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序列-心理·行为-生态·绿化—21世纪的住区理论
居住区绿化设计原则
居住区绿化设计的原则简介: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的生活环境。
特别是居住在大中城市里的居民,在购房时,除了关注房型、面积、采光要求外,也特别关注住宅小区绿化质量。
能够居住在绿色生态住宅小里成为每个城市人的梦想。
在小区建设中应本着“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充分利用小区内的有限空间,实施绿化、造景,力求营造“绿树成荫、花木扶疏、鸟语花香、缓坡清流、阳光草坪、生机盎然”的人间仙境。
乔木、灌木、草坪要有一个合理的配置比例,达到最佳的生态和美化作用。
同时,地面铺以质感不同的材料效果更为显著。
花架在这里作为中景,使空间具有远、中、近3个层次,产生空间延伸的效果。
是利用“分、隔、挡、通”的园林艺术手法,挖掘住宅楼区土地潜力,以扩大绿化面积,弥补绿化用地的不足的一种绿化形式。
用装饰花墙和景门将楼区封闭成不同的庭院,打破了楼群“一字形”、“行列式”呆板布局,形成了幢幢有院、院院有景,景景相连的舒适、整洁、美丽、幽雅的生活空间,改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
居住区庭院式绿化以绿为主,以美取胜,小同大异,各具特色,立意明确,回味无穷,融园林艺术、文化艺术、美术艺术、书法艺术为一体,寓教育于游乐之中。
庭院式绿化小区中的组团式小游园,服务半径小,供居民茶余饭后休息游乐,人称“袖珍花园”。
并实现绿化的多样性,建立乔、灌、草多层次的复合结构的植物群落,增加开放性空间的绿化,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最好的绿化效果。
关键字:园林规划设计小区绿化作用1居住区绿化的重要作用1.1居住区绿化应以植物为主,从而在净化空气减少尘埃吸收噪音,以保护居住区环境方面有良好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小气候、遮阳降温、防止西晒、调节气温、降低风速,而在炎夏静风时,由于温差而促进空气交换,造成微风。
1.2娥娜多姿的花草树木,丰富多彩的植物布置,以及少量的建筑小品、水体等的点缀,并利用植物材料分割空间,增加层次,美化居住区的面貌,是居住区建筑群更显生动活泼。
浅谈现代居住小区绿化空间环境设计中“五感”的营造
浅谈现代居住小区绿化空间环境设计中“五感”的营造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环境建设中绿化景观的营造,得到广泛关注,在居住区设计中尤为明显,成为衡量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
现今人们对居住要求不再简单满足于功能上,产生了从基本生理需求逐步到心理与精神上的推进。
因此本文试图从人的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这“五感”来研究现代居住区绿化景观的营造,并通一设计方案应用策略,来在突显居住环境的开放性、舒适性、动感性,用绿化塑造一个亲切、活泼的、宜人的居住环境,希望为当今居住区景观研究带来一些启发。
标签:居住区绿化“五感”营造可持续发展生态美一、居住小区绿化设计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居住小区的绿地设计是城市绿地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的分布在城市空间环境中,也是最亲近于市民,居民们使用频率最高最多的环境空间。
居住区绿化设计在城市的生态、美学、经济、文化效益和人们的心理、生理等方面都发挥着显著作用。
绿化设计不但可以调节区域温度、湿度和空气,改善小气候,还具有防风、降尘、隔音、空间营造等作用。
此外,绿化密度高且美观的景观环境使居住区可以起到心旷神怡效果的同时,还能使人身心愉快,安抚情绪,让人置身于既有观赏,又可以舒缓现代人们的职业紧张病的居住环境。
因此,居住区绿地覆盖率不仅影响居住区的环境质量,还会影响到整个城市环境质量和景观的效果。
如果我们在研究居住小区景观设计时以“人的五感”作一些探索尝试,很大程度上将会对现代居住区绿化环境的建设起到一定改善。
居住区的绿化景观好的发展也会对提高整个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起着重要的优化及调节作用。
二、现代居住小区绿化环境中人的“五感”需求体现居住区环境对人们生活质量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好的绿化环境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压力,因此,我们对居住区不同人群关于绿化的“五感”需求进行了分析,居住区公共空间是居民交流、游玩、娱乐、休憩的场所,也由此可将居住区人群分为幼儿、青年、成年、老年四个阶段,这些年龄差异上的不同人群,对自身居住环境绿化景观的需求也不同。
关于绿色住区的概念和标准研究
关于绿色住区的概念和标准研究作者:肖鹏来源:《价值工程》2013年第05期摘要:文章从对“绿色”这一概念的理解出发,对绿色住区的概念原则进行了阐述,并且综合归纳和总结了现今社会上常用的关于绿色住区的标准体系,并对此的不足做出了评价。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concept of "Green", the article presents the concept of Green Residential Area, and sums up the standard system of Green Residential Area widely used in society, and evaluates its shortage.关键词:绿色住区;概念;标准Key words: green residential area;concept;standard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5-0068-030 引言步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已越来越成为新世纪人类社会的共识。
在世界范围内,绿色建筑的概念正逐渐深入人心。
在我国,处于高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人们也在这样的国际势下也不断的反思和总结,生态建筑、绿色建筑观念不断的被提出和研究。
从《绿色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提出与建立都代表我国在绿色建筑领域的重要探索的成果。
我国的建筑能耗占到了全国能耗的四层以上,而在这个数字中住宅部分又占到了相当的比重,且重要性很高,但是关于绿色住区的“绿色度”评价尚没有统一的标准,本文从阐明绿色住区的概念出发,总结了当今常用的绿色住区的评价标准,希望能为关于绿色住区的相关研究提供基础。
1 绿色居住区的基本概念1.1 “绿色”概念的起源和发展“绿色”的概念在很早以前便被人所熟知和发展。
浅谈城市绿色生态居住区规划设计
浅谈城市绿色生态居住区规划设计摘要:本文分析了城市绿色生态居住区的理论,介绍了城市绿色生态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结合绿色生态住宅的含义及特征,阐述了绿色生态住宅的设计。
关键词:绿色生态;居住区;规划设计;住宅设计绿色生态小区具有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并且其空间结构合理、基础设施完善,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高度融合。
它符合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与区域和城市融洽,是生态城市的一部分,体现了所在城市的风貌和特质。
1、城市绿色生态居住区理论现代城市生态健康居住区,其主要特征为:自然与人共生,人类回归自然,亲近自然,自然融于住区,住区融于自然;同时营造出满足人类自身健康发展需求的环境,富有人情昧,传承地域文化,充满亲和力,呈现出繁荣和生机。
现代城市生态健康居住区,通过调整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使居住小区具有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统一,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的城市居住小区。
生态健康居住小区,表现在空间结构设计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智能建筑和生命建筑的广泛应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充分融合。
建设生态健康居住小区,在规划设计中,就必须综合考虑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整体上的生态化及整体上的生态文明。
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因而能实现居住小区的自然环境作为自然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整体性生态健康居住小区,不是单纯追求环境优美,而是应兼顾社会、经济、环境诸方面的协调发展。
