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
2023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第二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3课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
第3课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必备知识基础练进阶训练第一层[2023·河北沧州模拟]下图为世界四地一年内正午太阳方向及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图。
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四地,位于北半球的是( )A.Ⅰ、Ⅱ B.Ⅱ、ⅣC.Ⅱ、Ⅲ D.Ⅲ、Ⅳ2.Ⅱ与Ⅲ地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A.均位于太阳直射的最高纬度B.均位于南北纬23°26′之间C.正午太阳方位全年相同D.一年接受两次太阳直射3.秋分到冬至( )A.Ⅰ地昼渐长B.Ⅱ地正午太阳高度增大C.Ⅲ地正午影长渐短D.Ⅳ地由极昼变为极夜[2023·广东潮州模拟]下图为南温带某地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光线与地平面夹角示意图,图中∠1=∠2。
据此完成4~5题。
4.该地的纬度约为( )A.60°S B.47°SC.35°S D.43°S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南温带任何地点∠1均为23°26′B.南温带任何地点∠2均为23°26′C.南温带任何地点∠1=∠ 2D.该地昼夜长短差值一直比上海大下图为我国北京、广州、武汉、哈尔滨四个城市的季节分配示意图。
读图,回答6~7题。
6.图示季节分配自上而下依次为( )A.北京、广州、武汉、哈尔滨B.北京、武汉、哈尔滨、广州C.广州、武汉、哈尔滨、北京D.广州、北京、哈尔滨、武汉7.下列关于季节更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低纬度地区季节更替不明显B.中纬度地区季节更替明显C.高纬度地区季节更替明显D.季节更替取决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2023·福建三明模拟]暑期热播网络剧《长安十二时辰》,在每集电视剧开头通过日晷来显示时间的变化。
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一般由晷针和晷盘组成。
晷针垂直于太阳视运动的轨道平面,上端指向北极星方向。
在晷盘面上刻画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盘面,以此来显示时刻。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3课时 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情景诱思 图文探究
目标导读 巩固双基
自主梳理 素能提升
名师点拨
(对应学生用书第18页)
解析:C 国际劳动节是每年的5月1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南半球昼短夜长, 并且黑夜继续延长,6月22日达最大值。
返回目录
情景诱思 图文探究
目标导读 巩固双基
自主梳理 素能提升
名师点拨
2.夏至日时,北京(40°N,116°E)的正午太阳高度( . ° ° A.50° B.16°26′ C.73°26′ D.26°04′ . ° . ° ′ . ° ′ . ° ′
返回目录
情景诱思 图文探究
目标导读 巩固双基
自主梳理 素能提升
名师点拨
【图表解读】 读教材图1.24 五带的划分,据图回答: (1)五带的界线分别为哪些? (2)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五带中的哪些带? (3)各带获得的热量有何不同?
答案:(1)北极圈是北寒带、北温带的分界线,南极圈为南寒带、南温带的分界线。 北回归线是北温带和热带的分界线,南回归线是热带和南温带的分界线。 (2)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少部分位于热带。 (3)热带最多,寒带最少,温带居中。
返回目录
情景诱思 图文探究
目标导读 巩固双基
自主梳理 素能提升
名师点拨
解析:3.D 4.B 5.D 本题考查冬至日全球各地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以及昼夜长 短变幅与纬度的关系。第3题,12月22日(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各 地昼长夜短,即昼长超过12小时,北半球各地昼长均小于12小时。第4题,纬度 越高昼夜长短变化越大(春秋分除外),即昼长与夜长之差越大,赤道上终年昼夜 等长。按昼长与夜长之差从大到小排列即纬度从高到低。第5题,地球公转运动 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有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更替。 而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是由地球公转时地轴始终倾斜,并与公转 轨道平面呈一夹角,即66°34′(与黄赤交角互余),同时地轴倾斜方向始终不变 ° ′ 所致。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3 地球的运动 课件 (共40张PPT)
昼夜长短的变化
读图回答。
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昼夜长短图
(1)全球各地春秋分日昼夜长短有何规律? (2)北半球各地夏至日昼夜长短有何规律? (3)北半球各地冬至日昼夜长短有何规律?
