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传统民居
中国十大民居(知识分析)

中国十大民居1.福建土楼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
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
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
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
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
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20世纪80年代,福建漳州市南靖县、龙岩市永定县的土楼被美国人误以为是蘑菇状的核武设备,殊不知这独一无二、从宋元时期就已经产出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早在第一枚原子弹蘑菇云腾云驾雾之前,就已经在闽西南一块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矗立了数个世纪了。
中国“福建土楼”200 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传统民居介绍

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传统民居:
1. 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其基本特点是四面房屋围合成一个院子,院子的入口设在南面或东南面。
北京的四合院是四合院的典型代表,分为单进或多进式,布局规整,中轴对称。
2. 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福建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以圆形、方形等形状的土楼建筑为代表,一般由多户人家聚居而成,其建筑风格独特,防风、防火、防盗等方面的功能非常出色。
3. 窑洞:窑洞是中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
窑洞主要建在黄土高原的崖壁上,有靠崖窑和地坑窑两种形式。
窑洞内部结构简单,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隔热性能。
4. 吊脚楼:吊脚楼是中国南方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其特点是房屋悬于山腰或坡地,采用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5. 江南水乡民居:江南水乡民居是中国南方水乡地区的传统民居,其特点是房屋沿水而建,粉墙黛瓦,绿树掩映,给人以清新、幽静的感觉。
以上是中国传统民居中的一些主要类型,它们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传统民居

⑤江南民居——苏南民居
江苏民居—苏南民居 江苏气候温和湿润、 水域丰富,城镇及乡村民居大都利用地形、自 由灵活地散列在流水萦怀的隙地上,临河依水 而建或跨溪而筑。住房布局紧凑、一般为 2层楼 房并建有楼阁。房层 高、墙身薄、出檐深、 门窗高大,利于通风, 外观朴素、粉墙灰瓦照影、 蠡窗映水,掩映于桃柳丝 竹之间形成独特的水乡人 家。
⑩上海民居——“石库门”
上海民居--“石库门 ” 分为新、老二 式,因院落出入口都建成“石库门”,形式, 故 名。石库门住宅为2——3层的三合院或曲尺形, 是中西结合的建筑。门楼正开,门楣上方有半 圆形、长方形或三角形等 的建筑纹饰。院内正面三 开间,左右两厢两开间, 外装饰欧化,平台转角处 常建“亭子间”这是此类住 宅的独特之处。
⑥山东民居——胶东沿海民居
山东民居--胶东沿海民居 山东民居可以称得上 中国的特色民居。当地居民从建村起就利用沿海丰富 的土、石、海草建舍造屋,原料易取,经久耐用,由 于房顶由海草修缮而成,俗称海草房。该房具有冻暖 夏凉,居住舒适,百年不毁的 优点,因此沿袭至今。当地居 民介绍说,用海草缮制的屋顶 至少四十年不漏水,而且如果 屋顶漏水损坏,只需在原屋顶 加缮一层海草又可以使用四十 至五十年。每次修缮都是如此简 单。
②西藏——藏南碉房
西藏民居--藏南碉房 西藏南部各地的乡村和城镇, 石材丰富,民居一般用石 砌墙、高 2-3米,称为碉房。 碉房以木材做梁、柱和椽子。 平屋顶,有的设外廊。木梁、 柱子上有鲜艳的色彩,窗上装玻璃, 可以有效地利用当地充足的阳光。在 广大牧区草原,牧民居住方形的帐房。 帐顶是用牛毛织成的毡毯,四周用草 泥块围成矮墙。碉房顺应高原自然条件、 农牧业生产、信仰喇嘛教、生活习惯及自卫防御的需要。
15、山西民居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建筑学082 108054047 葛珏骏中国传统的十大民居按地域可分为东北民居、华北民居、江南民居、岭南民居、客家民居、西北民居、西南民居、蒙古民居、新疆民居和西藏民居等十类。
民居的特色形成主要是根据其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居民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在功能、结构、形式上都较为合理的营造方式。
一.东北民居:东北地区处于寒冷或严寒地区,一年之中夏季短冬季长,居住建筑对保温的高要求是重点。
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层高较低,屋盖坡度较大(为了积雪保暖)墙体较厚,且多采用土坯、原木、茅草等取于当地,且孔隙率较大,导热系数较小的材料作为围护结构。
较为典型的有井干式建筑、朝鲜族民居等。
二.华北民居:华北民居为中国传统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经常被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志。
常以四合院形式布置,根据地方气候和文化差异而略有不同,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四合院、晋中四合院等。
北京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大,为正方形,多采用硬山和卷棚顶,色彩较为鲜艳;山西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小,常采用单坡顶向院内采集雨水,颜色偏灰。
三.江南民居:江南民居是除四合院外又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居。
建筑布置紧凑,也常以院落形式布置,但院落往往很小,称之为天井;由于建筑成片相连不利于防火,因而有马头墙出现作为隔断之用。
江南多雨水,致使形成檐廊,基本上是粉墙黛瓦,卧房常设在二楼以避免室内泛潮。
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徽州民居和浙江民居。
四.岭南民居:岭南民居主要指珠三角地区的传统民居,特点是通风良好,且受西方文化影响明显,建筑外观上有明显的西方建筑元素。
墙体颜色常常为朱红色,基于风水上的说法。
五.客家民居:客家民居是福建地区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类传统居住建筑,常被称作“土楼”。
一般由土坯做外墙,墙体厚实,整体呈圆形,体量巨大,内部房间众多。
中间常有祠堂。
六.西北民居:西北民居主要指宁夏、山西一带的传统民居,以窑洞最为典型。
窑洞是一种穴居的形式,热惰性非常好,冬暖夏凉,日照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室内通风往往不畅。
中国古代民居的形态

