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石漠化灾害预警及其风险评估模型研究
我国西南喀斯特生态修复的十大问题与对策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世界上喀斯特连续分布面积最大、发育类型最齐全的片区,面积高达450000 km2,其中石漠化土地总面积超过100000 km2,占喀斯特面积的22.3%[1]。
受地上地下二元三维结构的岩溶背景控制,以及水土资源分布不均、水文变化迅速等问题的影响,喀斯特区域成土速率缓慢,水源涵养能力差,生态可恢复性低[2,3]。
同时,广泛的石漠化和复杂的地质背景作为一种负反馈,进一步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凸显了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4]。
该区域处于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上游,其生态建设决定着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在美丽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5]。
经过多年努力,目前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覆盖度显著提升[6],但是石漠化过程是一个多圈层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经济发展、解决贫困和保护生态系统三者之间平衡的问题仍没有得到系统有效解决。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的省份(贵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即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要求。
喀斯特生态修复既有老问题又有新挑战,二者交织在一起,使得喀斯特石漠化治理面临着生态建设超前、基础研究落后的残酷现实;如果不扭转传统生态治理的惯性模式,可能会影响喀斯特生态建设甚至美丽中国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深入推进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必须从单一要素片面治理走向系统全面调控,需要精准把控该地区岩石圈、土壤圈、水圈、生物圈、智慧圈等多圈层交互作用的关系(图1),从10个方面发力,以提升生态修复水平和能力。
1 中国喀斯特生态修复需关注的十大问题1.1 忽视了土壤侵蚀标准模数过高而不适用于喀斯特地区的问题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成土速率远低于土壤侵蚀速率的问题。
在许多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和退化已被确认为严重的地质环境灾害[7,8]。
然而,现行土壤侵蚀风险评价标准存在区域适应性问题,地方政府和学者提出的标准并不完全适用于碳酸盐岩地区。
基于GIS和AHP方法的喀斯特地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基于GIS和AHP方法的喀斯特地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吴建峰;张凤太;颜潇;曹广杰;李威;李松【摘要】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山区,给人们的生活、生产、生存带来严重危害.以贵州省关岭县为例,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气候、人类活动4个方面选取了高程、地层岩性、年降水量、人口密度等9个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因子对泥石流的影响权重;基于GIS技术构建研究区泥石流危险评价模型,对研究区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进行分级,评价泥石流危险性原因,绘制危险性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泥石流极高危险区和高危险性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和北部区域,面积达到研究区总面积的30%;危险性最小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北、东南等区域,占研究区面积的11.47%;选取的9个评价指标都是影响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因子.通过研究将理论分析指导实际应用,对政府有效进行关岭县泥石流灾害的预警及防治对策制订提供参考,为减灾防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期刊名称】《人民珠江》【年(卷),期】2017(038)012【总页数】5页(P86-90)【关键词】泥石流;GIS;AHP;危险性评价;关岭县【作者】吴建峰;张凤太;颜潇;曹广杰;李威;李松【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贵州贵阳 550018;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贵州贵阳 550018;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贵州贵阳 550018;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贵州贵阳 550018;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贵州贵阳 550001;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贵州贵阳 55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3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的一种突发性地质灾害现象,它的发生、发展与山地的形成演化过程息息相关,是山地环境退化、地表结构恶变、生态平衡失调的产物[1]。
中国山区面积广大,泥石流灾害爆发频繁,频繁爆发的泥石流不仅使山区的经济发展受到约束,而且使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同时也会给生态、资源和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
喀斯特石漠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喀斯特石漠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一、概述喀斯特石漠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土地退化现象,是喀斯特地区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
其发生发展不仅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更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表现为地表植被破坏、土壤侵蚀加剧、岩石裸露率上升等特征。
在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尤为严重,给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压力。