要点(1) [读图说明]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要点(2) [读图分析]北半球各地夜大在于昼长,
越往北夜越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 要点(3) [读图归纳]北半球各地昼长大于夜长,
1.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 越长 , 北极附近出现 极昼 现象。 2.北半球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 ,且纬度越高,昼越短, 北极附近出现 极夜 现象。 3.春秋分日:全球昼夜 平分 。 4. 赤道 上全年昼夜平分。
三、季节更替
1.赤道两侧的低纬度地区:全年皆夏 ,季节更替现象不明显。 2.极地附近的高纬度地区:全年皆冬 。 3.中纬度地区: 四季 更替明显。
2.右图为地球某日太阳光 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 黑夜,其他地区为白昼,读 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_______, 出现极夜现象的纬度范围是________。 (2)此时,90°E的区时是________月________日 ________时,北京时间是________。
• 11、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2021/7/262021/7/262021/7/26Jul-2126-Jul-21
地 理 (中图版 ·必修1) •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7/262021/7/262021/7/26Monday, July 26, 2021
C.该学校所在地天气炎热
D.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将北返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编写人:王盘永审核组长:郑海燕审核主任:陈振强温馨寄语: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使用说明】1、结合课本将课前预习内容填好并记住,准备上课检查2、找出不明之处做好标记,写下问题,交给课代表3、合作探究部分以小组为单位积极讨论,由组长汇总讨论,发言人准备发言。
4、学案在合作交流,纠错并标记(用不同颜色)后,上交检查【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有特殊的行星。
(2)能够运用有关资料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小组探究法【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课前完成)(四)地球公转与季节①春分—秋分(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半球,是半球日照时间最长的季节。
北半球各纬度昼长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夜越。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夜,北极圈内出现现象。
南半球相反。
1.昼夜长短的变化②秋分—次年春分(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半球,是半球日照时间最短的季节。
北半球各纬度昼长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夜越。
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夜,北极圈内出现现象。
南半球相反。
③春秋分:太阳直射,全球。
④赤道上:终年。
①同一时刻:由直射点向递减。
②夏至日:由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达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中的最小值。
③冬至日:由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④春秋分:由向南北两极递减。
①四季的形成:除赤道外,同纬度地区,和随季节而变化,也随季节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四季。
3.四季的更替②天文四季③气候四季(北温带)④中国传统四季二、典题解析1.右图为地球自转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夜晚,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此时()A.M地的白天比N地短B.M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N地C.当N地为下午7时,M地是次日上午5时D.M地大约3点钟日出,21点日落解析:由图可知,此时是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越往南极点,白昼越长;越靠近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所以M地的白天比N地长,但M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N地。
高中地理 必修 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教案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学习目标:1.利用地球仪演示和多媒体动画,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特征。
2.通过地球仪演示和讲解,并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从而加强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现象和读图分析,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从而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黄赤交角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前边两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这节课我们将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板书)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那么你知道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呢?学生回答:自转和公转运动。
我们先一起回顾地球的自传运动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
(板书)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1.地球的自转(板书)由初中所学的知识我们了解到,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自转轴就是地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演示】教师转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运动。
转换地球仪的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转动的地球仪。
【提问】描述从北极看和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状态。
学生回答【演示】利用多媒体动画再次演示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在图一中画出地球自转的正确方向.图一【提问】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呢?学生回答刚才同学回答的很好,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随观测参照物的不同而不同。
我们一般以太阳和天空中的恒星为参照物,相应的周期我们分别称之为太阳日和恒星日。
【演示和讲解】运用“太阳日和恒星日”多媒体动画分析“恒星日与太阳日图”中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关系。
图1 图2 图3如图1:假设遥远的恒星(小圆)和太阳(S)同时对着地球上的一点P,设地球只自转而不公转,那么地球在E1处自转一周(电脑显示P点绕圆运动一周)。
如图2先以恒星作参照,动画显示恒星日的长度。
名师教案1-《地球的运动》(第3课时)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1章第3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第1课时【教材分析】通过利用黄赤交角与两分两至地球位置图的分析到建立“回归运动联系图”,在到把两图联系起来分析北半球两分两至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这一过程,能够清楚地分析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时空分布规律。
但到此为止,缺少让学生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环节,从而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所以要提供相应的情境,给学生利用规律解释现实问题的机会。