中国古代民居的形态:
1.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基本形式之一,其历史悠久,
分布广泛。
四合院由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组成,四面围合,中间形成庭院。
这种布局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居住和生活,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和道德观念。
2.窑洞:窑洞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之一,利用黄土的特殊地
质结构和气候条件建造而成。
窑洞有单独的沿崖窑洞、土坯或砖石的拱式窑洞,以及天井地坑式窑洞等。
窑洞具有冬暖夏凉、防震和防盗等特点。
3.竹楼:竹楼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之一,尤其在云南、
广西等地区较为常见。
竹楼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一般为两层或三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竹楼造型美观,结构简单,具有防潮防震等特点。
4.天井式民居:天井式民居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民居形式,
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等省份。
天井式民居以天井为中心,四周建房屋,房屋与天井之间一般都有走廊或檐廊相连。
这种民居布局有利于通风和排水,同时也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居住和生活。
十大特色民居介绍及图片

NO.1福建土楼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
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
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
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
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
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参见董斌《现代风水精鉴》),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20世纪80年代,福建漳州市南靖县、龙岩市永定县的土楼被美国人误以为是蘑菇状的核武设备,殊不知这独一无二、从宋元时期就已经产出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早在第一枚原子弹蘑菇云腾云驾雾之前,就已经在闽西南一块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矗立了数个世纪了。
中国“福建土楼”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NO.2开平碉楼广东开平市的田野上,一座座欧式古典风格的小楼与中国南方农村的传统土屋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
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
开平境内最多的时候共有3000多座碉楼,目前尚存1800多座,分布在开平15个镇、办事处。
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
中国民居的风俗简介

