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暴雨漫谈

合集下载

13丁一汇高等天气学 暴雨的形成与中尺度扰动的作用

13丁一汇高等天气学 暴雨的形成与中尺度扰动的作用

13.1 暴雨的形成
在我国暴雨的发生受三个大尺度方面的因子影响。 第一是来自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夏季风,中国大范 围的雨季一般开始于夏季风的爆发(华南要更早一 些),而结束于夏季风的撤退,降雨强度和变化与 夏季风脉动密切相关。我国暴雨出现的频率年际变 化很大,这也与夏季风状况的年际变率密切有关。 第二,西太平洋和青藏高原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决定 了中国主要雨季的季节移动。暴雨常出现在100hPa 高压和120º E处副高比常年更偏北的位置上,如 1962。1965,1968,1969和1970年,如果100hPa 高压位置比常年偏南,则长江流域一般出现干旱。
最后,暴雨的年际变率密切与北半球,尤其是东亚 中高纬大气环流的异常有关。位于乌拉尔山,贝加 尔湖,鄂霍茨克海霍里海的阻塞高压和乌拉尔山与 贝加尔湖的长波槽是决定暴雨是否有利的关键环流 系统。例如在1972年夏季,全球出现许多异常的天 气过程。这是由于一异常的长波槽维持在亚洲的东 岸地区(130º ~140º E)而代替了正常年份的平均 高压脊。结果冷空气爆发的路径比常年更偏东,同 时副热带高压也比常年更弱。这种天气形势造成了 过去30年中春季和夏季最严重的干旱,这主要是由 于在中国冷暖空气交绥的机会大大减少。
表13.1 暴雨和局地强风暴物理条件之比较
抬升凝 FCL 结高度 (hPa) (hPa) 对流层 顶高度 (hPa) 1~9公 里平均 递减率 (℃/10 0m) 0.63 0.72 10~12 公里平 均递减 率 (℃/10 0m) 0.67 0.40
图13.3 (a)经向型特大暴雨形势;(b)纬 向型特大暴雨形势
天气尺度系统
天气尺度系统如锋面、气旋、高空槽等并不是直接 造成暴雨的天气系统,因为天气尺度系统中的上升 运动一般只有几cm· -1,在水汽供应充分的条件下, s 降水强度只1~2mm· -1,日降水量24~48mm,只能 h 造成中-大雨。天气尺度系统对暴雨起着以下四个 作用:(1)制约造成暴雨的中尺度天气系统的活动, 即天气尺度系统可以提供中尺度天气系统形成的条 件或环境场。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发生需要一些基本 条件,例如大气层结是不稳定的,水汽通量出现辐 合,低空风场出现辐合场和气旋性涡度场,这些条 件经常伴随着天气尺度系统出现的;

中国洪水和洪水灾害分布及形成的特点

中国洪水和洪水灾害分布及形成的特点

中国洪水和洪水灾害分布及形成的特点1、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各地气候差异很大,社会经济历史发展悠久,因而洪水、洪灾形成分布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由于受青藏高原隆起的影响,形成自西向东的三个阶梯的地形和东部季风气候的特点,因此暴雨洪水主要形成于三个阶梯的过度地带,特别集中于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过渡地带迎风面,形成自医巫闾山、燕山、太行山、伏牛山、雪峰山东侧的强暴雨洪水集中带;同时在季风和热带气旋影响下,又有一条自辽东半岛至东南沿海以热带气旋和台风暴雨为主形成的洪水和强风暴潮集中带。

2、在长期地质演变、特别是第四纪地质演变的影响下,形成了自西向东流的中国主要江河,并在中国地形的第三阶梯各河流的中下游形成了广阔的冲积平原,以及各河流上中游的河谷平川、阶地及大小不等的盆地。

这些冲积平原、河谷川地既是河川径流,不仅是洪水的宣泄、滞蓄场所,又是土地肥沃、热量充足,可供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土地资源。

3、在人口不断增加的压力下,开垦冲积平原土地,发展生产,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在世界文明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由于这些土地的开发利用侵占了河川径流,特别是洪水的宣泄出路和滞蓄场所,人类进入了洪水风险区,给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带来灾害。

为了减少洪水风险,人类开始修建防洪设施,主要是堤防,这样就进一步限制了洪水的出路,于是洪水灾害逐步发展,不断增加了洪水对人类的危害。

4、中国自古以来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绝大部份的人口集中在主要江河的中下游广大冲积平原以及河谷川地、盆地。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与水争地愈演愈烈,不断修堤束水,河道愈来愈窄,堤防愈来愈高,主要江河中下游的河道行洪能力远远低于上中游的洪水来量,依靠堤防,高出地面行洪已成为普遍现象。

由于广大冲积平原和河川谷地,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在当代已经远远超过土地承载能力,与水争地仍然势不可挡,土地的开发利用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天然湖泊、湿地、洼地,这些自然滞蓄洪水的场所逐步缩小或消失,人的生存发展空间已很少回旋余地。

河南“21.7”极端暴雨过程天气尺度系统发展维持机制分析

河南“21.7”极端暴雨过程天气尺度系统发展维持机制分析

河南“21.7”极端暴雨过程天气尺度系统发展维持机制分析河南“21.7”极端暴雨过程天气尺度系统发展维持机制分析近年来,河南省频繁发生的“7.21”极端暴雨事件引起了全国的广泛关注。