通过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及小区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以及住区居民的积极参与,生态健康住宅区的建设将逐渐改变城市建设中环境污染,缺乏有效保护环境的一些状况,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及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管理,使我们的住区更加宜居和充满活力。
2、城市绿色生态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生态健康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根据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第57集报告中,“生态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更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生态学书籍
转自北师大资源学院生态论坛01城市生态学、生态旅游与景观生态学书籍中国生态旅游-走进大自然-高峻-2001中国生态特色旅游-章采烈-1996住区一绿色生态住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1全国高等林业院校试用教材景观生态学-徐化成-1996全国高等林业院校试用教材-景观生态学-徐化成-1996城市景观生态-董雅文-1993城市植物生态学-冷平生-1995城市生态学-于志熙-1992城市生态学-杨小波吴应书等-2000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孔繁德等-2001城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0882127城市生态规划研究一承德市城市生态规划-薛兆瑞等-1993城市生态调控方法-王如松等-2000城市科学前沿丛书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论-张鸿雁-2000城市绿地与环境-徐乃雄-2002□本公共艺术生态-刘俐-2002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俞孔坚-1998景观生态学-徐化成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傅伯杰等-2001环渤海三角洲湿地的景观生态学研究-肖笃宁等-2001生态与可持续建筑-夏云等-2001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论-张鸿雁-2000生态建筑一面向未来的建筑-周浩明等-2002生态旅游的绿色实践-杨桂华-2000都市生态走廊-曹鉴燎等-200102动物生态学书籍EcologicalEntomology-CarlB.HuffakerINSECTECOLOGY(THIRDEDITION)-PeterW.Pnce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实验指导-耿济国等-1991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昆虫群落生态学-庞雄飞等-1996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昆虫群落生态学-庞雄飞等-1996动物污染生态学-杨明宪-1988动物生态学-(口)伊藤嘉昭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一版-孙儒泳-1987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二版-孙儒泳动物生态学实验与实习方法-高中信等-1992动物生态学浅说-林育真-1982动物繁群生态学-单国桢-1983动物遗传标记-张细权等-1997啮齿动物生态学-方喜业-1981小家鼠生态特性与预测-朱盛侃等-1993当代科学丛书-动物的生态又寸策-陆建身-1989昆虫化学生态学-[美]W•J・Bell-1990昆虫数学生态学-丁岩钦-1994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第二版)-张孝羲-1985昆虫生态学-[美]Pete】W-Puce-1981昆虫生态学-邹健琳-1980昆虫生态学实验昆虫生态学的常用数学分析方法(修订版)-郭祥光-1963-1985昆虫种群数学生态学原理与应用昆虫种群生态学分析方法-[英]G.C.瓦利等1974-李祖荫等1981珍宝岛地区主要吸血蚊螃生态及其防制措施的研究专辑1982-1984(1984)生态学研究方法一适用于昆虫种群的研究-[英]T.RE索思伍德1978-罗河清等1984种群的科学管理与数学模型一动物的盛衰兴亡-孙儒泳-1985粘虫生理生态学-林昌善-1990行为生态学-尚玉昌-1998高等学校试用教材动物生态学(上、下册)-华东师大等-1981、1982鱼类生态学-殷名称-199303普通生态学书籍世界环境与生态系统监测和研究网络-曹月华等-1997中国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I-关键科学问题与研究发展战略-唐启升等-2000中国生态学发展战略研究(第一集)_马世骏中国红树林生态系-林鹏-1997亚洲中部湖泊水生态学概论-加帕尔・买合皮尔-1996人与生物圈-阳含熙什么是生态学-劳伦斯・W•麦克康门斯信息生态学研究第一集-张新时等-1997内陆水域污染生态学一原理与应用-黄玉瑶-2001农林昆虫生态学-邹运鼎等-1989化石生态学(图解指南)-[英]W・S•麦克鲁-1986古生态学研究指南[苏]P.①.盖格尔园林生态学-冷平生地理学与生态学-[苏]I.P.格拉西莫夫李世圻等译-1990更合生态系统元素循环一海河流域案例研究-庄亚辉等-1996工业生态学-[瑞士]苏伦•埃尔克曼-1999恢及生态学导论-任海彭少麟-2001放射生态学一核能与环境-[美]F.W.魏切尔等-1991数学生态学(第二版)-[加拿大]E.C.皮洛数学生态学导论-余世孝数学生态学引论-EC皮洛普通生态学-孙儒泳李博等编普通生态学-尚玉昌等-上普通生态学-尚玉昌等-下普通生态学一原理、方法和应用-郑师章等普通生态学实验手册-[美]G_W_考克普通高等教育地质矿产类规划教材生态地层学原理-陈源仁-1992植物与人-高鸿昌气候变化的证据、原因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章基嘉-1995水生生物及水生态系统的辐射效应-宋妙发水生生物移植驯化理论与实践-[苏]A•中•卡尔彼维奇海洋浮游生物生态学文集-郑重海洋生态学(第二版)-沈国英等-2002海洋生态学导论-[英]R・S・K・巴恩斯等海洋生态系统结构-[英]J.H.斯蒂尔淡水生态学-[英]布赖恩•莫斯淡水生物学(下册)(淡水生态学部分)漫谈生物圈-[苏]n.n.弗托罗夫等牛津生态学词典-[英]阿勒比现代生态学透视-马世竣理论生态学-[美]R_M_梅理论生态学研究_0生命的起源与进化-赵玉芬生态学-[联邦德国]H・雷默特生态学-[英]A.麦肯齐等生态学-常杰葛潼-2001生态学-张雨川生态学-李博-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生态学-李振基生态学」)生态学原理-[英]D•V•阿格尔-1981生态学原理和野外生物学-[美]R-L・史密斯生态学基础-[美正•P•奥德姆生态学基础-金以圣生态学引论一一害虫综合防治的理论及应用-赵志模-1984生态学概论-[比利时]P•迪维诺生态学模型-[英]J.M.史密斯生态学漫笔-尚玉昌生态学电视讲座教材-中国重庆学学会生态学的信息-余谋昌生态学知识-霍凤元生态学简明教程-周光裕生态学野外及实验室实验手册-[英]S_D_雷坦等生态材料导论-洪紫萍等-2001生态材料导论」0466858生态系统浅说-祝廷成生态系统生态学-蔡晓明生态边界原理与方法-王汉杰等-1999生态遗传学-[美]D・J•梅里尔-1991生态遗传学-吴国凯等-1992生物与地理教育-陈鹏赵小鲁生物地理和土壤地理研究生物地理学一一生态和进化的途径-:[英]C・B•科克斯生物地理统计学一生物种群时空分析的方法及其应用-周国法等-1997种群动态-[英]ME所罗门系统分析及其在生态学上的应用-[英]JohnN.R.杰弗斯[清晰版]系统分析及其在生态学上的应用-[英]JohnN•R•杰弗斯[快速版]紫外线辐射生态学-李元绿色与环保:“21世纪论坛一'2001”会议文集-2002群落与生态系统-[美退H怀梯克群落生态学中的多元分析-HG小高奇群落生态学原理与方法-赵志模郭依泉英汉双解生态与环境词典(第3版)英汉汉英生态学词汇-王孟本-2001英汉生态学词汇-王梅炯-1986草地生态学-[英]C.R.W.斯佩丁-1983草地生态学(草原畜牧专业用)-周寿荣-1996西藏50年-生态卷-徐凤翔-2001论生态平衡近代的生态学-孙儒泳等-1986近岸水域生态学-[加]K-H•曼长兴岛复合生态系统研究-宋永昌-1991青海省生物研究所丛刊第1号青海省生物研究所丛刊第1号生态学文集第一集-1977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及优化利用模式_0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第4集-1995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夏武平高级生态学-王业遵04生物多样性书籍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综述-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1994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1998保护中国的生物多样性-1997保护生物多样性-张维平-2001保护生物学-陈道海钟炳辉-1999国家生物多样性规划指南-1998生物多样性的理论与实践-王献溥生物多样性科学-原理与实践-陈灵芝马克平-2001绿色文丛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研究-田家怡等-1999西藏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JennySpiinger-200005生态学相关文学作品书籍世界传统居民一生态家屋-荆其敏等-1996伐木者,醒来!