中国民居的风俗简介
中国民居的风俗多种多样,与各地的自然环境、人文条件和民族传统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中国民居常见的风俗简介:1.四合院:北京地区的传统民居,一般为坐北朝南,四面建房,中间围合成一个庭院。
按照风水学说,这种布局有利于采光和纳气,也有利于家庭兴旺。
北京四合院多为砖木结构,屋顶采用硬山或悬山式,有些会在院落中种植花草树木,寓意吉祥如意。
2.土楼:福建、广东等地的传统民居,主要为了防御外敌和自然灾害而建。
土楼多为圆形或方形,采用夯土或混凝土建造,通常有两层或三层,屋顶采用悬山或硬山式。
土楼内部有统一的规划和布局,房间大小和位置都有一定的规定。
3.窑洞: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利用黄土层深厚、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凿而成。
窑洞一般分为靠崖窑和地坑窑两种,内部有火炕,可以烧火取暖。
窑洞一般比较朴素,不施过多的装饰,以实用为主。
4.吊脚楼: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通常依山傍水而建,采用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屋顶为悬山或硬山式。
吊脚楼内部布局灵活多变,但以堂屋为中心,设有火塘或灶台,是家庭活动的重要场所。
5.碉房: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一般为石木结构,以平顶为主,墙体厚实。
碉房多为多层建筑,第一层通常设有畜圈,第二层以上为住房。
由于高原地区气候干燥,碉房内部通常比较
宽敞明亮,设有火塘或铁炉用于取暖和做饭。
这些是中国民居中比较典型的代表,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风俗和特色。
不同地区的民居都有其独特之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和历史传统。
中国十大特色当地民居(中国各地特色民居)

中国十大特色当地民居(中国各地特色民居)一、中国十大特色民居中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有许多值得欣赏的民俗文化,而民俗建筑又各具特色,欣赏起来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1、福建土楼: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
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参见董斌《现代风水精鉴》),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2、开平碉楼:广东开平碉楼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
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
开平境内最多的时候共有3000多座碉楼,目前尚存1800多座,分布在开平15个镇、办事处。
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
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风格之多样,堪称世界最大的“碉楼博物馆”。
3、王家大院: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
建筑规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
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
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和“力群美术馆”开放的红门堡(龙)、高家崖(凤)、崇宁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 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平方米。
4、乔家大院: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公里。
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中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
中国经典传统民居住宅的十大表现形式

中国经典传统民居住宅的十大表现形式在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上,至少有着这十种经典的传统民居住宅,在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流传至今,仍能看到它不可泯灭的身影,这就是蒙古包,四合院,晋中大院,陕北窑洞,徽系民居,浙江民居,西藏碉楼,湘西吊脚楼,客家土楼,傣家竹楼。
其中在现代建筑中,四合院和徽系民居因为兼容性强,而成为保存最为完整,且仍被大多数人使用的两种建筑方式。
一、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包内宽敞舒适,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围栏支撑),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而成,其顶部用“乌耐”作支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
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面盖着四方块的羊毛毡“乌日何”,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
蒙古包独特的制作技艺,体现了蒙古族的审美观与高超的技能,有着不可替代的观赏价值,同时具有实用价值、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
二、四合院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面又加门房的屋舍来封闭。
若呈“口”字形的称为一进院落;“日”字形的称为二进院落;“目”字形的称为三进院落。
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空间,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入,难怪古人有诗云:“庭院深深深几许”。
庭院越深,越不得窥其堂奥。
四合院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各地有多种类型,其中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
四合院通常为大家庭所居住,提供了对外界比较隐密的庭院空间,其建筑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
三、晋中大院晋中大院也叫山西大院,是中国民居建筑的典范,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
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中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
在山西,元明清时期的民居现存尚有近1300处,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当数集中分布在晋中一带的晋商豪宅大院。
中国传统民居