这次暴雨事件给河南省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导致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对于如何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对极端天气事件的预测和预警能力,以及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亟待深入研究和思考。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7.21”极端暴雨发生的原因。

河南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地理位置特殊,东临华北平原,北接华南地区,南濒长江流域,纵横交错的河流网络,使得该地区容易受到暴雨的影响。

此次暴雨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气象因素。

暴雨是一种强降雨过程,与空气的湿度、稳定性以及气流的动力结构密切相关。

而河南省地处副热带季风地区,且夏季潮湿多雨,这为暴雨事件提供了强有力的大气条件。

第二,地理因素。

河南的地理特征对于暴雨事件的发生起到重要的作用。

例如,山区地形更易造成暴雨区域,而广阔的平原则使得洪水泛滥的影响更加广泛。

第三,人为因素。

河南省县城建设势头迅猛,大量混凝土丛林的兴起导致了水源的流失和排水系统无法及时疏导雨水的问题,加大了暴雨事件的危害程度。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河南省在应对暴雨事件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预警机制的薄弱。

此次暴雨事件中的灾情较为严重,但相关的预警信息并未提前发布或者发布不及时,导致了人们无法做出及时的应对措施。

此外,城市建设中的防洪设施也存在不足。

现代城市的建设往往忽略了自然河道的保留和规划,以及排水系统的完善,导致了暴雨事件发生后雨水无法迅速排泄,从而造成洪水泛滥。

此外,灾后的救援和重建工作也存在困难,包括灾区道路瘫痪、水电供应中断等问题,造成救援难以到位,重建工作的推进遇到了巨大的困难。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改进和完善的措施。

首先是提高预警机制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加强气象预警监测系统的建设,引入先进的气象观测仪器,提高对于暴雨事件的监测和预测能力。

气候变暖引发的暴雨与洪水频发的原因与防控

气候变暖引发的暴雨与洪水频发的原因与防控

气候变暖引发的暴雨与洪水频发的原因与防控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气候变暖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气候变暖不仅会导致温度上升,还会引发一系列的极端天气事件,其中包括暴雨与洪水。

暴雨与洪水频发给人们的生活与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与威胁。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暖引发暴雨与洪水频发的原因,并从防控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议。

一、气候变暖导致暴雨与洪水频发的原因1.1 大气湿度增加气候变暖会导致大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增加。

温暖的气温会加速水的蒸发,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增加。

当遇到冷空气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并形成云层,进而导致暴雨的发生。

1.2 暖海温与降水增加气候变暖导致海温升高,加剧了热量的蒸发,进一步提高了大气中的水蒸气含量。

湿润的空气从暖海上升,形成热带气旋与风暴,然后带来大量降水,导致暴雨与洪水频发。

1.3 冰川融化与雪融水增加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与雪融水增加,使得水源增加,进一步导致暴雨与洪水事件的发生。

融化的冰川和雪融水迅速汇聚成河流,但由于地表温度升高,土壤无法有效吸收水分,而大量的融水进一步加剧了洪水的危害。

二、暴雨与洪水频发的危害2.1 生命财产损失暴雨与洪水带来的突发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强大的水流可以摧毁建筑物、冲毁道路和桥梁,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2 农田洪涝灾害洪水会淹没农田,导致农作物受灾,大量农田被淹没,使农民的劳动成果付之一炬。

洪水还会冲走土壤中的肥力,使得土壤质量下降,对农业产生长期不利影响。

2.3 生态系统失衡洪水会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洪水突发时,大量淤泥、石块等物质会被冲刷入河流,导致河床淤积,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受到破坏,对水生物种群和鸟类栖息地造成影响。

三、暴雨与洪水频发的防控措施3.1 加强气象监测与预警加强气象监测,及早发现天气异常变化,提前预警暴雨与洪水。

利用现代化气象技术手段,提高预测准确性,并及时向群众发布相关预警信息,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

3.2 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与日常维护,确保雨水排除顺畅。

历史趣谈细说中国历史上的水灾 洪水五进京城八淹津城

历史趣谈细说中国历史上的水灾 洪水五进京城八淹津城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细说中国历史上的水灾洪水五进京城八淹津城导语:我国是洪水灾害频仍的国家。

据史书记载,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2155年间,大水灾就发生了1029次,几乎每两年就有我国是洪水灾害频仍的国家。

据史书记载,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2155年间,大水灾就发生了1029次,几乎每两年就有一次。

相传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中国中原大地上发生过一次特别大的洪水。

洪水淹没了土地,冲毁了庄稼,房屋倒塌,人死牲亡,到处是白茫茫的水波,活着的人纷纷跑到丘陵或山上去避难。

这时有位治水的英雄叫大禹,传说他三过家门而不入。

他象征了中国人民战胜水害的顽强斗争精神。

历史上,长江多次发生洪涝灾害。

自公元前185年(西汉初)到1911年(清朝末年)的2096年间,长江共发生较大洪水灾害214次,1499到1949年的450年间,湖北省境内的江汉干堤决口达186次。

出现较大洪水的年份有1153年、1227年、1560年、1788年、1849年、1860年、1870年、1905年、1931年、1935年、1949年、1954年、1998年等。