当前喀斯特石漠化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喀斯特地区地形复杂,地物破碎化程度高,给遥感监测和数据分析带来很大困难。
喀斯特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使得石漠化过程具有高度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加大了研究难度。
石漠化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缺乏也制约了研究的深入进行。
尽管存在这些困难,但喀斯特石漠化研究也呈现出积极的发展趋势。
随着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石漠化监测和评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多学科交叉融合也为喀斯特石漠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随着对喀斯特石漠化成因机制的深入理解和治理技术的不断创新,相信我们能够有效应对这一生态挑战,推动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详细探讨喀斯特石漠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包括数据获取与处理的难度、评估指标体系的不足等,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可能的研究方向。
1. 喀斯特石漠化定义及成因简述喀斯特石漠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土地退化现象,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所导致的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以及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过程。
这一现象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尤其在我国的西南部地区,如贵州、广西、云南等地表现尤为突出。
喀斯特石漠化的成因复杂多样,其中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相互交织。
在自然因素方面,喀斯特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石漠化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这些地区岩石裂隙发育,溶洞和地下河广布,地表水沿裂隙流入地下,导致地表水缺乏,从而易引起旱涝灾害。
喀斯特峰丛山地地处亚热带,雨量充沛但地表径流少,且受地形限制难以形成流畅的排水系统,使得水土流失现象频发。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模式研究进展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模式研究进展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模式研究进展喀斯特地貌是中国独特的自然景观之一,当地居民在这片土地上劳动和生活了几千年。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喀斯特地区面临严重的石漠化问题。
石漠化会导致水土流失、水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给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因此,研究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模式变得尤为重要。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模式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土地复垦、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三个方面。
首先,土地复垦是治理喀斯特石漠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土地复垦是指通过人工手段恢复被石漠化侵蚀的土地,使其重新具有农业、林业和草业等生产功能。
土地复垦主要通过植被恢复和建设水土保持设施来实现。
植被恢复是指通过重新种植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增加土地覆盖度和生物多样性。
建设水土保持设施则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侵蚀和水资源流失,保护土地的持续利用。
其次,水土保持是治理喀斯特石漠化的关键措施之一。
喀斯特地区地下水资源非常丰富,因此水利措施是解决喀斯特石漠化的重要手段。
水土保持的措施主要包括建设水源、修建护坡和梯田等。
建设水源是指通过挖掘水窖、建设水库和引水渠等方式,增加喀斯特地区的水资源供应。
修建护坡则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质量。
梯田的修建则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最后,生态恢复是治理喀斯特石漠化的终极目标。
生态恢复是指通过长期的自然恢复过程或人工措施,恢复受石漠化破坏的生态系统。
生态恢复主要包括植被恢复、动植物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修复。
植被恢复需要选择适应喀斯特地区环境的植物物种,通过合理的种植和护理来恢复植被覆盖率。
动植物保护是指保护当地的物种多样性,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的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保持。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修复则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育、气候调节和景观美化等。
当前,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模式的研究已取得一些进展,但仍面临许多挑战。
石漠化问题的研究综述
132020年04期 (2月上旬)经济管理摘要:石漠化是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南方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篇文章梳理了近十年以来我国一些学者的主要观点,以便为将来的相关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石漠化;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引言石漠化是目前阻碍我国南方地区经济社会实现深入发展的“拦路虎”之一。
因此,认真研究石漠化问题至关重要。
迄今为止,我国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从石漠化概念的层面进行考察王德炉,朱守谦,黄宝龙(2004)[1]认为:石漠化与荒漠化的关联度比较高,都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共同造成的后果。