■徐刚-1997净化环境的蜕螂-王景林危机与出路一一人类生态环境问题透析与可持续发展_0原荒纪事-[美]奥尔多・利奥波德-unknown-1996只有一个地球-巴巴拉-沃德等-1972-1976哲学-生态学-宇航学-[苏]IO.A.什科连科-1988大自然的隐语-袁和平天人合一(儒学与生态环境卜张云飞-1995守望家园:北京电视台三北生态纪行-北京电视台-2001寂静的春天-[美]R.卡逊-1962-1979封闭的循环-[美]巴里-康芒纳-1974-1997我们的家园一地球一为生存而结为伙伴关系-施里达斯•达夫尔-unknown-1993最后的绿洲-(美)波斯泰尔-1992-1998来自地球村的报告一一文化・生态-经济_0濒临失衡的地球:生态与人类精神-[美]戈尔-1997-1997物种进化战争-[美]莱威-1999-2002猫痢言说关于文学、精神、生态的思考-鲁枢元-2001珍惜地球-[法]C.J.阿莱格尔-1990-1992瓦尔登湖-[美]享利•梭罗-1937-1997生命之网一生态平衡趣谈-刘允洲李绪萱-1988生态与我们-陶家祥-1995生态扩张主义-[美上克罗斯比(Crosby,A.W.)生态智慈论-余正荣生态:家园故事-1991自然王国探奇-张荣大蓝色的星球-人与生态-[德]赖希霍尔夫蓝色的星球-人与生态-[德]赖希霍尔夫(Reichholf,J.H.)-2001视野少年百科全书-探索生态的秘密(意]卡洛・龙迪尼-2001超载极限:正视全球性崩溃,展望可持续的未来-unknown-2001逝去的伊甸园:人类生存环境的状况及其变化-1991-2001重读大黄河:12集生态伦理电视专题片文学脚本-孙荔等-1999青少年生物百项科技活动丛书-生态06环境科学与环境生态学书籍21世纪初期中国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陈传宏等-2001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三峡工程与河口生态环境-罗秉征等-1994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三峡工程与环境污染及人群健康-黄时达等-1994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三峡工程与长江中游湖泊洼地环境-濮培民等-1994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陈国阶徐琪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三峡库区的植物与复合农业生态系统-陈伟烈等-1994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三峡库区移民环境容量研究-徐琪等-1993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长江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杜榕桓等-1994世界环境与生态系统监测和研究网络_0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带的人口、经济和生态环境-胡焕庸-1989中国林业生态环境评价、区划与建设-张佩昌等-1996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1995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培训教材-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监督管理司-2000中国环境生态学一中国人||、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初探-鲁明中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沈国舫-2001中国生态环境补偿费的理论与实践-1995中国脆弱生态环境类型分布及其综合整治-赵跃龙中国脆弱生态环境类型分布及其综合整治-赵跃龙-1999中国西北地区气候与生态环境概论-丁一汇等-2001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刘江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刘江-1999典型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及生态效应-徐晓白等-1998内陆水域污染生态学一原理与应用-黄玉瑶农药与生态环境保护-林玉锁等-2000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余课昌-1997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_0化学污染物与生态效应-王俊等-1993化肥与生态环境保护-崔玉亭区域水污染控制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司全印等-2000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徐春-2001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徐春-20011未命名地表生态系统污染物质迁移转化及模拟软件」0466253塑料农膜与生态环境保护-杨惠娣-2000太湖环境生态研究(一)_0干旱荒漠生态研究专集未来环境科学-吴文智等-2002横断山脉水环境管理一一第二次全国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文集-国家环境保护局污染管理司-1991汉英环境科学词汇-胡汉升-1993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张从等-2000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沈德中-2002污染生态学-孙铁雨污染生态学-王焕校洼地整治与环境生态-程维新-1993环境、资源与发展:生态产业研究、乡镇企业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自然保护区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李周等-2000环境与贸易一生态、经济、体制和政策-ThomasAndeissonetal-1998环境与资源经济学-陈大夫-2001环境保护丛书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原理和方法-高荣松-1989环境保护工作全书-1997环境保护知识读本-曲格平-1999环境化学教程-邓南圣吴峰-2000环境和植物生态学-[英]J.R.埃塞林顿环境学-陈英旭-2001环境工程学-周律-2001环境工程导论-第3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周群英等-2000环境工程设计基础-金毓崟等-2002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程胜高-1999环境影响评价典型实例-北京市环境保护研究院-200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国家环境保护局-1998环境微生物学-贺延龄等-2001环境教育简明教程-孙方民-2000环境法-周珂-2000环境生态学生物圈、生态系统和人环境生态学导论环境生态学导论-刘云国等-2000环境生物学环境生物学-孔繁翔环境生物学-熊治廷-2000环境生物技术及应用-张景来等-2002环境监测-刘德生-2001环境科学基础教程-关伯仁等-1997环境科学导论环境科学导论-李焰-2000环境管理学-朱庚申-2000环境评价概论-丁桑岚-2001环境资源法论丛.第1卷-韩德培-2001现代环境生物技术生产实践与生态文明一关于环境问题的哲学思考-张海源生态•环境知识读本一生态的恶化与环境治理-王豪-1999生态安全的系统分析-杨京平-2002生态环境保护概论-李爱贞-2001生态环境保护概论_0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指标体系与研究进展-曹志平-1999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论-毛文永-1998生态环境材料-王天民生态环境研究与可持续发展_0生态的恶化与环境治理-王豪生物与环境-林昌善尚玉昌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正在消失的森林正在侵蚀土地的沙漠-国际人道主义问题独立委员会-1987科技英语选读生物技术•环境科学-陈大明等-2000花粉•环境・人类西部生态-奚国金等-2001西部生态大扫描-梅忠堂-2001贡嘎山高山生态环境研究第2卷-陈富斌等-1998酸沉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生态恢更-冯宗炜等-1999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论文集-1987长江流域土壤与生态环境建设-席承藩等-1994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金属-许嘉琳等-1995面向21世纪的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2000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高等学校科学素质教育丛书环境科学导论-李焰-200007自然保护与自然保护区书籍中国自然保护区名录-1998湖南武陵源自然保护区水生生物-黎尚豪自然保护区探胜-唐锡阳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徐海根-2000自然保护生物学一进化生态学展望-[美]M.E.