1788年全流域大水,荆江大堤决口20余处,荆州城内水深五六米,两个月后才退去。

1870年,宜昌的最大洪峰流量竟高达10.5万立方米/秒。

1931年气候反常,长时间的降雨,造成全国性的大水灾。

其中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山东、河南八省灾情最重,是20世纪受灾范围最广、灾情最重的一年。

1954年长江发生了全流域性大洪水,长江中下游洪水与川水遭遇。

受灾人口1890万,淹死3.4万人,淹没良田317万公顷,损失数十亿元。

最大30天洪量,1954年分洪溃口水量达1023亿立方米。

生活常识分享。

《2024年近3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分析》范文

《2024年近3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分析》范文

《近3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分析》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持续变化,我国面临的气象灾害日益增多,影响范围和强度均呈现出显著的变化。

本文旨在分析近30年来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影响特征,以期为灾害预防和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二、气象灾害概述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主要气象灾害包括暴雨、洪涝、干旱、台风、低温冷冻等。

这些灾害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三、近30年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分析1. 暴雨与洪涝灾害近30年来,我国暴雨和洪涝灾害呈现出频发、强度增强、影响范围扩大的趋势。

特别是在夏季,暴雨和洪涝灾害往往给城市和农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这些灾害往往伴随着地形、水文和气候等因素的变化,加剧了灾害的严重程度。

2. 干旱灾害干旱是我国最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尤其在北方地区更为突出。

近30年来,干旱灾害的频发和强度增强,给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同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干旱的持续时间也在不断延长。

3. 台风灾害台风是我国沿海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

近30年来,台风数量和强度呈现出上升趋势,给沿海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此外,台风还会引发风暴潮等次生灾害,加剧了灾害的严重程度。

4. 低温冷冻灾害低温冷冻灾害主要发生在我国北方地区,近30年来呈现出频发、范围广、强度大的特点。

这些灾害往往伴随着大雪、冰冻等天气现象,给交通运输、电力供应等基础设施带来了严重影响。

四、影响因素分析1.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加剧了气象灾害的严重程度。

2.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对气象灾害的分布和影响范围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山区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等灾害,而平原地区则容易发生洪涝等灾害。

3. 社会经济因素:城市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经济因素也会影响气象灾害的发生和影响程度。

例如,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容易导致暴雨洪涝灾害加重。

五、应对措施建议1. 加强气象监测预警:提高气象监测精度和预警时效性,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灾害防范和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暴雨形成机理及预报方法研究进展

我国暴雨形成机理及预报方法研究进展

我国暴雨形成机理及预报方法研究进展我国暴雨形成机理及预报方法研究进展暴雨天气是我国夏季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减轻暴雨灾害带来的损失,研究人员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对暴雨形成机理和预报方法的研究。

本文将总结我国暴雨形成机理及预报方法的研究进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暴雨形成机理。

暴雨的形成与气候和地理条件密切相关。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热带海洋气旋活动频繁,湿润的气流容易受到气旋和锋面的影响,形成暴雨天气。

而西北地区的暴雨主要与西风槽和波动的冷锋有关。

通过地形起伏和热力效应的作用,空气上升加速,形成强烈的对流活动,产生大量降水。

基于暴雨形成机理的研究,预报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目前,包括观测、数值预报和统计预报在内的多种方法被用于暴雨预报。

观测方法是最直接的一种方法,通过对气象观测站点的气象要素观测,可以分析天气变化趋势,为预报提供依据。

数值预报方法则是利用数值模式通过计算和模拟大气运动和湿度变化来进行预报。

数值模式根据暴雨的形成机理和物理过程建立,利用计算机进行求解,然后通过对比观测资料进行调整,提供较为准确的预报。

统计预报方法则是根据历史气象数据和统计方法进行预测,通过对一定时期内的暴雨频率、降水量和持续时间的统计分析,得出未来可能出现暴雨的概率。

随着科技的进步,预报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雷达预报、卫星云图预报和气象雷达与卫星图像综合分析预报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暴雨预报的准确度和时效性都有了显著提高。

雷达与卫星图像相结合,能够准确地观测和跟踪暴雨云团的发展过程,提供更全面的数据。

同时,借助雷达预警系统的建设,我们可以提前预警和及时应对暴雨天气,减少灾害风险。

另外,人工智能技术近年来也逐渐应用于暴雨预报领域。

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等技术,通过分析大量的历史气象数据和实时观测数据,建立模型来预测暴雨的概率和降水量,并实现自动化预报。

2024我国暴雨洪水的特点有哪些

2024我国暴雨洪水的特点有哪些

2024我国暴雨洪水的特点有哪些引言自然灾害在人类社会中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洪水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灾害。

2024年,我国遭受了数次暴雨洪水的袭击,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本文将探讨2024年我国暴雨洪水的特点,旨在增强对这一自然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1. 天气异常2024年我国暴雨洪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天气异常。