天文四季的划分的实质就是把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强弱关系,而对于具体四季具体如何划分,要涉及气候统计的内容,超出了天文四季的范畴,应当弱化或不讲。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是本单元的核心知识之一,不仅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也是在以学习后各章节时认识有关地域分异和地理事物季节变化的基础。
公转的地理意义包括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以及由此在时间派生出来的季节变化。
2天文意义上的五带是以上两种周年变化在空间上的集中表现,但气候上的五带与之有一定差异,所以应当弱化天文五带的划分,引导学生知道南北回归线之间有直射现象、而南北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即可。
3对于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极地俯视光照图的判读应当弱化,这些内容是深化对地球公转过程及其地理意义的工具,为切实降低学习难度,应当回避之。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变化的演示动画和日照图的判读,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完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总结,阐述全球范围和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以上过程,初步认识和树立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为人类逐步把握和利用的等观念,从而增强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第一章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教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有些班级没有讲完地方时和时区,继续讲完。
教师:各位同学平时生活中有没有注意到,水在进入下水道的时候是怎么下去的?(北顺)学生:教师:为什么呢?学生:教师:由于地球不断地自转,会产生一种力叫做地转偏向力。
我们根据我们在北半球水进入下水道的方向推测出来,在北半球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向右偏。
相反的在南半球,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向左偏。
那么在赤道上呢?教师:找两位同学画求运动的物体的偏转方向。
偏移原因;偏移规律。
1.在赤道上运动的物体,以及静止的物体,不偏转。
2.偏移方向:面向物体的原方向,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例:黑龙江的中间位置为中俄的地界线(中间有一黑瞎子岛)长江入海口,(地图册P11)由于地偏力,将河道旁泥土带至河流中央,海潮顶托作用--三角洲。
例如:打靶、飞镖。
教师:刚刚学完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包括:昼夜交替、地方时的不同、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
地球除了自转还有公转,现在来看看由于地球即会自转又会公转,对地球能产生什么影响?PPT:地球自转造成的昼夜交替,使在同一个地点,不同时刻的太阳高度不同。
晨昏线的太阳高度角=0°,直射点=90°,昼半球>0°,夜半球<0°。
教师:那在一天中什么时候太阳高度角最大?学生:正午的时候。
教师:所以我们把在正午,也就是12点,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的角称之为正午太阳高度角。
这里由于太阳直射在赤道,所以在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
PPT:演示图(同一个地方的不同角度的太阳直射演示图。
)教师:得出这个时候太阳直射在赤道,这个纬度的太阳高度小于90°。
这时太阳直射赤道,在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是90°。
PPT: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在不同时刻太阳的位置。
在赤道上,太阳高度为90,在30°N上,他的正午太阳高度为多少呢?这里有一个规律。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第2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3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第3课时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更替和五带划分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 综合思维:通过观测当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的变化规律及在现实 总结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产生的影响。
生活中的应用。
地理实践力:结合身边的生产、生活现象,运用
2.说明四季和五带的 正午太阳高度的相关理论,解释楼间距、太阳能
归纳拓展 1.太阳高度及正午太阳高度
(1)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如上图)。 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日出为 0°—逐—渐—增大→正午最大—逐—渐—减小→日落为 0°。 (2)正午太阳高度:特指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它是一天中最大的太 阳高度。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 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方降 低。 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纬度变化如右图所示。
(2)极值变化
4.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1)公式: H=90°-两点纬度差。 (2)说明: H:观测点的正午太阳高度。 两点:太阳直射点、观测点。
纬度差:若两点同在南半球或北半球,用高纬度减去低纬度;若两 点分属于南、北半球,将两点的纬度相加求和。如图所示:
当太阳直射B点(10°N)时,A点(30°N)正午太阳高度: HA=90°-(30°-10°)=70° 当太阳直射B点(10°N)时,C点(23°26′S)正午太阳高度: HC=90°-(10°+23°26′)=56°34′
材料二 我国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节约土地投资成本,使楼间距越 来越小,许多地区出现了牵手楼,如下图:
据此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小区业主为什么这么重视楼间距问题? (2)楼高与楼间距不变的情况下,底层业主们采光条件最差的季节是 哪一个?为什么? 提示:(1)楼间距与太阳光照相关,在太阳高度一定的情况下楼间距 的大小会影响到采光效果。 (2)冬季。冬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在四季中最小,前楼的影子最长。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练习:1.3.3地球的运动(三)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三)课时目标课标要求重要指数1.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2.了解四季的形成和五带的划分。
★★★课前预习(10分钟,10分)1.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相等时的日期是()①春分日②夏至日③秋分日④冬至日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C解析:在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2.下列纬度全年昼夜平分的是()A.90°B.60°C.30°D.0°答案:D解析:赤道昼夜平分。
3.某地某日地方时5时日出,则该地该日的昼长是()A.10小时B.12小时C.14小时D.16小时答案:C解析:该地该日的昼长=(12时-日出时间)×2,通过计算可知,应为14小时。
4.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A.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B.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C.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地区D.赤道到南极点之间的地区答案:C解析: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所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而赤道到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是90°,此日没有达到最大值。