并且,石漠化是专门针对我国南方,气候比较湿润的区域。
当碳酸盐发育的喀斯特生态环境变得日益不稳固的时候,再加上人为破坏植被等,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生产力减小,大面积的基岩露在地表上(或者说是砾石堆积),从而表现出趋同于荒漠的土地退化现象。
屠玉麟(2000)认为:石质荒漠化与喀斯特地貌密切相关,由于人类活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出现了基岩大量露出、土壤受到严重损害、生产力大幅度减小等土地退化现象。
张殿发,王世杰,周德全等(2001)[2]认为:石漠化与亚热带地区的岩溶地貌有关,其也会导致如屠玉麟(2000)等所述的结果。
周政贤等(2002)认为:喀斯特地貌区的石漠化,才是石漠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水热因子和有利于森林发展的条件之下,喀斯特地貌当中的碳酸盐类岩层及其自然的植被生态系统,由于不断受到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从而造成了土地的使用方向发生变化,本来已经脆弱的生态系统更加脆弱,受到化学风化的各类岩层裸露面积更大。
在这当中,纯质灰岩地区形成了被稀疏的藤刺灌丛所笼罩的石海,而白云质灰岩地区则形成了被稀疏的植被所笼罩的坟丘式荒原。
这与干旱、少雨的荒漠化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比较相似。
可见,以上这些学者对于石漠化所导致的结果,认识比较趋同。
二、从石漠化变化趋势的层面进行考察左太安,刁承泰,苏维词,孙秀锋,官冬杰(2014)认为:(1)石漠化的防治形势仍然比较严峻;(2)石漠化的演变方式,由“重”至“轻”依次为:渐变式、跳跃式、返变式;(3)石漠化的演变趋势是好转与恶化并存;(4)非石漠化与石漠化之间的“互动”比较“活跃”;(5)中度石漠化的综合速率是最大的,同时,轻度石漠化与潜在石漠化是其主要的源头;(6)石漠化的演变与生态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等有关。
石漠化治理中几个问题的分析
石漠化治理的生态效益
01
02
03
生态修复
通过恢复植被、封山育林 等方法,提高森林覆盖率 ,改善生态环境。
减少水土流失
防止土壤侵蚀,减少泥沙 冲刷,保护土壤资源。
维护生物多样性
恢复植被,为野生动植物 提供栖息地,维护生物多 样性。
石漠化治理的社会效益
增加就业机会
石漠化治理工程可以带动 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 业机会。
多方参与与合作是实现石漠化治理的重要途径,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
详细描述
石漠化治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组 织积极参与。同时,需要加强跨部门合作,统筹规划,协调实施。此外,公众的参与也是关键,应加 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石漠化的认识和关注度。
社区参与度和合作机制不足
资金投入和资源配置不均
石漠化治理的挑战
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的影响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制约 跨部门、跨领域协同治理的难度
03
石漠化治理技术及选 择
石漠化治理的主要技术
生物治理技术
生态农业技术
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保护天然植被 等措施,增加绿色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地 的保水保土能力。
THANK YOU
石漠化治理中几个问题的分 析
2023-11-11
目录
• 石漠化概述 • 石漠化治理现状及问题 • 石漠化治理技术及选择 • 石漠化治理的效益与评估 • 未来石漠化治理的趋势与展望
01
石漠化概述
石漠化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石漠化是指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受喀斯特变化及人类不合理社会 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土地生产力严重 下降,地表呈现无土、无水、无林的三无现象。
贵州喀斯特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研究
1引言近年来,由于我国建筑活动增多,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改变程度也逐渐加强,造成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提升,进而产生较多的环境地质问题。
在本文的研究中以贵州石阡县的地质环境作为主要研究案例,对该地的地质环境进行研究并提出地质灾害的应对措施。
2贵州喀斯特地区石阡县地质条件概述石阡县地势由南东向北西逐渐倾斜。
该种地势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该地区的地壳运动,运动后的地壳上升,而在该地区内的河流出现深切的状态,地形相对高差为200~300m,东南部及西部边缘地区最大达500m以上,其中不少地区坡度较大,侵蚀强烈[1]。
由于石阡县的境内地形起伏较大,其地貌形态以山地为主,并包括了多种形态:山地、山原、低山丘陵、山间小盆地和河谷阶地。
在石阡县的地形中沟谷纵横,坡面破碎,即使在一个小范围内,即有溶蚀的溶丘、峰丛、峰林、溶蚀洼地、谷地,又有侵蚀山脊和沟谷。
在对石阡县的地貌成因进行研究分类时,得出结论在该地的地貌成因中主要分为岩溶地貌和侵蚀地貌。
岩溶地貌分布范围较为广泛,且岩溶形态种类处于齐全的状态,共计面积有1546km2,占全县总面积的68.3%。
3贵州喀斯特地区重大地质灾害分析3.1地质灾害隐患基本情况通过本文调查,发现在石阡县境内具有的地质灾害种类较多,拥有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等多种。
在对不同种类的地质灾害进行调查时发现该地区的地质灾害存在数量为109处,其中,人为因素引起的隐患点36处。
石阡县地质灾害隐患以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塌为主。
具体统计结果详见表1。
表1地质灾害隐患类型统计表灾害类型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合计数目(处)百分比(%)6560.6%98.6%3532.1%109100.0%贵州喀斯特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研究Research o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Countermeasures of the Geologic Hazard inGuizhou Karst Area胡大玲,龙本力(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0三地质大队,贵州铜仁554300)HUDa-ling,LONGBen-li(BureauofGeological and MineralExplorationandDevelopment ofGuizhouProvince103Geological Team,Tongren554300,China)【摘要】随着我国对自然环境的日益重视,地质环境的研究逐渐深入,这为贵州喀斯特地区地质灾害的研究进步做出了较大贡献。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构建与技术支撑研究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构建与技术支撑研究作者:韦清章高守荣焦丽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第22期摘要贵州省毕节市喀斯特由于脆弱的生态环境和复杂的人地系统,加上历史上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使全市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其中最显著的是生态环境遭破坏后形成的喀斯特石漠化。