根据气象数据显示,这一年期间,暴雨频率较往年明显增加。

许多地区在短时间内降下大量雨水,导致河流水位迅速上涨,形成洪水。

这种天气异常使得暴雨洪水的威力更加强大。

2. 暴雨时段长与往年相比,2024年我国的暴雨洪水特点之一是暴雨时段的延长。

之前的洪水大多是在短时间内降下暴雨,而2024年暴雨的时间持续更长。

这导致洪水形成的时间更长,给救援和防范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3. 水位上涨迅速2024年我国暴雨洪水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水位上涨的迅速性。

由于大量降雨,河流的水位短时间内迅速上涨,超过了河道的容纳能力,导致洪水形成。

这种迅速的水位上涨使得对洪水进行预测和应对变得更加困难。

4. 范围广泛2024年,我国暴雨洪水的特点之一是范围广泛。

许多省份都受到了洪水的袭击,甚至有些地方同时发生了多起洪灾。

这种广泛的范围增加了救援和恢复工作的难度,也加大了对资源的需求。

5. 影响深远2024年我国暴雨洪水的特点还表现在其影响的深远性上。

洪水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大量的农田被淹没,导致农作物减产,给农民的生计带来了重大打击。

6. 应对和救援措施面对2024年我国暴雨洪水的特点,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应对和救援措施。

首先,加强了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向受灾地区发布预警信息,提高了人们的安全意识。

其次,组织了大规模的救援行动,转移受灾人员,提供帮助和救助。

同时,也加强了对洪水防范工作的投入,包括加固堤坝,清理河道等。

结论2024年我国暴雨洪水的特点主要包括天气异常、暴雨时段长、水位上涨迅速、范围广泛和影响深远等。

中国的洪水灾害汇总

中国的洪水灾害汇总

思考: 我国洪水灾害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提示】 东部季风气候显著,降水多且多暴 雨;沿海降水量大且多暴雨,多风暴潮;平原 低地排水不畅;东坡和南坡多为迎风坡和向阳 坡,降水多,冰雪消融量大。
3.暴雨洪水
时间最长 、危害最大的 (1)特点: 影响我国范围最广、__________
洪水灾害.
1954年5-7月长江流域降水量
二、 案例 分析 ——
长江流 域洪水 灾害
1998年6-8月长江流域降水量
1954年长江流域洪水淹没范围
1998年长江流域洪水淹没范围
活动: 1954 年和 1998 年的洪水灾害对比 1、简述98年长江流域洪水的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分析人类活动对长江洪水灾害的影响? 年份
梅雨锋 暴雨. (2)暴雨类型: 台风暴雨、___________ (3)时空分布 具体分布 时间 每年______________ 月 4~ 9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四川盆 空间 云贵 地、关中地区以及__________ 高原的部分地

嫩江
松花江
海河
辽河
黄河 淮河 长江 珠江
图2.19中国洪水频率分布图(1949—1989年)
降 雨 量
流 量
洪 水 位
淹没 范围
损失

1954
大 偏


大 12 处 33000 轻于 98年
1998

大 高

十分 1320 5处 严重
活动: 1、简述98年长江流域洪水的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分析人类活动对长江洪水灾害 的影响?
【提示】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入手,“三分天 灾,七分人祸”,人为原因是重点。人类不合理的活动 导致地表状况发生改变,加剧了洪水灾害的发生,例如, 植被覆盖度降低 蓄水能力下降;上游水土流失 下 游泥沙沉积;围湖造田 湖泊调蓄能力下降;水域面积 缩小 高水位、高流量。洪水灾害的严重程度与区域的 人口、经济有关,人口越密集,致灾的可能性越大;经 济越发达,损失就可能越严重。同时,人类的一些防御 措施,也相对“缩小”了灾情,比如人员伤亡减少,洪 水淹没范围减少等。

我国洪涝灾害的特点

我国洪涝灾害的特点

我国洪涝灾害的特点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但同时也存在洪涝灾害的潜在威胁。

由于气候和地理的复杂性,中国的洪涝灾害呈现出一些独特的特点。

下面将对我国洪涝灾害的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

首先,中国的洪涝灾害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我国广大的陆地面积使得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有所不同,进而影响到洪涝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南方地区常年降雨量较多,地势低洼,河流众多,相对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而北方地区降雨集中,河流流速较快,沙湿地多,因此也经常面临洪涝灾害的威胁。

此外,我国的地势复杂多样,有高山、平原、丘陵等地形,这些地理特点更加增加了洪涝灾害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其次,我国洪涝灾害的季节性强。

中国的降雨分布不均,通常在夏季和秋季集中。

在南方地区,夏雨集中,降雨量大,容易导致暴雨洪水;而北方地区则在夏秋之交的梅雨季节面临洪涝灾害的威胁。

这种季节性的洪涝灾害发生对于农田灌溉、水库调度、城市排水和防洪工程的规划和建设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我国洪涝灾害的频发性强。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气候复杂多变,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较高。

根据统计数据,我国每年平均发生的洪涝灾害次数超过200次,引发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数百亿元。

这种频发性不仅增加了我国社会的灾害风险,也对应急救援和紧急灾后重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四,我国洪涝灾害的多样性强。

中国的洪涝灾害形式多样,既有江河洪水,也有山洪、内涝等。

江河洪水是由河流暴发洪峰引起的,覆盖面积广,持续时间长。

山洪主要由陡坡地带的暴雨引起,规模较小但威力较强。

内涝则是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或者排水能力不足,导致降雨过程中积水无法迅速排除而引起的洪涝灾害。