索莱自然环境保护概论-钟章成等西域明珠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保护区-张天来西藏自然保护区-刘务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科研论文集第一集面向新世纪的生态挑战——自然保护文件汇编-199808社会生态学与人文生态学书籍人文生态学人类生态学一种面向未来世界的文化-陈敏豪-1988人类生态学初探-夏伟生-1984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樊浩-2001危机与出路一人类生态环境问题透析与可持续发展-毛德华-1999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0390143教育生态学-吴鼎福梵净山神一黔东北民间信仰与梵净山区生态-章海荣-1997生态伦理学-雷毅-2000生态保护-孔繁德等生态哲学生态大众健康一公共卫生从理想到实践-[澳]CoidiaChuRodSunpson-1997生态学与人类.孙儒泳生态扩张主义生态文化与文明前景-陈敏豪-1995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刘宗超-1997生态文明观与全球资源共享-刘宗超等-2000社会生态学社会生态学-[苏]I。
《北京宪章》原文
北京宪章(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1999年6月在北京通过)在世纪交会、千年转折之际,我们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师,聚首在东方的古都北京,举行国际建协成立半年世纪以来的第20次大会。
未来由现在开始缔造,现在从历史中走来,我们总结昨天的经验与教训,剖析今天的问题与机遇,以期21世纪时能够更为自觉地把我们的星球──人类的家园──营建得更加美好、宜人。
与会者认为,新世纪的特点和我们的行动纲领是:变化的时代,纷繁的世界,共同的议题,协调的行动。
1、认识时代1.1 20世纪:“大发展”和“大破坏”20世纪既是人类从未经历过的伟大而进步的时代,又是史无前例的患难与迷惘的时代。
20世纪以其独特的方式丰富了建筑史:大规模的技术和艺术革新造就了丰富的建筑设计作品;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医治战争创伤及重建中,建筑师的卓越作用意义深远。
然而,无可否认的是,许多建筑环境难尽人意;人类对自然、以及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已经危及其自身的生存;始未料及的“建设性破坏”屡见不鲜;“许多明天的城市正由今天的贫民所建造”。
100年来,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建筑学和建筑职业仍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
1.2 21世纪:“大转折”时光轮转,众说纷纭,但认为我们处在永恒的变化中则是共识。
令人瞩目的政治、经济、社会改革和技术发展、思想文化活跃等,都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在下一个世纪里,变化的进程将会更快。
在新的世纪里,全球化和多样化的矛盾将继续存在,并且更加尖锐。
如今,一方面,生产、金融、技术等方面的全球化趋势日渐明显,全球意识成为发展中的一个共同取向:另一方面,地域差异客观存在,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正在加大,地区冲突和全球经济动荡如阴云笼罩。
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的情况下,我们不能不看到,现代交通和通讯手段致使多样的文化传统紧密相连,综合乃至整合作为新世纪的主题正在悄然兴起。
对立通常引起人们的觉醒,作为建筑师,我们无法承担那些明显处于我们职业以外的任务,但是不能置奔腾汹涌的社会、文化变化的潮流于不顾。
景观疗愈的设计研究现状与多维度拓展许润张挺
景观疗愈的设计研究现状与多维度拓展许润张挺发布时间:2022-02-23T07:39:49.136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31期作者:许润张挺[导读] 伴随着健康意识的拓宽,人们生态观念得以提高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总院有限公司 310012摘要:伴随着健康意识的拓宽,人们生态观念得以提高,景观疗愈的设计研究现状和趋势日益多元化,而通过综合分析与研究梳理,景观疗愈日益注重人文精神、情感呵护,疗愈实践层面表面从身理到心理,从自然技术到人文建构的维度拓展,展示了一个不断纵深化和更加多元化的建构逻辑。
关键词:景观疗愈;多维度研究;花卉植物引言: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面临着社会生活的种种压力、困惑以及快节奏的生活,城市亚健康问题更加普遍。
近些年来,城市病的发展,尤其是疫情的突如其来,景观概念,从美丽到健康的转变呼声日益突出。
健康与生态日益成为新时代环境设计营造的主旋律,伴随着健康意识的拓宽,人们生态观念得以提高,景观的疗愈话题愈加受到重视,将对景观建筑行业的价值转型以及内涵的再次革命。
2016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美好生活的最基本条件,要从广泛的健康影响因素入手,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大幅提高健康水平,还要实施心理健康促进活动。
1.疗愈景观的基本概念疗愈景观是在康复景观的基础上延伸发展出的概念。
康复景观是在医疗空间中运用景观元素对人体的治疗和康复功能,在此基础上,疗愈景观承袭其理念,扩大了针对人群的范围和应用的场所,在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中运用疗愈的要素,使参与者发生身体自体恢复,并使人体具有正向转化能力,从而提升空间使用者身心状态,在一定水平上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促进内心安宁、心理温暖。
将情感在环境中的康复与康复性作为研究对象,创造一个舒缓紧张的情感、释放工作生活压力的环境,将成为未来环境改善与景观设计的重点。
营造21世纪的家园——可持续的城市邻里社区
营造21世纪的家园——可持续的城市邻里社区 (1)1现实:现象与存在的问题 (1)1.1居住空间的无序蔓延 (1)1.2环境的影响:脏乱差 (1)1.3改造的压力:设施滞后,生活质量无法保障 (1)2展望:未来的居住环境——宜人、舒适、功能多样化 (1)2.1思考: (1)2.2探索:人居模式的演进分析 (2)2.3理念:可持续的城市邻里社区 (2)3对策:新城市主义主张 (3)3.1社会方面: (3)3.2生活方面 (4)3.3生态方面 (4)4规划: (4)4.1平面布局 (4)4.2功能分区 (4)4.3密度分区 (4)4.4道路交通系统 (4)4.5公共设施系统 (4)4.6绿化系统 (4)4.7空间意向 (4)4.8基础设施 (4)营造21世纪的家园——可持续的城市邻里社区1 现实:现象与存在的问题1.1居住空间的无序蔓延1.2环境的影响:脏乱差1.3改造的压力:设施滞后,生活质量无法保障2 展望:未来的居住环境——宜人、舒适、功能多样化2.1思考:前车之鉴在考虑21世纪的住区形式的时候,一件非常重要得事情是弄清楚前几个世纪影响决定住区设计的力量。
20世纪最伟大的设计师应该是乌托邦思想家,这些思想家和其他一些空想家在抓住工业时代机会的同时反对工业化城市的灾难。
他们的观念对于现代的城市规划具有长远的影响,在21世纪,人们需要一种新的视角,这种视角并不过多地对现代的科技时机进行反应,而是对科技所引发的不可持续开发模式有所反映。
在寻求这种视角时,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向20世纪的空想家学习,同时掌握他们影响住区和城市发展的方式。
2.1.1成功的居住范式田园城市光辉城市邻里单位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西萨·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的住宅区规划理论,它是针对城市中人口密集、居住环境恶劣、交通事故严重的状况而提出的,目的是使人们居住生活在一个花园式的住宅区内。
(邻里单元示意图)形成邻里单位的原则:●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车行、人行道路分开设置。
未来绿色生态住宅区
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 论文索引目录 未来绿色生态住宅区作者: 张 怡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系建筑工程专业( 阅读本论文的英文版本 )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己的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大程度的利用资源,减少环境的污染,使整个生态系统平衡和利于可持续发展,是未来住宅的一个趋势。