5.夏至日,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四座城市的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A.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B.广州、北京、武汉、哈尔滨C.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D.武汉、广州、哈尔滨、北京答案:A解析: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距北回归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距北回归线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6.读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地球从甲运行到乙期间,武汉的正午太阳高度()A.逐渐减小B.逐渐增大C.先减小后增大D.先增大后减小答案:B解析:地球从甲运行到乙期间,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由近日点(1月初)向远日点(7月初)运动,但乙点离远日点较远,未到夏至日,所以地球从甲运行到乙期间,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大。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能运用地球运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型、图片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利用地球仪进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设计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现象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地球运动的欲望。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地球的运动概况1. 地球自转的概念及特点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转动。
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24小时)。
地球自转的速度:约1670公里/小时。
2. 地球公转的概念及特点地球公转的定义:地球沿着椭圆形的轨道围绕太阳自西向东的转动。
地球公转的周期:一年(365天)。
地球公转的速度: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第二课时: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 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成因:地球自转导致太阳光线只能照亮一半地球。
昼夜交替的影响:划分地球为东半球和西半球。
2. 地方时差地方时的概念:当地太阳时。
地方时差的成因:地球自转导致不同经度的地方时不同。
地方时差的影响:时间计算和交通、通信等方面。
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 四季变化四季变化的成因:地球公转导致不同季节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和角度变化。
四季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农业生产等。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成因: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
正午太阳高度的影响: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日照强度。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观察地球仪、模型、图片等,了解地球的运动概况。
2. 操作法:利用地球仪进行地球运动的相关操作,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地球运动概念的理解。
2. 地球仪操作:评估学生对地球运动的操作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深度、合作态度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高一年级第一章第三节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课标要求: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
地球自转与时差(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地球自转使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地球公转产生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和五带的形成。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难点比较多。
教材以“地球的运动”为标题。
先讲述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包括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形式,并设计活动比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异同。
对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要是从地球自转与时差和地球公转与季节两个大的方面来阐述。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主要从昼夜的产生、昼夜更替和地方时的产生层层推进,最后具体分析时区的划分,体现“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的课标精神。
而教材对较难理解的地球自转的产生的地转偏向力这一地理意义则不作介绍。
至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要通过读图来分析,前后关联的知识点层层递进,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和五带。
对于本节的教学处理,可以按教材的顺序,先讲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再讲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最后讲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也可以先把地球自转的特点和地理意义讲完,再讲公转的知识。
第15页的活动目的既是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特点的归纳和应用,又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如比较法的适用范围、如何设计比较项目、如何分析比较结果等。
“恒星日与太阳日”是教学中的难点,说明时要把握:第一,某一恒星、地面某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就是一个恒星日,太阳日同理;第二,地球自转的同时也绕太阳公转;第三,由于恒星距地球非常遥远,可看作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所以图1.14中的“三颗恒星”实际上是同一颗恒星;而太阳距地球较近,所以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是变化的,由此产生了恒星日和太阳日在时间上的差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是产生了昼夜交替,要懂得如何确定晨线和昏线,并要明确晨、昏线上的地点分别正处于日出、日落时刻,其太阳高度为0°,并明确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垂直,晨昏线所在平面经过地心;二是产生了地方时差,对于时间计算的问题,要注意讲清基本概念,特别是近似概念,如:时区与区时、区时与地方时、北京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等。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第3课时: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精品课件
A.a段
B.b段
C.c段 D.d段
读五带划分示意图,回答5、6题
5.图中表示北温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关于③所处温度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五带中纬度最高的温度带
B.是五带中纬度最低的温度带
C.有极昼极夜现象
D.四季变化明显
地球公转产 生的现象
昼夜长短 的变化
四季的变化
五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可以被太阳直射,获得的太阳光热多,全年高温 回归线与极圈之间→获得的太阳光热适中,四季分明 极圈以内→获得的太阳光热少,有极昼极夜现象,全年寒冷
下图表示某日太阳光照射地球的情况(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完成1、2题。
1.此时,A点昼夜长短的情况是( )
A.昼夜平分
B.昼短夜长
C.昼长夜短
配套人教版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3课时)
你知道吗?天安门广场 每天的升(降)旗时间都是 不一样的。查看时刻表,说 一说其中的缘由吧!