选取喀斯特发育和石漠化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毕节市朝营小流域为例,根据小流域喀斯特石漠化程度和所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了朝营小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发展模式和技术支撑体系,提出了适宜毕节市乃至贵州省和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发展模式与技术集成。
关键词石漠化;综合治理;发展模式;技术集成;毕节市;朝营小流域中图分类号S1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2-07579-06中国南方喀斯特是世界上喀斯特发育最典型的地区,贵州是中国南方喀斯特的中心区,毕节市又是贵州喀斯特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毕节市喀斯特分布面积为19 693.09 k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3.34%,是名副其实的“喀斯特博物馆”。
毕节市喀斯特具有山地明显,高原、峡谷地貌突出,喀斯特发育典型,分布广泛,大部分石灰岩地带成土条件差,成土过程缓慢,加之植被遭受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岩石裸露率高,因而难利用地比重大,限制了土地的利用;又因土层薄、坡度大等自然地理特征,造成环境容量低,生态环境变异敏感度高,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1]。
因而,治理毕节市石漠化和水土流失,在全市生态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朝营小流域概况朝营小流域属六冲河流域,地处毕节市西南部,平均海拔1 600 m,流域切割较深,是相对高差较悬殊的区域,毕节-威宁高速和326国道横穿小流域内。
主要涉及七星关区撒拉溪镇朝营村、永丰村、钟山村、冲锋村、沙乐村、龙凤村和野角乡的茅坪村、北山村、天星村9个行政村,48个村民组,土地总面积54.78 km2。
滇东喀斯特石漠化典型区生态恢复研究及评价毕业论文
滇东喀斯特石漠化典型区生态恢复研究及评价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注意事项1.设计(论文)的内容包括:1)封面(按教务处制定的标准封面格式制作)2)原创性声明3)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4)外文摘要、关键词5)目次页(附件不统一编入)6)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7)参考文献8)致谢9)附录(对论文支持必要时)2.论文字数要求:理工类设计(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不包括图纸、程序清单等),文科类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2万字。
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请书学校名称:广西师范学院中心名称:地理实验教学中心中心网址:http:/syz x/中心联系电话:(0771)联系人姓名:胡宝清联系手机:中心通讯地址:175号申报日期:2007年6月申报类型:示范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制目录1、实验教学中心总体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实验教学 (6)3.实验队伍 (10)4.体制与管理 (12)5. 设备与环境 (13)6. 特色 (14)7. 实验教学效果与成果 (15)8.自我评价及发展规划 (18)9.学校意见 (17)附件1 近两年承担的自治区级(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一览表附件2 厅局级以上获奖成果(含教学成果奖)一览表附件3 代表性论文论著(专利)一览表附件4:主要实验课程附件5:主要仪器设备清单1、实验教学中心总体情况中心人员简表2、实验教学3.实验队伍4.体制与管理5. 设备与环境6. 特色7. 实验教学效果与成果8.自我评价及发展规划9.学校意见附件1 近两年承担的自治区级(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一览表附件2 厅局级以上获奖成果(含教学成果奖)一览表附件3 代表性论文论著(专利)一览表此表按照重要性选择论文,总数要求不超过30篇附件4:主要实验课程一、《地图学》实验教学大纲二、《自然地理》实验教学大纲四、《遥感概论》实验教学大纲五、《C语言》实验教学大纲六、《测量学》实验教学大纲七、《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大纲八、《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验教学大纲(段炼)九、《数据库技术》实验教学大纲十、《GIS设计与应用》实验教学大纲十一、《遥感软件应用》实验教学大纲十二、《GIS应用》实验教学大纲十三、《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教学大纲十四、《计算机制图》实验教学大纲(邓兴礼)十六、《GPS原理与应用》实验教学大纲十七、《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教学大纲十八、《网络GIS》实验教学大纲十九、《软件工程》实验教学大纲二十、《网页设计》实验教学大纲二十一、《土地规划学》实验教学大纲二十二、《地球概论》实验教学大纲附件5:主要仪器设备清单。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成因及治理研究--以贵州为例
-./0123456789:;<
罗璐 (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贵阳 22---0)
! "#!"#$%&'()*+,-./012 3456789%() :;<()=>%?#@AB CD67EF%GH I/0JKLM.N,-.OP QRSEFTUVWXY%Z[@\]@7&^_` aTb<cdefghi7=>%() j7klmn %BCopqrstu*vw&'xyz{ |}~ -% = ILMOPQ% z{c)7%
如果在石漠化治理措施方面不进行技术的投入,仅仅依靠 一些简单的治理措施,例如退耕还林等,治理的效果是不明显 的。所以,需要不断加强对石漠化治理技术的研究。植物修复技 术是石漠化治理的关键技术,所以需要重点研究适合于石漠化 地区生长的植物物种。另外还需要对不同时空尺度下石漠化形 成机制进行研究,明确石漠化形成的驱动因子才能够有针对性 的采取治理措施。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石漠化基础信息系统、灾害 监测预警系统等。
-./01234567
()*+ 就贵州地区来说喀斯特地貌所占比例还是非常大的,而且