———西南民居
一、中国传统民居:
中国疆域辽阔,历史悠远,各地自然和人文环境不尽相同, 因而中国民居的多样性在世界建筑史也较为鲜见。
朝鲜族满屋炕
陕西窑洞
北 京 四 合 院
客 家 围 垄 屋
皖南民居
四川民居特点:
(1)注重环境,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做到人、环境、艺术的有机结合。 (2)平面布局灵活,空间变化有序。 (3)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简洁朴实的建筑外貌。 注重装饰的彝族民居 (4)采用石、砖、木、竹等材料
四合五天井
四合五天井为丽江民居中另一种常见的型式。由四栋房屋组 成,有四个院落,中间的院落最大,每两房子相交各有一个 漏角天井,房子都为三间两层楼房。
土掌房
土掌房是一种以粘土筑顶的平顶房。一般以石块为墙基,土坯砌 墙或者夯土为墙。墙上以木为梁,铺上柴草和稀泥,用细粘土锤 紧抹平, 形成平坦光滑的屋顶。多为平房。特点是冬暖夏凉,屋 顶可以储存物作晒场。
傣族竹楼
傣族多居住于山间、河谷的坝子,土地肥沃,气候炎热,干 湿季分明,雨量充沛。长期以来,形成了架空楼居的习俗, 即干栏建筑,多以竹、草为建筑材料,俗称“竹楼”。干栏 式竹楼适应当地环境,防潮湿、避虫兽、利于通风散热。
文化遗产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是依托三山而建的古城,与大自然产生了有机的统一, 古城瓦屋,四周苍翠的青山,把紧连成片的古城紧紧环抱。城中民 居朴实生动的造型、精美雅致的装饰是纳西族文化与技术的结晶。
主要形式为吊脚楼。
建在江边的吊脚楼
山腰的建筑
侗族村寨的特色建筑
鼓楼是侗乡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鼓楼主要 采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鼓楼通体全是本质结构,不用一 钉一铆,由于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不朽不斜。这充分表现 了侗族人民中能工巧匠建筑技艺的高超。
中国各民族的住房建筑特色

中国各民族的住房建筑特色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和建筑传统。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住房建筑特色,通过不同的建筑风格、结构和材料展现出各自的民族特色。
本文将对中国各民族的住房建筑特色进行探讨和介绍。
一、汉族传统住宅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群体,其住宅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建筑风格。
在古代,汉族住宅多以庭院式建筑为主,以四合院为代表。
四合院围绕中心庭院布局,有前后左右四个翼房,整体构成一个封闭的空间。
四合院注重空间布局和庭院景观的形成,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
二、藏族传统住宅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其传统住宅被称为“藏式建筑”。
藏式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以适应高原气候和地理条件。
藏式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墙体采用石块等材料砌筑而成,具有很强的隔热保温性能。
在外观上,藏式建筑多采用白墙红柱的颜色搭配,装饰着精美的图案和彩绘,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维吾尔族传统住宅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新疆地区,其传统住宅被称为“乌孜别克式建筑”。
乌孜别克式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外墙多采用夯土墙,屋顶采用瓦片覆盖。
乌孜别克式建筑的特点是风格独特、造型奇特、装饰精美。
建筑物通常由多个独立的房间组成,每个房间都有单独的出入口,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
四、壮族传统住宅壮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其传统住宅以“木楼”为代表。
木楼多为三层或四层,采用木结构,楼层之间通过楼梯相连。
木楼的外墙多用竹瓦或木瓦覆盖,窗户和门窗装饰精美。
木楼的设计注重通风和采光,同时还能抵御台风和雨水的侵袭。
壮族木楼不仅是居住的场所,也是壮族文化和艺术的展示。
五、哈尼族传统住宅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南地区,其传统住宅是著名的“土楼”。
土楼是由土坯砌筑而成的多层建筑物,外墙斜坡状,上层较大,下层较小。
土楼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自然界,形状独特,结构稳固。
土楼内部分为不同的房间,可供多户人家居住。
土楼是哈尼族世居千年的象征,也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瑰宝。
五一去哪儿?看看中国十大神话般存在的居住建筑