这样的住宅不仅可使人类居住在最佳的生活环境之中,而且有利于能源的最高有效利用。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从人均资源占有量来衡量,又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大国,很多指标都在世界平均数以下。
我国在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过程中,虽然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大中城市的空气、水、光、噪声污染严重。
因此,建立绿色生态住宅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我国尤为重要。
所谓生态住宅是指能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并以基本上不触动生态环境平衡为目的而建造的一种住宅。
这种生态建筑不仅有利于环境的保护,而且其所形成的作用,将十分有益于人类的健康。
生态住宅实质上就是绿色住宅。
这里所说的"绿色",是指这种建筑能够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当代与后代的环境质量。
其"绿色"的本质,指物质系统的首尾相接、无废无污、高效和谐的良性循环。
现在,住宅中太阳能、绿色材料的运用、中水系统的建立、固体废物的处理等将成为生态住宅的发展重点。
正文太阳能、绿色材料的利用2.1太阳能的利用生态住宅中利用太阳能,可以节约大量的能源。
太阳能在生态住宅中的利用主要是通过太阳能发电与集热屋面实现。
太阳能发电与集热屋面是由非晶硅材料构成的太阳能电池的金属板与太阳能集热板共同组成,可以把两种装置安装在屋面垫层上。
该"发电、集热屋面"比过去那种玻璃管集热装置(即在安放架上装有玻璃制保护箱.在箱内再放置集热管)要轻得多,这减轻了屋面自重,对抗震十分有利。
这种"发电屋面"的特点是,由于屋面部分面积较大,光照面积也大,利于发电。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五大著名宪章
城市规划五大著名宪章北京宪章(稿) (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1999年5月在北京通过) 在世纪交会、千年转折之际,我们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师,聚首在东方的古都北京,举行国际建协成立半年世纪以来的第20次大会。
未来由现在开始缔造,现在从历史中走来,我们总结昨天的经验与教训,剖析今天的问题与机遇,以期21世纪时能够更为自觉地把我们的星球──人类的家园──营建得更加美好、宜人。
与会者认为,新世纪的特点和我们的行动纲领是:变化的时代,纷繁的世界,共同的议题,协调的行动。
1、认识时代 1.1 20世纪:“大发展”和“大破坏” 20世纪既是人类从未经历过的伟大而进步的时代,又是史无前例的患难与迷惘的时代。
20世纪以其独特的方式丰富了建筑史:大规模的技术和艺术革新造就了丰富的建筑设计作品;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医治战争创伤及重建中,建筑师的卓越作用意义深远。
然而,无可否认的是,许多建筑环境难尽人意;人类对自然、以及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已经危及其自身的生存;始未料及的“建设性破坏”屡见不鲜;“许多明天的城市正由今天的贫民所建造”。
100年来,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建筑学和建筑职业仍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
1.2 21世纪:“大转折” 时光轮转,众说纷纭,但认为我们处在永恒的变化中则是共识。
令人瞩目的政治、经济、社会改革和技术发展、思想文化活跃等,都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在下一个世纪里,变化的进程将会更快。
在新的世纪里,全球化和多样化的矛盾将继续存在,并且更加尖锐。
如今,一方面,生产、金融、技术等方面的全球化趋势日渐明显,全球意识成为发展中的一个共同取向:另一方面,地域差异客观存在,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正在加大,地区冲突和全球经济动荡如阴云笼罩。
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的情况下,我们不能不看到,现代交通和通讯手段致使多样的文化传统紧密相连,综合乃至整合作为新世纪的主题正在悄然兴起。
城市规划原理
一、居住区发展历程(一)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区规划基本组织形式:唐代以前——里坊制北宋仁宗末年以后——街巷制元代以后——胡同结构形制1.里坊制里坊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基本形成,西汉至唐代年间为发展的鼎盛时期。
特点:由经纬道所划分的地盘为“里”的地域范围,里的平面一般呈方形或矩形,四周围为墙,设里门出入,里内排列居民住宅。
具有封闭性,体现了“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理的指导思想。
2.街巷制北宋中叶以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封闭的单一居住性的里坊制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城市生活方式的变化,坊墙逐渐被商店所代替,住宅直接面向街巷,与商店、作坊混合排列。
坊内的街改造为东西向为主的“巷”,巷直达干道,交通大为便利。
3. 胡同元朝以后,原来的巷改为胡同,形成大街——胡同——四合院三级组织结构。
胡同内的院落式住宅并联建造。
(二)近现代城市居住区规划1. 大街---里弄街---弄---里三级组成,街是城市行车干道,街两侧的分支就是里弄,一般情况下不通机动车,弄两侧的分支是里,一般为尽端路。
里弄的出现实际是由于城市人口急剧增长,造成街巷、三合院空间压缩形成的,日照、通风条件较差、几乎没有绿化,空间呆板单调。
2.邻里单位1929年,美国人佩里提出“邻里单位”理论;中国在50年代初居住区建设受到此理论影响。
邻里单位理论的基本原则: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hm²);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3.扩大街坊邻里单位被广泛采用同时,前苏联提出了扩大街坊的组织形式。
与邻里单位相比在空间布局上更自由灵活。
优点:形成完整的街景和内向的院落;缺点:住宅拐角多,东西向多,不利于通风采光4.人车分流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方式上世纪20年代在美国提出,1933年在美国建筑师斯泰恩设计的雷德朋居住区中实施,被称为雷德朋体系。
居住区发展历程
居住区发展历程-1中国住区规划发展60年历程与展望开彦赵文凯摘要:中国住区规划60年发展一直与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变革有着紧密的关系。
早期50-60年代受西欧和前苏联的影响,邻里单位理论逐渐由扩大街坊演变成以小学半径为规划范围小区概念。
但是,在“先生产、后生活”原则下,住区规划发展几乎停滞。
进入70-90年代社会经济复苏,在规划理论上形成居住区—居住小区一住宅组团的规划空间结构模式。
试点小区、小康住宅的研究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小区的模式发展。
98年的商品房市场的推进使住区规划呈现了多样化、多极化和多品种的局面,居住中国住区规划发展经历了早期邻里单位和扩大街坊逐步演变为完整的小区开发模式,市场化的运作机制赋予了住区规划新的创新活力,住区环境和居住品质有了极大的提高。
但是,“萝卜快了不洗泥”我国大多住区规划设计受市场的控制影响,只重视外表而不关注内在,只讲花园而不重视室内性能。
希望本文能提供一些思考和启示。
1. 现代居住区规划理论的引入与早期实践(1949~1978)居住是人类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一,因人的社会属性而聚居在一起,形成居 住区。
居住区的形态受到生产力水平、地 理气候条件、家庭结构、建筑技术、文化 传统和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工业革命 后,城市内部的居住环境受到巨大威胁, 19世纪末很多工业发达国家开始针对居住拥挤、日照通风不良、环境恶化、卫生设 备落后等问题相继颁布的改善居住条件的 法案,有关学者也开始寻求对策,逐步形 成了现代居住区规划的理论。
1.1邻里单位理论及在我国的实践1929年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以控制居住区内部车辆交通、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安宁为出发点,首先提出了 “邻里单位”的理论(图1),试图以邻里单 位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态和构想城市的“细胞”,从而改变城市中原有居住区 组织形式的缺陷。
