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白鹭洲中学2012届历史二轮复习教案专题一中国古代史3古代中华文明曲折鼎盛时期魏晋南北朝文明和隋唐文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二轮复习教案

初中历史二轮复习教案

初中历史二轮复习教案
一、复习目标:
1. 复习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 复习历史知识点,包括朝代演变、文化传承等;
3. 核心思想: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培养历史思维和历史认知。

二、复习内容:
1. 中国古代历史的朝代演变;
2.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特点;
3. 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和变革;
4. 唐宋时期的繁荣和开放;
5. 元明清时期的政治、社会、文化差异。

三、复习方法:
1. 复习重点:重点抓好重要事件和人物的回顾,通过归纳概括、对比分析等方式加深印象;
2. 复习技巧:结合历史地图、历史资料等途径,拓展视野,加深理解;
3. 复习强化:定期进行历史知识测试,加强记忆。

四、复习步骤:
1. 回顾中国古代历史的朝代演变,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
2. 分析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领悟统一战国、兴汉唐代的历史意义;
3. 认识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和变革,探讨了解唐宋时期的繁荣和开放;
4. 理解元明清时期的政治、社会、文化差异,了解历史的辉煌和挫折。

五、复习指导:
1.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认知,善于归纳总结,掌握历史规律;
2. 强化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多角度、全方位学习历史,形成完整认知;
3. 激励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和探究,明确历史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六、复习总结:
通过本次历史二轮复习教案的指导和实施,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历史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希望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够继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江西吉安白鹭洲中学201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 专题五 世界近代现代史 五、 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

江西吉安白鹭洲中学201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 专题五 世界近代现代史 五、 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

五、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其在苏联的实践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教学重点和难点】十月革命、斯大林模式、苏联解体的原因【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案【教学过程】一、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的社会主义运动(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历史条件: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扩展和完成,欧美主要国家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同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社会弊端不断出现,并爆发了经济危机。

②欧美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19世纪30--40年代三大工人阶级独立运动的兴起,标志西欧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他们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③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和19世纪人类三大优秀成果(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和理论来源。

2.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活动①1843年,马克思来到巴黎,主编《德法年鉴》.这个时期通过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研究,马克思完成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伟大转变。

1842年恩格斯来到曼彻斯特,对英国宪章运动进行研究,写成《英国工人阶级现状》一书,逐步树立唯物主义历史世界观②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共同战斗的历程。

他们合作完成了《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发展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系统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③1848年2月,马恩发表了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共产党宣言》,阐述了社会发展规律、阶级斗争学说、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④1861年,马克思开始了《资本论》的写作,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这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次革命,它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

江西吉安白鹭洲中学201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 一、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江西吉安白鹭洲中学201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 一、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一、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要求掌握夏商西周时期形成的农耕经济的雏形;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即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世袭制、分封制。

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商鞅变法〕、经济形式〔小农经济〕、思想文化〔儒家思想〕。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产生了深刻影响,标准着中华文明的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式、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小农经济的产生,儒家思想的形成,商鞅变法[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案[教学过程]一、中国古代历史大系原始社会:约距今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070年前。

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476年。

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

包括战国时期、秦、西汉和东汉;三国、西晋和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和南宋、元;明、清〔前期〕。

二、夏、商、周〔三代〕〔一〕重大事件:公元前2070年禹建夏;启实行王位世袭制;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周;周公辅佐成王平叛;武王和周公两次大规模分封;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

〔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一〕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1〕分封制:①分封的对象是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②特点:以宗法血缘关系的主要基础;层层封受;地方分权。

〔2〕宗法制:①规定宗族内部嫡庶关系的制度,由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主要内容是嫡长子继承,余子分封;嫡长子为大宗,余子为小宗。

江西吉安白鹭洲中学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共产党斗争史教案

江西吉安白鹭洲中学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共产党斗争史教案

中国共产党斗争史`附录一、关于毛泽东思想1.毛泽东思想是指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思想体系。