五一去哪儿?看看中国十大神话般存在的居住建筑NO.1 福建土楼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
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
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
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
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
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参见董斌《现代风水精鉴》),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NO.2 开平碉楼广东开平市的田野上,一座座欧式古典风格的小楼与中国南方农村的传统土屋。
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
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
开平境内最多的时候共有3000多座碉楼,目前尚存1800多座,分布在开平15个镇、办事处。
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
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风格之多样,堪称世界最大的“碉楼博物馆”。
雕楼类型及艺术特点建材上,有早期的泥墙楼(用灰沙、糖、盐、蚬壳、蚝壳等混合逐层锤打夯成),中期的青砖楼(用一般的青砖加厚建成),到最后的钢筋水泥楼(用钢筋混凝土按现代建筑用料建成)。
类型上,约分三大类:一是更楼或灯楼,这种楼一般建在村头或村尾,有些建在小山丘上,供民团及更夫使用,里面有探照灯及报警器,一旦发现匪贼立即报警,让村民准备。
中国传统民居

1.昆明“一颗印”
“一颗印”民居以天井为中心,由正房、东西厢房(俗称耳房)及 入口门廊组成封闭的四合院。“一颗印”民居均为穿斗木构架,土 筑或土坯外墙,内隔断均为木板壁,形成灵巧,内向,封闭的外观 特点,适合于人口稠密、用地紧张而且气候较为温和的地方。 “一颗印”民居分布在昆明附近及滇中、滇南等地区,为汉族、彝 族、白族等采用。“一颗印”民居的平面空间布局反映了地区的自 然条件,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内向型、封闭型、宗法制的家庭结构和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形态。
2.四川民居特点:
四川民居由于受地形、气候、材料、文化和经济的影 响,融汇南北的基础上自成一体,独具鲜明的地方特色。民居建 筑中,在使用多功能的天井、檐廊和巧妙设置的望楼、碉楼等方 面有独到的处理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堪称四川民居一 绝。 (1)注重环境,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做到人、环境、艺术的 有机结合。 (2)平面布局灵活,空间变化有序。 (3)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简洁朴实的建筑外貌。 (4)采用石、砖、木、竹等材料
山水环绕的傣族竹楼
6.文化遗产丽江古城
云南省的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 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 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 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 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丽江古城是古城风貌整体保存完好的典范。依托三山而建的 古城,与大自然产生了有机的统一,古城瓦屋,鳞次栉比,四 周苍翠的青山,把紧连成片的古城紧紧环抱。城中民居朴实生 动的造型、精美雅致的装饰是纳西族文化与技术的结晶。古城 所包涵的艺术来源于纳西人民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体现人民群 众的聪明智慧,是地方民族文化技术交流融汇的产物,是中华 民族宝贵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族的传统民居类型

汉族的传统民居类型
1. 四合院:四合院是汉族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山西等地。
它由四个房屋围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院落,中间是一个露天的庭院。
四合院通常采用砖石结构,建筑风格严谨、庄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2. 窑洞:窑洞是汉族传统民居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的黄土高原地区,如陕西、山西、河南等地。
窑洞是在黄土坡上开凿而成的,呈拱形,内部空间较大,可以容纳多个房间。
窑洞具有冬暖夏凉、节能环保等优点,是当地居民的主要居住形式。
3. 客家土楼:客家土楼是汉族传统民居的一种独特类型,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等地。
它是用土坯或砖石建成的圆形或方形建筑,通常有多层,每层有多个房间。
土楼具有防御性能强、通风采光好等特点,是客家人民居文化的重要代表。
4. 水乡民居:水乡民居是汉族传统民居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分布在江南水乡地区,如江苏、浙江、上海等地。
它是一种临水而建的建筑,通常有两层或三层,底层是架空的,用于停放船只和储物,上层是居住空间。
水乡民居以白色的墙壁、黑色的屋顶和精巧的木雕、石雕等装饰为特色,体现了江南地区独特的水乡文化。
总之,汉族的传统民居类型丰富多彩,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反映了汉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国历史上十大最具特色的民居建筑风格