这种多样性使得我国需要针对不同洪涝灾害形式制定相应的防灾准备和救灾措施。

第五,我国洪涝灾害的防治面临的挑战较大。

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化进程加速,这使得人的活动和基础设施对洪涝灾害的脆弱性更加明显。

加之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洪涝灾害防治面临着诸多挑战。

百科知识精选七五八大洪水

百科知识精选七五八大洪水

《千秋功罪话水坝》一书中记载的七五八洪水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淮河流域南部进入江南梅雨季节,经常由于持续大雨而出现洪水。

7、8月间,全流域都会出现大雨和洪水,9月份逐渐出汛。

1975年8月的特大暴雨是由当年的3号台风在特殊条件下形成的,人称“七五八”大水。

话说1975年8月4日,3号台风穿越台湾岛后,在福建晋江登陆。

它并没有像通常那样在登陆后逐渐减弱消失,却以罕见的强劲势头,越江西,穿湖南,到达常德附近。

8月5日晚,行径诡秘的这个台风突然转向,北渡长江,直入中原腹地,在河南境内“停滞少动”。

具体停滞的区域,是在伏牛山脉和桐柏山脉之间的弧形地带,也就是河南省淮河上游的皇陵腹地,这里奔流着颖河、北汝河、沙河、洪河、汝河等等河流,兴建有上百座山区水库,星罗棋布,像繁星般地点缀在青翠的大地上。

3号台风在这里的停滞少动,就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老天爷似乎在故意折磨和愚弄人们。

这一年7月份本地区雨量稀少,旱象显露,各地正在抓紧抗旱斗争。

从8月4日起开始普降大雨,大家正喜庆甘霖到来,拼命关闸蓄水———一滴水就是一把粮呀,谁知这雨一发而不可收,甘霖瞬时变为洪魔。

真正的暴雨下在8月5日下午至8日上午,分三个降雨过程。

第一次暴雨从5日14点下到6日2点,历时12小时,主要雨区在洪汝河上游及澧河、干江河一带的山丘区,这里12000平方公里,29个县市,1100万人口,1700多万亩耕地遭灾,其中遭毁灭性和特重灾害的有耕地1100万亩,人口550万人,倒房560万间,死牲口44万头。

京广铁路冲毁102公里,中断18天,受影响48天。

特别是两座大水库的失事,给下游造成毁灭性的灾害:遂平、西平、汝南、平舆、新蔡、漯河、临泉七座县城被淹,平地水深2~4米,水库垮坝是造成这次洪灾损失特别严重的原因,我们不得不忍痛叙述一下板桥和石漫滩的垮坝经过。

板桥水库修建在汝河上,位于泌阳县境内,设计最大库容4.92亿立方米,最大下泄量1720立方米/秒。

我国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我国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我国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加深,我国暴雨洪涝灾害频发且复杂性不断提升,给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严峻挑战。

近年来,我国在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了多维度、多层次的风险评估体系。

本研究旨在梳理和总结我国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着重介绍在致灾机理探究、灾害风险量化模型构建、空间信息技术应用、承灾体脆弱性分析以及防灾减灾策略优化等方面的理论创新和技术进步。

结合历史洪涝灾害数据和实时监测预警信息,各地学者与政府部门紧密合作,利用大数据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对全国及区域尺度上的洪涝灾害风险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评估。

诸如李吉顺等人提出的“综合危险度”和“相对危险度”评估指标,以及针对特定区域如安徽省、江阴市、黑龙江省玉米产区的精细化风险评估实践,均体现了我国在洪涝灾害风险管理上科学化、精准化的提升。

针对城市化进程中的极端暴雨洪涝事件,诸如连云港市等地的城市规划与管理部门也在积极推进灾害风险评估与对策研究,将其纳入地方发展规划,并通过财政支持推动相关科研项目的实施,以期有效提高城市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减轻潜在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系统回顾我国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历程、关键技术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探讨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构建和完善我国的灾害风险管理体系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二、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的理论框架灾害风险识别:首先是对潜在致灾因子——暴雨事件及其引起的洪水过程进行识别与分析,包括历史暴雨数据的统计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降水事件的趋势预测以及未来情景模拟。

还需识别易受洪涝侵袭的地理区域和重要承灾体,如人口聚居区、农田、基础设施、生态系统等。

致灾可能性评估:基于水文模型、气候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量化暴雨洪涝发生的概率及强度,包括设计暴雨重现期计算、洪水频率分析以及洪水淹没范围模拟等手段,以确定灾害的潜在规模和影响程度。

论北京暴雨洪灾与城市防涝

论北京暴雨洪灾与城市防涝

1 1 城 市 建 设 填 占或 挤 占行 洪 河道 ,使 江 河 洪 水 位升 .
所 重视 。 随着 公 路、 铁路 的兴 建 ,使城 市 水系在 交通 运 输 上 的地 位 大大 下 降 ,加 上 近现 代城 池 的防 卫功 能 已不 重 要 ,填 护 城河 、 填 水 渠 、 填 湖池 已成 为近 现代 城市
永 乐十 八年 ( 4 0 ) 禁城 竣 工至 今近 6 0 ,城 内 12 年 紫 0年
无 一 次雨 潦 致灾 的 记录 。 可 见城 市 水 系 、水 体 的调 蓄
雨洪 的重要作 用 。
天 鹅 宾 馆 ,填 了 白鹅 潭 北 岸 一段 ( 沙面 南 岸 ),影 响
了 白鹅 潭 内港 。【致通 过 广 州市 附近 的九 条 河 道均 已缩 2
中国名城 l特稿
论北京暴雨洪灾与城市防涝术
吴庆 洲