2.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撰写的主要著作有:①大革命时期的《中国社会个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②工农武装割据时期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③抗日战争时期的《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④解放战争时期的《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⑤建国后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4.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①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③“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⑤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和开辟敌后战场;⑥新民主主义理论;⑦革命统一战线理论,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⑧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⑨开展整风运动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5.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①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指导中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通过和平方式完成了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②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典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共取得革命胜利和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

③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二、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从积累的治党治国治军的经验中创立的重要思想理论。

江西吉安白鹭洲中学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 五、明清之际的中国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教案

江西吉安白鹭洲中学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 五、明清之际的中国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教案

五、明清之际的中国: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明初废丞相设内阁,强化专制皇权;清设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商品经济空前发达。

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一些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但清政府的“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文化上承古萌新出现新观念,李贽、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批判旧思想与专制制度,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文学艺术繁荣,出现四大小说名著。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明清时期,社会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

一方面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并以孕育了新的经济因素,带有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趋势;另一方面,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统治者运用国家机器力图压制新的经济因素与思想观念,最终使古代中华文明没有在明清时期实现转型,走入近代社会。

随着同时期欧洲成功地迈向工业文明,古老的中华文明面临严重的危机。

【教学重点和难点】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海禁【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案【教学过程】八、明清(前期)总的特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1368-1840年)(一)强化君主专制1.明朝:①1380年明太祖废中书省和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丞相制度的废除使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②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对皇权不起制约作用。

2.清朝:①皇太极仿明制设内阁,负责奏章票拟;②康熙帝设南书房,参与机务,以制约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集权于皇帝;③雍正帝设军机处,由亲信充任军机大臣,军国大事由皇帝决策,军机处行文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这种不受约束和监督的绝对君主制度,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的随意性的特点,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成为中国近代落后的主要原因。

江西吉安白鹭洲中学高考历史复习教案:专题二 中国近代史 一《中国近代史前期(晚清、民初)1840——1919年

江西吉安白鹭洲中学高考历史复习教案:专题二 中国近代史 一《中国近代史前期(晚清、民初)1840——1919年

一、中国近代史前期(晚清、民初)1840——1919年(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半社会。

了解中国人民的抗争太平天国运动。

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获得一定发展。

思想上从林则徐、魏源等“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主张再到新派和革命派先后登上历史舞台,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发生大大推进了我国的近代化脚步。

社会生活上:外国生活方式逐步进入中国,中国的近代教育与交通运输业在这一时期开始起步。

认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1840年至1860年,在外国资本中央的侵略下,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新的经济因素处于萌发状态,中国人民一方面抵抗外国侵略,维护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另一方面,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中国落后,开始主张学习西方,开启了民智。

随着列强对中国侵略进一步加深,客观上带动了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变革,中国近代化真正起步。

体会中国近代化的曲折与艰难。

【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半社会的;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近代化【教学安排】四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案【教学过程】一、两次鸦片战争(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背景:①清朝开始衰落,面临严重的社会问题:政治腐败、国防废弛、财政拮据、阶级矛盾激化。

②工业革命的开展是西方列强由为夺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侵略扩张的结果。

③英国为改变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林则徐禁烟运动成为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

结果: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主要内容:略。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进入反侵略、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考历史复习备课教案岳麓版

中考历史复习备课教案岳麓版

中考历史复习备课教案岳麓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回顾和掌握岳麓版初中历史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

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合与应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维导图、时间线等方法,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框架。

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史夏商周时期:了解夏商周的更迭,掌握其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把握诸侯争霸的历程,认识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

2. 中国近现代史鸦片战争以后:掌握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

辛亥革命:了解革命的过程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新中国成立:掌握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土地改革: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认识其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4.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三大改造:掌握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及其意义。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实践及其教训。

5. 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的起止时间、过程及影响:回顾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认识其对中国社会的冲击。

三、教学方法1. 思维导图法:引导学生绘制历史知识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

2. 时间线法:通过时间线,帮助学生串联历史事件,形成清晰的时间观念。

3. 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历史知识测试:定期进行历史知识测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思维导图展示:评价学生的历史知识框架构建能力。

