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推荐下载】
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重要知识总结
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重要知识总结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
中国铁路的诞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
市内电话电话。
3.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
从上世
纪90年代开始,还用传真机和互联网发送文件。
报刊影视互联网
概况 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在中
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发展:
3.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1.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
2.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
无声的历史。
3.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35年获得莫斯科国际
电影节荣誉奖。
4.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的诞生。
1.、、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
20世纪90年代以后媒介诞生了。
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2.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互联网的四大优势:
(1)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知识梳理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上的探索 2011.5.20【一、本单元知识结构】 49-52:经济恢复调整 49—56:建立社会主义 53-56:三大改造(过渡时期) 53:过渡时期总路线 53—57:一五计划 56年:八大:社会性质-主要矛盾-任务——建设蓬勃开展大跃进 56-66:全面建设 58年: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人民公社化60:八字方针-62年国民经济好转56-76:十年文革——阶级斗争——损失5000多亿 社会主义 农村 改革 -今:建设新时期 城市:国企—增强企业活力 开放:80年代:特区-城市-开发区-90年代: 浦东-21世纪:天津滨海新区;加入WTO【二、本单元主干知识梳理】1、概述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探索:过渡时期: 1949—1956年: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53-56年进行了三大改造;53-57年实施了一五计划:中国借鉴苏联的建设经验,作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全面建设时期的探索:1956-1966年:56年召开中共八大:指出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58年出现“左”倾错误:①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②大跃进(生产力);③人民公社化(生产关系)。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造成了1959年至1961年的经济困难;1960年冬“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使国民经济形势于1962年底开始好转。
文革十年:1966-1976年: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乡镇企业(产业结构) 改造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并举三面 红旗 十一届三中全会 建立 社义 市场 经济 体制 经济 腾飞 生活巨变经济建设,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小结
必修二★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历史阶段 ①1949—1956: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1952底:国民经济恢复和巩固政权时期;1953-1956底:工业化建设起步、三大改造和社’制度确立时期)②1956-1966:开始全面建设社’的探索时期 ③1966-1976:文革时期 ④1976-1978:停滞状态 ⑤1978以后:社’现代化建设或建设中国特色社’时期(改革开放)2.主要矛盾的变化 ①1949-1956: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②1956以后: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底)a.背景:建国初经济全面崩溃(帝国主义掠夺、国民政府搜刮、战争破坏)b.影响: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1-2.一五计划(1953-1957)a.内容①集中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②三大改造(1953-1956),建立社会主义制度b.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1-3.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76)a.成功①1956《论十大关系》②1956中共八大对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为社’建设指明方向 ③1957《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④1960八字方针(调、巩、充、提)使国民经济从1962年底起开始好转2.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76)的失误:左倾错误1.(1)1958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反映人民迫切愿望,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2)1958大跃进: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高指标和高速度,反映人民迫切愿望,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落后。
如大炼钢铁、放卫星 (3)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盲目提高公有化程度,违背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原则,分配中搞平均主义,损害农民积极性,影响农业发展)(4)1966-1976文革十年浩劫 2.“三面红旗”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加上天灾、苏联撤走专家,造成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3-1.结合史实说明20C5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如何受苏联影响①农业: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国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 ②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工业化运动,中国一五计划、大跃进)③经济体制:苏联斯大林模式,中国计划经济3-2.思考为何一五计划要集中优先发展重工业?其建设项目在地理分布上有何特点并分析原因a.原因①帝国主义敌视新中国,而建国初我国重工业薄弱,急需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巩固国防 ②受苏联影响b.特点:集中在东北c.原因:东北工业基础较好;自然资源丰富;靠近苏联(易接受经济、技术等援助) 3-3.三大改造(1953-1956)a.原因:个体经济不能满足工业化的需要b.内容:农业、手工业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赎买政策,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c.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d.意义:标志我国社’制度基本确立,开始进入社’初级阶段4.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失误的原因和经验教训(1)失误原因①客观:社会主义建设刚起步,缺乏经验 ②主观: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个人崇拜严重,党的民主生活遭破坏;民主法制遭破坏,领导干部缺乏监督;左倾思想泛滥(2)教训: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不可急于求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国民经济比例协调发展;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个人崇拜;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抓住发展机遇▲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打破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解放了思想 内容: 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四单元 知识清单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1949---1956年:过渡时期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3-1956年,过渡时期(1953-1957年,一五计划)2、1956---1966年,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3、1966---1976年,十年文革4、1976---1978年,两年徘徊时期5、1978----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建国初期的经济形势国民经济恢复的意义时间:1952年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基础二、过渡时期经济政策(1949-1956)1.总路线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造——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结合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①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②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在发展重工业同时,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③具体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制造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和飞机制造厂④总成就: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①借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②我国种工业基础薄弱③增强国防实力,巩固社会主义新生政权4.