材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拉萨天空》教学反思1. 引言《拉萨天空》是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

它讲述了作者亲身经历的西藏之行,描绘了拉萨的美景和神秘的天空。

通过阅读这篇课文,学生可以增加对拉萨的了解,培养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意识到课文的内容丰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进行反思。

2. 教学资源准备针对《拉萨天空》这篇课文,我准备了以下教学资源:•课文复印件:为了方便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堂跟读,我提前复印了课文,并在每段落的开头做了标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图片展示:我从互联网上搜索和下载了一些拉萨的美景图片,并将其打印出来,准备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展示,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拉萨的美丽。

3. 教学目标设定在教学《拉萨天空》这篇课文时,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读懂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拉萨的描写,掌握重要词汇的意思和用法。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拉萨的印象,培养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不同地方风景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民族地域意识。

4. 教学步骤设计步骤一:导入通过展示拉萨的美景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踏入拉萨天空的世界。

步骤二:整体阅读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了解拉萨的美景描写和作者的感受。

教师可以辅助学生解读生词,并对课文的重点部分进行讲解。

步骤三: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课文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例如:“拉萨的蓝天对作者来说意味着什么?”“你们认为拉萨的美景有什么特点?”鼓励学生展开自由思考,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步骤四:个人总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课文的内容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步骤五:课文扩展通过展示其他描写美景的文学作品,例如《读书》、《赞美秋天》等,让学生了解不同地方的美丽和不同作者对美景的表达方式。

5. 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对《拉萨天空》的教学反思,我认为这篇课文能够帮助学生增加对拉萨的了解,并培养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语文《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拉萨的天空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主要是让学生领悟天空蓝的特点。

我觉得文中的一句“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已经能概括出它所要表明的。

其实里面有几句句子对于学生来讲是很难理解的,所以,我教学时只要求学生理解必须要懂的东西,因为更深层次的东西孩子是无法懂的。

其实这节课还是以图片贯穿全文,通过“洗脸”来引导孩子明白天空像水一样蓝,并且能体会到拉萨的高,这个可以通过拉萨的资料来明白。

这里还有一个对比的手法需要孩子理解。

提问孩子:如果没有白云和河畔草地,这个天空还会那么蓝吗?所以写白云和河畔草地是为什么,伺机说这个就叫对比。

下一小节中,让学生图片,说说不忍移开视线的感觉。

后面么还得让孩子知道一年四季,无论是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纯、那么蓝,这里也有一个依山而建,让孩子通过图片来明白。

在最后一小节中,要让孩子懂得这窗帘的比喻是表明,这天空和拉萨是相互映衬才那么美丽。

写景的文章到底应该怎么来讲,只是欣赏么?我觉得欣赏为辅,学习语言能力为主。

1、本课中关于天空的词语:湛蓝、透亮;纯净、明洁;蓝晶晶。

可供学生积累运用;老师也可以对此归类进行词串教学。

2、第二自然段第一句,极写拉萨之高,可引用唐·李白诗句《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来帮助感受这种夸张的手法来表现拉萨之高。

第二句,这话真是太妙了。

妙在哪里呢?可组织学生探究:写出了拉萨天空的干净。

洗脸要用干净的水。

可见作者借用人们的话写出了自己的感受,突出拉萨天空的蓝、净。

第三句,详细写出了在拉萨湛蓝的天空特有的美景,其实这段文字就是写P37上面的插图。

可以让学生图文结合,分别从文字与图片上感受拉萨的天空之(美)纯净、明洁。

3、紧接第二段,这么美的天空,怎能不让人为之心动,不让人神往呢?导读一下第三节即可。

4、布达拉宫是拉萨的标志建筑,(到那里的游客络绎不绝。

)本来这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就非常雄伟(可以介绍一些数据、配上图片帮助学生感受),有了这蓝天的衬托,引读第2句。

5、情感。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对拉萨的天空非常神往,其实是对拉萨的喜爱,对祖国的热爱。