4.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态度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岳麓版初中历史教材。

2. 参考资料:相关历史书籍、论文、纪录片等。

江西吉安白鹭洲中学201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 专题五 世界近代现代史 四、 二战以来的世界

江西吉安白鹭洲中学201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 专题五 世界近代现代史 四、 二战以来的世界

四、二战以来的世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出现的新特点,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全球化等。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关键是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教学重点和难点】布雷顿森林体系、两极格局、多极化、全球化【教学安排】四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案【教学过程】(一)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出现1.20世纪40年代以来,以原子能、航空航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科技革命,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起来,被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

由于互联网的产生和全球信息网的建立,使人类社会由“电气时代"进入“信息时代”。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深刻变化。

2.知识经济出现:①20世纪90年代首先出现在美国,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知识经济最重要的基础和条件。

②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对知识和信息进行生产、分配和使用的经济。

知识经济是以高科技为物质基础,信息产业为先导,以信息经济为主要成分。

③知识经济出现的作用有: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改变社会经济结构,第三产业迅速崛起,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部门;提高全民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丰富了人们日常生活,推动了教育和革命;使世界更紧密联成一体,极大地推动世界一体化进程。

④互联网发展带来的问题有: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增多;各国围绕互联网的竞争日益加剧;互联网虚拟社会使一些人不能自拔。

(二)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1.美国①战后20年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原因: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建立和控制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应用新科技革命成果,发展新兴产业;完善社会福利体系。

②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的繁荣。

原因:克林顿政府倡导介于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对美国经济实行改革。

2.西欧经济恢复的原因:进行社会改革,调整生产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得到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利用新科技革命成果,发展新兴产业;开始西欧一体化进程,密切各国经济合作;建立福利国家制度.3.日本①1945--—1948年美国对日本实行遏制和削弱的政策;推行民主改革,拆迁工业设备赔偿战胜国;1948年后,美国对日本实行扶植和控制政策,免除战争赔款,发还工业设备,提供经济援助.②1955年日本完成战后经济恢复,1956—-1973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

江西白鹭洲中学2012届历史二轮复习教案专题五世界近代现代史3工业文明时代的纵深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

江西白鹭洲中学2012届历史二轮复习教案专题五世界近代现代史3工业文明时代的纵深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

三、工业文明时代的纵深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更多的国家得到推广。

光学的发展启发了印象派艺术的产生、电影诞生。

资本主义制度遭遇危机以及自我调整。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是工业文明的深化时期。

在学习中,要注意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历史条件主要成果及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注意从科学技术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进程及其特征,认识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关键是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教学重点和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罗斯福新政【教学安排】四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案【教学过程】三、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前半期的资本主义世界(一)19世纪60-70年代西欧和日本的社会变革1.《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1871年初内容:①规定德国为联邦制的君主国家,各邦和自由市享有自主权,中央帝国政府控制军事、外交、海关、民法、刑法等大权。

②皇帝作为国家元首拥有宣战、媾和、缔约、召集或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的权力,皇帝统率全国武装力量、任命帝国宰相,宰相对皇帝负责。

③议会由联邦德国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

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权力机构,代表不经选举,议和宰相担任。

帝国议会权力较小,也不拥有任何行政监督权。

评价: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彻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1870-1940年①法国大革命后七十余年间政治斗争的特点是帝制与共和制(保皇派与共和派)的斗争。

②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法国战败,签定《普法和约》。

影响:a.法兰西第二帝国覆亡,第三共和国建立,巴黎公社革命爆发;b.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统一,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国,改变了欧洲政治格局。

③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875年内容:a.规定行政权力归于总统。

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7年。

初中历史第二册教案全册

初中历史第二册教案全册

初中历史第二册教案全册课题:第一单元文明的曙光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起源,掌握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

2. 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掌握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1. 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

2. 中国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教学难点:1. 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历史变迁。

2.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包括图片、地图、文字等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夏朝的建立与灭亡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册所学的内容,了解中国历史的起源。