中国历史上⼗⼤最具特⾊的民居建筑风格 在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上,⾄少有着这⼗种经典的传统民居住宅,在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流传⾄今,仍能看到它不可泯灭的⾝影,这就是蒙古包,四合院,晋中⼤院,陕北窑洞,徽系民居,浙江民居,西藏碉楼,湘西吊脚楼,客家⼟楼,傣家⽵楼。
其中在现代建筑中,四合院和徽系民居因为兼容性强,⽽成为保存最为完整,且仍被⼤多数⼈使⽤的两种建筑⽅式。
⼀、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种房⼦,适于牧业⽣产和游牧⽣活,包内宽敞舒适,是⽤特制的⽊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围栏⽀撑),⽤两⾄三层⽺⽑毡围裹⽽成,之后⽤马鬃或驼⽑拧成的绳⼦捆绑⽽成,其顶部⽤“乌耐”作⽀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
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盖着四⽅块的⽺⽑毡“乌⽇何”,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场居住。
蒙古包独特的制作技艺,体现了蒙古族的审美观与⾼超的技能,有着不可替代的观赏价值,同时具有实⽤价值、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
⼆、四合院四合院⼜称四合房,是中国的⼀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个院⼦四⾯建有房屋,从四⾯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加门房的屋舍来封闭。
若呈“⼝”字形的称为⼀进院落;“⽇”字形的称为⼆进院落;“⽬”字形的称为三进院落。
⼀般⽽⾔,⼤宅院中,第⼀进为门屋,第⼆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或眷属的活动空间,⼀般⼈不得随意进⼊,难怪古⼈有诗云:“庭院深深深⼏许”。
庭院越深,越不得窥其堂奥。
四合院⾄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各地有多种类型,其中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
四合院通常为⼤家庭所居住,提供了对外界⽐较隐密的庭院空间,其建筑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五⾏学说。
三、晋中⼤院晋中⼤院也叫⼭西⼤院,是中国民居建筑的典范,向有“北在⼭西,南在安徽”之说。
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闻名,晋中⼤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
在⼭西,元明清时期的民居现存尚有近1300处,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当数集中分布在晋中⼀带的晋商豪宅⼤院。
明清十大民居

明清十大民居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
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
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现将我国明清时期保留下来的较为著名的十大民居建筑介绍大家。
1.王家大院——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
建筑规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
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
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和“力群美术馆”开放的红门堡(龙)、高家崖(凤)、崇宁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 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平方米。
王氏宗祠分上下两院,功能齐全,设计考究,祠前有精雕细刻的“孝义坊”。
宗祠作为王氏先祖灵魂栖息的家园,1998年以来,已有数万名海外王氏后裔相继到此观光并拜祖敬香。
2.康百万庄园——康百万庄园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康店镇,距市区3公里,始建于明末清初。
由于它背依邙山,面临洛水,因而有“金龟探水”的美称。
1963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三大庄园(刘文彩、牟二黑)之一,比山西乔家大院大19倍。
2005年被授予国家AAAA旅游景区。
所谓“康百万”是由于当时的庄园主康应魁两次悬挂“良田千顷”的金字招牌,土地商铺遍及山东、陕西、河南三省八县,而被称为“百万富翁”。
后来,慈禧太后逃难西安,回銮北京时,路过康店,康家出钱监工修造黑石关,县城、官殿行宫和“龙窑”,花费了100多万两银子,又向清延捐赠白银100万两,慈禧说不知此地还有一个康百万富翁。
从此,“康百万”这个皇封就广泛地传开了。
康百万庄园临街建楼房,靠崖筑窑洞,四周修寨墙,濒河设码头,集农、官、商风格为一体,布局严谨,规模宏大。
中国十大特色民俗建筑