喀斯特地貌本身就非常脆弱,及其容易发生变质。自然因素是 造成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一个主要因素,因为喀斯特地貌中的 基岩很多都是碳酸岩石,如果遇到一些雨水天气以及大风天气 等,很容易造成岩石的风化,那么岩石中所包含的一些腐蚀性 物质就容易随地形或者风力的作用扩散其覆盖的范围。而且对 于贵州地区来说,常年降雨比较集中,而且地形地势也比较复 杂,因此非常容易造成表层土壤的流失,导致土壤的肥沃程度 降低,而且也会影响整个土层的稳定性,在大雨天气也很容易 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的 结构。 ,-*+
喀斯特石漠化遥感监测技术的研究
2实验区及数据选择试验区一位于贵州省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6。
0000”-106。
55’OO”,北纬25。
15’00”一26。
25’00”,面积约2000km2。
行政区划包括罗甸县、惠水县、龙里县的部分地区。
地处黔中山原向广西低山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总体上北高南低。
属亚热带润湿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春季16-20℃,夏季20—26。
C,秋季16—20℃,冬季6-lO。
C;除罗甸无霜冻外,其余地区冬季有霜冻,气候垂直分异比较明显,北部高山区较冷,南部低洼地较热;年降雨量110—1450nnn。
试验区为坝王河5级流域,该流域多伏流,主要由三段组成,北部为发源于惠水县甲烈的摆郎河,往南流至平寨南变成伏流,中段为克度河,由羡塘往南流至塘变附近变为伏流;南段的坝王河从罗甸的大小井流至八总南汇入蒙江“2。
试验区为五级岩溶流域单元,峰林、峰丛、漏斗、溶沟、落水洞等各类岩溶地貌发育。
发育重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微度石漠化等不同程度的石漠化。
使用的遥感数据为1990年6月10日、1998年11月7日TM数据,利用1:5万地形图,1:5万区域地质图、1:20万区域地质图、1:20万区域水文地质图,其它的辅助数据有l:10万的土地利用图等。
3石漠化遥感监测的方法与步骤石漠化遥感监测的技术流程如图1。
图1喀斯特石漠化遥感监测流程固31数据预处理3.1-1辐射校正TM数据进行辐射校正采用内部误差辐射校正的方法得到遥感影像的表观反射率,利用I_1:20万贵阳幅水文地质报告,贵州省地质矿产局2.1:20万罗甸幅水文地质报告.贵州省地质矿产局·224-以下公式‘”1:计算光谱辐射亮度L计算表观反射率p(1)(2)3.1.2几何校正以1:5万地形图为基础图件,在地形图上选择控制点,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6度分带系统对1990年图像进行二次多项式纠正。
使用项目组开发的影像快速自动配准模块对1998年图像进行相对配准。
浅谈喀斯特石漠化的生态治理
浅谈喀斯特石漠化的生态治理喀斯特地貌石漠化是中国西部的四大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之一。
石漠化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可以说,治理喀斯特石漠化给人们带来了压力,也迫在眉睫。
生态治理就是一种主要方式。
就喀斯特地貌石漠化的定义,危害及其治理现状作了浅谈,并提出来一些相应措施。
标签:喀斯特石漠化生态治理工程治理1关于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及其成因中国西部的四大生态环境脆弱带包括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和黄土、荒漠、冻土等,这四大脆弱带是限制我国西部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石漠化,又称喀斯特荒漠化或者石化,是指在亚热带湿润地区岩溶及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由于人为活动的干扰,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沙砾堆积,地表呈现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乃至消失的现象。
它是岩溶土地持续水土流失的最终结果,也是岩溶地区生态恶化的顶极形态。
石漠化的成因很多,主要原因是石山岩溶地区恶劣条件,而脆弱的生态环境下人类活动又超出了允许的范围所导致的。
可以说,石漠化现象不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现象,综合来看,石漠化的成因有自然的地理原因,也有人为因素,是与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是各种复杂的自然、生物、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我国石漠化现状及其治理的意义我国石漠化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在湘西、鄂西、粤北、川南、重庆也有分布。
近年来,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石漠化愈演愈烈。
石漠化的大面积存在,给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危害,其危害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喀斯特发育典型地区因遭受干早、洪涝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一百多亿元。
例如喀斯特发育典型的贵州地区由于地处两江(长江、珠江)源头的分水岭地带,因此迫切需要解决好石漠化问题,重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这不仅关系到贵州石漠化地区的自身发展,而且关系到两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与发展。
第二,石漠化地区生态脆弱。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石漠化空间格局研究主要在我 国贵州和两广等地展开,贵州普定县境内喀斯特石漠化 如图 1 所示,利用 Landsat TM 影像等来提取石漠化相关 信息,在此基础上利用统计分析原理对喀斯特石漠化的 驱动机制进行研究。
2.3 动态变化和成因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成因和动态变化研究方面,主要
借助 2 到 3 期的 Landsat TM 影像数据,从中提取出不同 时期的石漠化类型信息,对不同时期下的动态变化情况 进行分析与对比。
研究表明,一方面,南方岩溶区存在土地石漠化的自 然过程;另一方面,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加速了石漠化 发展进程。 石漠化过程主要由多种生态过程组合而成, 具体包含:植被退化演化过程、土壤侵蚀过程、地表水流 失过程、碳酸盐岩溶蚀侵蚀过程、土地生产能力的退化过 程等。 2.4 监测技术和方法
在喀斯特地貌研究方面,相关学者认为,由于受到地 质构造等因素的影响,喀斯特地貌大多为多旋回演化,进 而产生多时期同时存在的现象。 此外,还对这种地貌具 体形成原因与进程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深层地貌发 育机制,开展了喀斯特地貌对应溶蚀速度的相关分析工 作。 在喀斯特地貌的生态系统中,对该地区的岩溶系统、 地质环境以及岩溶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 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研究发展趋势