要 : 通过 研 究 北 京 及 其 他 城 市暴 雨后 内涝 灾 害 的

2 1 f7 2 0 2 - 月 1日至2 2日,北京 连降 特 大暴雨 ,造 成 7 人 死 亡 ,1 0 万人 受 灾 ,经济 损 失 巨大 ,百 姓 生活 7 6多
窄 ,其 中 ,三枝 香 水道 1 5 年 代 宽 为4 6 , 1 7 年 90 4m 90 代 为2 4 ,缩 狭 1 2 ,缩 狭 率 为3 %。 ’ 州市 海 珠 8m m 6 6 广
广场 段 长 堤地 面 高程 仅 18 . m,1 6 年 后 , 水 位 多 次达 0 9 洪
流入 筒 子河 ,也只 是使 其 水位 升 高09 m。 因此 , 自明 .7
变狭 2 0~7 m。 黄 埔 新 港 码 头 伸 入 江 中 3 0 m , 0 0 多

1931年武汉大水灾纪实与启示

1931年武汉大水灾纪实与启示

1931年武汉大水灾纪实与启示作者:王春华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2017年第05期洪水是严重危害地区性安全的自然灾害,回顾中国历史,洪水时有暴发,灾情程度也不尽相同,且近代水灾发生的频率远远高于古代。

据《中国历史大洪水》记载,从1583年到1840年超过两个半世纪的时间里,长江流域发生2次大水灾,而从1840年到1949年这不到110年的时间里,长江流域就发生了9次大水灾。

其中,1931年江淮洪水肆虐,被广泛认为是有记录以来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自然灾害,给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中国人留下了难以忘却的伤痛。

1931年武汉洪水灾情1931年中国水灾是中国近代史上受灾区域最为广泛、历时最长、灾情最为严重的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

这场大洪水以江淮地区为中心,南至珠江、闽江,北至松花江、嫩江,灾情遍及全国约23个省,其中尤以武汉三镇的灾情最为严重。

1931年,气候极其异常,长江流域各省普降暴雨,特别是在当年7月份,降雨日竟多达20天以上,导致大范围的洪水泛滥,湖北境内江河湖泊水位猛涨,武汉各个堤坝在洪水的冲击之下先后溃决。

1931年7月28日,洪水自江汉关一带流出,涌入滨江地区街道。

7月29日,汉口下游丹水池附近铁路被江水冲垮,居住在铁道附近的居民匆忙逃离灾区。

8月2日,单洞门溃决,汉口市最后一道防线溃决,大水涌入市区,汉口全市除地势较高的少数区域和日本租界之外全部被淹。

8月17日,川水、襄水奔腾而来,使得城陵矶至汉口一带成为泽国,水面之上只见山头。

8月19日,江汉关水位达到了建关以来的最高洪水纪录。

汉口市内水深数尺至丈余,最深之处竟达5米,汉口市成为一片汪洋大海。

几乎在同一时间,武昌、汉阳的部分地区也相继被淹。

其中,武昌仅余大东门外及凤凰山、中山路等山前一隅高地未淹,汉阳城内淹水达1米多。

9月上旬,大水逐渐退却,武汉三镇已淹没于水中达一个月之久,灾情空前严重。

据武汉当局调查显示,武汉市直接遭遇洪灾袭击的户数为16.3万余户,受灾人口达78万余人,溺水而亡者有2500多人,因瘟疫、饥饿和中暑而死亡的,每天都有千余人,有些人由于无衣无食,走投无路而自杀。

郑州特大暴雨原因

郑州特大暴雨原因

郑州特大暴雨原因1. 强降雨气候特点郑州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该地区夏季炎热潮湿,降雨量集中在6月至9月,呈现明显的季节性。

此外,郑州周围环境还受到黄河和洛河等水系的影响,形成了特殊的微气候。

2. 科学解释和研究成果研究显示,郑州特大暴雨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2.1. 湿暖气流交汇暴雨的形成需要湿度和稳定性充足的大气条件。

在夏季,初夏南方的暖湿空气通过季风气流向北方移动,与中纬度的干冷气团相遇。

这种湿暖气流和干冷气团相互作用,易产生剧烈对流天气,从而形成强降水。

2.2. 地形和城市效应郑州市城市化迅速,尤其是高层建筑密集的市中心地区。

这些高楼大厦对大气的抬升和湿度的累积起到了积极作用,形成城市热岛效应。

大气温度升高,水汽凝结释放的潜热也增大。

当暖湿气流遇到高楼大厦时,被迫上升,形成局地强降水。

2.3. 不利的天气条件暴雨的形成需要复杂的天气条件。

在郑州特大暴雨事件中,天气系统相对较弱,上层的西南风和下层的东北风相互切变、背风层的变化明显,这种天气条件加剧了降水量的增加。

2.4. 来自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西南气流是暴雨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郑州特大暴雨期间,深厚的西南气流导致大气层中水汽增加,为降水提供了条件。