三大改造(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社会主义革命)内容: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全行业公司合营意义: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②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5.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标志: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建立起单一公有制的计划经济体系;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国民经济曲折发展1.中共八大时间:1956年地点:北京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主要任务:集中精力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评价: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未能坚持2.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生产力)和人民公社(生产关系)(1)时间:1958年起(2)指导思想: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3)评价:①反映了人们的迫切需求经济②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③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结果:造成三年经济混乱(1959-1961)3.面对严重经济困难的对策及结果在农村工作中纠正“左”倾错误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1960,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2年逐渐恢复和发展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基本完成,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四、文革阶段的经济建设1.国民经济的劫难左倾错误恶性膨胀,国民经济严重破坏2.纠正措施周恩来主持工作1971-1975 结果:1973年经济复苏邓小平主持工作,全面整顿时间:1975 实质:系统的纠正“文革”错误成效:国民经济迅速回升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启示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地点:1978年主要内容思想:①高度评价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②确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政治: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经济:①决定实行改革开放②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组织:①拨乱反正,审查解决冤假错案②正确评价领导人的功过是非二、经济体制改革1.总体认识原因: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目的:解放发展生产力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象:人民公社“一大二公、一平二调”体制开始时间:1978年12月开始地点:安徽凤阳小岗村改革内容:意义:①废除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旧体制,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解决了中国的吃饭问题,稳定了农村,促进了农村建设和发展③推动了城市改革3.城市经济改革开始时间:1984年后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高或企业内容: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结果基础条件: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关键因素: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高一历史必修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古代商业(商品经济)
时期
发展状况
春秋战国 商业繁荣
表现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秦汉
发展艰难
开始重农抑商
隋唐 两宋
元 明清
商业发展 空前繁荣
商业繁荣 城镇商业繁荣
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柜坊、飞钱问世; “扬 一益二”; 外贸港口广州
交子;商税成为主要财源;市的发展打破时 间、空间的限制;出现商业名镇;话本、词 的盛行;《清明上河图》
▪ 3.对外开放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
放区——内地 ▪ b、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
▲改革开放的阶段
▪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 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 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 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 入新阶段的标志;
▪ ③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中国90年代 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 形成和发展
▲形成和发展历程
▪ 1、新航路开辟——雏形开始出现 ▪ ①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②过程 ▪ ③影响 ▪ A、对世界 ▪ a、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 b、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 B.对欧洲 ▪ a、引发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
制;
▪ 4.评价
▪ ①积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 利;
▪ ②消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 的客观规律;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新经济政策(1921—1924)
▪ 1、背景 ▪ (1)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经
高中历史新教材选修二第四单元知识梳理
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单元特征: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人类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不断变迁和改善。
②进入农耕时代后,人们开始筑屋定居,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形成各具特色的世界民居;人类筑屋定居后,最先形成的是村落,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成集镇和城市。
③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快速发展,现代城市崛起,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大大改善,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第10课古代的村落、城镇和城市一、村落的产生:1.居住形式的演变: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
2.村落(1)含义: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居民聚居点。
(2)产生前提:农业定居地的出现(3)原始村落分布地: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此外还分布在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
(4)构成: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
(5)影响: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为人们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为人们的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二、集镇的出现:1、集镇的产生:(1)前提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换的发展。
(2)雏形的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农业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3)集镇的形成①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②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集镇形成。
2、中国古代集镇的发展:(1)原始社会:集镇的雏形(2)北魏:军镇(3)两宋: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
有些镇由于地理位置重要以及常住人口的增长,成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其吸引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在集镇上开办作坊和商铺,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4)元朝: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
(5)明清: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
三、城市的产生1、城市的概念: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2、早期的城市:(1)两河流域的城市: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形成了一些居民中心,几个较大的居民中心结成城市。
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点归纳高一历史必修2是一门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课程,涵盖了丰富的知识点。
下面将对高一历史必修2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重要内容。
一、商代至东周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56年)1. 商代的政治制度和特点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