2. 提问:你们知道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吗?它是由谁建立的?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了解夏朝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讲解夏朝的建立过程,重点介绍大禹治水和夏朝的建立。

2. 讲解夏朝的灭亡原因,重点介绍夏桀的暴政和商汤的崛起。

四、课堂练习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二课时:商朝的兴衰一、导入新课1. 提问:你们知道商朝是如何取代夏朝的吗?商朝的历史特点又是怎样的呢?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了解商朝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讲解商朝的建立过程,重点介绍商汤的崛起和商朝的政治制度。

2. 讲解商朝的灭亡原因,重点介绍纣王的暴政和周武王的崛起。

四、课堂练习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三课时:西周的兴衰一、导入新课1. 提问:你们知道西周是如何取代商朝的吗?西周的历史特点又是怎样的呢?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了解西周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

(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开篇通史引导教案

(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开篇通史引导教案

开篇通史引导一、中国古代文明1.先秦时期(远古至公元前221年),历经原始社会、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从原始公有制到私有制产生,阶级和早期国家的形成发展,引发了中国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社会转型,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2.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历经秦朝、西汉、东汉,封建国家处于多民族国家统一阶段,东汉后期出现封建割据局面,秦汉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

3.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历经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和南北朝对峙,这一时期是封建国家分裂、民族交融时期,也是中华文明曲折发展和孕育大一统条件的历史阶段。

4.隋唐时期(581-907年),历经隋朝的短暂统治和唐朝的统一繁荣,是封建国家繁荣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该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繁荣的历史阶段。

5.宋元时期(960-1368年),历经五代十国的分裂、辽宋夏金民族政权的并立、元朝的统一,该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是中华文明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阶段。

6.明至清统治前期(1368-1840年),历经明、清两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是古代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巩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时期,是一个繁盛与危机并存的时代。

二、中国近代文明1.晚清时期(1840-1912年),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宣统帝退位,是中国晚清政府统治时期。

(1)1840年至1894年,是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西方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边疆地区开始出现危机,在列强炮舰逼迫下中国社会开始转型,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2)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至1912年清朝统治的结束,是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也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重要阶段。

江西吉安白鹭洲中学201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附录

江西吉安白鹭洲中学201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附录

中国近现代史附录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的兴建。

2.“断发易服”、放足、社交礼仪和饮食的西化.3.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轮船招商局的创办推动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2.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唐山-—胥各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3.2000年(“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京九铁路的建成加强香港与首都的联系。

4.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5.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

6.19世纪70年代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在台湾架设,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2000年中国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均跃居世界第二位.(三)大众传媒的变迁1.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昭文新报》是国人在境内最早创办的报刊。

《时务报》、《民报》和《新青年》是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报刊,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2.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时期,中共先后创办了《红色中华》、《新华日报》和《解放日报》,国民党办有《中央日报》。

建国以后《人民日报》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3.1905年《定军山》首映标志着中国电影业的起步。

1931年始有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电影是《渔光曲》(1935`莫斯科)。

《义勇军进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

4.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5.20世纪90年代,网络媒介诞生,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二、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发成功,同年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导弹实验成功;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2002年“神舟”5号飞船搭载宇航员杨利伟成功返航,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历只二轮复习 古代中国 学案

历只二轮复习  古代中国  学案

课题:古代中国课型:复习课课时:12课时备课时间:2012.1 授课时间:2012. 2. 主备人:张雪梅审核:付红霞先秦时期1、据《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这段引文说明A.铁农具与牛耕的运用使生产力显著提高B.奴隶主贵族大量占有私田C.各国先后都承认了土地私有D.封建剥削方式比井田制进步2、秦秋时期,出现“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现象,此处的“田”属于A.国有土地B.君主私有土地C.地主私有土地D.自耕农私有土地3、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

据此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应为“社会流动增大”。

出现这一变动的主要原因是A.小农经济的形成B.分封制逐渐瓦解C.监察制度确立D.王位世袭制遭到破坏4、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牛骨刻辞,上面刻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