邻里单位的基本特点 有: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以小 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 规模,使小学生不必穿过城市道路;邻里 单位的中心是小学和生活服务设施结合的| | 中心广场或绿地布置;一般邻里单位的规 模是5000人左右,占地约160英亩(约合 65公顷)。
公共健康视角下上海住区绿地空间韧性调研及思考
公共健康视角下上海住区绿地空间韧性调研及思考朱梦涵,陆天琪,石智妍,张睿,冯璐*(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奉贤201400)摘要:住区绿地作为韧性空间,在守护公共健康安全和缓解心理压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解该空间疫情前后的使用变化、现状评价、改善意见,通过文献调研、线上问卷调研、线下抽样调查3种方法进行研究,从绿色空间选址、空间布局设计、植物配置设计等方面提出建议,并进行总结。
关键词:风景园林;韧性空间;公共健康;社区绿地胁,欧洲的一些城市如哥本哈根、阿姆斯特丹、巴黎、伦敦等开始将绿色韧性作为城市规划和发展的核心理念。
这些城市采用绿色基础设施(如雨水收集系统、绿色屋顶、植被墙等),推动可再生能源、可持续交通等创新措施,提高城市应对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总之,随着欧洲城市规划和发展的演变,绿色韧性也已成为欧洲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它代表了城市管理者和市民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重视及关注。
与早期马里兰绿道[3]、西雅图绿色基础设施规划[4]等相比,韧性绿色空间更多的是应对不可控的自然灾害等突发性情况。
而《诺福克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则体现了韧性规划的典型特征,其在回顾既有城市发展目标、战略方向的基础上[1],针对当前城市条件和未来海平面上升所带来的预期变化,制定了由城市土地向周边水环境延伸的两条主线,即土地主线和水环境主线[1]。
然而如今,我们不仅面临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的问题,还面临着许多传染疾病的威胁。
因此,以此次疫情为例,对上海市一处住区进行绿地空间调查,从而深入思考如何利用绿色空间打造韧性城市,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传染疾病的传播。
2调查方法2.1线上问卷调查为了解上海居民疫情前后社区公共绿地空间使用情况以及对绿地景观的建设意见,通过问卷星软件制作《上海市住区绿地空间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疫情前后均居住于上海、在2022年2-5月曾经历封闭管理且含公共绿色空间的居民。
于2023年5-6月向上海5个小区微信群定向发放208份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03份,有效回收率为97.6%。
21世纪的住宅区理论
21世纪的住宅区理论
关于物质环境和人的关系,丘吉尔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们塑造了环境,环境又影响了我们。
人生大约一半以上时间是在居住区里度过的,因此居住区环境的好坏对居民影响很大。
环境是人创造的,又反作用于人的性情、感情、心理和行为。
人通过五官体验到环境中的美与丑、动与静、舒畅与局促,悠闲与烦躁等等。
虽然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一种多因素、综合的系统的相互关系,但通过物质环境的设计,诱导或改变某些行为,的确使人类对物质环境的反应更具有一种持续的关系。
H.A沙蒙(simon)说:环境是与有机体的感觉器官、要求和活动相依存的。
相马一郎指出:环境可以说就是围绕着某种物体,并对这物体的行为产生某些影响的外界事物。
关键词:空间序列心理行为生态绿化
美国社会生理学教授G. 伊文思在《环境应力》一书的编著前言中阐明了环境与行为的关系:人的行为与形体环境的关系是具有两种基本形式。
一方面,我们的行为影响着环境质量:我们消耗的能量、我们购买的产品和我们支持的经济与政治政策影响着环境条件;另一方面,我们周围的形体环境又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和生理健康。
1.1 居住区的空间布局
居住是城市重要的功能和组成部分,居住空间则是城市空间的细化和延续。
居住区空间是以居信建筑为主的群体组合而成,为了各种功能的需要有意识地分割或围合,组成不同大小、形状、特征、色彩的空间。
这个空间环境应能保持个人、家庭、社会的特点,又有足够的手段保持。
谈居住区绿地规划的生态学原则
谈居住区绿地规划的生态学原则一、生态学原则产生背景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阐述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提出了“建筑-城市-园林绿化的再统一”的重要概念。
1978年,国际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已成为学术界公认的开发建设的指导性思想。
我国于1992年发表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指出:“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个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
在建筑界,对环境和生态的关注体现在“绿色建筑”和“生态建筑”实践方面。
欧美国家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生态建筑设计主要表现为对气候的关注,形成名为“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的设计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深层次生态学、生物建筑运动、盖娅运动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完善,生态设计的理论大丰富,出现了一批利用太阳能、覆土、地下空间等优秀单体建筑实例。
景观设计师二、园林界生态学原则在园林界,提出了园林生态学理论。
这种理论以人类生态学为基础,融汇景观学、景观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和有关城市生态系统等理论,研究风景园林和城市绿化影响范围内的人类生活、资源利用和环境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及调节的途径,并提出了园林生态设计的原则。
施工图设计师1、功能原则:必须把维护居民身心健康、维护自然生态过程作为园林的主要功能来评价。
2、经济与高效原则:强调用最少的投入来健全自然生态过程。
强调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来实现一述功能。
3、循环与再生原则:强调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能力,构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
4、乡土与生物多样性原则:强调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是乡土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后堡垒之一,应节制引用外来物种,保护和发展乡土物种。
5、地方与地方精神原则:强调地方文化和地方特色,对地方精神的表达决不仅仅是形式而是一种体验。
6、整体与连续原则:园林绿地不是一个独立的游赏空间,而是城市与大地综合体的有机部分,应作为人类生活空间和自然过程的连续体来设计和管理。
基于环境行为理论的校园空间建构论文
基于环境行为理论的校园空间建构论文论文关键词:校园空间;环境行为理论;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相互渗透论0引言进入21世纪后,环境行为学的影响日益扩大,已逐渐应用到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和实践中。
作为环境行为学基础理论的环境行为理论成为许多建筑及规划设计的指导理论,在柳州高级中学的校园设计中,环境行为理论得到大量应用,设计人员综合考虑校园内各类空间环境的要素,从师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及行为模式出发,结合学校的文脉与文化性,注重“和谐自然”的意境,同时兼顾“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创造出具有独特气质的校园空间。
1环境行为理论的基本理念环境行为学是研究人与周围各种尺度的物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着眼于物质环境系统与人的系统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对环境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两方面研究,其基本目的是探求决定物质环境性质的要素,并弄清其对生活品质所产生的影响,通过环境政策、规划设计教育等手段,将获得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品质的改善中。
环境行为学作为跨学科的研究理论,追求的是环境与行为的辩证统一。