商代的政治制度以王室和贵族统治为主,国家实行封建制度,最高统治者是商朝的王,下设诸侯、卿、大夫等封爵。
商代的特点是奴隶制度的兴盛、城邦的繁荣、青铜器的制作和商代甲骨文的记载。
2. 周代的政治制度和特点周代继商代之后,建立了一个以诸侯分封的封建制度,最高统治者是周天子。
周代的特点是分封制的兴起、封建等级制度的确立、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周礼的形成。
3.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的一段动荡时期,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思想家。
其中包括齐桓公、楚庄王等各国的崛起和衰落,孔子、孟子等思想家的思想产生和传播,以及《孙子兵法》、《墨子》等著作的问世。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1. 秦朝的统一和政治制度秦朝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其中包括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修建连接南北的长城等措施。
秦的政治制度以集权制为主,设有郡县制度,设立宦官丞相等制度。
2. 汉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长期的封建王朝,政治制度以太守、郡守和县令为主。
汉朝在社会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包括推行科举制度、开设太学、推行均田制等政策。
3. 十七帝的兴衰和帝国统一汉朝有十七位帝王,这段时间内发生了一系列的兴衰事件。
其中包括汉武帝的时期国力强盛,但后期逐渐衰败,最后由于黄巾起义等内外因素导致瓦解,并为三国鼎立打下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至北宋时期(公元220年-公元1127年)1. 三国时期的鼎立局势三国时期指的是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之间的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和东吴三个势力。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综合科复习资料高中历史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doc
必修2第四单元综合科复习资料知识点整理: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具体原因是西方列强的侵略(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维新思潮、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变化最大的要数上海。
2.受西方影响,广州、上海等地的买办,最先穿起了西装。
留美幼童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
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不少地方成立“不缠足会”,成为戊戌变法时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组织。
他们还主张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大力推行剪辫与放足。
受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在大城市里,婚姻习俗、婚丧仪式、社交礼仪和称呼等,都发生了变化。
辛亥革命以后,在历法方面也发生变化(“改正朔,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但在农村,风俗习惯的变化还很少。
(理由:小农经济依然根深蒂固)由此可见,近代中国社会风俗的变化呈现出严重的不平衡,根本原因是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
3.影响新中国物质生活和风俗变迁的因素是:政治前提是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思想基础是社会主义教育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特别是通过改革开放,加强了与国外的交流。
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的饮食水平,政府发动了“菜蓝子工程”;为改善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50﹪以下,标志着中国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达到国际公认的中等生活水平。
1950年,政府制定的《婚姻法》,是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4.中国近代交通工具发生质的变化,指的是由“南方舟楫,北方马车”到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船和电车的引进,实现由人力、畜力到机器动力的转变。
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
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知识要点第十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建国初期的经济形势)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我国开始改变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化建设)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面改造(三大改造)·探索与失误当前主要矛盾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和人民的首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中共八大的正确探索)中共八大二次全会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全国由此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第十二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伟大的历史转折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会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
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要行使的责任制。
近几年时间,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历史必修二》是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一本重要教材,重点介绍了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想,涉及了从秦汉到明清的历史发展。
下面将对《历史必修二》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章: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该章节主要介绍了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其中,最重要的是秦朝的统一和秦始皇的改革。
秦始皇通过对土地的平均分配、法制的建立以及文字的统一等措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制度的统一。
此外,该章节还介绍了汉朝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对社会生产的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该章节主要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
该时期的政治制度呈现出了分裂的局面,出现了一系列的分裂政权。
经济方面,该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十分活跃,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商人和发明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方面,该时期出现了玄学、道教和佛教等思想流派,对后来的中国思想起到了重要影响。
第三章:唐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其政权的强盛、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是该时期的重要特点。
政治方面,唐朝实行了科举制度,开创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先河。
经济方面,唐朝对外贸易活跃,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中国和世界的经济交往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化方面,唐代出现了一批重要的文化名人,如李白、杜甫等,他们的作品对后世的文学和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四章:宋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宋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政治方面,宋朝实行了科举制度和平均地权制度,为后来封建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济方面,宋朝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较为迅速,出现了很多重要的农业技术和手工业工艺品。
文化方面,宋代的科学技术和艺术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宋代的宋词、宋画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高一历史必修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 形成和发展
▲形成和发展历程
▪ 1、新航路开辟——雏形开始出现 ▪ ①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②过程 ▪ ③影响 ▪ A、对世界 ▪ a、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 b、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 B、对欧洲 ▪ a、引发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
(洋务运动)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 ( 19c60、70d)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 ▪ ④特点 ▪ 南沿海地区;
▪ 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 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 ⑤阻碍因素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 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 压迫;