此外,西南气流还导致凝结高度降低,增加了云层厚度,产生了大范围连续的强降水。

3. 基础措施和预警系统郑州市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基础措施来应对特大暴雨的发生,以减少灾害损失。

其中包括建设雨水收集系统、提高排水能力、加强河道和水库管理等。

此外,郑州还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天气预警系统来提前预警暴雨。

该系统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包括气象雷达、卫星遥感和人工预报等,能够提供精确的暴雨预警信息,为市民和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4. 居民安全教育和意识提升为了提高居民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郑州市政府加大了公众安全教育的力度。

通过举办暴雨应急演练、发布安全提示和宣传活动等,提高了居民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地面测报质量分析会的重要性探析____

地面测报质量分析会的重要性探析____

21作者简介贾海燕(1974-),女,山西五台人,工程师,从事地面测报工作。

收稿日期2011-08-20气象观测是气象工作的基础,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为天气预报、气象情报、气候分析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因此地面测报业务质量非常重要[1-3]。

为了提高地面业务质量,每月月初的地面测报质量分析会是必不可少的。

地面测报质量分析会,是对一段时间内台站地面测报业务质量的总结和分析,实际上也是一次业务学习,所有测报员都可以在会议上提出意见和看法,不仅可以分析错情,还可以把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讨论,同时可组织集体观测和学习,定期召开地面测报质量分析会,不仅可提高测报组的整体测报质量,而且还对提高观测员的业务技术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分析错情原因,及时纠正,杜绝重复错情测报质量分析会更像民主生活会,测报员可以互相“揭短”,然后再针对问题找出解决办法。

在质量分析会上,首先由预审员通报在对上月报表预审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讨论,提出解决办法,然后每个测报员提出在校对下一班记录的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错漏问题。

根据这些问题,找出某些共性的问题以及每一个测报员某些方面容易失误和错漏的地方,及时纠正,提醒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避免类似问题的重复出现,大大减少测报错情率,提高整个测报组的地面测报质量。

2针对疑难问题,分析讨论解决办法在质量分析会上,可以提出之前观测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如不正常记录的处理、不完整记录的统计,以及疑误记录的处理、自动站仪器故障的处理、测报软件的使用技巧,复杂天气的观测、判别、记录等[4-5],根据每一项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并通过认真、反复学习规范中的相关规定或咨询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等方法,结合一些老观测员丰富的实践经验,找出具体解决办法,进一步统一意见,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遇到类似情况时能从容应对,并及时准确地解决,这对提高整个测报组的工作效率、测报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中国暴雨多发生在哪些地区

中国暴雨多发生在哪些地区

中国暴雨多发生在哪些地区
暴雨的特点是降雨量非常大,在我国很多地区每年都会因为长时间暴雨导致洪涝灾害,那么中国暴雨多发生在哪些地区?今天冬季暴雨局限在华南沿海,4~6月间,华南地区暴雨频频发生。

6~7月间,长江中下游常有持续性暴雨出现,历时长、面积广、暴雨量也大。

7~8月是北方各省的主要暴雨季节,暴雨强度很大。

8~10月雨带又逐渐南撤。

夏秋之后,东海和南海台风暴雨十分活跃,台风暴雨的点雨量往往很大。

中国属于季风气候,从晚春到盛夏,北方冷空气且战且退。

冷暖空气频繁交汇,形成一场场暴雨。

中国大陆上主要雨带位置亦随季节由南向北推移。

华南(两广、闽、台)是中国暴雨出现最多的地区。

从4至9月都是雨季。

6月下半月到7月上半月,通常为长江流域的梅雨期暴雨。

7月下旬雨带移至黄河以北,9月以后冬季风建立,雨带随之南撤。

由于受夏季风的影响,中国暴雨日及雨量的分布从东南向西北内陆减少,山地多于平原。

而且东南沿海岛屿与沿海地区暴雨日最多,越向西北越减少。

在西北高原每年平均只有不到一天的暴雨。

太行山、大别山、南岭、武夷山等东南面或东面的坡地,都是这些地区暴雨日的中心。

当然,有些年份会出现异常,1981年在中国西北一些地区都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暴雨。

有时候本来多雨的地区反而出现旱灾。

通过上述的介绍,大家对其中国暴雨多发的地区有详细的了解,内容是这一期的自然灾害安全小知识,下期会给大家介绍暴雨会带来哪些危害等知识。

暴雨水灾应对防范演讲稿10篇

暴雨水灾应对防范演讲稿10篇

暴雨水灾应对防范演讲稿10篇【导语】暴雨,是指降水强度很大的雨,常在积雨云中形成。

中国气象上规定,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以上的强降雨称为“暴雨”。

按其降水强度大小又分为三个等级,即24小时降水量为50-99.9毫米称“暴雨”、100-249.9毫米之间为“大暴雨”、250毫米以上称“特大暴雨”。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暴雨水灾应对防范演讲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篇一】暴雨水灾应对防范演讲稿大家好!暴雨,是指降水强度很大的雨,常在积雨云中形成。