环境行为理论是环境行为学的基础理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环境决定论,2)相互作用论,3)相互渗透论。
环境决定论是指环境决定人的行为,外在的因素决定反应的形式,即建筑应与周围环境相统一,做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互作用论是指环境和人被独立地客观地定义,相互之间互相作用,其行为的结果是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们不仅能消极的适应环境,也能利用环境提供的要素,改变周围的环境,达到和谐统一。
相互渗透论是指人们通过修正和调整物质环境,改变与我们交往的人们,从而改变社会环境。
与相互作用论不同的是相互渗透论不是用二元论的观点考察人与环境,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的统一。
2环境行为理论在校园空间建构中的应用2.1环境决定理论在校园空间建构中的应用2.1.1‘和谐自然”的总体规划新柳高的基地位于柳江边上,离蜡烛山不远,有山有水的地理环境及柳州高中的历史文化沉淀,使得新校区具有“集自然山水之秀,汇人文气质之灵”的独特气质。
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新理念
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新理念---《滕绍华》作者:卜一峰.Cute.™住宅在规划、建筑、装修设计等方面都有完备的国家规范,在这些方面也有不胜枚数的成功实例和典范,这都是我们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的规范和学习的楷模。
本文拟就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新理念、住宅建筑设计的细节思考、住宅装修设计的本源等问题进行探索,以寻觅住宅建设的新趋向,研讨住宅设计的超前性和适用性。
住宅区的规划设计因经济社会、自然历史、风土民情、地域气候、政治宗教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而千差万别。
在此仅对当代大中城市的住宅区规划设计中新的取向、一般性的发展规律,略举其中的一些较为普遍关注的观点,与同业专家讨论。
1、规划理论的创新居住区在整体结构的架构上有了许多新的突破。
首先,“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三级组织结构的单一模式已被打破,依业主的生活水平、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特点为主题的居住社区受到欢迎,尤其是健身、健康型的社区楼市红火;其次,单一居住的区域规划遇到挑战,居住与从业相结合的区域规划开始萌生,这种模式可以解决一部分居民就近就业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所设产业的就近招工问题,并可减小城市人流交叉对交通的压力;再有,对集中规划大面积的居住区提出质疑,居住区过小配套项目发挥不出作用,但居住过大也会造成上、下班时城市干道的单向交通负荷过重,以及商品房销售困难等问题;高层和超高层不应作为居住区的景观点缀,因为高层不但居住不方便,还会将高空强风引至地面及热岛效应等环境灾害问题。
为此,许多城市已不再建造高层住宅;住宅区的交通组织影响居住质量,路网规划应给住宅建筑以好的朝向,干道应以东西向为主,使楼间距加大,居民的视界开阔。
甬道以南北向为主,山墙间距小不影响使用与视觉。
进入居住区的机动车应适当限制,庭院中应“人车分流”,车不进庭院,但在需要时车可以到单元门前,如病人救护、搬家等情况。
居住区的干道应“人车混行”,但要通而不畅,既照顾乘车者方便,又保障居住区安全和安静。
建筑现象学的研究分类
建筑现象学的研究分类建筑现象学研究从思想取向来分,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领域,一种采用的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思想,侧重于纯学术理论研究领域,其代表人物是著名的诺伯格·舒尔兹(C. NorbergSchulz)。
他的一系列著作,例如《实存、建筑、空间》对海德格尔的《居、住、思》(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中的思想进行了建筑化和图像化的解释。
他自己也称,《场所精神》是走向建筑现象学的第一步。
他认为,只有当人经历了场所和环境的意义时,他才“定居”了。
“居”意味着生活发生的空间,这就是场所。
而建筑存在的目的就是使得原本抽象、无特征的同一而均质的“场址”(site)变成有真实、具体的人类行为发生的“场所”(place)。
建筑现象学研究的另一个领域采用的是梅罗·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思想,侧重于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斯蒂文·霍尔。
在诺伯格·舒尔兹的理论基础上,霍尔强调的是“场所”在建筑设计中的决定作用。
他认为,建筑与音乐、绘画、雕塑、电影和文学不同,是与它所存在的特定场所中的经验交织在一起的。
通过与场所的融合、通过汇集该特定场景的各种意义,建筑得以超越物质和功能的需要。
2斯蒂文·霍尔的建筑现象学理论霍尔说:“刚刚过去的20世纪建筑留给我们的最具有价值的遗产不是建筑的形式或建筑风格,而是建筑设计思维的一种境界。
21世纪建筑学推向了一个用历史语汇并不能完全表达出我们所想描述的词义的时代,而现象学,作为一个思想和知觉方式,正在形成一种新的建筑学概念。
”斯蒂文·霍尔作为建筑现象学领域的代表,所采用的是梅罗·庞蒂的感知现象学思想,侧重于建筑设计理论实践。
在梅罗·庞蒂的现象学中,知觉占有首要层次,对于知觉的研究必须先于所有其他层次的研究,如文化,科学领域。
而对于知觉载体的身体,梅罗·庞蒂认为身体在可见的世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1世纪的定位》解读
《21世纪的定位》解读关于作者艾·⾥斯,全球最负盛名的营销战略家之⼀,定位之⽗。
艾·⾥斯先后代表定位理论被美国权威媒体评选为“全球⼗⼤商业⼤师”,并⼊选美国营销协会评选的“营销名⼈堂”。
艾·⾥斯是《定位》的作者,并被美国权威媒体《⼴告时代》杂志评选为“全球⼗⼤顶尖商业⼤师”,并肩其中还有“管理学之⽗”彼得·德鲁克、苹果公司联合创始⼈史蒂夫·乔布斯、通⽤电⽓集团前CEO杰克·韦尔奇等商界⼈物。
关于本书《21世纪的定位》⼀书由机械⼯业出版社发⾏,“定位之⽗”艾·⾥斯,携其⼥⼉及合伙⼈劳拉·⾥斯以及⾥斯全球合伙⼈张云共同撰写⽽成。
《21世纪的定位》是艾·⾥斯对过去50年来,整个定位理论体系的总结。
同时,他针对21世纪的商业环境,对定位理论做了补充。
核⼼内容第⼀部分,在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沉淀之后,定位理论的核⼼精髓是什么?第⼆部分,从定位理论出发,看看商业竞争的趋势是什么?⼜该怎么看待未来的机会?第三部分,企业应该怎么建⽴⾃⼰在⽤户⼼中的定位?在《21世纪的定位》中指出了7条新的定位原则是:(1)20世纪属于全国品牌,21世纪属于全球品牌;(2)20世纪互联⽹是⼀个媒体或渠道,21世纪互联⽹本⾝是新品类;(3)20世纪品牌最重要,21世纪品类最重要;(4)20世纪是⽂字时代,21世纪是读图时代;(5)20世纪属于单⼀品牌,21世纪属于多品牌;(6)20世纪以⼴告建⽴品牌,21世纪以公关建⽴品牌;(7)20世纪⽤⽂字将定位植⼊⼼智,21世纪⽤声⾳将定位植⼊⼼智。
今天为你解读的,是⼀本2019年上半年的畅销书,叫《21世纪的定位》。
这本书主要说的是,定位理论,怎么应⽤在21世纪的企业上?在这本书的封⽪上,有⼀句响亮的推荐语,叫“定位之⽗,重新定义定位”。
提起定位理论,那可是名声在外。
这是美国的商业战略⼤师,艾·⾥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关于物质环境和人的关系,丘吉尔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们塑造了环境,环境又影响了我们。
”人生大约一半以上时间是在居住区里度过的,因此居住区环境的好坏对居民影响很大。
环境是人创造的,又反作用于人的性情、感情、心理和行为。
人通过五官体验到环境中的美与丑、动与静、舒畅与局促,悠闲与烦躁等等。
虽然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一种多因素、综合的系统的相互关系,但通过物质环境的设计,诱导或改变某些行为,的确使人类对物质环境的反应更具有一种持续的关系。
H.A沙蒙(simon)说:“环境是与有机体的感觉器官、要求和活动相依存的。
”相马一郎指出:“环境可以说就是围绕着某种物体,并对这物体的行为产生某些影响的外界事物。
”……关键字:空间序列心理行为生态绿化美国社会生理学教授G.伊文思在《环境应力》一书的编著前言中阐明了环境与行为的关系:“人的行为与形体环境的关系是具有两种基本形式。
一方面,我们的行为影响着环境质量:我们消耗的能量、我们购买的产品和我们支持的经济与政治政策影响着环境条件;另一方面,我们周围的形体环境又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和生理健康。
”1.1居住区的空间布局居住是城市重要的功能和组成部分,居住空间则是城市空间的细化和延续。
居住区空间是以居住建筑为主的群体组合而成,为了各种功能的需要有意识地分割或围合,组成不同大小、形状、特征、色彩的空间。
这个空间环境应能保持个人、家庭、社会的特点,又有足够的手段保持互相不受干忧,又能进行面对面的交往。
我国居住区的空间布局早期是借鉴西方的“邻里单位”模式居住区空间,接着仿苏联的“街坊”模式——内部庭院,到90年初形成的以“小区——组团——院落”三级空间形式序列得出的以住宅组团为中介的分级空间形式。