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 b、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c、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 d、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 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3、对外开放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
放区——内地 ▪ b、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
▲改革开放的阶段
▪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 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 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 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 入新阶段的标志;
▪ ③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中国90年代 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原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岳麓版必修二)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背景: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经过调整,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援。
2.路线和任务:1953年提出和制定(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一化三改造;(2)“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①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②同时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借鉴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中国工业基础差,底子薄;建设巩固国防的需要。
)3.成就:①到1957年底,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②中西部地区新建了钢铁、煤炭、电力等工业设施,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改造方式:(1)农业和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组织生产合作社。
农业的途径是: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2)资本主义工商业:①策略:利用、限制和改造。
②方法: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运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最高形式是公私合营;①1953年个别企业公私合营;②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
)3.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得与失1.中共八大的正确认识和决议:1956年(1)对国情的正确认识: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落后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高一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两种中国本章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个中国,即中央国家和诸侯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对中国后世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央国家指的是以卫、齐、晋、楚、燕、韩、秦、魏八国为主体的地区,又称为"八国之地"。
中央国家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到了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秦、楚、齐、韩、魏、赵、燕、鲁、齐九国并立的局面。
诸侯国家指的是在中央国家的周围,由王公贵族分封的地方国家。
这些诸侯国家的大小、疆域、国力不一而足。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数百个国家,大大小小的国家有好几百个。
这些国家按照君主制的原则进行统治,君主通过封地方式,由王公贵族分封大量的诸侯国家。
这些诸侯国家因为彼此之间的势力对比和地域位置的差异展开了不断的争斗和战争。
第二章秦始皇的统一战争本章主要介绍了秦始皇统一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秦始皇在位时,通过一系列的变法措施,开创了秦朝的独特之路,推行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加强了国家的中央集权,普遍使用法治思想和手段,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制定了一系列严密的法律制度和行政制度,并且建立了统一的文字,统一了度量衡,等等。
同时,秦始皇发动了统一战争,先后征服了齐国、楚国、燕国、赵国,将这些国家纳入了秦朝的疆域。
最终,完成了中国的第一个大一统,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秦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建设本章主要介绍了秦朝政治制度和文化建设。
在政治制度方面,秦朝奠定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建立了严密的行政管理制度和地方政权。
其中最重要的是设立三府九卿制度,设立三公九卿,实行郡县制等一系列的政治制度。
在文化建设方面,秦朝实行焚书坑儒等一系列的措施,大力推行法家思想,倡导法治,推崇法家学说,废除了儒家思想,推行了统一的文字和度量衡,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西汉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建设本章主要介绍了西汉政治制度和文化建设。
必修二 第四单元 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1)前提: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2)目的: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3)任务: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的进行三大改造;(4)主要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5)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2、三大改造(1953—1956)(1)内容(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2)方法:农业、手工业,都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赎买政策,实行公私合营;(3)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4)结果: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5)影响: A.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B.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探索时期】探索与失误并存1.成功的探索: A.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B.1960年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中共八大的内容:其实质: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意义: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但是八大的路线未能坚持)2、失误的探索:【表现】:(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2)“大跃进”运动:1958年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特点:高速度(超英赶美)、高指标农业:“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工业:全国上下大炼钢铁过失:忽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造成国民经济严重的比例失调(3)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过失: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原理;【后果】:大跃进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遭到严重挫伤,农业生产落后;二者是造成1959—1961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历史必修二 第四单元知识总结
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十八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条件1.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转好,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2.1953年,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主张。
(2.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3.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一五计划”。
(4.成就1.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起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2.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3.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农业>1.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年试办,以“土地入股,委托经营”为特征。
2.高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颁布《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
手工业<手工业>1.1953年底,开始从供销方面入手,逐步按行业分期,分批,分片改造。
2.后来,改为一次性合作化的办法。
<资本主义工商业>1.采用利用,限制,改造的策略,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2.1953年底,实行个别企业公私合营。
3.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3.结果: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4.意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议<内容>1.基本形势: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已基本确立。