天安门升旗仪式
天安门广场升(降) 旗时间与当天的日出 (日落)时间保持一 致,因地球公转引起 昼夜长短的变化,所 以每天的升(降)旗 时间也就不一样啦!
射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 ➢ 绘制晨昏线。 ➢ 比较南北半球昼夜面积的大小。
动手做
( 限时3分钟)
二 地球的公转
4.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直射赤道
北半球获得 的太阳光热
=
南半球获得 的太阳光热
北半球 南半球
昼=夜 昼=夜
全球昼夜等长
成果展示
( 限时3分钟)
二 地球的公转
4.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第3课时—地球自转的意义(区时、地方时和日界线)】
定义:因经度不同产生的不同时刻,叫做地方时。
计算依据: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 地方时相差4分钟。
计算法则:东加西减,(即:求东边经线上的地方时,用加法 ,求西边经线的地方时,用减法。)
计算步骤: 第一步:求两地区的经度差。 第二步:经度差和时间的换算、求时间差。 第三步:求地方时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时差(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侧用“+” ,西侧用“-”)
B、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 并不完全与180度经线重合
由于180°经线毕竟经过了一些 人口居住区,为此,在日界线 的具体分布上,实施了三处大 弯曲的措施:一是在俄罗斯东 端;二是美国阿留申群岛西端 ;三是大洋洲汤加等岛国。因 此,“日界线”不完全等同于 180°经线。但无特殊说明,我 们仍将180°经线视为“日界线 ”。
时间不变;日期减1天
向东
A、它是人为规定的,原则上是 180° 经线
自西向东从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
东12区 西12区
区日期减去一天(顺着地球自转 方向越过人为日界线日期减去一
天),自东向西从西十二区进入
0º
东十二区日期加上一天(逆着地
球自转的方向越过人为日界线,
日期加上一天)。
l昨 天
l今 天
向西
时间不变;日期加1天。
都是6时日出 (晨线处)
两地相差45度
当B点日出时
B为6时
A为3时 A点还需要三小时才能看到日出
地方时早晚的比较
AB
假设:赤道上 的两点A 和B 都是6时日出 (晨线处) 两地相差45度
地球自西向东转
当A日出时
A为6时
B为9时 B点在3向东,时间越早,地方时的数值越大,用“+”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时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科学概念目标
* “日心说”和“地心说”都是人类认识地球运动以及宇宙的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学说。 *地球会绕地轴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还会绕着太阳公转。 科学探究目标
教学目标
*学会在阅读过程中使用文献摘要,并能通过阅读文献获取地球运动的相关佇丨以自、0 *能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最终的观点。 科学态度目标
认识“日心说”的科学性的证据,理解两种学说的推理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
教学课件、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表。 阅读资料、手电筒、地球模型、反光小圆片、记录表。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指导
设计意图
聚隹
谈话导人。上节课的模拟实验告诉我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有多 种可能。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历史上人们对地球的运动有哪些看法 呢?