发展到现在,规划开使出现了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而这种趋势带来的居住外部空间则是向着空间的特征化和特色化发展,同时引入城市空间的概念和模式,包括城市的“街道空间”、“广场空间等”,体现了城市空间向居住区空间的延伸和渗透。
这些居住外部空间的形态不仅展示了居住环境的多元化个性,更丰富了城市的景观和形象。
可持续发展的居住区建构形式,在淡化组团空间的前提下,从住区的大环境出发,在住区的整体范围内通过对基地、自然条件、地方特色、居民活动特征等的分析,在布局中形成一个(或一系列)的特征空间作为住区的空间主体,从而在整体上形成住区的一种明显的特征空间并生成相应的场所载体(一般为中心开敞的集中绿地或广场),同时在住宅组群内部形成代表地方特色和富于个性的特色空间(相当于院落空间),如里弄空间、四合院空间等。
这种向特征空间发展,向特色空间深化的手法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住宅结构和外部空间向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的趋势。
住区的特色空间在一定范围内可成为城市的地域空间特征,而实现了城市空间向居住空间的转移和渗透,特色空间则赋予居住外部空间地方特色和个性,从而创造出更富活力的环境氛围。
新的居住区空间形式给住区带来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发展,为住区的空间、景观乃至整体环境品质注入了新的活力。
1.2良好的居民空间一般来讲,居民空间介于严格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通常有二者的各自特点,它的空间界限存在于城市与居住区之间,居住区与小区之间,小区与住宅团组之间,住宅团组与住宅之间,住宅与家之间,以至家庭与个人之间。
好的居民空间设计是个人与特定城市地点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真实的写照。
反之,人与城市地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决定了居民空间设计本身的重要性。
这其中涉及了四个方面的内容:(1)从对周围环境形体特征的抽象描述演变为对自然表达;(2)从个体、日常和普通的偶发事件中提炼出共同的和超验的体会;(3)从对权威、权势以及相关社会各方面的单独表述到通过体型环境的综合体现;(4)真实反映居民和国家在促进城市建设中扮演的不同角色。
一言以蔽之,好的居民空间设计是形体特征,生活阅历,综合效力和社会支持共同作用的结果。
1.3居住区空间的场所感空间(space)不等于场所(place),场所是有明确特征的空间。
只有当人在一个具体的空间里感到自在,愿意逗留并产生某种联想时,空间才会成为场所。
弄清场所的含意有利于在空间环境设计中介入人的因素和生活活动的因素。
然而还有必要进一步弄清场所与场合(Occassion)所包含的不同概念。
不同的时间形成不同的场合,一年里春夏秋冬气候不同,一天里早中晚人的需求各异。
环境中必须有场合的概念,即时间的概念。
创造居民乐于活动的场所要有三点必要的条件:(1)整洁、舒适、优美的环境;(2)必要的消闲、交往设施;(3)限定的空间。
创造场所感的一些手法和效果(见下表)。
分类设施功能效果种值物地面铺装地面铺装的质量能表明用途、划分比较有效场地、园地和草地。
低灌木丛突出居住性质,并可能作休息空间比较有效的屏障,有助于划分场地,园地和草地中等高度的根据灌木丛的布置,可使半私有空比较有效灌木丛间成为私有空间树木同低灌木丛比较有效构筑物低围墙44-60cm 高,可划定和分隔空间,并比较有效可用作坐凳路墩辟作步行时防止车辆通过,划分空间比较有效并可用作坐凳制成品室外家用来创造特定用途的空间,如供坐下最有效来休息,打桌球等游戏设施用来创造的游戏区,供特定群体使用最有效1.4 居住区中的居民需求居民对环境的需求包括两个方面,即物质的需求和精神的需求。
通过社会调查分析,我们将城市居民对居住区环境的需求分为以下5个层次:(1)生理的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新鲜的空气、充足的阳光、良好的通风、没有噪声干忧、要求冬暖夏凉等是求得生存的保证,乃是生理上优先的需要。
(2)安全的需求包括个人私生活不受侵犯,避免人身和财产遭受伤害和损失等也是一种求生存的基本需求,自远古至今从来如此。
(3)人与人的接触、邻里关系、互助互爱等社会交生的需求是文明社会中必不可少的人类活动,离开社会交往城市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4)消闲指的是闲暇时间如何消谴,休息、游戏、文艺、体育、娱乐等等,各人爱好不同、内容十分广泛。
(5)美的需求不仅指赏心悦目景观等环境的美,还指在这样的空间里人们感到生活是那么美好,产生一种自豪感,不禁令人自觉地尊重别人并受到别人的尊重。
正象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的一句话:“美就是生活”。
美国心理学家A.马斯洛(Abraham. Maslow)认为人们首先追求较低层次的需求,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合理的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突出出来。
不同层次的需求可能在同一时间共同发挥作用;但依据具体情况总有某一层次的需求在其中发挥主要作用。
环境设计应尽可能满足居民正当需求,并刺激其发展,以此削弱不正当的需求,并制约其发展。
1. 5居住区的交通环境居住区的人车交通组织方式应视居住区的区位、等级规模、交通结构、建设资金以及居民出行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具体情况而定,并在道路系统规划中得以体现。
(1)根据居住区规模进行选择对于规模较大的城市居住区或居住综合区,在机动车交通量很大的情况下,可用平面系统分流的形式,建设各自相对独立的运输体系,以提高交通效率,保障生活环境;在机动车尚未大量进入家庭时,可以采用分级组成道路网或划分居住环境区等方式,使人与车在一定的区域内、一定的程度上得以共存;另外还可以在中心部位建立大运量公交中心,吸引居民转向公共交通,从而减少其他机动车的交通发生量,营造优良居住环境。
对于居住小区和小型居住区,一般可视具体情况采取人车部分分流的形式,如道路横断面分流和人车局部分流等形式。
对于组团,住宅组数和住宅院落等小组规模的居住区,即可以建设庭院式道路,使人车共享道路空间;又可采取人行街巷系统,创造无机动车交通发生的居住环境;还可以实行内外式分流或立体空间分流,使人行空间与车行空间完全分离。
(2)根据住区的分区进行选择区位不同的居信区、交通组织方式也应不同。
在旧城区,为了改造方便,一方面可是:①结合原有的街巷系统,在一定区域内构建无机动车交通发生的紧凑而有生气的传统生活空间;②在对机动车拥有量适度控制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原有的“干道——街——巷——弄”逐步分级的道路系统,对各类交通系统进行组织、引导人车共存;③对局部空间进行重点改造,建设庭院式道路,使人与车共享道路空间;④根据原有道路情况,对不同道路进行交通管制,分别建立人行道系统,机动车道系统、自行车道系统甚至公交道路系统。
而另一方,可结合旧城区的大规模改造,将车行交通引导至地下或半地下,或将人行交通空间作架空或抬高处理,从而建构多层面的立体交通体系。
另外,在机动车数量有限的情况下,还可实现道路断面分流。
1.6居住区的绿化环境居住区的绿化广义的内容应包括地形处理、种植设计和小品设计。
(1)地形处理地形处理是绿地的骨架,应根据绿地的功能场地的现状,绿化后的景观和植物配置等综合处理。
①地面地面的地形处理要让它接近自然。
原有起伏的地貌不要轻易变动,只要不影响排水就要充分保护利用,进行必要的改造。
等高线设计要自然流畅,与植物坛、台的边界线平行或垂直,有利于绿地的完整性与规律化。
要十分重视对基地原有树木的保护并组织到规划布局中去。
②水体利用原有水系或改造低洼地,在绿地中布置一定规模的水体来美化居住环境是行之有效的。
但形成水体要注意水源和气候适宜两个基本条件。
将水体自然地融汇在绿化和建筑之间的关键是处理好岸型。
具体将在1.7小节中专论。
(2)种植设计正确选择植物品种进行合理的配置,在造景功能方面起到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分割空间,转移画面,引人入胜;二是掩蔽建筑缺陷,改变建筑线条,矫正建筑比例,在丰富室外空间环境中起积极的作用。
①物质品种选择植物品种时必须结合居住区的具体条件,选用易长、易管、耐旱、耐阴的乡土树种、树冠大、枝叶茂密的落叶阔叶乔木,间以常绿树和开花灌木;落果少、病虫害少,无飞絮、无刺、无毒、无刺激性的植物。
可供选择的植物品种多种多样,包括乔木(落叶乔木、阔叶常绿乔木和针叶常绿乔木),灌木(常绿阔叶灌木、落叶灌木、藤木植物),草本植物、竹类等。
但要掌握好植物的性能,才能正确应用。
②植物配植植物配值应根据居住区绿化的功能,植物生态习性的要求和景观效果,因地制宜综合安排,其要点如下:a.确定基调树种,主要是用作行道树和庭荫树的乔木树种,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求变化。
b.保持居住区常年的绿化效果,注意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搭配。
尤其在寒冷地区更为重要。
c.为尽快形成居住区绿化面貌,植物配置应速生树与慢生树结合,以速生树为主。
但若干年后需分批更新或用慢长树接替。
d.乔灌木配合比例要得当,并与草皮花卉结合。
居住区的重点部位如公共活动中心,小区入口等处可种观赏性植物。
e.采用孤植,对植、从植、群植、带植等配植方法,起到对景,框景、遮挡、引导等效果。
如在儿童的游戏场四周植浓密的乔灌木以形成封闭的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