2.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
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求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求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
<意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2.左倾错误发展<原因>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表现>1.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2.发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知识梳理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梳理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 了解“一五”计划 (19531957年)(1) 目的:为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2) 特点:发展生产力和改造生产关系并举。
(一化三改造)(3) 成就:鞍山钢铁公司、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建成投产(以重工业为主)。
(4)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 理解三大改造(1) 含义:国家1953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完成。
(2) 方针:农业、手工业组成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公私合营。
(3) 意义: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3. 了解中共八大(1) 概况: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
(2) 背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3) 内容:①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前提下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人们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与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先进生产关系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指出当时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 评价: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未能坚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经济体制改革1.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 1978年12月,北京。
(2) 内容:①会议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思想)。
②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党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
③实行改革开放(首创)。
(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①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政治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的束缚)、经济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和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高一历史必修二各个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各个单元知识点总结⼈类历史在社会的演变过程称之为“历史”。
神⼈记丑,烧给冥界,⼀般是指⼈物所发⽣过的事。
今天⼩编在这给⼤家整理了⾼⼀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接下来随着⼩编⼀起来看看吧!⾼⼀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第⼀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式的变⾰1.原始农业的产⽣:“⼑耕⽕种”、“⽕耕”2.距今七⼋千年前:中国农业进⼊了“耜耕”或“⽯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式形成。
汉代⽜耕逐渐普及全国。
东汉时出现了⼀⽜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式便于⽜耕普及。
(⼆)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三)古代⽔利建设概况1.夏商周:农⽥⽔利有较⼤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3.秦:灵渠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地命⽂武百官背⼟,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患。
5.隋炀帝:开通了⼤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利⼯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具筒车。
⼆、古代中国的⼿⼯业的发展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纺织业主要成就:(1)原料使⽤先后顺序:⿇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
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业主要成就: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艺特点:分布⼴,规模⼤,⽔平⾼。
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了⾰命性的变化。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1)先有陶后有瓷(2)陶器:A.产⽣——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东龙⼭⽂化——蛋壳⿊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学习实践】高一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
高一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课件www.5y 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中共八大内容:①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②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③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这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①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历史意义:①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②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展,随后全国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率先开始的地区:安徽、四川等省。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
管理体制方面,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制方面:实行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加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创办经济特区:1980年,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诞生。
同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
1988年3月,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高一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
高一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
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
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中共八大内容:①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
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②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
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③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
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这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
探索。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
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内容:①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
倾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
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改
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历史意义:①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②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展,随后全国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
率先开始的地区:安徽、四川等省。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
管理体制
方面,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制方面:实行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分配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