1. 两 大 学 说 非 常 具 有 代 表 性,提前布置查阅相关 资料,以辩论赛的形式 呈现,让学生对两种观 点了解更清晰。
2 ·改进地球模型的结构, 使模拟实验和事实更接 近,得出的结论更具科 学性,培养学生的严谨 的科学态度。
、研讨
1.本次模拟实验与前一次做昼夜模拟实验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次实验条件、实验结果和自己的感受三方面去 表达。学生分享交流后教师可补充总结。
*实事求是,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 *乐于参与调查、查阅、实验等科学活动。 *有证据意识,知道所有科学观点都需要众多证据的支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的动力。 *知道科学技术的进步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
难点
通过阅读材料,认识地球的运动状态,了解“日心说”的主要观点,并利用它指导模 拟实验,最终形成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地方时差和区时。
2、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准确地画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2、能够进行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3、能够准确判断晨线和昏线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转偏向力、晨昏线等自然现象的认识,提高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进一步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地转偏向力的特点2、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3、晨昏线的特点及运用教学难点1、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2、晨昏线的特点及运用教具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教学课件。
导入新课师(复习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请同学们根据投影表格所列项目思考回答:投影:地球运动围绕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速度地球自转地轴由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南、北两极点为0,其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时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极点逐渐减小,至60°N、60°S处减小为赤道的一半;两极点处为0地球公转生根据教师提问分别回答。
师学生回答的同时,对应表格中的每个空格逐个显示答案。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中说:“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
”据此,思考下列问题:诗中所说的“地”位于何处?这种现象是由哪种地球运动造成的?生(回答)“地”在赤道地区,这种现象是地球自转运动的结果。
师地球自转运动除每日绕地轴旋转一周外,还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呢?板书: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推进新课师按教材P17活动要求将已备好的材料放在讲台上,进行演示实验。
教师用手电筒(假设为太阳光)照射地球仪(假设为地球),关闭教室电灯或灯管,请学生想象,教师启发思考:(1)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光线照亮了球体的多少?为什么?(2)昼夜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的光线和教材插图中太阳光线有什么不同?(4)昼夜之间的分界线叫什么?它与太阳光线的方向有什么关系?(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录像和课件演示昼夜的形成;没有地球仪的学校,可用一不透明的球体如篮球、足球等演示说明)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师生小结: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被太阳光照亮的半球——向着太阳的半球——白天;未被太阳光照亮的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黑夜。
从而可以看出,昼夜形成的根本原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师由于太阳距离地球非常遥远,我们粗略地把太阳光线看作平行光线。
太阳光线始终与晨昏线垂直,并且晨昏线平分赤道(即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时)。
教师课前在地球仪的球面上选好几个点(如北京、伦敦、纽约等),作出了标志(彩色粉笔画点或贴一彩纸点等),用手电筒照射自转的地球仪,并提出启发性思考题: (1)当太阳光照射北京时,哪些国家在白天?哪些国家是夜晚?生观察回答:北京为白天,伦敦、纽约是夜晚。
(2)将地球仪转动180°,再观察,北京和纽约是在白天还是晚上?生观察后回答:北京为夜晚,纽约成为白天。
(3)连续转动地球仪,观察各地(如中国和美国)昼夜更替的情况,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生连续转动地球仪,上述城市的白天和夜晚不断转换,引起昼夜更替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4)转动地球仪时,观察晨昏线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有什么关系?生晨昏线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即晨昏线是自东向西运动。
(5)地球上某地一个白天和晚上周期大约是多少时间?生(回答)为一个太阳日,约为24小时。
以上问题难度较大,教师可边演示边启发学生思考,也可分组演示,分组讨论,然后由小组推荐代表回答。
投影:判断图中E、F、G、H四点哪些在晨线上、哪些在昏线上?学生回答:E、G、H在晨线上,F在昏线上。
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是否发现,家乡河流的右岸冲刷比左岸严重,厨房排水时,水是逆时针方向排出的,为什么会产生以上现象呢?学习了这部分内容后我们将获得明确的答案,即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因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发生偏移造成的。
板书:(二)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运动方向向一侧偏转师拿一把雨伞,撑开,将其比作北半球,则伞顶端代表北极,伞的支架杆代表经线。