中国十大特色民俗建筑中国十大民居有哪些?中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有许多值得欣赏的民俗文化,而民俗建筑又各具特色,欣赏起来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福建土楼荣誉:主要分布于福建漳州南靖、华安及龙岩永定,客家土楼,世界文化遗产,东方古城堡,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以分布广、保存完好著称。
开平碉楼荣誉:广东开平市,世界文化遗产,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中西合璧的民居,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
北京四合院荣誉:北京,汉族传统合院式建筑,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中国四合院民居的典型代表形式,中国建筑精粹,集聚深厚的文化内涵,北京恭王府为现存北京最大的四合院,现承载旅游品牌“北京人家”。
西递-宏村荣誉:安徽黟县,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景区,皖南徽派古建筑的杰出代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古民居建筑的艺术宝库。
湘西吊脚楼荣誉:南方少数民族(苗/侗/壮/布依/土家族)的传统民居样式,以“体量较大,下屋架空,上层铺木板”为特征的古代干阑式建筑,古香古色、建筑风格特殊的吊脚楼。
客家围屋荣誉:别称客家围龙屋,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布局规整,依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组合成一个整体,中华客家文化特色民居建筑,主要分布于广东梅州兴宁、梅江、西江千户苗寨荣誉:贵州黔东南,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苗族传统文化重要的承载者,以吊脚楼为特色的苗寨建筑风貌,深厚的苗族文化风情享誉四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丹巴藏寨荣誉:四川甘孜州丹巴县,中国乡土民居建筑的一朵奇葩,以丹巴三绝(甲居藏寨/碉楼群/美女)著称于世,顶层外缘的黄、黑、白三种色带形成嘉绒藏寨的一大特色。
连南千年瑶寨荣誉:广东清远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中国瑶族第一寨,世界瑶族首领排,全国乃至全世界规模最大、最古老、最有特色的瑶寨,堪称世界建筑奇观。
黎平侗寨荣誉:贵州黎平县东南部,国家4A级旅游景区,肇兴侗寨以鼓楼群著称,有“千家肇洞”“侗乡第一寨”之美誉,鼓楼文化艺术之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中国古建民居各地的代表建筑