关于卜辞中“众人协田”所包含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耕作方式为集体耕作B.小农经济形态已经出现C.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D.其中的“众人”多为奴隶5、“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是A.描述了西周分封制的情况B.天子与诸侯都是宗族、姻亲关系C.诸侯有保护天子的义务D.当时常有诸侯“不朝”的现象6、公元前782 年,幽王宫涅继位,宠幸褒姐。

“褒拟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拟乃人笑。

”这段材料不能表明A.幽王荒淫无道 B.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C.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D.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7、中国的汉字姓氏中,有许多起源于祖先的封地、封国,与这种现象直接相关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 C.郡县制D.三公九卿制8、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如姬姓的随、唐等国到达了汉水以东地区;建都于蓟(今北京)的燕国更延伸到了东北遥远的地方;改封到今江苏丹徒一带的宜侯更是延伸到了东南遥远的地方”。

江西吉安白鹭洲中学201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 专题四 古代世界历史——古代希腊 罗马

江西吉安白鹭洲中学201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 专题四 古代世界历史——古代希腊 罗马

专题四古代世界历史——古代希腊罗马【2011年考纲】5.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希腊自然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意义与局限.(增加局限性)(2)罗马法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增加罗马帝国内容)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

近代部分【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确立过程:梭伦改革奠基——克里斯提尼改革式确立-—伯里克里改革时期达到繁盛。

了解其基本特征为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了解希腊先哲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早期人文思想家。

认识罗马法起源与发展过程、作用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政治上古希腊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套先进的管理模式,成为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在古代罗马政治制度中,罗马法则独树一帜,成为欧洲历史上最早的、较为完备的一套法律体系,是现代西方法制制度的法律基础。

文化上:古代雅典的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早期人文思想家。

他们强调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主张用教育来塑造人的个性。

他们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成为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体会东西方文明的差异,思考其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历程、罗马法的评价【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案【教学过程】一、古代希腊(一)古希腊文明的兴起1.古代希腊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屿和小亚细亚半岛西海岸等地区。

古希腊文明的兴起和发展以海洋为依托,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古希腊文明发展的独具特点:①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②航海业、工商业发达;③思想开放;④政治民主;⑤内外战争频繁。

2.古希腊文明自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338年,包括爱琴文明(前20—前12世纪)、荷马时代(前12—前8世纪)、奴隶制城邦国家时期(前8世纪—前338年)三个阶段。

3.古希腊文明发展的中心和典型形态是雅典城邦。

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单元复习祖国历史的开端教案

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单元复习祖国历史的开端教案

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单元复习祖国历史的开端教案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单元复习祖国历史的开端教案单元一祖国历史的开端(先秦)一、阶段特征:本阶段讲述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的中国历史,简称先秦。

此阶段时间跨度大,社会性质变化-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又进入封建社会。

其中夏商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和祖国走向统一的时期。

(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表现.三大发展趋势: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割据走向政治统一;民族冲突走向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古代中华文明曲折鼎盛时期:魏晋南北朝文明和隋唐文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三省体制逐步形成,孝文帝改革。

经济上北魏均田制和租调制,北方经济破坏与恢复,南方经济长足发展,商业水平低下。

文化上儒学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王羲之的书法与顾恺之的绘画达到很高水平。

了解隋唐时期政治上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发展了科举制;唐中后期出现地方割据。

经济上推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出现曲辕犁,农业发达;制瓷业分南青北白两大类,成为独立生产部门,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繁荣,长安、洛阳成为世界性大都市。

文化科技上三教融合;唐诗鼎盛;城市文化繁荣,唐传奇出现;书法、绘画艺术进入新高峰;火药被发明并用于军事。

从这些现象上分析隋唐取得辉煌的原因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国家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经济上,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隋唐时期,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制度先进完善;经济上,政策的调整,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内外交通的发达,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商业的繁荣;文化上,领先世界,兼收并蓄。