若雨伞不动时,从“北极”向下用水杯倒水,则发现水珠从布上沿“经线”向“南”流动;若将雨伞按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匀速转动时,用水杯从“北极”向下倒水,观察水珠流动轨迹是否和刚才相同;如不同,水珠偏离“经线”的左侧还是右侧?若将雨伞逆地球自转方向(自东向西)转动时,水珠如何偏离?生观察演示实验,分组讨论: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有何规律?举例说明有何影响。
如何用左右手定则判断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师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向的规律时,可采用“左右手法则”,具体方法如下: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手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初始运动方向,大拇指指向即为物体水平运动的偏向。
如下图所示。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
显然,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
这种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因此,地球自转产生的另一个现象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地方时。
板书:(三)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当地时间1.地方时师用手电筒照射自转的地球仪,并提出启发性思考题:(1)同一纬度上的东、西两地如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个先见到日出,哪个先送走落日?为什么?(2)地球上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多长时间?每1°相差多长时间?生认真观察并回答以上问题。
北京较乌鲁木齐先见到日出,也先送走落日,这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地球上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
师如何计算地方时?步骤如下:(1)画数轴如下图,计算经度差:A、B两地的经度差为118°+45°=163°(同减异加,即同为东经度或西经度,两地经度数相减为两地的经度差,两地分别为东经度和西经度,两地的经度数相加为两地的经度差)。
(2)确定东西方向:A向东走可到达B地(采取此法时不能过日界线)(3)利用公式计算:板书:2.时区和区时师指导学生阅读时区划分图,提问:(1)全球共分为多少个时区?中时区以哪条经线作为中央经线?中时区以东和以西,依次分为哪几个时区?(2)伦敦、开罗、莫斯科、北京、东京、纽约分别在哪个时区?从北京出发到伦敦的游客,到达目的地时,怎样拨动手表时针才能使手表显示的时间与目的地的时间一致?(3)哪两个时区合二为一?(4)北京时间和北京的地方时有什么区别?二者相差多长时间?生分组讨论,并回答以上问题。
生1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中时区以0°经线作为中央经线;中时区以东和以西依次划分为12个时区。
生2伦敦中时区,开罗东二区,莫斯科东三区,北京东八区,东京东九区;纽约西五区,从北京到伦敦后手表要拨后8小时。
生3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7 5°,合为一个时区。
生4北京时间和北京的地方时不同,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经线的地方时,北京的地方时为116°E的地方时;两者相差16分钟。
师总结学生回答情况,并分析区时计算的方法与步骤(与地方时的计算相同)。
计算公式:生完成教材P22活动中训练题。
地球上不同的地区会出现两个不同的日期。
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板书:3.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师启发学生思考哪个时区的时刻最早?哪个时区的时刻最晚?为什么?师生结合下图分析师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地球上日期的更替,都从这条线开始。
请大家仔细观察,日界线和180°经线吻合吗?生不吻合。
日界线并不完全在180°经线上,而是稍有曲折。
师很好。
这是为了照顾180°经线附近居民生活方便,避开了陆地。
由于在任何时刻,东十二区总比西十二区早24小时,所以,自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天;自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
投影:1.一架飞机由我国上海(东八区)于10月1日17时飞往美国旧金山(西八区),需飞行14小时,到达目的地当地时间是()A.10月2日15时B.10月2日3时C.10月1日15时D.10月1日3时读下图,回答2~3题。
2.若该图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示意图,若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判断甲地时间为()A.8时B.9时C.15时D.16时3.若该图中心点为地球南极示意图,若阴影部分为7月6日,其余部分为7月7日,判断甲地时间为()A.3时B.9时C.12时D.15时4.关于日界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日界线的东侧是东十二区,西侧是西十二区B.东侧是东经度,西侧是西经度C.东侧时区的钟点比西侧时区的钟点早一小时D.东侧时区的日期比西侧时区的日期晚一天5.一架飞机于10月1日由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应变更为()A.不变B.10月2日C. 9月30日D.9月31日6.通过我国哪条经线的地方时是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A.120°EB.东九区中央经线C.120°WD. 116°E(通过北京的经线)答案:1.C 2.B 3.B 4.D 5.C 6.A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了解了昼夜交替、地球上做水平运动物体产生的地转偏向及不同经度的地方时、区时等知识,特别是地方时、区时的计算,利用日界线进行日期的判断等既是高考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需要多加训练,熟练掌握。
按教材P18~P22活动要求,测量学校所在地的经度。
板书设计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交替现象(二)⎪⎩⎪⎨⎧赤道上不偏移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向(三)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当地时间 1.地方时 2.时区和区时 3.日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