中国古建民居各地的代表建筑大城市千篇一律的钢筋混凝土,终日难见自然的高楼大厦住久了,让人越来越羡慕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
好在,国内保留了许多规模宏大,精巧别致的古代民居。
古建人忙碌了一整年,修复文物,补葺古宅,就是为了留住中国人的乡愁,留住数千年的生活印迹。
中国人的故乡,有宅院厅堂,高高的戏台,悠长的石板路,节日时的红灯笼,还有小桥流水,落雨的屋檐。
散落在各地的中国民居,精巧多姿,各有特色,是中国人数千年生活的积淀和记忆。
更是当代建筑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今天,带大家回到梦中的故乡,看遍祖国的东(皖南民居)、南(永定土楼)、西(高台民居)、北(晋中民居)、中(湘西吊脚楼)。
五类风格迥异的中国民居中蕴涵着包罗万象的中国民间建筑与艺术的魅力。
东·徽派民居徽州,自古以来就是联通南北的要埠,富庶精致、耕读传家的徽州文化造就了聚族而居、精美绝伦的徽派建筑。
“粉墙黛瓦”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远远望去,好似一幅精致优雅的水墨画。
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也防火墙,能阻断火灾蔓延。
徽州村落在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上,也匠心独运,严格遵循周易风水理论,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精神。
大大小小的徽派村落中,以汪姓宏村、胡姓西递、卢姓卢村等最为著名。
南·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形式,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主要由客家人所营建。
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就地取材,吸收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外敌的防御的要求,堪称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
以客家土楼为代表的该类型建筑,兴建高潮是在中国动乱与客家族群由中原向南方迁移之际,千百年来,大大小小的土楼以及其中赖以生存的居民们,见证了中国历次的民族大迁徙。
著名的土楼群有初溪土楼群、田螺坑土楼群、洪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等,其中以位于高北土楼群的承启楼规模最为宏大,被称为“土楼之王”。
西·高台民居新疆,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同时又与中国其他各地迥然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合院Siheyuan: Traditional Chinese courtyard houseSiheyuan is Beijing's traditional courtyard-style residence. It is called siheyuan because the houses in it are constructed in such a way that the main house, the wing house and the house facing the main house are connected with walls and the whole complex creates an enclosed square courtyard. It has been served hundred years since this kind of architectural form first took shape.窑洞Yaodong:Cave dwellings on Loess PlateauCave dwellings are found all over Northern China including Shanxi, Gansu, Shaanxi and Henan provinces along the Loess Plateau. Having selected a good place, local people would dig a large pit and dig caves at the four sides, a tunnel leading to the ground at one side and a well in the center of the pit and build low walls at the four sides. The courtyard cave dwelling is warm in winter, cool in summer along with being both rain and fireproof. The pits of different families sit close to each other.土楼Tulou: Ancient earthen castles of ChinaCenturies ago, waves of Han emigrants fled south to avoid natural disasters and social unrest in northern China. They settled in the mountains of Fujian and parts of Jiangxi and Guangdong provinces. They called themselves "Kejia,” or guests, and built fortress-like tulou for protection. Within their sturdy walls, the people became self-sufficient and somewhat isolated. If enemies come, the tulou will be strong fortress once the gate is locked. A tulou can accommodate as many as 200 to 800 people.船型屋Boat-shaped house: Residential dwellings of the Li people in Hainan provinceBoat-shaped homes, also called "boat-shaped thatched cottages" are the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dwellings of the Li people in Hainan province. Although the decoration and modification of the houses may be different, their general shape is that of an inverted boat. With fences woven with coconut, bamboo and mango leaves and roofs made of thatches, coconut and sunflower leaves, the crude materials needed for the boat-shaped houses were readily available. The houses provide shelter from rain and wind, and protect its inhabitants from wild animals. The structure and shape of the houses can withstand the powerful sun, typhoons and storms.蒙古包Mongolian Yurt: Portable house of nomadsThe Mongolian Yurt, called "a vaulted tent" or "felt tent" in ancient times, is a domed pealed tent. The frame of the yurt is a supporting ring, formed by some wooden poles. The yurt's frame is covered with thick felt fastened from outside with ropes. Every yurt has an opening on the top, which provides both light and ventilation, and a wooden door facing south or southeast. The convenient design suits the mobility of the Mongolian people who live on grazing. As more and more Mongolians settle down, yurts are decreasing in number.碉楼Diaolou: Castle-like towerA watchtower, or "Diaolou" built by the Qiang people in Sichuan province. Between 10 and 30 meters high, the watchtowers were normally built beside lower houses. The Qiang ancestors built them to store grain and offer shelter during wars. While in Kaiping city of Guangdong province, about 1,800 castle-like towers dot the landscape. Some of the towers date to the Ming dynasty. Others were constructed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and bear obvious Western influences. They received a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 listing in 2007.吊脚楼Diaojiaolou: Stilted houses entirely made of woodsDiaojiaolou, or stilted houses, are special residences for Tujia, Miao, Buyi and Dong ethnic groups in Hunan, Guizhou, Guangxi and other regions. Sitting high above ground, the design is meant to avoid insects and animals.土掌房Tuzhangfang: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 of the Yi ethnic groupTuzhangfang, or earthen homes of the Yi ethnic group, look like Tibetan stone-houses but their walls are made of earth beaten hard while under construction. Its flat roof is also used for drying items. Most of these houses are found in central and southeast Yunnan. The house in the photo consists of three to five rooms. The central room has a fire-pit and is the gathering spot both for family members and guests.竹楼Bamboo building: Tropical loft in the rainforestsThe bamboo building of the Dai ethnic group is the stilt style building that takes bamboo as the main construction material. The buildings of this kind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Yunnan province. The stilt style building is conducive for avoiding insects, snakes and beasts; they are also damp-proof and well ventilated. Besides, the empty room below can be used as a store house or for poultry homes.水乡Water town: House of dreams for allZhouzhuang near Suzhou in Jiangsu province is one of the few places where one can experience the life of a typical Chinese water town. The traditional residences in the town, mostly built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1644-1911), flank the winding waterways. Many of them are well-kept and have preserved their original appearances, with white walls and black-tiled roof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