认识中华民族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体会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鼎盛及隋唐文明的繁荣原因,唐太宗是选修考察的热点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案
【教学过程】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总的特点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公元220——589年)
(一)基本知识
1.中央政治制度由东汉的尚书台演变为尚书省,继而又设立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土地制度方面,屯田制和均田制都有利于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安定人民生活。

3.思想文化方面,这一时期佛教盛行和道教广为流传,佛教和道教的教义融合到儒学之中,使儒学有新的发展。

此外,中国小说的兴起也源于这一时期,还涌现出顾恺之画家,王羲之、王献之等书法家。

(二)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包括冯太后主持的前期改革和孝文帝亲政后的后期改革。

北魏是鲜卑族的拓拔部建立的政权。

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都平城,439年统一北方。

拓跋珪在统治期间实行编户、劝课农桑、重用儒生、实行汉制,拓跋部由游牧生活转为定居生活,初步封建化。

1.改革背景:①宗主督护制使豪强地主势力膨胀,严重影响政府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同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社会矛盾激化;
②鲜卑族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各族人民起义不断爆发;
③冯太后临朝听政,掌握实权,孝文帝深受汉文化影响;
④拓跋珪执政措施开始了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初步基础。

2.改革内容:
前期:实行俸禄制、三长制;整顿吏治、严惩贪污;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后期:迁都洛阳,推行习俗汉化(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尊儒崇经、兴办学校;采用汉制(官制、礼制、律制);兴修水利、重铸铜币。

3.评价:
改革的作用:①加速了北魏政权和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鲜卑族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的支持,从而扩大了政权的基础,巩固了统治;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和中华民族的发展;③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调整了生产关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④上述这一切,为后来隋朝结束长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改革的特点: ①由少数民族政权进行改革;②具有缓和统治危机和改变社会形态的双重性质;
③涉及面广,影响深远。

结论: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六、隋唐
总的特点: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589—906年)
(一)唐太宗的政绩(626—649年)
1.继位前:
①追随李渊在晋阳起兵,推翻了隋朝,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②通过“玄武门”事变取得帝位继承权
2.继位后:
①善于总结前代兴衰教训,树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存百姓”,“仁义为本”和“文德治国”的治国思想。

②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励精图治,勤于政事。

③完善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按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制定《唐律》。

④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轻徭薄赋;推行均田制(8世纪中期遭到破坏)。

⑤崇儒尊孔,尊孔子为“先圣”“宣父”,建国学,校五经,刊行《五经正义》作为儒经的标准读本,推动了隋唐时期“三教合一”的发展。

⑥实行民族团结政策。

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解决了东西突厥的问题,在突厥降服后实行羁縻府州的制度;攻取西突厥后,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对吐蕃则实行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汉藏之间,中原和西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吐蕃社会的进步和民族融合。

⑦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外国使者的官方机构;鼓励外商来唐贸易、居住,可以做官和通婚,对外来文化宗教采取兼收并蓄方针,支持玄奘西行取经和翻译佛经,景教、回教和摩尼教在唐朝时期先后传入中国;朝鲜和日本学者和僧人、使节大量来唐学习唐文化,推动了朝鲜和日本的封建化过程。

⑧晚年,撰写《帝范》,反省自己的过失,并对自己一生作出“益多损少”的较客观评价。

3.对唐太宗政绩的评价:
①上述政绩使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稳定,人口增加,经济恢复和发展,文化昌盛,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②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内外政策和励精图治的务实作风,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③从根本上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王朝和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不可能真正解决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二)隋唐时期的其他知识要点:
1.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教义,得到新的发展,唐太宗印成《五经正义》成为儒经的标准读物。

2.唐代是中国诗歌鼎盛时期,著名诗人有初唐的王勃,陈子昂;盛唐的高适、岑参、王维、李白(诗仙)、杜甫(诗圣);中唐的白居易;晚唐的杜牧、李商隐。

由于城市的繁荣,唐
代出现了适合市民欣赏的短篇小说—传奇。

唐代楷书名家有初唐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草书大家则有张旭、怀素等。

初唐阎立本的传世作品有《步辇图》;盛唐吴道子被誉为“画圣”《送子天王图》。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