通过以上分析得知,将中高分辨率的遥感资料作为 基础,对石漠化格局、演化过程和成因定量分析相结合, 是未来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
( 1) 将具有 中 高 分 辨 率 的 遥 感 影 像 资 料 为 基 础, 构 建高时空分辨率探测系统,以此开展时序轨迹研究,能对 不同空间位置的演化轨迹进行定位和定量追踪,不但能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集成与模式研究的开题报告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集成与模式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贵州省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喀斯特地貌区域,具有独特的地貌和自然景观。
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和长期的人类活动,贵州喀斯特地区普遍存在着石漠化和土地退化问题。
石漠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植被破坏和表层土壤流失,致使土地变成裸露的石头或岩石垄。
石漠化对土地的生态功能和经济利用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威胁到了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石漠化的治理问题已经成为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探索各种治理方法和技术,以解决这一难题。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对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的治理进行综合性研究,开发适合本地区特点的治理技术和模式,为解决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和推动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研究内容和方案本项研究将基于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生态学、环境科学、农业科学、土木工程等多学科知识,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的集成通过对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的成因、特点和分布等研究,结合现有的治理技术和方法,开发出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综合治理技术系统,包括植被修复、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土地利用等方面的技术体系。
研究重点包括如何合理选择植被物种、建立适合的土壤水分管理模式、设计合适的水土保持措施、开发有效的土壤改良剂等。
2、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的研究基于石漠化治理的技术集成,提出适合贵州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
研究重点包括如何合理规划和布局治理区域、如何合理协调和整合各项治理措施、如何设计和实施有效的生态工程项目,以实现治理效果的最大化和经济效益的最优化。
3、石漠化治理效果评估与监测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和指标,对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的效果进行评估和监测,包括植被覆盖率、土壤水分指标、土壤质量指标、水土流失量等方面的指标。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研究进展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研究进展作者:黄志强胡宝清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3年第5期黄志强,胡宝清(广西师范学院,南宁 530001)摘要:喀斯特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
喀斯特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决定了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易损性和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的难恢复性,它是我国西部生态建设中面临的十分突出的地域环境问题,也是西南喀斯特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参考国内研究的相关文献,从喀斯特石漠化概念的提出及其演变、喀斯特石漠化的研究动向和喀斯特生态系统探讨等三个方面,回顾了近年来我国喀斯特石漠化研究的进展情况。
认为目前研究中还存在应用研究超前与基础理论研究落后、定量化和空间化研究不足、预警研究鲜见、对喀斯特山区进行生态重建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等缺陷。
在此基础上,建议从重点区域探究喀斯特石漠化演变机理及其社会文化因素、在石漠化地区开展生态综合整治工程,构建相关信息系统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2-0242-02喀斯特环境是地理环境中一个独特的生态环境系统,它是处于一种碳物质能量循环变异极强烈和快速的状态,具有环境容量低、生物量小、群落被替代、生态环境系统变异敏感度高、空间转移能力强、稳定性差等一系列生态脆弱性特征,是承灾能力弱、灾害承受阈值弹性小的一种生态脆弱环境。
目前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土地面积达17万km2,占该区喀斯特面积的31%。
石漠化不仅使土地生产力下降、地表植被覆盖率锐减、系统水源涵养能力削弱、地表水源枯竭,而且造成土地资源丧失、粮食减产,严重威胁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
该地区贫困县达173个,其中国家级特困县52个,占全国贫困县和特困县的一半,是我国南方的主要贫困地区。
“喀斯特”成为我国生态恶化与经济贫困的代名词,因此对喀斯特石漠化问题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和紧迫。
一、石漠化概念的提出及演变石漠化灾害的概念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到90年代初部分科技工作者在水土保持特别是在砂页岩及红色岩系和石灰岩丘陵山地陡坡开垦引起的水土流失研究中,提出了“石化”、“石山荒漠化”、“石质荒漠化”等概念,并强调石山荒漠化是水土流失的一个突出特点。
沙漠风沙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沙漠风沙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沙漠风沙灾害是指沙漠中强风携带沙粒形成风沙暴,对人类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的一种自然灾害。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沙漠风沙灾害频发,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为了减少灾害损失,研究人员不断努力,开展了监测预警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将就沙漠风沙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详细阐述。