第一课时:6、词语:生字词:美妙纯净视线忍心蓝晶晶依山而建圣地窗帘贴着天空词:湛蓝、透亮;纯净、明洁;蓝晶晶其他词:映衬对照隆冬盛夏雄伟壮丽7、引号:特有名称;引用8、积累:拉萨——日光城常州——龙城(本市)苏州——姑苏城(本学期刚学过的古诗之中)9、比喻句:第一节第二句;第二节第二句;第五节。

夸张:第二节第一句。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优美的课文。

全文紧扣一个“蓝”字来写,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令人神往、蓝晶晶、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作者浓墨重彩去描绘“蓝”,让人产生极想去走一走、去看一看的情怀。

我在教学本课中,抓住这一课文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上有意让学生去体验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感情色彩,如教学“掬”——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

让生思考这个字为什么是“提手旁”?用动作去体验一下。

于是学生用手作出双手并起、高高捧住的姿态,在直观的教学中他们立即理解了:“掬”就是捧起的意思,文中用“掬”字更体现出一种圣洁,轻轻用手捧起仿佛就能碰到蓝天,用这美丽的蓝天流泻的“透亮”洗脸,这是多么奇妙的啊!再如教学“蓝晶晶”一词中的“晶”,学生对这个品字结构的“晶”字特别熟悉,于是我用字理识字的方法去教学这个字——晶,虽然由3个“日”字组成,但是它代表的是天上亮闪闪的星星。

你瞧!(我动手演示着课件)一颗又一颗的星星,多么亮啊!中国的语言文字就是这样奇妙,每重复一次,意思就加深一层,这类字可以成为品字结构。

文中的“蓝晶晶”就是——(生回答)“特别特别的蓝”,你们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在这样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们兴致勃勃,他们说出了“品““磊”(生回答:石头多)、“众”(生回答:人多)、“淼”(生回答:水多),“众”(人多)学生们均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得可带劲了!当然,我在这课中的设计仍然有一些感觉不够到位的地方:如频繁地运用及切换课件,有些课文的内容无须都投影出来,巫乃刚老师曾说过课件能够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如重点词句、句子的比较,我想:效果一定更好,更有针对性。

再如自己感觉对第2段的教学中运用比较手法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得还不够到位:“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合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假如能让学生看画面后,自己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去说一说、比一比,相信会更理想!《拉萨的天空》是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和华美的语言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

表达了一种向往和喜爱的情愫。

课文语言精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对拉萨的天空描写细致而且形象,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好文章。

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感受美景、细细品读语言,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很自然地感受拉萨天空的美和蓝。

一、图片展示,激发兴趣对于置身城市中的'孩子而言,天空显得不无特别之处。

学生刚接触这篇美文,虽然读来满口余香,但感情方面还是显得陌生和遥远。

通观全文,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湛蓝、蓝宝石、蓝天、蓝得令人神往、蓝晶晶,作者浓墨重彩去描绘眼中溢满的“蓝”,让人无限神游于拉萨的天空上。

此时,水到渠成地通过多媒体,展现拉萨天空蓝的图片,使得抽象的课文内容形象化了,静态的课文内容动态化了,平面的课文内容立体化了,美仑美奂的画面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

叫人不由得对拉萨产生喜爱情感,为课文的下一步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抓住比喻句,品读“蓝”课文中出现了2个比喻句,第一个出现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将湛蓝、透亮的天空比作了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在教学中,我适时引导学生抓住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即比喻的事物和被比的事物是有相似的地方的,让学生通过画面和美美地朗读想象两者的相似点,学生很自然地能够说出天空蓝得深、浓、纯,从而更好的理解了“湛蓝”这个词,而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又体现了这天蓝得没有杂质,纯净至极。