中国气象上规定,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以上的强降雨称为“暴雨”。

按其降水强度大小又分为三个等级,即24小时降水量为50-99.9毫米称“暴雨”、100-249.9毫米之间为“大暴雨”、250毫米以上称“特大暴雨”。

暴雨防范的主要措施:1、暴雨期间尽量不要外出,必须外出时应尽可能绕过积水严重的地段,要注意观察,贴近建筑物行走,防止跌入窨井、地坑等。

2、关闭煤气阀和电源总开关。

3、预防居民住房发生小内涝,可因地制宜,在家门口放置挡水板、堆置沙袋或堆砌土坎,危旧房屋或在低洼地势住宅的居住人员应及时转移到安全地方。

4、室外积水漫入室内时,应立即切断电源,防止积水带电伤人。

5、注意夜间的暴雨,提防旧房屋倒塌伤人。

6、不要在下大雨时骑自行车。

7、驾驶员遇到路面或立交桥下积水过深时,应尽量绕行,避免强行通过。

8、雨天汽车在低洼处熄火,千万不要在车上等候,应下车到高处等待救援。

9、在山区旅游时,注意防范山洪。

上游来水突然混浊、水位上涨较快时,须特别注意。

谢谢大家!【篇二】暴雨水灾应对防范演讲稿大家好!7月17日以来,河南省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极端强降雨天气,大部地区降暴雨或大暴雨。

目前来看,本次过程呈现出累计雨量大、持续时间长、短时降雨强、极端性突出等特点。

暴雨前的防御准备:1、河道是城市中重要的排水通道,不要将垃圾、杂物丢入马路下水道,以防堵塞,积水成灾。

2、暂停室外活动,学校可以暂时停课,户外人员应立即到地势高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暴雨漫谈
何谓暴雨?一般而言,风云突变,雷呜电闪,大雨如注,但持续时间很短,总降雨量并不大,这样的降雨不能造成明显的灾害,因此不能称之为暴雨。

反之,细雨霏霏,时断时续,这类降雨尽管持续的时间较长,但总雨量并不大,不会造成洪水灾害,也不能叫做暴雨。

暴雨的定义不仅考虑降雨强度,还要考虑降雨时间。

我国规定,日降水量达到或超过50毫米为暴雨,达到或超过100毫米为大暴雨,在200毫米以上就称为特大暴雨了。

我国地处中、低纬度,东邻太平洋,南靠南海,西南隔中南半岛与孟加拉湾相望,水汽来源充沛,加上地形复杂,是一个多暴雨的国家。

受太阳直接辐射的影响,我国的暴雨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极少有暴雨出现,夏季则是暴雨的多发季节,而且夏季暴雨有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

我国把5~10月这段多降雨和暴雨的时段称为汛期。

人汛后,暴雨带先:有规律地北上,盛夏过后又有规律地南撤。

受水汽条件的影响,我国的暴雨有沿海多、内陆少的地理分布特点,而且从东南地区到西北地区暴雨的出现机率呈明显的递减趋势。

在华南和东南沿海,一年出现几次甚至十几次暴雨司空见惯,大暴雨也屡见不鲜。

但在西北地区,暴雨出现的机会就很少了,戈壁沙漠地带根本就没有暴雨的记载。

台湾的新寮一天曾降雨1672毫米,而新疆的哈密1951~1980年间的日最大降雨量仅18.9毫米。

暴雨是一种影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

某一地区连降暴雨或出现大暴雨、特大暴雨,常导致山洪爆发,水库垮坝,江河横溢,房屋被冲塌,农田被淹没,交通和电讯中断,会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危害。

每年,我国因暴雨而伤亡的人数以千计,经济损失达数亿元。

例如,1989年6~7月,湘、赣、浙等省连续遭受暴雨的袭击,仅江西省经济损失就达15亿元。

1989年7月的四川盆地和川东暴雨,死伤3000余人,不过,这两次暴雨灾害与我国历史上一些惨重的暴雨灾害相比,只能是小巫见大巫。

1931年7月,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连降暴雨,淮河决口,长江横溢,100多万人死于非命。

1975年8月,河南省的一些地区出现特大暴雨,泌阳县林庄三天共降雨1605毫米,暴雨使水库垮坝,农田和村镇变成了泽国,京广铁路因洪水而中断近两个月。

这场特大暴雨象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一样使人谈“雨”色变。

暴雨有危害人类的一面,也有造福人类的一面,在许多情况下,适量的暴雨利大于弊。

久旱之后,一场暴雨会将旱情解除。

我国南方伏旱期间,人们常会盼望热带气旋到来,因为它带来的暴雨可以解除旱情。

我国北方的许多地方,全年的降水量决定于一两场暴雨,暴雨无则旱象显。

在许多城市用水日趋紧张的今天,有关人士更是渴盼暴雨给水库装满水。

准确而及时的暴雨预报能够趋利避害。

近年来随着气象科技的发展,暴雨预报的准确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成功地预报出暴雨的起止时间和降水量,有关部门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达到了趋利避害的目的。

这样的事例很多。

但由于暴雨有时具有突发性和局地性等特点,加上观测站网和预报工具还不完善等原因,因此对暴雨的预报也常会有失误。

为了国计民生,气象工作者正在为能够做出更准确的暴雨预报而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