目前,沙漠风沙灾害监测预警技术主要包括监测手段和预警方法两个方面。
在监测手段方面,主要包括遥感技术、传感器技术和气象雷达技术。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观测、航空遥感和地面遥感等手段,获取沙尘暴的时空分布信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沙尘暴监测。
传感器技术是利用一系列传感器对沙尘暴的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如风速、风向、沙尘浓度等,该技术可以实现对局地沙尘暴的实时监测。
气象雷达技术是通过观测大气微物理过程,检测沙尘颗粒在空中的分布情况,以及沙尘云的垂直结构,为沙尘暴的监测提供了重要数据。
在预警方法方面,主要有基于物理模型的预警和基于统计模型的预警。
基于物理模型的预警是根据沙尘暴形成、发展和变化的物理机制,建立数值模型,通过模拟沙尘暴的演化过程,预测沙尘暴的发生和发展,从而提前做出预警。
基于统计模型的预警则是通过分析历史沙尘暴事件和相关影响因素的统计数据,建立统计模型,通过对未来的沙尘暴事件进行概率预测,从而实现对沙尘暴的预警。
虽然沙漠风沙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沙漠风沙灾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风速、风向、沙尘浓度、地形等,如何准确判断和预测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和持续时间仍然是一个难题。
其次,当前的监测预警技术主要集中在大尺度上,对局部沙尘暴的预测和预警还不够准确和及时。
此外,沙漠风沙灾害的研究和预警工作仍然面临经费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
未来的研究和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过程及其恢复
题目:喀斯特地区石漠化过程及其恢复研究读书报告2018年 5月 8日1 概念喀斯特石漠化这一概念由荒漠化——石漠化——喀斯特石漠化演变而来。
1977 年联合国荒漠化会议诞生了荒漠化定义:“荒漠化是土地生物潜力的下降或破坏,并最终导致类似荒漠景观条件的出现。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 年代初,部分科技工作者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特别是在砂页岩及红色岩系和石灰岩丘陵山地陡坡开垦所引起的水土流失研究中,提出了“石化”、“石山荒漠化”、“石质荒漠化”的概念,并特别强调石山荒漠化是水土流失的一个突出特点。
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喀斯特石漠化以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为基础,以强烈的人类活动为驱动力,以土地生产力退化为本质,以出现类似荒漠景观为标志。
袁道先采用石漠化(Rock Desertification)概念来表征植被、土壤覆盖的喀斯特地区转变为岩石裸露的喀斯特景观的过程,并指出石漠化是中国南方亚热带喀斯特地区严峻的生态问题,导致了喀斯特风化残积层土的迅速贫瘠化。
2 石漠化的原因与机理2.1石漠化的原因石漠化是在自然岩溶过程基础上人为因素叠加所造成的,它作为岩溶地区的一种环境恶化和土地退化过程,根本原因是岩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喀斯特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涉及自然和人为因素,但人为因素是主因。
2.1.1自然因素(1)岩性石漠化与岩性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石漠化与纯碳酸盐岩相关关系最明显。
实验证明,在亚热带岩溶地区,由可溶岩形成风化物,再形成土壤是非常困难的;而质纯层厚的碳酸盐岩岩溶发育强烈,加速地表土层厚度负增长。
(2)构造宏观地质构造特别是造山运动,使地壳抬升隆起,由此产生较大的地表切割和地形坡度,为水土流失提供动力潜能,加速由于岩溶等地质作用引起的地表土层丢失与流失。
(3)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因子在石漠化形成过程中,由于碳酸盐岩与上覆土层间为松硬接触关系,无过渡层,使得地形地貌对土壤的侵蚀作用潜能加强。
台原和低洼地形坡度相对较小,水土流失不如高坡地发育,所以石漠化的发生与发展主要从高坡地开始,人为因素的负面干扰,也在高坡地最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8
地球科学进展 第 19 卷
为、而危 及人 类 生 存 的现 象 。作 为 重 要 的 地 质—生 态灾 害,喀 斯特 石 漠 化灾 害 是喀 斯 特 地质 —生 态环 境系统 内部与 外部物质 能量 结构不匹 配与不 协调的 结果。 与其它 灾害 一 样,喀 斯 特石 漠 化 灾 害 具 有孕 灾环境 、致灾因 子、承灾 体、灾 害监测 和预测 、风险度 评估以 及防灾 减灾对策 等灾 害属性和 范畴。 石漠化 作为灾 害未引 起重视的 原因 可能是它 对人类 的直接 影响相 对较小 ,往 往 带 来 间接 影 响。 但 其 危 害 性是 严重的 ,引发连 锁的灾 害效应 :水土流 失→石 漠化→ 旱涝灾 害加重 →生 态 系 统崩 溃 ,或 者 诱 发 其 它 自然 灾害,如 洪涝、干旱、水 土流失 等。同 时,该灾 害不像 某些自 然灾害 能在 短 期 内消 减 ,而 要 持 续 相 当 长的 时间才能恢复正 常状态,短的几十 年,如 森林的恢 复,长的 数百年 、上千年 ,如土 壤的恢 复。
(1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 贵阳 550002 ; 2 .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摘 要:喀斯 特石 漠化灾害 是存在 于喀斯 特区的 一种重 要的地 质—生 态灾害 。在 喀 斯特 石漠 化时 空 变化分 析与驱动 机制 诊断的基 础上,进行喀 斯特石 漠化灾害 预警风 险分析 ,设计 喀斯特石 漠化灾 害 预警风 险决策支 持系 统,构建 石漠化 灾害预 警风险 模型,为 喀斯特 石漠化 区的土 地合理利 用和防 灾 减灾提 供科学依 据。 关 键 词:预警 分析;风险评估 ;石漠 化灾害 ;决策支 持系统 中 图分类 号:P642 .25 文 献标识 码:A
青 藏高原 隆升在其 东北 翼诱发的 沙漠化 和黄土 区水土 流失问 题已 引 起 广泛 的 关 注,取 得 了 大 量的 研究成 果,形成 了 一 些 有 效的 治 理 方 案。 而 在 其东 南翼西 南喀斯 特区所诱 发的 地质生态 灾害———石漠 化问题 并未受 到足够的 重视 。喀斯特 石漠化 是土地 荒漠化 的主要 类型 之 一,它 以 脆弱 的 生 态 地 质 环境 为基础 ,以强烈 的人类 活动为 驱动力 ,以土地 生产力 退化为 本质,以 出 现 类 似 荒漠 景 观 为 标 志。 就 其目 前的扩 展速度 和规 模 而 言,对 于人 类 生 存 环 境 的危 害程度并 不亚 于前 两 者,且其 治 理任 务将 更 为艰 巨[1]。本 文在 诊断喀 斯 特石 漠 化 发 生、发 展 过 程和 驱动机 制基础 上,进 行 喀 斯 特 石漠 化 灾 害 预 警 风险 分析,设 计喀斯 特石 漠 化 灾 害 预警 风 险 决 策 支 持系 统,构建 石漠化 灾害预 警风险 模型,为 喀斯特 石漠化 区的土 地合理 利用和防 灾减 灾提供科 学依据 。