在多次品读中,拉萨天空的主要特点“蓝”不言而喻。

最后通过美美地背诵,升华感悟,与作者产生共鸣。

接下来,仍然抓住比喻句,简单过渡到最后一个自然段,将拉萨的天空比作圣地的窗帘,比喻贴切、生动。

学生更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想去拉开窗帘走进拉萨看一看。

三、找喜欢的语句,感知文本,以读促悟教学的本质是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为了体现这一全新的阅读理念,我的教学设计立足于“阅读文本”,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披文入境”、“潜心会文”,实现教学的和谐互动,使阅读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动态性的、生成性的对话过程,在教学第2-4自然段时,通过让学生找、划自己喜欢的句子,把时间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带着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通过读、谈的方式来体会拉萨天空的美,让他们学会感悟文本的语言。

这种方式较好地实现了新课改中的教师角色转换。

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为学生学习创造了温馨和谐的氛围。

以上教学设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有不足之处:一、预设不够合理成熟1、原想通过找比喻句的方式,自然过渡文本,实则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这种修辞手法,想要一下子找准确,确实不易。

学生更容易与“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样的夸张手法混淆,1分钟可以解决的问题,到了孩子这儿就是3-4分钟,且效果并不明显,达到了副作用。

这不太明显的比喻句其实可以放入学生找、划的句子中,进一步感受拉萨天空的“蓝”,教师可简单告知,作者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将拉萨的天空比作圣地的窗帘,生动、形象。

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比喻手法,品读优美语言的同时又升华了对拉萨天空独特特点的理解。

2、通过找喜欢的句子,想使课堂生成更加灵活。

而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喜欢的句子往往是自己容易理解的句子,如文章的3、4自然段,通俗易懂,语言也很优美,孩子自然首选这些句子作为自己喜欢的句子。

而这和我原本的预设相悖,本文重点是文章第二自然段,对于这一段的理解相比后文,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于是在品读到此句时,下课铃就打响了。

教学环节预设不够细致,导致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时间把握失控,头重脚轻,显得很不和谐。

若能紧扣住“蓝”这一主线,让学生去找一找,划一划具体描写描写拉萨天空蓝的语句,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或许效果更佳。

学生也很容易找到“纯净”、“明洁”这样的关键词。

二、品读不够到位、透彻文中有这么一句“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如果让学生光从字里行间去理解含义,去体验作者的情感,是比较困难的。

我抓住了排比修辞手法和找近义词的方法让学生记住了这一句,课后试想,这种记忆很有成效,但只是暂时的,还是应该通过语言本身来感悟记忆。

通过图片的展示,抓住两个关键词“纯净”、“明洁”,感受“湛蓝”,再抓住“越发”和“更加”二词,出示图片,只见蓝天之上,白云悠悠,白云下边就是一座雄伟的山峰,山前是一片绿茵茵的草地,草地边缘则有一条清亮亮的小河缓缓地流过。

引导学生看图进行对比,瞧,拉萨的蓝天与白云、蓝天与绿草,色调上产生的对比多么强烈,多么明朗,拉萨天空的纯净、明洁在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拿起书本细细地读文,孩子们就深深地沉入了拉萨美丽的风景中,仿佛身临其境,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接着通过范读、指读、评读、配乐读等方式,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边读边感悟,使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文本所描述的情境,把自己融入到课文的情节中去,我想这样的教学设计更加的人性化,操作起来也会是事半功倍的。

三、教师课堂语言需要精炼。

上课语言罗嗦,语言不够精简。

虽然在课堂中,我已经有意识在改变,但效果不太明显,仍需要继续努力,通过一次次的磨练,尽可能的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阵地,而不是一味地灌输。

四、课堂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方面还做得不够,这样优美的文章,也应让他们参与进来,通过优美地朗读,展示孩子的特长和进步,更好地激励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应该调整好心态,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我想这样的目标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携手共创。

课堂教学艺术,本身就是一门需要不断完美的艺术,我在不断的反思中前行,去探索更为扎实有效的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课堂不断迸发出蓬勃的活力与朝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