Table 1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disaster early w arning and risk assessm ent
1 喀斯特石漠化灾害
1 .1 喀 斯特石漠 化 20 世纪 80 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部分科技工作
者在我国南 方湿润和半湿润地 区的水土 保持工作 中,特别 是在砂 页岩、红 色岩 系和石灰 岩丘陵 山地陡
坡 开垦所 引 起 的 水 土 流 失 研 究 中,提 出 了“石 化”、 “石山荒 漠化”、“石 质 荒 漠化”的 概 念,并 特 别 强 调 石 山荒漠 化是水 土流失 的一个 突出特点 。为了 区别 在 不同岩 性基底 上 所发 育 的 石 漠 化,有 必 要把 岩 溶 地区发生的 该类 现象 称之 为喀 斯特 石漠 化(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它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 特 环境背 景下,受 不 合 理 社会 经 济 活 动 的 干扰 破 坏 所 造成的 土壤严 重侵蚀 ,基岩大 面积出 露,土地 生产 力 严重下 降,地表 出 现 类 似荒 漠 景 观 的 土 地退 化 过 程[2 。 ,3]
在 景观 尺 度上 ,石漠 化 程度 直 接 反映 在 其地 表 形 态和生 态状 况。 对于 喀 斯 特 石 漠 化而 言 ,基 岩 裸 露率、植被(土被)覆盖率、植被类型 退化程度和土 地 生产力 下降程 度,不仅 具有代 表性和 可操作 性,而 且 是地面 调查和 遥 感技 术 均 较 容 易 获得 的 信 息,各 级石漠化可根据上述 4 个指标的差异来确定。根据 喀 斯特程 度指标 进 行石 漠 化 强 度 分 级,得 出石 漠 化 警 情的严 重程度 ,包 括 自 然灾 害 警 度 和 非 自然 灾 害 警 度(即 石漠化 灾害预 警)。 遵 循统 计 的 完整 性、波 动 的规律 性、监测 的及时 性、预 警的敏感 性等选 择标 准,石漠 化灾 害的 预警 指标 体 系分 为 总体 目 标层 (警情总 指标)、状 态 指 标层(警 兆 指 标)、变 量 指 数 层(警源指标) 3 个等级。总体目标层表达石漠化 灾 害危险 度。石 漠化预 警系统 的指标框 架以状 态指 标 层为预 警单位 ,对 指 标 体系 的 石 漠 化 程 度指 标 层 和 驱动指 标进行 预 警分 析 ,在 此 基 础 上 进 行石 漠 化 灾 害危险 度综合 评 价,为 石漠 化 灾 害 风 险 评估 提 供 基 础,达到 石漠化 预警的 目的。 2 .2 石漠 化灾害的 风险 评估指标 体系
警 情的根 源,是属 于外生 的可控 性较弱 的警源 ,还是 属 于内生 的可控 性较强 的警源 。由警源 到产生 警情 是 一个 过 程,包含 着 警 情的 孕 育、发展 、扩 大 、爆 发。 警 情在爆 发之前 必 有一 定 的 征 兆,分 析 警 兆及 其 报 警 区间便 可预测 预报警 情。如 果说警源 是警情 产生 的 原因,则 警兆就 是 警 源 演变 成 警 情 的 外 部形 态 表 现。依据喀斯特石漠化 系统运行 与发展的 警情区 位 ,识别其 相应的 警度。 通常划 分为五 个警区 范围: 无警(以绿灯表示)、轻警(蓝灯)、中 警(浅 蓝灯)、 重 警(黄 灯)和巨警(红灯)。 根据警 兆 的变 动情 况, 联 系警兆 的报警 区间,参 照警情 的警限 或警情 等级, 运用定性与定量方法分析,一旦有“警”发 生,通过 警 度预报 系统分 析报告“警”的 大小 ,从而 有 的放 矢 地 采取相 应措施 ,减小警 度和防 止警度 的扩大 。 2 .1 .2 石漠 化灾害 的预警 指标体 系
地质 —生态 灾害 是人 类 与 自 然 相 互 作 用,致 使 自然环境系统在演 化变迁过程中 发生某种 异变行
收 稿 日 期 :2 004 -0 4 -1 0 .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广西喀斯特石漠化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研究”(编号:40361002);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西喀斯特 石
第 19 卷 增刊 2004 年 6 月
地球 科学进 展 ADVANCE IN EARTH SCIENCES
Vo l.19 Suppl. Jun.,2004
文章编 号:1001 -8166(2004)增 -0147 -06
喀斯特石漠化灾害预警及其风险评估模型研究
胡 宝清1,2 ,王世杰1 ,严志 强2 ,覃开贤2 ,李 玲2
石漠 化灾害 风险评 估的目 的就在于 评估和 监测 石 漠化的 演变状 态 与引 起 的 不 良 环 境效 应 ,即 在 喀 斯 特石漠 化预警 分 析的 基 础 上,进 行 灾 害 危险 性 评 价 ,结合易 损性分 析,进 行期望 损失评估 。根据 科学 性 、合理性 、可操 作性和 易于定 量化等原 则构建 石漠 化 的灾害 风险 评估 指 标 体 系。 其 中,石 漠 化的 灾 害 危 险性评 价指标 包括表 征喀斯 特生态环 境系统 脆弱 性 ,即石漠 化灾害 警 情 的 诱发 及 其 制 约 因 素致 灾 因 子指标,以及石漠 化灾害规 模、频 次和密度 评价指 标 ;易损度 分析指 标 是 指 在历 史 上 石 漠 化 灾害 所 造
喀斯 特石漠 化,从时 空尺度 上说,发 生在人 类活 动 较强时 期的亚 热带喀 斯特地 区;从起 因上看 ,是在 潜 在的自 然因素 基 础上 叠 加 人 类 活 动所 致 ,其 发 展 趋 势决定 于人地 关系协 调与否 ;从结果 上看,土 地生 物 产量急 剧降低 ,基岩大 面积裸 露具类 似荒漠 景观; 水 土流失 和旱涝 是 石漠 化 的 直 接 表 现形 式 ,土 壤 侵 蚀 是石漠 化最 直接 的 影 响 因 素。 从 本质 上 看,是 一 种 土地退 化过程 ,石漠化 扩展意 味着生 存环境 丧失。 1 .2 喀斯 特石漠化 灾害
漠化的预警系统研究”(编号:桂科自 0342001-2)资助. 作 者 简 介 :胡 宝 清(1966-),男 ,博 士(后),副教 授 ,主 要从 事 环 境 地 质 与石 漠 化 问 题 ,土 地 科 学 与 区域 可 持 续 发 展 研 究 .
E -m ail:Hbq1 230 @ gxtc. ed u. cn
增刊 胡 宝清等 :喀斯特 石漠化 灾害预 警及其 风险评 估模型 研究
149
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基础上,选择物质易损度、经济易 损度、环境易损度和社会易损度 4 类(表 1)。
一级指标 石漠化灾 害危险预
警 指标
承载体易 损性指标
表 1 喀斯特石漠化灾害预警分析与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2 喀斯特石漠化灾害预警风险分析
2 .1 石 漠化灾害 的预警 分析 2 .1 .1 石 漠化灾 害的预 警分析 思路
要 构 建一 个 具有 操 作 意义 的 预 警系 统,首 先要 从理论 上解决 建 模 原则 和 方 法 问 题。 一 般地 说 ,预 警系统 必须具备 描 述、解 释、评 价 、预 测 和 对 策 等五 个基本 功能。 针对 喀 斯 特区 实 际 情 况,石 漠 化 灾害 的预警 分析包括 设 计 警 标、明 确 警 情、寻 找警 源 、分 析警兆 和预报 警度等几 个方 面。从喀 斯特石 漠化系 统来看 ,首先选 取和确 定有代 表性的 预警指 标,这主 要由石 漠化分 级程度和 石漠 化驱动组 成。通 过监测 警标,敏 感地反 映预警 对象在 运行中 的异常 状态,并 及时反 馈警情 ,进 而 加 以 控制 。同 时 分 析 产 生 某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